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研究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
题目: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姓名:王瑾雅(专升本)学号:04952114 导师:滕春燕老师 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研究》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
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以往明显增多。研究表明,儿童行为问
①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幼儿的行为问题是比较普遍的,脾气暴怒、说谎、爱骂人、语言障
碍、自私、自卑、厌食、咬手指甲等问题行为存在于不少幼儿中。有观点认为,由于人们对
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行为问题通常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症状得到减轻,甚至消失。
因此,儿童行为问题则可以“顺其自然”。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儿童行为问题得不到解
决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在幼儿期,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从理论上讲,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而行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发展的连
续体,绝大多数幼儿的行为都居于两者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只是程度
不同而已。行为问题是学龄儿童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正因为如此,我国1996年颁布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
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工作。”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则
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
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有这些有关幼儿园教育的政策法规,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法定职责。然
而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幼儿进行的,幼儿教师对行为问题儿童的应
对可以说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隐性的但是重要的一环。
但是,随着儿童行为问题的逐渐增多,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却无从把握。面对儿
童的行为问题,有些教师最多采取制止的办法,使儿童的行为问题暂时性回避,但是到了另
一个情境,该行为问题又会出现;也有教师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过度反
映或不予理睬;有些甚至会说骂儿童表现不好。不允许幼儿参加任何教学活动,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更加严重。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并不表明他就与正常儿童有多么大的不同,不过是
表现出有暂时性的偏离正常轨迹而已。因此,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正确应对,将有利
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因此,切实从儿童的行为问题出发,来研究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探讨幼儿教师应如何
发挥自身的作用?并设计一份适合幼儿教师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将是一项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二、文献综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儿童行为问题呈明显增长趋势。发达国家已累及学龄儿
童的5~ 15%。行为问题, 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 如退缩行为、过度焦虑和恐惧、不服从、脾气暴发和不良习惯等, 是一些普通名称, 描述不像精神病、神经症和发育迟滞等那样明
确。美国教育界常用的定义是: 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适合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校恐怖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把行为问题分为A行为(Antisocial
Be-haviour,即违纪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heaviour)两类。A幼儿行为包括:经常破坏
自己或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N行为包括:肚子
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情都烦、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到学校就哭、或拒绝上学、睡眠障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亦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①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
神经症行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持续时间过长,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严
②重,造成心理缺陷或人格障碍。国外报告其检出率达5%-30%。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发
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我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4~
16岁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肖湘宁等调查研究显示在幼儿园教
育机构中有70.5%的幼儿经常或偶尔“拒绝加入同伴的游戏”,主要表现为胆子小,不能主
动与小朋友和老师交往,幼儿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对同伴缺乏宽容、接纳的态度。
近年来,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由1994年
至现今的资料显示,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比较多,重点放在行为问题的治疗与矫正及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因素的研究上。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与此有关的研究也少之又少。主要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
在沿袭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跟上形式发展的要求,这就直接导
致了幼儿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进一步来说幼儿教师应对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的知识也就更加缺乏了。山东省的潍坊、聊城、菏泽、德州、烟台、济南等城市随机选择
30个幼儿园作为测查园,专门对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知识作了封闭式调查问卷。调查结果
得知,(1)对儿童思维发展趋势的认识,通过率为14%;(2)对幼儿注意特点的认识,通
过率为51%;(3)对幼儿记忆特点的认识,通过率为47%;(4)对幼儿言语发展现象的认
识,通过率为72%;(5)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认识,通过率为86%;(6)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通过率为4%。各部分内容的通过率很不均衡,最高的是86%,最低的是4%,这反
映了幼儿教师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的特点。最容易掌握的是幼儿教师自身实际工作联系最密
切,能直接观察到幼儿心理特点的方面的题目。在关于儿童说谎的原因分析,有的被试只认
为儿童说谎与其道德品质有关,而不能全面分析儿童说谎。由此可得,一线幼儿教师缺乏系
统性的心理学知识。然而,这些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
通过率最高的是“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认识”,而教师对幼儿想象发展的较高认识对如何应对
儿童的行为问题并不起相关的作用,也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通过率最低的是“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我觉得这一点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清楚认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能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行为。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个性发展的认识,为更好应对儿
童的行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的行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此,人们对幼儿园的这
类情况给予了关注和研究,进行了适当的干预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各别化训练。
是有奥登和阿谢尔(Oden&Asher,1997最早提出的。儿童对特定的人际关系行为的知识、儿
童在交往情景中将知识转变为技巧的能力以及教师正确评价儿童的技巧表现的能力能,是儿
童行为改变的基础。(2)游戏治疗。游戏疗法是对有人际障碍的孩子进行帮助的一种心理干
预的方法。是用游戏作为与幼儿沟通的媒介,让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将受到的挫折和捆
饶以及内心的焦虑、紧张、害怕、退缩等不良体验发泄出来,通过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
问题,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帮助他们摆脱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3)Z过程
治疗。扎斯搂(Zaslow,1960)等人提出一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同样可以对行为问题
儿童在情感方面的障碍有治疗的借鉴作用。这种方法对内向胆小的儿童、攻击性强的儿童有
一定的效果。(4)拥抱治疗。对于严重缺乏关爱的孩子,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使其感受到老
②李成福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师对他的关注和热爱。(5)“气球爆炸”。“气球爆炸”就是把吹大了的、并用绳子扎起来的气球弄破,以帮助幼儿发泄情绪的方法。(6)“绘画疗法”。美国的阿尔修勒(Aischuler R.H.)、日本的浅利笃等,受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认为儿童的画是儿童潜意识的表现,画
面上的表象符号或色彩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凭借画面上的线、形、色的组合与象征,分
析儿童的心理状况,了解儿童的需求、家庭关系、攻击性的倾向等,从而帮助和诊断儿童的问题行为。让儿童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和问题,通过绘画投射自身存在的问题。(7)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被同伴接受的程度,而且还能减少社会退缩
及攻击性行为。这些方法幼儿园教师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采纳。
目前为止,我认为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
教师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
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面对越来越多的儿童行为问题的增加,在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幼儿教
师心理学知识的分析情况来看,拓宽心理学知识,丰富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
方面的知识,是适应现在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2)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了解(行为问题
与非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问题也称发育性行为问题。在有的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所谓儿童心理障碍或行为偏异,如情绪容易变化,离不开母亲,不愿
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怕陌生,在家里呆不住等则属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国外有研究发现:任何孩子在特定年龄都会发生行为问题。一般孩子每年约发生五、六个问
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反映出所有健康儿童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都承受着某些压力。因此,教
师在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慎重,不能盲目下结论。同时,也不能将幼儿的某些心理行为
问题看成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3)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幼儿教师
而言,“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的认知;“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
己是否具备能够有效引导幼儿,给幼儿积极影响的教育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幼儿教师自我效
能感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对自己能积极有效
教育引导儿童充满信心。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充满信心,并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
育行为,甚至能针对儿童的某一行为展开一定形式的研究。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对自
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信心不足,倾向于简单易行的任务。因此,在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缺乏
自信,采取简单方式去“控制”幼儿,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不够敏感和主动,不利于幼儿的健
康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高有助于提高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能力。(4)教师应
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的方法与措施。近几年,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很快,提出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阴影,留下了很大弊病。在目前教育中,口头讲解
仍然占重要地位。我认为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上,口头讲解和预防不可少,但应有更多的措
施和方法来替代相对落后的方法,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幼儿教育本身。(5)其他援助方法。教
师在个人能力有限的范围内,无法应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要求助于社会,使行为问题及时
得到解决。可以是家长,在家园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来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比家长和教
师单方面的努力效果肯定好。对于行为问题比较严重的,就需要求助于此方面的专家。(6)
幼儿教师自身的应对方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关于这方面的解释上文已有所提级,就不
做展开了。
目前,幼教界对儿童的行为问题研究比较多,但是在“幼儿教师如何应对儿童的行为
问题”,此方面的研究上相对滞后。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者,在对待儿
童的行为问题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量表,从分析“幼儿教师应如何对待儿童的行为问题”这一角度入手来探讨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儿
童的行为问题越来越多,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者,在对待儿童行为问题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来进行此次研究目的是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来设计一份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应对心理的量表,以全面科学的了解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状况,为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水平提供服务。
此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全面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量表来全面了解
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基本状况,针对幼儿教师的这一情况,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应对心理能力,使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下降,从而来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1)探讨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状况,为编制量表提供理论框架。
(2)编制一份教师对行为问题儿童应对心理的调查问卷
(3)通过调查问卷,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的基本状况。
(4)结果分析
(5)措施探讨
(三)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采用的方法有:问卷法、文献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本论文主要研究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应对心理状况,为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应
对心理水平提供服务。全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是介绍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有关幼儿教师对儿童行为问
题的应对现状。
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与实施,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幼儿教师应对心理的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是讨论、结论和意义。
五、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
(一)初步收集资料及完成开题报告(2005年11月20日)
(二)编制问卷及施测(2005年11月20日至12月20日)
(三)结果输入与分析(2005年12月20日至1月20日)
(四)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12月至1月20日至2月20日)
(五)修改论文初稿并叫导师审阅(2006年2月20日至30日)
(六)多次修改之后形成正文(2006年3月)
六、参考文献
[1]任传波,等.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13卷第3期.[2]郑晓边.幼儿卫生保健的现状与展望.幼教园地,1996年地3期.[3]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5月20日第9卷第3期.[4]JaneBrooks著,周逸芬,陶淑玫编译.发展与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5]屈玉霞.对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学知识的抽样测查.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院学前教研室,1996年第1期.[6]张建人.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湖南师大教研院.[7]贺宣真.教师应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深圳市财经学校, 职教论坛, 2003年第4期.[8]许凯.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探析.广州市越秀区中六幼儿园.[9]邱学青.行为问题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2005年1月.[10]耀宏,傅荣.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与心理健康标准.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中国妇幼保健, 2002年17期.[12]种荧,李刚,刘珍妮.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8月第20卷第8期.[13]白春玉,张迪,穆颖,吴惠颖.沈阳市行为问题儿童的个性特征分析.[14]李成福,等.儿童行为问题与学习成绩相关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年4月 第14卷第4期.[15]Lapouse K,Monk MA.An epidem iologic study ofbehaviourcharacteristics in childen.Am J Public Health,1998,48:1134-1144.[16]Mcgee R.Behaviour problems in a population of seven-year-old childern prevalence,stability and types of disorders.J Child Psychia,1984,25(2):251-259.[17]Shusta SR.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m J Psychother,1999,53(3):377-391.[18]Clayton IC, Richard JC,Edwards CJ.Selective atten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Abnorm Psychol,1999,108(1):171-175
[19]Basso MR,Bornstein RA,Carona F, et al.Depression accounts for exec-utive function deficits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Neuropsychiatry,Neuropsychology, Behavioral Neurology,2001,4(4):241-245.[20]Morrison Preacademic screening for leaming and behaviour problems.J Am Acad Child Adol Psychiat,1989,28(1):101-108.
第二篇: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留守儿童专项规划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高荣樑
所属单位: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这些孩子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国内教育界有不少学者热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身处农村、真正零距离接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作为工作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教职员工,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本地状况的对策。
目前,全市130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23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87万余名。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热点
和难点问题。就我校而言,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14名,其中留守儿童227名;我校于2002年秋期开始探索寄宿制办学,现有住校生230名。2010年10月我校开始实践中国•重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试验项目,根据实验项目工作要求和铜梁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同爱行动”活动方案并结合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实际,从学生的思想政治、人格品质、心理情感、行为养成、营养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此,本课题试图通过调查前测,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现状并分析原因;然后,分步骤、分阶段、分类别地采取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策略进行实践研究,探究适合农村小学开展的“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方法;同时,在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校地处渝西农村丘陵山区,交通、经济落后,外出务工成为增收来源,外出务工人数逐年攀升,留守儿童面临的隔代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我们将结合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践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一)培养合理饮食、节约粮食、按时就寝起床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建立留守儿童生活行为规范。
(二)培养学习纪律和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建立留守儿童学习行为规范。
(三)培养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建立留守儿童劳动行为规范。
(四)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礼仪、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建立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行为规范。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既定的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基础上,调查分析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研究落实途径和实施策略。
(一)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前测分析。掌握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现状,进行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学校、社会因素等原因分析,并提出生活、学习、劳动、社会交往行为目标。
(二)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落实途径。
1、家庭教育方面:一是发挥家长学校优势,更新家教观念;二是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三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2、学校教育方面:一是树立正确公平的教育观;二是构建日常常规模式,强化行为习惯养成;三是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塑造健全人格;四是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合格小公民。
(三)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分为四个部分)
1、生活行为规范培养。
(1)召开中队“生活小能手”等主题队会;(2)召开家长(代管人)座谈会;(3)组织家访;(4)每学期评选勤俭节约小标兵。
2、学习行为规范培养。(1)教师制定提优补差计划及措施;(2)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3)召开中队“学习小诀窍”等主题队会(演讲、征文活动);(4)每学期评选学习标兵。
3、劳动行为规范培养。(1)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2)召开中队“劳动小模范”主题队会;(3)组织劳动技能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4)每学期评选劳动小标兵。
4、社会交往行为规范培养。从待人接物的礼仪、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1)开展社区服务活动;(2)召开中队“礼仪小标兵”主题队会;(1)举行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4)每学期评选文明礼仪小标兵。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策略,围绕“调查(发现问题)—论证(确立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归类)—行动(寻找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与途径)—反思(研讨交流经验教训)—总结(提炼、验证策略、形成成果)—推广(运用研究成果)”等八大环节展开进行。
在研究前期,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用书面问卷形式,就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子女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对家长进行调查。对留守儿童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在研究后期,再次通过问卷、观察,对比前期的记录资料,用比较法研究总结取得的效果。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用行动研究法不断总结反思,提炼行为养成教育策略;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经验,指导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同时,选用个案跟踪法,通过选择个别有代表性的家庭
进行研究,运用观察、访谈等多种手段,来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通过前测,将本课题分为生活行为规范、学习行为规范、劳动行为规范、社会交往行为规范等四个子项,每个子项涉及到的目标要求较多,各参研班级每月选择几点要求设计方案及实践研究策略,加以实践探索;每月进行测试、总结具体措施及经验,课题组交流后各参研班级全面铺开。2012年11月前对各年级实践研究效果进行后测,进一步总结提炼,形成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组建课题组,收集有关材料,组织学习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报告。课题申报,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完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2月):课题前测分析,论证开题,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进行实施;边实施边小结,边小结边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认真做好台帐的记录和资料的积累工作。
(三)结题阶段(2012年12月):整理课题相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四)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总结课题成果,并进行运用,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实践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明显提高、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学习情绪和成绩明显提升。校园班风正、学风浓、校风好,环境和谐舒
适,结合重庆市4+1试验项目,打造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办学特色,让学校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真正的温馨家园。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的实验方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现状调查(本区域)》的调查报告。并通过研究最终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论文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实施,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高荣樑校长担任组长,兼任课题组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确立目标、方案设计、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均在专科学历以上,平均年龄为36岁,均为我校县级、校级骨干教师,其中一部分同志还是从事德育管理干部兼一线教师及《留守儿童成长误差矫正研究》课题成员。
课题参研人员工作分工:
管理组(方法原则、措施制定):高荣樑、张云龙,统筹课题的实施,做好开题结题相关工作
实践组(班级管理、方案实施):罗小丽、钟世科、王勇、黄平,尹金山、张秋菊、王勇。加强课堂坐姿、书写习惯及格式、课堂准备、课堂交流习惯、家庭作业习惯、课余自主阅读习惯培养;促进课间活动习惯、课间活动场所规范养成;培养礼貌用语使用、文明交流行为习惯;培养家庭、学校劳动习惯以及群老爱幼品质及社会交往行为习惯。
反馈组(检查记录、调整落实);古伟、林峰华、黄霞,设计行为
检查记录表,做好检查记录,提出研究改进方案。
总结组(实践反思、内化提高):张云龙及参研教师,组织进行各阶段小结,确保行为养成研究取得实效。
活动协调联络组(开题结题、过程活动):高荣樑、古道春,人员联络、信息上报。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一)我校是市4+1项目试验学校,各级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2011年元月5日在我校召开铜梁县“同爱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现场会,鼓励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二)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县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三)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
(四)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六)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七)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为研究人员购买理论书籍和各种资料,并承担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参观等所有费用,提供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
铜梁县白羊镇浙商爱心小学
课题组
联系电话:023-45851706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附:参考文献
[1]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09)[2]贾娅玲,《西部地区龙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民族教育研究(J),2007第6期
[3]王极盛,邵炳武,赫尔实,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16-18 [4]陈莉,李文虎,南昌市某小学学生个性特征相关因素分析,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4,1(3):171-190 [5]张敏,刘新民,葛明贵,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事件调查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5):468-469 [6]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7]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现代教育科学(J),2006第4期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doc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太和六中 杨洪锦 赵迎海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界定:“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价值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中留守儿童较多,所反映出来的学习、交往、甚至心理问题都比较多。首先,由于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加上学生自律能力较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其他学生,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迟到、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由于父母无暇顾及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的渠道,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因而许多儿童表现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焦虑自闭、悲观消极„„长期下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再次由于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遇事容易焦虑紧张的现象。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教育对策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分析主要学习问题及成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以留守儿童学习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找出解决“留守家庭”后顾之忧的对策,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不出现“断代”而努力。
4.打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构建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5.探寻和积累切合农村初中实际的、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6.让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主要内容:
1.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2.农村初中留守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可以从做人、做事、学习、交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案的研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
4.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真诚待人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做事认真负责习惯的培养研究;正确交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
5.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排除的对策:人际关系的培养 ;健康心理的培养;自我认定意识的培养;关爱他人意识的培养。
6.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节假日安全的培养研究:自救的培养研究;安全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自爱、自控能力的培养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课题成员进
行培训。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应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2)“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
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留守儿童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3)“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研究。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以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讨论研究,寻找一条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2年12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总结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对策。推广经验,写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准备成果验收。
(二)主要措施
1.调查: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收集第一手资料、数据、事例,分析、整理资料。
2.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数据库、留守儿童德育管理体制。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的分析
首先,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课题提供了社会背景条件,国内外已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其次,课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教师具有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他们先后参与了学校的多项课题研究,许多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学能力,强化了教学研究的意思,提高了研究能力。可以说,组织的本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具备了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动就是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课题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初中,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开放的观念、对新事物的敏感与热诚是我校教师重要的特色。前期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培训的行动研究思路,组织了一批脚踏实地、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参与本课题研究,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有了以上条件,加之本课题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是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太和县赵庙镇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教研论文、案例研究成果等;
3.太和县第六中学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的建议;
4.赵庙镇留守儿童教育形势好转;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杨洪锦,课题组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赵迎海,副组长,主持课题组日常工作;
孙征,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刘连进,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付磊,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工作;
陈秀丽,主要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杨淑丽,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孙明星,主要负责开展个案研究,论文,图片、影像资料等的收集和整理。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了解留守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撰写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第四篇: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研究开题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研究——以桂林市为例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 16 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 17 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开题报告《留守儿童开题报告》。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1、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2、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4、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题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综合实践活动
开题报告
罗山县楠杆初级中学 李廷坤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随之加快,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产生了。近年,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客观、真实、全面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该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经济发展转型的新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镇,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能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推进该地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
1、留守儿童含义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2、我国目前留守儿童社会现状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过1.3亿,如安徽、河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在外的农民工都在1000万人左右。在一些地区留守儿童已经达到当地儿童的百分之七十。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全国妇联(2010),全国 12 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缺失,从而产生了很多安全隐患。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留守儿童自身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以山东省为例,该省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非常恶劣,其被害率达到令人吃惊的 46.39%,比非留守儿童高出 16.53 个百分点。
李宝峰指出,留守儿童中心理有各种轻度及明显问题的,其人数比例为31:10,整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李宝峰,2005)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57.16%有过失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35.12%有说慌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27.16%有抑郁心理,24.15%有恐惧感心理,27.14%有焦虑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7.14%有偷窃为。
周宗奎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较明显的表现出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都是在父母外出后,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小学中女生表现尤其明显(周宗奎,2007)。
综上所述,虽然近期由于舆论报道的因素,社会各界以及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政府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文化与心理的教育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加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上,无论是已有的还是新出现的,都亟待解决。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来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
在菲律宾,估计有 880-900万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Kakammpi in Parrenas 2005)。
在摩尔瓦多,一项研究表名 0-14 岁的儿童中约有 31%被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中,有 5.4%被父母双方留在家中(UNICEF Moldova/SU-SSC 2006)。2002 年,13%的墨西哥人和将近22%的萨尔瓦多人移民到美国居住,而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原籍国家(Cortina&de la Garza 2004)。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南南合作特别局(SU-SSC)的研究指出,大概 100 万里斯里兰卡儿童因其父母外出寻找工作而被留在家中(Save the Children)。
2、国外针对移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部分研究者受Bowlby影响,认为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分离会影响其后期发展。摩尔多瓦的儿童报告,在父母离开后,自己面临心理方面的问题,金钱和物质补偿不了远离父母的痛苦,这种痛苦甚至可长达10年之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未成年怀孕、滥用药物、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问题上有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2000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60%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
综上所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内容涉及到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规模以及因父母迁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通过研究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外移民留守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已有研究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从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宏观和微观原因入手,深入分析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对和谐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剖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文献资料法和老师的理论知道。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留守儿童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管理的理论及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做理论铺垫加上老师的理论知道,为我的论文完成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写作进度:
2016年5月 选题,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 2016年10月初 开题 2016年11月末 开题报告终稿 2016年11月初 定稿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大山深处看望农村留守儿童 .央视网 .2014年01月27日 [引用日期2014-01-28]
[2] 潘锋.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与对策[J].现代教育, 2011(4): 19-20.[3] 刘丽娟, 刘亚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J].百科论坛, 2011(8): 179.[4] 蓝威, 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 132-135.[5] 黄淑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思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11, 3(7): 142-143.[6] 何征南.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7-8.[7] 任相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2(1): 68-75.[8] 建青, 于仁昌, 孙丽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实践与探索, 2011(2): 53.[9] 刘浪, 高石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 2011(2): 35-37.[10] 王颖.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6):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