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时间:2019-05-12 15:1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第一篇: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一、儿童社会交往现状

笔者随机调查了68名幼儿教师,普遍认为:一个教学班约31的儿童存在一般社交障碍,如,争抢玩具,非礼打骂,对他人说话不礼貌,态度不友好,不能协商合作做游戏等;在调查(按幼儿年龄阶段)的142名家长中,约34的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易发生交往冲突或在交往中受到负面评价较

多。而且教师经验判断与父母调查的相关分析得:一班约有5.2的儿童被家长和教师一致认为具有问题行为。概括起来说,儿童交往中存在三类现象:

1.自我中心,缺乏移情能力。3~6岁的儿童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且年龄越小,自我中心越强。这时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摆脱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观念。表现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愿让出喜爱的玩具给同伴玩,很少注意他人的情绪表现,很少主动对困难者表示同情和帮助。

2.交往冲突,缺乏交往技能指导。一个儿童能否为同伴所接受,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外貌,才艺特长、性格特点、交往知识经验、对同伴的态度等,但不少儿童不为同伴所接受是由于缺乏交往技能。如言语和动作方式不恰当,易使对方误解;交往时不善于对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预见和调整等。

3.问题行为亟待矫正。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一般被认为是“难教育”的儿童,在其群体中占有相当比例。问题行为主要有:多动症,咬手指,偏食,攻击行为,选择性缄默和退缩行为等。

形成儿童交往问题现状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家庭居住环境独门独居化,造成儿童同伴交往明显减少;核心家庭逐年上升,易使儿童产生性格孤僻、自我中心等心理偏差;家庭教养方式缺少民主,父母对待孩子过多溺爱或是专制粗暴,影响到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低劣的文化传媒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道德面貌的形成;另外,还有儿童自身性格的倾向,气质类型,交往知识的多寡等原因。

二、儿童社会能力的解析

1.儿童社会能力的几种提法

第一种是“同伴接受说”。假定社会能力的潜层结构为同伴接受程度或同伴影响力。一般地,在学校、班级、邻里被同伴接受,在同伴中具有显著地位和威信的儿童为社会能力较强者。第二种是“社会认知说”。在特定社会情景中预见与行为表现相关的重要社会结果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社会情景感知和决策的心理过程。这里的重要社会结果包括:同伴接受与拒绝,儿童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教师)的评价,处理问题情景的效果。第三种是“社会行为表现说”。即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与之适宜的行为,最大可能导致对自己行为的强化,最小可能导致受惩罚。如,做出与活动规则一致的行为,控制过度行为等。

.以上三种定义仅从儿童社会能力某些方面作了描述,笔者认为,儿童社会能力是:儿童认识、处理社会情景的能力和与别人交往的策略、技能及效果等。主要包括:思考社会情景的能力,了解别人的能力,寻求办法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其核心是社会交往能力。这里的社会能力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儿童内在的心理能力,是儿童面对特定交往情景、情景中的角色关系及面对情景中他人时的意识反应过程。即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全面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二是儿童外在的行为能力。儿童的这种能力表现在从事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这里的行为能力实际上依赖两个条件: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心理能力,这是顺利实现交往活动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依赖于交往操作技能,即个体在交往中如何选择言语,显示表情,决定合适的行为动作及遵守规范等。

2.儿童社会能力结构

(1)社会认知能力

1.初步感知、理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或行为,利用这些信息,适应性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产生解决交往问题的办法并预见行为结果,采取最优化决策。

2.观点或角色的采择能力。去自我为中心,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适当认同和选择他人的观点和角色。

3.初步移情能力。移情是对困难者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这是个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条件。移情取决三个水平的条件:①初级移情,即个人对他人由于不安所引起的最初情绪做出反应;②对他人做出积极评价;③情绪、情感由自我向他人延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表现出与之相符的行为倾向。

4.模仿学习能力。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能力可表述为: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注意和认同榜样行为,以表象或言语形式记忆存贮特征行为,复制特征行为的心理转化过程。

(2)言语倾听和表达能力

1.倾听能力。即儿童言语交流时的注意水平。注意水平高的人不仅注意自己所发出信息的指向性、准确性,而且能保持连续的应答状态。注意水平低的人,不能积极与对方以充分反馈和支持,表现出不耐烦情绪和过多的小动作。

2.运用合适的言语内容和方式顺利表达意图。该项能力包含主动性和准确性两个层面。交流主动性是评价我们在与别人进行对话时,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对话。主动对话者有明显的主动倾向,交流对象广泛,内容不拘一格,且交流及时充分;而被动者的表现则与之相反。交流的准确性指,将自己详细知道的事情描述出来,这是准确表达的重要标志。其次,沟通

者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角度提供信息,因为交流双方知识经验背景不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理解信息的同一性。

(3)解决社会问题情景的能力

1.顺应特定情景的能力。即搜寻情景信息做出解释,控制表情、动作使之受强化而免受惩罚。

2.主动采取手段改变环境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情景,而且要想办法控制和重新塑造情景,以达到个体与情景的新的和谐。

3.遵守维护纪律规则的能力。纪律和规则是个人和集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外在约束条件。个人必须认识到不遵守纪律就不能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并形成某种价值判断,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不满意和加以干涉或纠正。

不可忽视的是,儿童社会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家长和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理解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能力,充分估计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

探究儿童社会能力概念的目的是提高儿童社会能力,更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广大幼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不妨以研究的态度来探索这个问题。

1.明确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交往行为在儿童社会活动中,是社会能力最直接的表现,是可观察可测量可塑造的。同时儿童言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交往的质量,本质上来说,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它一切社会化目标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因此,儿童社会能力的一般性目标(对群体个体都适用)可分为行为目标和言语目标两大类。我们以儿童社会能力结构为依据,从实践角度提出以下目标。

社交行为具体目标:

①经常保持积极而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交往的自信心;

②体验到交往成功的快乐和助人被助的快乐;

③学会协商合作和分享,懂得谦让,掌握初步交往技能;

④遵守和维护纪律规范;

⑤了解关心周围同伴及成人的体验,感激他人的关心,学习用简单语句或动作表达关心;

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被肯定和赞赏,少受批评;

⑦能暂时放弃自己的任务服从群体的安排;

⑧采取可能的手段改变即定的条件利于解决问题。

社交言语具体目标:

①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②保持认真听的注意力;

③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④能用一段话表述他人或自己发生的事件的经过;

⑤能评价他人和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习惯规范;

⑥能够评价自己的心情并解释原因;

⑦能言语评价他人的心情,并解释所依据的特征线索(动作、表情、语调等);

⑧能够接受他人的观念和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评价;

⑨言语表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预见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找出最优办法;

2.测量和评定儿童社会能力水平

测量和评定儿童社会能力有两重目的,一种是对儿童社会能力进行诊断、考察儿童群体或个体社会能力状况。第二种是行为的教育干预或治疗。可采用的手段有:社会测量技术,主要人物(父母、教师)评定,量表筛选,行为自然观察等。

社会测量技术是:教师设置一种情景,让班级中每个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拒绝工作或游戏伙伴,然后教师以此分析彼此间吸引或排斥的心理关系,并可由社交关系图表示出来。有研究表明社会测量结果与儿童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但该技术只能提供儿童被同伴接受或拒绝的信息及儿童团体交往结构,教师还须借助其他手段,深入揭示每个人所处地位的复杂背景。

运用社会测量技术时可以多种方法相结合。比如,首选同伴评定法,教师让幼儿对同伴的受欢迎或排斥程度做出评价。常用的是照片分类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班上孩子的个人照,要求幼儿把最喜欢的小朋友放在左边,把最不喜欢的放在右边,把不知道喜欢或不喜欢的放入中间。在此过程中记录下儿童对同伴选择的总分及被同伴选择的总分。其次,用提名法和配对法让儿童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同伴照片继续筛选,最终选出5~10名喜欢的同伴,0~5名不喜欢的同伴并将选出的儿童按喜欢程度排序(利于绘制社交关系图);然后,把以上社会测量技术所得资料记录在同伴选择矩阵表里,并由此绘出社交关系图。

社会测量技术结果的教育运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儿童同伴选择和被选择总分可评定每个儿童社交水平,或社会能力水平。选择总分和被选择总分可分别作为个体接纳群体成员或个体被群体接纳的数量指标;

二、参照同伴选择矩阵,可将儿童分为明星型、拒绝型、一般型和忽略型,并从中选出个别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据研究,明星儿约占13.33,拒绝儿约占14.31,忽视儿约占19.41,一般儿约占52.94;

三、社交关系图清晰的表明了儿童团体人际关系结构,包括核心儿童、边缘儿童及小团体等状况。

除了社会测量技术以外,还可采用教师、家长经验判断和量表测量结合的方式修正研究结果。测量量表有:Ache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Coers儿童行为问卷(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特别是多动症)家长、教师用量表,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家长用表。主要目的是确认个别儿童的问题行为,筛出被试。当然,研究者也可自编调查表,只要能全面了解儿童社会能力现状即可。

3.教育干预过程

教育干预过程有三个目的:一种是通过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群体社会能力发展,完善群体人际氛围;第二种是针对问题行为儿童教育矫正;第三种是控制无关因素,检验教育因素有效性。这里笔者提供四种提高儿童社会能力的教育方法:一是行为矫正法;二是游戏法;三是谈话法;四是学习交往技能。幼儿教师亦可凭经验采用新的教育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方法已被证实有效,有些则有待实验验证。在行为矫正中通常采用倒返实验设计。

第一,行为矫正法与倒返实验设计

行为矫正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方法,对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的矫正效果。什么是问题行为,这是运用矫正法前必须界定的。一般认为,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即是问题行为。这里必须指出,正常儿童偶尔也会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而问题行为儿童,许多方面的行为是正常的,只是在一两个方面存在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行为有如下特征:长期持久性,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儿童不理会现实环境,儿童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和交往困难。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为不足,即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或从不发生;行为过度,某种行为过多;不适当行为,指期望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矫正法:

一、模仿疗法。即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矫正法。首先要选取榜样,榜样可以是教师本人或是儿童喜欢和愿意模仿的,具有良好品行的同伴;然后让儿童反复观看编制的关于良好品行的影片或动画,接着儿童在现实环境中观察示范者言行,同时参与活动,实际演练有关动作行为。此法矫正退缩行为十分有效。

二、代币制疗法。将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代币与糖果、玩具、游戏角色等儿童喜爱的强化物配合使用,行为表现合乎标准则发放代币,累积代币后可交换强化物,教师要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间隔时间或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巩固和提高儿童的行为水平,以此进行行为塑造。代币制可矫正多动症、攻击行为、胆怯等问题行为。

另外,在行为矫正过程中,为了检验或确定矫正方法的效果,可作教育实验设计。如,采用倒返实验设计(又称ABAB设计),是单一被试时间系列实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因素与矫正效果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方法。其实验程序如下:首先,实验前一定时间段内精心测量记录儿童的某一行为表现,作为实验基线水平;然后施加教育方法并测定和记录被试某行为表现;再后,消除教育作用,返回实验前状态,测量记录;最后第二次引入教育方法,测量记录。

倒返实验结束后,我们可获得四项实验资料:1.被试行为变化折线图;

2、行为变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以被试交往目标行为的持续时间或出现频数作自变量);3.行为量表前、后测得分;

4、被试行为的定性描述。

第二,游戏法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儿童能够自由表现个性,体验到游戏和交往的快乐,积累积极的交往经验,逐渐增强交往能力。集体游戏形式有:角色游戏、假想游戏、体育、音乐表演游戏等。有研究证明,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互相询问和介绍、管理物品、熟悉角色程序、担当角色任务、协调角色关系等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和攻击行为,还有助于培养移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实现。社会假想游戏让儿童在想象的情景中角色转换和情景转换,协调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而且假想游戏为儿童表现情绪和控制情绪提供了种种机会,这时的冲突或令人害怕的交往情景,只是以小型化方式存在。值得一提的是,让孩子在熟悉的,源于真实生活的情景中活动,特别是参加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任务和活动,比采用玩具素材、在活动区作游戏,更有效果。

第三,谈话法

谈话法分为群体谈话和个别行为性交谈。教育者创设故事情景,加入特定交往问题,让儿童想象情景、解决问题并表述出来。例如,群体谈话法,让儿童群体参与某一主题谈话活动,引入故事情景,大脑风暴产生尽可能多的办法并讲述出来,说出各自对于主题的真实想法,从中了解他人的想法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个别行为性交谈则是通过儿童个体言语表述自身存在的交往问题,对其言语内容进行分析,来推断其社会行为的特质。首先,师幼共同评价个体交往现状和方式。然后,围绕儿童的某些行为事件进行谈话指导,把具体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作为言语交谈的内容,最后将行为情景泛化、训练个体应激能力。个体行为交谈实质上是以言语结构表现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治疗方法。

第四,学习交往技能

孩子在父母身边时,往往遇到的问题由父母代为解决,进入幼儿园过上集体生活后,他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此时,缺乏交往经验和技巧孩子会有各种各样的交往困难,因此,要让幼儿掌握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如:掌握礼貌用语,协商用语,抱歉用语等;学会使用友好的交谈方式;当别人正在活动时,能以适当的方式请求参加;当在轮流使用器具、玩具或游戏角色时,能耐心地等待;当需要向别人借东西时,会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并用后及时归还;当集体使用玩具、用具时能与同伴共同分享,不独自占有;当同伴提出加入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时,应乐意接受。在活动中能理解同伴的兴趣和爱好,既能服从别人的兴趣,但又不盲从,并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愉快地与同伴合作等等。以上这些在幼儿游戏时,教师不妨以“大朋友”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中去,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

最后,这些教育方法和教育因素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之中,根据具体需要合理安排与上课、游戏、午餐、午睡等环节相结合。另外,儿童在生活中面对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社会情景,一方面接纳他人的角色,一方面决定自己合适的行为。所以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人际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适时指导。

第二篇:幼儿交往能力培养

关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心得

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基本技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即使不认识,碰到一起便会相互触摸,以示亲热;年龄大点的则因为共同的兴趣,很自然的在一起玩耍,而孩子的交往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开心,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宝贝与人交往,促进其身心健康。

沁馨现在是一个善于交往的孩子,我们在今年八月来到上海,她九月进入上海彭浦新村幼儿园,最初几天由于身体不适没能上学,并不能及时融入新的集体。到了十月份,我发现她的情绪开始好转,回到家里经常会念叨幼儿园的新朋友了,还会一一分析小朋友的性格特征呢。如今,本学期的课要结束了,她跟班上的小朋友已是非常的熟络,据家长所说,小朋友对她也十分友好,很令人欣慰。而之前幼儿园同班的家长朋友们也跟我联系,说孩子常会想起沁馨,并要求她们打电话给我,想跟沁馨通话。朋友都说,这孩子还真是人缘不错呢!

其实在沁馨两岁多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开朗、善于交往的小女孩,那时由于老公在上海,教育孩子的重担都落在我的身上,可能是因为我性格比较保守,沁馨很害怕陌生人,我记得每次带她出去吃饭时,陌生的长辈想抱抱她,她都会害怕的大声哭,见到陌生的小朋友也不会互相交流,让我很是尴尬。后来,我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注意改变了教育方法,经常带她出去游玩,接触更多的小朋友。最开始,她还不太愿意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有些胆怯和害羞,每次都要我先开口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你是哪个幼儿园啊”、“你几岁了”等等,渐渐的,她在看到陌生小朋友的时候,会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跟他(她)玩啊”,到现在,她会主动的跟小朋友亲近,先介绍自己,再互相认识,最后一起玩耍,每次都会结识不同的小伙伴。

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方面,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供家长朋友们借鉴:

一、培训孩子的语言能力

孩子的交往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沁馨才两三个月时,我就购买了色彩丰富的图书和洗澡书,让她对图书有了初步的认识;当她开始呀呀学语时,教她认识简单的动物图案,并尝试教她叠字发音;一岁多开始,我在她每晚入睡前,给她讲故事或者读唐诗、三字经等;两岁时,她可以用普通话清晰的背几段三字

经和唐诗了。现在五岁了,沁馨的语言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猜想应该是她口齿清楚,词汇丰富,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朋友们才愿意跟她亲近吧。

二、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是一样,总有长大自立的一天,所以我和老公都认为应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采取有放有收的教育。在沁馨早前不爱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我没有强迫她,而是尝试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她和小朋友交往,譬如会带些玩具、小车,吸引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或者准备小贴纸、小零食,让她分享给小朋友。在她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争吵的现象,开始我会参与进去,教她想方法来解决出现的问题。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效的树立了她的自信心,促进了她独立交往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三、接触不同的环境,丰富知识面

和大人的交际一样,幼儿之间的交往同样也需要共同语言,这就要求孩子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能很融洽的互相交谈。

沁馨上了中班以后,我就在寻找一些合适的兴趣班,去了公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虽然教育师资是很优秀的,但总觉得缺少了思维扩展,最后选择了私立的创意美术中心和一家引进美国教育体系的美语学校。在创意美术中心,老师会用特殊的工具来教孩子画画,启发了孩子的想象和创意;美语学校,通过高科技白板的互动教学,孩子在全英文环境中用英语学习各类知识,并锻炼了她的演讲能力。开始沁馨很害怕接触这些兴趣班,觉得没有熟悉的老师和小朋友,但是我坚持带她去听了几次试听课,并告诉她“你是去玩的,老师就是带着你做游戏啊!”在参加了试听课以后,她很喜欢那样的学习环境,并且每次都很开心的去上课了。半年后,我惊喜的发现孩子的思维、动手、演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面也丰富了。

常听家长朋友们说孩子很辛苦,这么小就要学这学那,其实我觉得可以换位思考,我们现在的目的不是让她学的多优秀,而是给她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玩中学习,并在学习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小朋友,增长见识也提高交往能力。

四、做个乐于助人、诚实谦让的孩子

“要成才,先学会做人”,我们家庭奉承这样的宗旨。沁馨刚出生,父亲就告诫我,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学习知识还是次要的,一定要让孩子先学会

做人,再学习成才。

沁馨上幼儿园之前,我给她讲关于好习惯、乐于助人的故事;在做角色游戏时,有意识的创造动物受伤、娃娃需要穿衣扣扣等场景,让沁馨学会去帮助这些动物和娃娃。在上幼儿园后,她很喜欢回家后把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我,有时说到小朋友不会穿衣等,我会告诉她可以去帮助或指导小朋友啊;有时会说到老师夸奖她很棒,我教育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小区里玩捉迷藏,她和一个男孩躲在一起,没过一会,她自己跑回来了,说那个小男孩尿裤子了,走过去看,果然是的,其它小朋友都笑起来。我对沁馨说,你不要笑他哦,因为你如果笑他,他会觉得更不好意思的,她接着就说:“是啊,我们以前也尿过裤子的,没关系的,下次注意就好了”。就这样,她跟这个男孩成了非常好的伙伴哦!

以上几点是自己的一点心得,挖掘幼儿交往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用爱、用心走入幼儿的心灵,重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心理发展,就可以让宝宝们健康成长!

第三篇: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 潘静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个别幼儿因为缺少交往技巧,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幼儿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外面缺胆小、自卑、孤僻,碰到困难不会向别人求助。同时,有的幼儿受交往能力的限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比较依恋家长和家庭,不能愉快地来上幼儿园。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针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分享活动中,交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使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在活动中与小伙伴争抢玩具,自己有了困难不主动和老师说等。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有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二、举办亲子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心情愉快,情绪放松,在活动中能大胆地表现自己,大方地与人交往。因此,亲子活动也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在进行“小小蛋儿把门开”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有关蛋的”亲子探究活动,邀请家长参加我们的活动。孩子兴奋地在展台前,向家长和小朋友介绍“各种各样的蛋”及蛋制品,和小伙伴一起学一学“蛋宝宝滚一滚”,一起探究怎样让“蛋宝宝”站起来,在家长的帮助下,煎一个鸡蛋送给好朋友吃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家长是配角。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使幼儿根据自己生活得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在小、中、大班开展了“娃娃家”、“娃娃超市”、“娃娃医院”、“小小建筑师”等角色游戏,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扮演“爸爸”、“妈妈”、“售货员”、“医生”等角色,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女小朋友体现的比较细腻,在老师的引导下,她们生动地表现出了“售货员”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医生认真看病、热情关怀病人的态度,男小朋友比较争强好胜,很有正义感,喜欢扮演交警指挥交通、扮演警察抓小偷;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扮演工程师设计汽车、飞机----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了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给分的认同,通过模仿角色,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去。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合作。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1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她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

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而且脾气很倔强,问她什么一句话都不说。为了让她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我通过家访,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老家长得,不会说普通话,怕小朋友笑她,又自卑感,因此,在幼儿园不肯多说话,我们了解到原因后,对她特别关注,又一次,她主动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纸屑。我看到后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她,并让小朋友夸夸她,小朋友一起说“王芮、王芮,你真棒!”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她笑得这么灿烂。我让王芮模仿我用普通话说“谢谢大家。”她终于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说话了。之后我又为她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活动中多给机会让她回答问题,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她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她的小脑袋鼓励她,逐步帮助其树立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慢慢变大方了,能主动与我交谈了,其他小朋友找她玩时。她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了。

五、抓住细小的环节,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们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幼儿早上入园时,我们教育幼儿大方地和其他小朋友和家长问好;在中午进餐后散步时,看到忙碌的食堂阿姨,带幼儿一起热情地打招呼;幼儿手工活动后,和他们一起将作品送给小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

六、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开发方面比较重视,而在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方面有忽略。为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通过班级的“家长园地”、“班级网站”向家长作了有关这方面的宣传,得到了家长的理解、配合。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会教育孩子礼貌地和客人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拿出好吃的食物与小伙伴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第四篇: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来源:中国婴幼儿教育网 2011-04-06 责任编辑:wanghui 我要评论 我要提问 进入育儿论坛

【导读】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但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就常常产生冲突。

究其原因:

1、4—6岁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友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2、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3、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4、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交往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要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和技能,我认为幼儿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交往的场所,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因此,我在对幼儿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积极提供交往的机会,创设合作的情境,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1、交往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人际关系的反映。

幼儿交往的过程应该是自愿的、轻松愉快的。因为他们在与友伴交往中,地位是平等、互惠。在教育活动中我发现,善于交往的幼儿性格是乐观的,心情是愉快。而不懂得交往的幼儿,性格显得压抑、孤独。因此,培养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合作的基础。

首先我们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会交往,提高其交往的能力。如:让幼儿从家里带图书与同伴分享,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图书内容。在这过程中,幼儿之间必须进行交流。

其次,根据我班幼儿好交往、有独立性和自信心,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为了达到目标会尽可能的取自己所需,易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年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活动。如:在集体活动中,常常有意识的创设机会和空间,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使他们的交流、交往意识得到提高。

第三、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如:主题活动《我很特别》,我们让幼儿带自己喜欢吃的零食或自己心爱的玩具到班上并在集体面前介绍,并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零食和心爱的玩具,感受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第四、通过“六一”节日的游园活动增加交往机会。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游园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

第五、利用区域活动,创造性游戏,鼓励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与交往能力差的幼儿一起游戏。对于交往能力差或性格较内向的幼儿,引导他们加入到别人的游戏里,让他们体验交往的乐趣和产生与友伴交往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幼儿增强了交往的意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要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与人交往合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自己处于他人境地的感受,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发展,并抑制攻击性行为。

颜颜是个个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但在动手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在操作活动时,只要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就“破坏”,常常引得同伴的埋怨,老师的批评对他的教育似乎起不到效果。有次,颜颜与陈谦在结构区建构一辆很有创意的汽车,我及时地表扬了他。颜颜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十分自豪。当他们在为自己建构的汽车做最后的工序时,培豪的汽车缺少一个轮子就趁颜颜在寻找玩具时卸他们汽车的轮子,在卸轮子时把汽车弄坏,一看到自己的汽车坏了,颜颜就与陈陈争吵起来,而且哭得特别的伤心。看到这情景,我有意说:“你很伤心哦?”颜颜说:“我是很伤心,这是我和陈谦一起拼的汽车,培豪把它弄坏了,我当然很伤心。”“真可惜,这么漂亮的汽车坏了,是会伤心的。不知道你以前把小朋友的东西弄坏了,他们会不会像你一样的伤心?”“肯定也会伤心。”……通过交谈,我让颜颜体验了别人被他“破坏”作品时的心境。这样,通过这种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变了他以往“妒嫉”的心理,也使他逐步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再如,班上有二个幼儿在纠纷时,一个孩子打到另一个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这时,许多的孩子就开始起哄:“该死了,叫老师不让回家。”“打110,叫公安局来抓你。”“叫老师中午不让你吃饭。”等等。看到孩子一副“幸灾乐祸”的表情和“落井下石”的心态,我组织大家讨论:“如果你做错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批评还是谅解?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谅解,也保证下次不会在犯。老师有意的说:“不是吧,我刚才听到的好像不是这样,要不xxx小朋友做错了事,你们都要求老师对他进行惩罚,甚至要求老师不让他回家。”听老师怎么一说,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头……。

通过及时抓住偶发事件的引导、讨论,让幼儿感受自己处于他人处境时的情感,大家对同伴的“犯错”都能以谅解的心态进行对待,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方式,提高良好行为的发展。

3、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幼儿期的幼儿在言语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已表现出一定的合作倾向。如果我们能正确训练,幼儿就会在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合作性。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注重环境的创设,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提供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如投放骨牌,让幼儿尝试一起协商要摆放什么图形并进行合作,最后尝到合作的快乐。再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比赛的特点,采取竞争的形式,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中,游戏大都是采取比赛的形式。如“二人三足”“划龙舟”“抬轿子”等游戏。这些游戏需要配合、协商、合作才能取胜的。有时,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玩具纠纷或角色纠纷时,我们有意让幼儿通过协商自行解决,让幼儿懂得要玩得开心,玩得好,就要必须相互讨论,相互谅解。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解决问题,交往中学会合作。

4、“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机能仍未成熟阶段幼儿的主要活动,它可以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而结构游戏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之一,因为结构游戏的自由多变、材料的具体、可操作性正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它不但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和交流情感,也让幼儿获得交流、合作所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特别在主题结构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很高,为了一个主题内容,幼儿之间需要共同商定相互合作,游戏的内容才能得以完成,这也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充分交往的机会。如建构《嘉庚公园》,陈棋、李羽雯、黄筱丹、郑秉政等几个小朋友商议建游泳池,他们用积木围成游泳池后,陈棋说:“要在这建一个高的地方让人跳水。”羽雯说:“要种上花和树才漂亮。”秉政说:“我在这拼几个椅子让人休息。”筱丹说:“游泳池里有人在游泳。”“哎呀!游泳池的人太多了。”“这棵树要种在这里。”“这棵树站不住怎么办?”“你不会自己想办法?”……他们一边建构一边不断地与同伴交流,交流后再不断的协调自己的行动。整个过程都是幼儿之间自主交流、分工、合作的进行;也是在这个过程,幼儿分工的意识逐渐增强,合作的意识逐步提高。

二、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

1、我们知道,交往、合作的动机性是个体愿意与别人接触、活动、合作并得到接纳、认可的动机,人在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过程会感到愉快,否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的。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这种心理的需要。在幼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协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如结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美丽的社区”;组画“神奇的海底世界”“我设计的汽车”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交流合作完成的美丽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

2、提高幼儿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游戏《气球吃什么?》的活动中,我给幼儿每人一只气球,要求他们想办法不但要给气球充气,还要不让气球里的空气溜走。幼儿根据经验用绳子绑。刚开始,大家想到的都是自己绑气球,结果发现气球还没有绑紧,气球里的空气都溜走了,他们请我帮忙,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有的孩子就商量一起合作:一个抓住气球,一个绑,结果可想而知了。当看到他们开心的在玩顶气球的游戏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合作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不仅帮助幼儿逐渐习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和必要。

三、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

1、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与家长有很好的沟通,让家长了解交往合作技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家长自觉地参与到教育中。其次,指导家长教育的方式,让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的培养。如邀请友伴来家里做客,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与别人交往,交往技能如何,在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苗苗,家长比较少机会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协助家委会组织家庭春游或秋游,一方面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让家长观察自己的孩子在群体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现如何。第三、指导家长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成人要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肯定,使孩子的交往与合作行为得到强化,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2、利用家长开放日、上门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要求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不要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来对待孩子,其实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员。特别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如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如家中有客来,要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合作的环境,并进行细心的引导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第五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单位:扬州市邗江区尚城艺术幼儿园 邮编:225000 作者:王月

【摘要】: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在儿童时期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对他们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是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做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也不愿意孩子孤独。作为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较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合作。

【关键词】: 交往环境 游戏 交往信心 机会 榜样作用

在幼儿园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足。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与帮助,来改变他们,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群体,快乐生活。下面就谈谈我对幼儿进行交往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一、在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

(一)教师应利用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只是一个悲剧。”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因此,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愿望非常强烈。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社会知识,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同伴交往,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初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就应该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景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尽可能地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教师可以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图书和玩具,鼓励他们主动与小伙伴们进行交换阅读和玩,教育他们要爱护别人的物品。利用互借图书,互换玩具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互相交往的机会。

(二)教师应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增强互动交往的愉快心情

游戏是适合于幼儿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也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幼儿都喜欢做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游戏和活动是幼儿学习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兴趣与能力又是一条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例如,在区域游戏中,医院游戏区中扮演“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超市游戏区“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理发店游戏区“理发师”与“顾客”的交往等不同的角色。同时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会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学习到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三)教师应通过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创造模拟交往的成功机会

由于在家庭中,孩子们一般只限于与家里人交往,他们常常处于“中心”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我为中心”。教师应该提供给幼儿与熟悉、不熟悉的同龄人或成人的机会,扩大幼儿的交往的范围,同时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以交往为主要手段的主题活动。如可以让大班的幼儿每周帮小班幼儿叠被子,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向大哥哥大姐姐表示感谢,还可以把自己的糖果与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分享,体会到关心与爱人的乐趣。又如到“母亲节”“妇女节”的时候,让幼儿给妈妈、奶奶敬献礼物并说一句或一段祝福的话。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与成人进行交流,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或得了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二、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树立交往信心,提高其交往能力:

(一)通过表扬鼓励树立幼儿交往信心。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交往背景,一些幼儿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在认真分析这些幼儿的个性特点后,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树立起他们的交往信心,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经常通过鼓励的方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肯定评价。如果某幼儿经常不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这一幼儿在集体中的社会地位无形中便会降低,因此,教师的鼓励表扬,会直接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社会地位和受欢迎程度。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游戏时多与他们交流,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拉近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从而来提高他们与外界交往的信心。

(二)通过“大带小”活动学习异龄交往方法。

在幼儿的游戏中,他们没有固定的游戏伙伴,而且对伙伴的选择几乎一直在变,并且还有一种跨年龄的不对称交往,称为异龄交往。为了扩大幼儿的社交范围,教师还可以带孩子们到其他班去与别的小朋友和老师交朋友。每天户外活动时,老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去和别班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可以锻炼幼儿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认为: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看起来是不对称的,年长的幼儿比其他幼儿有更高的地位,但这种不对称可使幼儿获得某些社会性行为能力,因此我还在大班建立了“大带小”活动制度,活动一班1――2周进行一次,每次选出四至五名幼儿到小班去,内容让幼儿自订,可以是为小班幼儿表演节目,也可以带小班幼儿做游戏。这样有助于培养年长幼儿的同情心,关心他人的责任心,而年幼幼儿就能在如何寻求帮助,如何遵从年长幼儿的要求上学习许多适当的行为方式,进一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应通过家园共建,帮助幼儿形成日趋完善的社交素养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交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有一个一致的要求,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家园同步教育,强化幼儿的交往能力,所以,幼儿教师应注重家园联系,使家庭和幼儿园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如今大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幼儿个体智力的发展,忽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为幼儿在家庭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家园协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主要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幼儿家长积极参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家长创设交往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说明家长的社会交往态度对幼儿的影响,要求家长给孩子树立友好交往的榜样。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有关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以组织家长畅谈交流经验和体会,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培养技巧。

二)指导幼儿家长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以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1、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幼儿“以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特点,父母可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创设一定的环境,以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给幼儿买新玩具时可提醒幼儿主动邀请小伙伴一起玩;家长也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

2、克服攻击与打架的习性。幼儿共同游戏时,常发生打架的现象,原因是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伙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社会经验,两者相冲突的结果,便产生了打架的行为。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幼儿灌输“跟别人抢”、“别怕他,跟他打”等意识,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时,只会粗暴地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就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与同伴商量着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出现不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理智地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并成长为宽容、有修养的人,更能很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成人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经常不能遵守游戏规则,成人也总是习惯于屈从幼儿的意志。而幼儿间就无法相让,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同时,三岁到四岁的幼儿团体之中,已开始呈现竞争的行为,并理解了“最好”的意义,幼儿想胜过其他玩伴,表示自己比别人优秀。因此,成人与孩子游戏时也要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从而减少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4、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由于电视生动、直观、形象,以“图象和声音”的完美组合经常把孩子吸引在电视机前。幼儿过多地看电视,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这会丧失较多的社会比较和社会交往、社会适应的机会。同时单门独户的单元住宅普及减少了幼儿游戏的场地,也限制了同伴间自由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到户外与同伴交往,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5、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为。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为时,家长应适时适地地给予强化,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及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以刺激正确行为,强化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行为。

三、创设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为幼儿提供语言交往的机会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针对幼儿游戏生活中的需求及社会的热门话题,例如:“快乐的六一”、“愉快的郊游”等,让幼儿在游戏中有意无意地展开讨论,让幼儿在互动中交往,丰富幼儿交往内容,提高交往能力。

(二)为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我努力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交往,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午睡前后幼儿们互相脱穿衣服,解扣纽扣,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乐趣。通过创设这些合作机会,发挥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提高幼儿在与同伴交往合作中愉快体验。

(一)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对于幼儿来说,同伴交往有助于个体适应班级生活,尽管在同伴中,没有正规的老师,没有成文的教材,但幼儿从中学到的东西却往往比老师讲的丰富的多,比教材具体的多,通过与伙伴的共同活动,幼儿不但满足了自己的交往需要,而且懂得了班级的章程与道德规范,学会了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和要求,养成了与别人协调一致,勇于自我牺牲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人际交往,处理人际交往的技能,为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二)幼儿学会了与他们相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是在交往过程中总免不了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有时是愉快的结束,有时是不愉快的结束,作为教师,不能习惯性的去注意幼儿之间的消极社会行为,为要更多的注意积极的社会行为。注意通过每次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与同伴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例如;较大规模的分组活动能使幼儿体验到同伴多样的兴趣,情感,智慧和集体合作的力量,能经常考虑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增强集体责任感,构造游戏”快乐的动物园”,“帮帮小动物”等,当幼儿看到一幅幅通过合作完成的美丽图画和作品时,那种美好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任何说教。

五、在表演游戏中鼓励幼儿提高自己解决冲突与矛盾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问题。以往是教师充当“矛盾饿调节者”、“秩序的维持者”,结果养成了幼儿一遇到问题就找老师解决的依赖习惯,这与主动性的发挥是格格不入的。为消除幼儿的依赖性,我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和问题,从中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此外,在表演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伙伴,组成表演的小组,还将分配角色权利“下放”给了组长,幼儿在组长的指挥下通过的猜拳,轮流等方法进行角色分配。

表演游戏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在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依赖性得到克服,独立性不断增强,想出的办法中闪现出创造性的火花。在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能自己去解决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六、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

(一)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幼儿表率。幼儿的模仿性特强,因此,教师们之间应建立真诚、友好、平等、互助等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幼儿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在为人师表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家长工作,通过家长学校、家园联系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家园配合。要求家长在家中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在外认真工作,团结同事,在家要与邻里和睦相处,要调节好家庭的气氛,婆媳互敬互爱,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人为善”的交往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

(二)家长作用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1、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2、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动物园,而自己却想玩娃娃家,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动物园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3、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在交往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

4、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照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细心知道,只有这样,当他们走出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天空的时候就会迅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他们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言荟萃——关于集体教育

2、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3、王晓霞.《家长应重视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幼教博览》2002年第11期

4、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荟萃——关于集体教育

下载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刘红云邮编:223300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范文模版)

    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论文提要: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能力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于以后幼儿的学习、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分析......

    浅谈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 要:幼儿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不仅仅是幼儿智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应采用有效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精选五篇)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廖志昌当前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胆小、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已引起家庭、社会的普遍关注。而......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我们认识世界、吸取......

    谈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谈谈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所以,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这种学习可能是今天......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范文大全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单位:南京市艾倍科顺嘉幼儿园 姓名:陈鑫 2014年4月1日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