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必然与偶然
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必然与偶然
必然与偶然
思想1: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阐释: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下,(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如果今年的春天和冬天一样冷,那就是偶然,因为春天总是气候变暖的季节。有心栽花花不发,不必忧愁,那只是偶然,你只要再栽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必欢喜,那是必然,因为柳树本身耐旱、生命力强。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兔子是有撞上树干的可能,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一种偶然,兔子更多的时候是远离树干,远离是一种必然的方向。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生活中,确有人因偶然的因素而改变命运,但更多的人却是有怎么样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第七次跌倒,第八次站起来。奋斗的人生中,我们要坚信胜利的必然。
思想2: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无巧不成书,巧就是偶然,但如果书中的某一情节偶然得与书中人物生活实际悖离,那读者会说这书写得失真了,因为偶然中缺少了必然。黛玉归天与宝钗出闺发生在同一时间,一边是鼓乐喧天,笙歌缥缈的热烈,一边是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凄凉,这是偶然,但是黛玉疾病一日重似一日的多病身,再加上得知心爱的人已另有他属而滋生的多愁心。黛玉之死日不远已是必然。所以,将这两个情节安排在同一时间并不显得突然,反而增加了艺术性。但如果黛玉一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说话就吐血,那就违背艺术规律了,其实是违背哲学原理了。
同样,无巧不成书其中也包含了偶然与必然的相互转换。林冲在山神庙里避风雪时听到了陆虞侯他们的谈话,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但这次偶然也成为林冲一生性格的重要转折点,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偶然转化为必然了。
第二篇: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思想1: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物的发展、人的进步,构成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释:生产力包含人和物两方面。一个社会,如果物质世界更丰富了,人的认识水平提高了,那就是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进步,因为工业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致使物质空前的丰富,而人们的认识也相应提高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刚刚起步,在物质世界方面可能与资本主义社会有距离,但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前面所有的社会形态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社会终究比以前的社会形态进步。
思想2:首要的生产力是人,而非物。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阐释: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世界的改变源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个社会,推动其发展的固然是整个社会民众,但是民众也有主要次要之分,起主导作用的民众是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荐贤兴国永远是历史的主题。唐太宗见新科举子云集殿下,不禁满怀喜悦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从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作用。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胆启用人才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生机就展现出来。我们提出教育兴国的口号也证明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体现,因为经济要发展,关键在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掌握者是知识分子。所以,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着名论断背后其实说的是人才,是知识分子的作用。只不过更直接,更有时代感。思想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阐释:这是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了,必然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出现。机器工业的兴起必然要否定传统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生产关系,建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新型生产关系。我们也看到,当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建立后,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时间里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前面整个历史时代的总和。相反,一种生产关系也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国明末出现的资本主义的萌芽被扼杀,原因就是旧有的生产关系还气数未尽。这是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第三篇: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量变与质变
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
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阐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到“灭亡”这是一种质变。引起这种质变的就是沉默的量变。“其实世界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成了路”,这是质变,在此之前,则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的过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如果停止量变,哪怕只剩下最后一筐土,那也达不到“九仞山”这一质变。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接近成功的那一瞬。譬如中国的足球,往往输在最后两分钟。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结果我们的心松懈了,改变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阐释:度是事物质与量最佳的结合点。无论过,还是不及,事物都达不到最佳状态:譬如做饭,水放多了,饭就太稀,放少了,饭又太干,甚至夹生;火候也是,太猛不行,太温也不行,水适度,火候适度,饭做出来才能恰到好处。儒家的中庸哲学讲究不偏不倚,其实就是在寻找事物的一个度。黑格尔曾说,凡一切人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限度,超越这限度,就会招致毁灭。这话不可谓不深刻!当然,不能超越限度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达到一个度。不能左倾,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右倾,过犹不及。禁欲与纵欲同样不好。另外,我们寻求一个度,也不等于折中主义、和稀泥,求得一团和气;度,不是两者相加除以二那么简单。
第四篇: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共性与个性
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
思想l: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与中国特色的个性的有机统一。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代的风流人物,由于他们领导了潮流,所以他们的个性往往会为“追星族”所效仿,从而使个性转化为共性。以前,人人都着中山装,现在,偶有人着中山装,这便是彼一时的共性转化为此一时的个性。
第五篇: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内容与形式
2010年高考作文观点与立意之哲学篇: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
思想1: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乐于改变自己的形式,或敷粉,或整容,或饰以名牌,结果战士终究是战士,苍蝇毕竟是苍蝇。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思想2: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阐释:东施效颦中的东施见西子捧心,以为美,自己也捧心而行,结果更丑。东施不懂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如果说西子捧心这个动作甚美,那也是因为西子本身美的缘故。换一个角度说,尽管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西子也要打喷嚏,打喷嚏这个形式就有损西子之美了。这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也是形式的反作用。
思想3: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阐释: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同样一出《梁祝》,我们可以欣赏舞台上的,也可以欣赏书上的,也可以欣赏银幕上的,便是舞台上的,也有昆剧、越剧、豫剧等不同的形式。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由于形式的多样性,形式往往也就有了蒙蔽性。长头发的不都是搞艺术的,文质彬彬的也未必就是君子。
思想4:形式和内容沿着一个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辩证途径发展。
阐释:形式和内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打扮,到了中学,如果再穿着小学时的衣服,便有些不协调;成人后,成了工薪一族,那自然又要有新的打扮与之和谐协调了。相反,一个中学生,如果穿金戴银,打扮得极为成人化,那也是不和谐的。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其中就有追求形式与内容和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