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

时间:2019-05-12 15: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

第一篇: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

《偶像的变迁》教学案例及评析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从各时代人们崇拜的偶像的变迁,为自己生活在新中国,新时代感到骄傲和自豪。能力目标:

1、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身边的同学崇拜的偶像是谁,为什么崇拜他们。

2、初步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美好的人生观。

知识目标:

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我们崇拜的偶像的不同文化在巨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国在腾飞。

[教学重点]

从三代人心中崇拜的偶像的不同,感受文化在巨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国在腾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美好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调查访问爷爷奶奶辈、爸爸妈妈辈崇拜偶像的情况。收集有关偶像的图片、故事、名言和纪念品,以供活动交流。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谈话。

猜师名

[评析: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感知“偶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余老师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以猜师名的方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余老师巧借“年年有余,萍水相逢”引出“余萍”,余老师又顺势说出自己的偶像是“倪萍”及崇拜她的理由,引导学生说出偶像的意思,导出今天的话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新知的向往,让学生在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揭题,解题。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

1、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什么是偶像?”

2、教师提问:“谁知道偶像是什么意思?你有自己心中的偶像吗?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吧!”

3、生欣喜地自由发言。

(师过渡语)同学们,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那一个时代的偶像的人物,他们都是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人,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个时代的榜样。

活动一:我们演一演

师导语:老师布置同学们课前回家先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知道他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是谁?

1、请你说说爷爷,奶奶辈崇拜的偶像,他们为什么崇拜那些偶像。

2、生自由发言。

师导语:有一位可爱的同学,和他的奶奶也讨论了有关偶像的话题。(表演小品)师导语:刚刚小品中明明的奶奶崇拜的偶像是谁呀?(毛主席)出示图片。

1、有谁了解毛主席?

2、课件出示毛主席的生平。

3、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吗?

4、在新中国的黎明,人们最早熟知的榜样是两个孩子。他们就是刘胡兰和黄继光。(放视频)

5、了解了毛主席和两位英雄的事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6、师小结:在那个年代,像他们那样的英雄和伟人们还有很多很多,(出示偶像图片)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

师小结:是呀,这就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些革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板书)

50——60年代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7、师导言:我知道同学们还收集了爷爷奶奶珍藏的有关伟人的纪念品,请各小组来展示收集的纪念品,说说来历,并大声读出爷爷、奶奶辈的座右铭。

活动二:名人故事会

师导言:现在我们再来交流你们的爸爸妈妈崇拜的偶像是谁?

1、生自由发言,并谈谈崇拜的理由。

2、出示偶像的图片。(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师趁势说这些名人。

3、海迪姐姐是我们那个时代许多人崇拜的偶像。想不想听一听她不凡的经历。(听故事)

4、听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从她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师适当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师谈话: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差不多年纪,当时正处于70——80年代,刚刚历劫十年文化大革命,百业待兴,人们异常重视科教,此时邓小平带领人们改革开放,全国人民激情高涨,所以那是一个“科学知识丰富拼搏奋发的时代”

板书:70——80年代科学知识丰富拼搏奋发的时代

活动三:小小讨论会

师导语:了解了长辈们心中崇拜的偶像,再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同学崇拜的偶像,那就更多、更给广了。让我们开一个小小讨论会。

1、学生填表(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组织组员发言)

2、各组推荐一个说得最精彩的在全班交流发言崇拜的理由。

师趁势引导大家讨论周杰伦。(他为什么会成功?)

3、师启发问:你心中的完美的偶像应该具备什么优秀的品质?

4、出示偶像的图片。这就是刚才大部分同学谈到的偶像。

5、这些人大家全都认识啦!为什么刚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崇拜的偶像你们却喊不出他们的名字呢?

6、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身处丰富多彩的二十一世纪,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注定我们崇拜的偶像是

板书:90年代后多元化的流行时代

7、师引导学生总结:请看大屏幕,从三代人不同的崇拜对象,你从中感受到:(学生感悟发言)偶像在变迁(补充课题)

文化在巨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祖国在腾飞!

【评析

二、在多元化的活动中,了解“偶像”。本课设计的活动生活化,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为学生的发展搭建阶梯式的平台。在“我从调查中知道”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爷爷奶奶辈的偶像,收集资料等学习成果,为后面的活动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奶奶辈的偶像生活的那个年代,离学生是那么遥远,学生不完全熟悉,通过简单的情景表演,观看

视频,师生交流,逐步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于革命志士的努力,使学生知道50——60年代是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对奶奶辈的人来说偶像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而欣赏故事,出示70——80年代偶像的图片,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适时有效,使抽象的“偶像”具体化,真实化。学生明白爸爸妈妈们崇拜的偶像是为人们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内心的真实体验,进一步了解“偶像”,90年代后的我们崇拜的偶像处于多元化的流行时代。余老师出示三代人所崇拜的偶像,叫学生大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趁势问到“为什么刚才老师出示奶奶辈崇拜的偶像时,有的你们不认识?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出是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说明祖国在腾飞。此时的课堂成了表达与交流的乐园,师生在思想和情感相互碰撞,知识与技能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悄然达成,从而感到是时代造就人,偶像在变迁,表明了文化在巨变!社会在进步!祖国在腾飞!这样多元化,阶梯式的活动,一层一层递进,是这样有广度,有深度,使学生的表达、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得到培养。】

活动四:我来学偶像

师导语:同学们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感到骄傲自豪!

1、那么你们希望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

2生畅所欲言。

师过渡:大家都是有理想的孩子,再来看一看这位追星的女孩,来看看她做得对不对?

3、请看“新闻播报”。(出示图片,请一生当新闻播报员)

4、如果悲剧还没有发生,女孩,我想对你说:……

师小结:是啊,崇拜偶像可不要进入追星的误区,如果你身边也有人这样追星,你可要提醒他!

【评析

三、深入生活,发展道德思维,深化“偶像”。培养学生辨析是非的能力是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余老师引导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偶像,让这种榜样的作用,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的同时,大胆采用杨丽娟事件进行辨析,正反总结,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思维,增强了道德情感。从而明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而骄傲自豪,崇拜偶像不要只追其名,更要追其行,希望学生在崇拜中激励自己,深化学生对“偶像”的认识,以实际行动向偶像们学习。】

二、.总结

1.师:同学们现在崇拜的偶像多集中在影视文体明星上,我们崇拜偶像不要只追其名,更要追其行,希望同学们在崇拜中激励自己,以实际行动向偶像们学习.2.课后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后可以写一份关于偶像的调查报告,从偶像们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引领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进,努力吧!同学们,将来也让我们成为别人的偶像.板书设计:

偶像的变迁

50——60年代英雄辈出的激情岁月

70——80年代科学知识丰富拼搏奋发的岁月祖国在腾飞

90年代后多元化的流行时代

【总评:余老师上的《偶像的变迁》这一课,我认为上得很成功。这堂成功的课,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对祖国六十年辉煌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情感。这一课教学体现了《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这堂课除了以上几方面特点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余老师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灿

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善于倾听,用激励性的语音,适时评价点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到渠成。】

【下面,说说我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旧物展示”的藏品单一化。余老师让学生在“旧物展示”中展出爷爷奶奶珍藏的偶像纪念品,学生参与了实践体验,但展示的藏品单一化,专门是毛主席的像章。语录什么的,如果是我,我想在课前还要多收集一些爷爷奶奶辈的偶像珍藏品,如周恩来邮票,雷锋日记,十大元帅的画像等,更好地了解过去的年代。

2、要紧密联系时代背景。余老师在引出奶奶辈的偶像是毛泽东 “有谁了解毛主席?”老师要紧密联系时代背景,有深度。为什么人们崇拜毛主席,是他带领穷苦人民翻身做主人;是他为人民谋幸福;是他指引我们向前进。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战争年代),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旧社会贫穷落后,才会造就出这么多的时代英雄。余老师引导学生说出70——80年代是科技知识丰富拼搏奋发的时代。在这一环节中,如果问“为什么那个年代人们会想到„科教兴国‟?”此时,老师趁势结合历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年浩劫,百业待兴,许多人没读到书,人们渴望知识,父母为我们取名就与“文”有关,“文萍”,“文革 ”,“文燕”,“文金”,父母希望我们有文化,有金钱,生活过得富裕,从而引出文化在巨变!是邓小平爷爷引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祖国繁荣昌盛的时代,经济、文化、思想发生变化,我们的工业、农业、体育等逐步走向辉煌,作为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自豪,此时,情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第二篇: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 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我在成长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1.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等活动。

搜集生活中宽以待人的故事。了解因嫉妒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

3.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4.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的想法和表现,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扮演冲突情景下的角色,由小组或班级进行评析。

5.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交流自己得到尊重时的感受。收集社会生活中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

6.可以举办 “吸烟、酗酒和沉迷游戏机危害大”的板报。

从报刊、展览、影视中了解因吸食毒品酿成的严重恶果,举行有关的主题活动。

8.从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止溺水等方面,查找有关安全的小常识和产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

我与家庭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4.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6.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1.向父母长辈了解他们养育自己成长的事例。

可以结合有关的节日、纪念日用写信或其它方式向父母长辈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讲一则自己印象深刻的孝敬父母长辈的故事。

2.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

3.通过询问,向父母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以及家庭开支的情况。

5.召开“与父母长辈沟通”的主题活动,请父母长辈一起参加。讨论怎样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之间的矛盾。

6.交流自家与邻里相处的情况,讨论邻里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观察自家周边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合理使用和爱护它们提出建议,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与学校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

2.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尊重。

5.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6.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

7.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8.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1.尝试绘制教室、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平面图和上学路线图。2.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并交流学校某一方面的发展变化。

访问并向同学介绍老师或学校其他工作人员是怎样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的。

3.可以讲述同学们互相关心的事例和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学中常出现的磨擦和冲突,设置情景,讨论解决的办法。

5.通过游戏,体会时间的宝贵。

尝试设计一周的课余或寒暑假的时间安排,并进行交流。

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6.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事,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7.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会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定规则。8.分析班级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现状,提出积极建议。

我与家乡(社区)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向他们学习。

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5.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6.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7.体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

8.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9.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体会社会对残障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

10.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1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1.开展认识地图的活动和查找地图的比赛。

2.按主题分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实地考察),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

3.以图片和讲故事的形式在班内进行交流。

4.观察或访问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互相交流。

5.观察和实地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商业场所及商品的价格变化。模拟或尝试实际购物活动,学习选择商品。

6.列举本地区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讨论为什么使用这种交通工具。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或知识竞赛,学习有关的交通知识、法规和安全小常识。开展模拟活动,学习为到达指定目的地,选择安全合理出行路线和交通工具。

7.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公共场所中公共秩序的情况和人们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

9.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观察本地区的公益设施和福利机构。了解社会和人们对老人和残障人群关怀的事例。

通过模拟活动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10.列举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设计、举办模拟民俗表演活动。

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11.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

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我是中国人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3.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5.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6.知道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热爱解放军。

7.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8.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9.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10.通过身边的生活用品,探究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

11.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12.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一些常用的通信方法,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13.体会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14.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1.进行查找地图竞赛或拼图游戏。

2.列举一些能够代表中国的典型标志和象征,并且说明它们之所以能够代表祖国的理由。观看有关祖国风光的影像片;收集整理图片、诗文、风景点门票等资料,相互交流。3.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

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

4.有条件的地方可参观历史博物馆。

还可以观看有关影视片,学唱抗日救亡歌曲。

5.在搜集实物、照片和对家长等成年人采访的基础上,举办反映生活变化和祖国发展变化的小型展览。

7.选择、列举代表民族文化的实例(诸如:传统节日、歌曲、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服饰、建筑、饮食等),进行交流展示。

8.比较我国不同区域中,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点。

9.了解当地一种农产品的来历,相互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访问农户,或参加农业劳动,或参观农业科技园。

10.以常见的生活用品为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相互交流。

11.设置情境,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12.比较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的通信联系,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使用这种通信方式的经验与体会。

14.从媒体的报道中收集有关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

走进世界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陆分布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识。

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

3.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4.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5.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6.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7.体会和平的美好、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热爱和平。

8.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1.开展一个环游世界的模拟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选题,然后收集某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加工整理后在全班作介绍。

与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反映世界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邮票、明信片等。

5.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设置主题,召开辩论会。

6.分组选择不同的主题,搜集资料,制作剪贴簿,办小展板,交流展示。

7.搜集有关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的图片、资料,体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8.搜集有关联合国,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一两个国际组织活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内容标准”说明

1.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有所拓展。

2.各项内容标准及排列顺序与教材、课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各年级内容的分布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示意图。

3.根据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表中所列教学活动建议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这些建议仅是提示性的,供编写教材和教学时参考。4.教学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鼓励教师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1.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2.功能

诊断与调节功能: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强化与教育功能: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

本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2.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

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 ·

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文本资源。·

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

·

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

(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四、课程管理建议

1.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

2.各学校应安排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改革进取、不断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各学校领导应注意本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

4.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在教学资源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有关的政府机构也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校外教学活动场所安排等方面做出统筹协调、提供便利条件。

五、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要准确、完整地反映、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的条目、顺序与课文的安排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教材编写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要突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模式,统整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3.教材编写要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要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采用体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为学生的尝试、表现和实践活动留有空间。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真实反映社会,使学生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要精选教材内容。

5.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6.教材编写可以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教材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选择。

附:教学案例 案例1 主题:民族团结一家亲

“民族团结一家亲”包括了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及全班交流等达到课程目标。

适用年级:5~6年级 目标: 1.懂得民族平等和团结的重要性,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2.引起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资源和材料:

中国政区地图;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影视录像、实物资料;扮演角色所需的道具等。

活动与步骤:

1.各小组选择一个民族为主题,进行学习准备。2.每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

搜集反映该民族特色(如地域风光、服饰、建筑、民间习俗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摘录并制成一份小报。

准备一个与该民族有关的故事(传说、古今名人、创造发明、与其他民族团结互助等均可)。排演一个该民族的歌曲、舞蹈或器乐演奏。

找到1~2件具有该民族特色的物品,扮演该民族的成员。上课前将各组的小报和实物展览在教室四周,由学生自由观看。3.各小组扮演成某个民族的成员进行汇报交流:

自我介绍(该民族在我国的分布、人口、风俗习惯和贡献等),或讲故事,或表演节目。4.在交流的基础上,唱《爱我中华》,体现中华民族大团结。

5.教师小结,并提示如有兴趣的话,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少数民族。给教师的建议:

1.由于该活动内容丰富,一所学校的资源有限,所以涉及的民族不宜过多。建议每班4~5个组,每组人数可多些,但必须人人参与。2.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

3.小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发挥各人所长,合作完成任务。

4.汇报交流时,不追求演技,但要体现出该民族的特色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和睦关系。观看的同学要表示对该民族的尊重与欣赏。

评价:

1.学生能够说出几个民族的有关知识。

2.是否每人都有关于几个民族的资料摘录。

3.是否懂得并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与欣赏。

案例2 主题:我是学校“小主人”

“我是学校‘小主人’”是一次体验学习。通过模拟学校少先队代表大会的方式,体验集体的民主生活和民主制度,达到课程目标。适用年级:5~6年级 目标:

1.培养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为学校的少先队工作提建议。

2.知道集体的事需要大家商量着办,大集体的事要推派代表去商量。3.知道选举代表的步骤,要做到公平、公正。资源和材料:少先队代表证、写提案的表格、选票等。活动和步骤:

1.宣布即将召开的少先队代表大会的任务:选举新一届大队委员会;讨论本学期活动计划;对学校工作提建议。2.选举代表: 宣布候选人条件;

提名候选人;

介绍候选人(或候选人自我介绍); 投票选举,产生代表。

3.代表到各小组听取队员对少先队工作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4.将所提建议列出进行表决。

5.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写出提案。6.全体欢送代表赴会。给教师的建议:

1.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选举少先队代表是每个队员的民主权利,选举中要公平、公正,不能贿选。

2.参加会的代表是少数,但全体队员都是主人,要积极参与。

3.结合活动适时介绍社会组织或政府机构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的原则。评价:

1.是否知道民主生活的基本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2.是否积极参与选举活动和提出建议。

案例3 主题:买与卖

“买与卖”是一次体验学习,学生通过制作广告,买与卖等模拟体验,达到课程目标。适用年级:3~4年级 目标:

1.初步具备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意识。2.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

3.了解挑选商品的基本常识。资源和材料:

师生各准备“商品”(玩具、文具、日用品等)若干和广告板一块,“代金券”每个学生20元(10元、5元、2元各一张,5角、2角各一张,1角3张)。活动与步骤:

1.学生在广告板上各自设计促销广告。

2.将“代金券”发给学生(若代金券不够用时,同学间可以借用)。3.将学生分成卖方和买方两组。4.卖方展示自己的广告和商品。

5.买卖双方进行买卖活动(推销、挑选)。

6.结算(卖掉或买到什么商品,收到或付出多少钱)。7.买卖双方转换角色,再次进行买卖活动。8.结算。

9.老师扮演卖方,展示自己的广告和商品(商品和价格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商品中故意混入三无商品和残次品)。

10.全体学生作为买方,向老师(卖方)买东西。

11.评选:谁是最聪明的经销和消费者(谁的广告设计得好;谁卖出的商品多;同样的产品,谁花的“钱”最少;买到的商品是否马上需要;是否是假冒伪劣商品;谁花的“钱”最多;谁向别人借的“钱”最多;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后的应对办法如何?等等。)12.总结出做聪明的经销者和聪明的消费者的规则。给教师的建议: 1.在学生制作广告时,提醒他们从买与卖两个方面考虑。

2.在最后一次买与卖活动中,注意看已把“钱”花光的学生和花了高价的学生,注意看假冒伪劣商品被哪些粗心的“上帝”买走了。在评选和总结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评述。3.学生有的不知道什么是“三无”产品,教师可以在评选或总结时为学生做解释。4.对学生设计比较合理,具有想象力和创意的广告板给予鼓励。

5.在总结规则时,学生可能在实用和喜欢,节约与浪费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教师要在参与讨论中提出自己的意见。

评价:

1.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所有活动的每个过程。2.学生总结出的经销者和消费者规则是否基本合理。

案例4 主题:身边科学的利与弊

“身边科学的利与弊”是一次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辩论的形式,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正负面影响,达到课程目标。适用年级:5~6年级 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观察思考、语言表达和道德辨析能力。3.懂得只有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才能造福人类。资源和材料:

有关科学技术的书报、图片、音像资料或实物。

活动与步骤:

1.通过播放音像资料或互相交流的形式,了解当代社会最新科技成果特别是身边的科技成果。

2.根据城乡特点,由学生民主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如:电脑的利与弊、化肥和农业的利与弊等。

3.将学生分成两组,抽签决定正反两方,并民主选出各自的主辩。

4.正反两方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研讨辩论方案的技巧。5.由双方主辩阐述各自的观点,然后自由辩论。

6.教师归纳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科技成果。7.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利用科学”发表个人意见。

给教师的建议:

1.确定辩题时,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给予必要的引导,最好选择与日常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相关科学的辩题。

2.辩论过程中,既要调控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又要鼓励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

3.教师归纳总结时不要评判胜负,对双方都要鼓励和赞扬,对学生没有说到的一些利弊可进行适当补充。

4.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正确利用科学成果,懂得趋利避害,让科学为人类造福。评价:

1.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整个活动的全过程。2.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道德辨析能力如何。

第三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教材

山东人民版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教材。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研说。

一、说课标

(一)总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1.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热爱班集体的生活,亲近每一位班集体的人员。

2.行为与习惯方面使学生懂礼貌,行为文明,并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中的环境、社会常识;了解家乡故事,知道初步的环境保护知识;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体验、实验、比较、讨论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在总目标之下课标又分别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方面作了具体要求。1.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家乡。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家乡的情感。

2.行为习惯: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3)了解有关家乡的故事。

4、过程与方法(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内容结构、编排体例,教材编写特,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方面来说。

(一)教材内容结构、编排体例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本册教科书,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共设3个单元,分别:在集体中成长,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在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主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研讨。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下是各个单元内容结构:教材内容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在集体中成长”,“ 我们生活的地方”,“ 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第一单元在集体中成长包括3个主题我们是一个集体,快乐的集体生活,大家都是好朋友。把这一单元作为品德与社会的开篇,让孩子学习后了解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正确处理班集体中的事我们生活的地方由欢迎到我家乡来和家乡的故事2个主题组成。本单元把学生的活动主线由学校延伸到了家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去更进一步的了解家乡。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品质意识。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3个主题垃圾带来的危害,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一次卖报的体验四个主题。学生的认知层面也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对社会的认知也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编写特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无论在体例设计、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做到准确把握课标精神,全力体现课标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这些体验活动,围绕学生社会生活这条主线,由家庭体验,到学校体验延伸到社会体验。体现了教材知识的综合性,螺旋上升。为本学段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纵向整合 本册教材始终贯串一条主线:以学校生活为基础。在班集体的生活中通过认识学校、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在今后的社会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2、横向整合,围绕一个专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说建议

1、课前探究指导建议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2、课堂活动设计建议

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提供足够时间,使教学活动“高效”起来。3课后实践活动建议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老师们应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后实践活动更离不开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毕竟学生每天的大多时间还是家庭和社会上度过的。家校实施互联互动;既有益于沟通信息,优化育人基础,又能发挥各自优势,取得“双赢”的育人效果。

4、评价建议注重活动中的个性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鼓励、尊重、欣赏,在活动中善于发现,更应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加强人文性教育引导,促进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1、立足课本,挖掘品社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参、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我们应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品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2、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我校利用图书室、绿化园地、校园墙壁、黑板报等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和实践的有利环境。

3、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在教学中,语文、音乐、美术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4、重点训练,培养主体资源。班级中总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并利用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山东人民出版社版小学品社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批评指教!谢谢!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介绍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出介绍。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一单元学校、家庭、社区(一)单元结构和主题思想

第一单元安排了三个主题,主题一,我爱我家;主题二,我的学校;主题三,我生活的社区。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1.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增进对家庭爱的情感;2.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感受校园的文化和历史,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3.了解都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体验社区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公用设施,尊敬社区中为人们服务的人;4.学习通过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和对资料进行简单整理的方法;5.学习多角度、多侧面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中各课的主题思想是:主题一:我爱我的家。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通过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主题二:我们的学校。让学生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认识学校的发展变化,了解学校与自己成长的关系,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

主题三:我生活的社区。让学生了解社区的组织机构,城乡社区的生活特色,了解社区的发展,从中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体验社区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里的公共设施。(二)设计思路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个生活场景切入,以儿童所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理解中,学会做人和做事。在教材呈现方式上,力求达到让文本与学生对话,因此教材留出了一些空白,尽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空间。注意体现综合课程特点,将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以逐步形成学生看问题的整体视野。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一课都注意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及探究性,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由于本单元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第一个单元,因此,本单元学习的第一步,要对学生进行该门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知道学习本门课程可采取调查、访问、参观、查阅、讨论、研究、制作、汇报、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例和物品作为课程资源,在教法上可采用谈话式、对话式、活动式等新的方法,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教师要注意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一)单元结构和主题思想

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构成,主题一,我学会了;主题二,向谁学;主题三,做学习的主人;主题四,大家都在学。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1能看到自己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2感受学习的多种方法和途径,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探讨学习方法;3知道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知道要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理解社会变化给人们提出的新要求,并从长辈的学习中获得鼓励和动力。本单元各课的主题思想是: 主题一,我学会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会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体会学习有苦也有乐,学习中有失败,就有成功。

主题二,向谁学。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就能学到很多东西,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主题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知道学习要善于动脑筋,不怕困难,体会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掌握克服学习中困难的部分方法,知道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主题四,大家都在学。通过观察自己周边人们学习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进行的事,感受社会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学习要求,不学习就会落伍,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设计思路和教学建议

学生升入三年级后,已具有了两年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在本单元的学习探讨活动中,教材贯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内容要求。在学生的成长进步中,学习的对象不仅限于课本,还有其他多种媒体。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一个大概念,不仅有学校内的各项学习,还包括家庭、社会里的各种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而且有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学习。由于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便于教师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探究活动。在呈现方式上,教材展示的内容只是学生学习中比较典型的范例,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引入和教师组织教学的分类提示,为教师教学留有广阔的空间。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设计线索,依各地、各校,以及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健康向上的心理,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基本因素,教材涉及这方面内容时,案例的选取多从积极的方面入手,即便是学习中的挫折,也是作为成功过程中的事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学生把某一方面的学习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一)单元结构和主题思想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规则在哪里;主题二,规则在哪里;主题三,我们给自己定规则。本单元的主题思想是:1体验规则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2感受和了解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本单元各课的主题思想是: 主题一,规则在哪里,主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一些规则,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一些规则。

主题二,规则有什么用,让学生体验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则,并能对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

主题三,我们给自己定规则,让学生初步尝试自己制定规则,体会规则是大家制定的,大家定的规则要大家共同来遵守,遵守规则要靠自觉。(二)设计思路和教学建议

规则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有序的社会必定是人人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遵守规则既是一个人讲究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更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人们是否具有规则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的规则意识的形成应当从小抓起。

本单元针对三年级儿童的特点,侧重从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采用“我和规则交朋友”的主题名称,意在拉近学生与规则的距离感,变“规则是管束人的”为“规则是为人们服务的,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

教育的立足点不是单纯强调必须遵守规则,更要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教师教学时可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可先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入手,让学生获得对规则的认识,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规则,并可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讨论应当建立的规则等,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遵守规则,以达到改变过去说教和灌输的方式。

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一)单元结构和主题思想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我是谁;主题二:这些事情该谁做;主题三:我能做好。本单元总的主题思想是: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2增强责任意识,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本单元各课的主题思想是: 主题一,我是谁。让学生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认识不同的角色对人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主题二,这些事情该谁做。让学生初步形成责任意识,明确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热心参加家务劳动和学校活动。

主题三,我能做好。让学生知道对自己承担的事要认真负责地完成,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二)设计思路和教学建议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单元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教材呈现上,注意体现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并注意针对学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辨析,提高道德认识,同时适当地进行行为引导。注意道德教育的激励作用和榜样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参加学习活动,愿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同时,给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并可组织一些活动,或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雨花区教科中心 张昶明

一、教材说明: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册教材承接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内容,供五年级第二学期使用。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爱美丽的生命”、“规矩与方圆”、“不能忘记的历史”、“科技创造新生活”、“商品带你看世界”。每个单元由三到四个活动主题组成,全书共18个活动主题,37个活动内容,建议安排37课时左右,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时。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爱美丽的生命

本单元包括“生命多么可贵”、“成长日记ABC”、“健康生活每一天”三个活动主题。“生命多么美丽”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生命中的“爱”——家人的爱、社会的爱。通过感受人世间的爱,认识人类社会对生命的尊重,从而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耐挫能力、对未来人生的美好信念。以上这些都是热爱生命的前提和基础。

“成长日记ABC”这个活动主题是在前一个活动主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问题,学会沟通,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尊重和悦纳他人,学会男女同学友好相处等。

生命是可贵的,生命的可贵在于它的来之不易,也体现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精彩。成长是生命力的体现,青春期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少年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同时也会有更多的烦恼。学会解决青春期心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困惑,是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生活每一天”,通过一系列探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身体的侵害,感受体育锻炼、良好生活习惯等对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负责任。所以,这三个活动主题是互为关联,层层递进的。

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下册《家庭因我更美丽》等单元中,已着重强调了家庭对孩子的爱,四年级下册《伸出我们的手》,也让学生感受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些内容的设置都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都在于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爱自己周围所有的人。但本单元在感受家人的爱这方面,更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体会我们的生命中凝聚着家人的情感和心血,寄托着家人的无限希望;本单元中所反映的社会对儿童的特别关爱,则更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由此,我们希望学生能体会到:生命是美好的,应该被尊重;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我们要好好珍惜。

重点关注: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

教学目标:1、2、3、4、5、引导学生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沉迷电视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懂得吸毒是违法行为,一定要远离毒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

使学生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男女之间相互尊重,友好交往。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活动主题一 生命多么可贵

本主题包括“感激生命”、“珍爱自己”两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感激,从而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意义,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对未来人生充满积极期待。

1、首先以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等神奇的生命过程的展示导入,备课系统光盘里就有,这一单元的FLASH故事,视频录像比较多,老师们可以选用。

2、出示一组母亲十月怀胎的视频或图片,了解生命诞生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母亲怀胎十月和哺育我们成长的辛苦,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通过对生命的追踪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生命寄托的希望,体会我们的出生给予母亲的幸福,从而认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对于我们自己以及对于我们的亲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参考课本P3中的一组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妈妈怀着我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她在想些什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又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也可以开展一次亲子交流活动,让学生和父母家人互相启发,互相分享。虽然只是一组简单的图文,可以引发的活动和思考却很多。

3、设计“爱心小卡片”,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爱。让学生想想从出生到现在,父母家人、社会给予我们多少关爱,把你知道的温暖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或设计一套爱心卡片,寻找生活中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爱(如少儿频道、少儿读物、青少年宫等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做一个快乐的人。本主题用两句名人名言结束,教学中可安排类似的名人名言收集、开展热爱生命的诗文欣赏、朗诵等活动。

第二部分“珍爱自己”试图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不断肯定自己的长处,学会树立长期的人生目标,为自己设计美好的人生蓝图,并为此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会战胜挫折,永不气馁。

首先用学生熟知并喜爱的篮球巨星乔丹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明白“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教材第7页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更多的内容,如“我最让父母自豪的是„„”,等等。可以开展一个“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演讲会,可以让学生说自己成功的故事和经验,也可以说名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活动主题二 成长日记ABC 本主题用记录“成长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成长的快乐,学习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悄悄长大 开篇用有趣的照镜子导入,引导学生利用“时间小镜子”和刚入学的自己比比,回忆成长过程中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变化。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体会自己的变化,告诉学生原来自己就在“时间”这面小镜子中慢慢长大。

“成长日记——快乐篇”中的三张照片让学生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一起欣赏带来的照片,注意启发学生:成长的快乐和父母家人的呵护分不开。也可以要求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本“成长日记”。

成长的路上肯定会有烦恼。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做一个调查,归类总结烦恼的种类,如“学习中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和朋友交往中的烦恼”、“身体的秘密”等。结合教科书中提示的三种解决烦恼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当“知心姐姐”,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明白有了问题要沟通,不能憋在心里,变成真正的烦恼。也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医生,相互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没有出现关于学生心理、生理发展变化的具体个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2、男孩女孩

“男孩女孩”这一活动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男女性别角色问题,二是男女同学如何交往的问题。首先以两幅对比画(一是男孩欺负、捉弄人,一是男孩乐于助人)切入: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接着又以女孩们的讨论提出:什么样的女孩最可爱?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本活动内容的中心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男孩女孩的角色概念,刻画出大家心目中最棒的男孩女孩的形象,将自己的认识在“成长日记——塑像篇”中记下来。实际上,这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参考——如何完善自己。什么样的男孩女孩是最好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诸如诚实、正直、善良等品质应该是男孩女孩的共同标准。

关于男孩女孩的问题,教科书在12页呈现了学生的一些看法,试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男孩、女孩的差异性,学会相互欣赏、相互包容、平等交往。我们既可以像教科书中中提示的那样分别开展活动,也可以 在合作中让男女同学取长补短。如布置教室:男孩子摆桌椅,女孩子装饰墙壁等,分工不同,但是各自发挥了长处。我们也可以举办“男孩女孩友谊擂台赛”活动,让男女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长处,开展一些小比赛。

男孩女孩如何相处的问题,教科书上选了一个“大刚和梅梅”的故事,正是很多五年级学生心态的写照。对于男女同学怎样交往更合适的问题,我们要注意事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以指导,注意正确的导向。

活动主题三 健康生活每一天

本单元从一个有意思的活动“1”和“0”的启示入手,通过用“财富”、“智慧”、“健康”、“友谊”、“知识”排列顺序的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的重要性,拥有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没有健康,其它一切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健康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教科书15页作了说明:首先是要拒绝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书上举了两个例子(电视迷、游戏迷),左下角的小资料是以权威的数字,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于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设计调查表格,了解学生中具体存在哪些不良生活习惯。针对现在青少年的具体情况,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吸烟喝酒、喜欢高热量的快餐、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改变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想法。

毒品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的大敌,尤其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人生幸福。“拒绝毒品”从毒品危害和如何拒绝毒品两个方面,引导青少年提高警惕,远离毒品。可先利用图片、音像资料分析吸毒的危害:危害个人、毁灭家庭、危害社会,也可让学生说说以前观看禁毒展览时看到的事例。青少年是易受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接下来利用教材中“不该发生的故事”,着重介绍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比如好奇心驱使、毒贩诱惑、误将吸毒视为“时髦”、受挫后逃避现实、不正常的逆反心理以及来自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等等。这些活动可以以 资料、故事等形式,从理性上了解毒品的危害,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参观、调查,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

“健康加油站”这一环节,可从一个小活动入手,通过学生的调查、观察生活,激发他们关心健康、关爱生命的信念,让他们懂得运动是生命之水,乐观是健康良药。例如:开展“征服感冒别动队”活动,了解感冒发病原因,改正一引起不良生活习惯。注意选题要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更深刻,才会明白健康的重要意义。

每二单元 规矩与方圆

本单元三个活动主题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关系:“校园红绿灯”以学校生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规则和学校纪律,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规则就是通过约束我们的行为,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从而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则。“社会生活有规则”是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存在规则的范畴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的意义,理解没有规则的制约,就没有社会秩序,也就没有社会的正常运转;最后通过“法律保护你我他”这一主题,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特殊规则——法律,认识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既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必须要履行的法律义务,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了解与自己有关的法律,以法律为自护的武器,以法律为行动的准绳。

关于规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中“温暖的家”、“家庭因我更美丽”等单元中设计了与父母签约的活动,四年级中“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公共生活讲道德”等单元设计了签署“班级公约”、“邻里公约”等活动,已通过具体生活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本单元则更系统地阐述了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上升到了“法律”这一特殊规则的层面,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学目标:

1、懂得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2、初步认识到规则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保证。

3、知道法律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养成知法、守法意识。

4、简单了解与少年而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感受到规则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愿意自觉遵守。

教学建议:

活动主题一 校园红绿灯

本主题由“玩不成的游戏”、“红灯的约束和绿灯的自由”、“规则伴我成长”三部分组成,试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和平时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体会规则既约束我们、又为我们服务的道理,认识规则就是通过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来为人们服务的。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生活中的规则并不困难,对遵守这些规则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重要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规则意识,如何在规则面前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而且,由于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反叛意识。因此,本单元在内容设计上着重挖掘生活细节,希望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讨论、去反思规则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遵守规则、遵守纪律,成为习惯。

“玩不成的游戏”这一环节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体验教学。比如观看一场球赛,或在班上组织一场体育比赛,评论比赛双方遵守规则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体会最深的游戏规则或体育竞赛规则。让学生尝试自己制定游戏规则,通过制定游戏规则,让学生体会制定规则需要考虑的因素,从而体会规则的意义。既然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所有有关的人都是公平的,那么,遵守规则就是为了维护这种公平与公正,违反规则就是对他人利益或权利的侵犯,就是对规则的破坏,反过来也会侵害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制定规则体会到这这种关系,我们的活动目标也就实现了。

学校纪律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需要遵守的主要规则。有 的同学能够自学地遵守这些纪律和行为规范,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经常违反纪律,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只看到了纪律的约束作用,没有认识到纪律和行为规范也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保障了我们能在和谐有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红灯的约束和绿灯的自由”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从而自觉地接受这种“束缚”。27页的升国旗、上课、考试、借阅图书等不同角度的学校生活画面,28页的连环图中主人公的困惑和“牢骚”等心理活动,以及接下来的表格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学校规则是为我们服务的。29页的小资料,用一个真实的事件说明了遵守规则是为了保障学生安全。由于违反规则、不遵守纪律造成的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交流讨论,以活生生的事例给每个学生以警醒。最后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自我检查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活动的目标主要不是评定学生的优劣,而是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以往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态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也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些条款进行分析,哪些容易做到,哪些不容易做到。或者让学生选择一条自己感兴趣的谈谈感受,分析制定这条规则的目的,自己对这条规则的看法等。

第三部分“规则伴我成长”,教科书上选择了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大科学家与我们没什么两样,所不同的是他们从小养成了好习惯——遵守规则。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从小养成守规矩的习惯,行动有准则,那么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且也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样的故事很多,我们可以举行一个“名人与规则”故事会,发动学生去寻找更多这样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获得感悟,认识到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品德修养高低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等。

活动主题二 社会生活有规则

本主题包括“无形的指挥棒”和“与规则握手”两个内容。前者从正反两面帮助学生发现文明、安全、有序的社会生活处处都离不开规则,规则是为人们服务的;后者则从人们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来思考、探究如何提高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社会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到处都有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存在。有的形诸笔墨、见于文字,有的约定俗成,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处处作到心中有规则,行为守规范,本活动内容以“无形的指挥棒”为题正是意在于此。31页4幅不同社会生活场景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无处不在的规则,体会这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规则是人们生活的需要。32页的学生作品则通过常见的堵车问题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具体地体会规则的作用。33页则是用反面的例子(两个案例、一组数据)来说明规则对于人们生命财产的重要性。

“与规则握手”从瑞士小朋友“冲马桶”这样最微小的生活细节入手,说明遵守规则对他人来说是一种责任,对自己来说则是提高修养、完善自我形象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素质。接下来的三个场景,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启发学生如果自己想要拥有整洁、文明、有序的生活,必须从我做起。写“赞赏卡”和规则调查活动都是用现实生活事例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前者利用榜样的力量,后者希望能发现生活中的不足,以人为镜,让自己做得更好。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小眼睛,大发现——身边的规则调查”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场所进行调查,寻找身边的规则,思考这些规则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将调查结果记录下来。也可以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

活动主题三 法律保护你我他

对于学生来说,“法律”似乎很抽象。本主题试图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话题来帮助学生感受“法”在我身边,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然后重点介绍一些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提供典型案例,帮助他们探讨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等话题,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真正“沐浴在法律的阳光下”。

教科书37页首先介绍宪法及依据宪法制定的几部具体的法律法规,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有关的法律常识。在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义务教育法》3部法律,并列举了一些具体条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特殊权益,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宪法等法律,教学时可适当拓展,补充介绍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在课外查阅。对于具体法律法规的了解,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律保护我们的各种合法权益,认识到法律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剪报、资料夹、采访记录等形式收集各种生活案例来进一步了解法律。也可以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政法频道等,讨论感兴趣的具体案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对有关青少年维权案例进行辩论,熟悉法庭程序,增加法律知识。鼓励学生阅读《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自己了解到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分析交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三单元 不能忘记的历史

本单元包括“圆明园的诉说”“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四个二级主题。

“圆明园的诉说”通过了解圆明园曾有过的辉煌和被毁灭的悲剧,在令人痛惜的对比中,引导学生追溯自1840年以来,外国侵略者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痛斥了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发现铁证如山的史实。然而,在这一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战斗,所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前赴后继、团结一心,终于赢来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帮助学生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为的就是让他们牢记历史教训,体会到“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这样一个时代使命。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你好,祖国妈妈”单元中,已经涉及了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了解。而本单元更是把英雄人物和爱国群众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斗争环境中,更深刻地体现其爱国精神,使人产生由衷 的敬仰之情。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我们从远古走来”侧重于古代史,本单元则承接上篇,侧重于近代史。

就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而言,“历史” 似乎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距离很遥远,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开始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之前,可以先请学生说说起始页画面的内容,在这些图中看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在此基础上老师适当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去关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画面,同时结合主题文字,理解为什么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激情,奠定整个单元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1、2、3、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列强侵略中国的部分史实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部分抗争事例,缅怀革命先烈,爱戴革命先辈。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强不表志,能树立爱国志向,明确自己的责任。

4、5、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素养。培养搜集、整理信息和表达等综合能力。

重点关注: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百年屈辱史,愿意为振兴中华尽一份责任。

活动主题一 圆明园的诉说

本主题试图以“圆明园的诉说”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对晚清中国的侵略罪行。教科书选了“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重大事件作为具体的知识点,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

关于圆明园的故事和资料相当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然后整理出带普遍性的、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让他们分组合作、一起完成。如:圆明园是怎样建成的?我们 能找到哪些圆明园的图片?火烧圆明园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最辉煌时的圆明园有哪些著名景点?当年圆明园被掠走的珍宝有多少、现在的去向如何?„„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场悲剧的深层原因: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会在帝国主义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

教科书47页的小资料介绍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的史实,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科书以《南京条约》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重大事件为代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段历史带给中国人民的屈辱和危害。可以在网上找找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地图,和战后的地图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旧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史实。

这一主题建议老师们在启发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补充、介绍这段历史概况,帮助他们对资料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中对这段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一个简单而又比较清晰的脉络,以免只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

活动主题二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20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野蛮、可耻的一页。然而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分子仍然企图歪曲历史、掩盖自己的罪行。本主题用各种血腥惨案、真实照片、人物记录、遗毒事件等,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日本侵华的一个个铁证,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的真相,以史为鉴。

教科书49页的照片上,是两个神色肃穆的少先队员,他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默默凭吊30万遇难同胞,旁边是一个特定镜头“300000”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这样一个纪念碑前,必然会心情沉重。用这样的事实导入,用意在于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让学生自觉地和书中的少年一起去学习这段历史,同时也对现代中国人不忘国耻的民族精神给予了肯定。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是两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其他必要的背景资料。结合50页的三张照片和《东史郎日记》,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访问身边老者的活动,让他们获得更真实可感的资料,激起更强烈的民族精神。齐齐哈尔遗毒事件和刘连仁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他们对中国劳工的奴役等罪行,更给中国人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创伤。

给日本小学生写信的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够以史为鉴,努力缔造和平。学生作品中表达的个人观点,代表一种导向:我们要让日本政府和民众正面历史,认识到过去的罪行,以真诚的心态祈求和平,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59页的“百年屈辱”网页制作活动,是对前两个主题的小结。不一定要制作网页,可根据学生实际条件来决定。

这一部分内容主题鲜明而且容量很大,不必面面俱到。教学时,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侵华战争的危害,加强国防意识,知道不让悲剧重演的保障就是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活动主题三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但是,勇敢不屈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并且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几代中国人的抗争历史。

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时期的重要事迹,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正是辛亥革命时期爱国精神的代表。57页的活动以制作纪念日明信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从“五四”爱国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一系列事件,从而了解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拓展,不仅可以制作节日纪念卡,也可以制作革命英雄人物纪念卡著名战役纪念卡等,做成一套套的明信片,分类整理,开展爱国教育宣传活动。

58页的《义勇军进行曲》,帮助学生认识爱国群众团结抗战的革命热情。59页的组合图文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共同的胜利,其因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国共合作、军民一心,同时取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等等。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很多,教科书只列举了“死守闸北”“血战台儿庄”“灵活机动的游击队”三个事例,安 排了一个交流活动,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国电影,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也可以把这些电影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课后去看,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

活动主题四 振兴中华,我们的责任

在前三个主题的基础上,本主题活动进一步总结历史教训,激励学生向革命先烈和爱国志士学习,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以教科书提供的资料作范例,组织学生参加祭扫革命烈士墓的活动,组织主题班会,向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表达我们的缅怀之情,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西方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让祖国强大起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这一主题时要注意避免生硬说教,要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以真挚的情感力量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第四单元 科技创造新生活

本单元有四个主题。“新科技,新生活”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从家庭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拓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技术、新事物,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因此而改变,生活因此而精彩”。“超越梦想”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科技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认识到科技发展无止境,必将“超越梦想”,带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科技是把‘双刃剑’”围绕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设置本主题,通过辩论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励孩子们树立科学态度,反对迷信、邪教,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体会科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1、2、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引导学生认识科技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认识到科技发展无止境。

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4、5、让学生懂得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

重点关注: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树立科学态度,体会科学魅力。

活动主题一 新科技,新生活

这一主题包括“生活好帮手”和“一卡走天下”两部分活动内容。前者从家庭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入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设计体验活动,让其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好帮手。后者由智能卡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生活好帮手”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煤气灶、抽油烟机等厨房的现代化产品与破旧、落后的厨房形成对比,洗衣机与搓衣板形成的对比,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家的变化,从而体会到:各种科技产品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帮手。教学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家里有哪些新的科技产品,它们是什么时候更新换代的,和传统的生活用品比一比,有什么优势。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使用新科技产品和旧工具,交流不同工具给我们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说说现代科技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乐趣。要强调这种乐趣不只是生活的舒适和快捷,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卡走天下”以智能卡为引子,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以及这些产品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小小一张卡,可以购物、打电话、乘车、交电费„„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活享受。不仅是智能卡,高科技产品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70页列举了红外线体温检测仪、CT扫描仪等,我们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智能卡,或者是身边的高科技产品,从孩子生活的地方、熟悉的环境中去发现高科技,感受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确实是科技创造了新生活。

活动主题二 超越梦想 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新都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向前迈进。活字印刷、激光照排、电脑的发展与互联网的使用,等等,这些科技发明改变了世界的模样。而科技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必将超越人类的梦想,带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与“科技带你走向未来”两个活动内容就是遵循这样的逻辑关系设计的。

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飞跃,而激光照排真正告别了印刷史上“铅与火”的时代。对于学生来说,科技与社会发展更深层次的关系很难直观感受到,所以教科书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刻印章的活动,以及对“活字印刷能否印出我们手中的教科书”的讨论,试图让学生感受到印刷术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并初步体会科技对于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印刷厂,增加感性认识。接下来安排了一个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用电脑做些什么”,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电脑的更新换代真是日新月异!而印刷术的发展、电脑的更新只是众多科技成果的重大发明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教材就是通过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这两样事情,引发孩子的探究欲望,鼓励他们去追溯100年前的世界,积极发现改变世界的其他发明创造,如蒸汽机的使用、电视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人造卫星的升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寻找一些重大科技发明,了解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具体的事实、事物给他们以启迪和感受,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精神。

“科技带你走向未来”这一活动内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崇尚,培养学生做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感。教学时可以通过教科书中呈现的几组画面(未来可以在太空旅游、去月球度假、衣服可以因环境而发生变化、可以住在海底世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畅想科技未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

活动主题三 科技是把“双刃剑”

理解科技是把“双刃剑”的含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材力图通过原子弹与核电站、克隆技术这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具体 事例,帮助他们产生直观的感受。引导他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理解“双刃剑”的含义,懂得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1、原子弹与核电站

原子弹与核电站对核能的利用完全不同,可以毁灭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主题故事“大科学家没有想到的”讲述了世界上首次将核能作为武器,导致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毁灭的历史事件,说明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亚湾、秦山核电站既说明了核能的利用能造福人类,又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运用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原子弹的威胁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引发学生思考:核能开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教学这一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对于核武器威胁的了解,如知道哪些国家拥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核战争,将会对今日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核电站的认识也要多角度考虑,如不仅要结合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实际利益,也要了解如核污染的可怕后果等。要注意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恶意的,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它,就能为人类创造美好的未来,从而正确理解科技是把“双刃剑”的含义。

2、“让人欢喜让人忧”

这一活动内容是在前一个活动内容的基础上,从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和角度进一步深化“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科书选择了人们最为关心的、与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例子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利和弊。如克隆技术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是他们难以理解的新兴科学技术。教学时要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克隆技术“让人欢喜让人忧”,同样是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问题。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80页的列举的电子垃圾、温室气体、原油泄漏三幅图片,形象直观地说明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小资料“不该颁发的诺贝尔奖”更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接下来让学生对干电池、塑料瓶和空调的使用带来的利弊进行探讨。这一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要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科技产品 的利与弊,讨论如何避免这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或避免这些问题。

活动主题四 崇尚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虽然已经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但是违背科学的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仍然在有些地方存在,甚至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83页的四幅漫画、84页的“法轮功”邪教思想、85页的一些所谓的“神秘现象”,这些具体事例都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他们去发现身边的迷信现象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要鼓励他们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各种现象,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也许有些迷我们暂时还没法解开,象教材85页所设计的那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记下这些暂时解不开的迷,让它带领学生走向永不停息的探索之路。开展这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第五单元 商品带你看世界

本单元共设计了四个主题,“商品的故事”主要引导学生纵向了解商业的起源和发展,感受现代商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寻找商标的国籍”则侧重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帮助学生感受世界经济的联系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从中国商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视角,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懂得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链上的重要一环,从而唤起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最后,“你好,WTO”主题更进一步通过“WTO”这个国际组织,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经济格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的趋势,懂得未来经济更加充满了机遇和挑战。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的思考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初步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意识,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商业活动是由于人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2、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增强自豪感,激发爱国情,了解家乡的机警发展状况,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力。

3、4、简单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感受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初步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关注生活的热情和探究的意识。

重点关注: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帮助学生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活动主题一 商品的故事

这个活动主题主要帮助学生纵向了解商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故事连载”的形式巧妙安排内容。“故事一:从以物易物开始”认识商业活动的起源;“故事二:商品的旅行”通过古代商业和现代商业的对比,充分感受现代商业的繁荣和便利;“故事三:热闹的商业街”通过“我”和爷爷逛街的见闻,体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故事一:从以物易物开始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商品和商业的起源,介绍的最初原始人的商业活动——以物易物和货币的起源。用“时光机”把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介绍远古人在开始有剩余产品后产生了交换物品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以物易物。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业生产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使商业活动逐渐发展起来,书中介绍了3种比较有特点的古代货币。提示文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想像古代的集市,让学生想像原始社会商业发展的情况。

故事二:商品的旅行

本故事主要介绍商业的发展过程和商业发展的条件。通过“丝绸之路”与现代商业的发展的对比,阐述了商业发展的过程以及商业发展的客观条件,让学生从中体会现代商业的发达。“把茶叶或家乡的特产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活动,是对本故事内容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了 解了现代商品流通的便利条件以后,利用这些条件为我国商品走向世界出谋划策。可以让学生尝试做一份推广计划,获得更多体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故事三:热闹的商业街

本故事是以“我”和爷爷逛街的故事为主线,将现代商业繁荣发展各种具体体现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贯穿起来。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展示了现代商业发展是多方面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科书上设计的活动:寻找身边商品的故事,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商品的变化和商业的发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体验生活这种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活动主题二 寻找商标的国籍

本主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用品入手,横向感受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世界物产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思考。可以参考书中设计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去了解进口商品的情况,如对家里的冰箱、电视机、空调等电器进行调查,搜集并整理进口产品的名称、品牌、生产国,或分国籍制作商品情报卡,直观地找到“商品的国籍”。通过活动了解世界各地物产分布的情况和特点,初步知道我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可能来自哪些国家,进一步体会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

活动主题三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如果说前一个主题侧重于帮助学生从常见的商品感受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那么本主题则强调“中国制造”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人民生活的影响,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好前景。教学时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先从家乡知名企业的调查了解,先近距离地感受“中国制造”的魅力,为家乡的建设成就感到自豪,再从报纸、网络等媒体搜集信息,了解近年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TCL集团等,了解它们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计划,并发表自己的感想。从而感受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活动主题四 你好,WTO

本主题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国际组织,并了解中国已经成为了这个组织的成员的事实。通过了解“世界贸易组织”来了解当今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国际经济形势,鼓励学生做好成才准备,迎接未来挑战。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我们简单了解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教科书中的范例,在生活中、新闻事件中寻找案例、故事、老百姓的热点话题,如反倾销、汽车大降价等,让学生具体感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搜索资料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机遇”和“挑战”两方面来思考,考虑正负两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应对未来挑战。

三、教学建议

1、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下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制品德与社会自编教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认识我自己,包括四课即两年来的变化、我的优点和不足、我的兴趣和特长、相信我能行。第二单元我爱......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1 本学期,通过参加工作室研修活动,我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认识有所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展现自我个性飞扬 现在的一些思品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思品与社会教学无法真正触及......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临近期末,我希望对一学期以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同学指导与评价,特制定本学科期末复习计划:首先,需要明......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总结1 本学期,通过参加工作室研修活动,我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我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认识有所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试题

    2015-2016第二学期期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试题一、填空1.在地球上()平方千米的表面上,海洋约占(),陆地约占()。大陆与其相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2.全世界共有七个大洲。它们是()、非洲、欧......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3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 篇1 一,学情分析: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学生思维活跃,集体观念强,活动积极性非常高,有爱......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 篇1 一、教材编排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一) 这是我们的社区;(二)我看家乡新变化;(三)好大一个家;(四)共同生活的世界。二、教学重点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