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浅谈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班级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然意外发生的一种特殊事件。在班级管理中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
班主任遇到突然发生的偶发事件,首先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控制局面。看看是否有人员伤亡,遇到此类应立即送往医院医治。然后要向领导电话汇报情况。最后,应及时联系家长,根据情况,最好是家长来校处理。由于我们工作事件以及社会阅历不是太长,经验不足,在态度立场方面要多征求领导的意见,以免有些话说出来之后造成误解和矛盾,使工作难度加大。
班主任处理问题要公正,就事论事,以事实为依据化解矛盾。不管事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班主任都要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在寻求事件处理办法时,可征求学生、家长、校领导的意见,使偶发事件在必然的结果中得到解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有效策略。
平常还得做好日常教育和防范工作。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不仅需要通过教师的说教。还可以进行实际演练,模拟现场等等。帮助小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有一定的印象。
第二篇:班主任偶发事件处理艺术
班主任偶发事件处理艺术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生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事件。偶发事件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性格异常、感情障碍、人际冲突、不良道德行为、天灾人祸、外来干扰等。偶发事件是班主任最头痛的事,处理偶发事件是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考验。偶发事件虽然是偶发的,但往往影响很大,处理不好常常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有时后果虽不严重,但造成的影响却对班主任以后的工作十分不利,所以,班主任必须十分注意偶发事件的处理。注意研究偶发事件的特点、成因、处理方法,努力防偶发事于未发,即使偶发事件突发,班主任心中因有备而无患。
一、偶发事件的特点是:
1.突发性。偶发事件的常常以突然的方式爆发,常常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的重大变故或学生本人的意外遭遇联系在一起,在教师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学生在校严重伤害、病患--骨折、眼伤、急腹症等。由于偶发事件的突发性,常常搞得班主任手足无措。
2.偶然性。偶发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意料之外。偶发事件一旦发生便在班级和学生个体中造成爆炸性的反应,轻则中断正常的课堂授课,重则影响全校教学秩序。
3.紧迫性。偶发事件,一旦发生必须马上予以处理,班主任必须当机立断,妥善解决。处理偶发事件,首先,班主任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沉着冷静,不慌不乱。控制感情,做到沉着冷静,对于人命关天的事尤为重要。其次,了解情况掌握分寸。“了解”是教育的钥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前提。在偶发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要注意调查研究,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然后再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给予处理。再次,当偶发事件发生之后,班主任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
二、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
1.冷静沉着
偶发事件因其突发和难以预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心理容易失衡。特别是有些事件纯属学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所致,有的甚至是个别学生对教师的“公然挑衅”,很容易使班主任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情绪,并产生使出“杀手锏”、“杀鸡儆猴”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产生恼怒、委屈、急躁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能失去自制力和理智,因为处理偶发事件的大忌就是缺乏冷静。
首先,通常偶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处在不冷静的状态之中,班级气氛也很紧张,学生们都十分关注班主任的态度和情绪。班主任如能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不仅能够稳定事态,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示范,使学生的情绪也趋于平静,这就为处理偶发事件确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其次,班主任如果缺乏冷静,急于解决问题,就会忽视对偶发事件的成因和来龙去脉做认真的了解,就容易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或是只从“现象”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容易急于下结论,急于判断是非。这样就难以把握处理偶发事件的分寸,造成处理不当和失误。所以,当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保持冷静,马上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并把握处理的分寸。(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班主任就要迅速果断地决策,化解激化的矛盾冲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对全班学生(如果涉及面很广的话)提出要求,并随机采取必需的措施。
2.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建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积累和占有资料。只有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才会心中有数,才会处变不惊,才会找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努力形成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平时要善于组织各种活动,善于调解学生的矛盾关系,善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偶发事件发生后,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取得集体舆论的支持。这样就会便于与学生配合,使学生较容易接受班主任的临时安排,使偶发事件更容易得到处理。
要做到因势利导,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偶发事件中的“闪光点”和转化的“契机”,挖掘积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使偶发事件的处理迅速纳入最为有利的轨道。
3.重在教育
偶发事件多半是比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偶发事件却要着眼于大多数,提高教育的效能。除了极个别的偶发事件涉及个人隐私、不宜公开处理外,大多数的偶发事件都可以用来“借题发挥”,作为教育的内容。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不仅仅要解决某个具体的矛盾,教育某个具体的学生,而且要通过偶发事件的处理,使大多数学生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平时学生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偶发事件的爆发使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这时他们对周围信息反应特别敏感,思想矛盾特别尖锐,是学生最易接受教育的时机。抓住这些时机,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处理得当,偶发事件常常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
三、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1.降温处理法
降温处理,就是班主任暂时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发事件暂且“搁置”一下,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实施时,班主任要冷静沉着,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稍稍平息一下已经激荡起的不平静的气氛,要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作一个预见性的“交待”,并让学生理解这样处置的理由。
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因此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班主任也容易心理失衡,较难有充分的教育准备和冷静细致的分析。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和班主任准备不足的状况,如果贸然实施“热处理”,就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待偶发事件,常用的办法就是冷处理。冷处理是从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出的,也是从提高教育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实施冷处理,并不是对事件不作处理,也不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处理,而是尽量减少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争取调查了解的时间,等待最佳的教育时机,为全面、干净、彻底解决偶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2.变退为进法
有许多偶发事件都是这样发生的:课堂上,学生忽然提出一个难题或怪题,或老师发生“暂时性遗忘”,忘记了某问题该如何解答。遇到这类情况,班主任可以不必急于解答,而是巧妙地反过来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发动大家一起开动脑筋,自己也争取宝贵的时间来考虑对策,然后再综合大家的意见来得出结论。
3.移花接木法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时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都不允许着手进行偶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而不进行处理又无法平息个别学生的情绪,或是这样的事件原本也不必搞得水落石出,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事件就不再成为“事件”。对此,班主任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利用学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的心理特征,巧妙地把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
像这样的偶发事件,班主任经常碰到,其实事件的演变已从学生之间打架,转为一个学生不愿进教室。中小学生中的纠纷,是中小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大多数纠纷,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排解的,班主任不必事事插手,插手过多反而影响学生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社会化进程。但这个例子中的事件恰恰发生在上课之前,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位班主任这样处理,应是最佳的方案。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关键是要找准一个“支点”,转化要非常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4.幽默化解法
有些偶发事件,原不必争个曲直长短,但却形成了尴尬的局面,或是如果非追究下去不可的话,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幽默来进行解决。运用幽默,不仅是为调节情绪,缓解冲突,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武器。幽默是智慧的表现,也许能将一场冲突消于无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第三篇:班主任如何处理偶发事件-班主任工作经验
班主任如何处理偶发事件
在日常教育管理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如同学之间打架和顶撞老师等,如何处理偶发事件,对班主任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反映了班主任的本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妥善处理偶发事件,既有利于教育当事学生,增进师生感情,也有利于教育全班同学。相反,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而且还会把问题搞糟,实践证明,采用下列做法其教育效果较好。
一、“冷”
“冷”就是我们平日讲的冷处理。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本人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急于解决,可以“冷”上几分钟,也可以“冷”上几天,切忌生气发火,出现过头语言,甚至粗暴简单地对待学生,这样做不但不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而且弄不好还会把问题搞糟,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班主任的威信,把问题“冷”下来有下列好处:
1、避免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顶撞。
2、班主任可利用“冷”的时间,找出解决的办法。
3、对当事学生来说,在“冷”的时间内,必然进行反思,素质好的同学很快就会想到自己的过错,很可能主动找到班主任承认错误。对一般同学来讲,虽然不能找到老师承认错误,但能想到自己的错误而心中不安;对个别同学来说,虽然不可能出现以上情况,但也能认识自己的部分错误。以上三种情况,都给班主任圆满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
“引”就是引导学生接受错误。经过“冷处理”后,对于不能自觉承认错误的同学,班主任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错在何方,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因为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所犯错误都认识不够深刻,作为班主任则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不要急于求成而逼迫学生承认错误,这样往往使学生不易接受,即便是接受了错误,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其教育效果不会好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对于不能接受其错误的同学,可以另找机会进行,虽然这样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多了,但彻底解决问题的程度却大了。
2、在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学生所犯的错误说成大的不得了,这样容易使学生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或者造成学生认为老师过分挑刺的想法。
3、在引导过程中,班主任拉一定要把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体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老师是在帮助他,老师:是友不是敌。
三、“提”
“提”就是提出问题的危害性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往往有许多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性和今后如何改正看不清楚,从而导致今后还会犯类似的错误,班主任这时把错误的危害性和今后的改正方法告诉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犯或者少犯类似的错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爱”
班主任在解决偶发事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爱心融入其中,因为爱心有一种神奇的控制力量,没有人将爱心拒之门外,有了爱心为先导,偶发事件的顺利解决便有了基础。
总之,解决偶发事件和解决其他问题一样,都需班主任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忌急促和粗暴。
第四篇: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
小学班级工作千头万绪,教育目标、内容的多样性,学生身心特征的复杂性,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性,都决定了班级工作不可能都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运行,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偶发事件。
顾名思义,偶发事件就是在预定计划之外偶然发生的事情。但把所有的偶发事件都看作“偶然”的、意料之外的,其实并不完全确切,因为“偶然”之中往往隐含着“必然”的因素。比如班级工作组织不严密,对学生缺乏全面的了解,班主任的自身素质欠佳等,都容易提高偶发事件发生的频率。班主任要防微杜渐,尽量减少偶发事件的发生,一旦偶发事件发生,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理。
(一)认识偶发事件的特点 1.成因的不定性
偶发事件的成因往往非常复杂,难以确定。有的是发生在人际间的,有的则是因为一些始料不及的因素,或是某种已有的矛盾的爆发,或是本已缓和的矛盾的突然激化。人际间的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的,可能是同学之间的,可能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也可能是学生与社会上某些人之间的。“导火线”可能是学生主动点燃的(如提的问题比较怪、恶作剧等),可能是学生被动引发的(如意外事故、性格异常等),可能是教师的疏忽造成的(如教学中把题目讲错了、批评学生的方法有偏差等),也可能完全是外在因素的波及(如某个学生的家庭变故、外人的突然闯入等)。总之,引起偶发事件的原因是很难确定和预料的,班主任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出现的突然性
偶发事件的出现是突然的,表现出不可预料和突发的特点。也许本来处在晴朗的教育天空下,就突然被置于阴云密布的矛盾旋涡中;也许本来还处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融融气氛中,就突然变成剑拔弩张的师生对立的局面。因此,班主任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事件。
3.后果的破坏性
一般来说,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都是在计划的指导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循序进行的,而偶发事件则会打乱原有的部署,使原本井井有条的教育活动无法按计划进行,活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偶发事件的起因比较复杂和难以预料,处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或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或同学矛盾越发加深,或学生心理受到挫伤,或班级集体受到破坏。因此,班主任面对偶发事件,一定要谨慎处理,不可造次。
4.处理的紧迫性
只要有充裕的时间,只要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处理再棘手的事情,都不会有多大难度。但偶发事件的处理恰恰不会给你这两把“斩乱麻”的“快刀”。偶发事件一旦出现,如果不马上进行恰当的处理,教育活动就难以为继,学生心理就难以打通,师生关系就难以理顺。因此,班主任面对偶发事件,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解决方式,争取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 1.冷静沉着
偶发事件因其突发和难以预料,常常令班主任措手不及,心理容易失衡。特别是有些事件纯属学生不讲文明、不守纪律所致,有的甚至是个别学生对教师的“公然挑衅”,很容易使班主任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怒情绪,并产生使出“杀手锏”、“杀鸡儆猴”的想法。我们说,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产生恼怒、委曲、急躁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千万不能失去自制力和理智感,因为处理偶发事件的大忌就是不冷静。
首先,通常偶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处在不冷静的状态之中,班级气氛也很紧张,学生们都十分关注班主任的态度和情绪。班主任如能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不仅能够稳定事态,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示范,使学生的情绪也趋于平静,这就为处理偶发事件确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定下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其次,班主任如果缺乏冷静,急于解决问题,就会忽视对偶发事件的成因和来龙去脉作认真的了解,就容易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或是只从“现象”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就容易急于下结论,急于判断是非。这样就难以把握处理偶发事件的分寸,造成处理不当和失误。所以,当偶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保持冷静,马上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并把握处理的分寸。
遵循冷静沉着的原则,班主任就要迅速果断地决策,化解激化的矛盾冲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对全班学生(如果涉及面很广的话)提出要求,并随即采取必要的措施。
2.因势利导
遇到偶发事件,已不可能照搬原来的工作方案,但也不能置原来的计划于度外,非常从容地来解决偶发事件,这样原有的工作任务便难以完成。所以,因势利导是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则。
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分析研究学生,积累和占有资料。只有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才会心中有数,才会处变不惊,才会找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要做到因势利导,就必须努力形成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平时要善于组织各种活动,善于调解学生的矛盾关系,善于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偶发事件发生后,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取得集体舆论的支持。这样就便于与学生配合,使学生较容易接受班主任的临时安排,使偶发事件较容易得到妥善处理。
要做到因势利导,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偶发事件中的“闪光点”和转化的“契机”,挖掘积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将偶发事件的处理迅速纳入最为有利的轨道。
3.重在教育
偶发事件多半是比较孤立的事件,也多半发生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处理偶发事件却要着眼于大多数,提高教育的效果。除了极个别的偶发事件涉及到个人隐秘,不宜公开处理外,大多数的偶发事件都可以用来“借题发挥”,作为教育的内容。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不仅仅要解决某个具体的矛盾,教育某个具体的学生,而且要通过偶发事件的处理,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受到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平时,学生的心理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偶发事件的爆发使这种心理平衡被打破。这时,他们对周围信息反应特别敏感,思想矛盾特别尖锐,是学生最易接受教育的时机。抓住这些时机,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处理得当,偶发事件常常成为教育学生的“契机”。像上述例子中,刘老师利用为黑板擦开“特别追悼会”的活动,使全班学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爱护公物的教育,效果是一般的教育活动所难以比拟的。
(三)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1.降温处理法
降温处理,就是班主任暂时采取淡化的方式,把偶发事件暂时“搁置”一下,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实施时,班主任要冷静沉着,不要轻下结论,要稍稍平息一下已经激荡起的不平静的气氛,要对偶发事件的处理作一个预先的“交代”,并让学生理解这样处置的理由。
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因此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班主任也容易心理失衡,较难有充分的教育准备和冷静细致的分析。这样就出现了学生和班主任准备都不足的状况,如果贸然实施“热处理”,就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待偶发事件,常用的办法就是冷处理。冷处理是从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角度提出的,也是从提高教育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实施冷处理,并不是对事件不作处理,也不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处理,而是尽量减少偶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争取调查了解的时间,等待最佳的教育时机,为全面、干净、彻底解决偶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2.变退为进法
许多偶发事件,事情本身并不大,但需要处理。此时,班主任可不必急于解决,而是巧妙地反过来把事情抛给学生处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以退为进,不是不处理,而是充分地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3.移花接木法
班主任处理偶发事件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时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时间都不允许着手进行对偶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而不进行处理又无法平息个别学生的情绪,或是这样的事件原本也不必弄个水落石出,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事件就不再成为“事件”。对此,班主任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利用学生身上的某个“闪光点”,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的心理特征,巧妙地把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如:课间,两个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班主任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班主任没有硬拖他进去,而是根据这位学生平时乐于助人的优点,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学生看了看老师,就接过黑板走进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的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老师拿黑板进来,我相信他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后来,那位同学回到自己座位,比较安心地听课了。
像这样的偶发事件,班主任会经常碰到,其实事件的演变已从学生之间打架转为一个学生不愿进教室。小学生中的纠纷是小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且大多数纠纷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排解的,班主任不必事事插手,插手过多反而影响学生交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这个例子中的事件恰恰发生在上课之前,造成尴尬的局面。这位班主任这样处理,应是最佳的方案。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关键是要找准一个“支点”,转移要非常自然,不露斧凿的痕迹。
4.幽默化解法
有些偶发事件,形成了一定的尴尬局面,但却不值得争个曲直长短,如果非追究下去不可的话,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幽默来进行化解。运用幽默,不仅是为调节情绪,缓解冲突,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就是教育的武器。幽默是智慧的表现,也许能将一场冲突消于无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像这样的处理,寓教于笑,妙趣横生,学生感受到的只会是春风拂面,只会是诙谐和机趣,从而发出会心的一笑,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第五篇:班级管理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班级管理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一)、了解情况,弄清性质。
出现偶发事件,作为班主任,首要的工作是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弄清事件的性质之后去着手解决矛盾,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一听到或看到某些不良现象,就“眼见为实”,感情冲动,急于表态,其后果往往是情况不明,是非不分。事情即使解决了,也是会给肇事双方的学生带来严重的反教育效果,这必然会使班主任的威信下降,而且,这种不良影响甚至会长期保留在学生内心深处。
在偶发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分析原因,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分析原因就是要分析偶发事件的起因,分析当事者导致偶发行为的缘由。尽管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但是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客观上存在某些必然性因素,偶然性包含必然性。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不能给偶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应被某些局部的因素所左右,而应从整体上、本质上分析事件的内在原因和深层原因,透彻地剖析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弄清当事者的思想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肇事者的思想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分析原因,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偶发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作具体分析。尽管有些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典型对事件也能作一些比较科学的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对偶发事件来说必然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科学分析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一定要依据调查研究中获得的情况和材料,对偶发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对情况的具体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要认真弄清导致偶发事件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严格区别认识方面的原因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原因。
其次,不能脱离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逻辑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特点,以成人化的模式去评价。这在分析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例:我校某个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全体老师开会,四(2)班班长暂时代替老师管好班上纪律,就在值日生到班上检查的时候,第一小组的组长徐丹艳开始带头讲话,使班里扣了分,失去了评本周文明班的机会。因为这件事,班长背着我在全班专门批评徐丹艳“无组织无纪律”,“损坏班级荣誉”的行为,徐丹艳不服,当场顶撞。事后,我得知此事,经过深入了解,发觉这次事件仅是现象,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班长和徐丹艳因为以前的一点小矛盾而产生隔阂,并在班上分别以她俩为中心形成两个“小派别”,这次事件成了长期隔阂爆发的导火线,徐丹艳的行为只是为了体现她不服从班长的管制,想让班长失面子。班主任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她俩都提高认识。在一次特意安排的班会上,班长首先发言,高姿态的检查了自己,并主动向徐丹艳道歉,徐丹艳也作了较深刻的检查,承认了错误,班主任还带动了同学们在会上作鼓励性的发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次事件,而且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小派别问题,增强了班级的团结。
(二)、公平公正,就事论事。
不管事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班主任都要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在寻求事件处理办法时,可征求学生、家长、校领导的意见,使偶发事件在必然的结果中得到解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有效策略。
处理问题时 “对事不对人”,班主任在同学面前,是非标准要统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回想我们做学生的年代,经常会有同学背地里议论老师有偏心,说“某某成绩好,是老师的红人,老师从来不批评”,“老师真不公平”等。造成这些议论的原因,往往是班主任对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批评少、原谅多,而对学习困难生则批评多、表扬少。就算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老师处理不公,学生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老师的威信,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例:刚一开学,排定好学生的座位之后,为了便于科任老师较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班主任在讲台上贴了一张座位表,然而早上刚贴上去,等到晚自修去的时候,座位表居然被撕地乱七八糟了。辛辛苦苦弄好的表格就这样给人破坏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恨不得把肇事者当场揪出来训斥一番。假如真地那样做,肯定会深深地伤那位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老师就宣布无论谁做了,只要能重新贴一张就不再追究了。果然,第二天一早,一张崭新的座位表出现在了讲台上。在当天的读报课,老师首先表扬这位同学知错能改的做法(没指名道姓)。之后,那位同学主动找了班主任,承认了错误的行为,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抱怨自己的座位太靠后,另一方面自己的成绩也不好,不想被老师叫到。针对他的这一情况,班主任不失时机的进行了思想教育,使他重新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三)、因人而异、慎重处理。
然而,处理偶发事件,有时也要因人而异,也就是在教育的具体做法上,要全面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要切实细致地做工作,切忌掉以轻心,疏忽大意。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者的个性,学生的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马虎从事,“一板一眼”,千篇一律。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而又犯了非原则性的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本着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更多地进行个别谈话,有时还适当地对班级、家长做些“隐瞒工作”;对脾气暴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局面和抵触情绪;对涉及学生道德品质问题或违法行为,一方面要切实把问题弄清楚,决不能冤枉学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教育,促其猛醒。特别是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不宜公开批评,更不能用粗鲁的语言讽刺挖苦。对某些学生,则应该通过家长来影响教育他们,以切实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我校五(2)班的商沛同学,众所皆知,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么多年来受过许多大小的批评,主观上想改好,但意志力不强,有时不自觉的又犯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只用批评来解决问题,而首先是要鼓励他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因此每次在他身上出现了偶发事件,例如上课捣乱课堂纪律、下课和同学闹矛盾等,老师耐心的和他聊天,时刻提醒他,“你心里其实是很想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让老师表扬的、让同学们喜欢的好孩子,是吗?” 这样不断来培养他坚强的意志,要相信他,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所有人眼中的好学生!象他这种情况,在犯了某种非原则性错误时,进行个别教育后,有时对班级、对家长还要做某些“善意隐瞒工作”;而一旦他做了好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要予以郑重的表扬。有时还要帮他制造某些机会,例如鼓励他写写文章、造句,帮他修改、投稿,有一次他拾到五元钱上交,班主任马上上报给学校,全校进行表扬,对他来说,这是他的荣耀,更在班上大大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以此为出发点,鼓励他在学习上也应认真些,你会得到更大的喜悦,一次次的表扬,一次次的成功体验,进步是飞速的!
第二,要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因为偶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学生的激情和冲动,犹如钢铁置于高温炉膛里一样,如果以强硬的办法进行热处理,就会犹如火上浇油一样,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坚持冷处理,首先是要降温、要缓和矛盾、缓和情绪,千万不可粗暴地把学生推到矛盾的对立面,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要给学生留点余地,必要时还要给学生一个下台阶的梯子。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必须善于为学生着想,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特点,善于从好的方面去考虑他们的行为。如果班主任一味从坏的方面去估量或批评学生,甚至粗暴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容易自暴自弃,产生心理上的对抗。尤其当学生和班主任发生矛盾时,从检查自己的工作入手,多做自我批评,要采取容忍和宽容的态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切忌采取报复行为或强硬手段,或凭一时之怒气随意处之,否则,就会使矛盾“升温”。
其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不能急躁。等一等、看一看,给学生以卸包袱,反躬自省的时间,以利于学生把发热的头脑冷却下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采取等一等、看一看的冷处理办法,就是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时机,以给学生“雪中送炭”,从而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如果当学生尚未转过思想弯子的时候,就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欲速则不达”。
同时,在处理偶发事件的过程中,切忌乞求“毕其功于一役”。搞“一次性”处理,转急弯,下陡坡,而应循序渐进,做反复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尽管偶发事件是突发性的,但当事者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过程,因此,处理偶发事件尤其是彻底解决当事者的思想问题、态度问题及认识问题必然有一个工作的过程。对待矛盾双方成见太深和个性、脾气强硬、倔强及思想滑坡太远等学生,要耐心地做工作,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都是不能奏效的。对于男女生之间的早恋,更应该冷静对待,一步一步地做工作,使男女双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达到控制感情、升华情操的效果,逐步把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发学习方面上来。
例:一天,班主任打开抽屉时,发现一张折叠好的纸条,上面联名写着要求撤换班长,而这些同学都是同一个寝室的,撤换班长的理由是班长自己不以身作则,对别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他们还声称这是班内绝大部分同学的呼声,假如不换就是班级的不幸,势必影响班集体,而且要求老师尽快把它解决。
很明显假如热处理这件事只能激化矛盾,可能会导致班级一盘散沙。于是老师暂时把这事放在一边,接连好几天进行了集体活动和班级凝聚力培养的教育,使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作为班内一员有责任把班级建设好,同时也有义务指正班团干部的工作。两三天之后,老师感到跟该寝室成员进行个别交流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先找了寝室长面谈,获悉该寝室有一女同学因为跟班长有矛盾,原因是班长记了她几次名字;另一方面班长对自己也要求不很严格,平时说话也很尖锐,应该说是得罪了一部分同学。因而班长一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她总在寝室加以宣传,时间一长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问题症结找到之后,首先跟班长谈了几次,让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以身作则;其次,老师和那女生谈了几次,疏通了思想;最后,在先和那位女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的基础上,再和寝室其他成员座谈,让她们知道健全的班团干部对班风和学风的重要性。经过这次事件后班长对自己越来越严格,班风和学风蒸蒸日上。
(四)、尊重事实,以理服人
处理偶发事件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就是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当事者进行教育。摆事实是讲道理的一种方式,也是说服教育的一种具体方法。摆事实,就是根据偶发事件的客观情况,用事实说话,用具体事实教育学生,沟通学生的思想。这是因为具体的事实比抽象的说教容易被学生理解,感性的东西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实际,不夸大其词,更不是凭空瞎说,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尤其对学生所犯错误应负的责任,更应该一是一,二是二。否则,就会加剧矛盾。
讲道理,就是要科学地阐明事理,精辟的分析问题,把问题和道理阐述明白,令人信服。讲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好,为什么错。要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分清是非、消除矛盾和隔阂,在处理偶发事件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阐述正面道理上,而不宜把重点放在追究责任和批评方面,这样不利于当事者接受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即使对学生的批评,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的、说理的、善意的方式方法进行。要尊重和接纳犯错误的学生,如对初次拿别人的东西的学生,还必须尽可能给学生留点颜面,不伤及当事者的自尊心,而不应采取简单、武断,甚至是训斥、压制的办法,这样做只能压而不服,即使是表面上服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服教育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不能老一套的政治说教方式,要有的放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对中、小学生,更应该通俗、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如开展讲故事、班内先进入人物的现身说法、开讨论会和辩论会等活动,这些最容易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具体化、人格化。特别对有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最能促使学生猛醒,使当事者“悬崖勒马”。同时,由于偶发事件其当事者往往情绪处于严重对立状态。因此,在说服教育时,特别要注重感情的教育作用,寓情于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达到“寓义于情而愈至”的教育效果,以增强说服教育的感染力量。
例:某班分班后,由于班内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因此,班主任对他们不是很了解。有一男生平时独来独往,据说也喜欢上网。有一次,班主任在第九节去教室检查时,发现该男生不知去向,原来他在网吧上网。于是,把他带到学校,让他先吃晚饭;之后,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里,让他谈谈上网的好处;接着,找了些关于中学生外出上网弊端的资料,让他带回去仔细地阅读。在当天的晚自修,就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话题进行了全班讨论,并且叫该同学谈了自己的体会。从那以后,该同学再也没离校上网了。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出现的形式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也应该是灵活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诚心,要有较强的教育机智。能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要有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周密地观察、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了解、研究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总之,正确地处理偶发事件,不论是对班集体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成为推动班级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