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重磅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重磅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同样面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急迫任务,必须要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实施有力、有效的改革举措,切实提高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2017年,针对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保障服务国计民生的能力和水平这一课题,以实地调研、会议座谈、工作会商等形式,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调研,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形成如下思考。
一、转型升级,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1.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1:5万、1:25万、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覆盖了我国全部陆地国土并实现了年度更新,1:1万数据覆盖了全国58%的陆地国土,大比例尺数据覆盖了大部分城镇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覆盖了全部陆地国土。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正式启动,成功获取中巴经济走廊、东盟地区380万平方千米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三号测绘卫星全球影像有效覆盖面积达8100多万平方千米。我国高精度、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完成,极地测绘、新农村建设测绘项目有序推进,摸清了我国主张管辖海域海岛礁数量和分布。
“十二五”期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供给呈现以下特点:纸质地形图的提供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数字成果应用更为广泛,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CORS)数据广泛使用,测绘基准成果的提供逐步下降;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应用范围大幅拓展,航摄成果的使用率明显下降;地图图书的出版品种日益丰富。从测绘成果的提供方式来看,无偿提供测绘成果的比例较高,“4D”成果、航摄成果、卫星影像无偿提供使用比例均超过九成。从测绘成果的提供对象看,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是测绘成果的主要使用者。
2.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效益显现
我们用3年时间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有力推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一是地理国情普查取得丰富成果,全面摸清了地理国情家底。首次取得了我国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建成了普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编制了普查公报和统计数据汇编,为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提供了重要支撑。普查工作和成果待国务院审批后向社会发布。二是创新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示范效应初显。围绕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累计组织开展了100多项地理国情监测示范,监测成果已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地理国情监测协作机制基本建立。在推进普查实施和监测示范过程中,与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农业部、统计局等部委和浙江、福建、广西、湖北、贵州等地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协作关系,为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机制基础。
3.公共服务保障作用日益彰显
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宗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公共服务保障。一是服务保障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农业、石油、土地、水利等行业拓展到国家安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各个领域。二是服务保障内容创新升级,实现了从提供单一纸质地图、基础数据到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深刻变革,从“幕后”走向“台前”。三是服务保障成效显著,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建设,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重点工作以及重大工程提供了高效服务;及时保障了地震、洪灾、山体滑坡等应急抢险工作,测绘地理信息重要作用日益彰显。
4.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发展,规模、效益、质量不断提升,对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带动作用明显。一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随着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宏观政策不断完善,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根据测算,2016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4360亿元,同比增长20.1%。地理信息产业受到金融资本的关注和追捧,上市挂牌企业已超过200家,互联网企业巨头纷纷布局互联网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新型产品和业态蓬勃兴起。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与地理信息的跨界融合,使得地理信息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三是地理信息产业在服务国家大局和社会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多的地理信息企业开始调整商业模式,更加重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含量,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在各项测绘地理信息重点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还让地理信息成果通过分享经济和信息消费惠及社会大众,服务百姓生活。
5.共享融合发展显著加快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军队、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的协作走向深入,地理信息大数据应用和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断深化。一是部局业务协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局与国土资源部的部局业务协作不断深化,在遥感卫星应用、地理国情普查、不动产登记管理、成果资料共享、行政综合执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实践成果。二是与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协作逐步加强。通过签署双方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示范项目,以及多方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等方式,不断建立健全与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协作机制,有力保障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测绘成果应用、遥感影像统筹获取、地理信息安全监管等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军民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加强与海军、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军队单位的沟通协调,建立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统筹合作机制,推进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加强科技创新、标准融合、成果应用与人才培养常态化协同合作。
总体上看,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供产品的技术能力、覆盖范围、信息含量大幅提升,保障服务的广度、深度大幅拓展,公益性保障与产业化服务互为补充的供给格局基本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举措出台实施,一批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路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在调研中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查找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品和服务体系方面,测绘地理信息产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沿袭模拟纸质地图时代的规范和标准,被动式、标准化的服务方式占主流,不能满足当前灵活多样的需求;二是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方面,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关键的软硬件产品仍然依赖国外,具有颠覆性创新特点的商业模式缺乏;三是在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宝贵的数据资源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很好的共享;四是在生产服务组织架构方面,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单位布局与事业发展新格局不适应。这些都是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的“短板”,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和改进。
二、围绕大局,准确把握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形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决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深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的要求、现实的需要、发展的必然。
1.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增强改革定力,加强改革协同,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2.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高水平测绘地理信息供给提出迫切需求
到“十三五”末,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三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为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全方位做好支撑保障提出更高要求。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测绘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尽快掌握全球和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多规合一”等重点工作,需要加快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更为全面有效的基础支撑。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等行动计划,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扩大测绘地理信息有效供给,提升服务国计民生的质量、水平和效益。3.加快事业转型升级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必然要求
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在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新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转型升级,根本途径就是深化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新型基础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等协同发展的公益性保障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地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密围绕事业发展新格局,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管理模式、事业布局、产业结构、服务方式、技术体系等的转型升级,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
三、加快事业转型升级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必然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回信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重要批示精神,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准确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积极主动作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开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1.明确主攻方向
从生产端入手,以需求为导向协调推进公益性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体系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出更多更好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
一是推进新型基础测绘建设。丰富基础地理信息内容,拓展覆盖范围,推进各级各类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整合和更新,创新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适应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基础测绘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加快建立常态化监测的体制机制,构建监测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提升国情监测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的能力。三是加强应急测绘建设。健全应急测绘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形成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协调有序的专业化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应急测绘综合保障服务能力。四是统筹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建立健全国家航空航天遥感测绘影像资料获取的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种类、多分辨率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重点区域的及时覆盖,对陆地国土的全面覆盖,以及对境外区域的有序覆盖。五是加快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大力开展全球地理信息获取与位置服务,尽快形成全球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六是提升地理信息产业竞争能力。加强地理信息产业政策引导,为产业发展出实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2.始终坚持宗旨
测绘地理信息的本质在于服务,价值在于应用。必须把服务大局作为改革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改革事项。
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紧紧围绕国家“三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及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及时提供现势性好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提供地理国情综合服务。发挥好测绘地理信息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保障“走出去”战略实施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二是服务国家重大改革事项。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重大改革事项,编制完成《市县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推进“多规合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工作。三是加强数据资源共享。顺应大数据发展的必然趋势,落实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履行国家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相关职责,继续深化部局业务协作,落实和扩大与相关部门、政府、单位的战略合作协议,以开放胸怀和扎实成效促进共享融合、互利共赢,千方百计拓展测绘地理信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3.加强创新驱动
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与核心支撑。要把创新摆在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行业,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全面创新。唯有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要在观念、理念上大胆创新,摆脱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在科技、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环节贯彻创新理念,以创新打造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创造新供给、催生新需求,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供给侧新优势。二是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要全面落实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意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五大业务”体系建设,汇集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海洋测绘、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时空信息安全监管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虚拟现实以及移动互联等高新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研究,把创新能力转化成创造新供给的强劲动力。三是激发创新活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鼓励创新,注重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用好现有人才,集聚创新人才,打造领军人才,培育年轻人才,赋予领衔科技专家更大自主权。
4.提供法规保障
认真梳理现有法规政策制度,与改革不相适应的要加紧修订、完善,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地。
一是实施好新《测绘法》。要以新修订的《测绘法》颁布为契机,大力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法治能力水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准确把握此次《测绘法》修订的战略定位、新增内容和要求举措,全面依法履行《测绘法》赋予的职能职责。二是修订配套法规政策。要大力推进测绘成果科学定密政策的研究制定,进一步开放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抓紧《地图审核管理规定》和不动产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测绘资质管理、地理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等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三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统筹测绘资质、质量、成果、地图管理“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要做好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涉密测绘成果和互联网地图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测绘案件。
5.做好事业单位改革 以提高公益性服务水平和效率为目标,稳慎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调整和优化事业单位的布局、功能和规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一是加快推进局属生产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五大业务”的实际需求,以及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分析、应用集成和分发服务等各环节的特点,对现有局属公益二类生产服务类事业单位进行系统调整,避免各单位之间的功能和业务重叠。加快调整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中测绘基准、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服务单位布局结构,加快建立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分析、监测成果统计分析和分发服务等公益队伍,调整设立海洋测绘业务机构,完善国家应急测绘队伍。二是统筹推进其他事业单位布局。在推进生产服务类事业单位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充分考虑测绘地理信息科研、发展研究、统计管理、地图审查、职业技能鉴定、宣传教育培训、后勤保障等类型事业单位布局结构调整,统筹解决单位数量上的“增减”问题,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相对分散、工作职责相近的予以整合,保证各单位间分工明确、避免职责交叉。通过改革,使事业单位全力做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测绘任务,逐步减少参与市场竞争,把市场化业务交给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解放和增强行业整体活力,促进公益性事业和市场化产业协调发展。作为一场关系全局的攻坚战,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远战略目标与短期具体任务愈发清晰,必须在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搞好顶层设计,把握节奏力度,更加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跃上新高峰。
第二篇: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要求以及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是按照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要求,形成测绘地理信息“5+1”服务格局,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工作。不断拓展深化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建立起稳定的应用平台和顺畅的应用机制是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的关键和前提。为此并根据局机关2016年调研计划安排,由局相关司室和单位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历时1年,对各地“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思路进行了调研,对有关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情况如下:
一工作情况
2014年,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行将结束之际,为探索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机制,为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大规模应用做些准备,我局组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服务于自然生态空间监测的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该项工作于2016年8月结题后,我局又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课题形成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
第一,深化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合作关系,相继与浙江、福建、湖北、广西、贵州等省(区)签署相关协议,推进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和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试点工作中的应用。2016年11月,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赴浙江开化、福建永春等地了解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第二,结合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工作,对22个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发展思路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就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建设等有关问题组织专家开展研究,形成相关研究报告。分别于2016年6月、9月召开专家研讨会,听取了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福建、甘肃、青海等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以及部分局属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二主要认识
1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主要思路
从各地测绘地理信息“十三五”规划来看,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的主要思路有如下两点:
1、普遍重视地理国情监测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融合”
主要包括:第一,重点服务于“战略”。其中,服务领域主要有:为本地区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服务;为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区发展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为本地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资源环境及生态调查评价;自然资源环境审计及责任追究;城市、农业、生态等空间开发利用监测评价及管控等。附表1为对部分省(区、市)的情况汇总。据统计,有7个省级规划将服务“多规合一”作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领域,有4个省级规划提出要加强“生态红线监测”。广西、海南、浙江、吉林、河北五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审计部门签署了合作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协议。有10个省级规划提出要加强“国土空间变化监测”。
第二,以“融合”为服务方式。所谓“融合”,是一种服务方式,指服务方与被服务方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体。与“融合”服务相对应的方式是“保障”服务,其是指服务方仅仅提供一种保障给被服务方,两者保持相对独立,在发展过程中互不影响、互不干涉。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地理国情监测作为服务方容易在服务过程中与作为被服务方的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统一体,形成“融合式”的服务,其一般不具备产品服务的概念;而基础测绘通过标准化产品为经济社会各领域提供保障服务,“标准化产品”是保障方(基础测绘业务)和被保障方(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联系的纽带。地理国情监测是兼有融合式和保障式特点的服务,而融合式服务将是主要的方式。
当前,市县“多规合一”和空间性规划的编制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融合”服务领域。据了解,浙江省开化市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较早,也较为成功。在制作完成统一的空间规划底图之后,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类基础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开发强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以及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等“三区三线”,制定综合空间管控原则,通过有机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最终达到编制一本规划、绘制一张蓝图、建设一个平台、制定一套技术规程、创新一套体制机制的目标。这一过程中,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完全“融入”各个工作环节,与空间规划工作本身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细究其作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为规划工作提供工作底图,以便在一张图上叠加融合各类、各专业、各行业规划的空间信息;二是为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类空间划分提供分析评价服务;三是为准确确定各类空间边界开展专题测绘;四是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支持信息共享和规划衔接协调。通过提供这些服务,促使测绘基准、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成为各类空间规划的空间定位依据,并进而形成统一的空间体系,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和统一的空间规划编制机制提供了必备条件。
2016年,国家局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通知》(国测规发[2016]7号)。其中明确将地理国情监测分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两种类型。据了解,大部分地区已经普遍接受这一分类,并据此部署本地区“十三五”工作。在被调查的22个省(区、市)中,有14个省级规划中明确了“基础性监测与专题性监测”,8个省级规划对此没有明确。另外,湖南省除明确提出基础性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外,还提出第三类地理国情监测类型,即预警性地理国情监测。另外,各地还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体现本地区发展特色的区域性监测,如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监测、青海湖湿地监测等。
2、地理国情监测机制建设引起高度重视
被调查的22个省(区、市)中,有8个省提出要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有12个省提出建立成果审核发布机制。云南、河南、河北、江西4省提出要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投资计划管理的措施。特别是,云南省地理国情监测“十三五”规划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地理国情监测规划,已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实施,每年财政投入约6000万。附表2为对部分省(区、市)的情况汇总。2专家观点
在整理分析各省情况基础上,对有关专家的一些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获得如下认识。
1、应用是核心
专家们认为,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建设有两项工作重点,一是业务建设,重点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二是业务保障制度建设,重点要解决制度保障问题。一般来讲,确定某一次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或者任务是相对容易的,但是要使这“一次性”变为“多次性”,也就是要促使地理国情监测业务常态化,需要寻找并确立其支撑点。实践证明,这一支撑点就是要树立“应用是核心”的观念,并加紧建立常态化的应用机制。其中的关键点有二:一是要制度化地获取应用需求。所谓“制度化”是指要对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分析做出制度性安排,以保证需求的连续和稳定。地理国情监测是一种应用型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应用需求是其生命。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应用又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动态改变的。但是,作为一种稳定的业务需求又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如何将这种动态的、变化的需求进行规范化,满足业务建设“相对稳定”的需求就成为关系该项业务能否可持续的关键。因此,建立需求获得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二是要搭建稳定的应用舞台。重点是要明确地理国情监测的应重点领域。早在2009年我局在开展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地理国情监测设想之时,地理国情监测就被明确为战略提供服务。因此,我局对地理国情监测的业务定位应当是:
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地信部门践行“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三服务宗旨中服务大局的业务,承担着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融合式服务的神圣职责。
从当前来看,参与资源环境及生态调查评价、承担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管制技术支撑职责,为“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提供服务应当是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应用的主要平台。三是要持续保持服务的权威性。权威性一方面来自于质量,对地理国情监测服务的质量做出保证是永远正确的话题。除此而外,鉴于地理国情监测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其“权威性”还来自于其程序的合法性——也就是应当尽可能通过履行相应的行政程序来维持地理国情监测的权威性。调查后认为,对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而言,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对于维持其权威性更显重要。
2、机制是关键
制度化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是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是制度化推动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的保障。专家认为,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建设重点是需求获取机制,在稳定获取来自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应用需求的同时,形成地理国情监测业务与国情研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国土空间开发监测管理等业务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为此,首先需要明确地理国情监测这一工作的性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应当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挖掘国发[2013]9号文件、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对“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并用以指导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机制的设计和建设。例如,我们都知道,中学地理、历史等教科书中的所采用的各类指标应当是基本国情。根据这一论断,其指标取值应当出自对周期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基本统计分析。当然,这也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权威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谓“权威性”,前文已述及,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可靠性和行政程序上的合法性。——地理国情监测是测绘工作。它有很完整的工艺流程,有严格的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有稳定的队伍支撑,且具备标准化、规范化、高精度的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业务工作。其任务直接来源于各政府部门,成果直接服务于政府部门,效果由各级政府部门进行评价。
——地理国情监测是国情研究工作。主要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地图语言,研究各类自然经济要素和开发活动的位置及其变化规律。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的对象有两类,第一个是经济社会要素,第二个是各类开发活动。
根据上述四条对地理国情监测性质的规定,建立如下五种应用机制,并以此制度化推动应用是可行的。
机制一:将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打造成维护我国基本国情权威性的重要工作。
当前,我局确定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任务是“维护更新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这完全没有体现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应用价值,与提出地理国情监测这一命题的初衷相悖。应当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具体如下:
——进一步理解和挖掘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以及国发[2013]9号文关于“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建立起“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基本国情”之间的关系(以下用“基本地理国情”这一术语表述这一关系)。根据有关研究,基本地理国情至少应当包括两类:一是与我国国家核心利益和基本国策(涉及政治、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二是与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教育科研等对社会公众有影响的活动中与地理空间相关的基础信息数据。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基本地理国情指标目录”,并定期修订,将基本地理国情纳入目录进行管理。“基本地理国情指标目录”是确定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基本统计工作内容的主要依据。
——定期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在更新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的同时,通过基本统计工作,获取并更新基本地理国情数据。
——将基本地理国情数据纳入我局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发布机制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审核与发布程序,形成政府发布成果,并及时通过公报等形式对社会公布使用。
机制二:联合编制“地理国情监测需求计划(规划)”,并报政府批准。这一机制重点关注如何制度化地获得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应用需求。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部门对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因时、因地变化快,不利于形成地理国情稳定业务这一问题。参考浙江省、云南省的做法,具体如下:
——由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建立地理国情需求计划(规划)编制机制,制度化开展地理国情需求计划(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一定时间内地理国情监测需求及任务。
——将地理国情监测需求计划(规划)报送本级政府批准后,作为测绘地信部门编制地理国情监测计划的重要依据。
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所谓“一定时间”,为保证其可操作性,可以是1年、2年,但一般不超过5年;二是应当突出其实施刚性,列入计划(规划)的任务必须按时、按要求完成;三是应当明确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向有关部门反馈成果的途径和要求。
机制三:建立需求征集机制。这一机制同样重点关注如何制度化地获得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应用需求。在已经确定一定时间内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的前提下,鉴于不同地区的政府及其部门工作重点时有变化,因此,需要做好地理国情监测规划和地理国情监测计划之间的衔接关系,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从而彰显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价值。具体有如下几点:
——明确一定时期内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综合考虑一定时期内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通过一定形式明确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其中,所谓“一定时期”是指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周期,例如规划期;所谓“一定形式”,可以采用编制五年规划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所谓“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主要是指重点方向。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改革的方向,国家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围绕如下需求确定内容:(1)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重要政策的论证和执行效果评估等事项;(2)《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确定的大江大河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海域滩涂和部分国家公园等管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与评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等;(3)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4)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围绕如下需求确定内容:(1)本地区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实施监测评估;(2)体现本地区发展特色的区域性监测;(3)省级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4)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库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工作;(5)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安排的相关监测工作。省级以下地理国情监测任务应当由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指导市县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研究确定。
——向相关部门征求地理国情监测需求项目建议。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重点方案做出的原则性安排,结合预算约束,统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需求,编制《地理国情监测需求项目指南》,明确需求项目申报原则、拟监测的重点领域、申报程序,明确测绘地理信部门、应用部门在责权利等方面的关系,并向有关部门印发,征集相关需求项目建议。
——将来自于各部门的需求项目纳入地理国情监测计划,履行项目设计、报批程序,按要求组织开展具体实施工作。
——按照承诺的时间、质量等方面的要求,向应用部门反馈成果。整合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成果、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应用项目的成果,形成我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成果报送国务院及有关部门。
机制四:按执行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签署的合作协议的制度。
合作协议是双方或多方对一定时期内合作的目标成果、主要任务、责任分工、工作机制等内容达成的共识,如近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浙江、广西、贵州、海南、福建等省级人民政府签订的《省级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协议》等。按执行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签署的协议是获取地理国情监测业务需求,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的重要途径。其具体工作包括按细化合作内容,确定监测任务,并根据部门和地区需求变化拓展合作领域等。
机制五:成果服务提供机制。
只有不断深化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广泛传播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成效,让“好”成为全社会评价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共识,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才有基础,规划计划管理、财政投入等业务保障制度也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设计有效的成果服务提供机制至关重要。我局已就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工作明确了编制公报、专报、皮书等形式。这些服务形式需要我局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更加重视地理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工作。应当围绕国家重点战略,成立专门的队伍,强化我局应用分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地理国情监测“公报”“专报”“皮书”等在业界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助力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
三
下一步工作建议
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业务化发展需要各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去推动。从调研来看,各地的主要思路离业务化、常态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问题有:地理国情监测业务范围不够明确,与基础测绘以及有关部门资源环境监测评估工作的业务边界不够清晰。在由国家发改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印发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5+1”服务格局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仍然将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混为一谈(占已印发规划总数的83%)。工作模式有沿袭基础测绘的倾向和趋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拓展应用,践行“按需测绘”的愿望不足、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下一步,我局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地理国情监测的指导,强化应用机制建设,为常态化、业务化发展提供动力。
(一)召开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相关会议。研究地理国情监测业务性质,重申其在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格局中的定位,研讨有关应用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等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二)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测绘法》修订完成后,在现有专家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国情监测体制问题,出台统一性、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力量布局和体制机制,确定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的结构性改革任务等,以指导全国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
(三)继续推进地理国情监测“进职责”,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等。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争取将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等的“三定”规定。同时,落实国务院同意地理国情监测立项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组织实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的要求,探索建立地理国情监测纳入投资计划管理的有关措施。
(四)稳步推进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服务组织体系优化调整,借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队伍布局和结构,建立专门从事地理信息分析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三篇: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年@月@@日下午,我们对北海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北海工业园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5大功能组团之一北海组团的中心位置,总规划面积19.381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覆盖中心区的“八通一平”,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雨、污分流)、通讯及亮化、绿化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药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
2009年12月3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同意北海电子产业园等11个产业园为自治区重点支持园区。园区主要电子信息企业有中电集团、长城电脑、冠德科技、创新科、景光电子、中电兴发等。截止2010年以冠捷、富士康、慧科为首的一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先后落户北海,已经呈现出企业扎堆北海和延长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势头、加快了电子产业聚集发展的步伐。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十一五”期间,北海通过引进和培育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建兴光电等企业,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10年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完成187亿元,同比增长 1
116.9%,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40.9%,成为北海对外开放20余年来第一个过百亿的产业,北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份额已经占据全区的半壁江山,比重达到了64.8%。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2000人,占全市规模企业的38.3%。
(二)产业特色初步显现。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力电子、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专用设备、软件等。主要产品包括计算机整机、显示器、开关电源、存储设备、彩色电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电气设备、压敏电阻、手机、测量仪等。产业集聚初见雏形,初步成为北海市的支柱产业,获得多个广西第一和填补了广西的空白。
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政策支持力度大。北海电子信息企业可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北部湾经济区及北海市产业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不断加大资源配置倾斜力度,在存量资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土地资源、优势原材料、物流配套、财政支持、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先满足重点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需要。
(二)金融危机带来新契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依赖出口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国外市场逐渐萎缩,转战国内,但高额的用工和原料成本与北海电子信息园区的电子产品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因为广西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优势明显,而且北海采取物流补贴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推动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牢牢占据着国内市场,而进军国
外市场又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站在同一起跑线,从而导致电子市场的重新洗牌,为北海电子信息产品创造了时机。
(三)改善了投资软环境。园区千方百计为投资者提供最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如北海工业园在实际工作中,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免费代办项目所需全部手续。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投资软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为投资者创造良好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园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北海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加上长期以来,北海市缺乏“工业立市”的整体规划,起步晚,经济总量较小。北海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都只占到广西总量的4.14%。
(二)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北海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健全,电子零配件、注塑、五金、包装等较为缺乏或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很多企业反映主要配套产品都要从广东采购,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其次,北海市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与物流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没有形成,物流成本过高。
(三)中高端人才缺乏。由于经济、区位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北海高等教育水平偏低,中高端人才储备不足,高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由于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等问题,从发达地区引进人才的渠道不畅,未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机制。我们
在《北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查问卷》中显示:高达58%的人认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引进方面,这足以证明中高端人才是北海电子信息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整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产品创新和研发不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过低。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未能将制造的核心技术引入园区,只是简单的组装和初级加工。在这一环节,政府也很难避免此类结果的发生。问卷调查中认为发展壮大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在六个选项中,26.3%的人认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有50%的人认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带来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我们的建议
电子信息园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其作用范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扩大,国内外众多城市的经验表明,建设信息园区,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营造局部的小环境促进经济科技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已成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如何解决和避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坚决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对于项目的各类规费、手续费等,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实行相应的减免政策。标准过高的要坚决把标准降下来。工商、质监、环保、安全生产监督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归口管理的相关中介
评价评审机构的监督管理,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安全评价等费用,必须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按最低限收费。
(二)突出产业特色。一要加快启动国内市场,巩固扩大国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二要推动光伏产业联盟建设,要尽快建立联盟性质的行业协会联合会,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增强行业合作与自律;三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要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产品认证、监测制度建设,推动资源整合,推进产品的多领域。
(三)择优扶持。按照择优扶持的原则,鼓励园区通过投融资公司以创业投资方式给企业注入资本,或为企业提供标准厂房、土地等方式,大力扶持具有带动和辐射效应,以及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龙头企业。
(四)智力扶持。对引进企业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开展的劳动力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由劳动部门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积极拓展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努力培养一大批懂管理、会经营的企业管理队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
第四篇:乡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漾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组,对镇属各部门、各行政村及企业、农户的信息化建设情
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推进××镇信息化建设步伐。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漾濞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漾濞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
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村、××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涉密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村、××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漾濞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村、××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我镇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社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应用相对零散,缺乏总体规划。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制约了我镇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观念意识滞后,认识和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镇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总体对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其他工作,也导致地区、部门
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流程冲击较大,推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干部职工也缺乏创新精神,基本满足于会用就行的状态。另外,信息化直接触及、影响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比例较低,从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缺少真正的互动。
(二)体制尚未理顺,政策不够健全。
我镇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更没有长效机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镇内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造成设备、网络等资源较难实现共享或互联,没能很好发挥各类信息系统作用。
(三)资金短缺,人才基础薄弱。从调研情况看,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需要资金投入量大,但大多数村组、部门都资金短缺,从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信息进村入户难,互联网大部份只在镇政府周边经济较发达的村社使用。镇内信息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镇政府及下属机关中没有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很多软件在实际应用时发现的很多问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上级机关组织的相关培训非常有限,没有延续性,涉及面也较为狭窄。
(四)信息系统建设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自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建立以来,基本没有进行过信息更新,而网站本身的浏览量也很少。而××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虽然按月更新,但也存在访问量低的问题,电子政务发展还只停留在政府信息化角度,面向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差距很大。
(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障碍。一些重要的基础信息库,像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城镇农村低保户信息库的建设推进缓慢,各部门信息系统很难实现互联互通,而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也非常困难。
(六)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对计算机和局域网络的保密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还缺乏(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完全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目前只能以常规的保密制度加以约束,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从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发展制度和政策、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加强××镇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目标
以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加快政务、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同时,坚持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与自身的业务联系起来,完善公文传输系统。启动涉农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站应用。政府企业信息共享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镇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多方筹备资金,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到位。加快网络互联工程建设,加大宽带网建设力度,力争我镇信息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3、营造平台,促进发展。以网站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的收集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镇的实际,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为新企业立项提供参考,为原有企业改造提供帮助。
(三)发展重点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投资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信息化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或公益性社会基础设施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加强××镇信息产业化进程。
2、拓宽政府信息覆盖面,加强信息服务力度。一是提高政府信息上网的时效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二是以政府信息公开网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加互动性。三是加大网上招商力度,一方面大力宣传××镇的投资政策和环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与镇内企业合作,将镇内企业信息上网。四是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管理,掌握资源存量状况,并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实用的基础数据库。
3、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利用现有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县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信息网络系统及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通过推广实用适用的技术,多渠道构建信息共享的农村服务网络。
四、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增强信息观念,优化信息化推广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实实在在地推进部门、地区信息化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普、教育和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为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统筹协调,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具体负责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通信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间的协调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反馈迅速、资源提供及时,群众使用方便的服务机制,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立足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熟炼、能力过硬的信息化工作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丰富培训内容,吸引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尽可能创造平等的、便捷的条件,争取信息化相关教育和培训机会。
(四)加快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在政府信息上网公开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网站、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资源共享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网页更新频率和网上服务比例;优化网站结构,努力提高交互式服务的比重;逐步推广在线服务,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
(五)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等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确保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做好重要事件和敏感时期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和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二o一o年月日
第五篇: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组,对镇属各部门、各行政村及企业、农户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推进××镇信息化建设步伐。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
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石坪、向阳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石坪村、向阳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涉密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石坪村、向阳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石坪村、向阳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
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我镇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社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应用相对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