第一篇: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需求分析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需求分析
全球税务信息化概况
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税收征管网络,实 现了从税收预测、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到纳税资料的收集、存储、检索等一系列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在税收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是美国的一大特色。如1999年,美国开始运用信用卡技术,支付预估的税款;2000年,美国开始采用顾客账户方式,纳税人通过国税 局电子报税系统支付的税款可以直接从其银行账户中扣除。近期,美国又在新的征管软件中启用了数据挖掘信息技术,极大地保障了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了偷漏税现 象。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已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 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等日常工作,并实现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海关、工商、保险、金融及大企业的网络互联,有效地对税源进行控制,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另外,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亚税务系统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为防止灾难性毁坏而设计建立了数据库备份运行系统,以备不时之需。在保密机制上,采用了口令或密 码、电子通行证等机制,同时使系统具有屏幕保护功能、权限保护功能和追踪查询功能。
意大利
在欧盟国家中,意大利拥有最成功、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 统——ITIS(Italy Tax Information System)。财政部通过ITIS对全国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公用数据网实现税收环节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ITIS包括16个子系 统,主要有:税务登记注册系统、所得税子系统、增值税子系统、税务检查子系统、技术支持与培训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各种资料集中存 放,各地区、各系统之间十分频繁地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遍布意大利全国的税务信息网络。
日本
日本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国税局 及税务署的系统根据征管工作的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国税局接收税务署传送的纳税人信息,并对银行传送的税款入库信息进行核对后,再传送给税务署。后者采用统 一的定型统计,从而实现了国税局与税务署系统在统一的状态下运行。
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金税工程拉开了中国税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序幕,各期工程的开展也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的主线。从1982年到1993年的11年间,中国税务信息化走过一个从萌芽到起步的阶段。为了加强税收征管,规 范税收秩序,国务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金税工程初期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标;二期时,内容已拓宽为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 统、增值税计算机交叉稽核系统、发票协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四个系统;到了三期,其目标已经成为:在二期基础上,建立7个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征收子系统、稽 查子系统、处罚子系统、执行子系统、救济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35个模块。金税工程成为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发展过程的主导。
依据美国学者Richard.L.Nolan的理论(对 于任何行业,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这是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Mische的补充(他认为集成 和数据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路径是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目前,税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已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规模周期性上升
在金税工程二期逐渐进入尾声,而金税工程三期行将正式启动的2003~2005年三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经历了一个增长低谷之后,到2005年又呈现出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由此分析,在金税工程三期的推动下,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
根据CMP(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市场规模达到69.95亿元,较2004年同比增长27.4%,其增速较之于2004年9.5%的增速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如表1及图1所示。
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情况
在2005年,中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为突 破口,完成和优化了“一窗式”管理和“四小票”管理,实现了税收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等三大主体应用软件的整合工作,解决了业务应 用需求。同时,根据金税工程(三期)总局、省级两级数据集中处理的规划,重点开展了综合征管软件的省级集中推广工作,对防伪税控系统、交叉稽核系统、协查 系统、出口退税系统按照省级集中模式进行了系统优化,逐步建立了基于统一规范的省级应用格局。2005年进一步扩大数据集中的范围,提高涉税数据的利用 率,实现了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四小票”数据(包括货物运输发票数据、废旧物资发票数据、海关完税凭证数据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数据)、防伪税控系 统数据、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数据、涉外企业所得税系统数据、车辆购置税数据和日常征管数据在内的主要业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和利用。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继续超越国税 2003~2005年正处在金税三期正式启动之前,地税信息化基本上仍然处于各地自主建设应用的阶段,而国税则基本是在金税一期及金税二期工程的核心建设 过程中,各地进行小范围建设与向上一级区域系统进行整合。总体来看,近两年,地税信息化应用加速增长,其增长势头逐渐有盖过国税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2005年,中国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6.23亿元,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为33.71亿元,继2004年地税信息化市场规模首度超过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之后,地税信息化应用市场规模2005年再度超越国税信息化应用市场。如表2及图2所示。
软件与服务需求增长加速,份额加大
从硬件、软件与服务的构成情况来分析,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的总体构成情况如表3及图3所示。其中,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达到59.62亿元,占总体市场的85.2%;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占总体市场的14.8%。
近三年来,随着中国税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逐步深入,其市场需求重心开始向软件与服务方向转移。对2003~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中硬件及软件与服务的构成分析表明,软件的比例逐年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很慢,近三年其总体份额依然比较小。
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在软件与服务领域,IT外包服务正 在成为未来中国税务信息化各司其职过程中的一个趋势。一方面,由于税务IT应用相关的软件与硬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很快,对税务系统IT业务支 撑部门的要求逐年提高,因而,税务部门有更多地将IT服务外包给更为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运行的客观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原有IT设备与软件系统相继进 入维护与升级期,为了保证IT系统应用服务的质量,税务部门正在考虑更多地将相关硬件系统维护与软件系统开发与升级等服务业务外包出去。
税控收款机需求增长,成为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正是由于税控收款及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在2005年依然快速增长。税务信息化硬件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税控收款机占到总体市场的43.2%,而税控打印机也占到整体市场的18.8%。其他硬件产品市场份额为23.2%。
对2005年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构成的分析表明,正是由于税控收款机以及相关打印机等税控相关产品的应用,中国税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表现出超常速度的增长态势。
税务信息化应用市场发展预测
根据CMP(中国)咨询公司对中国税务信息化进程的分 析,结合中国金税工程三期及地方税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计2006~2010年中国税务信息化应用总体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2005年保 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2010年期间整个市场的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有望达到35.9%,如表4及图5所示。
从市场增长速度来看,预计在2008年前后,中国税务信 息化市场总体增长速度将达到一个高峰;而随着金税三期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以及地方税务信息化的深入整合,在2009~2010年期间,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整 体增长将逐渐放缓,新的增长高峰将有待新的金税工程规划(金税四期)及新热点的引导。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家确定的12个“金”字号电子政务项目中,金税工程排在首位。国家财政拟投资94亿元给金税工程项目,同时拉动各级财政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加之在纳税单位产生的税控类产品市场,未来5年的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将是一个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中国税务信息化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软件、硬件及服 务厂商进入。总体来看,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及外设等硬件市场上业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格局,但是对于其他厂商而言,紧紧把握税务行业需求特点,系统 化的解决方案的市场空间依然存在,在整个IT市场上有实力的厂商仍有进入机会。而在软件与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税务综合征管、增值税管理系统及出口退税管理 系统方面,像神州数码、中软、浪潮、航天信息、长城软件等企业的市场基础比较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政府关系、用户基础、产品技术方面积累了相当的优 势。对于大部分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厂商而言,通过在区域市场突破,选择解决方案定位,充分考虑税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发展趋势,把握边缘需求,机会依然较多。随 着税务行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IT服务尤其IT外包服务正在成为税务行业新的增长点之一。
从产品市场领域来看,税控类硬件产品(包括税控收款机、打印机、IC卡等)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但是进入厂商很多,未来势必也将形成激烈的竞争。从税务IT应用整合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与系统的更新将带来更 多的有关存储系统及网络安全体系的投资需求。而软件方面,机会一方面存在于细分化的空白地带,另一方面则存在于各大系统向省级整合甚至于向全国整合的方向 发展的过程中。
调查表明,即便前期具备政府关系、推广等市场优势的厂商,在税务用户满意度方面的结果如果不好,对于未来厂商的市场拓展将是一个潜在的威胁;相反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未来需求分析
尽管我国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税收信息化的潜能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借鉴发达国家在税收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的税收信息化进程顺利、健康地发展。
1)税收信息化应用需要征管体制创新的支撑
只有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技术相结合,才能产生 巨大的效益。单纯强调技术更新,而忽视对征管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会出现在落后的征管体制下,高技术和低效益并存,高投入和低产出共生的怪现象。反观国外 税收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环节,管理创新才是税收信息化顺利推进的保证因素。
我国在推进税收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税收管理必须以服务为宗旨,遵循信息技术规律,立足于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对税收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税收征管部门内部应建立一种有极高敏锐度和反应力的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2)强化信息安全机制,健全信息安全法制
针对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各级技术层次的安全体系。利用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机制设置,使系统免遭破坏;采用具有双机热备份技术的硬件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迅速恢复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选择合适的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管;采取身份认证、密码签名、访问控制、防火墙等技术手段,加强内部网络和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保护纳税人信息和办公信息 的安全。
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法制的健全,制定相关的法规,如纳税人的操作权限,税务人员的操作规范等,以适应税收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需要。
3)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务应用系统的开放性
我国税收信息化虽然已进入电子化管理阶段,但大多还局限 于税务系统内部的连接,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没有实现与相关部门以及大中型税源企业的联网。这制约了我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的进程。在 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IRS(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青睐 的消费形式,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 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尤其 要开发一种能控制网上交易的新技术,即在企业服务器上设置具有追踪统计功能的征税软件,在每笔交易进行时自动按交易类别和金额计税入库,并通过建立数字身 份证等方式掌握网络交易纳税人的交易活动和记录,防止偷逃税行为的发生。
4)采用先进技术,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国的税务系统初步建成了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局域 网络和广域网络,但是网络功能的低下使得已有的信息资源得不到系统管理和集中处理,分析与监控的能力不够强。没有有效地与海关、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实现 信息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税务部门已有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较为先进 的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数据挖掘是一门综合性的新技术,汇集了从数据库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技术,以及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诸多方法,能自动地从大量资料中发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用尽量少的案例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种技 术在税收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绩,美国在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后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大大降低了税收成本。如政府收1000元的税,在日本要花10元的成本,在 美国是5元的成本。由于我国在税收方面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资料,因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前景是乐观的。
5)逐步发展IT外包,做好IT服务管理
如前所述,中国税务信息化正在面临着一个IT设备、系统 与应用加速发展的环境,对于IT服务管理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只有通过适度地发展IT外包,将专业的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团队,才有可能帮助中国税务信息化在有 效地控制IT成本的前提下,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IT应用对中国税收征管工作的作用;同时,不论对于外包的IT服务还是税务系统自身运营的IT服务,管理 工作同样重要,建立科学的IT服务管理体系,将成为税务信息化更为有效地服务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二篇:中国医疗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医疗信息化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1)转载
关键字:医疗 信息化 HIS IT 公共卫生 ISV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正受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及组织的关注。
医疗信息化投资增速趋缓,规模逐年增加
医疗信息化进程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的几年中,医疗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受到明显驱动,而改革政策的变化,也让一些小型医院没有更多的投资能力。近来公益化的改革倾向,有益于改变过去的投资格局。
从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来看,不同规模医院IT应用的层次性依然明显。总体上,级别高的医院平均IT应用水平高于级别低的医院。大部分三级医院及部分先行的二级医院,已基本完成第一轮HIS系统建设,部分先进的三级医院已进入HIS系统整合阶段;而大部分一级以下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正处于建设第一轮HIS系统的过程中。
PACS/RIS系统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基本类似,不过应用该系统的医院数量总体上更少一些。在部分先进医院,包括PACS/RIS、LIS在内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或称一体化HIS系统)应用相对成熟。同时,移动信息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正进入医院信息化的应用中。公共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启动,2006年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卫生领域的综合应急系统规划,也进入了卫生部的工作中。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疾病预警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等,已在全国少数先进城市开始建设。
从医疗IT应用投资的结构来看,信息化投资逐年向着更优化的结构转变。2002~2008年,硬件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软件与服务所占比重则越来越高。更多新型应用的出现,以及外包服务的发展,则为医疗IT服务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远程医疗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正对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医生与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上,让经济落后地区受益;另一方面,在患者资源的分配方面,由于双向转诊等的实现,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资源紧张状况,充分利用小医院的医疗资源。
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展望
根据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7~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2011年则将达到130亿元。
从投资结构看,预计未来5年,IT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未来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更多厂商加入到医疗业IT市场的竞争行列。纵观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从1993年起步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批做HIS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蜂拥出现;第二阶段是在价格战和不成熟的市场中,大批ISV倒掉;第三阶段则是国外公司介入。未来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的快速增长,将受到更多厂商的关注。国际厂商中,除了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拿出来,作为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并列的行业市场外,其他如IBM、Oracle、思科等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
而国内也有一些厂商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在介入,比如方正收购在医疗行业方案提供方面排列五大的ISV众邦。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公司的进入,它们无疑会使医疗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更如火如荼。
②IT应用范围逐渐拓展,更多新兴应用进入眼帘。HIS一统天下的格局终将被打破,也正在被打破。继PACS(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后,USIS(超声信息系统)、PIS(病理信息系统)、CMS(成本核算系统)、PEIS(体检信息系统)等也在发展,未来在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以及更大范围的健康管理方面,还会催生更多的应用。
在应用上,仍将继续一个三步曲的进程。第一步,计费系统和临床系统;第二步,电子病历、结构化系统,更利于查询;第三步,工作流引擎、主件开发、SOA架构,更灵活,可以再造流程。③医疗IT产品与服务一体化同时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很多医疗行业的ISV看来,整合产品与服务,是解决原有市场利润率低的最好方式,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尽管医疗信息化相关服务还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越来越多的ISV开始靠服务,把市场做精做深。④竞争压力将促使医疗行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企业之间整合。国内早期现身的ISV企业,生存下来的大都通过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壮大规模,取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些成长起来的ISV下一步必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整合区域的小型ISV,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完善产品线,扩大战场,以应对国内外厂商的竞争。
⑤整合产业链推进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对于大部分主力ISV来说,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发展的门槛,而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点。通过与先进厂商的合作,在其平台上进行开发,将有利于国内厂商站到全球医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前沿。整合产业链、整合医疗IT资源,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应用的主流。
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需求更加趋于理性。如果将医疗行业用户的IT采购划分为冲动型、印象型、理性化三种,那么经过几年的应用与发展,相关的流程与应用将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而由于用户对业务流程与应用的考虑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将更加趋于理性化。
⑦医疗信息化外包,跨企业整合IT资源。从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来看,医疗IT系统外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国内这一市
场也进入预热期。医疗IT外包,某种程度上可能推动IT资源更快地整合,推进IT应用。比如,为了实施远程医疗系统,政府、医院、研究机构、电信基础设备运营商、大型专业IT外包服务商、医疗业ISV等,有可能整合为一张网,共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⑧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将在全国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需求有加速释放的迹象;预计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5年中,中国不同地区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⑨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需求将到更多的释放。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公布“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名单时,已明确提出要汇聚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长效服务、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设理念,构建涵盖医疗、教育、行业管理、疾病报告及公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医疗行业改革进程中,如何充分整合医疗资源,更好地实现患者在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之间的转诊成为一个关键,而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解决方案将成为支撑其发展的一个关键。
第三篇: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需求分析
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 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浅析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设“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工商已成为今后工商部门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老河口工商局围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在建立和健全系统信息化网络、业务系统应用等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步伐,系统内形成了浓厚的信息化建设氛围,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年年有发展。为更好地推进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在这里,就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我和大家一起做一粗浅探讨、分析。
一、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两年,我局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分类指导、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基层工商所基础比较薄弱、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的实际,克服资金紧张等困难,购置设备,添换硬件,升级软件,扎扎实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网络建设、日常应用、数据维护等方面,较好地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任务。表现在:
在硬件配置方面: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优先解决信息化硬件资金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11个工商所内部专网的光纤架设工作,为每个工商所配备电脑3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1台,并配备了数码设备、移动办公设备等必要的办公用品。
在软件应用方面:使用内部OA系统流转公文和材料,实现网上传 1
送、即时送达;使用湖北工商综合业务系统中注册登记和办案模块,实现各工商所辖区内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设立、变更、延续、注销等业务的网上办理;使用12315指挥调度模块,实现消费者申诉、举报、咨询等业务网上处理,管辖范围内流转;使用行政效能监察系统,实现注册登记各项业务的办理时间监管和办理数量分析;使用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实现联入内网的每台电脑实时防护病毒等。
在数据维护方面: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利用个体工商户验照的工作契机,对原先由县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和电子数据进行了全面清查、整理工作,对存续经营的各类市场主体档案资料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清理,同时按纸质档案对数据库内容进行补充和规范。
在队伍素质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对口培训、手把手培训和岗位应用、实际操作,保证每个工商所至少有一名工作人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能够独立运用电脑,完成文字处理软件、综合办公软件和相关业务软件的日常操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离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系统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针对各项监管职能的应用软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相对闲置,“路多车少”,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已开发利用的软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内部OA系统中,无法向市局各科室发送正式公文,各种文件、材料可带的附 2
件类型偏少,且无法直接下载;注册登记模块中,重复的数据,操作人员无法自行删除;12315模块中,无法实现异地流转,无法实现上级机构对工商所处理信息质量的监督;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中,监察的范围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目前业务系统仅限于内部使用,还没有对外服务网络。
2、业务系统内人员的权限分配缺乏统一标准。系统的使用权限均由县局系统管理员分配。在没有统一标准可循的情况下,系统管理员多是根据自己对具体业务的理解,来分配权限,有时会出现与实际应用不太匹配的情况。
3、专业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后续储备不足。各工商所均存在人员断层、知识结构老化等现象,后备力量严重缺乏。一是缺乏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中间大,两头小”现象突出,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员少,四十岁左右的人员居多,且大多数人员是复转军人,懂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有些人26个英文字母也认不清楚;二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工作人员只对电脑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三是培训深度、广度不够。由于经费、设备、人员等问题,大多以内部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只涉及到计算机的一般应用和业务系统的日常操作,不能完全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且针对业务系统的培训,多由工商所的信息员参加,由于各工商所信息员多是兼职,有繁重的系统应用任务和其他工作任务,“以点带面”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存在信息员不在时,无法运用业务系统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
4、系统内部联系途径少。县局和工商所之间、工商所和工商所之间联系,通常用内部OA系统或是直接拨打个人手机。还未能充分发 3
挥信息化网络的强大互通互联作用。如:我们预留了内部电话接口,但现在还未能实现内部通话。
5、信息安全意识不强。个别工商所的信息员目前仍在使用系统初始密码,或者已经更改了密码,但更改后的密码过于简单,安全性不高。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时,不能及时查杀病毒。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发展方向
1、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度是各项工作落实的保证,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强有力的制度做保证。所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按照有关规定,设定监管职能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职责权限、质量要求、责任追究,形成用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提高监管质量和行政效能。
2、不断完善业务系统功能。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继续增加业务模块。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简化具体操作步骤。用简便、易学、实用、强大的系统功能,提高基层人员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提高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在完善内部综合业务网的同时,加强与社会、与其他部门的网上联系。一是建立外部服务网。作为“网上工商”的有效载体,为公众、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快速高效服务。外部服务网络要具有“互联审批”、网上申报、企业信用查询、商品准入、12315消费者维权、政务公开等多项功能,以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市场主体动态监管机制和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的市场监管机制。二是建立部门协作网,变单一的工商监管为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金融、税务、质检、环保、公安、司法等多部门配合 4 的监管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融合共享和互动支持,建立联合惩戒机制,督促市场主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
4、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专业性技术人才。基层工商所处于信息渠道的“源头”位置,更需要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一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信息化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专心地从事信息化工作。二是加强培训深度,拓宽培训广度,培养储备系统内信息化人才梯队。三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基层工商所注入“新鲜血液”,通过统一招考,把技术精、责任心强和热爱工商事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工商队伍中来。
第四篇: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搜寻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使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旅行社企业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以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成熟起来,并逐步在发达国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作用的范围限于企业之内或少数来往密切的客户之间。信息技术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并为企业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成功搭建将信息技术送到了普通消费者的家中。信息通道的变革迫使全球企业考虑应用新的市场沟通手段,并相应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
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数据库应用等方面。应用的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又以国际互联网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应用手段。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与专门的外部设备互相连接起来,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按照规模大小和延伸范围来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早期商务应用主要为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国际互联网具有通用的地址体系,是由功能逐步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的、由成千上万互相协作的独立的信息网络,根据可相互进行通信的TCP/IP协议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体。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其功能是在相距较远的计算机网络间传送信息包,由此来作为降低计算成本的手段。国际互联网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公共主干网相互连接。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或web)是互联网家族中相对较新的一个成员,于1990年创立。Web使用互联网主干来发送来自服务器的信息、储存文件信息、进行浏览,或是进行软件设计来显示文件。应用Web,可以进行超媒体文件的传输,可以进行网页的链接,用户只要在网页上设置了超级链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干跳转到世界上任何网站。正是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变得平民化,从而促使企业考虑改变经营模式以适应有能力掌握充分信息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
企业外部网是指基于互联网标准将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及经营伙伴连接起来的网络,不对公众开放。外部网代替了原来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内部网是指运用与互联网一样的软硬件和连接技术的内部专用网络,可以将企业在全世界的各个分公司连接在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中。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包括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提供销售支持、连接合作伙伴、通过外部网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与供 1
应商和经销商连接,通过内部网进行内部通信。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的结果,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数据库主要是指用来储备市场需求信息和竞争者信息的营销数据库。营销数据库最初的含义是为实施直复营销而收集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姓名和地址,后来成为市场研究的工具。这些数据储存在数据仓库的数字化表格中,然后通过软件的采掘而转化成有意义的信息,从中可以采掘出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旅行社是典型的服务企业。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相比较,其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具有“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营模式。服务的提供由于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具有了定制化的特点,运用数据库技术而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之在制造业的应用更加合情合理,并且更加具有紧迫性。
旅行社在旅游业中扮演着包价产品的生产者和旅游产品的分销商两种角色。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者消费个性化的增强要求旅行社细化旅游市场、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大规模提供定制化产品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分销渠道的运作模式,旅行社应该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中国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时间上看起步并不晚,但从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当然与我国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整体水平有关,也与我国旅行社业自身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相关。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在行业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是我国最早涉足信息技术应用的旅行社企业。国旅总社有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总社还通过与澳大利亚的JETSET联网运营加入了全球预订系统(GDS)。国旅总社的计算机中心主要在对外招徕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1994年,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电脑还仅仅派打字用场时,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就研发了春秋广域网软件,直接建立电脑终端联网,并且不断降低门槛,吸收全国近100个城市的近400家春秋以外的旅行社与之联网,代理春秋的产品。网点的铺设,使得春秋的辐射力也越来越广。以上海地区为例,周边200公里以内,都能做到电话预订后免费送票上门。网络成员运用规模优势,抓住日渐扩大的散客旅游市场,真正促动了旅游消费市场的形成。
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改制后的特征是“高科技”旗帜鲜明。中青旅的“青旅在线”网站成功地建成了旅行社“B-to-C”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一段时期内吸引了一部分高端市场的注意。
除此之外,国内绝大多数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热”的冲击。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纷纷“上网”建立企业网站或主页,追赶网络大潮。但是,这些主页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宣传促销方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活动并未成为旅行社网站或网页的主要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与信息沟通只是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尚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登堂入室的水平。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网络企业大面积滑坡的现象,在捣灭互联网泡沫的同时矫枉过正,连累了一批非泡沫的互联网企业。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以“青旅在线”为代表的建设得比较好的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受到消费市场信任危机的不良影响,业务未能正常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我国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类似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未来将发挥出传统旅行社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威力,成为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发挥作用。
三、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一直是国内外旅游业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何认识旅行社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是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旅行社业目前正面临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又要求我国旅行社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旅行社业正处在行业转型重组的关键时刻,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旅行社业能否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的关键。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讨论中国旅行社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解决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和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然后再展望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转型中的作用和未来在转型后的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
1. 辨析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际互联网(主要是万维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消费者有能力以低成本获得大量的产品信息,从而改变了产品与服务的传统分销渠道,一时间网络直销盛行,商品信息中介企业纷纷落马。当时,欧美旅行社业表现出面临行业倾覆的恐慌,纷纷求助于互联网,或者购买网站、或者建立网页,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经营手段。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是否会将传统旅行社取而代之”。
事实上,以上的疑惑产生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误解。欧美受到信息技术冲击较大的旅行社与我国的旅行社定义不同,并非同一种类型的企业。欧美的旅行社分为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两大阵营,前者主要提供包价旅游产品,属于旅游市场上五大主力部门之一,与住宿接待业、交通运输业、景区景点、餐饮业等并称为旅游产品的供给方,而后者主要代理交通、住宿、景点、包价产品等的销售,属于旅游产品的销售中介机构。在欧美的旅行代理商代理的产品中航空公司的机票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航空公司采用信息技术建设了新的分销渠道后对旅行代理商的打击很大,以航空公司票务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旅行代理商要考虑摆脱困境、重建行业经营模式,因此会出现全行业的恐慌状态。我国的旅行社在性质上类同于欧美的旅游批发经营商,未来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远不会像欧美旅行代理商所受的冲击那样严重。
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旅游批发经营商应该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旅游者通过国际互联网完全有可能自行预订包价旅游产品中各个项目,从而有可能越过旅游批发经营商完成整体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从而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市场有可能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以上谈到的情况都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可能”给旅游批发经营商带来的冲击,事实上情况未必一定如此。
首先,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决定了这种行业不可能消失。旅游批发经营商在组织包价旅游产品时的角色类似于制造业产品供应链中分销商的角色。一般来说,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单一而
数量较大,消费者所需产品的种类较多而数量较少,分销商在供需之间架起了桥梁,弥合了供给与需求之间产品种类与数量的差距。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同样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减少了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供应商与整体旅游产品消费者之间交易的次数,为单项产品的供应商和整体产品的使用者分别节省了搜寻信息、签订购买协议、监督协议执行等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降低了整个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化基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节省交易费用,因而旅游批发经营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不会轻易消失。
消费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购买产品时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然而,旅游批发经营商同样可以得益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获取优势,而且,由于旅游批发经营商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组合与销售,因而在获取规模效益方面、在专门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分辨能力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可以认为,当旅游批发经营商与旅游消费者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时,旅游批发经营商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高效率与低交易成本依然为旅游消费者自助购买时所望尘莫及。在个人信息获取效率极大提高的条件下,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依然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当然,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乐于自组产品、自助出游,他们在意的是自我服务的乐趣。从旅游市场出现的时刻起,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消费者,他们的存在与是否利用信息技术无关,他们始终不属于旅游批发经营商的目标市场范围。
其次,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服务分工的细化要求旅行社继续提供个性化的旅行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服务经济将服务的主要成分定义为智力服务,而非原来的、附加值低的体力服务。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萎缩,结果恰恰相反,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除核心竞争能力之外的职能都有可能通过外包的形式完成。服务业面临着分工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在买方市场上需求的个性化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模式。市场消费行为模式的变化要求服务企业改变经营模式。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将是未来服务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旅游批发经营商也不例外,寻找新的商机、追逐旅游市场上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批发经营商的未来发展方向。
2. 中国旅行社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业以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务起家。目前经营业绩较好、规模较大、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大多是“国际旅行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内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际旅游市场。从近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的产品需求主要包括国内休闲旅游产品和出境休闲旅游产品两大块。从远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上专项旅游产品、商务旅行服务的需求量将大量上升。我国的旅行社应该调整经营定位,重新考虑主营业务与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首先,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明确定位为“旅游服务提供企业”。定位的重点在于旅行社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包价旅游的组织者或交通票务的代理人等。这样,旅行社可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而不至于局限于现有的市场、现有的产品和现有的经营模式。
其次,我国旅行社的主营业务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转移:从以国际市场为
中心转变为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从主要提供常规线路包价旅游产品转变为根据旅游者需要提供定制化旅游产品;从着眼于休闲旅游市场为主转变为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并重等等。
第三,考虑到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旅行社在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以地接社的面目出现,更多地是充当旅游产品供应商的角色,因此旅行社的选址与布局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当旅行社针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产品的开发、销售、提供同时由旅行社完成,要求旅行社能够充分接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为旅游者购买产品、享受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市场结构的变化要求旅行社在选址与布局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旅行社应该按照一般服务企业的选址规律,根据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所在区位选择店面,并根据市场范围进行网络化布局,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3. 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中国的旅行社业在发展中一直受到政策的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保护将逐渐弱化,中国的旅行社将不得不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旅行社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社进行竞争时优势少、劣势多,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国的旅行社来说是一次提升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机遇。事实上,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万维网为主力的国际互联网对于发达国家的旅行社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国外的旅行社也存在着应用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经营模式的问题。中国旅行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把握的好,可以奋起直追先进水平,把握得不好,将进一步拉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瓶颈之一。旅行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根据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情况和旅行社业的自身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信息技术未来在中国旅行社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内部管理。面对广大的国内市场,大规模旅行社的理想状态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点,各营业点之间的信息沟通应该通过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是旅行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网技术的成熟为布点分散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旅行社企业外部网的建设。旅行社的产品是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合作单位之间建立外部网联系,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及时互通信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旅行社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产品预订和结账的规范化操作,可以防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错误和不良债务的发生。
在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旅行社应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整合营销系统,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促销、分销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等。这一阶段的应用成果对旅行社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首先,旅行社属于典型的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核心产品中,狭义地讲,不存在物质产品的成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其内部管理中营销管理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营销管理是旅行社在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其次,旅行社应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得是旅行社
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营销调研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对旅行社提高经营效率至关重要;第三,当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寻找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将成为普遍现象,旅行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促销和分销是未来交易渠道变化后的大势所趋;最后,当消费者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产品信息时,旅行社进行的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将无用武之地,通过营销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制化服务才是旅行社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高的启动成本和维护成本。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副产品可能是促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大社可以借助成本优势完成网络化布局,实现经营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从而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小社没有能力单独建立信息系统,最终只能走上依附大社、成为大社网络成员的道路。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广泛的冲击,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转型时所必须学习与应用的概念。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其他类型的服务企业所应用的电子商务手段在中国的旅行社中都可以运用,关键是中国旅行社首先要完善自身建设,强化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效率和效益取胜,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不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行社,而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要依靠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找商机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足以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但是,只要抓住信息技术提供的机遇,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行业变革紧密结合,中国旅行社终将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Hannes Werthner, Stefan Klei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Springer Wien Newyork.1999.2.Pauline J.Sheldon.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CAB International.1997
3.(英)维克多·密德尔敦著,向萍等译.《旅游营销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
4.(美)克兰多著;劳国龄译.《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1.7
5.迈克尔波特,“互联网与战略”,《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期.6.田茂永,胡明沛,庞瑞江,刘晓芳,“新服务经济浮现”,《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
期.
第五篇:交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分析材料
交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分析材料
交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分析材料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对于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交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部相继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交通信息化建设指南》、《中国交通电子政务建
设总体方案》等,这些文件在推动交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张部长明确指出:“交通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积极贯彻会议精神,并按照张部长在讲话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作,使全行业信息化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
在交通运营管理领域,信息化已有较大突破。
区域性运政管理计算机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路面养护管理与评价系统、桥梁养护与评价系统已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公路gis系统、公路规费征稽系统等也得到了很好应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收费系统成为高速公
路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于去年10月正式启用,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山东、山西、辽宁等省也都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在海事管理系统中,建成了覆盖全国14个直属海事局的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实现了船舶、船员、通航环境管理等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的计算机化,ism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检验信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已呈现良好势头。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理念逐步渗透,计算机联网售票,车站、港口、车辆、船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中型港口和大型航运企业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围绕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运输过程控制和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等业务需求,开发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并通过
国际互联网开展用户服务。港航edi用户总数已超过1000个,其应用已收到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港航运输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此外,标准、规范、法规和制度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配合应用系统的开发,制定完成了有关信息技术标准和代码。
特别应指出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政府网站建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6月18日交通部政府网站正式开通面向社会提供政府信息服务,两年多来,网站访问量已达200多万人次,每天的点击率为4-5千人次。去年12月,交通部政府网站已按照门户网站的要求进行了第三次改版。改版后,增加了全文查询检索系统,网站上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关键词或任意词进行检索,用户可快捷、有效地得到所需的信息。我们还开设了有关行政管理和服务的专栏,实际上是为政府和企业、个人的信息交流搭建了
一个统一的网络交互平台,公众可直接在网上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交通部网站获得了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颁发的“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的称号。
按照张部长在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到底,所有省厅都要在外网上建立网站或主页。”的要求,大多数省厅积极进行了网站建设。经过一年的运行,最近,我司对各省厅的网站进行了调研和内部测评,总体上看,各省厅已建的网站都不错,其中浙江、江西和上海三个交通厅的网站在栏目设置、功能服务和质量服务上都较为出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走在了全国交通政府网站的前列。如浙江省交通厅网站——“浙江交通”上的高速公路收费查询系统可以方便的查询其省内各高速公路段的收费情况,其网站上的“浙江交通gis电子地图信息系统”信息量大,功能齐全,交互性强,初步实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江西省交通
厅网站的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实现了地市级交通部门通过网络向省厅报送政务信息的功能,其网站将电子地图分层次展示,体现了地理信息系统分层分类的思想。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网站“上海交通”的智能交通查询系统已经具备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可以实现按单位,按路名,分行业,分区域,分线路的多种类型的查询,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同时,其“网上办事”开展的也比较好,很多和市民相关的交通事宜均可以在网上办理。
此外,江苏、陕西、广东、甘肃、北京、重庆、山西等省交通厅的网站在栏目设计、网上办事和路况信息查询等方面各具特色。
但遗憾的是,至今广西、云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尚未建立自己的网站。
虽然交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但距离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交通建设与运输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加快行政管理科学化步伐,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全面提升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面对上述需求,交通信息化任务任重而道远。
二、交通信息化近期发展总体设想 交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一是交通政务信息化;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三是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信息化;四是交通产品营销信息化;五是交通科学技术信息化。交通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此,根据交通发展的实际,我部提出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主题,以国家公共信息设施为基础,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
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交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与效益等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
今后3-5我们的主要目标是:
省级交通部门、高速公路、主要港口、大型交通企事业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信息化软环境大大改善,基本形成与交通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成公路、港口及航道、营运车辆、船舶、船员、交通科技等数据库。
电子政务全方位推广,部、省之间政务实现网络化。东部地区地市以上交通部门基本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中西部地区地市以上交通部门50%以上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
信息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输生产与安全保障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等信息系统,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大力推进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力争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推广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交通企业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的优化。电子商务在大型交通企业中普遍应用。信息化知识全面普及,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一是抓好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力争智能运输和物流两个领域的信息化有实质性突破;三是抓好三类应用系统的建设: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公共信息服务等三个系统。
交通部在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主要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交通行业具体情况,组织制定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方案及技术政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组织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
交通部作为交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今后将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电子政务主要靠政府推动,而智能交通和现代物流主要由市场引导。我们重点抓的三个应用系统,主要从政府职责考虑,是近期大力推进的联网收费、安全监控及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去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