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简介
相公中心小学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
工 作 简 介
相公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全日制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11个,在校学生399人,教师25人,学历合格率100%。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为学生的一切负责”的办学宗旨,逐步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让校园充满成长气息”的办学理念。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树立质量立校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3年以来,学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建设。2003年装配了远教设备;2006年配备了微机室,拥有微机31台;2004年实现拨号上网;2005年接入宽带,并建立校园网;逐步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学校成立了信息化教育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了有关规章制度及考评细则,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学校现在已在3—6年级开设微机课,班均每周1课时,几年来共培训学生200多名,学生都能比较熟练的操作电脑,部分学生能制作简单的电脑作品。每周教师参加微机培训,教师每周人均上机两课时,80%的教师能熟练的操作电脑,60%的教师能利用电脑下载、查阅资料,50%的教师能制作课件。每位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文件夹,保存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文档资料。近几年来,在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应用方面逐步加大管理力度,建立“一表三册”制度,按时下载、接收教育资源,定期培训。同时,加大语、数、英语等学科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了计算机、多媒体设施的使用率,各科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将进一步构建信息技术教育大环境,加大信息技术投资力度,加强设施的使用与维护,实现我校教育教学手段新跨越。
第二篇:远程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XX中学远程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注意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文化理论以及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情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三、教学内容:
1、远程教育基础。
2、资源的获得。
3、如何运用资源。
4、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四、教学要求:
运用远程教育的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篇:信息技术系简介
信息技术系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信息技术系成立于1985年6月,现有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教育部特色专业。现有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系统、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我系还是教育部批准的培养教育博士(教育技术学)、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硕士(教育技术学)、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单位,均面向全国招生。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系已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讲师1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教师科研项目的层次不断提升,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其中有多项获国家教育部、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已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50多部。每年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及以上或被“三大检索”的论文均在一百篇以上。
目前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负责人:赵呈领教授)、《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负责人:王继新教授)、《现代教育技术》(负责人:杨九民教授)、《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负责人:左明章教授);由赵呈领教授领衔的“教育技术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华中师范大学第一批优秀教学团队;王继新教授主要参与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杨九民、王继新、赵呈领教授牵头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系有四个教学研究室(信息处理教研室、数字媒体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教育技术教研室),三个科学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通信与电子应用所),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本系。我系实验中心设备先进,拥有各种微型计算机、电子设备、影视设备、网络设备共1000余台(套),共投资经费2千余万元。2009年11月,以我系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成立的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我校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0年我系又承担了国家“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中的“教师教育资源研发与管理中心”的研究与建设。系资料室图书文献和专业期刊齐全、文献检索方便,拥有图书10000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近200种。
我系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树立了“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的优秀毕业生连年被保送至中科院、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全国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和本科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曾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在国家、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近千篇。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我系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星光服务队”,连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成绩突出,该队曾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一、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主任 杨宗凯
二、教育技术研究所(校级)所长 赵呈领
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所(校级)所长 王继新
四、基础教育学习资源研究中心(校级)主任 杨九民
第四篇:远程教育站点简介
山湾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山湾村远程教育站点于2008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湾村领导高度重视,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看作是新形势下造福农民群众,推进山湾村建设的一项富民工程,也是夯实党在群众中执政根基的一项基础工作。成立了山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兆玉任组长的远程教育领导小组。
新建站点活动室面积50多平方,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设备严格按照设备技术标准,安装到位。远程教育设备包括投影仪一台;台式电脑一台;电视机一台;音响一套、桌椅共10余张。
今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党支部紧扣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点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制度、精心组织活动,全面开展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活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工作制度。先后制定下发了《设备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工作检查制度》等远程教育管理制度和远程教育教学、收看计划。
二、围绕农民增收。在远程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山湾村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此该村建立了以远程教育为平台,以行业协会为载体,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富民为目的的远程教育工作机制。把远程教育作为农民增收的平台,让农民通过远程教育这个平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一工作模式的开展,使站点的综合效率得到了充分发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
三、注重“三个贴近”。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需求。教学方式上贴近农村现状。农忙时候少学,农闲时候多学,方便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学习所需的知识、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实际,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需要,增加站点服务功能:把站点办成农民文化学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活动室、农村计算机培训基地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室等,做到一站多用,充分发挥站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三年来共培训党员干部群众1800人次,共培训144课时。党员干部受训率达96%
四、做到双向互动。在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同时,提倡和鼓励党员干部运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农村党员和群众的生产、学习需求。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党员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学习笔记少,看的多学会的少,学习效率低。二是农村农活多,党员群众很难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的覆盖面还不广。三是技术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只能做些简单的操作,不能全面发挥远程教育的资源。
六、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是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利用远程教育信息资源,发布农产品等招商信息,用好的项目、好的条件、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来我村投资兴业。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灵活学习方式。通过各种会议宣传远程教育工作,吸引广大群众参与,采用名党员带5-10名群众的方式,扩大远程教育学习的覆盖面。
第五篇:村远程教育简介
强化领导添措施远程教育促发展
×镇×村位于县城×公里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民小组×户×人,有党员×名。远程教育使用以来,该村能切实发挥远程教育功效,使其成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免费学校”。开放课堂,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直通车”,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助推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村被中央表彰为“全国文明村镇”,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文明村镇”。被县委命名为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一类村。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村支部高度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各支委、各组长任成员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村支部从制度建设入手,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并完善了学习、收看、安全、卫生、设备管理使用等相关制度,并一一规范上墙。结合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制定了学习计划,利用党员“三会一课”、集中办公日等实时收看节目,每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集中学习至少4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小时,做到学习有计划,教学有提纲,课前有考勤,课中有辅导,课后有笔记,远程教育播放手册填写规范,无弄虚作假现象。同时,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购臵桌椅30套,购臵专用电视机柜,制作远教学习内容预告牌,既做到远教设备摆放合理,美观大方,达到“五防”标准,又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收看需要。
学用结合,促进实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重点是学习,关键是运用。村支部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要,每月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群众集中学习3次以上,重点播放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综治、财税、劳务、文化、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根据学习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把党员干部合理分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人制宜,按需施教,提高了学习针对性。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必修内容,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对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知识,组织广大群众“全员学”;对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知识,组织产业大户“重点学”;对有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党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学”;对有特殊需求的党员,安排他们“随时学”。今年来,共组织学习培训26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等270多人次。通过培训,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广大群众依靠农业科技发家致富的信心进一步增强。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该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地域特点,大力发展马齿苋挂面厂1个,水泥预制板厂1个;发展农家乐13户,发展大棚蔬菜150亩;组建建筑工程队3支,解决闲散劳力110人,年创收入500万元;组建汽车运输协会一个,发展会员车辆30辆。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8003元,位于全镇发展前列。目前,该村呈现出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