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垃圾处理机制简介(送审稿)
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简介
去年以来,该村以创建环境优美示范村庄为契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初步探索出适合村情的“一元投入、两个体系、三支队伍、四项制度”垃圾处理运行机制,为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一元投入。通过村“一事一议”每个村民每月交1元垃圾清运费,引导园区业主、农家乐业主主动投入,结合财政补贴,解决日常运转经费难题。两个体系。即以“收集桶、投放池、分类房、填埋场”为载体的垃圾无害化分类收集体系,以村级综合服务社、农资店、便民店为载体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点体系。三支队伍。以11名保洁人员为主的清扫保洁队伍,以群众代表、卫生管理员为主的监督考核队伍,以定点和流动收购员为主的再生资源回收队伍。四项制度。即按照“间天清扫、定时保洁”要求建立的清扫保洁制度,按照“可利用、不可利用和有毒有害”分类标准建立的户分类收集制度,按照“户自查、组督查、村检查”模式建立的监督管理制度,按照“月比评、年总评”流程建立的考核评比制度。
第二篇:垃圾处理项目工艺及流程简介
垃圾处理项目工艺及流程简介
本项目工艺分四个处理工段(或单元),即前分选工段、发酵产沼工段、沼渣制肥和水处理工段、沼气净化和发电工段。
城市生活垃圾(200吨/日)进厂后,首先进行前分选,将无二次污染的无机物(沙、石、灰)选出填埋。可回收利用的有机物纸、塑料以及无机物玻璃、金属分别被选出回收。大件干扰物纺织品、木材等被截下,所剩的可发酵有机物(餐厨、园林垃圾)进入第二单元。该单元有机垃圾经过粉碎后进入湿解池,湿解完的有机垃圾和新加入的经过固液分离后的粪便(100吨/日)混合进入调节罐,按中温厌氧发酵所要求的C、N比、PH值、温度、物料浓度进行调节后进入发酵罐,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并辅之以机械搅拌,经过15-20天的发酵后产气高峰期结束。第三单元将经过发酵后的沼渣通过压滤脱水、烘干和调整N、P、K后由造粒机产出袋装有机肥。而沼液一部分当作母液回到湿解池循环使用,剩余部分经过好氧(曝气)和絮凝沉淀后达标排放。第四单元为沼气利用。将所产生的沼气(理论产气量2500M)通过脱硫脱水后进入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因现不具备上网条件,所以只能考虑自用。
废气处理系统为:将车间内的三个主要臭源点密封,所 1 3
产生的废气直接抽入生物过滤器过滤后,不会再检出异味。前分选部分的人工分选位上方都装有通风装置,使新鲜空气的适时进入,保证职工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
该工艺流程是以生活垃圾中的可发酵有机物和粪便联合厌氧产沼技术为核心,以垃圾分类分选为保证,以袋装颗粒有机肥生产为市场突破口,将生活垃圾中的所有有用成份分类回收利用,惰性物填埋的综合处理工艺。
工艺流程图
第三篇:巴中市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情况发言材料
在全省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会上的发言
巴中市人民政府(2011年5月
日)
各位领导,与会同志: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巴中市贯彻落实德阳罗江会议精神,推进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及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作如下发言。
一、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 一是精心部署,迅速启动。全省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机制工作现场会后,市政府庚即在常务会上进行了传达,分管领导召集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及各县(区)分管负责人就加快全市城乡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按照“三个月大见成效”的要求,以干环线沿线乡(镇)、村为重点,迅速启动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工作。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再次对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工作作了详细部署。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实际,编制了《巴中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按照“适当集中、连片治理、区域共享”的原则,我市确定了“户定点-组分类-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户定点-组分类-村集中-乡转运-中心场镇填埋”、“户定点-组分类-村集中-乡镇填埋”、“联户填埋”四种垃圾处理方式。同时,按照“先试点探索再完善推开”的思路,分三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2011年4月底前,在离城区较近的场镇及主干线沿线的中心场镇进行试点,初步建立起城乡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工作机制;第二阶段,2011年底前,在干环线乡镇、中心场镇推广;第三阶段,2013年底前,在全市所有乡镇、村庄完成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工作,并建立完善运行机制。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快垃圾处理厂建设,启动了日处理能力500吨的市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投入3650万元,完成了平昌县垃圾处理厂主体工程;总投资额3900万元的通江县垃圾处理厂已于3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加快乡镇、村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按照“三个月大见成效”的要求,着重抓好干环线沿线试点乡(镇)、村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全市投入1800余万元,在恩阳、枣林建垃圾中转站2个,启动了兴文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在70余个乡镇新(扩)建了垃圾填埋场,在主干线沿线试点村、社建设了多功能垃圾房、联户垃圾收集池和村级再生资源回收站,采取购、租并举,落实了乡镇、村社垃圾清运车辆。
四是建立机制,着力推进。一是加强环卫队伍建设。通过解决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加强乡镇清扫保洁人员配备;采取聘用或临时指派等方式,按每个村2-3名的标准配备村组清运、保洁人员。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一事一议、收取环卫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清扫保洁及垃圾处理经费。三是强力推行垃圾袋装,完善城镇清扫保洁制度。
二、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抓环境治理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文明新风建设紧密结合,纳入重点工作统筹安排,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研究部署,坚持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常务副市长为分管直接责任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了周密部署。2011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要求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严格规范管理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以“五治三化”(治路、治尘、治污、治水、治乱,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和城镇管理水平,力争用一年的时间,实现全市城乡环境明显改变,达到“整洁、畅通、有序”的要求;三年内,全市城乡环境要有根本改变,达到“文明、品质、特色”的要求。加强市、县(区)环境治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落实专人专职专抓,并采取领导挂包、部门督导等办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治理工作。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统筹推进。坚持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指导治理,以规划规范管理。按照“全域巴中、城乡一体”的思路,编制完善市、县(区)、特色镇、中心村和产业集聚区四级规划体系,并结合城乡体系规划,同步编制产业规划、土地利
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市场环境治理、城乡风貌塑造、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村建设、交通管理、水污染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专项规划,形成有效衔接、科学规范的治理规划体系。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规划实施,统筹推进治理工作。
三是狠抓专项攻坚,改善城乡环境。持续推进“五乱”治理。从群众最关心的环境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持续抓好城镇“垃圾乱扔、广告乱贴、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工地乱象”等“五乱”治理,抓好农村“垃圾乱扔、污水乱排、杂物乱堆、畜禽乱养、家什乱摆”等“五乱”治理,推进“三个延伸”。扎实开展专项攻坚。在整体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公路水路沿线环境治理、市场环境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治理、城乡风貌和园林绿化整治、在城郊结合部专项治理等专项攻坚行动,全市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抓了2个示范乡镇、45个示范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整治、农户“五改三建”等工作。
四是加快设施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将环境治理与城镇重点建设、扶贫开发、新村建设、产业培育相结合,加大财政投入,并采取整合项目、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市场机制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城乡道路、桥梁、管网、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兴文新区建设、江北大道和巴州大道黑化绿化亮化改造、东出口拓宽改造、回风大桥、黄家沟大桥等60多个城镇重点建设项目,整治小街小巷58条,改造雨污管网12万余米,并配套完善市场、交通、排污干管等设施,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纵深推进夯实了基础。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以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风貌塑造,编制风貌塑造规划方案136个、川东北民居建筑设计图集50套,着重抓了城市(县城)示范街区、城镇示范带、农村示范片的风貌塑造,实施城镇风貌塑造项目160多个,完成农房风貌塑造13200户。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文明素质。以深入开展“七进”、“除陋习、树新风”及集中治理“三乱”活动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营造环境治理氛围。巴中日报、巴中电视台、巴中广播电台及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开设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栏目和曝光台(栏)42个,坚持每天对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态和经验、成效进行跟踪报道、深度报道,对反面典型公开曝光。采取刊播专题宣传片和公益广告、编发手机短信、设置广告牌(栏)、举办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文艺巡演、组织宣讲队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文明卫生常识;深入开展“机关干部参与城区交通管理”等活动,并落实公益岗位,招募文明劝导员300名,长期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文明劝导活动,促进了群众文明素质提升。
六是建立工作机制,推进常态治理。探索建立村(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指导村(居)委制定村(居)规民约,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监督机制。监察局、目督办、效能办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公开投诉电话和邮箱,设立曝光
台(栏),抓好新闻舆论监督,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评议,形成了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互动互补的监督机制。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开展经常性督查。建立了跟踪督办、社会投诉反馈、台账销号等制度,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文件督办、电话催办、实地查办,对不及时整改销号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实现了督办事项件件有核查,件件有回音,件件有实效。逗硬执行问责机制。对治理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不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暗访督查问责办法,严肃追究责任。
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先进、查找差距,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进一步抓好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以资金投入为突破口,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整合城镇建设、新村建设项目,采用市场化手段等形式,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垃圾处理厂、乡镇垃圾填埋场等设施建设,抓好垃圾中转站建设和垃圾清运车辆配备,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着力抓好农村保洁队伍建设等工作,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二是坚持以“五治三化”为重点,着力在完善基础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公民素质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基层延伸,向村庄延伸,向盲点死角延伸,全面完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
第四篇:垃圾处理
九次方将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展览会 由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将于2011年5月18-22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本届科博会将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优化升级中的重点领域,集中展示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示跨国企业在重点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各省区市科技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新科技成果和重大科技项目;展示各省区市“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围绕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积极吸纳国际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尽快见效,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经济结构。
北京九次方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作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产业园区企业联合馆(4号馆)参展,公司将携最新研发的餐厨垃圾源头分类及减量设备,以及新型家庭食物垃圾处理器参加展览展示,敬请各位朋友参观洽谈。
第五篇:垃圾处理
城市垃圾陆地处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 :本文全面综述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现状及国外城市垃圾管理动态城市污染防治和资源再生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介绍了目前城市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
城市是自然资源的重要消费者,同时也是污染和废弃物的主要产生者。城市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塑料以及各种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因此有人将城市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原料”。遗憾的是,人们以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城市垃圾资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在寻找新的资源的过程中,才逐步认识到了城市垃圾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断挖掘城市垃圾中的“财富”,力图实现“变废为宝”。城市垃圾的消纳处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居民的心身健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实践证明,有效地控制垃圾产生的源头、推进垃圾中可再生复合资源的分类回收、尽可能转化利用垃圾中的潜在资源、科学地填埋废弃的固体垃圾是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的重要途径和手段[1,2]。
目前,我国人均年产垃圾为440kg,城市垃圾年增长率约8%~10%,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及处置方法,全国每年都有上百起垃圾污染事故发生;我国历年累积垃圾达60亿t,占地5.4亿m2 ,且每年以占地约3000万m2的速度发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重围之中。城市垃圾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城市垃圾的分类与组成城市垃圾是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物、废纸、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砖瓦渣土、粪便,以及废家用什具、废旧电器、庭园废物等。城市生活垃圾主要产自城市居民家庭、城市商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业、服务业、市政环卫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单位以及水处理污泥等。其主要特点是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影响城市生活垃圾成分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生活水平、生活习惯、季节、气候等。
城市垃圾种类繁多,各国的分类方法不尽相同[3]。一种方法是根据城市垃圾的性质,如可燃性能、化学成分、燃烧热值及容重等指标来进行分类。如按可燃烧性能分为可燃性垃圾与不可燃性垃圾;按发热量分为高热值垃圾与低热值垃圾;接化学成分分为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按可堆肥性分为可堆肥垃圾与不可堆肥垃圾。国内外也常结合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或资源回收利用可能性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废品、易堆腐物、可燃物及其他无机废物等四大类;亦可将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可回收物品三大类。
按照城市垃圾所含化学元素进行典型分析,可知其绝大部分为碳,其次为氧、氢、氮、硫等。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中有机物、可燃物、可回收利用物以及可利用价值均有较大增长。垃圾可作为资源进行再生利用。有文献指出,以首都北京为例,如果可回收的物资能全部回收,北京市的垃圾量将减少40% ,垃圾清运车将减少往返1000多次,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还可减少每天40万元的垃圾清运费[4]。
由此可见,城市垃圾既是我们的包袱又是一种丰富的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垃圾,净化城市环境,建设绿色家园,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我国城市垃圾现状
目前,我国75%以上的垃圾仍以简单填埋方式处置,堆肥约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填埋、堆肥、焚烧成本分别为4~6元、10~15元、30~35元。堆肥处置规模一般为15~300t/d;焚烧为100~300t/d;而填埋一般可达1000t/d以上,基本能适应城市垃圾处置需求。
近10年来,我国城市垃圾量大幅度增加,城市垃圾管理压力日益增大;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难度。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仍以简单洼地、低坑露天堆放为主,且现有的大部分填埋场设计建造标准低,缺乏污染控制措施,我国现有的垃圾处置,侵占大量的农田、土地,严重污染空气及地表水、地下水源,引发垃圾滑坡、爆炸、火害。垃圾焚烧产生的PCDD等高毒性化合物,不仅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而且通过降水又“二次”污染水体,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我国垃圾管理一直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政企合一;城市垃圾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管理仅停留在垃圾末端污染控制和治理上;垃圾处置缺乏资金,收费制度尚未建立;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意识不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仅从经济目的出发,现有的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缺乏废物中介服务机构, 信息和物质未能良好流通;清洁生产、深加工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尚未引起重视[5]。
3国外垃圾处置动向
瑞典是全世界森林覆盖率名列前茅的国家之一,以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著称于世。瑞典在环境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拥有严谨完备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和发达的污染治理产业,两者的协调与互补,促进了管理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与进步。在城市垃圾管理与处理方面,瑞典的许多成功经验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自70年代开始,随着瑞典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生量急剧增加,而能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资源却日趋减少;与此同时,根据新环境法规逐渐严格的规定,垃圾的处置成本和投资快速膨胀,政府已无法独自承担这种日益增大的压力。基于新的现实状况,地区性的政府间合作及政企间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成功途径,并促成了有政府参股的股份制垃圾处理公司的诞生,从而形成了到目前为止颇具规模的垃圾处置产业。城市垃圾的处理原则也由单纯解决卫生问题转向了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手段也日趋多样化和专业化。
在这一新型的垃圾管理模式及运营机制框架下,政企间各自的权责利益均得以合理的强化和优化,而且也使环境目标规划、垃圾处理投资、设施建设运营以及全过程动态管理实现了有机的协调与互补。随着环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流化,瑞典政府通过不断制订和实施日趋严格的环境法规及标准,强制性地引导和促进废物产生者和处理者采取主动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是将先进的产品(废物)生命周期评估理论LCA(Life Cycle Assessment)引入决策咨询支持系统中,从而使可持续性垃圾管理与处置拥有了一个更为全面宏观、科学稳固的理论基础
[6]。
4国内外城市垃圾的处理现状
4.1.1 国外城市垃圾处理
国际上通常采用填埋、堆肥、焚烧等三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在日本、荷兰、瑞士、丹麦、瑞典等国已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瑞士垃圾80%为焚烧,日本、丹麦垃圾70%以上为焚烧。焚烧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7]。从焚烧工艺上看,已建成的焚烧发电厂以直接焚烧法为主,垃圾热解气化所占比例小,但由于环境指标日益严格,新的焚烧垃圾发展趋势是垃圾热解气化焚烧。
4.1.2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
我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
重局面。近年来,我国环境卫生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城镇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有所缓解[8-9]。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堆肥、焚烧等几种方法。其中大部分城市垃圾是采用堆放、简易填埋处理,也有部分采用卫生填埋、机械化堆肥和焚烧处理。
近几年,我国垃圾堆肥技术和焚烧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置的最主要方式仍是填埋无害化处理方式,约占全部处置总量的70%;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左右。
4.2 填埋技术的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方式处理。只能达到一般性厌氧处理。但近几年,填埋场的建设日趋完善,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垃圾填埋场相继建成,如杭州、广州、苏州、北京、成都、包头等城市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卫生填埋场,同时,填埋场所产沼气的回收和利用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将填埋气体作为能源回收利用已取得较好的实践,今后拟进一步推广。
4.3 堆肥技术的应用
我国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堆腐有机物,可用于堆肥处理。近年来,我国垃圾堆肥发展较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应用“二次发酵工艺”,由于采取了强制密封,好氧发酵,缩短了发酵周期,堆肥机械日趋完善,生产趋向产业化。目前已建成堆肥场约20余处,北京、上海、武汉、无锡、常州、天津、沈阳等城市已自行设计了适合我国的机械化垃圾堆肥处理生产线,许多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简易高温垃圾堆肥厂。日处理量除北京石景山堆肥场和上海安亭堆肥场为300吨外,其余均在100吨及以下。但是,我国城市垃圾堆肥现还存在产品肥效较低、质量较差、销路不好等问题,使企业难以维持运转。因此发展高温堆肥的关键是改进原料构成、提高产品质量。
4.4 焚烧处理技术的应用
我国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目前我国有杭州、深圳、广州、乐山、徐州等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焚烧处理场,进行了焚烧发电的示范性试验,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如1998年杭州市建成的垃圾焚烧炉电站,并与系统并网试运行发电,该电厂全部由计算机实施自动控制,现已安装的两台发电机组,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全部职工仅有7人,专家估计,10年内可收回全部投资。由于只有在大型垃圾烧厂,至少单炉处理垃圾量在150吨/天以上,利用焚烧产生热量发电才有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1 就热能的回收利用来说,今后应发展大中型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北京、沈阳、上海、北海、广州等大中城市正在计划兴建较大
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如以垃圾为燃料的广州资源发电厂将地近期开工,总投资达7亿人民币。建成后每天将处理垃圾900 吨,占广州垃圾排放量的20 %左右,估计日发电能力将达45万千瓦时[10-11]。
5城市的持续发展对策[12-15]
5.1 提倡绿色消费
从保护环境出发,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提倡节约资源,反对无为消耗;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洁消费,反对污染环境。尽量减少城市垃圾的产生,特别是对环境有较大或较长影响的废弃物,如白色污染等。在考虑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考虑与自然长期共存发展。既追求物质文明,更崇尚精神文明。
5.2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措施
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虽然潜力较大,前景广阔,但由于现实客观条件的限制,资源化难度较大。应采取以下措施
5.3 加强城市垃圾的分类加收
要实现垃圾资源化,应该从加强管理、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开始,以降低垃圾中废品回收成本,提高废品回收率和回收废品质量,促进资源化,也便于有害废物单独处置。各个城市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垃圾分类方案,逐步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要大力提倡居民在家中分类收集抛弃垃圾;在居民区、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商业、文化及娱乐中心、机场、车站等地,应设置分类收集垃圾的容器,将废塑料、废纸张、废玻璃、废金属、废电池等加以分类收集。为推进废品回收,应规定设立使用回收标志,标注在那些使用后需回收的商品及包装上,并标注回收物品的材料名称或其代号、符号,以利于废品的回收、分类。
5.4 加强废品回收利用
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移,旧的回收体制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在加强、改革、整顿国有回收公司的同时,应建立义务和强制回收制度,使之成为废品回收主渠道的必要的、合理的补充,促进废品的回收利用,减少进入垃圾中的废品量。与此同时,应对所收集的垃圾进行必要的机械和人力分选,以利于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5.5 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科技的进步可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为城市垃圾资源化提供硬件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垃圾资源化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各国的国情而定。有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垃圾今后持续开发利用的方向除回收再生和综合利用
外,最终处理应有30%以上用于堆肥,10%以上用于焚烧,60%以下用于填埋。
参考文献
[1]宋晓岚.城市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2001(15);36-39
[2]臧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问题[J]环境保护,1998(8):41~431
[3]周岳薇.北京固体以物资源化的现状及对策[J]环境保护,1998,(9):44~461
[4]吴永宝.浅论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减量化[J]上海环境学,1993,12(2):9~111
[5 ]方创琳.我国垃圾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方向[J]环境,1996,(9):30~311
[6]邓小龙.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及资源化技术探讨[J]环境,1998,(5):38~391
[7]王伟,袁光钰.我国的固体废物处置现状与发展.环境科学, 1997 ,18(2): 87~90
[8]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问题.环境保护, 1998,(8):41~43
[9]李金惠,聂永丰,白庆中.北京市城市垃圾的现状与控制对策.环境保护,1998 ,(2):39~41
[10]赵庆祥.固体废物处理过程的污染与防治.上海环境科学, 1989, 8(2):41~43
[11]张虎元.固体废物填埋场环境地质病害教训,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3,4
(1):9~14
[12]郑毅.垃圾和垃圾学.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26(1):112~117
[13]季成富,方颖,肖波.固体废物管理技术进展.上海环境科学,1994,13(8): 36~37
[14]文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对策思考.环境保护,1998,(9):8~9
[15]赫英臣.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选址技术方法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24
(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