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19-05-12 14:3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第一篇: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

太原工业学院社会信息现象调查实习报告实习地点

系部班级小组成员

成绩指导老师

****年*月*日

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报告

摘要: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讨论了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市信息产业可采取的对策。

一、基本情况

1、电子信息产业

2009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在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受冲击最明显的行业。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国内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和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信息产业自下半年起开始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生产增速低位回升、出口下滑速度放缓、经济效益降幅收窄,总体回升态势基本明朗。

2、信息服务业

近几年,我国信息服务业也发展迅速。目前,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网络信息已涵盖科研、教育、商业、娱乐等各个领域。我市在信息技术和标准建设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

3、电影产业

近几年以来,太原市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但是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的整体投资环境都已具备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了解到发展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领导对电子信息化认识不足。我市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部分企业领导对迅速发展的电子信息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很多,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前景非常好的项目发展缓慢。

(二)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水平,以及市场与产业规模经营的运作能力,明显地滞后于珠三角发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普遍薄弱,多数企业是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

(三)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形成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科技开发投入与销售收入比例偏低,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四)人力资源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企业极其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领头人,“请人难”、“用工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市工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土地的征用问题也是制约我市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建议

1、加快政策扶持步伐,落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正确认识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培育和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位置,建议市政府应尽快出台鼓励电子信息生产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领导,成立和完善相应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管理机构。

2、科学规划,开辟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提高基地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关联度强,对上下游配套环境要求较高。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工业园区,在园区布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企业准入政策,注重引进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园区,形成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一是要尽快做好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二要在信利工业城周边适当扩展建设用地,作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区,把信利工业城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区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三是核心工业区与星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等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的配套园区。此外,国土部门要对全市工业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做好土地储备,盘活土地资源。

3、搞好保障体系建设,落实人力资源。根据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及企业发展需求,加快各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相应制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规划,为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要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技术学院、中等专业学校相对集中的优势,根据企业需求,引导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培育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库,对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急需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要主动靠上去做工作;三是合理使用现在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切实留住和进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

信息产业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是生产发展的巨大杠杆,是促

进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又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并不是被消灭,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于新的产业结构之中,有些还会成为某些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

第二篇: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问卷调研

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是****学院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诚恳的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合作。我们只做内部研究学习之用,将会对您的回答严格保密。占用了您的宝贵时间,我们向您致以深切的歉意,同时感谢您的支持和合作!

1、请问您的年龄与哪一项最为接近?

□20岁及以下□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岁及以上

2、您目前选择的通信运营商是?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3、对于3G业务,您认为哪些因素对您最重要(可多选)

□本地通话便宜□长途通话便宜□短信套餐优惠□流量套餐优惠□月租费低 □高速无线上网□其他新颖业务□其他____

4、您的话费消费水平

□30元内□30元-50元□50-100元□100-150元□150元以上

5、请问您的话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本地通话□短信□上网□长途和漫游业务□其他 _____

6、您最希望使用哪家的宽带业务?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铁通)□其他______

7、您安装宽带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运营商知名度□资费实惠□安装办理速度快□客户经理上门销售 □网络质量稳定,不掉线□售后服务好□朋友推荐

8、您喜欢看电影吗?

□喜欢□一般□不喜欢□无所谓

9、您大约多长时间看一次电影?

□每天□ 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

10、您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可多选):

□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枪战□喜剧□伦理□其他

11、您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喜欢□一般□不喜欢□无所谓

12、若您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理由可能是

□时间问题□交通问题□票价□电影院硬件设施差□其他

13、一部您期待已久的影片终于在电影院上映,请问您打算去电影院看,您最多愿意支付多少钱来购买电影票

□20元以下□20-30元□30-50 元□50元以上

14、如果电影票价在提高一倍,您会放弃看电影而选择其他娱乐方式吗? □会□不会□不知道

发放人:发放时间:发放地点:

感谢您的合作,祝您心情愉快,事事顺意!发放人:发放时间:发放地点:

第三篇:关于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近期,我们深入信息产业有关部门、企业,了解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建议。现 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历史

聊城市电子工业始于1968年。1973年,全市有电子企业35家、产品20种。1974—1977年,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盲目上马的企业因产品无销路而渐次被淘汰,电子企业减少到13家。

二、全市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近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产业得到了更快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基础性作用日益强化;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XX年以来,全市信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明显提升。截止到XX年底,全市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46家,比XX 年底增加8家。XX年全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1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87亿元,同比增长40.1%。其中通信业11.9亿元,同比增长33%;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27.9亿元,同比增长43%;计算机服务业7900万元,同比增长 32%;软件业2800万元,同比增长12%。随着光纤预制棒、光纤拉丝、汽车行驶记录仪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成,产业链进一步拉长,产业规模迅速膨 胀,全市信息产业呈现出良性发展势头,实现了“xxx”良好开局。

(二)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信光缆 2100公里,线路总长度达27452公里,城域网覆盖了全市所有城乡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缆;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总用户 达145.2万;移动电话总用户达225万;城乡有线电视用户达40万,入户率达35%;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家家通电话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互联网出口总带宽 超过5g,互联网注册用户达20万,比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增长。

(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聊城政务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八 个县(市、区)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绝大部分市直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电子公文传输。今年7月1日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启动以来,实现了公文及时发送,缩短了公文运转周期,提高了公文运行效率;规范了政府工作行为,有效地避免了丢文、漏文现象,也有效地避 免了越级行文、逆行文,使文件处理日益规范;降低了行政成本,实现了全市政府系统无纸化办公,预计当年可节约行政成本300多万元。

三是网站信息发布再上 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务网共发布各类图文信息5000多条,实现了XX市人大政协“两会”文字、图片、视频直播,“五一”文化旅游节图文直播,“聊城 市双拥共建合唱汇演”图片、视频直播,在第二届中国特色政府网站评比活动中荣获“特色与创新”提名奖。四是网上招商效果良好。XX年6月组织开展了网上招 商活动,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过网上洽谈,全市共落实项目202个,实际到位资金33.45亿元人民币。

(四)信息技术扩大应用不断深入

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改造进展顺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传统企业80%以上经过不同程度信息化改 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资金超过了9亿元,主要用于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过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产 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后发优势明显。信息技术现已普及到旅游、销售、住宿、金融、保 险、物流、房地产等行业,为业者带来诸如市场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财务管理、库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诸多便利。其中昌润大酒店的信息化应用项目——楼 宇自动控制系统,获得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被信息产业厅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现已施工完毕并投入使用。

(五)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稳步推进

在政府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信息化应用系统已覆盖全市财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个领域,12个行业的“金字”工程全面启 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各行业银行的金融网络实现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以及不同区域的资金结算,电子化网点 覆盖率达90%以上;电力系统已建设了供电公司营销mis(管理信息系统)。“金盾工程”进展顺利,市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金盾工程”项目建设,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报警三台合一,大大提高了多警种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

(六)信息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加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二是加强了政策规章体系建设;三是加强了信息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对全市信息化培训机构进行了评审、登记和备案;四是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及时有效地监控了影响我市稳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当前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为了推进“1142”(即力推“数字聊城”建设;夯实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抓好信息化带动文化旅游业,信息化带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带动服务业,信息化带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发展战略,促进全市信 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国内还没有成 熟的实践经验,研究工作还处于发展阶段。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所谓信息资源整合是“系统”的理念,是 对信息资源从技术、经济和人才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个性化和实时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资源整合中,我们 不仅要考虑到技术或物理层面,还要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整合全过程,包括对信息资源整体架构体系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的整合,对信息管理技 术的整合,对信息资源管理环境的整合以及对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的整合,通过统筹和全面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资源整合问题 简单地看成一个专业或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应当在政府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下组织实施。

(二)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一是建立政府网站内容保障长效机制,并进一步改进网站设计,加快信息更新,增强互动功能。扩大市级电子政务网络交换平台应用范围,在已经实现上连省政 府,下连各县(市、区)政府,横连市直各部门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并连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大力推进网上办公,提高党政机关办公 效率。

二是进一步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整合与完善,实现跨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协调指挥。

三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三大产业相互融合,加 快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四是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服务业、科技、卫生、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应用。

(三)创新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

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当前的监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快对全市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模式的创新。

一是加快对监管部门监管活动的分类。监管部门对信息市场的监管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资质信用、公众权益保护、社会舆论导向等诸多领 域,复杂的市场监管活动,使得要建立职责明确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必须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活动进行清晰分类。

二是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性。监管手段的创新性 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探索。一是技术的创新性,即在寻求有效的信息资源市场监管手段的时候,努力研究应用新技术以实现有效的监管目标。

三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即在充分认识信息资源市场特殊性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信息资源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新型监管机制与体制。

(四)转变理念,促进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提高和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职能,完善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加大指导力度,制定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等一系列措施。这样将会促进全市信息产业的稳定发展。二是加强与先进地市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先进地市及国际间的技术、资金、信息交流合作的增多,对全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培育全市信 息消费市场。信息消费市场的成长、成熟有利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方向的调整,改变目前制造业强,软件业和信息应用服务业弱的格局。四是提高企业自身实力,增 强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

第四篇: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要求以及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是按照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要求,形成测绘地理信息“5+1”服务格局,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工作。不断拓展深化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建立起稳定的应用平台和顺畅的应用机制是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的关键和前提。为此并根据局机关2016年调研计划安排,由局相关司室和单位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历时1年,对各地“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思路进行了调研,对有关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情况如下:

一工作情况

2014年,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行将结束之际,为探索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机制,为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大规模应用做些准备,我局组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服务于自然生态空间监测的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该项工作于2016年8月结题后,我局又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课题形成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第一,深化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合作关系,相继与浙江、福建、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区)签署相关协议,推进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和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中的应用。2016年11月,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赴浙江开化、福建永春等地了解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第二,结合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工作,对22个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发展思路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就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建设等有关问题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报告。分别于2016年6月、9月召开专家研讨会,听取了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福建、甘肃、青海等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以及部分局属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二主要认识

1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主要思路

从各地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来看,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的主要思路有如下两点:

1、普遍重视地理国情监测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融合”

主要包括:第一,重点服务于“战略”。其中,服务领域主要有:为本地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服务;为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为本地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资源环境及生态调查评价;自然资源环境审计及责任追究;城市、农业、生态等空间开发利用监测评价及管控等。附表1为对部分省(区、市)的情况汇总。据统计,有7个省级规划将服务“多规合一”作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领域,有4个省级规划提出要加强“生态红线监测”。广西、海南、浙江、吉林、河北五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审计部门签署了合作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协议。有10个省级规划提出要加强“国土空间变化监测”。

第二,以“融合”为服务方式。所谓“融合”,是一种服务方式,指服务方与被服务方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体。与“融合”服务相对应的方式是“保障”服务,其是指服务方仅仅提供一种保障给被服务方,两者保持相对独立,在发展过程中互不影响、互不干涉。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地理国情监测作为服务方容易在服务过程中与作为被服务方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统一体,形成“融合式”的服务,其一般不具备产品服务的概念;而基础测绘通过标准化产品为经济社会各领域提供保障服务,“标准化产品”是保障方(基础测绘业务)和被保障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联系的纽带。地理国情监测是兼有融合式和保障式特点的服务,而融合式服务将是主要的方式。

当前,市县“多规合一”和空间性规划的编制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融合”服务领域。据了解,浙江省开化市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较早,也较为成功。在制作完成统一的空间规划底图之后,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类基础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发强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以及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等“三区三线”,制定综合空间管控原则,通过有机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最终达到编制一本规划、绘制一张蓝图、建设一个平台、制定一套技术规程、创新一套体制机制的目标。这一过程中,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完全“融入”各个工作环节,与空间规划工作本身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细究其作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为规划工作提供工作底图,以便在一张图上叠加融合各类、各专业、各行业规划的空间信息;二是为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类空间划分提供分析评价服务;三是为准确确定各类空间边界开展专题测绘;四是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支持信息共享和规划衔接协调。通过提供这些服务,促使测绘基准、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成为各类空间规划的空间定位依据,并进而形成统一的空间体系,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统一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提供了必备条件。

2016年,国家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通知》(国测规发[2016]7号)。其中明确将地理国情监测分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两种类型。据了解,大部分地区已经普遍接受这一分类,并据此部署本地区“十三五”工作。在被调查的22个省(区、市)中,有14个省级规划中明确了“基础性监测与专题性监测”,8个省级规划对此没有明确。另外,湖南省除明确提出基础性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外,还提出第三类地理国情监测类型,即预警性地理国情监测。另外,各地还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体现本地区发展特色的区域性监测,如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监测、青海湖湿地监测等。

2、地理国情监测机制建设引起高度重视

被调查的22个省(区、市)中,有8个省提出要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有12个省提出建立成果审核发布机制。云南、河南、河北、江西4省提出要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投资计划管理的措施。特别是,云南省地理国情监测“十三五”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国情监测规划,已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实施,每年财政投入约6000万。附表2为对部分省(区、市)的情况汇总。2专家观点

在整理分析各省情况基础上,对有关专家的一些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获得如下认识。

1、应用是核心

专家们认为,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建设有两项工作重点,一是业务建设,重点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二是业务保障制度建设,重点要解决制度保障问题。一般来讲,确定某一次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或者任务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使这“一次性”变为“多次性”,也就是要促使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常态化,需要寻找并确立其支撑点。实践证明,这一支撑点就是要树立“应用是核心”的观念,并加紧建立常态化的应用机制。其中的关键点有二:一是要制度化地获取应用需求。所谓“制度化”是指要对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分析做出制度性安排,以保证需求的连续和稳定。地理国情监测是一种应用型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应用需求是其生命。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应用又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动态改变的。但是,作为一种稳定的业务需求又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如何将这种动态的、变化的需求进行规范化,满足业务建设“相对稳定”的需求就成为关系该项业务能否可持续的关键。因此,建立需求获得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二是要搭建稳定的应用舞台。重点是要明确地理国情监测的应重点领域。早在2009年我局在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地理国情监测设想之时,地理国情监测就被明确为战略提供服务。因此,我局对地理国情监测的业务定位应当是:

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地信部门践行“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三服务宗旨中服务大局的业务,承担着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融合式服务的神圣职责。

从当前来看,参与资源环境及生态调查评价、承担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技术支撑职责,为“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提供服务应当是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应用的主要平台。三是要持续保持服务的权威性。权威性一方面来自于质量,对地理国情监测服务的质量做出保证是永远正确的话题。除此而外,鉴于地理国情监测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其“权威性”还来自于其程序的合法性——也就是应当尽可能通过履行相应的行政程序来维持地理国情监测的权威性。调查后认为,对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而言,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对于维持其权威性更显重要。

2、机制是关键

制度化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是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是制度化推动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的保障。专家认为,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建设重点是需求获取机制,在稳定获取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需求的同时,形成地理国情监测业务与国情研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国土空间开发监测管理等业务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此,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国情监测这一工作的性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应当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挖掘国发[2013]9号文件、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对“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并用以指导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的设计和建设。例如,我们都知道,中学地理、历史等教科书中的所采用的各类指标应当是基本国情。根据这一论断,其指标取值应当出自对周期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基本统计分析。当然,这也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权威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谓“权威性”,前文已述及,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可靠性和行政程序上的合法性。——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工作。它有很完整的工艺流程,有严格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有稳定的队伍支撑,且具备标准化、规范化、高精度的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业务工作。其任务直接来源于各政府部门,成果直接服务于政府部门,效果由各级政府部门进行评价。

——地理国情监测是国情研究工作。主要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语言,研究各类自然经济要素和开发活动的位置及其变化规律。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的对象有两类,第一个是经济社会要素,第二个是各类开发活动。

根据上述四条对地理国情监测性质的规定,建立如下五种应用机制,并以此制度化推动应用是可行的。

机制一: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打造成维护我国基本国情权威性的重要工作。

当前,我局确定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任务是“维护更新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这完全没有体现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应用价值,与提出地理国情监测这一命题的初衷相悖。应当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具体如下:

——进一步理解和挖掘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以及国发[2013]9号文关于“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建立起“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基本国情”之间的关系(以下用“基本地理国情”这一术语表述这一关系)。根据有关研究,基本地理国情至少应当包括两类:一是与我国国家核心利益和基本国策(涉及政治、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二是与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教育科研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中与地理空间相关的基础信息数据。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基本地理国情指标目录”,并定期修订,将基本地理国情纳入目录进行管理。“基本地理国情指标目录”是确定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基本统计工作内容的主要依据。

——定期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在更新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同时,通过基本统计工作,获取并更新基本地理国情数据。

——将基本地理国情数据纳入我局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发布机制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审核与发布程序,形成政府发布成果,并及时通过公报等形式对社会公布使用。

机制二:联合编制“地理国情监测需求计划(规划)”,并报政府批准。这一机制重点关注如何制度化地获得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应用需求。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部门对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因时、因地变化快,不利于形成地理国情稳定业务这一问题。参考浙江省、云南省的做法,具体如下:

——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建立地理国情需求计划(规划)编制机制,制度化开展地理国情需求计划(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一定时间内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及任务。

——将地理国情监测需求计划(规划)报送本级政府批准后,作为测绘地信部门编制地理国情监测计划的重要依据。

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所谓“一定时间”,为保证其可操作性,可以是1年、2年,但一般不超过5年;二是应当突出其实施刚性,列入计划(规划)的任务必须按时、按要求完成;三是应当明确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向有关部门反馈成果的途径和要求。

机制三:建立需求征集机制。这一机制同样重点关注如何制度化地获得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应用需求。在已经确定一定时间内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的前提下,鉴于不同地区的政府及其部门工作重点时有变化,因此,需要做好地理国情监测规划和地理国情监测计划之间的衔接关系,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从而彰显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价值。具体有如下几点:

——明确一定时期内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综合考虑一定时期内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通过一定形式明确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其中,所谓“一定时期”是指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周期,例如规划期;所谓“一定形式”,可以采用编制五年规划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所谓“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主要是指重点方向。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改革的方向,国家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围绕如下需求确定内容:(1)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重要政策的论证和执行效果评估等事项;(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确定的大江大河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海域滩涂和部分国家公园等管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与评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等;(3)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4)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围绕如下需求确定内容:(1)本地区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监测评估;(2)体现本地区发展特色的区域性监测;(3)省级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4)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5)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安排的相关监测工作。省级以下地理国情监测任务应当由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指导市县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研究确定。

——向相关部门征求地理国情监测需求项目建议。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方案做出的原则性安排,结合预算约束,统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需求,编制《地理国情监测需求项目指南》,明确需求项目申报原则、拟监测的重点领域、申报程序,明确测绘地理信部门、应用部门在责权利等方面的关系,并向有关部门印发,征集相关需求项目建议。

——将来自于各部门的需求项目纳入地理国情监测计划,履行项目设计、报批程序,按要求组织开展具体实施工作。

——按照承诺的时间、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向应用部门反馈成果。整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成果、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应用项目的成果,形成我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成果报送国务院及有关部门。

机制四:按执行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签署的合作协议的制度。

合作协议是双方或多方对一定时期内合作的目标成果、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机制等内容达成的共识,如近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浙江、广西、贵州、海南、福建等省级人民政府签订的《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协议》等。按执行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签署的协议是获取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需求,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的重要途径。其具体工作包括按细化合作内容,确定监测任务,并根据部门和地区需求变化拓展合作领域等。

机制五:成果服务提供机制。

只有不断深化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广泛传播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成效,让“好”成为全社会评价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共识,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才有基础,规划计划管理、财政投入等业务保障制度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设计有效的成果服务提供机制至关重要。我局已就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工作明确了编制公报、专报、皮书等形式。这些服务形式需要我局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更加重视地理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工作。应当围绕国家重点战略,成立专门的队伍,强化我局应用分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地理国情监测“公报”“专报”“皮书”等在业界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助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

下一步工作建议

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需要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去推动。从调研来看,各地的主要思路离业务化、常态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问题有:地理国情监测业务范围不够明确,与基础测绘以及有关部门资源环境监测评估工作的业务边界不够清晰。在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5+1”服务格局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仍然将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混为一谈(占已印发规划总数的83%)。工作模式有沿袭基础测绘的倾向和趋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拓展应用,践行“按需测绘”的愿望不足、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下一步,我局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地理国情监测的指导,强化应用机制建设,为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召开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相关会议。研究地理国情监测业务性质,重申其在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格局中的定位,研讨有关应用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等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二)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测绘法》修订完成后,在现有专家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国情监测体制问题,出台统一性、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力量布局和体制机制,确定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结构性改革任务等,以指导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

(三)继续推进地理国情监测“进职责”,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等。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争取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等的“三定”规定。同时,落实国务院同意地理国情监测立项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的要求,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投资计划管理的有关措施。

(四)稳步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组织体系优化调整,借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队伍布局和结构,建立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分析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篇: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年@月@@日下午,我们对北海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北海工业园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5大功能组团之一北海组团的中心位置,总规划面积19.381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覆盖中心区的“八通一平”,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雨、污分流)、通讯及亮化、绿化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药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

2009年12月3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同意北海电子产业园等11个产业园为自治区重点支持园区。园区主要电子信息企业有中电集团、长城电脑、冠德科技、创新科、景光电子、中电兴发等。截止2010年以冠捷、富士康、慧科为首的一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北海,已经呈现出企业扎堆北海和延长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势头、加快了电子产业聚集发展的步伐。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十一五”期间,北海通过引进和培育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建兴光电等企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10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完成187亿元,同比增长 1

116.9%,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0.9%,成为北海对外开放20余年来第一个过百亿的产业,北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份额已经占据全区的半壁江山,比重达到了64.8%。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2000人,占全市规模企业的38.3%。

(二)产业特色初步显现。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力电子、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专用设备、软件等。主要产品包括计算机整机、显示器、开关电源、存储设备、彩色电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电气设备、压敏电阻、手机、测量仪等。产业集聚初见雏形,初步成为北海市的支柱产业,获得多个广西第一和填补了广西的空白。

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北海电子信息企业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北部湾经济区及北海市产业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不断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力度,在存量资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土地资源、优势原材料、物流配套、财政支持、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先满足重点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需要。

(二)金融危机带来新契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依赖出口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国外市场逐渐萎缩,转战国内,但高额的用工和原料成本与北海电子信息园区的电子产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广西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明显,而且北海采取物流补贴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推动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牢牢占据着国内市场,而进军国

外市场又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站在同一起跑线,从而导致电子市场的重新洗牌,为北海电子信息产品创造了时机。

(三)改善了投资软环境。园区千方百计为投资者提供最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如北海工业园在实际工作中,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免费代办项目所需全部手续。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投资软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为投资者创造良好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园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北海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加上长期以来,北海市缺乏“工业立市”的整体规划,起步晚,经济总量较小。北海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都只占到广西总量的4.14%。

(二)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北海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健全,电子零配件、注塑、五金、包装等较为缺乏或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很多企业反映主要配套产品都要从广东采购,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其次,北海市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与物流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没有形成,物流成本过高。

(三)中高端人才缺乏。由于经济、区位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北海高等教育水平偏低,中高端人才储备不足,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从发达地区引进人才的渠道不畅,未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机制。我们

在《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查问卷》中显示:高达58%的人认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引进方面,这足以证明中高端人才是北海电子信息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整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产品创新和研发不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过低。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未能将制造的核心技术引入园区,只是简单的组装和初级加工。在这一环节,政府也很难避免此类结果的发生。问卷调查中认为发展壮大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在六个选项中,26.3%的人认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有50%的人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带来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我们的建议

电子信息园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其作用范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扩大,国内外众多城市的经验表明,建设信息园区,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营造局部的小环境促进经济科技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如何解决和避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坚决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对于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标准过高的要坚决把标准降下来。工商、质监、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归口管理的相关中介

评价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等费用,必须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按最低限收费。

(二)突出产业特色。一要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巩固扩大国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二要推动光伏产业联盟建设,要尽快建立联盟性质的行业协会联合会,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增强行业合作与自律;三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推动资源整合,推进产品的多领域。

(三)择优扶持。按照择优扶持的原则,鼓励园区通过投融资公司以创业投资方式给企业注入资本,或为企业提供标准厂房、土地等方式,大力扶持具有带动和辐射效应,以及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龙头企业。

(四)智力扶持。对引进企业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开展的劳动力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由劳动部门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积极拓展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

下载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太原市信息产业发展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根据漾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

    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

    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报告

    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论1、申报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开业时间、人员总数、注册资金、主管单位名称。2、企业法人简况(包括学历情况、工作简......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重磅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重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同样面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即在特定的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

    2013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精选五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近......

    关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8-4-1 9:27:23 关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2007年工作安排,10月中旬,政协经济委在陈坎副主席带领......

    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发展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0-07-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