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免疫学》课程简介(临床)
《医学免疫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英文名称: 《Medical Immunology》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60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20学时
学分:3.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及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内容介绍: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
生机制、规律及其效应和调节机制;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学科。医学免疫学是临床、预防、检验等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本课程以理论课和实验课两种方式授课。本门课程的预备课程为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及细胞生物学。基本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B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免疫学防治。实验教学主要内容是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淋巴细胞的分离、血清的分离、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吞噬实验、荧光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常见生物制品。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慰峰,4版,2004年。参考书目:
1.《医学免疫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安云庆,1版,2004年。
2.《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龚非力,1版,2003年。
3.《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孙万邦,2版,2002年。
4.《Roitt免疫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Ivan.M,Roitt,10版,2002年。主讲教师:孙万邦 教授罗军敏 副教授
姚新生 副教授汤贤英 讲师
第二篇:《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课程简介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英方名称:《clinical immunology and immunological examinations 》 开课单位: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
学分:5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临床免疫学基本理论及免疫学检验的方法。对各种
疾病血清、体液、组织等标本的免疫学检验原理及操作程序,依据抗原或抗体的变化规律,进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做出诊断等。
内容简介:临床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重点阐述免疫学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临床应用及其方法学评价。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检测及应用、荧光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与检测、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超敏反应及其检测、自身免疫病及检验、免疫增殖病及检验、免疫缺陷病及其检验、肿瘤免疫及检验、移植免疫及检验、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等。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参考书目:
1.《现代检验医学与临床实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王鸿利,1999年。
2.《检验医学自动化及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彭黎明,2003年。
3.《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叶任高,6版,2004年。
主讲教师:李树仁教授
第三篇:《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临床等)
《医学遗传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遗传学》
英文名称:《Medical Genetics》
开课单位: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限选课
总 学 时:42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2学时
学分:2.3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目前只能达到
了解)遗传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基本原则,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初步解决一些实践中的遗传学问题。
内容简介:《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前沿学科,本课程是研
究人类疾病与遗传的关系、遗传病的发病机理、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采取电化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基本按理论讲授与实际动手操作、形态学观察等方式上课。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占30%。
教材:《医学遗传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蔡绍京,1版,2006年。主讲教师:李学英副教授路健助教
第四篇: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2. 病毒体:结构完整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3. 菌毛:是许多革兰阴性菌与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具有比鞭毛细、短而直、数量多的丝状物。
4.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5.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导致T/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
6. 毒血症:产外毒素的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进入血液,到达特定靶器官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7. Dane颗粒:是用发现者名字命名的乙肝病毒体,是Dane通过电镜观察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所见到的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的完整乙肝
病毒颗粒。
8. 细胞因子: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9. 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故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命名为正常菌群。
10.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11.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又称TI抗原,由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
12.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数为单细胞,多数为多细胞,大小差别很大,既能进行无性繁殖,也能
进行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1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15.荚膜: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时,可分泌一些粘液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当粘液性物质牢固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0.2um,边界明显光
镜下可见时,称之为荚膜。
16.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17.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态性,可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8.侵袭力:突破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并在宿主生理环境中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能力。
19.超敏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0.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的结构。
2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用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物质免疫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对相应病原体感染产生抵抗作用的措施,也称
为预防接种。
25.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并通血液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6.TD抗原:又称胸腺依赖性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
26.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可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和非专
职抗原提呈细胞两大类。
27.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几万倍后方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8.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29.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0.补体:是由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可溶性蛋白和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膜蛋白所组成。
3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A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人的MHA因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故称为人类白细胞质抗原。
33.T细胞:T淋巴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环境作用下,分化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故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T淋巴细胞或T细胞。
34.B细胞:B淋巴细胞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禽类法氏囊中始祖B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故称骨髓/法氏囊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淋巴细胞或B细胞。
35.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物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36.ADCC效应: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相应的低亲和力IgGFc受体即FcγRIII(CD16)结合,增强或触发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
37.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分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措施。
38.血清学试验:采用含有已知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不仅可对分离培养出的未知纯种细菌进行鉴定,亦可区分同一菌种的不同群和型。
3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溶液处理后,丧失其毒性作用,仍保留原有免疫原性,即为类毒素。
4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细胞。
41.有丝分裂原: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
42.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
43.单核巨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
44.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组织和脏器,数量较少,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突起故名。
45.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和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
46.白细胞介素IL:主要由白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47.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状态下的操作,即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48.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仅通过血液播散到合适的组织器官中进一步繁殖。如伤寒杆菌感染早期可引起菌血症。
4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体内的病原菌数量较少,毒力较低时,则虽有病原菌感染,但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如脑膜炎球菌、甲型肝炎病毒等的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
50.不完全吞噬:吞噬细胞吞噬某些病原菌后,不能将其消化降解,使病原菌反而受到保护,并随吞噬细胞的游走在体内扩散。如结核杆菌因具有硫酸脑苷酯,可抵抗吞噬,因此在特异性免疫产生之前,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常常为不完全吞噬。
第五篇:医学免疫学学习方法
医学免疫学学习方法
2005-12-19 00:0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在世界历史上,我国采用人痘接种最先创立了预防天花的方法。1796年英国医生Edward Jenner则进一步创造了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免疫学就是从那时起诞生的。经过150年的发展,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到本世纪50、60年代时,开始进入飞跃发展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生物医学的发展。所以说免疫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而免疫学现在仍处在飞跃发展的时期,已被公认为21
世纪生物医学领域中起支撑和领头作用的前沿学科之一。
无论是从医学基础理论、还是从医学临床实践来看,免疫学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无论是对临床医学专业,还是对护理学专业,免疫学都是一门必修课。对于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来讲,必须通过自学学好免疫学。怎样通过自学学好免疫学?本文拟就此
提一点建议和看法。
一、掌握免疫学结构体系的特点
对自学者说,正确认识免疫学结构体系对学好免疫学有很大的益处。
免疫学发展到今天,早已跳出抗感染免疫的范畴,形成了非常丰厚的知识结构体系。它包括免疫生物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分子免疫学、免疫化学、免疫遗传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生殖免疫学等。对医学生(包括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来
说,核心是“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
基础免疫学是学习免疫学必备的基本知识,是起步阶段必需的知识基础。基础免疫学涉及免疫生物学、免疫化学、免疫生理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础免疫学又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何功能作用,在生理、病理状态下有何表现?免疫功能是靠什么组织系统完成的,免疫系统的构成如何?免疫器官有哪些,各有何结构与功能特点?免疫细胞有哪些、各有何功能、各有何重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免疫分子有哪些、各有何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什么是免疫应答、有哪些类型?免疫应答发生在哪里,有何基本特点?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是怎样发生的,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如何,抗体怎样发生免疫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是怎样发生的,其免疫效应机制的生理、病理作用是什么?何谓免疫耐受、发生
机理如何,有何实际意义?免疫调节机制有哪些,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临床免疫学是把基础免疫学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它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设计的免疫学检测或诊断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介绍根据免疫学基本原理所发展的免疫学防治方法的原理与应用;介绍了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免疫学原理、免疫诊断及防治的基本原则、方法及其原理。因此,根据免疫学自身的结构体系特点,自学者应把自学重点放在基础免疫学部分,着重掌握免疫的功能、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主要
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再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融汇贯
通,去认识和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免疫病理机制、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防治)。
二、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注意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学科特点看,免疫学具有形态学和机能学相结合的特点,常以形态学为基础,但落脚在机能学上。因此,它的知识中既有形象、直观的内容,又有抽象、理念性的内容。而形态
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所以学习中必须抓住功能这个“重中之重”。
免疫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如中枢免疫系统、外周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再循环、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过敏毒素、超化因子、调理作用、白细胞介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异嗜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免疫粘附、超敏反应、免疫耐受等等,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只有理解了、记住了,才谈得上学习免疫学的系统性知识。免疫学中还有许多常用的英文缩写名词,如SIgA、SmIg、ADCC、TCR、IFN、TNF、APC、CTL、MHC、ELISA等,必须了解其英文原文,从而掌握其中文名称及其含义。对于许多重要的免疫因素即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如T细胞、B细胞、NK 细胞、CTL、TH、TDTH、巨噬细胞、抗体、CD分子、MHC-Ⅱ分子、细胞因子等,要通过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熟悉其形态或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在深层上掌握各自的特点,如异嗜性抗原与类属抗原的区别、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与旁路途径的区别、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的区别、TCR与BCR的区别、CTL与NK细胞的区别、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活病苗与死疫苗的区别、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区别、青霉素皮试与O.T/PPD试验的区别等。另外还要注意掌握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对应功能的关系。对免疫学中的许多机制问题,如抗原识别机制、淋巴细胞活化机制、抗体产生机制、抗体的免疫效应机制、CTL/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TDTH细胞完成免疫效应的机制、免疫调节机制、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抗感染机制、抗肿瘤免疫机制、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人工免疫机制、各种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原理等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要把前面部分所学习的免疫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机地运用于对各种免疫机制的学习和领会。这里存在一个前后结合、汇融贯通、触类旁通的问题。
要注意运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缺陷会导致什么后果?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临床会出现哪些表现?临床应用抗体制剂时怎样避免或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时为什么要做组织细胞配型?血清抗体或补体水平异常见于何种疾病?疫苗接种时为什么要有多次接种或加强接种?为什么特异性IgM抗体的检出有助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而以检测IgG抗体辅助诊断时要测其滴度升高程度并作动态观察?又如用免疫学知识来认识、解释临床常用各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这样
去学习既能学以致用,又能反过来促进、加深学员对所学免疫知识的认识理解。
三、多看多练,深入思考与讨论,加强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的训练
广大自学者应该理智地认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无捷径可走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跋涉。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因此同学们在认
真学习指定教材和辅导教材的基础上多读一些不同版本的医学免疫学教材和专著,既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解释的作用,又可以提供来自不同角度的认识、理解,通过学员自己的思考、比较,有助于形成正确理解与深刻领会,也有助于加深印象和记忆。同时,注意多收集一些练习题做做练习。通过做练习,往往可以发现自学中的薄弱环节、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偏面和错误。做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能检验自学读书的效果、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又是一种将所学书本知识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的实习机会。多做练习,无论是对加深理解,还是对加深记忆都是有益的。但要注意避免死记硬背习题的答案。如果企图通过做练习来熟悉考题作为取得考试好成绩的捷径,那是要吃大亏的。考试的题目是多样、多变的,只顾记题目而不了解其知识背景、知识基础,那么不仅无助于学习,考试时试题稍有变化就会做不出来的。只有真正吃透了所学知识的精髓,才能在试题的千变万化中抓住实质、答中要害。所以,练习的意义在于检验自己,对自学形成反馈调节,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在于死记习题本身。自学爱好者们还应定期相聚,交流学习心得,对重点、难点和有深度、难度的练习思考题开展讨论,相互启发,激唤灵感。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自学反馈形式,对启迪思维、纠正错误,对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也有很大益处。尽管读书是自学的主要形式,但要
取得好的成效,就要避免死读书、把死记硬背作为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
免疫学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逻辑、渗透性。因此,广大自学者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例如前后左右联系、分析推理、比较区别等;同时,在读书、思考、做练习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读死书也是千万要不得的。
尽管免疫学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难度也是一种挑战。只要我们掌握好免疫学结构体系的特点,抓住重点,努力做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多看多练,深入思考与讨论,加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应用的训练,就一定能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
理论,在自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