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文两篇》教学
一、导入
太阳和月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太阳和月亮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什么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姮娥奔月)这两个神话传说,许多同学都耳熟能详。著名作家巴金对这两个神话传说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短文两篇》,走进巴金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两分钟默读两篇短文,思考:这两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
1、这两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谁做什么)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注:姮娥即嫦娥,简单点明。
2、飞蛾为什么扑火?夸父为什么逐日?姮娥为什么奔月?
以飞蛾扑火为例。飞蛾扑火付出了什么代价?(生命)明知等待它的将会是死亡,为什么它仍将身子扑向灯火?(为了追求光和热)最后它得到光和热了吗?(飞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死亡的那一瞬间得到了它一直追求的光和热)
对于飞蛾扑火这一行为,作者如何评价?(飞蛾是值得赞美的)“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飞蛾的赞美之情,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朗读中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语气、句调。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体会情感,请学生谈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读出赞美之情并做示范朗读,另请学生点评并范读,全班齐读。
老师抛砖引玉,后面两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夸父为什么逐日?姮娥为什么奔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善于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提醒学生把文中关键词句画出来。
夸父追逐日影同样也是为了追求光和热。太阳在这里代表什么?(光明,光和热)如果没有光和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黑暗的寒冷世界)
姮娥奔月,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为什么说这星球是已死的星球?(不会发出热力,月的光是死的光)所以姮娥奔月正是为了使这个不会发出热力的星球再生,为了改变冰冷的月光。
飞蛾、夸父、姮娥三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如果有,那么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代价)
3、讨论:同样是光,日光和月光有什么不同?
日光给人温暖,象征光明。月光让人寒冷,象征黑暗。所以夸父是追逐太阳,追求光明;而姮娥则是要改变月光,改变黑暗现实。
飞蛾和夸父不惜牺牲生命也要追求光明,作者写这些是不是因为他生活的年代缺少光明?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年代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1940—1941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抗日战争,祖国遭外敌践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年代里,所以作者特别向往和渴望光明,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飞蛾、夸父、姮娥这三者之上。在作者的笔下追求光明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飞蛾和夸父那样直接追求光和热,追求光和热就能摆脱黑暗的寒冷世界;另一种则是像姮娥那样,通过改变黑暗来得到光明,这是间接追求光明。正是因为生活在黑暗之中,感受到寒冷,所以要追求光热;反之,追求热,就能摆脱寒冷。
4、作者写这三个事例,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为了追求光和热
姮娥奔月——为了改变冰冷的世界
巴金著文章——为了?
再次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明,为了改变黑暗现实,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人,歌颂那些为了抗战胜利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巴金是不是只会赞美那些英勇无畏的人,自己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如果不是,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人生态度的语句?(借这三个事物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表明自己愿意为祖国的光明奉献力量)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体会情感,请学生谈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做示范朗读,另请学生点评并范读,全班齐读。
思维拓展:联系生活,你能联想到哪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三、对比阅读
我们分析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这三个事例,也体会了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对这两篇短文进行一个对比分析,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志即文章的中心)
四、朗读全文,再次感知
为了更好地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更好地体会不同的意境,我们来读一读这两篇短文。如果老师让男女同学分别朗读,你们认为男同学适合读哪篇?女同学适合读哪篇?为什么?
《日》激情洋溢,语调高昂,语气强烈,情感力量喷薄而出。
《月》细腻幽静,在清冷的月光中,作者的心情是忧愁沉重的,要读出孤寂凄清的感觉
五、作业
月亮在文中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冰冷,这里所表现的意境,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六、小结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抑或是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他们都代表这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他们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巴金在这两篇短文中,以朴素的文字,托物言志,将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结合在一起,带给我们无尽的启迪。
第二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魏清慧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句子。2.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特点以及论证的方法。4.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学习目标(学)
三、通读两篇短文,完成下列问题。(学)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2.检测: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怡()情 统筹()藻()饰 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 ..... 豁()然贯通 咀嚼()味同嚼()蜡 好()读书 读好()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①弗兰西斯.培根,()国哲学家,()家。
②马南邨,原名(),当代(),他写的不求甚解选自()③读史使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 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四、深入探讨(教)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谈读书,思考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2.找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3.结合 课文谈谈你的读书感悟。
4.本文有不少句子非常精辟,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理解,比起把它背下来。
【探究问题1】
1.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拓展积累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探究问题2】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明确:(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用比喻证明观点。(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五、拓展积累(练)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示例):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六.请同学们速读《不求甚解》完成下列自学题(学)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什么是驳论文?
明确: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2、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3、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七、探究讨论(教)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运用了那些论证的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采用了那种论证方式?
明确:
1、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2、“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有举例论证、有引证、有正反论证、道理论证。驳论的论证方式
八、回顾短文,理清两篇短文的论证思路(总结见幻灯片)
九、总结全文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明确: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十、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学们,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十一、课堂巩固练习(练)
1.回顾课文,并填空:(1)、《谈读书》是一篇,这种题材相当于,带有议论性质。但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全文不是围绕着
这个话题谈、、。文章语言灵活,发人深省,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警。(2)、《不求甚解》一文,针对“ ”进行反驳,提出了自己正确的主张,既读书的要诀在于,读书要,重要的书 要。
2.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划线处默写填空(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便欣然忘食,(3)敏而好学。
第三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3.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4.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几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4.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5.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3.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五、有关资料: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清]郝懿行 夸父族聚居于 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解释二:月神
台湾 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5课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第四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2.难点:
(1)翻译文言文。(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课时划分 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枭逢鸠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欢喜。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 5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补充重点词语。何故:什么原因? 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5. 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鸠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感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2 / 5
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一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 穿井得人
一、预习
1. 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2. 试翻译课文。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告人曰:告,告诉。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 5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 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 5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教学后记 / 5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篇一: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着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切,讲个没完。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
篇二: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授课之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读书的名言,故事;授课之中,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导入新课,学习第一篇。
(一)、教师布置思考题:(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二)、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做点拨补充。在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三)学习第二篇。(1)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2)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1、“好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四)、探讨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1——3题。
以上是我的教学流程。从以上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关注学生即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构筑了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编写《读书名言警句》,与培根“对话”,比较阅读,自拟名言等,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此次教学中,因为拓展迁移不够,所以让人感觉到学生学习空间窄了一些。但是,这节课上,的确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篇三: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这两篇课文内容都比较简单。备课的时候,吸取了前古文教学的思路,认真备足课文的字词,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翻译及字词。关键的,就落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古文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了。
备课时所定下的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夸父和共工的人物形象,学会比较人物形象。哪知上《夸父逐日》的时候,有个学生忽然站起来问:“老师,夸父是不是很无聊,去追赶太阳?”我念头一转,刚好这个可以作为学生质疑的切入点,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讨论探究。于是我放下课本,请学生就“夸父是不是个无聊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扎开来。学生反应很激烈,甚至有学生说得很全面,既说到了夸父是盲目的,又说到他是勇敢的,敢于挑战权威的。最后我再总结:从积极意义上看夸父,和从消极意义上看夸父,告诉学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物,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上到《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时,吸取了前面的课堂经验,我在分析了共工的身份以后,本想请同学分析共工的形象,也有同学举手问:“共工这种行为是不是表现他是个失败者?”他列出的理由是:一,本身和颛顼战争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失败了;二,败了还自己恼羞成怒撞不周山,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值得讨论的余地的,于是也打乱了自己的思路,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共工是不是英雄人物”这个问题来讨论。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仅平时成绩好的举手,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同学,甚至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也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历史上也有许多失败者,但是他们也用自己勇敢的行为改造了当时的社会(她列举的材料是陈胜吴广),所以英雄应该是以他对社会作的贡献来评价的;有的学生也说了,共工的脾气太暴躁,真正的英雄应该广纳贤才(他列举刘邦和曹操);还有同学说共工改造了自然界,这是英雄的表现。讨论很激烈,一直到下课,大家都不肯停下。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可以有几点>收获:
第一,课堂的讨论一定要有收获。讨论一定要使围绕课文的中心主题来讨论的。学生有时候提的某个问题,可以作为导入,但是教师一定要把这个问题作为课文中心的切入点,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比如这一课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物的形象。两篇课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离开课文的主题:两位英雄人物牺牲自己,改造自然界的精神。
第二,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得有趣,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学生看问题的面才能广,讨论才能更激烈。在这次的讨论中,学生列举的材料都是信手拈来,调动学生本身学习过的知识,这才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分析课文能力的方法。
第三,能够利用学生的提问,及时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学生觉得顺理成章,在讨论时,不会觉得只流于表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得出的问题,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