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

时间:2019-05-12 15: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取决于无意识的需求和欲望;而行为主义者由于不研究人头脑内部的事件,因而认为人是否具有理性无关紧要,在他们看来,只要对环境中各种刺激进行精心的安排,引出有机体的反应并加以及时的强化,就可以控制和塑造人的行为。(29)

2、皮亚杰认为,人总是积极地、理性地试图学习。他把儿童看作是积极的学习者,他们会主动地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29)

3、他认为“发生认识论就是企图根据认识的历史、它的社会根源以及认识所依赖的概念与运算的心理起源,去解释认识尤其是科学认识的一门学科”(Piaget,1970)。也就是说,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它要解决人(群体和个体)的智慧是通过何种机制,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这类问题。总之,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题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29)

4、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30)

5、为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呢?其理由是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30)

6、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当个体面临环境中新的刺激,总是先试图去同化,如同化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甚至重建新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31)

7、个体后天建构的图式最初源于动作,这种主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构成了皮亚杰理论的核心。具体地说,主体主动地组织图式去同化环境中新的信息,如同化成功,图式得到丰富;如同化失败,则原有图式得到改造或建构新的图式。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进行,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到发展。(31-32)

8、在皮亚杰看来,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类: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32)

9、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恰当、不超出儿童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中问题”。(32)

10、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32)

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33)

12、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及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34)

13、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34)

14、在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儿童已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但儿童运用的概念与成人运用的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34)

15、在直觉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思维直接受到知觉到的事物表面显著特征的影响。(35)

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的儿童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他们只能对具体事物、具体情境进行思考,如果在纯粹语言叙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儿童就会感到困难。(37)

17、处于形式运算(11、12岁以上)阶段的儿童,倾向于从可能性开始,然后进展到现实;当面临问题时,他们会细致考察问题情境,并试图确定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再来系统地检验哪一种方法才是现实的。(39)

18、在维果斯基看来,由于儿童自出生以来就处在其周围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中,他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文字符号的学习,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中,他以其所掌握的心理工具为中介,他的高级心理机能逐步从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整个认知发展过程中,对高级心理机能而言,主要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42)

19、儿童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何在?维果斯基强调以下三点:其一,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结果。其二,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能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的结果。其三,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43)

20、语言与发展: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语言是儿童用以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中介工具,也即一种思维工具。语言在发展中还有一种功能,即使得儿童能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或观念交换。“活动”这一概念也是维果斯基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在“做”中学,即通过与更有能力的人一起进行有意义活动来学习。活动提供了使对话可能发生的情境。语言在发展中还有第三个作用,即为人们提供了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调控的工具。个人言语是引导个体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个人言语,最初是大声咕哝出来的,然后逐渐被内化,进而

成为复杂认知技能的基础,这些技能包括保持注意、记忆新信息和问题解决。(44-45)

21、学习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根据这两个发展水平的界说,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其意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47)

22、教学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和教学相互影响,甚至教学要先于发展。教学支架就是然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在操作上,教学支架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时,教师就进一步提供“支架”;当学生需要较少的帮助时,教师就撤销“支架”,以便学生能独自完成任务。(48)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一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主要讲什么是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以及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培养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

光看目录就吸引了我。因为我想成为专家型教师,我也想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所以虽然刚开始看有些难度,但我坚持下去了;而且发现静下心来看后竟然收获不少:

一、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必须掌握内容知识,即有关所授学科内容的知识。可以通过以内容为基础的课程和学校外的经验来提高你的内容知识水平。(比如我的内容知识来自我学过的英语课程,还有在校外运用英语、阅读和讨论有关英语问题的经验。从现在起我得多阅读英语资料或是有关于英语教学的书籍。因为我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二、“反省式教学实践”对成为专家型教师具有重要性。重视反省式教学实践,不断地从经验中学习。专家型教师会对具体情形进行反省思考并加以利用。这跟我们时常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一样的,但是专家型教师更善于在反思过后想出好的解决方法,从而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今后在反思过后,应该积极地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

三、熟练掌握技能使其达到自动化对成为专家型教师具有重要性。熟练掌握技能(即技能自动化)就可以用同样或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比新手更多的事情,这样,专家型教师就可以凭借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的优势,不费什么力气便可以表现得很出色,而新手(教师)则要花费巨大的努力来完成工作。(必须努力学习所教的英语学科内容、教学方法和讲授英语的特定教学方法,且使其达到自动化)

四、懂得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一起工作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部分,这一点和有关教学的知识同样重要。因为与其他教师和上级领导友好往来相处,可以期待在今后得到回报。这些回报包括同事的忠诚依赖、许诺,在需要时提供帮助。这种实践性的能力或者称之为智慧是教学技能的重要部分。(不要“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

事。”或者是排挤同事,怕他们超过自己,这种做法都是不利于进步的,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绊脚石)

第三篇: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

读《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有感

盐城市北龙港初中

陶建春

假期中,匆匆拜读了吴庆麟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教授以其精深的专业知识、典型生动的教学案例、轻松活泼的文字,为我们解读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使我对教学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枯燥乏味的假期生活因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吴教授从我国心理学发展观念百花齐放但又缺乏整合的现状,结合教育实践编撰了该专著,意在切实解决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21世纪初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该专著分为绪论和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三个部分,条理清晰、思维严密。绪论部分又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章节。第一部分:学生心理,包括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智力与创造力、特殊学生等章节;第二部分:学习心理,涵盖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学习的认知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和建构主义观、复杂的认知过程等章节;第三部分:教学心理,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动机、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结果的测评等章节。

皇皇巨著得以面世,不仅包含了吴教授的智慧和心血,也凝聚着教育心理学教研组工作者的汗水。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由吴庆麟教授总负责。初稿分别由胡谊(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四章)、刘明波和 张振新(第二章、第四章)、陈云儿和胡谊(第三章、第八章)、谢立波(第五章)、杜伟宇(第六章)、张振新(第七章第一、二、三节)、郝宁和余建华(第九章、第十章)、李同吉和胡谊(第七章第四节、第十二章)、袁薇薇(第十三章)等撰写;后经吴庆麟、钱文、汪航等审阅并修改;最后由吴庆麟、胡谊定稿。本教材的试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第二专业(2001级学员)和网络学院“教育学”专业(2002级学员)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完成。

本教材一个显著亮点就是在每部分教育心理学知识专业讲解之后,都编排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内容。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由浅入深、由理性学习到经验总结的系统的阐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便于学者自学和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专著中的典范。例如在《绪论》第一章节“教师与教育心理学”中,就在“引言”、“教学设疑”(第一节: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二节: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第三节: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等)专业讲解之后,设计了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总结、重要概念、参考文献等环节。“绪论”中引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如果你是师范生,你认为今后择业,特别是应聘中小学教师时,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如果你是物理系学生,与数学系学生相比,教授中学物理是否具有明显优势?如果你已经是教师,是否感觉自己从事这一职业很艰苦?如果你是小有成就的青年教师,可否总结几条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教师教育过程中师范生和教师面临的问题。独特情景的设计,一下子勾起了读者阅读欲望,急切从中寻找 答案。再如在“教学反思”这个环节,编者设计了:

1、优秀教师具有什么特征?你是否达到了?如否,差距在哪里?

2、造成优秀新教师与优秀教师之间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3、成为优秀教师,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4、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对你有何启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样的例子贯穿整本教材,构成了本教材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本教材有别于其他专业性教育心理学教材的独特之处。

读完整本书,我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表扬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中,却泛泛表扬,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造成表扬的无效性原因在于,表扬学生的方式,决定表扬能否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给予的表扬基本上都没有说明学生的什么行为值得表扬;表扬的表述方式可能空洞、重复、信息性不强(入“做得好”;“不错”“好„好„好”等)。有时候,受到表扬的行为实际上根本就不值得表扬,例如,许多教师仅仅表扬参与(如“我很高兴你参与了”),而不是表扬对教学过程的深入参与(如“你的确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

因此,有效的表扬应该:

1、发生在校生做出某种适宜、良好的行为后;

2、是有目的地,不应该是为了表扬而表扬;

3、应指出学生值得表扬的行为,即将注意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表扬的行为上;

4、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能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所获得的成就的关注;

5、隐含着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在将来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等这样的信息。著名学者吴志标就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都不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事物也不同。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要因人而异。特别是那些成绩差、且因为成绩差而更没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就更需要老师去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了。„„知识的生活化是很重要的。脱离生活的知识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根本不会有什么动机去学习。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灵活运用本教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而充盈,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2017年2月7日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2016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该书框架

该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试图解决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问题,并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方法、程序。

2.学习理论。

该部分可以说是该书的核心和亮点。主要介绍了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早期的不能称其为理论的学习观点,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以及最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刚刚介绍到我国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学习心理。

该部分主要从学习本身、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四个方面阐述的。学习自身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的实质、机制、类型、特点;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系,该方面与发展心理学联系密切;学习动机方面,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的迁移方面,主要介绍学习迁移的机制、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在教学上的应用。

4.知识的学习

该部分先概述了知识以及知识掌握,然后按照冯忠良(1992、1998)划分的知识掌握的三阶段:领会、巩固、应用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

5.技能的学习

该部分采用总分形式。先总述技能,介绍了技能的特点、类型、作用、操作技能形成的理论、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影响技能形成的条件。然后分别介绍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及其形成的阶段、及其培训;

6.社会规范的学习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概述社会规范及其学习、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与条件、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7.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该部分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二.各部分内容详述

1.教育心理学的科学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谈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就不得不分别考虑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层面上,19世纪后半期,各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对应进行了一系列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改革。一些教育家在教育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裴斯塔洛奇,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客观上推动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层面上,从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心理学就挣脱“他的母亲”哲学的怀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出来。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可能。

谈到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要谈到三个人及其所代表的趋势:赫尔巴特、莫依曼、桑代克,有许多像赫尔巴特一样的学者,不断地尝试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其中赫尔巴特“五阶段教学法”影响深远,至今中国的传统的授课都有受其影响的影子。作为冯特的学生的莫依曼是“实验教育运动”的倡导者,该运动为测量、实验、统计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起推动作用。桑代克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一个完成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有人认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从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算起。从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几个: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流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最近的建构主义学派。在此不一一介绍,后面将详细介绍。

(2)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作者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学的一门学科。目前该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仍然很流行,但是其使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真正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第二类是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比如莫依曼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这种倾向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使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此外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多数持该观点。第三类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以桑代克和奥苏伯尔为代表,桑代克创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一度受到推崇,但因其研究成果的局限性而逐渐衰落,奥苏伯尔提出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一个独立的学科。也一度受到赞同。但二者在证明其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的理论依据薄弱,内容体系缺乏内在联系。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作者认为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的产物,它具有双重任务:一个是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从而使得心理学科学在教育领域得到纵深发展;一个是研究如何应用学生的学习规律去改革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首先,客观性原则,即学生学习心理的来源、发展过程、结果都是客观的;其次,系统性原则,即心理是一个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制约的统一体。再次,实践性原则,理论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最后综合创造原则,即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

书中作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的优点是当前性、直接性、真实性、不要求观察对象合作,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费时、主观性、不可控性。访谈法的优点是深入性、灵活易控制、适用范围广,缺点是费时、费力、访谈效果取决双方合作情况。问卷法的优点是不受人数限制、适用范围广、结果易定量统计处理,缺点是调查不够深入。测量法除了居于问卷法的优点外,它比较问卷更定量化,更精确。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其中实验室实验法就要较高的内部效度,但缺少外部效度,能否推广到现实学习、生活中还得打个问号。自然实验法相对实验室实验法具有普适性,得到的结果能较好的推广到现实中去。但它也缺点是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2.学习理论

(1)早期学习观点

这一部分不能称为其为学习理论,只能说这些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言论或文章涉及到有关学习的观点,譬如:柏拉图的理念回忆说,沃尔夫的官能训练说,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展开说,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形成说。(2)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巴浦洛夫、华生、格思里、赫尔、斯金纳。他们各有侧重,但他们所提的学习理论有一个共性是认为,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桑代克通过猫的迷笼学习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巴浦洛夫通过狗分泌唾液实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并得出其规律,如:条件的获得、消退,刺激的分化、泛化,恐惧性条件作用,高级条件作用。作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摒弃了意识,认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的变化。而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S-R。认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习惯。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即是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是有机体于环境保持平衡。斯金纳也是行为主义者,他的操作条件作用说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并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并指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3)学习的认知理论

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格式塔流派、布鲁纳、奥苏伯尔。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黑猩猩问题解决的箱子系列实验和棒子系列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现说指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他的结构教学观指出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发现学习法提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奥苏伯尔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为学习理论增加了一个新的亮点。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布鲁纳告诉我们除了接受学习还有发现学习,奥苏伯尔告诉我们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

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托尔曼、加涅、班杜拉。托尔曼通过小老鼠的位置学习实验和猴子的奖励预期实验得出认知—目的说: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我们指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并将每一个学习动作分解成八个阶段并安排相应的教学设计。班都拉扩展了学习的途径,认为除了直接经验学习,还有观察学习,并得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并通过经典的儿童观察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实验得出结论:行为的结果只影响行为的表现,不影响行为的学习。并指出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

(5)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思潮,该流派的人性观是人性自然、人性本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给我们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及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以及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罗杰斯的有意义的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不是一个意思,在罗杰斯看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时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的“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最新的理论思潮,传入中国也不是很久。它包括不同取向: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取向、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但他们有些共通的东西: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关于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唯一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的假设。同时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而这种建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关于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关于学生观,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对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对一个新问题没有看法,他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逻辑推理对新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经验,而应该以学生已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学习心理

(1)学习的实质、机制与类型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实质都有不同的理解,上面学习理论已经给了详细介绍。冯忠良老师在这里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以心理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和积累的过程或经验结构的构建过程。随后又从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角度讲学习的机制。最后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学习进行分类。根据学习的主体,将其划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机器的学习。根据学习的水平,雷兹兰将其划分为四个水平,加涅将其划分为八个水平。根据学习的性质,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结果,分为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根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2)学习与个体发展

学习与个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此学习教育心理学应与学习发展心理学相结合。该部分作者分别将学习与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3)学习动机

该部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述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的关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理论。概述学习动机方面主要讲了学习动机的实质、基本结构、种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方面,通过启发式教学、适当的动机水平、充分及时地反馈、妥善进行奖惩、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归因训练六个途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理论是学习动机这章最重要的。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4)学习的迁移

该部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概述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理论、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概述学习迁移方面主要讲了学习迁移的定义: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并对学习迁移进行分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关于学习迁移机制的理论,早期有形式训练说、相同因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理论、分析—概括说,现代的有符号性图式理论、产生式理论、结构匹配理论、情境性理论以及作者提出的经验整合说。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相似性,即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二是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组织性、可利用性;三是学习的定势。最后讲了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应精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教材,按照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4.知识的学习

(1)知识概述

这部分讲述了知识的定义、类型,知识的四个表征——概念、命题、表象、图式以及作用——指导活动、促进能力提高、制约问题解决水平。

(2)知识掌握概述

这部分讲述了知识掌握的定义、类型,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以及关于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作者对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对知识掌握的类型的划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关知识的准备,心智技能的掌握,教材结构。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中,图式理论指出知识的掌握分为生长、重构、协调三个阶段;“三水平论”指出知识的记忆分为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知识的记忆三种水平作为图式理论的补充。冯忠良老师将知识的掌握分为三个阶段:领会、巩固、应用.(3)知识的领会

知识的领会可分为两个认识环节: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教材直观就是学生对教材感性的能动的反映。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教材的概括是抽象思考、理性认识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过程。

(4)知识的巩固

该部分主要讲了概述知识的巩固、知识识记的方式、影响知识识记的因素、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四个方面的内容。概述方面,讲了知识巩固的实质、类型、作用;知识的识记的方式分为: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识记的因素有: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对材料加工的精细度、对所学材料进行合理组织、运用多重编码、觉醒状态;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向我们讲述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经验干扰说、提取失败说、知识同化说。以及识记学习中防止遗忘的具体办法。

(5)知识的应用

该部分主要讲了知识应用的特点、作用、一般过程、影响因素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应用的特点是: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同类事物,应用不同于领会,应用不同于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应用的作用是:应用是知识掌握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应用促进广泛的迁移,应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用有助于能力形成。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是:审题、联想、解析、类化。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知识的领会与巩固程度,问题的特征,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5.技能的学习(1)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该部分讲了技能的实质、特点、类型、作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技能的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特点是:不同于本能行为,通过学习形成;不同于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活动方式。作者讲技能划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的作用是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是活的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2)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亚当斯的两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两阶段是言语—动作阶段、动作阶段;金泰尔德两阶段模型得出操作技能形成的两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固定化—多样化阶段。

(3)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是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划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作者对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划分

作者将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划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

(5)作者对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的划分

作者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划分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

6.社会规范的学习

(1)社会规范及其学习概述

该部分主要讲述了社会规范的定义、特点、类型、作用以及社会规范学习的定义、内在机制、意义。

(2)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

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交往需要、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3)有关社会规范学习的理论

该部分主要从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情感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三个方面阐述的。社会规范的认知理论主要讲了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皮亚杰将5-9岁界定为规则绝对、父母权威的“他律道德”阶段。9-12界定为规则相对、权威弱化或消失的“自律道德”阶段。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第一水平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结果决定,未将社会规范内化。第二水平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父母、满足社会期望。第三水平为“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已完全内化。

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理论,该书主要谈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主要有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企图调和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既满足需要,又遵循现实。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包括理想和良心。理想促使人表现好的行为,良心抑制人的不好行为。行为学习理论主要讲述了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图拉德儿童观察攻击性行为的经典实验告诉我们行为的结果,只行为的表现,不影响行为的学习。并划分了观察学习过程划分为四个环节: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4)社会规范的接收过程与条件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划分为依从、认同、信奉三个阶段。其中,依从分为从众和服从。社会规范从众学习的条件有群体的一致性、内聚性、群体成员专长,个体的文化背景、个性差异、性别差异;社会规范服从学习的条件有奖惩、情景压力。社会规范认同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学习的条件有榜样的相似性、地位、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模仿,消除义情障碍。社会规范的信奉学习的条件是对规范价值的认识和社会规范的情绪体验。

(5)社会规范的背离及其纠正

该部分罗列了社会规范背离的原因和对其纠正的原则。在此就不赘述。

7.教学设计与成效考核

该部分阐述了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教学媒体的设计。并简要的介绍了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信度—一致性,效度——有效性,难度——难易,区分度——能够有效区分。以及教学测验的类型和作用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重要概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属于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评估(assessment)为了作出有关学习和教学的决策而系统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

相关(correlation)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或为正或为负的关系。相关研究(correlation research)寻找两个或更多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通过访谈、观察和调查来描述观点、态度或事件的研究。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通过系统的操作变量来试图确定原因和结果的研究.实验研究通常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包括对教学和课堂管理的一般原则的理解,这是超越个人话题或学科内容领域的。

下载《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第二章)读书笔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教育心理学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潜心阅读了一本对教育工作,甚至于生活十分有意义的一本书――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本书开篇从如何使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这一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关于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需要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而学习动机的激发则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学习需......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大全]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冯特的重要贡献德国心理学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第2版)》读书笔记 第一章 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各种不同的意义 1.最好的思维方式 反省思维: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2.“......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五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对于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足了这些条件: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下面将从三个......

    心理学读书笔记

    读《教育过程》有感 《教育过程》一书主要是以课程的制订为中心展开论述,无论是谈课程结构、学习准备、两种截然相悖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等,都是直接从课程的角度或者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