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学催眠心得
催眠之我见
催眠,之于我,这个名词一直带有神秘色彩。对催眠更多的了解,来自于书籍、影视作品。至今仍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所看的电影《双雄》中关于催眠的画面。催眠师通过言语暗示将他人催眠,控制其行为,帮助他穿越重围,并顺利打开保险柜盗走宝石,而完全没有反抗。认为催眠师可以凭借个人的意志让人做不情愿的事,包括不道德的和违法的。这种对催眠的不全面的认识在意识中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认为催眠是有危险的,内心对于催眠的不确定使我将其看成是神秘的潘多拉宝盒,一直不敢走近,只好远远的张望。
伴随着我成长,社会上对于心理学,对于催眠有了更为辩证的认识,亦有了更为开明的态度。这使我得以有机会接触心理学,并解开心中对催眠一直存有的误解。我曾经认为掌握心理学就是可以看穿他人的内心,直指灵魂的。而又把催眠看得太过玄妙,好比木偶线手中牵,催眠者可以随心掌控被试。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好笑的想法,单是掌握心理学一说,就极难做到。然我相信,现在像我曾经所想的人也并不会少。因为对心理的兴趣和对催眠的好奇,使我选择报考心理专业,并加入催眠六人团队,跟随隋雪教授学习催眠。
进入团队之后,在进行系统的催眠学习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借以有关催眠的书籍来大体了解一下。我被分配的是由日籍催眠学者美童春彦所写的《催眠术入门》一书,正如作者本人讲的那样,它并不是一本催眠的教科书,只是为了学习者更好的更广泛的了解催眠,以消除误解。所以对我来说算是一本催眠启蒙书了,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作者借一位名叫中本春菜患者的案例,来讲解催眠是什么,如何施加和唤醒催眠,以及催眠的起源和在治病方面的特殊功效等。比起之前看过的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一书,这一本更加概括的介绍了催眠。通过它我了解到催眠这个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睡眠神,但并不像文字透露的那样,意味着睡眠状态。我所理解的催眠是通过言语、长时间目光注视等方式诱导进入意识恍惚状态,并促进潜意识活动,达到调节身心的技术,是属于半睡眠状态的。现实中自己的欲望因不能满足而被打消和压抑,因而成为病源。而梦是避开压抑作用的迂回之路,它是所谓心灵的间接表白所用的主要方法。所以书中的杰克
尔博士才会对患有神游症并一定程度失忆的春菜采用催眠的方式,探求病因。与弗洛伊德对于杜拉的歇斯底里症的态度一样,采用了催眠对致病过程的透视,了解生病的“动机”。因催眠过程中离开平素白天的意识存在,所出现的画面情景隐藏了在人们内心深处想不到的心愿与欲望。也由于平日里在意识表面注意不到的事情居多,所以想要把握住病患的内心真实情况,催眠就显得相当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施加催眠之前的准备即易感性测试。从书中了解到催眠师暗示之类的方法,所以在正式催眠前先对被试着是否易于接受暗示的能力和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催眠检查有些了解。之前,我一直认为以上就是全部的检查目的,然而书中作者解释说事实上是借检查的名义,让被试者确认自己的被暗示性,使其自觉的配合接受催眠。我曾经也接受过上届成员所做的易感性测试和浅度的催眠,但对我的催眠效果却不是很好。后来了解到其实这与很多外在东西也有关系,并不像我们常说的这与智力有多大关系,例如注意力是否集中(这是诱导催眠的首要条件)还有对于施加者是否信任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催眠并逐步加深了。在书中了解到除了平常所熟知的言语法、凝视法外还有色彩对比法、倾听法、单摆法残像法等一些有趣的方法。而在不断加深到催眠的第二度中,更有一些奇特的症候,有经常舞台上展示的“人桥”和“赤足踩刀”等特技般的僵住症、影视作品中常表现的人格转换、魔法般的自动书写和年龄倒退等不可思议的现象。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提到的后催眠暗示,即在醒来后仍残留着暗示的效果。也因为有这种效果,能够起到把催眠中发生的事情忘掉的作用的那种暗示,从催眠解除的意义上来说,是重要的。本来催眠是一种狭窄性的意识障碍状态,所以回到原来状态时,不能很清楚的回忆起催眠中发生的事,不过根据作者所说,给予过的“手动不了”“变得僵硬”等暗示,还是一一解开为好。对于提到的狭窄性的意识障碍,作者也给出了解释。书中所写的从家中奔跑出来的春菜,在一溜烟奔向车站的途中,险些撞到邻居老太太,却连老太太发出的声音都没有注意。像这样某一件事已进入头脑中,人就对于现在在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如不了目,也听不进耳的障碍就叫做意识范围狭窄。而让我最有体会的是作者将人的意识比作剧院。乍一看所谓剧院,有舞台,舞台上有几名演员登场,在晃眼的灯光照射下,一出戏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这舞台,这种状态就是人的意识。但事实上,舞台并不是一切。舞台之外,还有后台,大、小道具室,到演员化妆室、机器房以及浴室和舞台下的地下室那样的十分广阔的场所就相当于是无意识部分。无意识绝不是没有意识,主要是被舞台光鲜的意识遮蔽起来了。如果上演的戏剧是思考的话,那么演员就是思考的内容。作为节目单上的演出人员,人数是极为有限的。相当于无意识的节目后台里容纳了相当多的因各种原因,不分派任何角色的幕后。由于他们常常受到压抑,为此常掩蔽监督的眼睛,一再用各式的伪装,而且连满意的剧本也没有,完全是不着边际的随便行动。这也就解释了患者春菜为何会做毫无意义的白日梦,又为何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准确找到从未去过的早百合先生家。正如作者说的,催眠是利用认为的意识狭窄,积极地在无意识界内进行活动。意识范围一狭窄,被暗示性就异常亢进,容易受来自他人的影响,意识将重新以外来观念为中心进行活动。
可是,越学习就发现越多的问题。比如催眠到了深入的阶段时,会不会出现难以唤醒时,如果出现了要如何去解决;催眠过程中所施加的暗示,会不会即使一一解开后,也难以避免后催眠现象;后催眠的效果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是不是借此提高成绩和记忆力,又能保持多长时间;还有就是像我这种因为催眠的不确定性而有些排斥催眠师的被试,是否也可以进入催眠状态,会不会有危险之类。近几年有关心理的影片尤其多,也看过一些,但我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接受过催眠,不知道看似简单的指导语是否真的可以让人进入到被他人左右的状态,我想象不出,即使想象得出也没法确定那就是传说中的催眠状态。对于催眠,尽管有了些了解,但仍然有很多疑问,希望可以在今后团队学习中一一解开。
第二篇:催眠培训心得
催眠培训心得
催眠,单是这个词,似乎就带给我们一个神秘的感觉。而它是一个怎样的东西,我也一直想探个究竟。带着这份好奇,我参加了这次的催眠培训班的学习。
6天的培训学习,让我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沉醉在那份轻松和释放之中,似乎生活在世外桃源一样的怡然自得。每天早晨我都迫不及待地赶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一天的课结束了,虽然我很疲惫,但回家的途中我依然带着对它的眷念……
催眠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感觉,它让我们沐浴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种美好感觉中我们的心灵获得了宁静。就在这样的一个冬天,我们找寻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根,那是一种爱,一份对生命的热诚和关切。
通过培训,我明白了要成为一个合格催眠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不但是技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爱和心理健康,自我的内心探索历程也许是成为一个催眠师要走的自助之路,每个人都有其内心的创痛,自我探索,自我治疗,自我体验对催眠学习的提升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催眠师除了对自我的探索,同时对理论知识的渴求也是提高其技术的重要方面。四年的心理学的根基,却让自己更多的感受是,虽然是同一个领域里面的东西,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老师对我说,[你该转个身,当你转过身子,你就可以感悟到它的灵性……]。而我从6天的培训学习当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灵性。
通过催眠课程,我认识到,人在催眠状态时并不是意识处于朦胧状态,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只是意识成为一个旁观者,而平常封闭的潜意识世界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惟有当我们能先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发展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能给别人真正的爱,爱是最伟大的治疗师。我们的爱需要启迪、增添、升华。而我们如果能运用自我催眠技术医治好自己的心灵创伤也是给予了我们自己爱的基础和提供了良好的孕育爱的土壤。
通过催眠课程寻找着往日的快乐和创伤,让快乐成为美好的体验,让创伤逐渐得以抚平,让我们自己首先有一个良好的催眠体验。在课程中我对自我的心灵有更深刻的觉知和领悟,也经历了一个很好的放下的体验,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的牵挂,但昨天的就该让它结束,今天该好好把握,让自己活在当下。老师说过[一块大石头,如果抱不动的话,就该放下来,而不是苦苦地紧抱不放。]苦苦抱着,那只是在虐待自己,囚禁自己。而我们不该成为自己的囚犯。我想我会牢牢记住这句话的,「放下吧」,大家都对我说着这句话。
「拥抱的时候到了」,多么美多么有感染力的一句催眠词,我们在课程中反复进入这样一种拥抱的催眠状态,让我们关闭已久的心逐渐逐渐对外打开了,放松了,爱和清新的人际关系让我们敞开了心扉,让我们更
加敏感于失落已久的心灵感受,也许我们在孩提时代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关闭了,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我们的心灵之门可能一生都会被关闭着,一个心灵封闭着的人怎能成为合格的催眠师呢?我从标准的拥抱姿势的学习走向了熟练,不断地练习拥抱,拥抱着一颗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我深信,在那一刻一定是很美好的,因为老师和每个学员都爱在心中,与爱心相拥,一颗一颗爱心相互关照,让爱在我们心中回荡、扩大、充满,进而可以给予别人,成为一个催眠师帮助别人的基础功力,试想一个爱连自己都不能自给自足的催眠师谈何去用爱帮助别人呢?
老师启迪着我们,我认真地学习着,每一次拥抱我都让自己全然放松,瞬间达到无我的境界,留下的只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和对方的心灵相互沟通相互传递爱的信息,逐渐逐渐我进入了更深的爱的催眠状态……
第三篇:初学μCOS-II心得
初学μC/OS-II心得
μC/OS-II 是一个源代码公开、可移植、可裁剪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具有稳定可靠、实时性好等优点。和学习其他操作系统一样,我习惯从操作系统内核开始学习,然后扩展到其他细节和方面。这次初学μC/OS-II操作系统,我大体了解了构建一个操作系统的思路和运行流程,本文也主要围绕系统运行过程和通信谈谈自己的理解。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包括初始化、任务创建以及任务调度这几个主要的方面,而系统内通信则涉及到了信号量管理、消息邮箱以及消息队列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μC/OS-II查找最高优先级算法的实现,这一数据结构以及用空间换时间的基本思想是该操作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次,μC/OS-II中的通信媒介也是我比较关注的部分,我将总结一下几种通信方式的特点以及异同。
相比而言,μC/OS-II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操作系统,远没有Linux复杂,学习起来也比较好掌握,但这些基本思想在很多操作系统中是可以借鉴甚至相通的,可以作为学习其他操作系统的一个基础。书中的介绍方式是把一个实时系统分为很多个模块,然后逐一介绍。我觉得这种方式缺少整体把握,让初学者难以了解一个系统的大概运行情况。所以我先从操作系统运行过程切入,这与程序运行从Main开始有类似之处,比较好理解。
μC/OS-II运行过程
μC/OS-II的运行过程可分为系统初始化、任务创建和任务调度三个方面。其中主函数Main不到十行,由OSInit(),OSTaskCreate(),OSStart()分别完成初始
化,创建任务和调度的工作。其高度的结构化以及良好的函数封装对了解运行过程和学习μC/OS-II的编程思想以及设计思路有重大的意义。
在μC/OS-II中,系统初始化可以分为全局变量初始化、创建空闲任务任务、堆栈初始化、任务控制块初始化等部分内容。由于μC/OS-II操作系统中定义了众多与系统参数有关的全局变量,因此全局变量的初始化包含众多内容。这些系统参数的初始化大都被封装在OSInit函数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OSInit函数中,OSRunning变量一定要被定义成FALSE,否则在OSStart函数中,系统无法启动创建的任务,系统因此变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函数,创建的任务永远得不到执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表现为主函数运行一次之后,系统不再运行。创建空闲任务包括进入临界区、任务堆栈初始化、TCB初始化、退出临界区等内容,大部分是一些简单的赋值操作,比较简单。一旦任务就绪队列中有“1”(即对应的任务就绪),则相应的任务组OSRdyGrp 相应的位变成1,OSRdyTbl中的相应的位也变成1。
任务创建与创建空任务大体雷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操作系统的OSRunning变量还是处于FALSE状态,因此创建任务的过程中,操作系统并没有开始运行。这就是为什么操作系统在开始运行的时候不是选择第一个创建的任务开始运行,而是从所有的任务里面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运行的原因。
任务调度是从OSStart函数开始的。具体包括OSStart、OsStartHighRdy、OSTimeDlyHMSM、OSSched等函数。OsStart在整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只会运行一次。在系统创建任务之后运行。主要目的是从任务就绪表中挑选出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并开始运行优先级最高的任务。因为μC/OS-II操作系统并不是一个像Linux那样的时间片轮流处理的操作系统,它仅仅是一个处理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再
去处理另一部分内容的实时操作系统,这就要求在每一个任务的每一个无限循环中都要加一个调用OSSched函数的函数。
μC/OS-II查找最高优先级
μC/OS-II操作系统查找最高优先级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以空间换时间。无论是遍历OSRdyGrp还是OSRdyTbl,都是为了找出最低位为1的位置,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低位到高位一个个比对,直到找到第一个为1的位置。类似于用for循环加上if语句,时间复杂度为Θ(k),在最差的情况下需要比较16次(8次OSRdyGrp,8次OSRdyTbl)。在μC/OS-II中巧妙地用一个OSUnMapTbl矩阵列举了8位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0x00~0xFF),查表即可得到某一个数对应的最低位是第几位,时间复杂度为Θ(1)。
OSRdyGrp 是一个8位的unsigned char型数。由于μC/OS-II系统最多允许prio为63,也就是说最多允许有64个优先级。64个优先级被分成了八组,每组也有八个优先级。如果有任何一组中的任务进入了就绪状态,则该组所对应的位变为1。OSRdyTbl为一个有8个元素的8位数的数组,分别为OSRdyTbl[0]到OSRdyTbl[7]。从OSRdyTbl[0]到OSRdyTbl[7]的每一位数对应相应优先级的任务是否进入了就绪态。
了解这两个变量之后,就可以很容易理解这个矩阵的作用了。矩阵的第i个数字表示用二进制表示的i中1所出现的最小位数。也就是说,通过查这个矩阵得到的是最小的出现1的位数。由此很容易理解这两行代码:
y= OSUnMapTbl[OSRdyGrp]
x = OSUnMapTbl[OSRdyTbl[y]]
得到的y为最高优先级所在的组号,x为最高优先级所在的组中最高优先级所在的组的组号。由于每组有8个成员,对于y组第x个任务来说,优先级自然是 8*y+x,由此得到了最高优先级。下面的代码中左移三位即是乘八:
OSPrioHighRdy =(INT8U)((y << 3)+ x)
μC/OS-II通信
μC/OS-II操作系统中的通信是我第二感兴趣的内容,之前学操作系统的时候,就了解过读者-作者问题,哲学家进餐问题等,涉及最重要的就是信号量在其中起的作用。μC/OS-II的通信用到了信号量、消息邮箱、消息队列这三种形式,这三种媒介有类似之处,尤其是消息邮箱和消息队列比较难分开。在我总结它们之间的区别之前,首先分别介绍这三种通信媒介。
信号量是进行任务通信的最基本事件。二值信号也叫互斥信号量,可以实现共享资源的独占。高优先级的任务在等待接受信号量的时候,如果低优先级的任务没有释放信号量,那就会一直等待下去,那低优先级的任务就没有机会运行了,系统就出现死机的状况了。在使用信号量同步时,一个任务能否运行取决于2个条件:一是优先级,二是是否获得信号量,相当于串联关系,这也引发了优先级反转的问题。消息邮箱是多任务进行通信的时候传递消息缓冲区指针的数据结构。消息队列是多任务进行通信的时候传递多个消息邮箱的数据结构。为了把事件的数据结构统一起来,制定了事件控制块ECB,专门用来描述消息邮箱、消息队列、信号量这些事件的。
我认为μC/OS-II通信的精华在于理解这三种媒介应用方面的不同,这样才能明白设计者区分为三种情况的原因所在:
用信号量进行行为同步时,只能提供同步的时刻信息,不能提供内容信息。若被控制方要求得到控制方的内容信息时,可以使用消息邮箱或消息队列。但由于消息邮箱里只能存放一条消息,所以使用消息邮箱进行任务的同步时,需要满足一个条件:消息的产生速度总要慢于消息的消费速度,即被控制任务总是在等待消息。若遇到出现消息的产生速度可能快于消息的消费速度的情况时,则可以使用比消息邮箱更为强大的消息队列,由于消息队列可以存放多条消息,所以消息队列能够有效解决消息的临时堆积问题。但消息队列的使用仍然需满足一个条件:消息的平均生产时间比消息的平均消费时间长,否则再长的消息队列也会溢出。综上可知,虽然这三种通信媒介比较类似,但是不能互相替代,他们有各自的适应范围。
由于μC/OS-II是一种抢占式的多任务操作系统,如果最高优先级的任务不主动放弃CPU的使用的话,其他任务是无法运行的,通常情况下,高优先级的任务在使用完CPU或其他资源后都要主动放弃,可以通过延时函数或者时等待一些信号量之类的让自己挂起。但是如果最高优先级任务一直使用CPU,那就跟单任务没有什么区别了。
学习总结
通过学习嵌入式操作系统,我也间接复习了操作系统,觉得之前的学习也是模块化太强,没有能够整体把握,这次通过写论文让自己理清了思路,从操作系统运行的角度更深入的理解了操作系统的整体流程,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了比较和总结,很有收获。
第四篇:设计模式初学心得
以前没有接触过设计模式,那其实也是因为以前没有真正经历过面向对象的设计。这样的情况在我经历了本科毕业设计,并且遵循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师兄的建议看了《设计模式精解》([美]Alan Shalloway & James R.Trott 著,熊节 译)后有了根本的改变,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程序员和一个设计者的区别,我也开始意识到在同学眼中“编程很强”的我只是——至少现在只是一个程序员。
我做的本科毕设是基于Java-Swing设计一个类似绘图程序的系统,最终我设计出来的程序,在别人看来很不错。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设计其实是糟糕了,最明显的就是低内聚、紧耦合,那些代码甚至连我都不愿意去维护。于是当我看到书中的一句话:“几乎百分之百的软件都不是由它最初的设计者去维护的„„”,更让我感到这次设计的失败(就连它的设计者都不原意去维护)。
《设计模式精解》的出现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想再读一次的书(即使现在我还没有读完)。究竟什么是模式?书中的解释是“模式是针对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的可重复、可表达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模式还必须有三个要点:
1.可重复性。解决方案应该对应于外部的场景。
2.可传授性。一个解决方案应该可以移植到问题的不同情况中(绝大多数模式的可传授性都建立在“约束”和“效果”的基础上)。
3.用来表示这个模式的名称。
模式不限于面向对象,不限于设计阶段,甚至不限于软件开发领域。设计模式只是模式的一个子集。
在前言中作者说在他对现有的设计模式的指导原则及策略都非常清楚之后,这些原则帮助他决定开始过一种为人解惑的生活„„虽然我第一次看到“为人解惑的生活”这个词语,但是我立刻感到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生活。
书中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视角:
1.概念视角。这个视角“展现了问题领域中的概念„„一个概念模型可以在对实现软件有很少或毫无注意的情况下画出„„”
2.规格视角。“只看软件的接口,而不看实现”
3.实现视角。就是现在的我唯一使用的视角——置身于代码之中。
看到这里我更加肯定了这本所讲的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但是我对这些东西应该非常感兴趣,而我也深深地感慨: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到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它从前的一个设计,通过不断修改得出的优秀设计,逐步展现出设计模式的强大威力。书中有句话很经典——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像钉子。意思是说如果你只知道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你只会想用这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我觉得这很像现在的我,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几乎只会“类继承”,结果是我的毕设——过高的继承体系导致紧耦合、低内聚。
当我学到书中介绍的第一个设计模式:Facade模式,我立刻对这些设计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自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试图追求结构完美的程序代码(可读性好、易于维护),而设计模式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尽管我仅仅看到了它的一点点部分。设计模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而且你知道她不仅外表很漂亮,也很有内涵,那你想做的事情还有什么呢?当然是尽快接近并了解她„„
第五篇:催眠课程心得1
催眠课程心得
从2010年11月3日至11月7日我参加了5天的蔡仲淮
老师催眠培训班的学习。因为学习是出于对心理咨询的热爱及催眠技术的无限好奇,所以我投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并收获了很多。
首先收获了对催眠技术知识及操作的基本认知。原以为
催眠是和睡眠关系最大的事情,是一种很神奇的状态,并觉得催眠的操作与表演和舞台有某种关联;还以为催眠不是人人所能为更不是人人能被施予的。带着种种对催眠的朦胧认知,走进了培训课堂。第一堂课蔡老师好像洞穿了每个人的对催眠的认知一样,首先告知学员:催眠是一种非常平常的状态,是一种深度放松状态,是个案对催眠的暗示高度体认的状态。每一个人都能被催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由此而下我们对催眠的科学理论基础,对各种催眠引导技术比如渐进式方松法,深化放松法,米勒法,以及暗示语的设计及催眠深度的六个层级等有了了解与操作。蔡老师特别注重催眠的应用教授,为我们亲自示范抽烟、体重控制的催眠治疗方法,并加入了很多蔡老师个性化的技术设计,使我对催眠这一技术的理论及应用都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
催眠培训的良好互动授课方式让我收获了扎实的操作
技巧和美好的人际关系。蔡老师每讲一种催眠引导技术或应用技术都要求学员一对一实践。只有在这样的实践当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得以解决,这是一种高效学习。另外这种互动学习也使学员之间联结更紧密,收获了同学与老师及同学之间很美好的情谊,令催眠培训学习难以忘怀。
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