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摘要:信息化是一场由信息科技进步引发的革命。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为所有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并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把握机遇的见识和魄力。本世纪初,党中央明确提出: “二十一世纪头 20 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军信息化建设经过本世纪头 10 年的艰辛努力,在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上取得长足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未来 10 年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是一个在改革创新中努力创造更大辉煌的新跨越。我们必须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充分认识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趋势
军队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始终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局下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在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中科学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1984 年确立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2000 年 9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经济信息化
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在国家信息化发展通信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下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应强化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对信息化发展的牵引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当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全面提升我军信息化建设起点和自主创新能力。
准确把握我军信息化建设历史方位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保证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时代、又不超越现实的关键所在。我军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指挥自动化建设,经过 30 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指挥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成效,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进展,战场信息支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训练手段有了较大发展,测绘导航、气象水文和空间环境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新型作战平台研发成功,对部分在役武器装备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精确制导弹药的比例和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得到改善,初步建立信息化领导、管理和咨询工作体系,信息化理论探索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深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院校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我军信息化建设是在机械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起步的,与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不能忽视,我军信息化发展是在世界新军事
变革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在进步,别人也在发展,仍面临被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的风险,我们必须坚定发展决心、拓展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
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所谓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作战能力要素结构与生成机理的基本表现形态。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积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战斗力充实新内涵、再造新结构、谋求新增长。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官兵素质,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基本途径是走开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逐步构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以新的理念推进各项建设和准备,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以信息主导为引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源动力来自信息革命。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人类基本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战斗力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科技进步,战斗力总体水平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运用。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为重要抓手。军事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训练转变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基本途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富国与强军有机统一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军队信息化建设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谁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就能占据军事竞争的主导地位。必须增强技术储备的超前意识,紧盯技术前沿安排技术储备布局;必须增强技术发展的优先意识,从政策、资金、力量上支持技术创新;必须增强技术竞争的机遇意识,提高洞察技术的敏锐性、阅读技术的理解力和突破技术难题的执行力。实践反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买来的也存在安全隐患;单纯技术模仿是走不远的,只能带来短期效益而非超越的能力;单靠引进是行不通的,依赖于人也可能受制于人。应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本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后发优势,把信息化建设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突出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
我军信息化建设,是一部重大工程的创业史。实践证明,重大创新工程是一个“方向标”,可以凝聚方方面面力量;是一个“产业链”,可以引领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建设;是一个“大学校”,可以造就一批能够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是一个“磨刀石”,可以在艰苦创业中磨砺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关键是把那些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抓紧抓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二是军事需求变化多样。信息化工程人机结合更加紧密,需求作为工程的建设起点和重要内容,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使一步
到位的需求难以做到,一次性“交钥匙”工程难以实现,应把需求论证工作贯穿始终。三是建设内容逐步拓展。信息化工程在机械化同构项目规模建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异构项目的综合集成工程。四是建设主体多元化。信息化工程更加强调联合与协作,需要战略规划、建设管理、总体设计、技术研发、装备生产和使用维护等人员的共同参与,组织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建设过程存在较大风险。信息化工程投入大、要素多、环节多、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多,过程管控难,要求更加重视规避建设风险。必须把握信息化工程的时代特征,根据作战需求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统筹抓好系统研发和装备建设的各个环节
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信息的获取积累、融合处理、维护管理和共享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加强软件建设。应用软件既是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又是一种信息生产平台,对实现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具有决定性作用。搞好数据建设。数据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平时为各类信息系统运行提供重要支撑,战时集中体现为融合共享的战场态势。推进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达成各级同步认知、联合行动的前提。军队数据共享不同于其他领域,既要实现共享,又要控制知密范围,向上共享与对下共享也是不对称的。必须处理好共享与保密这对矛盾,分层次、有权限的实施共享。
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真正实现数据共享。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对信息化的已知远少于未知,探索征程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以更睿智的头脑、更非凡的胆魄、更务实的行动,不懈努力、奋发有为,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进程中,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第二篇:简析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通信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
简析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摘要:信息化是一场由信息科技进步引发的革命。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为所有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并不是任何国家都有把握机遇的见识和魄力。本世纪初,党中央明确提出:“二十一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防和军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军信息化建设经过本世纪头10年的艰辛努力,在军事信息系统、信息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环境上取得长足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未来10年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继往开来中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的新征程,是一个在改革创新中努力创造更大辉煌的新跨越。我们必须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失时机地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充分认识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趋势
军队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始终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局下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在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中科学发展。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1984年确立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2000年9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十五”、“十一五”两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对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国民经济信息化全面推进,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进入转型调整的新阶段。国家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军队提供了经验借鉴、技术支撑、人才保障和物质依托,使我军有条件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国家信息科技的发展走向。现代信息技术通常被理解为基于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国际上判断一项信息技术是否属于“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个标准:一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二是基于微处理技术,或者说,使用了微处理芯片。值得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进程,有目标、有计划的科学技术活动将直接影响科技发展未来。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对信息科技未来40年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应选择的重点方向作出战略判断,认为当前我国尚处在工业社会中期,到2050年将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在国家确立的2020年前重大科技专项中,大都与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密切相关。国家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重大突破,将使我们彻底摆脱跟踪模仿、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目标。2020年前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提升三个水平、增强四种能力”的发展目标。未来一个时期将发展基于IPv6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推动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国家信息化发展
1的总体框架下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应强化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对信息化发展的牵引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当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行者,全面提升我军信息化建设起点和自主创新能力。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是保证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准确把握我军信息化建设历史方位 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时代、又不超越现实的关键所在。我军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指挥自动化建设,坚持以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建设结合、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结合、新研新建与改造挖潜结合,强化综合集成,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形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指挥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军事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成效,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进展,战场信息支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训练手段有了较大发展,测绘导航、气象水文和空间环境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主战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新型作战平台研发成功,对部分在役武器装备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精确制导弹药的比例和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得到改善,初步建立信息化领导、管理和咨询工作体系,信息化理论探索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深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院校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目前,信息化建设已从最初的指挥手段建设向联合作战体系的全要素拓展,从作战指挥领域向训练、保障和日常业务领域全方位延伸,信息化建设的全局性、宏观性和综合性特征日益突出,在广度和深度上整体推进的格局已经形成。
同时也要看到,我军信息化建设是在机械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起步的,与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不能忽视,我军信息化发展是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在进步,别人也在发展,仍面临被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的风险,我们必须坚定发展决心、拓展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步伐。
“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主线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所谓战斗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力生成模式,是指作战能力要素结构与生成机理的基本表现形态。所谓主线,是指这一模式在军事领域引领方向、贯穿始终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积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战斗力充实新内涵、再造新结构、谋求新增长。这一转变的实质,是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官兵素质,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基本途径是走开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衔接统一起来;根本目的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逐步构建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必须以新的理念推进各项建设和准备,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以信息主导为引领。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源动力来自信息革命。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每一次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人类基本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坚持信息主导,重在转变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的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应着力推动“五个拓展”:由分领域分系统建设向综合集成体系建设拓展,由行政手段统管建设向优选技术路线引领建设拓展,由重大工程阶段性推进向软件牵引滚动建设拓展,由以手段装备建设为主向“建训用管”一体拓展,由重视技术突破向推动整体转型拓展。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战斗力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科技进步,战斗力总体水平取决于科技成果的运用。体现在装备建设上,应紧盯前沿技术发展动向,力求运用最新技术成果提高武器装备质量,努力形成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武器装备体系。体现在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上,应确立战略重点的思想,确立新型主战力量的思想,确立力量结构转型的思想,加快推动相关部队按照信息化的本质要求调整编成结构和功能要素。体现在提高官兵素质上,应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知识结构转型,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担负起信息化建设领导责任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指挥员;大力推进训练内容改革,真正使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装备进入训练实践。体现在管理创新上,应注重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战斗力。就像电子政务改变了国家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交易模式、电子社区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模式,在军事管理领域的信息化运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军队建设的质量效益。
以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为重要抓手。军事训练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训练转变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在训练重心上,应由注重以合同训练为中心向注重以联合训练为主线转变,逐步构建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科学体系;在训练环境上,应由注重复杂自然环境下训练向注重以复杂电磁环境为重点的复杂战场环境下训练转变,不断提高遂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能力。
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基本途径。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富国与强军有机统一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军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信息技术具有军民通用性,信息基础设施具有军民共用性,战略信息资源具有军民互补性,这使军队信息化建设有条件也必须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军民融合式发展应做到在政策法规上融合、建设规划上融合、重大项目上融合、人才培养上融合、资源共享上融合,才能真正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军队信息化建设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谁抢占了技术制高点,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就能占据军事竞争的主导地位。必须增强技术储备的超前意识,紧盯技术前沿安排技术储备布局;必须增强技术发展的优先意识,从政策、资金、力量上支持技术创新;必须增强技术竞争的机遇意识,提高洞察技术的敏锐性、阅读技术的理解力和突破技术难题的执行力。
加强制约体系作战能力的瓶颈技术研究,发展应用引领信息化发展方向的前沿技术,加大信息栅格、云计算、移动宽带、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跟踪和应用力
度。同时,积极探索可能改变竞争格局的突破性技术。目前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理论,是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间形成的。一些新机理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重大突破,可能产生一个质的、断代式的飞跃,进而改变未来的竞争格局。
实践反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买来的也存在安全隐患;单纯技术模仿是走不远的,只能带来短期效益而非超越的能力;单靠引进是行不通的,依赖于人也可能受制于人。应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基本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后发优势,把信息化建设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军信息化建设,是一部重大工程的创业史。实践证明,重大创新工程是一个“方突出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 向标”,可以凝聚方方面面力量;是一个“产业链”,可以引领关键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建设;是一个“大学校”,可以造就一批能够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同时也是一个“磨刀石”,可以在艰苦创业中磨砺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关键是把那些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抓紧抓好,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工业时代的工程建设,以专业化分工、流水线生产、规范化作业、标准化产品为主要特征,实质是在规范化的基础上,通过规模化生产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信息化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不断增强,建设内涵不断拓展,管理要求逐步提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信息化工程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是智力知识密集的复杂系统工程,尤其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学科的综合发展,对工程的时效性和技术的融合性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军事需求变化多样。
信息化工程人机结合更加紧密,需求作为工程的建设起点和重要内容,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使一步到位的需求难以做到,一次性“交钥匙”工程难以实现,应把需求论证工作贯穿始终。三是建设内容逐步拓展。信息化工程在机械化同构项目规模建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为硬件、软件和数据等异构项目的综合集成工程。其中,硬件是承载系统的基础,软件是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数据是驱动系统运转的核心,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协调推进、同步发展。四是建设主体多元化。信息化工程更加强调联合与协作,需要战略规划、建设管理、总体设计、技术研发、装备生产和使用维护等人员的共同参与,组织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建设过程存在较大风险。信息化工程投入大、要素多、环节多、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多,过程管控难,要求更加重视规避建设风险。
必须把握信息化工程的时代特征,根据作战需求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统筹抓好系统研发和装备建设的各个环节。军事斗争需求反映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决定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对军事需求理解越深刻,建设的自觉性就越高;对军事需求指标越明晰,建设的针对性就越强;贯彻军事需求越坚决,建设的成果就越实用。应建立多边协作的需求论证机制,采取“边研制、边使用、边完善”的建设模式,加强需求的细化分析、实时修正和动态优化,不断调整建设内容,确保工程建设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工程建设规划计划、立项论证、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各个阶段,强化军事需求的牵引
和指导作用,以规范化的制度保证军事需求进入建设规划、指导建设过程、验收建设成果。
以信息的获取积累、融合处理、维护管理和共享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资源开发利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用,对生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
加强软件建设。应用软件既是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又是一种信息生产平台,对实现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具有决定性作用。应统筹软件建设任务分工,大力推进软件的构件化,增强军事应用软件的复用程度和大规模开发能力。应加强对作战模型开发利用的统筹管理,切实增强作战软件的实用化水平。应把握软件建设的特点规律,科学制定软件人力成本计价标准。
搞好数据建设。数据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平时为各类信息系统运行提供重要支撑,战时集中体现为融合共享的战场态势。应增强数据采集意识,把数据采集和积累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注重组织各类数据搜集和整理存储。应增强数据保鲜意识,定期组织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保鲜度、实用性和可靠性。应增强数据安全意识,严格访问控制,严格授权共享。同时,还应做好容灾备份工作,提高信息系统快速恢复能力。
推进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达成各级同步认知、联合行动的前提。军队数据共享不同于其他领域,既要实现共享,又要控制知密范围,向上共享与对下共享也是不对称的。必须处理好共享与保密这对矛盾,分层次、有权限的实施共享。必须统一各类数据标准,使各相关单位能够分工合作,在统一规则下共同参与数据标准建设。必须采用基于数据集成的系统设计思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建立稳定的数据模型,使各种应用系统直接存取共享数据库。只有从数据集成抓起,才能走出系统集成的困境,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面对重大历史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对信息化的已知远少于未知,探索征程布满荆棘。我们必须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以更睿智的头脑、更非凡的胆魄、更务实的行动,不懈努力、奋发有为,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进程中,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第三篇: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方向
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发展方向
陈建中
塘沽区新医医院(中国
300450)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10)05 1引
言
20世纪8O年代后期,由于国内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医院应运而生。在信息化医院的组建初期,其功能单一,且以被动服务为主。到了9O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在新形势下,医院信息化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从功能作用到服务模式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信息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重视,医院的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2目前我国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整体来看,我国基层医院信息化发展并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加之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医院情况也不尽相同,就导致医院的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虽然基层医院装配了适合自己的医院管理系统(HIS),但也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并没有达到卫生部信息化的要求,而且所需系统软件也都是自请软件公司开发,且软件公司实际研发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总体来看,我国基层医院信息化发展并不成熟。而且由于基层医院资金严重短缺、医院信息化标准不统一等各种原因的存在,在卫生信息化浪潮下更显滞后。
3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基层医院信息化应用范围
基层医院信息化主要应用于两大部分,一是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二是社区基本医疗管理。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主要包含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管理系统、查体管理系统,计划免疫管理系统、妇保和儿保管理系统。
社区基本医疗管理,即适合基层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可分成两部分:一是满足管理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满足临床医疗要求的临床信息系统。3.2 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院信息化管理,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管理的种种弊端,也带来了更多的优点。总体来讲,优化了工作流程,规范了医疗行为,增加了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使数据管理更便捷、更快速、更准确、更全面、更安全、保密性更好。对于行政管理和财务而言,管理更科学,规范,统计数据更准确,账务账目更清晰,而且对于医院的整体管理质量也将得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正规化的要求以及与世界接轨的必要条件。3.2.1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智能化 3.2.2 简化就医流程,方便患者就医 3.2.3 避免医疗差错,确保医疗安全 3.2.4加强经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2.5 对社区病人科学管理的需要
1.智能卡的应用
2.居民健康电子档案的应用 3.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系统的应用 4.查体电子档案的应用
5.计划免疫接种软件系统的应用。3.2.6对医保病人联网结算的需要
医院HIS系统与社会保险中心联网,让患者就诊结算实现实时报销,最大限度的方便患者就医。
4阻碍基层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1、卫生领域信息化标准不规范。
2、资金投入不足。
3、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限制。
4、硬件的时效性。
5我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及发展规划 5.1 我中心信息化建设过程
我解放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2年-2007年之间使用单机版挂号、收费等管理软件。2004年有了医院信息化的详细计划书,并且确定了医院信息化建设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理念。于2008年1月1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试用,迈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
2008年1月,我院HIS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启用了挂号管理子系统、划价收费子系统、中(西)药房发药子系统、药库管理子系统、数据统计子系统。
2008年7月,启用了门诊医生站。
2008年8月,启用了住院医生站子系统、住院护士站子系统。2008年9月,实现了社区站与中心的网络互通。
2008年10月,启用了社区公共卫生系统软件,并于2009年7月份与HIS系统进行整合。2008年11月,中心与社保成功对接。2009年5月,社区站与社保成功对接。2009年6月,启用了院长查询系统。2010年3月,启用糖尿病管理系统。5.2 我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我中心计划在2010年下半年,启用成本核算系统、绩效考核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步。于2011年,启用LIS系统,PASC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步。于2012年,启用(RFID)无线移动医疗信息系统等。我中心从现在起,利用5-8年的时间,逐步完善我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努力实现预期目标——数字化医院。5.2.1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1、主要问题。
2、给医院管理带来的好处。
3、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作用。5.2.2 医院绩效管理系统
1、绩效考核系统的主要功能:
2、实现绩效考核的作用: 5.2.3 以RFID为核心的医疗安全流程管理系统。
1、实现RFID系统的目的。
2、RFID优点。
3、RFID应用范围。6基层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就是成为数字化医院。而医院管理信息化只是医院向数字化医院发展的第一阶段,还要通过“临床管理信息化”、“局域网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两个阶段才能真正的实现数字化医院。6.1 什么是数字化医院
数字化医院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突破传统医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将病人的诊疗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进行最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真正实现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的疾病预防、保健、诊疗、护理等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动化数字化运作。6.2要高度重视医院数字化的重要性
数字化医院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医院数字化建设是持续、永久、不断发展的。医院管理数字化,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医院数字化建设呈现高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提高竞争力。因此,基层医院必须从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医院数字化的重要性,从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数字化的紧迫性,从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数字化的可及性,从而,真正把医院数字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程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抓实、抓出成效。7体
会
7.1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7.2信息化建设要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7.3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回报问题 7.4信息化建设必须选择一个好的软件公司 7.5正确选择HIS的数据库平台 7.6医院信息化建设永无止境
第四篇: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
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教学方面。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既具备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存在其独特性。因此,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教育;数字化;教学方向
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指发展以网络为重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并推进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由于“教育信息化”概念本身提出的时间较短,就目前国内发展现状而言,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是由于投入产出的难以指标式量化,加上成熟理论以及具体方法和工具的缺失,该体系建设存在着诸多困难,使之成为业内外一致关注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教学正是当前小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将信息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运用以多媒体、无线通讯、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能够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小学教育结构体系,进而充分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而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小学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所在。
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客观地说,当前国内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和体制弊端需要解决。具体存在下述几类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小学未能充分意识到素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存在普遍的“重建设、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二是结构性失衡。城市与乡村小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教学资源产出匮乏,造成了小学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此外,优质资源匮乏也是问题之一。当前小学教育课程资源原创性不足,创新性偏低,特别是信息化实训教学资源挖掘不够,利用率明显不高。上述问题均表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相关主体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时代,小学校园教学管理变得日益复杂,开放化、精细化特征越来越显著,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就是要构建覆盖小学管理方方面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此实现教学管理一体化、智能化、高效化目标,全面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优化管理资源,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如师资管理、人才引进、业务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招生就业、食堂管理、学籍管理等学生管理系统,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排课管理、教材管理等教务管理系统等。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上述环节都将形成完善的体制体系,相比于以往人工化管理模式,无疑具有精准高效、快速便捷等巨大优势。
(二)教学模式信息化。信息化时代,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明确的是,技术只是手段,而人才是真正的主体,信息化技术只有通过师生主体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集中体现在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个性化、开放化教学体系,营造科学化、互动化课堂环境,并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能力上。以往“一黑,二白,三讲台”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新型课堂,推动个性化、移动化、微课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已经是必然趋势。此外,相关信息化课堂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信息化学习的平台、信息化实训教学等许多前沿项目,对小学教育改革实践的推进、师生信息能力的全面提升,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信息化。结合信息化技术全面融入到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中,将进一步完善小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构建开放、多元、民主的信息化评价系统也已是必然趋势。同时,随着网络版小学教育工作开展状况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将全面上线,其功能也正在由单向到多元、游离到同步、人工到智能、由采集到利用、由静态到动态的全面转变,现代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平台、人才培养数据共享平台、协同创新发展平台、科学管理决策平台等,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根本依托,正推动小学教育教学评价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四、总结
综上,教育教学之所以追求对各类先进技术的运用,归根到底是希望能够将其作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优化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本身所具备的内容复杂性,致使其对于信息设备的使用效果受到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进程等多项制约。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探求,构建一套有效的小学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系统,进一步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砥,尉小荣,卢春,石映辉.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1).[2]帅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J].科学与管理,2003(5).[3]唐开彦.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0).[4]和亮.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第五篇: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美国政府
在众多实施电子政府的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是起步较早、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1992年,克林顿就任总统时宣布,他的政府将是一个电子政府。1993年9月,由戈尔副总统代表政府发表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正式出台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年,由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nai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简称npr)针对行政过程与效率、行政措施与政府服务品质进行了重新的讨论,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观念,并提出了“创造成本更少、运转更好的政府”(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及“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两份报告。在后一个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电子化政府的概念。npr于1993年9月7日提出的改革方案及企业型政府的特质为基础,将政府定位的监督者、总管理者、人事专家、预算分析者、采购专家,会计师与查账员,并让民众与社会群体由基层来推动国家的改造,该报告还把以下四个原则作为政府再造的行动方向。
1.删减法规,简化程序。包括预算过程的简化、采购流程的简化、分散人事政策、消除法规的过度杀伤力、授予地方与各州政府权力。
2.顾客至上,民众优先。给顾客说话及选择的权力、健全服务组织、创造市场的动态环境、利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
3.授权员工,追求成果。即政府组织充分授权所属各业务单位,针对相关的法规和章程进行检讨清理,要求各业务单位定时、定额比例,提出具体的删减及简化措施等。
4.节约成本,提高效能。删减不必要的人事与政府计划支出,减少政府借贷的数量,用 预算法控制政府的支出。
在npr发表的“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的报告中,还提出了整合如下六项以利于建立电子政府的新机制,使得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快速,更有效率。
(1)提供跨越各级政府的纳税申报及缴税处理系统;
(2)发展整合性的电子化支付及信息服务;
(3)建立全国性的、整合的电子福利支付系统;
(4)建立国际贸易资料系统;
(5)发展全国性的执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网络;
(6)建立全国性的环境指标系统。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至1996年元月为止,联邦政府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2000多个办公室,撤消了近200个联邦项目和执法机构,联邦政府的开支则减少了1180亿美元。在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方面,联邦政府的200个部门确立了3000多条新的服务标准,简化了3.1万多页的各种规定,作废了1.6万多页过时的行政规章,“电子政府”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为了加强电子政府的服务与流程的管理,并为使公民运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加强获得政府信息与服务的渠道而建立广泛的框架,美国国会于2001年5月提出了“2001电子政府法案”,显示了美国国会正在认真关注将政府带入信息时代的必要性,该法案的要点为:
(1)构建全方位、可互动操作的电子政府试点:
(2)设立催化剂基金,以利于在各部门进行试点工作;
(3)设立由总统委任的领导职位——联邦首席信息官cio,负责与电子政府建设有关的日程。该法案提议成立信息政策办公室,由首席信息官cio管理。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包括指导、协调、全面监督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和管理。(4)成立首席信息官cio委员会,作为主要的跨部门联席会议,以改善与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应用、运作及绩效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作;
(5)在财政部设立电子政府基金,用于跨部门的信息技术项目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2001年6月25日,由布什总统任命的美国最高信息官马克·霍尔曼(mark.a.forman)兼任联邦政府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副主任,全面管理一笔为期3年,总值1亿美元的基金,用以通过电子签名和文件上网等手段减少书面文件,同时,负责制定信息技术全面政策和构建跨部门的电子政府门户网站,并要求到2003年时,所有预算必须包括重构计划,所有新的政府公共信息必须上网。
由于美国政府对信息和互联网的作用和意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从90年代初期就全面开始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建成了跨越洲际、国家和州区的,将各个局域网、isp及广域网相连接的数据通信骨干网。2000年6月,克林顿就宣布要在3个月内建成一个超大型电子网站——“第一政府网”(firstgov.gov),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橡皮图章”和工作环节,让美国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在一个政府网站站点内解决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的机会。“第一政府网”内容丰富,分类详尽,一方面完成了全美50个州以及各地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经济与商业、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等行业进行归类,各类行业介绍及网站也已能即点即通。美国政府网的网上交易也已经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上购买政府债券、网上缴纳税款以及邮票、硬币买卖等。
美国实施电子政务已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密如蛛网的电话线路和有线电视线路可资利用,后者的宽带网路现正在加速扩建和推广之中,另外还启动了无线上网技术,这为全天候网上办公日益转化成社会实践提供了可能。例如,美国各地的星级宾馆和饭店的房间都有专门的连网接口,就连机场的公用电话上亦然,只有你手中有台电脑,便可随时接入上网。这是美国推行电子政务宝贵的硬件设施。目前,不仅白宫、国务院以及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已经全部上网,并拥有功能很强的网站,所有的州级政府也全部实现上网,而且几乎所有县市政府部门也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不过内容和功能方面有所差别。美国各级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将一个个独立的网站连接起来,做到网网相联,以便实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美国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以美国的农业市场服务机构(ams)为例,ams由政府出资兴建,在全国收集产品价格,每天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公布农副产品市场的信息,目的是帮助公民们(特别是农场主们)了解市场、平等竞争。再以美国政府的“犯罪信息中心”为例,它具有超级图像处理、指纹辨析、管理自动化等功能,使普通用户在任何微型电脑或移动话机中均可以链接进入该信息中心,以获取各种有关罪犯的信息,以有效协助有关部门缉拿罪犯。此外,密苏里州政府向公众提供详细的儿童护理服务信息和父母求助热线,同时,还在网上提供“收养儿童照片簿”,使那些意欲收养孩子的父母可以进入政府的开放主页,根据年龄查看孩子们的详细情况。康涅狄格州把政府的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集合到一起,居民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立即被导入与他(她)有关的169个市政当局中的任何一个。西弗吉尼亚州政府的网站只需要居民输入各自的社会保障号码,即可查看他们税收减免的情况,该州还开放了全州就业数据库,内容详细,分门别类,便于查询,同时还有完整的在线申请表格。
美国最著名的政府站点是美国白宫站点,它的主页风格庄重朴素,内容既包括正式严肃的最新新闻以及联邦热点事件,也包括较为轻松的有关总统、副总统的家庭情况介绍等话题。白宫站点实质上是所有美国官方网站的中心站点,该站点上有一个美国联邦政府站点的完整列表,要以连接到美国政府所有已上网的官方资源。同时,白宫站点以及所有内阁级(相当于我国部委级)的站点都提供了文本检索功能,可能通过关键词查找这些站点上的所有文献和文章。
据最新统计,美国2.8亿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人不同程度地已使用互联网。从1985年到2000年,美国人在办公场所和家里使用电脑的比例从30%增长至70%,美国家庭的电脑拥有数从15%猛增到60%。如此众多的民众使用电脑和上网,是美国建立电子政府的良好社会条件。
根据美国最近出台的《政府纸张消除法案》,美国将尽可能在2003年10月以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作业,以使美国公民与其政府的互动关系实现电子化。马里兰州计划到2002年底,该州政府服务的50%要全部实现电子化,到2004年达到80%。其他州也有类似计划。据美国佛里斯特研究公司发表的报告称,根据现在的情况,美国政府计划在最近两年之内,仍将维持以民众为主的低风险网上服务,此后经过经验积累、调整和机构改革三个阶段后,到2006年时,美国各级政府就将能从网上接收3.33亿份来自企业和民众的各种申请和报告,并将在政府网站上推出1.4万种网上申请服务项目。届时,便是美国电子政务及电子政府时代真正到来之日。
目前,美国电子化政府的基础架构是:
(1)建立整合的、共同的政府运做程序,为公众提供一个单一的申请渠道,所有要跨部门、跨机关申请办理的事项,将由系统自动处理,公众不需要过多的介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力并发展标准化、简单化的行政流程,同时,改变行政流程的顺序或以同步作业的方式处理行政流程,促进不同的工作任务小组之间以及不同流程之间的整合,从而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创造出一个24小时工作的政府,方便公众查询政府信息和在网络上申请办理护照、牌照、证件、专利等事项。
(2)提供一套共同的、统一的资讯科技使用工具,获取、使用信息的方法以及服务措施,使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准确、快捷地取得其他机关的资料和信息,同时,减少每一政府部门对具有独特性和个别性的资讯科技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些工具将对于标准化和取得透明的、普及的和互动式服务产生很大的帮助。
(3)在推动电子化政府的进程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既包括政府各部门之间,也包括政府与社会公众、企业之间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因而,政府各部门除了以电子资料档案的方式存储外,还可以采取“一站到底”服务的方式允许社会公众、企业取用各种层级的政府信息。这种服务的渠道可以是一种为社会公众广泛认同的机关间相互串联的单一电子窗口,使社会公众可以使用类似的操作界面取用相同层级的高水平服务。除此之外,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也将建立简单而且安全的信息资讯交换渠道。
2002年3月,布什政府已经宣布更新由前总统克林顿创办的政府门户网站(firstgov.gov),使该网站的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副总统切尼在作政府网站更新介绍时说,美国政府已将电子政府作为政府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希望借此解决政府工作缓慢、混乱、怠慢公众和不负责任这个老问题。
加拿大政府
早在1994年加拿大政府就向民众承诺将建立和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是要建立低成本、高品质的信息网络,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公开地享有就业、投资、教育、医疗保健、娱乐及社会福利等信息的机会,并使加拿大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使用者及服务提供者。加拿大政府的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推行电子化的公开招投标系统,使全国的企业和公司都有同等的机会对政府采购活动投标;
(2)推行单一的商业注册登记号码;
(3)推行各电子布告栏和利用互联网传送政府的电子文件;
(4)扩大和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为了加强对企业的服务,1994年4月由政府工业部与各省政府及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了5个“加拿大商务服务中心”,以“单一窗口”的方式为工商企业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及服务。1994年,已有300个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开始提供政府信息及申办业务服务,各项社会福利也开始试行电子方式支付。
加拿大电子政府的基本架构特点是:
(1)完成了与数字签名相关的立法,建设宏观“数字签名”所必须的“公钥基础设施”,这是电子政务在技术上和法规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2)建设强大的政府门户网站。加拿大的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除了实现企业可以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之外,还实现了业务重组和组织的再造,它把上述12个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整合到一个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现了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国电子口岸”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要求,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最近两年来,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计划,其中,把电子政务工程列入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北京市政府还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时间表:到2002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到2005年底要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并建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青岛市从1998年开通“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之后,访问量已达178万多人次。目前,青岛市委、市政府及各区公文全面实现无纸化传输,近20个部门用“金宏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内部办公网络化;工商、税务等部门网上面向公众办公;企业注册登记网上并联审批也已全面展开。青岛市电子政务建设新的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建成全市机关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大力发展网上应用,基本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审批服务网络化,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建立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相配套的ca认证中心和政务门户网站。把提高内部办公无纸化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发展网上审批和服务作为应用的重点。最终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机应用向网络应用转变;由简单事务处理向综合政务管理转变;由单向信息服务向双方交互网上的办公转变。实现上述目标后,青岛市政府将体现电子政府的基本特征,实现政府管理的真正转型。
值得指出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代表着政府角色的转变、结构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服务方式的改变,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典范(paradigm)变迁的意义。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就是我国目前具有典范变迁意义的一个成功例子,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府的基本原则,虽然它的探索和实践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下面,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方面概述其特点。
建设原则、目标和内容
1.建设思路及特色。天河区电子政务的建设,从一开始就体现了起点要高、着眼要远、理论要新、定位要准的总方针。
天河区领导认为:发展电子政务,构建“高效能、负责任、快速应变”的电子政府是创新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创造天河区良好的“软”环境,增强天河区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电子政务实质上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的政府的形态的一种改造,即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这是一场变革,需要从技术、管理和体制层面加以综合协调,整体推进。他们认为,构建电子政府关键要敢于和关于创新,要在把握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积极借鉴国内外行政和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突破一些陈旧的模式和做法,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政府。他们紧紧把握了信息化发展的两年趋势,即信息化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层面走向与管理层、决策者层紧密结合的趋势,前瞻性地提出了“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并作为整个电子政务建设的总原则。这“三个结合”是:
(1)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时,又不局限于技术。他们认为,电子政务成功的关键和难点是如何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如何有效地重组和改善组织架构,优化组织流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层面走向与管理层面、决策层面的紧密结合,也能才能发挥it的巨大潜力。
(2)企业管理与政府运作相结合。天河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重视强调电子政务理念创新的重要性,提出政府要善于借鉴和利用企业比较优越的创新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水平和绩效评估,通过在企业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中寻找相似性和共同点,来促进政府的规范行政和高效运转。天河区政府提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导入政府运作,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从目前天河科技园(软件园)的运行情况来看,成效明显,并且这一思路已为许多地方借鉴。
(3)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天河区政府领导强调政府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市场专业分工的优势,将一些市场可以做得更好的公共服务推向社会和市场。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的建设就是外包给一家民营企业,政府重点提供信息,加强监管,没有走老路,较好地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区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购置设备,没有增加一个人员编制,没有增设一处办公场地,只有每个月支付公司一定的服务费,就建成了一个高效运作,优质服务的全天候“服务中心”,为人民群众创设一个满意的“第三方服务”环境,这时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行政管理改革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建立政府与企业某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有可能使双方都从中受益。不仅仅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具有很大的潜力,居民也是电子政务的一个“财源”。设计得好,可以做到政府、企业、居民三赢。
2.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及成果。天河区领导在确定建设电子政务总体目标时,除了把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与完善服务的职能作为重点外,还把“提高政府公信力”放到核心位置。他们认为,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方便公众参政议政和加强监督,增强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保进政府规范、高效、廉洁行政,创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
天河区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中,还强调“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重点抓好一个“统”字。
天河区从1999年开始,分期建设全区的政务信息高速公路,为全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高效传输的网络环境。两年来,全区开展了5次较大规模的信息设备政府采购,构建各类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了全区统一的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办公自动化应用平台、电子邮件传输平台及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开发了信息量大、信息获取方便、服务功能强的区信息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建立了技术先进、规模较大的区机关大院千兆以太网、高标准地建成了区信息高速公路首期工程,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办公程序和视频应用的快速运行。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开展信息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设,逐步实现机关大院外各街镇(村)、各党政部门与区机关的快速光纤(专线)互联。区机关大院外近20个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开发了适应本单位业务工作的信息应用系统。同时,在广州市较早采用100兆光纤,实现了区与市的高速网络互联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宽带接入。目前,区各部门超过700台电脑已经联网,80%以上的区领导都能使用网络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全区各部门积极利用信息网络开展工作,收发电子邮件已成为各单位和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交流方法之一。同时,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加强,信息网站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内容不断增多,吸收了区内外大量的企业和市民访问,获取政府服务。
天河区下一阶段的设想是: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政府数据中心。区政府领导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收集、整理政府所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如何综合利用和充分共享政府信息,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软环境”建设,成为影响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建设一个多功能的政府数据中心,提供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种基础信息和规划、国土、环保等空间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商业智能技术,提炼各种战略信息和战术信息,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企业经营和居民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实现政府信息的快速处理、有效流通和增值服务。
电子政府最大的特色的是具有虚拟性,天河区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特色,准备建设一个“虚拟”行政服务中心,即在构筑全区宽带网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基于信息网络的,与区各职能部门网络互联的、“合署办公”的虚拟的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各种在线行政服务功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单一窗口”和“一站”服务。
电子政务工程对政府管理创新的作用
1.建立全区统一的办公自动化平台,确保各部门公文流转、文件传递、信息共享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实现了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之间网上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明显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
目前,全区所有单位安装统一的办公自协化(oa)软件,大部分的文件、简报和通知都通过oa收发。截止到2001年11月份,通过oa流转的公文超过11000份,利用oa登记管理的文件累计超过14000份。区委和区政府大部分领导都在网上批阅文件,有时还利用网络开展远程办公。区委办、区政府办还把区领导的会议活动和日常安排都放在内部网上,科学合理地安排领导的工作时间,区领导基本上都能熟练地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活动安排。
通过oa,使政府部门的流程更加规范和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从而使得以往办公中经常出现的互相推诿的情况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公文查询和督办更加方便,领导和办文人员不但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查询有关的公文,还可查询公文的流转情况,如公文当前的位置,以及每一个经办人处理公文的时间,等等。
2.推进行政业务网络化,将办事程序规范化、流程化,逐步实现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政府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是政府实现对用户服务信息化的基础。在电了政务的发展中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的信息化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好方法。目前,天河区卫生防疫站、国土房管局、物价局等政府服务窗口部门已经建设了比较先进实用的网上办事系统。
例如,天河区卫生防疫站针对辖区内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业务量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比较规范的从电子成像到体验结果自动评价的“一条龙”的健康证办理服务,每年为10万从业人员办理证件,办证时间缩短了一半。下一步在实现该业务流计算机化的基础上实行网上预先登记,还将进一步缩短办证时间,大大提高了办证效率,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杜绝了办假证的现象。
3.利用政府信息网站,强化政民沟通渠道,提高政府公信力。天河区政府积极利用区信息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向企业和市民宣传介绍天河区情、工作动态、政策法规与办事程序,区政府所有窗口服务部门的职能都在网上公开,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标准都在网上公布,并根据情况及时更新。同时,还开设了“区长信箱”和“留言板”,收受和处理市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迄今为止,已收受市民1500多封信件,市民留言1000多人次,基本上所有的来信或留言都得到及时处理,并给来信人及时、满意的答复,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针对区内大多数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没有上网,但电话在已基本普及的情况,天河区委、区政府继设立“区长信箱”和“留言板”后,于2001年3月8日开通了企业运作的政府呼叫中心,这是一个集电话咨询、政务(社区)服务和网络处理的新形势下的信访系统。广大市民只要拨打电话95100,可全天候24小时查询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投资指南,可24小时反映城市建设管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并提合理化建议,可24小时对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进行监督和投诉。政府呼叫中心开通1年多来,就收到政务咨询、反映投诉及社区服务等各类电话60000多个,大部分投诉反映情况已及时处理。
天河区政府呼叫中心的处理过程做到了全程网络化。政府呼叫中心的服务员可快速利用区信息网站的资料为市民解答问题、提供咨询;也可以把市民投诉和建议内容通过网络转到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公开,同时,通过呼叫中心告知市民,整个流程全部通过信息网络完成。有时市民从反映情况到得到回复的时间不到一天,市民非常满意,而通过信息网络,政府部门处理事情的进展情况(除部分需保密外)都在网上公开,市民可对政府部门的办事过程和效率进行监督。
天河区委、区政府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人民信访工作结合起来,拓展了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增强了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4.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监督功能,加强廉政建设。天河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信息网站和政府呼叫中心的作用,利用“区长信箱”、“市民留言板”方便群众反映情况的功能,加大投诉举报力度,已收到有关廉政方面的信息10余件。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行政部门的乱收费现象,在网上公开所有职能部门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有关的文件依据,方便群众利用网络和政府呼叫中心对各种收费现象进行监督,有效消除了乱收费现象,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
另外,天河区政府在信息网站上发布工程招标信息,方便了区内外企业参加招投标工作,营造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重视信息安全管理,确保电子政府的安全运行。天河区委、区政府从一开始就狠抓信息网络的安全保密工作,把区网络交换中心列入全区重要的保密单位之一,区有关部门联合制订安全保密措施,增强各单位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构建“主动”防御型的网络防病毒系统,配备高性能“防火墙”,部分实现“内外网物理隔离”,并大面积推广使用正版软件,确保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目前,正在办公系统和邮件系统中积极引进“数字签名”加密手段。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信息化工作队伍。天河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培训。既抓一般的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又抓网络规划、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应用等各项专题培训。迄今为止,天河区信息中心举办了34期各类it专题培训班,培训700多人次,提高了工作人员的it操作能力和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水平,有效促进了信息化工作队伍的建设。
电子政府的建设,明显提高了天河区政府工作的效率,发挥了政府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有效改善了软环境,增强了天河区的持续竞争力。两年前,天河区政府信息化建设在全广州倒数第一。两年后在全市名列第一。天河区的经验说明,从总体而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有可能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政府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