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
试论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但是在当今世界中面临着严峻挑战,探索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的方法,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和在实践中落实。
[关键字]大学生党员政治价值取向培育
一、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培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
(一)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含义
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而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应该是基于自身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现实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下,通过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品格的培养、政治能力的锻炼等方式来实践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培育的重要意义
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反映的是人类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期望和向往。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通讯手段的不断改进,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同时,国际竞争也越发激烈。而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现如今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政治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理所当然应该被重视。进一步来说,综合国
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培育当代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对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跻身世界政治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建设性作用。
(三)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培育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是保证其能够为党、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大学生党员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大学生党员才能真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正确的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跌宕起伏。在这一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党员政治价值取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以自我化倾向来衡量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经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风雨洗礼,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逐渐形成,并日益得到加强。他们相对较少受到来自社会不良的官僚主义之风等的影响,保持了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纯洁,定义自己为人民的公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的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注入新鲜血液。但是另一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又由于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认为入党只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就业,热衷于争取个人的利
益,而漠视了自己的责任,不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一种自我化倾向严重侵蚀了大学生党员的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所应该具有的服务意识,在价值取向上“以我为中心”来衡量价值。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难以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中国共产党队伍的形象。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是极大的羁绊,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合乎逻辑地继承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而今是一个物质条件充分发展的时代,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党员,大多数没有经历磨练,而是坐享革命先烈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奋斗成果,缺乏抵抗诱惑或者困难的足够能力,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对实践能力培育的忽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最根本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与时俱进。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来学习和考验自己。但是又有几个大学生党员能够真正做到呢?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一直以来的教育制度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检验与学习,从而也使大学生党员缺少在实践中的锻炼,而不能真正全面的提高个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水平。我们用二十多年曲折的建国初期的探索,得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的考验才能真正的提高和培育优秀的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对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培育的若干建议 如何培育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我们决不能忽视。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加强大学生党员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一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在于它能够在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并在国际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党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一以贯之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取向作为广大大学生党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他们行动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朝着既定的目标稳固前进,使他们能够做到在价值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对立的情况下,能够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来左右他们的行动,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二)运用现代传播工具,提高政治价值导向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高校学生政治价值导向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符合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又要面向未来。随着国际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大量涌入的各种信息,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视野,也增加了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困难性、复杂性。运用现代传播工具,提高政治价值导向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建立形式多样和贴近现实的红色网站,对不良的非主流文化加以批判、指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与各类网站联手,加大对时事新闻的报道宣传,引导同学关注国际动态,关心国家大事。引导同学参与积极的网上活动,形成有层次、有纵深、内涵丰富的舆论阵地,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浓厚的校园思想环境。
(三)大力鼓励、倡导并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党员接受实践的考验
通过实践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是最基本的途径。例如现在高校通过举办“创先争优”团支部立项活动,生动有效的组织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锻炼自身,在团支部立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先锋作用,在指导团支部立项过程中开创新方法,展现当代大学生党员的风采和素质。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中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只有真正的走出去学习,为群众办事,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践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党员将引领时代潮流。
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培育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之复兴,在这条路上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和在实践中落实。
参考文献:
[1]晏蕾.《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与引导》.科教文汇.2008年10月
[2]王劲松,张雅兰,苏睿等.《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及对策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2
年第六期
[3]刘永生.《当代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12月
[4]楚静 朱文星.《当代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9月
[5]卢斌.《关于党员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调查报告
[6]吕英.《浅谈大学生党员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专题论述
[7]王彩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8]冯红爱.《加强高校学生政治价值导向工作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6月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同时大学生同样要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习、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嬗变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择业是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关键一环,被誉为“人生的一大选择”。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不过是其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生择业的竞争意识增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自1995年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在“统分”政策下,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然而,为了分配好工作,毕业学生及家长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近年来,国内各种专业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以及国际通行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出国所需要的语言等级考试等让大学生应接不暇。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河北理工大学对全国36所高校9472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其中,“大学生对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选择”结果显示,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实用技术以超过半数的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而位居前列,而“政治理论”学习却几乎被大学生排在了最末一位,说明大学生重视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轻视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倾向十分明显。
2、择业目标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
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几乎杜绝了大学毕业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可能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出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
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全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为社会价值取向,把“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出人头地”作为个人价值取向,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
3、择业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更注重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既不谈个人现实利益要求,也不以物质或经济标准去判断职业。1986年,詹万生等人的调查显示,“经济收入高”被排在第四位,而“学习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被排在第一、二位,表明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渴求和职业声望,而经济收入并非职业选择的主要动因。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4]。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4、择业取向从“一元”到“多元”,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挑战社会本位价值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影响,呈现出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这种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集体、国家利益至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一定的局限性。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
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其次,功利性职业观挑战诚信价值观。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有些大学毕业生为了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惜违背做人原则,背信弃义,在求职材料上运用各种心思和技巧,仿造各种证书,使求职材料的水分越来越重。一些用人单位发现,他们所收到的学生简历,有2/3以上的称自己是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有近一半的称自己获有计算机或其他等级证书,有80%以上的称有工作(实习)经验。这说明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夸大在校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行为倾向。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的私利,还擅自毁约、随意跳槽或不按就业合同办事据报道,浙江余姚某电器企业招聘省内外20余名大学生,不到一年只剩下1名在坚守岗位,公司不得不再到洽谈会上急寻人才。大学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另外,毕业生的诚信问题在助学贷款归还上面也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
再次,竞争性职业观挑战以和为贵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安定,是古今中外许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追求的理想王国。“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多年的校园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这容易使他们满脑子充斥竞争,忘记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进步的。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了击败竞争对手采取卑劣手段;或在工作岗位上为了独显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他人合作。经历了激烈竞争的校园生活的锻造,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这给他们的事业与生活发展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
最后,多元化职业价值观挑战一元主导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集合体。
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当今,在承认个人利益、通行等价原则以及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思想观念的前提下,社会价值取向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在当代大学生职业观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图像。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所谓的心理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是物质高度的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心理包括心理现象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们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上的特征。心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的社会性,其客观性是指心理活动是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模写”。(《列宁全集》第14卷第224页)。人反映客观事物与镜子反映的客观事物不一样,镜于是消极的反映,而人脑是能动的反映。人脑的反映是受个人条件折射的,即受个人的经验和他全部的个人性格特征制约的。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经验的人或者具有不同性格的人来说,其反映是不同的。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它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它是人的心理发展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及其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和不断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的含义广泛个人的品德、觉悟、智力、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都属于素质的范畴。所谓的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诸要素及其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性格、兴趣、动机、意志等内容。它对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整体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并制约着人的能力和才能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索质是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取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积极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当受教育者的心理与思想处于协调状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以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一结论的依据是受教育者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信息,是通过他们内心的理解、思考、选择等精神活动来完成的。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会通过反馈增强或减弱下丘脑变化。大脑皮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影响青年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生理成熟不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必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由此也会造成一系列矛盾,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冲突,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所以这个时期对他们身心健康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可忽视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己刻不容缓。
四、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择业观是大学生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过去,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强调社会集体价值时忽视个体价值,若再用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结果只能被拒绝被否定。高校价值观教育应与时俱进,大胆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却也不能矫枉过正,需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把劳动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劳动的价值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应指向集体最长远的共同利益。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
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既可在城市也可到乡村,既可在内地也可去边疆。因此,我们在价值观教育中,要始终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坚持社会价值观导向的一元化,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道德核心的教育。目前,团中央和教育部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主动放弃了沿海优越的工作条件而志愿到西部服务,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004年,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毕业分配到部队。毕业前夕,他们在写给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信中表达了他们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但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献身国防,是实现我们报国理想和个人成才的最佳选择。蓬勃发展的国防事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我们要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燃烧自己的青春和激情。”[8]江泽民致信清华大学毕业国防生,对他们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高校应抓住这些事例,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003年,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思民预约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加盟海王集团。他认为:“一个愿意到西部做志愿者的人,一定是对社会、对自己有着高度责任感的人。对企业而言,有责任感的人是最好的员工。”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学发起的“共青团无人监考班”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开展的“诚信、责任、青年”征文评比活动,北京工业大学以“无人售报”为契机进行“诚信与责任”主题教育,目的都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与责任”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高校还应结合人才市场上的选人标准,让大学生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竞争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协作能力低。2000年,上海高校以“当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自我判断”为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具有的竞争意识、科学精神、法律意识、理想信念等方面评价较高而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心理素质评价不高甚至较低。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许多大型科研项目需要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的人员通力协作方能成功,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引入了“培养合作精神”的教育理念,如某些数学和计算机竞赛改变了以往只有个人赛形式而增加了团体赛形式。这种基于团队合作的竞争是以成员的优势组合来提升团队的合作成效,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必然是互相协作并互通有无,所形成的心态则是宽宏大量,而每个人不仅能对自己的长处自信,同时也能欣赏他人的优势。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
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合作的技巧。高校在教育中应多引入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惠普、微软雅虎、苹果电脑等世界优秀企业都是从团队创业起步的,让大学生明白优秀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协作精神。北京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在招聘时就十分注意招聘对象的潜在素质与协作技能。如果两个应聘者具有相同的研究成果,一个是独立完成的,另一个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实验室更倾向于后一位应聘者,因为他经受过团队合作的考验,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可见,竞争需要合作,合作支撑竞争,高校教会学生合作比教会学生竞争更重要。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浅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问题
摘要: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价值取向作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引着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基于价值观的社会依附性,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随着社会额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嬗变。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时,要对不积极价值观从价值评价角度分析其消极性并予以正确对待。关键词: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评价角度
正文:大学生,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朝代名称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都是众人关注的对象。随着学识的积累,我们这群大学生也遇到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惑,感受到了庞大的队伍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是我们脱胎换骨的时期,很多人在大学蜕变,日趋成熟,也有少部分人走向堕落。他们面对生活所采取额不同方式与他们都养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题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他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题的价值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主题均有重大影响。
价值观时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包括人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朱聪200810197303艺设3班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状况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材,他们代表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立、竞争、公平、效率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大多生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学校多年培养教育下,健康成长。他们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如不加强教育引导,势必走偏方向,酿成严重后果。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信念,重等价交换而不愿付出爱心。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第二,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第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主要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
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出现打架、斗殴、偷窃、赌博等违法犯罪現象。
第四,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第一,矛盾性。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主要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的矛盾上。在生活价值观上,自立与屈从并存,一方面强调自立、自强,要走自己的生活道路,一方面又屈从于环境,把人际关系和家庭看得极为重要;一方面普遍地追求个性化的生活,另一方面往往只限于表面的与众不同,结果还是陷入雷同化、赶时尚。在职业价值观上,自我实现愿望与社会评价偏好冲突,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政府机关、国有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在道德价值观上,积极性与消极性矛盾较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第二,多元化。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人生价值观方面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均不会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百分之百地持社会所期望所倡导的观点,而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一方面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认为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又对崇尚自我、只图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也非常鄙夷.主张“个人与社会融合”、“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对此,显然难以用传统的“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两极标准予以评判.它既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危机日重的潜质.如果不加合理引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
第三,个体性。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对党的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的高度一致,大学生往往绝对认同领袖和党所倡导的价值观,“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党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以领袖的价值观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同时,把自我消融在阶级之中,无须独立思考,只须接受本阶级的价值观。而今天则不然,“极左”路线的清算,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加上当代大学生受商品经济和西方思想的影响大,受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影响较少,因此,当代大学生不再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强调独立思考。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部分学生过份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足。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第四,不稳定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听了一场英模报告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
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社会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多元化,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又感到无所适从。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总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基本状况和基本问题,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是分析其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来解决困惑的先决条件,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专题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专题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专题调查报告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目的:研究该校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通过对比,发现不足,共同提高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
(1)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50%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3)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分层抽样)
调查时间:2008 10月
调查背景:(导言)
小组成员分工明细:
统筹:
问卷设计:
信息及技术支持:
数据分析:第一角度:
第二、三角度:
统稿校核及打印:
大学生,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朝代名称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都是众人关注的对象。
随着学识的积累,我们这群大学生也遇到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惑,感受到了庞大的队伍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是我们脱胎换骨的时期,很多人在大学蜕变,日趋成熟,也有少部分人走向堕落。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题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或关系中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他的突出作用是决定和支配主题的价值选择,所以对主体自身,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主题均有重大影响。
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
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做小生意,他们和我们心中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想利用这次机会做一次大学生消费倾向,消费水平,消费能力并附带价值取向的调查,以便做好自己定位,为以后扬帆上海做准备。经过小组讨论以后,内容太复杂不专一,未能通过可行性论证。于是一次以价值取向为主体的社会调查开始了行程。
本着求实求益求教的态度,以求促进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民幸福,尊重客观事实,不“唯上”不“唯书”,眼睛向下,虚心向群众学习与求教为纲领性原则,我们作出如下报告:
正文部分:
第一角度:职业价值观调查
作为社会人,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生存,劳动才能生存。一个人所从事的劳动种类就可以狭隘的定义为他的职业,因此职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本次调查的第一部分就是职业价值观的调查。
自1995年开始,国家就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
职业价值观是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理论。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需要与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评价。
下面结合我们的问题作出如下分析:
1.你专业课外最想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A计算机 B网络技术 C实用技术
(大学生对现代实用技术与职场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与理论素养训练的态度)
2.你的择业目标是
A关注社会 B关注个人发展
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毕业生求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从建国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坏境几乎杜绝了大学生择业自我意识产生的习惯性。在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下,出于对党、政府、祖国与人民的爱,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服从分配,心甘情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自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成分开始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如果说前几代人习惯于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以感受奋斗目标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却更乐观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主要因素,1998年,丁雪红老师对大学生职业动机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后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是能力和挑战等自我实现因素。1999年,凌文泉等人对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后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符合自己的兴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等自我发展因素成为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3.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中(1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2回报家庭与社会)这两种体现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比例只有19.8%,而(1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的更好2证明自己的价值3出人头地)这几种体现个人价值取向的选择比例达到38.5%。这两个数据的对比表明个人本位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形成,大学生择业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深刻的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另一方面,它有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阻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一些人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误区。基于此,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特点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价值观体系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们自信,朝气,独立,个性张扬;我们也迷茫,叛逆,惶恐,自我崇尚;我们关注社会,平和宽容,不会在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去做那些需要被他人看见的“好事”,也不会因为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就跟我们周围的人“你死我活”;我们看重自己的利益,尤其重视自我的发展,我们渴望实现自我,渴望成功。我们是新世纪的年轻人,我们的一切都带上了这个时代深深的烙印。
4.您的择业标准及您在择业时所关心的因素:
A学习条件B权力、地位升迁机会C经济收入D工作环境地点E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F职业风险
5.您希望到______地区工作
A沿海大城市和经济发达 B农村
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但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职业价值观变得功利、务实,职业定位追随市场感觉。大部分学生开始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愿意为之倾付心血的事业。1996年,北京大学团委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部分大学生仍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轻视工厂的实际技术工作,向往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去工作。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大学生们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科教文卫、国营大厂是青年最想去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分化,曾经被归入另册、被认为可有可无的一些就业领域开始吸引大学生择业的目光,求稳怕变、重视“正统”的就业观念遭到冲击,大学生择业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丁大建、高庆波在“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33.1%的人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的人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它。另外,以往“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价值观念开始被摒弃,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开始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而“爱一行,干一行”,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勇于放弃,重新选择。
综合以上题目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强烈对比:
首先,个人本位职业观对比于社会本位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个人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敢于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自我意识、成就欲望、自我责任明显增强,这无疑是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市场经济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表现出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和需要,关注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营造,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对高校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带来了强烈冲击。
其次,竞争性职业观对比于以和为贵价值观。“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观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人们广泛认同,并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然而它容易导致人们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竞争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他们多年的校园生活都是在各自为战的学业排名中度过的,他们体验最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忘记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忘记人类社会是靠人与人的协作而不断取得进步的。因而造就了一大批个人能力极强而团队协作能力很差的毕业生,使他们本人和企业都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确实,具备“团队精神、品行好、敬业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是不少外企录用人才的标准。
再次,多元化的价值观对比单一价值观。在我国,长期以来,集体主义价值观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统一在“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点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各种思潮的涌入,大学生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学生信仰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而且由于媒介和刊物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学说,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学说;加上对党内某些党员贪污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尽管报效国家,造福人民仍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识,但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许多大学生则陷入迷惘,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在这大部分人中,有的把金钱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主义价值观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有的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坚持“报效祖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第二角度 消费方式
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大学生们在学校里究竟是怎样支配他们的金钱,也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6.心理合理的消费状态是:
35%的学生认为够花就行,14%的学生以定出消费计划为准则,而51%的学生希望每月都有赢余以共自己支配。
7.如果有一大笔钱,你会如何使用:
30%的学生想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18%的学生有周游世界的梦想,13%的学生想捐给慈善机构而15%的学生要把钱存到银行另有24%的学生选择其他使用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渴望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事实上无法得到满足或许这就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的原因吧。
此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仍处在消费者的姿态,没有利用资源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当突然拥有大笔资金时,大部分学生不是思考着如何利用拥有的财富资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怎么去消费。这也体现大学生的理财信念 职业信念不是很强,应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更应该在大学里培养我们的自主性,而不是好逸恶劳的恶习。
8.你一般都会去哪儿购物?
50%的学生选择百货商场,22%和24%的学生选择专卖店和特色店,只有4%的学生会去一般的小店。大学生是介于普通消费者和时尚消费之间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更倾向于去百货商场消费。现在的大学生可以算得上是80后的时代代表,思想更加开放和自由。在消费方式上也更趋于多样化,也更加注重心理层面的消费。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中高档商品,将近一半的人会选名牌,这对于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们来说,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的负担,这也极易滋生爱慕虚荣的风气与攀比风,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试想同一宿社中的上下铺两人,一人动不动就花一两千元去买双鞋,而另一个只能花二十来元去地摊上买双来穿,常此以往不出问题才怪呢。
9.当身无分文时,朋友去玩,你会怎么做呢?
65%的大学生选择婉言谢绝,然而有35%的大学生会借钱消费。或许这的确有点难以选择,毕竟朋友相邀嘛!或许这也得看是哪种朋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消费金额,但是从第八问的结果显示,不科学的消费行为占到了不应该达到的比例。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消费理念仍趋于传统,超前消费的比例仍不是很大。同时也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人民的传统的消费理念,已经开始受到西方消费观的影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的确超前消费能使我们今天的生活更舒适一点,如果无节制的超前而没有严格的预算的话,就会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就像现在一部分大学生由于预支刷卡,而不能及时还款,而遭遇不必要的麻烦,成了„卡奴‟不说,个人的信义也留下了污点。
第三角度 时间支配与行为方式
时间在衡量一个人的观念方面是一个天才。主要从 个方面来设计题目:学习自主性,时间利用效率,时间利用方式。
10.以下活动占你课余时间的比例:
学习: a.写作业 1.8% b.到阅览室学习新课程或看书 10.7%
锻炼: c、参加社团或学生组织的活动 2.8%d.社会实践或兼职 2%左右
休闲生活:d.和同学玩 56.5% e.谈恋爱 5%左右 f.上网 20%上下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从上面的结果我们就不得而知。现在大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竟如此出奇的少,并没有在大学校园这片圣土里学到真本领,白白浪费了四年青春。
11.你有自己的目标吗?______
(a)没有;(b)有,但不十分明确;(c)有,非常明确。
尽了几成力去完成它?______
大概9%的人没有目标。89%的人有但不明确,多数没有尽全去实现它。力只有2%左右的人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一直努力去完成它。事实也表明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大都出自这2%的人中,看来拥有明确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a)非常不满意;(b)不满意;(c)较满意;(d)非常满意。
4%的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78%的不满意,只有15%的较满意,非常满意的只占到3%左右。有此看来大多数人,对生活有着新的期望,希望改变现状。
大学里最充足的莫过于时间了,但以上的调查表明,大学里的时间合理有效充分利用的实在不是很好,绝大多数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归根揭底是没有成就感,自己又不创造机会去
实践,这也和目标不明确有关。学生的主观方面占有很大因素,但也说名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教育 监管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方面还不是十分完善。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职业观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人们安身立命和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丢掉了诚信,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生活与事业的成功。
第三,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坚持竞争与合作并存。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必备的生存能力,但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因为21世纪科技发展一体化综合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创新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在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立与不败之地,当代大学更应该拥有良好的价值趋向,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切从严要求自己。响应党的号召,不但要解放思想,更应该实事求是,与时具进。在21世纪,增强自我求发展的坚定性与自主性,开辟我们事业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