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人身保险的认识及在我国的发展
王晓媛111230621051经济管理系11保险实务
对人身保险的认识及在我国的发展 对人身保险的认识
做为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的保险,在中国可以说是蓬勃发展10多年了。老百姓对保险已经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关注或购买人身保险。据本人对各类人群的接触,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零散、片面,相当部分甚至是误会、误解。这个现象一方面跟国内对保险常识缺少宣传有关,另一方面跟保险销售环节中部分人无意或有意的误导宣全也有关。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人身风险、金融秩序的跌宕起伏风险跟我们每个人都如影随形。那么人们在考虑如何获取和拥有财富同时,如何对手中的财富进行保值或增值,在遭遇到各种人身意外灾难时,如何让个人或家庭财务平稳过渡都是摆在人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规划的现实问题。购买保险就是其中一个首要的理财环节。购买保险就是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人身风险保障。其表现形式就是集众人之财来救助少数遇到灾难的人,所以每个投保人客观上都在有意无意地做善事、尽责任。那个受救助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花钱买风险保障是种科学而积极的理财安排,同时也是种消费(风险保障是要花钱的,这点无数人转不过弯来)。但并不能因为风险保障的消费本质就拒绝保险,因为你消费一笔小钱的同时就拥有了一份人身保障,那个保障额度往往会数倍于你的保费。目前很多险种除了提供基本人身保障外,还附加了其它理财功能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这里要提醒的是,即使购买理财型险种,不管其收益如何、回报怎样,保险公司因为承保和承担赔付风险而扣除的管理费和风险保障费是不可能退回来的。在合适的保额设置和保费缴交以及相对不错的收益回报下,或许感觉不到那些被消费掉的费用,尤其经过一定时间段的投资回报后。理解和认识了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的消费本质,就不太容易被人误导,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都是要花钱的。其中保障费率目前由保监会统一审核监管。
保险的首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是花钱买保障,关注保障高低时,不可太强调收益,更不可避开其风险保障功能来拿它其它金融工具比较收益。毕竟保险的基本功能永远是提供风险保障(我说的是基本功能,不是全部)。它是种未雨绸缪(是未雨绸缪,不是躺在病床上或甚至别的什么地方才想到保险)的财务安排,是个人或家庭财富的防火墙,是责任的高度体现,是对家人爱的体现(这句话很多地方提到,听似很玄乎,购买人身险,尤其以身故为给付标的的险种的确能体现爱心和彰显责任)。保险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它是人生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保险既是理财工具,也是理财环节。就象家里备雨伞、皮袄之类的东西一样,是用来以备不时之需的。
上面提到保险是集众人之财来救助少数遇到灾难者。投保目的是为了转移风险或者化解风险转。在遭遇人生灾难或意外时,通过保险公司获得经济补偿,从而不致于自己或家庭原有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甚至因此令家庭进入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或者不至于使原本捉襟见肘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通过保险公司的现金补偿,哪怕是让家庭短时间内平稳过渡也好。买保险是有讲究的,尤其在有限的保费投入情况下。既要选择合适的被保险人,也要选择合适的险种,更要重点保证家庭主要经济责任人的保额。否则,把为数不多的保费投入放到不合适的人选和险种上,就很容易让家庭保障效率低下甚至形同虚设。建议保障安排先
大人后小孩;对于成人,收入越高、责任越重者,要优先和重点投保。对于险种,优先保障型,后选投资理财型。如先意外、健康医疗、消费型责任寿险,后投资储蓄理财险。因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家庭责任和经济状况,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保障需求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人身保障安排的动态性,在量入为出、合适合理的原则上,需适时对个人、家庭保障做调整优化。提醒投保人别把家庭保单长期束之高阁。经常有人出险了竟然想不到自己有相关的保险,或者有些人的两全保险到期了也不知道去领取满期金。
买保险越早安排越好。道理很简单,风险的来临没有迟早,遇到了就悔之晚已。早买早拥有保障,人身险的不少险种是有健康状况观察期的,处于观察期的疾病或因病身故是不赔付的;早买核保容易通过,这不难理解。人越年轻,身体状况相对越好。反之年龄越大,健康状况就越差。拿男性来讲,35岁后的健康状况明显相对转差;健康有问题时往往不容易承保,可能会面临拒保、加费或有关保障内容或额度的限制。早买早受益,尤其对于那些理财类、养老类的险种;越早保费越相对便宜,保费费率是参照一个生命表制定的,费率的高低跟年龄的老少是息息相关。同样保障,保费相对便宜,这样也就不容易给自己带来保费压力。一般来讲,可将收入的15%左右用于购买基本保障型保险。(其实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看各人的收入水平和财务状况及家庭负担、以及理财规划)
投保既然是理财需要,是个人或家庭的财务安排。自然买保险是自己的事,主观上是给自己做财务安排和规划,做风险防范管理,不是给别人帮忙或凑人情。因此建议投保人尽量积极主动地物色专业的保险代理人(也就是一直以来说的保险业务员),参与并配合保险代理人拟订和讨论保险方案。保险也是商品,投保跟到商场购物没什么两样,代理人只是个介绍、促销的角色,不论促销的还是购物的大家是完全平等的。尽量选择可信的专业代理人,选择实力雄厚、服务网点广、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因为一张保单往往要牵涉到几十年,涉及的保费也不是一两元。
保险作为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行业竞争的加深和监管水平的提升。保险的功能和服务也会越来越完善,它所涉及的投资领域也越来越纵深;保险作为金融产品,其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元化。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理财意识及理财能力的增强,保险产品除了提供风险保障的基本功能外, 保险的附加理财功能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和明显.就象手机除了拨出和接入最基本的功能外,它的附加功能已日趋完善而且很多功能变得不可或缺。希望在未来的不久的将来,保险不论作为观念还是作为产品能更加快速而深入地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或家庭拥有更广泛而实在的保障。
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为24.07%。
(五)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人身保险,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二)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增加。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第二篇: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及分析新
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及分析
论文摘要:纵观我国人身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身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相
比,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也显滞后。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人身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我国人身保险业的现状、发展和前景作出分析,以期为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人身保险保费人身保险营销保险责任范围
人身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随着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
业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以来,我国人身保险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发展不稳定、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偏低
且不稳定、承保率低以及在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供给
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因此应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原因采取增
加保险经营主体,开放国内保险市场,增加险种,提高保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调
整经营战略,改进理赔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等措施
来促进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
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
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
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
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
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
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在各年份之间很不平衡,起伏波动很大。撇开80年代的情况不论,在90年代,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仍很不平衡。1992年增长速度达47.74%,但1993年却出现了负增长,1994
年增长速度高达66.52%,但1995年却降至12.42%,90年代增长率最大落差(增长率最高值减增长率最低值)高达74.95个百分点。
(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
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
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
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
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
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
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
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
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
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
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
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
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
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
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
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
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
为24.07%。
(五)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
人身保险,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
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
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
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
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
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
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
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
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
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
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二)适度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实力的增强,居民愿意获得的保障水平、保障范围都大为提高和增加,应顺应形势,适度提高保险金额,如灾害性人身保险的保险金额就应增加。拓宽保险责任范围,特别是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范围。
(三)重视和加强人身保险营销,加强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人身保险的需求弹性大,保险营销相当重要。保险公司应立足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实施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建立现代的保险营销制度和营销体系,建立规范的人身保险代理制度和代理体系,提高保险代理人业务素质和文化程度。将人身保险营销工作深入到居民中去,让居民了解人身保险知识,提高居民的保险倾向。通过强化人身保险的营销工作,增强其服务功能,使居民切身感受到人身保险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四)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中寿险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中寿险人均保费仅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一块处女地。在抓牢东部大中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进一步增加保险经营主体和开放国内保险市场,提高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要消除和减弱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对人身保险发展的限制,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保险经营主体、提高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当前,一方面是要增加区域性保险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渐进有序地向国外保险公司开放国内人身保险市场,只要保险经营主体有较大的增加,人身保险市场的竞争性就会提高。只要人身保险市场具有了高度的竞争性,保险公司就不得不努力开发新险种、提高保险金额、拓宽保险责任范围、提高理赔效率,就不得不去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加强人身保险营销。
参考文献:[1]《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曾国安,经济问题,2000年3月
[2]《论人身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黄英,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6月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人身保险的发展》,张效琪,新疆农
垦经济,1999年4月
[4]刘冬姣《人身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第三篇:人身保险在农村的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人身保险在农村的发展
摘要
纵观我国人身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人身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城市与农村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是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我国农村人身保险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对开拓农村保险市场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没有特别的政策支持;在农村开展业务困难;农村业务风险大;销售渠道单一;产品不适应农民的需要;对农村营销员管理办法不符合农村业务的实际情况;保险服务难以到位。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必须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保险公司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争取尽可能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网点建设;销售渠道;产品设计;代理人管理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我国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未来保险竞争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保险业要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块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拓荒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依靠粗放的经营手段进行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开发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而现在都已接近退休的年龄,可他们却还在外面奔波劳累,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养老问题而一筹莫展,眼看着村子里其他的人领退休金的领退休金,领养老金的领养老金,而我的父母却什么都没有,他们自然是不想成为儿女的拖累,却苦于没有养老金和退休金的保障,这一点引发了我对于农村人身保险的思考。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由于缺乏农村保险市场统计数据,我们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2004年,全国县域保费收入1321.5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0.6%;其中,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958.74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9.7%。而农村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县域保费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下。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农村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性人身保险在中国农村具有了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商业性人身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由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保险购买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人身保险业务,在1982-1992起步的十年间,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低于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这标志着农村已具备购买保险的收入基础。第二,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第三,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 1
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四,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
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
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
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
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 疗保障需求。第五,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为了尽量减少金融借贷
中的风险,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
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
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
二、农村人身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初期,而农村人身保险更是起
步晚、基础差,面临着各式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感觉城市业务发展还算顺利,还有保源,靠城市业务就能实现增长目标,没有必要大力发展农村业
务。二是认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保险需求不足,开展业务难度大,有畏难情绪,望而却步。三是现在农村保险市场竞争还不激烈,没有看到丢失农村保险市场的危险。
(二)开展业务困难,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
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农村客户大都是低端客户,高、中端客户
较少。农民的保险意识不足,展业的难度大于城市,而且件均保费很少。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大中城市
寿险件均保费能达到5000元以上,有的城市超万元。小城市3 000元以上,县城1 000元以上,而农
村只有500元左右。农村营销员是劲没少费、苦没少吃、汗没少流,但收效不大,收入很低,积极性受
到影响。
(三)销售渠道单一
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通常包括个人代理渠道、团体销售渠道及中介代理渠道。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远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的设立、管理模式创新、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创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创新、理赔管理的创新等工作,也需要
加强。只有个人代理人——营销员直接分散展业一个渠道,其它渠道都不很顺畅。
(四)产品适应性差,适合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寿险公司以往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市为中心,加之农村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保险公司开发适
合农村市场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开发能力也有限,这制约了农村人身保险的开发和创新。因此,提
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
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差
悬殊的城市和农村销售同种类保险产品显然不能适应广大低收入农民的保险需求。同时,保险产品结构
单一,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的迫切需求。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如现在各家公司业务规模较大的险种,一般交费都在5 000元以上,交费都高,超出了农民的交费能力。调查
显示,就连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对于“县域家庭未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1/5以
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收入低,家庭经济困难”。三是交费方式不灵活。农民收入的特点是春秋两季才
有粮食或经济作物的收入,还有就是打工收入,一般是春节回家时,才能发到手,具有时间性。而目前
各公司推出的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交费方式是定时交费,超宽限期失效
(五)对营销员的管理办法不符合农村业务实际情况核标准定的太高,如严格执行,每次考核都会有20%左右的主管被降级,15%左右的营销员被解除
合同。几次考核下来,营销员队伍就有垮掉的可能,所以就出现了许多地方都不敢严格考核的现象,不
利于营销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六)保险服务难以到位,保险信誉低,给保险展业带来困难
由于延伸到乡镇的机构、人员、业务量都少,很少或没有配备客户服务人员和设备,致使许多对客
户的服务措施,如:上门收取保费、送达保单、送赔款、帮助进行保单保全等,难以到位,使农民客户
对公司服务很不满意,降低了投保的积极性
(七)发展农村业务风险大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销售人员和客户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业务质量难以保证,利润、退保率、死
亡率等考核指标完成困难。如有的地方农村的住院医疗赔付率年年都在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200%—
300%以上,亏损严重,使得保险公司对该项业务望而却步。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
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
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
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
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八)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
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
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
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
待加强。开展农村业务点多面广,营销服务部建设需投入多种费用,如:租赁费、装修费、办公费、电
话费、宣传费,应付各种摊派,还有服务工作的跟进、保费的收集上缴、客户的回访、赔案的调查、赔
款的支付送达等,投入大,成本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公司从费用角度虑不合算,基层公司开拓农村
保险市场的积极性不高。
三、开拓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对策
(一)提高对开拓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是要认识到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服务三农工作是响应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的重要
举措。二是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在国家还没有能力在农村普遍建立社会
保障制度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更应该在农村大力发展商业寿险,使广大的农民享受到保险保障,解除农
民对未来不确定的人生风险的忧虑,补偿人们因人生风险损失造成的经济困难,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
能。三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保险公司的必然选择。要做到科学发展,发展战略就必须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现在我国农村已参保的人群还不到30%,已参保的保障程度也极其有限,所以说这是一个
人口众多、保源潜力巨大的市场,极具开发价值。近年来农村业务所占的比重出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的地区已从占30%发展到占5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70%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要
开拓了农村市场,就为做大做强保险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农村网点建设步伐,健全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分布和传递极不平衡,信息来源渠道有限,保险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仍属
新鲜事物,这给保险销售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
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
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
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
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成立时间长、农村网点多的公司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农村网点建设规划。规划制订
要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既不搞脱离实际的一阵风、一窝蜂、一刀切,盲目大上,也要有积极的态度和明显的效果。二是在时间要求上要区分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河南林州、安徽六安、甘肃酒泉的经验很值得在全国推广,可通过各种
方式推广他们的经验,使他们的经验在全国遍地开花。四是坚持标准,梯次推进。要成熟一个建设一个,逐年分批,梯次推进。乡镇营销服务部建设要遵循“选到一个好主管,建立一种好机制,费用核算不亏
损,后续服务跟得上”的原则。选一个好主管这条很重要,对主管的选择要慎重,可在营销员或正式员
工中公开招聘,优中选优。总之,一定要选到合适人选。建立一种好机制,就是要建立营销服务部的行
政、晨会、业务、收入分配等各项制度,坚持体现绩优多得的佣金分配制度,绩优晋升制度。费用核算
不亏损是指在上级公司加大费用投入后或建设营销服务部一、二年后能不亏损就可以。后续服务跟得上
是指不能一哄而上,否则,会使人力、物力、财力都跟不上,应适量梯次发展,使各项服务措施都能基
本到达新建营销服务部、营销员和农民客户。
(三)拓宽销售渠道
在以营销员为主销售分散型业务的同时,寻求其他的销售渠道。一是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争取他
们支持。如与计生、教育、卫生、农机、交通、公安交警、安全等部门合作,开办计生系列,学生、农
村合作医疗,农业机械手、驾乘人员、旅客、民营企业人员等人身意外、医疗、养老等保险。二是利用
各种社会组织开展业务。如:民营企业家协会,各种自发组织起来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种养殖业的产
供销协会。三是发挥已有的兼业代理渠道。如利用信用社、邮政网点、各种银行在农村的机构,代理各
种人身保险业务。四是利用村干部、农村信贷员、农村医生、电工等联系农民群众紧密,又有一定文化,接受保险理念快,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优势,让他们经培训后代理寿险业务。
(四)改进寿险产品设计,积极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现在农民亟需的就是医疗、养老和意外类保险产品。在产品的改造
和设计时要根据农村普遍交费能力低的实际情况,遵循“较低缴费、保障适度、手续简便、风险易控”的原则设计保险条款及费率。人身意外险的交费以不超过40元为宜,养老、医疗、理财类险种每份以
不超过500元为宜,保障程度以精算数据为依据,适度保障。手续的设计要尽量简便快捷,不体检。风
险控制采用加长观察期,医疗类保险采用病种赔付型和住院补贴型保障,不用费用报销的补偿办法,以
规避造假骗赔风险。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
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
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
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1.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首先要努力进行市场和产品的细分,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情况农民的保险保障需求。比如,要积极参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业务。据
不完全统计,保险业已在重庆、北京、浙江等18个省、市的53个地级市区参与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业务,累计业务规模约为30亿元,覆盖人群近20万人。这充分体现了保险业正积极参与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计划。同时,也要通过村干部投保养老保险的积极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养老保
障计划中来。再如,要加大为农民工提供保险服务的广度和力度。我国现有农民工1.4亿人,约占总人
口的10%,他们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其社会保障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在国务院下发《关于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相关部委积极推进的有利形势下,保险公司应发挥集中管理优势,强化
全程服务意识,积极推行快捷理赔、无忧理赔,尤其是异地理赔服务。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农民工输
出集中地,要加强农民工的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在争取适当的财政支持下,以意外险为切入点,为
农民工群体量身订做,为其提供需要买、方便买、买得起的保险产品。在上海,保险公司受市政府委托
经办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截至2005年底参保人数已达 247.7万人,支付赔款2亿元。这为其他省
市农民工保险业务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为贯彻《若干意见》,各家公司应继续大力开展计划
生育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委托计生机构工作人员兼职代办计划生育保险、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等业务,其
中相当部分的农村计划生育养老、计划生育节育保险保费由政府从计划生育相关资金、社会抚养费中列
支,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此项业务的开展将有效缓解农民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提高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统计资料表明,仅中国人寿一家公司共有13家省级分公司开展了相关业务,2005年实现保
费收入1亿元,其中江西和湖南均超过2000万元。
2.要合理制订农村人身保险产品价格,为农民提供适合购买的人身保险产品。各寿险公司要正确处
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握薄利多销的原则,推出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保险产品。针对各
地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可试行地域性差别费率试点。定价合理的保险产品的推出将真正体现出对农村
和农民的反哺,为建立和谐社会、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作出贡献。
3.为加强广大农民对人身保险产品的认知度,应积极推进条款通俗化工作,以方便农民理解保险产
品。目前,许多保险产品的条款存在难以读懂、读不明白的现象,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民购买
保险产品的积极性,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保险纠纷,损害了农民的相应权益。针对这一问题,应鼓励和支
持保险公司加强产品创新,开发条款简明、通俗易懂、缴费灵活的简易人身保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
等农村人身保险产品。
(五)改革代理人管理办法
一是降低考核标准,严格进行考核。除基准考核值不要设定得太高外,对解除合同的标准,主管
职级维持的保费、保单件数、续期保费完成比率、下辖人员、甚至下辖团队数量的标准都要降低。有的公司做过探索,单降低基准考核值、保单件数、保费、人员数量这几项,仍会出现大量主管维持不住职
级需降级的情况。所以也必须降低下辖团队数量的要求。在降低标准的情况下严格进行考核,这样才能
发挥基本法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二是考核时间限制要放宽。根据农村两季收入及打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保费收入具有时间性,按月、按季考核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要延长考核的时间限制,改
为半年或考核。
(六)强化推动措施
一是组织推动。各总公司都要设立农村业务部,省市公司也要设立农村业务工作机构,县区可实
行县城和农村分片管理。从组织上保证农村业务发展。二是目标考核推动。把农村业务列入各级公司年
度目标进行管理考核,以引起各级对农村业务的重视。三是选好突破口,强力推动。1.“新农合”是国
家在农村为农民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保障项目,现在还未完全确定经办模式。河南新乡、江苏江阴的“政
府主导推动,商业保险管理,医疗机构服务,卫生部门监督”的模式,虽然保险公司增加了工作量,费
用上也相对紧张,但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其他业务的带动作用,已显示出巨大的好处。2农村干部养老
险。过去有的公司已开办了一些,现在就有许多农村干部正在领取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虽然钱不多,但在农村每月能有如此的固定收入也是令很多人羡慕的。而且农村干部的投保资金筹集相对也容易些。
3.农民工保险。农民工数量巨大,且长期在城市打工,接触新事物快、保险意识相对强,有一定的经济
收入,因此要先从农民工人手做工作,见效相对较快。4.农村中收入高的人。选择收入高的人做工作,对打开缺口相对容易些。5.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及其职工。6.失地农民的保险工作。
(七)做好保险服务工作,提高保险信誉
一是延伸服务网点。在中心乡镇建立小型的业务处理及客户服务中心,使周边乡镇都能在不太长的距离内办理交单、交费、保全或赔款、给付等业务。二是加强服务工作培训,强化服务工作理念,增
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三是以农村客户为中心建立农村客户服务制度,规范农村
客户服务流程,简化各种业务处理手续。四是根据农村收入的特点,改变条款交费期的规定。改为提前
交费,给客户利息,宽限期由2个月延长到半年,年内复效不重新体检等。鼓励农民客户有收入时提前
交费,无收入时延后交费,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客户提供方便。
(八)政府和公司合作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争取尽可能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政府要重视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关注农村保险工作;减免涉农保险税收;减免农村营销员的营
业税和所得税;各家公司要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投入,紧缩其他费用支出,提高涉农保险费用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保监会大力倡导发展农村保险,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引
导,大力调动保险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当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的有利时机,保险公司应通过新农合业务,参与到国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来,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同时与地方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扩大公
司的社会影响。这将有助于掌握农村潜在客户资源,为拓展农村保险业务创造有利条件。仅中国人寿一
家,全系统已有43个县区试点开办了新农合业务,累计参保人数1 500万人,管理合作医疗基金9.76
亿元,为参保农民提供了基本医疗健康保障。就北京市场而言,13个郊区县、185个乡镇现已开展了
新农合工作,截止到2005年11月底,北京308万农业人口中有249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81%。但是,北京市的新农合都是由政府卫生部门承办,商业保险公司尚未介入此市场。各寿险公司应
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到新农合业务中来。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农合这一业务平台,加强
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开拓“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工保险”、“村于部
保险”等业务领域,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保障,有效促进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发展,从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
参考文献
[1]刘如海,张宏坤.发展小额保险的国际经验及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8,(06).[2]粟榆,李琼,李池威.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运行回顾与评价[J].保险研究2010,(12).[3]梁涛.农村小额人身保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关于印发《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保监发〔2008〕47号)
第四篇:对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对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发展的几点认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得以持续发展。我国康复器具的种类和数量逐步增多、质量也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从中受益。然而,作为世界人口最多、同时也是世界老年人和残疾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社会对康复器具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康复器具行业仍面临很大压力,现有行业规模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需求的旺盛和社会多方的关注也使得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一、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器具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康复器具行业发展已具备多方面条件,包括:
首先,作为主管部门,民政部对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极为关注,专门设立了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同时大力支持中国康复器具协会的发展,这两个机构对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职能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康复辅具产品研发、相关基础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康复辅具行业技术标准拟定、康复辅具质量监督检验和相关培训与信息服务,该中心为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起到指引和指导作用。中国康复器具协会作为民政部指导下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在政府部门和行业会员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对行业的发展与改革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先后在南京、南昌、厦门、青岛等地举办了康复器具博览会,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技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其次,除了国家层面上的扶持,一些省市民政部门也开始资助残疾人、老年人等需要康复器具的社会群体,帮助他们尽快康复。黑龙江省民政厅自2009年起就启动了“龙江爱心助残工程”,资助低收入残疾人装配康复器具。再次,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为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社会基础。国家有能力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其他多种优惠的方式支持行业发展,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生产、销售康复器具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1-
境,使其有充分的自主性。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康复器具行业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程度和扶持力度有待增强、行业标准尚需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意识仍需提升。
二、促进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社会组织,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与多方利益群体相关联,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便于表述和理解,本文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政府层面
1.政府相关部门观念上高度程度
观念上的高度重视是政府相关部门鼓励、扶持我国康复器具行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主要来自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及其下属机构的关注。
2.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多种优惠政策
政府民政和财政部门以及银行系统给康复器具企业以特定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康复器具出口退税、减少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征收等方式;财政补贴,财政部门给企业或产品以相应补贴或者给消费者以补贴,另外可将部分康复器具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范围;土地优惠政策,康复器具企业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门为其提供相对优惠的土地;优惠利率,央行对康复器具行业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降低其投资和运行成本。同时,政府部门为康复器具企业提供一定技术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进行产学研结合与交流,并对企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意识。另外,民政部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应与教育部加强沟通,争取在某些高校开设康复器具生产、康复服务专业,为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性人才,英、美等国早已在学校内开设了假肢矫形器相关专业。
3.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政府立法和行政部门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民政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严格控制行业门槛,杜绝不符合行业标准的组织和个人的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属部门
为康复器具行业的发明权、创造权严格把关,保障相关企业的专利权,避免行业内不正当竞争的发生。
第二,行业协会
作为唯一的全国性康复器具行业协会,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对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为了更好的促进行业发展,协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自身定位、增强服务意识
康复器具协会应坚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残疾人、服务于本会会员”的宗旨,在政府和行业会员单位、个人间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得作用。对上成为民政部门的智囊和参谋助手,对下指引行业发展、服务成员。在民政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协会得以稳步发展,现有单位会员400多个、个人会员两千多人,协会现设上海、广州、成都(正在报批)三个办事处,并下属假肢矫形器学术等6个专业委员会。鉴于此,协会应充分利用自身会员多、影响力大的优势更好地为行业服务。协会除了组织开设假肢实操培训班、假肢矫形康复机构听力技术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等面向行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班外,还应开设面向行业内企业管理者、研究人员等的培训班,提升其管理和研发水平,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协会应努力为企业提供“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平台,继续办好中国国际康复器具博览会,加强国内康复器具企业与国外先进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2.多方协调,制定行业标准
作为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中国康复器具协会有责任为行业创造、争取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我国康复器具行业的长远发展:第一,国际行业标准严格,我国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产品出口时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第二,标准缺失也导致我国康复器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导致劣币逐良币现象的发生。为此,协会应在协调民政部等政府部门、行业内相关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全国民政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制定行业标准,促使行业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
3.加强监管,发掘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除了为行业发展服务和制定行业标准外,中国康复器具协会还应对行业进行
监管,保证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协会应该发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并通过协会影响力促进这些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在行业内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有着指引作用,也有助于增强行业内的竞争程度。
第三,企业自身
1.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树立品牌意识
自主研发能力的不足和品牌意识的缺失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多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这两者正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各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逐渐认识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树立品牌意识的重要性,康复器具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企业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才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尴尬境地。我国康复器具企业应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具有研发能力的科研人员,并注重自身产权保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品的出口与进口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品牌的竞争力已成为提升企业形象及增加企业赢利的关键。企业要想树立好自身的品牌就必须把品牌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同时严格按照标准设计、生产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并在“顾客就是上帝”的引导下做好相关服务。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和品牌意识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
2.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同行业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各个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技术等的共享、共用,对于行业发展同样重要。康复器具企业应充分利用协会以及各种展览会、博览会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沟通与交流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及自身的不足,学习先进单位的经营和管理理念、方法,从而使自己得以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在目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康复器具行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然而,由于行业起步晚、底子薄,加之我国残疾人、老年人数量庞大,我国康复器具行业要想满足社会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五篇: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王小前①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农民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是其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树立品牌的大好机会。针对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政府应为保险公司发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解决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盈利困难的问题;保险业进一步应该加强诚信建设以解决在农村市场更加重要的诚信问题;保险公司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解决农民保险知识缺乏、保险功能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问题 对策
中国保监会2008年6月23日制定并下发《农村小额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首批批准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开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先期试点地区为山西、黑龙江、江西、河南、湖北、广西、四川、甘肃、青海九省区县以下乡镇和行政村。目前,四家保险公司已经推出了14款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我国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
目前学术界有关小额保险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国外成功经验的介绍。而小额人身保险试点作为中国保监会2008年一项重要任务也已经告一段落,本文拟对发展小额人身保险的意义,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一、小额人身保险的概念
根据国际贫困扶助协商组织(CGAP)的界定,小额保险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依照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所涉及成本按比例定期收取一定的小额保费,旨在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规避某些风险的保险。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关于小额保险的定义:小额保险是依据公认的保险惯例(包括保险核心原则)运营的,由多种不同实体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保险。这意味着小额保险单下的风险仍需依照保险原则进行管理,并由保费提供资金。
而在保监会公布的《农村小额保险试点方案》中,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定义为符合以下条件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一是保险金额在10000元至50000元之间;二是价格低廉;三是保险期间在1到5年之间;四是条款简单明了,除外责任尽量少;五是核保理赔手续简便;六是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销售。
二、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意义
1、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能够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在进行小额人身保险试点之前,保监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选取中西部8个省区的432个行政村,上万个家庭成员中没有公务员,也没有金融企业职工的农村家庭,通过保险营销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
(一)是家庭小型化、收入低,以及外出务工从事高风险行业等因素使中西部农村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调查来看,中西部农村80%的家庭以3到5①苏州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
人的小型核心家庭为主,其中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四口之家占36.8%。47.8%的家庭主要以耕种责任田为生,25.2%的家庭主要依靠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81%的家庭2007年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占到了69%。
(二)是价格和服务等因素使中西部农村人身保险的覆盖面还很低。尽管由于近年来保险业的发展,中西部农村78.9%的家庭听说过保险,但是购买过保险的只有29.8%。而且收入越低购买保险的比例越低。由于营销员可能倾向找自己的客户填写问卷,所以实际购买过保险的比例可能还要低一些。没有购买保险的原因,55.2%的农民因为价格高,12.4%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产品。还有将近12%的人因为保险的服务差。
(三)是中西部农村对小额人身保险有很强的需求。从调查来看,45%的家庭最担心家庭成员遭受意外事故,其次是担心子女教育和家庭成员患病治疗,各自略超过20%。面对这些风险,农村家庭把保险作为首选的风险融资渠道,紧接着是储蓄。他们希望每年缴纳50到100元的保费,在发生事故时能获得几万块钱的保障。
综上所述,农民对小额人身保险有着很强的需求,但由于价格和服务的问题使得农民无力或不愿意购买保险。而小额人身保险价格低廉,无疑有助于解决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以满足农民的保险需求。
2、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是其培育农村保险市场,树立品牌的大好机会。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研究企业战略的帕哈拉德教授,在其新近出版的《金字塔底层的财富:用利润根除贫困》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跨国公司不仅可以从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赚到钱,还应该把最穷的人群定位为潜在顾客。其观点的核心在于这个市场之硕大——估计有4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在今后40年里,这个市场将扩大到60亿人。从购买力总量来看,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南非和泰国这9个发展中国家加起来的GDP超过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GDP的总和,所以这块金字塔底层是“商业史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机会”!
他认为,虽然社会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很少,但积少成多,他们代表了一个拥有巨大利润空间的潜在市场。今天的中低收入群体有可能会在“明天”就走上康庄大道,消费惯性和感恩意识会使得他们成为“明天”更高级保险产品的购买者。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和营销技术的创新,培养和发掘潜在的客户,塑造愿意承担责任的社会形象,加强老客户的忠诚度,进而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企业利润,这正是每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正是这种理念,促使一些金融机构参与到小额保险的研究和推广之中,而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小额保险的确为保险机构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特别是信用伤残、信用寿险和养老保障项目。
这说明保险公司开展小额保险业务,不仅具有现实的盈利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农村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进行市场开拓和商业布局以占据领先地位。所以,对保险公司来说,发展小额保险业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小额人身保险业务实现盈利较为困难
到目前为止,保监会批准了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四家商业进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试点。这些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利益最大化的企业
主体,能否盈利无疑是决定它们是否持续开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的关键。虽然农村小额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域广、点散,交通不便,盈利势必会比较困难。
首先,保险公司的成本较高。保险公司此前的经营重心主要在城市,在农村布局的网点相对较少,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这都无疑会加大保险公司的服务成本。另外,从件均成本来看,一张保额1000元和一张保额100000元的保单服务成本基本是一样的。试点当中推出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保费最高不超过200元,大多在几十元。这样,分摊到每一元保费上的成本相对来说就很高,盈利势必比较困难。
其次,小额人身保险合理定价的难度较高。虽然小额人身保险具有公益性质,但它由商业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原理经营,和一般人身保险产品相同,小额人身保险也是根据生命表由精算师进行定价。在死亡率上,一般小额人身保险定价会选择使用由保险行业内通行的生命表,然后将此与小额保险群体相适应。生命表的选择和适应,对其定价过程非常关键,死亡率模式的精确度要依靠已经积累了的可靠数据,但小额保险的销售通常在较落后的农村市场,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数据来供定价使用。小额人身保险产品需要销售相当一段时期后,才能累积到足够的数据以供使用,这意味着在项目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理赔发生率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发生亏损概率较大。
(二)诚信问题在农村小额保险业务上更为关键
在我国,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大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够。主观上具有购买保险的愿望和需求, 客观上不敢购买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是中国保险行业的一大“ 内伤”。根据2006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抽样调查, 2006年消费者在购买人寿保险时, 对中国寿险公司持信任心态的比例仅为6.3% , 而持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的比例则达10.4%。如果单项调查消费者对保险理赔的满意度, 相信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的比例会更高。这表明中国保险行业在广大消费者面前还缺乏足够的根基和底气。
尽管早在世纪初国际上已经将最大诚信原则定为保险经营的四大基本原则之一, 诚实信用随之成为世界各国保险业的立身之本, 发展之要, 但在中国, 保险诚信还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说在嘴上, 没有把它完全落实在行动上的一个期盼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保险方存在的夸大保险作用, 诱导购买, 误导客户, 承保与理赔“ 两张脸” 等失信行为, 给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保险业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保险商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在于, 它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性商品。保险公司卖给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保险单仅是对未来特定情况的“ 一纸承诺”。这一承诺是否履行取决于在一定时间内, 短者一年半载, 长者几十年保险事件是否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诚信, 消费者是不敢贸然行事的。
更重要的是,农村市场不同于城市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公司的口碑和形象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一旦发生保险公司不能提供良好的理赔服务,势必影响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
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试点的几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的保费都在50—180元之间,基本解决了农民买不起保险的问题。但是,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公司能不能及时和足额赔付;在平时,能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让农民敢于并乐意购买保险,无疑也将是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农民保险知识缺乏、保险功能认识存在偏差
家庭进行风险管理、损失应对的可选方法有多种, 目前在中国最为常用的当属储蓄。人们储蓄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保值增值, 而是为了防范未来风险。然而, 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同样的目的。如果说不了解保险的保障功能是中国家庭对保险功能认识的第一个偏差, 那么, 第二个认识偏差则是有关保险产品作为投资工具的功能。农民讲究回报,投保了如果未发生保险事故、未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或给付,就朴素地认为买保险的钱打了“水漂”。
四、对策和建议
(一)针对小额人身保险业务盈利困难,政府应为保险公司发展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政策支持。从保监会制定的试点方案来看,政府已经在放宽销售渠道和销售资格、减免监管费、鼓励技术创新、放开预定利率、鼓励供给主体组织形式创新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为农村小额保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参考其它国家小额保险发生的经验,本文认为还可以为小额人身保险业务提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
(二)针对在农村市场更加重要的诚信问题,进一步应该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比如,切实加强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经纪人的诚信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工作等等。
(三)针对农民保险知识缺乏、保险功能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主要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保险公司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讲座、宣传车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对农民的保险教育,让农民意识到投保的必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软广告宣传保险。比如,在农村中小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给农村教育予人文关怀,使保险在家长和子女心中留下慈善、社会责任感强的好印象。当然,这些宣传必须是持久的,否则难以达到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如海,张宏坤.发展小额保险的国际经验及对策建议.上海保险.2008(5)
[2]徐淑芳.国外小额保险经营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方经济.2008(6)
[3]袁春兰,谢玉梅.我国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的思路.农业经济.2008(9)
[4]徐淑芳彭华.小额保险经营模式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