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后进生学生心理激励的研究开题报告马艳
《对后进生学生心理激励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中心小学
马艳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后进生就是 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的学生,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这些学生很多都被老师和家长列为后进生行列,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因为是后进生,他们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了班级可有可无的人;因为是后进生,他们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成了家长的“心病”。他们无法与父母沟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浓重的厌学情绪,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后进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自觉地实现自我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后进生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存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个考验。如果处理不当,总会在这些学校闹出爆炸性的社会新闻;而有的学校则发生学生和学校闹纠纷,最后发生学生家长刺死校长的可悲事情的;更多的则是学生未走出校门就走进了牢门的这样惨痛的事。这些让人揪心的事不禁会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怎样才能化解校园暴力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沃皮小学作为普通小学,学校也有部分后进学生,这些学生在发展上总的来说是处于暂时落后状态的。这些后进生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厌学情绪较重,学习成绩提高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必须探寻出一条后进生转化的道路,这样才能师生和谐、校园和谐,才能找回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小学生中,经常会有不遵守纪律,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的孩子,他们在学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老师、家长通常称这样的孩子为后进生,而后进生非常需要社会和老师的关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跟据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在我国大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所以关注后进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后进生的概念应表述为道德品质或学业成绩呈现偏差的学生。如学业和品德均出现偏差,可称为双后进生。偏差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比较,纵向比较即学生的道德品质或学业成绩是否达到学生本人能够达到的正常水平,横向比较即是否滞后于教育目标与要求。
2.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有以下特点:(1)表现在认识特征上是认识能力低下,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常是非模糊或颠倒。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常常表现为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趣味观。(2)表现在情感特征上是重哥门义气,常表现为不分是非的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变化无常。(3)表现在意志特征上是薄弱型,有时显现两极特点。常常是在正确方面表现出自卑和意志薄弱;在狭隘的利己主义方面表现出意志力畸形的“坚强”。(4)表现在学习上,学习水平、能力水平、基础都比较差。学习习惯与学习心态偏差,普遍缺乏自信心、意志力和成就动机。
3.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就是选定若干后进生,针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从这些心理问题表现的原因入手,实施心理干预,实现后进变先进或至少能恢复正常的状态。
(三)课题研究特色
本课题要就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未成年人的生命与健康,建立一个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体的生命教育网络。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融会贯通的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网络。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帮助后进生查找后进原因,使他们摆脱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的困扰。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四)课题研究成效、突破和创新
通过研究后进生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争取对每一个孩子都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因材施教。对后进生心理障碍的成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家庭因素。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没有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不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子女要求不严,引导督促不利,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学生得不到温暖和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2)学校因素。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后进生冷眼相待,在这种冷漠态度下生活久了,后进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优等生呵护有加,对后进生置之不理,致使后进生在后进的道路上越滑越远。(3)社会因素。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在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消极因素,使部分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我们立足于学校教育, 以学校及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重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注重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系统,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大教育环境,在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确定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的培养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研究问题和研究对策。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坚持以“为师生和谐全面发展负责”为宗旨不断探究德育新方法,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提升科研与管理质量,努力建设和谐人文学习型校园,为课题开展奠定了良好氛围。
2、设有研究专项资金,设置了专项家校联系热线,出台教师买书报销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与参加研讨。
3、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尝试开展了“以品格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以主题教育月为主线,人本系统化为原则”的主题系列活动,建有特色的文化长廊。
4、学校主要领导对研究课题高度重视,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经验,锤炼出了一支教科研骨干队伍,积累了丰富的从事德育科研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共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5年 12月1日——2016年3月1日
1、确定参与实验人员,成立生命教育课题组,建立领导机构。
2、召开课题论证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制定和研讨学校生命教育推动方案,请专家论证实验方案。
3、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学习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以及方法步骤。
(二)实施阶段:2016年 3月2日——2016年9月30日
根据实施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与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实验方案,完善实验策略和措施。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开展生命教育,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及召开阶段总结交流会。撰写特色教案,及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形成实验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16年 10月1日——2016年12月30日
1、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全面总结实验情况,交流经验。
2、接受课题组验收,请专家测评验收、鉴定实验成果,出生命教育实验论文集。
四、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专题研究论文;
3、典型案例;
4、各种电子、影像等资料(学生活动的记录、图片、反映该课题研究的录像资料等等)。
5、结合社会资源,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开展社区性活动,并与家长会、社区机构、人力资源保持密切联系。
第二篇: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
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
东丰县二龙山乡中心校 赵杰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所以,社会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学校的需要
我校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全县的后几名。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增多,学校优秀学生转出的增多,使得学校生源越来越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到学校的考试成绩,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质量考核,影响到学校在社会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制约了学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3、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我校青年教师人数较多,上进心强,乐于学习,不怕吃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在面对问题学生时往往一筹莫展,处理突发事件时也经常方法单
一、粗暴。这既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班风、校风,降低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后进生转化心理行为的个案研究,可以寻找到转化后进学生的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引导大家破除问题学生不可转化的思想,树立信心,积极工作,共同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小学后进生”是班级教学中存在的客观现象。这些孩子的情感、心智和行为往往与常态的青少年形成明显的差异,甚至成为另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漠视和歧视。对于“小学后进生”,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往往花费大量心血,收到的效果却往往不显著。这就是对症下药的事了,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就非常有实际意义了。
(二)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增多,学校优秀学生转出的增多,后进生在整个社会已经是一个让人头疼,尤其让父母头疼,让老师头疼的大事。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后进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达到品德符合社会规范之目的。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人处事,面对生活。另外还要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开发他们的潜能,改善学习方法,发展其学习能力,最终成为学业有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研究内容:“后进生”心里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分析;“后进生”心理辅导实践;预防、矫治与赞赏、激励;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互动。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预防措施。
2、自然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结合家庭和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行为研究。从中分析研究造成“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特点和规律,培养“后进生”的健康心理。即在课题研究中,由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3、个案法:由学生心理咨询室负责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监护、预防措施。
4、调查问卷法: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需求等进行调查。
5、访谈法: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和对“后进生”的典型行为观察;对“后进生”进行理性确定,转化跟踪;调整策略,激励进步。
6、经验总结法:通过分析概括课题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进行整理和科学分析,使之上升到理论认识高度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题实验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创造的新的教育手段及其积累的丰富经验,是课题研究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师分阶段的进行经验总结。
(二)创新点:
1、通过研究,达到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使教师学会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2、课题旨在对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互动的教育机制,为“后进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利于创造师生关系融洽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与国家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4、探索出“后进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矫治的有效途径与对策,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生活态度。
五、理论支撑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分广狭两义。广义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者被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但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多方面的功用。
后进生的转化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后进生的转化只有在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参与下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讲后进生的转化仅注重开发智力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眼光放到尚未充分开发而蕴藏着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心理因素领域。
六、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广泛宣传、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后进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后进生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归纳后进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后进生心理偏差的表现。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研究工作,研究在校的中高年级后进生形成的心理原因和转化方法,针对个案拿出具体转化的措施,进行转化,并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之中,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
七、后进生成因
关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比较重要的是:
1、学生自身因素
(1)智力因素: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能力”。一般认为,智力高,其学习可能性或学习潜力就大,智力与学力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后进生”中有个别情况是与智力不高有关的。
(2)非智力因素
比如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兴趣低,注意力分散,心理素质不好,情绪不稳定等等情况,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吃苦精神。
2、家庭因素: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把家庭因素看作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学生的家庭里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后进生的产生呢?
(1)有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对孩子学习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漠不关心,养成了孩子自私、独断专横的性格,一旦想法得不到实现,便任性胡闹,导致学习下降。
(2)也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不符合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考试达不到他们的目标时,就严加训斥,导致孩子厌学。
(3)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家长生活情趣低下,只顾自己享乐等等,这些家长的做法,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
(4)有的家庭不和睦,甚至父母离婚,都会让孩子在家中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他们对学习和追求上进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5)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农村常见的留守学生。
十五、六岁的孩子心理上处于半独立状态,而生活上又完全依赖于家长,他们自身的自制力很不稳定,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再加上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纵容,街头巷尾的游戏机室对他们又有了太多的诱惑,只要有不良分子怂恿,他们想不学坏都难!
3、学校因素:
(1)老师缺少对后进生学习方法、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合理指导。
(2)有些数学老师上课方式单调乏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对学习缺乏兴趣。
(3)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因此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掌握了一些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1)帮助树立信心,诱发并强化学习动机。
(2)建立适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认知结构,并不断使之强化。(3)强化记忆训练,条理有序,训练到位,及时复习巩固。
(4)熟悉和运用所有记忆方法,并筛选适合学生性格和个性的学习方法。(5)掌握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尝试应用。
(6)教师讲课要幽默生动,讲概念要创设情境;抽象推力要有过程,概括要准确、适度,思考问题要教会分析、表述结果要教会综合,要做综合性的记忆训练。
九、研究成果
1、后进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文化文化课成绩或多或少有提高。
2、教师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够做到对“后进生”投入同样的爱心,甚至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促进教师加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
3、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十、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两年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转困经验。但是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艰难的研究课题,由于实验人员水平有限,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现象。尚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另外,因为研究周期较短,有些结果得到实践论证;但更多的处在摸索探究阶段,甚至有一些是体会反思需要在更大范围研究论证。
我们坚信,在以后的实践中定能不断完善,切实做好后进生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英琦.《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J].科学教育,2006.1
2、李少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文教资料,2007.4(下)
3、刘万玲.学习困难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三篇:后进生课题开题报告
邵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潜能生转化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开 题 报 告
新邵县潭府乡团结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经邵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批准为邵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课题批准号:SYJKGH097)。现根据《邵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并由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二、问题的提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在我国约3.4亿的18岁以下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家里无法与父母沟通,在学校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浓重的厌学情绪„„
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办学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家庭条件好、素质较高的学生都流向城市,有一些偏远山村几乎没有几个孩子在相应的村小就读;且现在大部分家长都在外打工,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他们从小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往往是生活上娇惯,思想、学习上放任,行为不受约束,再加上家庭的知识氛围不够、网吧、社会不良习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情况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孩子在发展上总的来说是处于暂时落后的状态,不仅仅是成绩上落后,行为规范、道德品质都相对落后。这样的潜能生在农村小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
我校地处农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我们,觉得农村教育现状堪忧。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育。突出表现为:不受规章制度约束,意识自由散漫,我行我素;心理脆弱、偏激,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强;没有上进心,学习习惯差,成绩落后;偷盗、打架、恋爱、上网、彻夜不归„„这样的学生每个班都有,并且比例呈上升趋势。我校老年教师比较多,转化潜能生对于他们从精力和意识上来说都是一道大难题。
如果潜能生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转化,必将影响到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潜能生的存在对学校、班级的管理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潜能生中有一部分心理不健康、行为恶劣,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对于潜能生我们不能够放弃,研究潜能生,帮助潜能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效地转化潜能生,是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需要。
三、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潜能生”的突出表现是:①、品德方面,思想道德意识不良,易受消极因素的腐蚀,不思进取,自暴自弃,操行评定与一般同学相去较远。②、行为方面,经常违规违纪,行为习惯不良。③、学习方面,大大低于教学要求及自己相应的智力水平。“潜能生”即指这些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较差且大有潜力可挖的学生。
“转化”是指采用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给与潜能生思想、情感、心理、学法等方面的帮助,改变潜能生思想意识差,行为习惯差,学习差的现状,使他们发展成为符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合格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①矛盾的观点: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一分为二地看待潜能生,既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积极创造条件,潜能生能够有效转化。
②联系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发展中,不变化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潜能生。同时,潜能生的转化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思想可能出现多次反复,正确对待,反复抓,抓反复,潜能生不仅可以转化,而且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心理学的挫折理论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绪和状态。注意对潜能生心理挫折的预防和处理,创设条件,帮助其净化内部心境,控制挫折造成的影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其得到转化。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与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发生深刻的变化,确立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己任的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潜能生转化与管理经验,撰写论文、教学案例、心得体会、反思,使我校潜能生转化工作形成体系。
2、高效地转化潜能生。
(二)、研究内容
1、潜能生的表现
2、潜能生的成因
2、转化潜能生的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调查法:在研究前期,组织对校内潜能生的品德与心理调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对研究对象生活与学习环境和密切接触人群的调查,不断提高教育研究措施的实效性;在总结结题阶段,回访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科学评估研究措施的有效性。
2、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支撑理论,形成文献检索报告;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组织全体参研教师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吸收与借鉴中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基本理论的统揽下,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包括特定的群体、特定的制度和特定的个体,实施相关的措施,并不断接受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4、案例研究法:组织参研教师对潜能生进行持久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积累相关群体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典型案例,并组织经常性的交流和研讨,进行适当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概括。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0—2012.2):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2012.3—2013.3):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实施方案,进行实验和研究,阶段性经验总结。
3、总结评估阶段(2013.4—2013.12):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撰写总结报告,邀请专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鉴定,申请结题。
八、课题研究队伍组成
课题主持人陈雄飞,37岁,专科学历,1994年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本人一直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工作务实,热心教研,敢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农村潜能生工作经验,所撰写《如何转化潜能生》论文获市一等奖,具备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曾多次参加市、县、乡教学竞赛活动并获奖,撰写的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
李成祥:小学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邵阳市优秀乡村教师,辅导学生作文多次在省级刊物发表。
李红地:小学一级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大胆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李有作: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辅导学生作文获国家级奖。
李当安:小学高级教师,工作热情高,经验丰富,工作细致,善于钻研。
粟有为:小学一级教师,年轻有为,勇于创新,有多篇论文获省级奖。
张春松:小学一级教师,工作扎实,多篇论文获市、县级奖。
九、课题经费的预算
1、教师培训费5000元;
2、各种资料费5000元;
3、开题、结题、中期报告、专家评审费6000元。以上合计壹万叁仟元(16000元)。
十、课题研究任务的分工 课题督导:罗参良
罗团志 课题组长:陈雄飞 课题主研:陈雄飞
李红地
课题从研:粟有为
李成祥
李当安
李有卓
张春松
张熳祥
李
敏 课题执笔:陈雄飞
李红地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开题初期:能够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研究计划;
2、研究中期:拟形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积累部分转化潜能生系列活动案例及反思;
3、研究后期:文本材料方面主要是形成科学性实践性较强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案例集(包括个别案例和活动设计等)以及课题研究论文。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进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李洪元 《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主编 《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陈雄飞执笔 2012年9月
第四篇:中学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
中学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出发,提出了研究本课题的目标和方法,着重探讨了“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后进生”、心理问题
1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1.1概念的界定
后进生亦称为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后进学生;其中,85%以上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心理问题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后进生身上尤为突出。
1.2研究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学生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差”这样的三六九等,评价学生的文化成绩一般是按考试成绩分为及格不及格。所以不少学生一直都是作为失败者在学校生活的,这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并制约着他们的正常发展。目前,后进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3相关研究现状
“后进生”是一个任何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问题,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着理论或实践的探索。与“后进生”研究相关的理论、经验或实验等文章也是十分丰富,也有与此相关的专门课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必然体现新的特征,本文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转化教育的行动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2.1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科学的方法,通过扎实、细致的研究,进行“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的规律性探索。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性的研究,对目前已成型的国内外成功的“后进生”转化教育反是进行再检验和运用方法方面的科学性的研究;也根据具体情况,在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转化教育方式。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重点对于公开发表于著作、期刊及互联网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为全面。
3“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后进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后进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3.1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有关的心理研究,后进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有上进,摘掉后进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3.2恐惧心理。
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3.3焦虑心理。
当“后进生”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要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如在学习是精力不能集中,上课爱走神,总是胡思乱想。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可能长时间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心烦意乱,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3.4逆反心理。
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3.5抑郁心理
有些“后进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足,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他们甚至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既重又难,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造成“后进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心理上的抑郁。
3.6闭锁心理。
高中阶段的“后进生”已经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带有幼稚的特点。和老师和家人交流时感觉到了代沟的存在。而且,这个年龄段他们也增加了不少的心事。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也宁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永远埋在心里。所以,他们多是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这种闭锁的心理往往使他们陷入无助的境地,使有些问题或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同时,这种不良心理的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3.7多疑心理
由于“后进生”受到的批评多,可能在师生中叶收到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她们常常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也是出于“后进”的自卑感,总觉得周围的人是在对他们另眼相看,也总在猜度着别人是怎样看待或对待自己的。
3.8厌学心理
“后进生”在学习中背负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一方面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不足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一方面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几经努力仍不能让自己站起来的“后进生”就会失去勇气,在他们眼里学习的前途十分暗淡。再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9心理障碍
由于以上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在“后进生”的身上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是总感觉不痛快;有敌对倾向的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大嚷;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偏执倾向的学生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上述心理障碍疾病的,初中生占13.76%,高中生占18.79%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既影响了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后进生产生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
4.1社会因素。
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4.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学生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被动性和自觉性相互交替的时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使孩子从小未养成良好习惯,缺乏自制力和自立能力;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和不尊重,造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产生寂寞、自卑感,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恐学情绪;家庭出现的重大事故(父母离异、失去亲人、天灾人祸等)都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产生挫折感,压抑和焦虑等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4.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后进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
4.4个人因素。
在后进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性格因素。就生理因素而言,一部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缘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大部分则是因特定的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异常心理特征。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8岁之间,正由第二次快速生长期(11—17岁)向生长稳定期(18—25岁)发展。从生理发育上看,这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处理问题不计后果。从心理上看,这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问题的年龄”,心理上诸多矛盾突出。而后进生难以对自身这种变化和现实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情绪和理智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性格而言,后进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内向,内向的人则注意力和兴趣集中于内部世界,富于想象,行为孤僻,易产生较严重的狭隘、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高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
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动力系统。
5“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怎样消除后进生这些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适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5.1.施以爱心,坚持主体原则。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从教育的过程看,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施以爱心,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和鼓励。
在施以爱心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启动学生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尽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消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完善。
教师如何对学生施以爱心呢?我认为,一要了解他们。对班里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障碍要心中有数,这是进行爱的教育的前提。二是要亲近他们,消除其“戒心”。一般来说,后进生对教师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到教师爱的真谛。这样做使学生心理上纯真地趋向教师,并产生一种信赖感,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和心理上的距离,疏通心灵通道,引起情感“共鸣”。三要信任他们,长善救失。一般来讲,每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这种“闪光点”表现在有自强、自信、自重的期望,有自身的优点,有内在的潜力„„这里的进关键是教师如何寻找挖掘和捕捉以教师爱的真谛换来学生的回报。努力挖掘每一个后进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从沮丧、颓废、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形成教育过程中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效果。
5.2.期以耐心,坚持因人施教原则。
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要耐心,要因势利导,实行“期待教育。”要搞好“期待教育”,必须做到两点:首先要有耐心。教师帮助后进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自己能否争取和抓住。还要认识到,任何点滴的进步都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更长,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夜梨花开遍”,对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学业的人生道路上取得韧性的成功。同时还要因人施教。根据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可通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达到目的;有的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心理教育达到目的;有的只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即可;有的则需要医生和药物的配合。
5.3.持之以恒,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后进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它。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必须要有恒心和信心,不要怕反复,要满腔热情。如一个差生,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不及格,学习上不去。我们经过调查,该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心理紧张、神经衰弱所致。如果想一下子解决紧张状态,只会适得其反,使他心理更紧张,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消除心理障碍,进行合理心理调适,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5.4.形成合力,坚持协同原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后进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最优化的群体心理环
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场”,使后进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用奋斗的汗水铸写自己成功的人生。
第五篇: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心理
教师对后进生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心理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学生心理教育这个领域之所以能受到如此关注,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导致学生出现在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种种,除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性格特质引起或表现出来的,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学校社会,家庭的诸多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么学校该如何从实处落实并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沟渠.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学生胆怯, 不敢或不愿意与人沟通,或者由于小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有自闭症的倾向,还有缺乏自信心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这些都要学校努力的去想如何去改观,确实,这些都是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看到又很想马上消除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真正切切的事实,从学生自身的层面讲可以拿本性来”形容”,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改变不了的,但是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着想.就肯定有改变的希望存在,而且希望是很大的,说到学校对学生,就自然而然的落到教师对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实质摆在那边(素质教育对学生和老师来说的一直是空荡荡的),使得我们对后进生这个词特别敏感,对于怎样转变一个后进生,许多教师一直在努力的研究探索着,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教师想转变一位后进生,无庸质疑,我们想改变的是他的成绩,但是首先我们应该先去了解这位后进生的心理,也就是要抓住他的性格,还有要擅于探索出这位后进生有没有别的特别的心理特质,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比一般的学生更糟糕一步,其实要摸透一个后进生的心理状态,也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拿一个实际一点的,就是后进生他吃不吃老师哄他的那套,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他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更幼稚,所以他吃老师“哄孩子”的那套,那样要在课后补习一下要容易些,可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是那么“好骗”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这方面的艺术,“艺术”,多么高层次的词语,要针对的却是一个后进生,确实,越是后进生,越要讲究一下艺术,曾经听某老师说过,怎样评价一位教师是否能称得上一为好老师,其指标之一就是看他怎么对待后进生,爱不爱后进生,一个好老师当然要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智商的高低.
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强加要求,要根据比其他同学低了再低的要求去做,如果盲目对后进生要求比其他同学多做多少遍作业,那么他肯定会越来越反感,在我们开始转变一后进生的时候,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能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只有抱着慢慢来的态度,否则真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有的老师“急性子”,比较急于求成,虽然心理明明知道不能高要求的对待后进生,但就是自己的性格造成这样子(这也是教师的的心理障碍),所以等到教师不耐烦的时候,学生就更不愿意听,心里更会觉得难受,这样就变成了恶性循环了,于是就回到原地,或许比原地还不如,所以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机,要将学生的心看得透明些,学生很单纯,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会就是不会,学生不
可能将明明会的东西在老师面前装不会,每个学生都要荣誉感的,后进生也一样,上课提出的很简单的问题被一个好的学生回答掉,会感到很惋惜,因为他明明会,心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难道我在老师眼里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吗?这样的话,这位后进生的自信心会大幅度的下降.
对于后进生,教师要耐心等待他们的答案,这一点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必要通过的途径,教师应把鼓励贯穿于始终,其实后进生比优秀生需要更多的鼓励,不能总给后进生一个落后于别人的感觉,但也得把握一个度,对于后进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有时确实由于智商的缘故,或者注意力集中的特征,使得接受知识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通过艺术来最大程度的紧绷学生的神经把学习氛围调到最热状态,有些教师对后进生的方法就是“软的不来来硬的”,其实教师应以父母般的感情随带学生,冷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平等且友爱的与学生相处.
对后进生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城关镇中心小学 嵇正浩
[关键词]:创造性 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 持之以恒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摘要]: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缺少科学教育的方法。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以爱心对待差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调查摸底分类,因材施教。端正观念,家校结合,持之以恒。我相信,只要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攻其心,差生的转化是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一个教师可贵之处不在于她培养出多少个优秀生,而在于他能挽救每一个差生。有句名言说的好“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缺少科学教育的方法。”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感到转化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做的。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教育中的碉堡,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那么,怎样攻下这座碉堡,打好这场素质教育的攻坚战呢?
一、爱心对待差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
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美德
爱个好学生易,爱一个差生难。因为好学生听话守纪、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成绩好,是老师的骄傲,而差生不守纪律、懒惰、笨、不爱学习、成绩差,而且屡教不改,是老师眼中的沙子,是耻辱,是教育的失败。
差生往往比较敏感、自卑,常常以为教师轻视自己,对教师苦口婆心,保持沉默、不理不睬。要消除这种敌对情绪,我们要以爱心,以真挚的情感与关怀,培养师生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何喜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信任,让他感到自己还是有希望的。可以说,爱是钥匙,开启了锈迹斑斑的心锁;是阳光,拨开了心头的乌云;是春风,吹醒了沉默的心灵,是他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二、调查摸底分类,因材施教。
差生有德差生、智差生、德智双差生。他们之所以差,有很多种原因,有家庭、社会因素,有学生的本身因素或几种因素。这就需要我认真调查、研究摸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德差生不守纪律,与缺乏家教或教育不得法有关。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使孩子一不顺心就以打闹来泄愤,有的家长娇惯孩子,使其任性顽皮。如我班王朝同学就是一个典型。他的父亲崇尚“棍棒教育”,而他的母亲对他娇溺宠爱,养成他打不怕、骂不怕的性格。我在家访中了解情况后,采取了“‘打一掌’,哄一哄”、“刚柔并济”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并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鼓励进步。我相信,他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智差生由于脑子不灵活,常因成绩差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责骂,同学的耻笑,甚至歧视他们,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产生厌学思想,破罐破摔。这时候,教师要树立他们的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对他们的一些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同时教育本班学生,不许取笑差生,而是想办法帮助差生,共同进步,让优秀生和差生结成“一帮一对子”。激发差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三、端正观念,家校结合,持之以恒。
由于商品经济的竟争,刺激着人们的拜金意识。有的家长对学生文化要求不高,只要求会写名字、会算术,将来能去做生意赚钱就行。对学生公开宣扬“只要有钱,就有福享”、“爸爸连小学都没上完,现在还不是大把大把的赚钱”。“现在的大学生都下岗,还不如你爸呢!”使学生听不进教师的教育,不想学习。而一些家长则是“棍棒教育”,一听教师反映情况,马上把学生痛打一顿,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感。这时,需要我们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雷区”,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纠正教育的方法及不良言行。
对差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他们进步了,老毛病也常再犯,对他们的教育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以极大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促进他们转化,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相信,只要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攻其心,差生的转化是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反思对“差生”的教育管理
作者:蔡湛艺
每个人都有他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多数人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爱护,然而,我们的学生未必都有此经历,也许他们所缺的正是这些,而多年生活在两种极端之中,不是过度的被放任自由就是极端的被限制自由,造成现在的目中无人,过于叛逆的状态。纪律,只是控制学生的一种简易方法。然而,纪律并不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果老师只是利用权威作为免除自己的麻烦的手段,学生也只不过是一时受摄于所谓的权威,而不会真正地学会认识自己和学会做人。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学生的爱。只有真正地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我们才能使学生有所转变和学有所得。源于爱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靠条条框框的规范和纪律,而是靠教育的契机和老师的机智。当然,规范和纪律是使整个学校正常运转的有力保证。正如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背后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韦驮将军圣像一样,一面给人予爱的如受,一面却给予力的折服。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些反思:
1、针对厌学等现象: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学无所成,或者毫无学习目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因为他们厌学而做出的行为,如上课伏台、听MP3、打手机、讲闲话、不交作业、看报纸和课外书、考试不复习、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而大动肝火,扣分制裁批
评学生。也有老师会苦口婆心劝学生,要好好学习,否则一事无成等。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呢?稍微的“允许”学生犯以上错误又何妨?既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缺乏的是爱与理解,我们就不要吝啬我们的爱。本人上机电班的英语课时,课堂一片吵闹。我总是勉强把要讲的知识点讲完和板书在黑板上,让想学的学生做好笔记后,就当场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我通常会先布置练习让学生做,也就是让想学的同学有事干,才去“制” 那些无心学的学生。形式:一个个学生轮流回答问题、读书、口头翻译或写作文等。因为老师的态度亲切和蔼,没有学生与老师对抗,而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会”。老师的回答通常是“就因为你不会,老师才要教你学会。”于是,我不厌其烦地一个个学生教。尽管有些学生极不情愿开口,我还是让他不好意思不开口,然后,我大加称赞并鼓励他们。一对一辅导时,其他同学当然是吵闹一片的。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领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当堂批改。有学生拒绝写,而坚持在看他的“老夫子”。我让他拿出笔和纸,一句一句地教他把他最喜欢的一则“老夫子”漫画用英语描述出来,然后给他打分。他显得很兴奋。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争着写作文让老师打分。我想,这样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2、针对不尊师现象:当学生有意或无意中说或做了一些让老师下不了台的话或事时,我们就把他们这种表现称为“不尊师”。难道老师非跟学生争辩“尊不尊师”这个问题不可?非得让学生向老师赔礼道歉不可?即使学生被揪到办公室、级长室或校长室,写检讨、思过、最终向老师低头认错,学生就真的诚心诚意尊敬该老师了吗?学生低头认错是从心底认识还是迫于权威为了免除麻烦而“委曲求全”呢?我们给学生记过处分,是否就解决了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暂时免除了自己的麻烦?“师道尊严”是否那么值得推崇?当我们被学生咒骂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一下为什么他要骂我?我为什么因为他的咒骂而生气?如果那个学生是遇老师就骂的话,我还用得着生他的气吗?要得到学生的尊重,我们该具备什么素质?就凭我们的身份和地位?我的理解是:凭老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凭老师的真才实学;凭老师的机智和豁达。因为爱,老师会先考虑学生的情绪,而不是执着自己的权威“被侵犯”;因为爱,老师会有耐心去教育学生,而不是急着让学生认错;因为爱,老师会宽容学生,而不是对学生的“不尊师”而感到耿耿于怀。
有一次上课,有个学生迟到了。他没报告就直接走到自己位置上。我走到他跟前,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他回敬了一句粗口,然后以很凶狠的眼光瞪着我。我不理睬他,走开了。后来得知他是学校舞龙队的,我又一次走到他跟前,关心地问:“你是舞龙队的啊?你报了英语考证,是吗?你上次没参加考试,怎么办呢?只有明年的机会了。”他一开始感到奇怪,因为他没有报考证,但由于我关切的语言和态度,他不再对我怀有敌意。英语课堂上,他从不听课,要不睡觉,要不看课外书,偶尔没事干的时候,会插嘴说话。但我从来不批评他,我知道无论如何,不能挑动他的敌对情绪和冒犯他,只有耐心和理解才让他有安全感(这从班主任那了解到的)。有一次,我又关心地去问他,“你毕业后,想当什么?”“警察。”“很好,很有正义感。我知道你是学不进英语的,但你起码要学点文化知识,也好使你更好地胜任你将来的工作啊。”“我知道了,老师。”还有一次,整个班很吵闹,我极严厉地批评了全班同学,他在插嘴,我于是狠狠地扫了他一眼,然后不睬他,又接着讲课。他不吭声。第二节课,我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在课室里来回走动,跟不同的学生了解各种情况。走到他跟前的时候,又关切地问他关于舞龙的事情,亚洲艺术节的情况等,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所知道的事情。
反思:通过与学生的这种交往,使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他的追求和人生,再凶狠的人也有他善良的一面,我们何必把所有学生都规范起来,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内做同一件事情有同一样的想法呢?当然,学生回到学校和教室主要的还是为了学知识,但如果他们真的学不进去,只是因为被父母逼着坐在教室里,而无所事事,却不甘心,要找茬的话,我们作为老师的,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难道就顾着处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之后就显得无计可施?人类社会就像动物界,有些是乌龟,有些是老虎,有些是猴子,他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领地。不见得曾经的乖学生以后的生活就一帆风顺,曾经的“坏”孩子就非进监狱不可。在学校学到什么?在上一届学生毕业的最后一次讲话中,我跟学生说,老师就好比你们长途跋涉途中遇到的茶亭主人,你们走到茶亭时,需要的是一杯水和暂时的歇脚,遇到好的茶亭主人,他会告诉你们不远的前方路途情况,也许会指点你正确方向。老师给你们的帮助也就这么微不足道的一点而已。你们在这过程中得到什么呢?可能只不过是补充“脑力”的一点知识和人生的一些指点。但是有些赶路人不一定需要你的茶水,但他们既来之,我们就“安”之。为他们提供“歇脚”的同时,解除他们的“戒心”,还要有助人之心,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和指点学生。先进的教育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又何苦强迫学生要成为我们“理想”的学生――自觉,听话,乖巧,学习好,纪律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等?这些好学生确实从来不给老师添麻烦,而且总能得到老师的钟爱。但是相对不那么“乖”的学生就没有他们所值得称赞和发扬的地方了吗?总在强调“赏识教育”的多数德育工作者,他们真的在“赏识”学生吗?既然我们跟学生的“缘分”是如此短暂,我们何不把握好机会帮助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自觉性?
学校的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人生;教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作为教师,除了在自身找原因外,真的没有办法。老师没有资格要求社会,但,只要你们完全做到了,做到了问心无愧,我想,大家不会忘记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