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班级偶发事件的教育策略心得体会
谈班级偶发事件的教育策略心得体会
我们在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又一轮的新教师培训,由信达学校的李老师给我讲课,李老师很好的为我们这些新教师上来一堂有意义的课。
李老师以在思考中提升教育的魅力为主题,谈及并说明班级偶发事件的教育策略。她深动的讲了许多有关她在作为班主任的十几年里所遇到的事例,并总结归纳了一些方法,如降温消气法,简单一点的话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善一下情绪,不让心情太激动急躁。还有是归纳的几点,如自己有错在先,真诚道歉争取原谅,别人有错在先,千万不要错上加错,意思就是要及时认清事情的性质,而转变为最简单的处理。其余的还有个别谈心,集体教育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给了我一些经验。
李老师的许多案例及启示对于我们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及宝贵经验。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像李老师的例子,特别是打架事件不在少数。因为小学生还是一个似懂非懂的年龄段,对于有些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没能认清事情的性质,所以需要我们这些做班主任的对他们教育,化解这些矛盾及纠纷,从心理去跟他们交流。李老师对于吵架**的几点建议很好,如写写说明,很好的将事情情况进行分析;不是所以的吵架**都要集体教育,说明有时也要区别对待;有时严厉的批评也是很需要的,就是以严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吵架之类事情的严重性;还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要长期性,说明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时间的任务,可能一生都需要教育。成功的案例能给我们启发,但李老师也把她自己失败的案列跟我们分享了下,有句话说的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于我们刚踏上老师岗位,成功的事不会太多,但失败的却会很多,主要我们还不成熟,没经验,而李老师的事例为我们在以后的岗位工作,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处理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作为一名好的班主任,在处理工作的同时,更近距离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生,这样才会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李老师就很好的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十几年的经验让她更加全面的了解到了学生的信息及各情况,所以才能很好的处理班级各种突发情况。李老师归纳了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更本质的说明了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时不能求快,要更加细心的去看待整件事情,多一份冷静与思考,更加细心的去了解学生,更全面点,这样才能做好一个班主任。
李老师也提到了,心灵沟通才是最重要的,能更近距离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然后配合教育工作需要,和家长联合一起努力。对,就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去更好的管理班级工作,并能更全面的把握好每个学生的特点。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的与学生真诚交流,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合理的引导学生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并在细节处理上更加完美,做到区别对待,因人而异。还要有一颗真诚的心,通过心心相印的触动来关爱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有进一步的提升,并以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关爱下成长,度过一个快乐的小学生活。
沟通是最好的桥梁,让我从这一点出发,和学生一起踏上这座桥梁,观看美丽的风景。
第二篇:浅谈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浅谈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班级偶发事件
班级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然意外发生的一种特殊事件。在班级管理中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
班主任遇到突然发生的偶发事件,首先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控制局面。看看是否有人员伤亡,遇到此类应立即送往医院医治。然后要向领导电话汇报情况。最后,应及时联系家长,根据情况,最好是家长来校处理。由于我们工作事件以及社会阅历不是太长,经验不足,在态度立场方面要多征求领导的意见,以免有些话说出来之后造成误解和矛盾,使工作难度加大。
班主任处理问题要公正,就事论事,以事实为依据化解矛盾。不管事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班主任都要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在寻求事件处理办法时,可征求学生、家长、校领导的意见,使偶发事件在必然的结果中得到解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有效策略。
平常还得做好日常教育和防范工作。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不仅需要通过教师的说教。还可以进行实际演练,模拟现场等等。帮助小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有一定的印象。
第三篇:谈班级分层教育
谈班级分层教育
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中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规律岀发,运用一定的教育技巧,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做好工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本人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六年,每个学期所管理的班级都被评为校级或县区级先进班集体,本人也因此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班主任”。在此,就本人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来谈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管理教育方法――分层教育法。这里对学生管理的分层,主要是把学生分为新生,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和毕业生五个层次,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第一、新生的教育
班主任在承担由新生组成的班级管理工作时,应注意针对新生的特点做好教育工作。一般而言,新生刚入学,面对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心理上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这时,班主任细致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班主任应尽快帮助新生实现角色的转化,使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要求。其次,班主任要做好常规教育,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新生自觉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遵守“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班主任要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使新生从班集体中获得温暖,学会关心、友爱、合作和交往,以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如果不使新生尽快转变角色,对于展开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本学期,我校七年级有个班就出现了个别尖子生(女)带头向校方申请换班主任,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同行眼中,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强,他所管理的班级的学习、纪律在全年级中居第一位,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要求换班主任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适应新的角色,怀念小学的班主任和她们一起唱歌、做游戏的时光,说现在的班主任对她们不够关心,不接近她们,使她们没感到集体的温暖。所以,这个“角色转变”致关重要。
第二、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是指班级内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比较先进的学生。这类学生是班级集体的核心和骨干,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和班级活动的积极分子。但是,这类学生的成长由于比较顺利,得到表扬和肯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他们往往骄傲自满、虚荣心强、抭挫能力差,而且班主任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易偏爱和迁就他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优点而忽视缺点。因此班主任对他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学会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以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同时,班主任要克服对优秀生的偏爱和迁就心理,对他们的缺点也绝不能袒护和遮掩,并充分发挥优秀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班进步。2002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时,有两个邻班的学生要求转入我班,问其原因,他们都说那边的班主任太“偏心”,对待他们后进生,凡是出现什么错误,班主任会在班里面“大批特批”,像那天早上他们首次不出操,班主任马上要他们带家长来校协助教育,而对其他几个同样不出操的尖子生,只让他们简单写检讨了事,这两位学生感到无法在这个班呆 下去了。由此可见,班主任绝不能袒护和遮掩优秀生的缺点及错误,不能把优秀生视作“宠儿”,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一下了事,不以成绩好坏论“英雄”,校纪校规面前人人平等。否则,就会引起内部管理的混乱和后进学生的反感。
第三、中间生的教育
中间生是指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由于他们性格平稳、表现一般,在各方面都没有突出的地方,所以经常处于不被别人特别关注的境地,班主任也容易忽视对他们的教育,认为他们既不会为集体增加荣誉,又不给班级带来大的问题,所以往往任其自然发展,而把重心放在教育优秀生和后进生上,希望以两头促中间。我认为这种教育策略是不恰当的,因为中间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班主任一定要对他们做细致的工作。要主动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安排适当的活动和角色,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施展才能,树立自信,产生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在优秀生的带动下,在与后进生比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尽快向优秀生转化。2003届我带的初三毕业班有个叫潘树的男生,智力不错,但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对待事情的态度一般,不爱与人交往,见到老师只是很小声勉强地问候。针对这种特点,我主动接近他,还让他当了个劳动委员,并指导他如何带领同学们工作。半个学期之后,他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乐于助人,学习刻苦,在2003年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很多老师对他的进步都感到惊讶。
第四、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思想品德或成绩相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后进生在班集体学生中的比例一般不大,但他们破坏性很强,自制力差,知识贫乏,生活无目标,无组织,无纪律,往往成为班级的消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花大力气做好生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首先,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要坚信后进生也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可以通过教育作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变为好学生。同时,班主任还要辩证地看待他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关心、热爱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如果把他们丢在一边,不关心,不过问,甚至嘲讽、挖苦,听任其“破罐子破摔”势必造成“差生”更差,同时也造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及与班主任的对抗情绪,班级工作自然是难上加难。其次,班主任要讲究教育方法,从情入手,对后进生倾注全部的爱,消除师生的心理隔阂和对立情绪,心灵上更加接近。同时,班主任严格要求后进生,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使后进生在严爱相融中不断进步。2005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时,班里有个男生叫陈朱兴,该生由于初
一、初二时不爱学习,所以到了初三,除了对体育课感兴趣之外,上其它的科目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逗其它同学讲话。针对其特点,我让他当体育委员,指导他如何组织同学们开展体育活动,就他参与体育的精神来引导教育他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兴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地,他也强迫自己学习,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最后,尽管他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但也考上了一间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就读。
第五、毕业生的教育
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生。一方面,对即将离开的 校园,他们会有依依不舍之情;另一方面,即将离校,他们中的部分人会纪律涣散,学习放松,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出现违法犯纪、破坏公物等现象。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不能放松他们的道德教育、纪律教育,要教育他们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自觉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开展诸如“难忘的集体生活”、“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活动,使学生们在积极向上和自豪的情绪中离校。班主任也可以向学生介绍高一级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们向往和憧憬新的生活。对即将踏上社会的毕业生,班主任还要特别注意进行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以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第四篇:论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论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摘 要:非正式群体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类型与特点,掌握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培养优秀班集体。
关键词: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班级中经常出现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小团伙”即“非正式群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并做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非正式群体的界定、类型与特点。非正式群体,即非由学校统一组织,而是以学生中某种个人感情为基础形成的自发性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必然性,在于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归属需要的必然性。事实表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体如团队、班组及各种学习、活动小组等,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需要。而自由组合成“小团体”,往往满足其某种需要。
1、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1)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兴趣、爱好相同而聚合在一起;由于对人、对事、对物看法相同,有共同语言而聚合在一起;由于有共同的追求或相类似的生活目的而聚合到一起;由于性格、气质的原因而聚合到一起,等等。
(2)时空因素。即由于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客观上使他们经常接触并凑到一起。
(3)外部环境。即学生主观以外的家庭、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方面相同的生活境遇、相同的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与教育方式使他们聚合到一起;学校方面某些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而使用某些心理体验相同的学生聚合到一起,如老师对学习好的与对学习差的学生的另眼相待,老师对某些事情处理的不公正,等等。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一般有三种:一是积极型的。通常与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正式群体关系密切,同步调;二是消极型的。常常与学校各种正式群体常常两相对峙;三是中间型的。对学校老师及集体的要求,有的既不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又不取反对的态度,有的有时也做出一些积极努力,有的偶尔也出现一
些消极的行为。
3、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
(1)较大影响性。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虽无明确的聚合纲领,但由于其成员的心理体验相同,其聚合力相当强,对于其认同的事,干起来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所以具有较大的实践影响力。有时,正式群体一时做不来的事,非正式群体往往轻而易举地做得很好。
(2)头目主宰性。非正式群体往往都有一位非经推举而由成员心理相互认同的小头目,这个小头目的在本群体中具有较大的权威,有时一句话、一个眼神便可以指挥其成员的统一行动,并达到目的。特别是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其头目的权威更大,有时以“武力”统辖成员,常常以惩罚手段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3)组织离散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虽然主要以相同的心理体验为基础,但青少年心理体验的变异性很大,从而决定了非正式群体组织上的离散性特点。他们既能十分容易地由于对一人一事的共同心理体验凑合到一起,也常常十分容易地因对一人一事的不同看法而立刻从群体中游离出来或使群体解体。
二 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性特点所决定的。班主任如果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视而不见,见而不问,认为非正式群体无关大局;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取缔,往往影响班级工作开展。
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呢?
1、调查研究,把握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面对学生中的一个个小团体,在着手解决之前,首先是调查研究,掌握其言行表现,判断其类型性质,了解其形成原因。不掌握其言行表现,就无法认定其类型属性;不判明其类型属性,就不能正确地做好非正式群体工作。无论是面对哪种类型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做好细致的工作。一个优秀班主任应努力提高非正式群体工作意识,主动做好这项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观察了解,而不应该出现了问题才被动地工作。
2、保护引导,促进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有益发展
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对班级全体成员健康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工作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进步方向,鼓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其
次,给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创造新的成绩,既要努力发展个人,也要为班集体建设不断做出贡献;第三,帮助解决群体内部出现的矛盾,既包括阻碍群体发展的矛盾,也包括群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的矛盾。
3、慎重教育,实现中间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
对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其工作重点是:保护、激励好的一面,努力引导其向班集体靠拢,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群体奋斗目标,表扬他们中间的好人好事,积极引导向积极型的群体方向发展。
对消极型群体的基本工作原则是教育、瓦解并实现转化。教育是工作重心,瓦解是工作的第一步结果,转化是工作的最终目的。
作为工作重心的教育,要讲究教育规律,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其一,要摸清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脉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二,要摸清群体成员的共同心理基础与不同成员之间的心理认知差异,以做好各自的思想教育瓦解工作。但要注意保护每个成员的积极的、向上的一面,瓦解是消极一面的瓦解;其三,细致做好每个成员的思想工作,尊重、保护、发展其自尊心,启发学生自省、自进的内驱力;其四,要尊重“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规律,不急于一次求成,既善于等待,又积极工作。对待消极型群体的教育工作,忌满足于行政命令式的“取缔”,忌粗暴的批评、批判甚至处分。
4、抓住重点,做好非正式群体“领头”工作
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头”具有权威性。做好“领头”的工作,有利于积极型群体的不断进步,有利于消极型群体的瓦解与转化。对消极型群体“领头”的工作切记如下原则和方法:一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及个性,既要了解其消极的一面,还要重点了解其积极的一面;二要强调尊重、爱护其自尊心,尊重其人格,注意工作方法,重由事实入手看危害而忌只讲消极因素、不讲积极因素而导致其自卑、自弃;重教育与关怀备至并重而忌教训与冷眼相待、弃而不管;重教育、期待、转化同行而忌仅以教育、瓦解其群体为目的。
立志做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教师,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注重实践、增长才干,向着高标准的目标前进——充分利用积极型群体及其每个成员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型群体其消极性因素,努力实现中间型群体和消极型群体向积极型群体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余本祻 当代教育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2]美 施穆克 班级中的群体化过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M] 廖珊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3]美 伦恩伯格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M] 孙志军等译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3
[4]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四川: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五篇:班级管理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班级管理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
(一)、了解情况,弄清性质。
出现偶发事件,作为班主任,首要的工作是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弄清事件的性质之后去着手解决矛盾,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一听到或看到某些不良现象,就“眼见为实”,感情冲动,急于表态,其后果往往是情况不明,是非不分。事情即使解决了,也是会给肇事双方的学生带来严重的反教育效果,这必然会使班主任的威信下降,而且,这种不良影响甚至会长期保留在学生内心深处。
在偶发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分析原因,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是处理偶发事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分析原因就是要分析偶发事件的起因,分析当事者导致偶发行为的缘由。尽管学生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但是在这种偶然性的背后,客观上存在某些必然性因素,偶然性包含必然性。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不能给偶然的、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不应被某些局部的因素所左右,而应从整体上、本质上分析事件的内在原因和深层原因,透彻地剖析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弄清当事者的思想动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肇事者的思想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分析原因,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偶发事件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作具体分析。尽管有些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凭借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典型对事件也能作一些比较科学的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对偶发事件来说必然是有局限性的。因此,要科学分析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一定要依据调查研究中获得的情况和材料,对偶发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对情况的具体分析中得出正确结论。要认真弄清导致偶发事件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严格区别认识方面的原因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的原因。
其次,不能脱离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逻辑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特点,以成人化的模式去评价。这在分析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例:我校某个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全体老师开会,四(2)班班长暂时代替老师管好班上纪律,就在值日生到班上检查的时候,第一小组的组长徐丹艳开始带头讲话,使班里扣了分,失去了评本周文明班的机会。因为这件事,班长背着我在全班专门批评徐丹艳“无组织无纪律”,“损坏班级荣誉”的行为,徐丹艳不服,当场顶撞。事后,我得知此事,经过深入了解,发觉这次事件仅是现象,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班长和徐丹艳因为以前的一点小矛盾而产生隔阂,并在班上分别以她俩为中心形成两个“小派别”,这次事件成了长期隔阂爆发的导火线,徐丹艳的行为只是为了体现她不服从班长的管制,想让班长失面子。班主任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她俩都提高认识。在一次特意安排的班会上,班长首先发言,高姿态的检查了自己,并主动向徐丹艳道歉,徐丹艳也作了较深刻的检查,承认了错误,班主任还带动了同学们在会上作鼓励性的发言。这样不仅解决了这次事件,而且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小派别问题,增强了班级的团结。
(二)、公平公正,就事论事。
不管事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班主任都要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不能偏心,不能以老眼光看人,以势压人,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在寻求事件处理办法时,可征求学生、家长、校领导的意见,使偶发事件在必然的结果中得到解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是处理好偶发事件的有效策略。
处理问题时 “对事不对人”,班主任在同学面前,是非标准要统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回想我们做学生的年代,经常会有同学背地里议论老师有偏心,说“某某成绩好,是老师的红人,老师从来不批评”,“老师真不公平”等。造成这些议论的原因,往往是班主任对成绩好、听话的学生批评少、原谅多,而对学习困难生则批评多、表扬少。就算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老师处理不公,学生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长此以往,就会降低老师的威信,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例:刚一开学,排定好学生的座位之后,为了便于科任老师较快地熟悉和了解学生,班主任在讲台上贴了一张座位表,然而早上刚贴上去,等到晚自修去的时候,座位表居然被撕地乱七八糟了。辛辛苦苦弄好的表格就这样给人破坏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恨不得把肇事者当场揪出来训斥一番。假如真地那样做,肯定会深深地伤那位同学的自尊心。于是老师就宣布无论谁做了,只要能重新贴一张就不再追究了。果然,第二天一早,一张崭新的座位表出现在了讲台上。在当天的读报课,老师首先表扬这位同学知错能改的做法(没指名道姓)。之后,那位同学主动找了班主任,承认了错误的行为,说明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抱怨自己的座位太靠后,另一方面自己的成绩也不好,不想被老师叫到。针对他的这一情况,班主任不失时机的进行了思想教育,使他重新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三)、因人而异、慎重处理。
然而,处理偶发事件,有时也要因人而异,也就是在教育的具体做法上,要全面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要切实细致地做工作,切忌掉以轻心,疏忽大意。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根据事件的性质,当事者的个性,学生的特征等,采取不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决不能马虎从事,“一板一眼”,千篇一律。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而又犯了非原则性的错误的学生,班主任要本着正面疏导为主的原则,更多地进行个别谈话,有时还适当地对班级、家长做些“隐瞒工作”;对脾气暴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推心置腹,防止出现顶牛局面和抵触情绪;对涉及学生道德品质问题或违法行为,一方面要切实把问题弄清楚,决不能冤枉学生,另一方面则要严格教育,促其猛醒。特别是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不宜公开批评,更不能用粗鲁的语言讽刺挖苦。对某些学生,则应该通过家长来影响教育他们,以切实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我校五(2)班的商沛同学,众所皆知,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么多年来受过许多大小的批评,主观上想改好,但意志力不强,有时不自觉的又犯错误。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能只用批评来解决问题,而首先是要鼓励他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因此每次在他身上出现了偶发事件,例如上课捣乱课堂纪律、下课和同学闹矛盾等,老师耐心的和他聊天,时刻提醒他,“你心里其实是很想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让老师表扬的、让同学们喜欢的好孩子,是吗?” 这样不断来培养他坚强的意志,要相信他,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所有人眼中的好学生!象他这种情况,在犯了某种非原则性错误时,进行个别教育后,有时对班级、对家长还要做某些“善意隐瞒工作”;而一旦他做了好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要予以郑重的表扬。有时还要帮他制造某些机会,例如鼓励他写写文章、造句,帮他修改、投稿,有一次他拾到五元钱上交,班主任马上上报给学校,全校进行表扬,对他来说,这是他的荣耀,更在班上大大表扬他那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以此为出发点,鼓励他在学习上也应认真些,你会得到更大的喜悦,一次次的表扬,一次次的成功体验,进步是飞速的!
第二,要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因为偶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学生的激情和冲动,犹如钢铁置于高温炉膛里一样,如果以强硬的办法进行热处理,就会犹如火上浇油一样,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会促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坚持冷处理,首先是要降温、要缓和矛盾、缓和情绪,千万不可粗暴地把学生推到矛盾的对立面,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要给学生留点余地,必要时还要给学生一个下台阶的梯子。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必须善于为学生着想,充分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特点,善于从好的方面去考虑他们的行为。如果班主任一味从坏的方面去估量或批评学生,甚至粗暴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容易自暴自弃,产生心理上的对抗。尤其当学生和班主任发生矛盾时,从检查自己的工作入手,多做自我批评,要采取容忍和宽容的态度,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切忌采取报复行为或强硬手段,或凭一时之怒气随意处之,否则,就会使矛盾“升温”。
其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不能急躁。等一等、看一看,给学生以卸包袱,反躬自省的时间,以利于学生把发热的头脑冷却下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采取等一等、看一看的冷处理办法,就是要选择良好的教育时机,以给学生“雪中送炭”,从而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如果当学生尚未转过思想弯子的时候,就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欲速则不达”。
同时,在处理偶发事件的过程中,切忌乞求“毕其功于一役”。搞“一次性”处理,转急弯,下陡坡,而应循序渐进,做反复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尽管偶发事件是突发性的,但当事者的思想发展有一个过程,因此,处理偶发事件尤其是彻底解决当事者的思想问题、态度问题及认识问题必然有一个工作的过程。对待矛盾双方成见太深和个性、脾气强硬、倔强及思想滑坡太远等学生,要耐心地做工作,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都是不能奏效的。对于男女生之间的早恋,更应该冷静对待,一步一步地做工作,使男女双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达到控制感情、升华情操的效果,逐步把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发学习方面上来。
例:一天,班主任打开抽屉时,发现一张折叠好的纸条,上面联名写着要求撤换班长,而这些同学都是同一个寝室的,撤换班长的理由是班长自己不以身作则,对别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他们还声称这是班内绝大部分同学的呼声,假如不换就是班级的不幸,势必影响班集体,而且要求老师尽快把它解决。
很明显假如热处理这件事只能激化矛盾,可能会导致班级一盘散沙。于是老师暂时把这事放在一边,接连好几天进行了集体活动和班级凝聚力培养的教育,使每一位同学都懂得作为班内一员有责任把班级建设好,同时也有义务指正班团干部的工作。两三天之后,老师感到跟该寝室成员进行个别交流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先找了寝室长面谈,获悉该寝室有一女同学因为跟班长有矛盾,原因是班长记了她几次名字;另一方面班长对自己也要求不很严格,平时说话也很尖锐,应该说是得罪了一部分同学。因而班长一有什么做得不够的地方,她总在寝室加以宣传,时间一长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问题症结找到之后,首先跟班长谈了几次,让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以身作则;其次,老师和那女生谈了几次,疏通了思想;最后,在先和那位女同学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的基础上,再和寝室其他成员座谈,让她们知道健全的班团干部对班风和学风的重要性。经过这次事件后班长对自己越来越严格,班风和学风蒸蒸日上。
(四)、尊重事实,以理服人
处理偶发事件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就是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当事者进行教育。摆事实是讲道理的一种方式,也是说服教育的一种具体方法。摆事实,就是根据偶发事件的客观情况,用事实说话,用具体事实教育学生,沟通学生的思想。这是因为具体的事实比抽象的说教容易被学生理解,感性的东西易被学生所接受。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尊重实际,不夸大其词,更不是凭空瞎说,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尤其对学生所犯错误应负的责任,更应该一是一,二是二。否则,就会加剧矛盾。
讲道理,就是要科学地阐明事理,精辟的分析问题,把问题和道理阐述明白,令人信服。讲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好,为什么错。要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分清是非、消除矛盾和隔阂,在处理偶发事件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阐述正面道理上,而不宜把重点放在追究责任和批评方面,这样不利于当事者接受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即使对学生的批评,也应该更多地采取间接的、说理的、善意的方式方法进行。要尊重和接纳犯错误的学生,如对初次拿别人的东西的学生,还必须尽可能给学生留点颜面,不伤及当事者的自尊心,而不应采取简单、武断,甚至是训斥、压制的办法,这样做只能压而不服,即使是表面上服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说服教育还必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不能老一套的政治说教方式,要有的放矢,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尤其对中、小学生,更应该通俗、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如开展讲故事、班内先进入人物的现身说法、开讨论会和辩论会等活动,这些最容易把深刻的道理通俗化、具体化、人格化。特别对有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最能促使学生猛醒,使当事者“悬崖勒马”。同时,由于偶发事件其当事者往往情绪处于严重对立状态。因此,在说服教育时,特别要注重感情的教育作用,寓情于理,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达到“寓义于情而愈至”的教育效果,以增强说服教育的感染力量。
例:某班分班后,由于班内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因此,班主任对他们不是很了解。有一男生平时独来独往,据说也喜欢上网。有一次,班主任在第九节去教室检查时,发现该男生不知去向,原来他在网吧上网。于是,把他带到学校,让他先吃晚饭;之后,把他带到自己的房间里,让他谈谈上网的好处;接着,找了些关于中学生外出上网弊端的资料,让他带回去仔细地阅读。在当天的晚自修,就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话题进行了全班讨论,并且叫该同学谈了自己的体会。从那以后,该同学再也没离校上网了。偶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出现的形式是五花八门的,我们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也应该是灵活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诚心,要有较强的教育机智。能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要有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周密地观察、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了解、研究学生,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总之,正确地处理偶发事件,不论是对班集体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成为推动班级工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