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中国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国内市场竞争格局
2013年中国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国内市场竞争格局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国内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产设备与国外同类产品之间的性能差异逐步缩小,部分产品的关键指标甚至优于国外产品,而国外设备价格则是国产设备的数倍,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户选择中国厂商的产品,中国设备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会逐步增强,市场份额也会逐步扩大。
国内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市场主要有两类竞争者,一类竞争者是国际检测设备制造商,另一类则是国内的设备制造商。目前我国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与LED 和照明应用产品的快速发展相适应,小到光度计、照度计,大到光度分布计,国内厂商均可以制造,其中,部分国产设备的性能与国外产品相差无几,而价格相对便宜,因此部分产品远销海外市场,深受欢迎。正是由于性价比优势的突出,国内设备制造商占据着国内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国际知名厂商在国内高端市场上仍占据着优势地位。
随着国内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产设备与国外同类产品之间的性能差异逐步缩小,部分产品的关键指标甚至优于国外产品,而国外设备价格则是国产设备的数倍,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户选择中国厂商的产品,中国设备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会逐步增强,市场份额也会逐步扩大。由于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光、色、热、电、磁、辐射、生物安全等诸多方面,技术门槛较高,因此目前国内专业从事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研发和生产的厂商不超过15 家;而且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涵盖数十种精密光电测试仪器,且各仪器之间的相同性较小,能够同时提供各类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的国内厂商很少,因而绝大多数国内厂商的规模较小。国内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的生产企业主要聚集在杭州。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照明设备塑料零件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二篇:2013年中国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的经营模式
2013年中国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的经营模式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属于高端测试仪器,技术含量较高,客户对不同种类的测试仪器接受和了解必须依赖强大的技术服务体系。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本行业内的企业竞争力主要依赖研究开发实力和销售服务能力。
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领域的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产品的灵敏度、精确度、分析速度等不断提高,这些技术性能的提高对于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必须依赖大规模的技术研发,国际知名的检测设备制造商均非常重视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
本行业的生产环节主要是以对产品技术含量有重大影响的核心部件装配为主导,外购一般部件,进行组装、调试。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白光LED产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LED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属于高端测试仪器,技术含量较高,客户对不同种类的测试仪器接受和了解必须依赖强大的技术服务体系。国内外知名检测设备制造商均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销售前的技术咨询以及售后技术支持和维修服务,以此提高企业产品信誉和企业竞争力。此外,销售和技术服务体系还有利于收集客户反馈信息,从而促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第三篇:2014年中国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
2014年中国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国内照明行业的飞速发展、产品自主研发与检测意识的增强、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为代表的专业研发和生产企业,改变了以前仅有少数高等院校开展理论研究的格局。
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是近几十年出现的新兴行业,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光源种类的革新,尤其是半导体照明的出现,逐渐发展成为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设备到系统集成的发展历程。
受经济发展等历史原因制约,我国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起步较晚,直至上世纪90 年代,随着国内照明行业的飞速发展、产品自主研发与检测意识的增强、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为代表的专业研发和生产企业,改变了以前仅有少数高等院校开展理论研究的格局。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专业照明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从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过程来看,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检测设备以光电倍增管为探测器件、以机械结构为主,单机人工操作。在此阶段,检测设备结构简单,检测精度不高,速度较慢。
第二阶段,随着新型光电探测器件的应用、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嵌入式技术的出现等,检测设备逐步发展成为集光、机、电与一体的单机自动化设备,检测精度进一步提高,并开拓出许多新的检测领域。
第三阶段,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设备行业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即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手段,对单机自动化设备进一步集成和提升。目前,LED 和照明光电检测已形成了采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光电探测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集光度、色度、电学、热学、可靠性、生物安全等各项检测指标于一体的综合性检测。
第四篇:中国LED照明行业市场格局研究报告
中国LED照明市场格局研究报告(摘要)
作者:照明快车研究中心
从全球布局上看,半导体照明产业已形成以美国、亚洲、欧洲三大区域为主导的三足鼎立的产业分布与竞争格局。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各主要厂商纷纷扩产,加快抢占市场份额。
中国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led照明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以及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LED产业的利润分配来看,外资鲸吞70%利润,剩余的30%利润中,20%被芯片封装企业拿到了,只余下10%留给了终端应用环节。
本研究报告主要从LED芯片厂商、封装厂商、应用厂商、设备厂商几个方面做分析(本文仅为研究报告摘要,具体详细数据和资料请登录照明快车网()查询)。
一、LED芯片厂商
LED照明芯片作为上游产业核心链条,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照明市场格局的变化,目前全球LED芯片市场格式分为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日本、欧美为代表厂商。全球五大LED巨头日亚化学、Cree、Osram、Philips LumiLeds、丰田合成为代表。美国的SemiLEDs’HPLEDs、日本的东芝、松下和夏普在这阵营中也有一席之地,韩国的三星、SSC、LG也在快速崛起。这个阵营技术一流,专利丰厚,在超高亮度LED领域耕耘多年,目标市场是通用照明以及汽车照明。日韩企业会少量兼顾消费类电子产品背光用LED,欧美企业则对消费类电子产品背光用LED没有多大兴趣。第二阵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代表的厂家。韩国Epivalley、台湾晶元光电、光磊、广镓光电、璨圆、鼎元、泰谷光电、新世纪等为代表。这个阵营的厂家拥有消费类电子完整产业链,关注消费类电子产品背光用LED,其技术与欧日美企业有差距,尤其是通用照明领域,目前正在享受高速成长期。
第三阵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厂家。中国大陆厂家规模小,数量分散,主要从事四元黄绿光LED生产,主要用于户外景观、装饰或广告。
国内分布格局:2009年中国LED芯片行业的总产值为20多亿元人民币,15个省/直辖市都有企业进入LED芯片行业,广东、福建企业数量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广东有10个占16.1%,福建有8个占12.9%。广东、福建、上海、河北、江苏、江西、辽宁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所在的省/直辖市LED芯片企业合计41个,约占LED芯片企业总数的2/3。山东、湖北、浙江LED芯片企业数量也都在4个以上。
国内LED外延生长和芯片制造的主要企业有厦门三安、大连路美、杭州士兰明芯、上海蓝光、上海蓝宝、山东华光、江西晶能光电、河北同辉、沈阳方大、厦门乾照、江西联创、南昌欣磊、上海大晨、上海宇体、深圳世纪晶源、深圳奥伦德、扬州华夏集成、廊坊清芯、甘肃新 天电、武汉迪源、西安中为、广州普光、东莞福地,以及“外资血统”企业如武汉华灿、厦门晶宇、厦门明达和晋江晶蓝等。其中,三安主攻LED背光市场,士兰微主攻LED户外显示屏市场,迪源和蓝宝主攻大功率高亮度照明市场,华灿主攻室内照明市场,蓝光也以小功率LED照明市场为主。
二、LED封装厂商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入led产业较晚,led企业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与欧、美、日企业有一定差距,因而多专注于产业链的某个环节、走专业化道路。随着,中国大陆和台
湾地区企业在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目前在封装领域,发光效率、显色指数等主要指标方面国内外已不存在明显差距。
台湾在外延片及芯片产能上全球最大,Led封装产量全球第一,产值全球第二,以光磊、晶电、光宝、亿光、佰鸿、宏齐、东贝等为代表。
国内led封装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数量多,为500家~600家,具有一定规模,销售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约100家,初步形成了GaN基LED外延片生产、LED芯片制备、LED封装和应用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应的研究体系,以三安光电、杭州士兰明芯、山东华光、佛山国星光电、厦门华联、江苏稳润、广州鸿利、上海三思、深圳联创健和、北京世纪澄通等为代表。
此外,普通led照明市场已处于低价低层次的竞争态势;在中高端市场,高质量照明led和贴片式led的产业化关键生产技术仍只被少数大型企业掌握,行业进入门槛仍然较高。近年来,基于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全球led产业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台湾亿光、佰鸿及国外行业龙头开始在大陆设厂,预计未来5-10年内,珠三角、长三角、福建等地区会成为世界led封装中心。
三、LED应用产品企业
国际led企业厂商包括:欧司朗(osram)、ge照明(gelighting)、飞利浦(philips)、库柏照明(cooper)、索恩照明(thorn)等。
国内生产企业包括:勤上光电、TCL照明、史福特、真明丽、国星光电、富士康、佰鸿工业、宁波燎原、德士达光电、中微光电子、上海亚明、通士达、大连路明、中企实业、品能光电、邦贝尔、良业照明、晶日照明、德豪润达、雷曼光电、斯派史光电、浙江名芯等上千家企业。
四、LED设备厂商
MOCVD是LED外延芯片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设备,目前,世界范围内能够生产这一设备的企业也不过3到5家,主要包括德国爱思强(Aixtron,70%国际市场占有率)、美国维易科(Veeco,20%国际市场占有率)、日本大洋日酸(Sanso,7%国际市场占有率,主要在本国销售)。
国内LED厂家所需的设备必须进口,而此类设备每台约需1500万元,购置成本约占整个LED生产线成本的2/3。我国掀起一股LED投资热,疯狂采购MOCVD机,2010年单在发改委登记备案的就有近700台,有些厂家不等发改委的补贴而直接购买。
有消息称,昭信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研发LED外延芯片核心设备MOCVD已推向市场。
五、LED上市公司
Led主要上市企业包括:600203福日电子、600363联创光电、600460士兰微、600584长电科技、600703ST三安、000055方大A、000725京东方A、002005德豪润达、002449国星光电
涉足LED行业的上市公司包括:600622嘉宝集团、600133东湖高新、600100同方股份、600651飞乐音响、600360华微电子、600608上海科技、600854春兰股份、600336澳柯玛、600199金牛实业、000968煤气化
综上,我国led行业年产值上亿企业已超140家,其中大陆led从业人员超过80万,预计2010-2012年新增人才需求达60万,研究机构 20多家,企业4000多家;其中上游企业50余家(完整统计62家),封装企业1000余家,下游应用企业3000余家,70%集中于下游产业。中国led照明产业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北方地区、江西及福建地区四大半导体照明产业聚集区域,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七大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第五篇:中国调味品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调味品市场竞争格局
2009年第8期封面报道作者:■文/孔清溪 孔超
小产品、大市场
调味品产品科技含量低,行业进入门槛低,作为生活必需品又有很大的需求空间,小产品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市场,因此造成了市场上上万家企业、上百种品牌纷繁竞争的局面。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企业无序竞争,市场竞争环境恶化。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影响是最小的。从目前监测的数据看,2008年,95%的企业业绩有所增长,只有5%的企业业绩有所下降。从分行业来看,酱油行业的增长区间在3%~30%之间,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之间的增长比例在拉大;食醋行业的平均增长率在10%~20%之间,个别企业达到了80%;各种花色酱的增长也比较快,增长幅度在30%~40%之间。调味品作为生活日用品,人们对其关注度很高,家庭消费者的理想率达到89.6%,就算很少接触厨房用品的有潜力消费者也有81.9%的理想率。调味品虽然是低成本、低利润的消费品,可是拥有巨大的市场,致使众多企业参与到竞争中。人们提及的所有品牌宽度多达98个,常用品牌宽度也有78个,可见调味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调味品理想品牌调查结果表明,在消费者心目中,太太乐、海天、李锦记为调味品品类一线品牌。在常用品牌提及率调查中,三者的提及率分别为27.9%、16%和9.6%,三者之和超过50%。而且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预购和理想品牌提及率排名中,三者稳居前三名,并以很大的优势领先于其他品牌。
第二梯队由莲花、红梅、加加、豪吉领衔,保宁、恒顺、厨邦、致美斋、珍极等品牌紧随其后,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其中,像莲花味精、恒顺醋、豪吉鸡精等都是享誉全国的调味品。
从多项指标中可以看到,太太乐处在调味品市场的霸主地位。不论是常用品牌还是预购和理想品牌提及率都领先第二名达十几个百分点。从2006年起,太太乐实施以调味品为主的食品多元化发展战略,相关数据显示,太太乐鸡精的市场份额高达40%。
但这不表明太太乐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潜力指标和晋级指标中,太太乐并没有继续登顶,相反是李锦记表现出色拔得头筹。这说明,虽然常用品牌中太太乐以大比分领先于李锦记,但纵向看市场前景,太太乐的生存空间却小于李锦记。所以,企业赢得了现在的市场不等于赢得了未来。而且,在消费者维系度中,李锦记超过太太乐0.6个百分点,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差距,但是未来在调味品市场上,太太乐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区域争霸战
调味品行业是公认的中国为数不多未完成市场整合的行业,再加上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扎堆掘金。国内调味品市场陆续出现了数十个地方乃至全国性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由于文化差异和历史原因,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在调味品的口味选择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调味品企业也就因地制宜,推出不同特色的品牌,垄断着当地的市场,调味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20世纪90年代末,调味品行业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全国性的大品牌做大做强,不断蚕食各地市场,各个地方小品牌被迫参与到市场保卫战中。
以常用品牌为例,来自广东佛山的海天,成为广州、深圳、长春、郑州、太原、南宁、海口等地的第一品牌,可见其对产地周边城市影响很大;四川的保宁垄断了成都、重庆市场;沈阳的红梅则成为大连、沈阳消费者心目中最被认可的品牌;广东的李锦记虽然没有战胜海天成为广东最受推崇的品牌,但它的影响力辐射到了厦门;湖南的加加、河北的珍极、新疆的笑厨和河南的莲花,也都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地第一品牌。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的调味品仍然以区域性品牌为主,但许多大型的综合性品牌,通过市场细分、差异化战略和有效的宣传逐渐向全国市场扩张。地域影响力指标显示,在消费者心目中,太太乐已经成为纵贯南北的大品牌。而在全国36个重要城市调味品常用品牌调查中,太太乐已经成为20个城市消费者心目中的第一品牌。
海天也开始从南到北扩大影响,利用其悠久的历史、庞大的规模、齐全的产品线等优势,逐渐把海天酱油推向全国。另外,在预购和理想品牌调查中,李锦记除了在广州、深圳、厦门成为第一品牌,而且在呼和浩特“打败”当地调味品知名品牌笑厨摘取了市场桂冠。
细分与整合是大趋势
调味品正进入大品牌竞争时代,卖方主导市场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各大企业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开始注重市场细分,注重塑造品牌形象。
消费者对于饮食已不单单是满足温饱,更需要享受高品质。这就给作为家厨必备品的调味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研制适宜不同消费者的调味品,品种越分越细,以迎合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产品多元化就成为必然的趋势。高品质的生活要求调味品向中高档发展,比如市场上先前只有传统的酱油、醋、盐等调味料,之后出现了老抽、生抽,以及各种功能性的酱油,如蒸鱼酱油、红烧酱油、凉拌酱油等,针对不同菜式多种多样的调味料相继推出,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原料成本、加工制作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促使调味品走高端路线,以帮助企业赚取更多利润。
为了增强竞争力,调味品行业出现了品牌整合的大趋势。如今中国是世界调味品生产大国,世界强势品牌几乎都进入了中国调味品市场,利用资金优势或收购或联合,与中国本土品牌展开争夺。市场竞争也从不饱和竞争发展到行业集中度加大,大品牌通过整合主导市场,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
被雀巢收购的太太乐和联合利华的家乐调味品系列,抢先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并打开了知名度,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2007年年初,日本味滋康入主北京和田宽并控股龙门和田宽和虎王和田宽,成为调味品业的一匹黑马。随后,日本最大的食品集团味之素株式会社收购淘大食品集团,从而跻身全球酱油产业三甲。2008年年底,中国台湾统一与日本著名酱油巨头龟甲万联手,与河北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合资成立统万珍极食品公司,主攻北京和天津市场。2009年4月,雀巢与太太乐联手投资3.2亿元,在上海兴建了一个占地100余亩、年产量10万吨的鸡精生产工厂。新加坡知名食品集团福达则通过收购广东开平味事达、广合快速进入中国调味品市场。除了中外强强联合,国内企业也开始联合起来以抵抗外资企业。此外,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如李锦记、万家香、老蔡等以资金和品牌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开始向高端定位发展。
同时,国内调味品企业也纷纷开始大力扩张。2009年上半年,佛山海天味业投资20亿元扩建高明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建成后综合产能达300万吨,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调味品生产王国。海天可以说是中国调味品企业迅猛发展的缩影,从一个地方酱油生产小厂发展成为调味品王国,2008年海天的产值为50亿元,2009年的销售额预计将达到60亿元。
然而海天60亿元的销售额相对于1500亿元的调味品市场,竞争对手仍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由分散到集中,是世界调味品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日本、美国等市场,经过竞争,鸡精只有两三个品牌。而在我国,鸡精行业、酱油行业已经呈现出整合趋势。专家预计,未来5年,中国调味品行业将由近10个巨头把持。
品牌塑造力度不断增强
伴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味品企业的市场推广活动越来越频繁,力度也越来越大。其中,整个行业及企业的广告投放呈快速增长势头。
从四大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的刊例收入来看,总体收入已经从2005年的1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7亿元,增幅高达49.3%。2009年1月至6月,调味品行业四大传统媒体总体刊例收入为9.87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了24.1%。其中,电视是调味品行业最主要的广告投放媒体,历年来占有的比例均在96%~98%之间。而2009年1月至6月,电视媒体占有的比例达到了98.5%。
中央电视台更是成为国内外调味品企业抢占的传播制高点。2009年,包括海天味业、太太乐鸡精、嘉豪食品等在内的众多企业纷纷投放中央电视台招标段等黄金广告资源,开始了新一轮的品牌竞赛。
海天多年来坚持在中央电视台不间断投放广告,特别是在招标段黄金资源投放广告,塑造了其调味品第一品牌的形象。2009年,配合扩张产能、更换新标识等战略的实施,海天加大了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的力度。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品牌建设赋予了海天美味、健康、诚信、首选的形象,使海天具有极高的品牌号召力,吸引了众多忠诚消费者,使其酱油、蚝油、鸡精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入户使用率都保持着稳定而快速的增长速度。
太太乐在近几年崛起,特别是在鸡精这一新兴行业成为龙头企业,在全国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太太乐非常重视广告宣传,尤其重视与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强势媒体合作。2007年太太乐开始中央电视台招标段黄金资源投放广告,借助这个覆盖面最广的传播平台,太太乐建立了强大的覆盖网络,向消费者传达其品牌主张,确立了太太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领先地位。
广东嘉豪食品是调味品行业的新星,生产的产品品种多达50多个,其中包括青芥辣、辣椒汁、超浓缩鸡汁、牛肉汁、鸡精、鸡粉、鲍汁蚝油等。2009年,嘉豪食品邀请影视明星范冰冰作为代言人,发起了一轮强大的品牌攻势,在品牌众多的调味品行业锋芒毕露。
调味品细分市场品牌战即将打响
专访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高级客户经理周宁
■文/本刊记者闫芬发自北京
《新营销》:目前调味品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情况如何?今年与往年比有什么变化?
周宁:调味品行业往年主要以酱油企业投放广告为主,因为酱油相对口味比较一致,南北差异不大,适合做全国推广。目前酱油企业的广告投放客户以海天为主。这两年乌江榨菜也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加上太太乐鸡精、嘉豪鸡汁,以及老才臣投放的腐乳广告,一下子拓宽了细分产品的种类。调味品企业抢占细分市场龙头老大的战役即将打响。
《新营销》:对于调味品企业来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是否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你认为它们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
周宁:调味品行业门槛低,大多以祖传秘方代代相传的小规模企业为主,市场运营能力不强,加上产品定价低,赢利状况普遍不好,导致它们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化运营。但是那些有远见的企业,从整个市场低端恶性竞争中发现了突出重围的机遇,这就是实施品牌化运营战略,抢占消费者认知的空白,抢占媒体传播的制高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扩大经营规模,让经销商自己找上门来,增强自己在终端的谈判能力,为自己带来滚滚的现金流。
《新营销》:与中央电视台进行广告合作给企业带来了哪些价值?传播的效果如何? 周宁: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肯定是品牌宣传最好的途径,比如说海天酱油,海天是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的调味品企业。海天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选择最黄金的时段投放产品广告,短短五六年间积累了雄厚的品牌资产,配合企业良好的营销策略,逐步成长为中国酱油行业的老大,占据了近40%的市场份额。
《新营销》:就你的经验来看,通常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适合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的调味品企业通常是些什么样的企业?它们面临什么样的品牌发展机遇?
周宁: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其实门槛并不高,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投放。但是不论企业准备的资金有多少,自身的基本功一定要做好。比如企业的生产能力,如果企业的广告播出去了,肯定有大批经销商找上门来,要是货供不上,经销商对企业的印象肯定要打折扣;还有企业的渠道能力,如果销售区域并没有建设完善,消费者看到广告印象深刻却在附近的超市里买不到,自然也就慢慢遗忘了;还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等等,都应该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只有自身内功做好了,配合中央电视台广告平台这一最有效的媒体宣传工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新营销》:调味品的生产历史很长,但却是一个新兴市场,你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调味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周宁:调味品企业受到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口味差异大的制约,真正是众口难调。另一方面,中国的调味品,尤其是酱菜、腐乳等历来为家庭作坊式生产,价格低廉,品质无保证,因此被消费者视为低档产品,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是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快速增长,中国的调味品市场越来越被商家看好。目前,全球顶尖的几大调味品企业已经悉数进入我国成立合资公司,而我国本土调味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为各家企业提供了发展壮大的舞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调味品行业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全国性企业,甚至出现国际性大企业,最终能够和龟甲万这样的“全球500强企业”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