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5: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第一篇: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的素质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我国党员数量已经达到8260万,其中农村党员2483万,农村党员数量庞大,但是普遍存在着“老、旧、弱”等现象,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不断的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党员人数分布不合理。现在党员是多了,但又不是各行各业各领域普遍都多,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农村而是相对很少,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人口6.8万人,其中共有党员1644名,仅占人口的2.4%。党员队伍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现阶段党员不但人数规模过大,而且结构还不合理,是个倒金字塔型的,越到高层,党员数量越多;越到基层一线,党员越少。尤其是在一些“非公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党员力量却十分薄弱。但是在党政部门和机关,党员又遍地都是,极个别部门甚至达到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党员,已经没有“先锋队”和“大部队”之分了,没有党员和群众之分了,失去了党员作为先锋模范的意义,而在农村一线,由于党员占比例较少,难以带动群众,引起规模效应。

二是党员人员结构老化。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年轻党员、能人党员严重缺乏,党组织建设相对弱化,部分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党组织功能发挥较弱,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党员1644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298名,仅占党员总数的18.13%,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83名,占党员总数的23.30%,其中还包括常年在外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党员结构老化明显,学历水平偏低,而农村老党员普遍存在接受新事物过程慢,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从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员较为分散,导致党员的教育管理较为松散,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战斗力和说服力,很多仅仅注重空洞的理论教育,不符合农村实际。二是对年老党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以及大学生党员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办法基本没有。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进退机制,一是有的农村支部书记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路子”搞关门主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积极分子想入党被拒之门外。二是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重选择、轻培养、重吸收、轻教育,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三是“出口”关没有“疏通”,大部分基层党组织重吸收,轻处理。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好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对一些明显违法违纪的党员不及时处理,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何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拓展党员发展渠道、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有效手段就是将优秀青年纳入到组织视野,进行重点联系、引导和培养,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以生产第一线骨干为对象,把视线瞄准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个体经营者以及各类企业中的生产骨干和乡土人才身上,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盲目追求数量也不忽视新党员质量。在各行各业中为党吸收人才,补充血液。

二是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党员的文化素质。各基层党组织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以电教学习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用技术教育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对年终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基层党组织的奖惩挂钩,通过科学的培训,使他们既“挣票子”(挣钱致富),又“富脑子”(思想进步),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三是建立科学的进退机制,给变质的党员、不合格党员、不发挥作用党员形成一种压力。毛泽东曾说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专题

会议上强调,要强化党员管理,建立规模适度的党员队伍,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这是具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要有一套科学的设计,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不把这些人推向党的对立面,而是积极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再次入党。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寿光市综合运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登记等手段,建立起以“

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两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体系;湖南隆回县在建立不合格农村党员“出口”机制过程中,科学区分情形,建立起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处置不合格农村党员的科学评价体系等,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具有双重目的,既是教育和警示退党党员,更是教育和警示在党党员。

第二篇: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研究

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研究

2015-5-18 18:06:57 来源:和顺县党建网—中共和顺县委组织部

县委组织部研究室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活力的创新之举,是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由之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健全农村党员能出能进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激发农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内在活力,是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现阶段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就目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而言,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难以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新形势需要,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着男女比例不协调,老龄化结构严重,文化程度整体偏低等问题。一是男女比例不协调。在发展党员中,明显忽视了发展女性党员。二是老龄化结构严重。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使得农村基层组织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三是农村党员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四是近年来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有所松懈。部分村党支部由于村里情况复杂等原因,出现了发展党员的空白档。五是党员的表率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组织活动上,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无创新、无突破,发言不积极,组织性不强,个别党员甚至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党员的服务意识淡薄,小农思想较重,思想上放不开,只为自己打算,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把自己放到服务人民群众的位臵上来。

2、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党组织对党员发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支部没有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发展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农村党员队伍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重视了抓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党的建设;重视了抓党支部班子建设而忽视了党员队伍建设。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观念不适应,拓不宽发展党员工作的入口。

二是党组织号召力不强,影响了青年入党积极性。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组织威信不高。这种情况削弱了党组织的吸引力,致使群众尤其是青年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党员中贫困党员多,使得有部分人认为就算入党了也没有前途,这也是削弱广大青年积极性的一个因素。

三是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在乡待业青年的首要选择,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四是忽视了对青年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正因为对青年农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青年农民思想较混乱,缺乏共产主义理想,认为共产主义遥远,入党吃亏,当党员规矩多、活动多、会议多、不自由、受约束,影响致富等。少数青年农民对党认识片面,对党内某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把少数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的党性观念淡薄、群众观念淡薄等不正常现象,看成是党组织的整体问题,把特殊理解为普遍,逐渐淡化了入党的愿望。

五是农村对女性的偏见依然很严重。大部分村民都认为女性的能力天生不如男性,对于争先进,发展党员这都应该是男人的事。于是在缺乏社会氛围,自身也缺乏自信的情况下,农村妇女就不愿申请入党了,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女性党员极少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发展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制约因素。

二、现阶段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状况及原因分析

1、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状况

一是能带头发挥模范作用的。这部分党员约占到20%左右。他们主要集中在村支“两委”干部中。他们有着较高的个人自身综合素质,能够认真完成党的任务,工作勤恳,工作实绩突出;能够做到公道正派,敢于弘扬社会正气,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作风踏实,群众关系好,树立了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二是发挥作用一般的。这部分党员约占到50%。目前,他们大都是在思想上会记住自己是个党员,无职党员,他们会自觉参加党组织的生活,在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有所体现,比一般群众强,从总体上维护和维持了党组织的形象。

三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这部分党员约占25%左右。主要是老弱病残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他们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无法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四是不发挥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的。这部分党员约占5%。这当中,既有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外出党员,更有小部分村干部位臵退下的党员。他们有的人不及时参加党组织生活、学习、会议,不很好履行党员义务,更不用说做好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日常表现与一般群众无异,个别人甚至更差,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表面上关心村集体事业,却对村里的工作指手划脚,到处挑刺,暗地里干扰,阻挡村里的工作,在群众中造成较坏影响。

2、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分析

一是发展党员把关不严格。前些年,农村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上过分注重结构和数量,在党员标准把握上不够严格,使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人员混入党内。

二是党员队伍出口不畅通。尽管党章规定了党员被视为自行脱党的一系列行为,而在现实执行中却一直没有对不合格党员硬性约束和及时处理的好办法,导致一些自由散漫,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认真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没有“党员样子”的党员依然能留在党内,损害了党的形象。三是党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部分基层农村党组织注重抓经济建设,忽略了组织活动的开展,忽略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使部分党员宗旨意识逐渐淡薄,一些党员把理想信念和党的组织观念抛在一边,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三、健全农村党员能出能进机制的主要做法

1、严把党员“入口”关,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发展党员上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发展党员新要求,以把好党员“入口关”入手,严格入党程序,规范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比如,各乡镇党委在新发展党员上,严格执行了“群众评议制”、“党员票决制”和“新党员承诺制”,并通过支部初审、党委预审、组织部审核的三级共审机制,层层把关。对发展对象政审、程序和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查看填写是否规范、程序是否合符要求、标准是否严格,结构比例是否合理。同时,对新发展对象进行公示,对有不良反映的暂缓发展。实践证明,严格把好“入口”关,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的首要条件。比如,牛川乡今年新发展的6名党员中,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农村一线分别占50%,党员结构得到有效改善,严格程序发展了一批新党员,切实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2、畅通党员“出口”关,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过去净化党员队伍一般是依靠集中的整党活动,有明显的阶段性、运动式特点,而现在需要探索的是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破解能“进”不能“出”的难题。新修订后的党章明确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明确了劝党员退党和党员自行脱党制度,这些制度的健全,对提高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对多次评议不合格、违规参与党章明令禁止活动、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工作等等这些符合劝退除名规定的党员,对其认定为“不合格”,及时进行处臵。比如,牛川乡近几年以来,由于露天煤矿的开采,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一些村民无理取闹上访告状,特别是部分党员参与非法越级上访,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牛川乡党委就对其严格程序进行了处分,警示教育了全乡党员。实践证明只有畅通“出口”关,及时处臵不合格党员,才能纯洁党员队伍,使我们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3、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一是学习常态化。利用远程教育、阳光农廉网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党建知识,通过上《党课》等形式加强各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加强廉政教育,教育党员警钟长鸣。二是活动经常化。结合全县“科级干部下基层”、“第一书记”帮扶活动,开展党员干部帮扶联系群众等活动,增强党员作用的发挥。三是管理制度化。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行“党日活动”制度,确定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为“党日活动”,集中开展组织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加强对党员的平常管理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和分辨是非能力。

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意见和建议

1、要强化领导,促进发展党员工作有序开展。要通过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党员队伍。通过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和发展计划,对发展党员工作加强计划管理,实行宏观控制,有效防止和避免了突击发展、长期不发展、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

2、要加强培养,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加强宣传引导,主动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要采取开展“七一”纪念活动、举行报告会、表彰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典型,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增进群众对党的认识和感情,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热情。同时,要灵活开展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坚持培养联系人制度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汇报制度,经常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业务技能、文化素质等培训,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

3、要突出重点,不断优化党员队伍整体结构。要坚持把青年、妇女、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促使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党组织要优先发展政治素质好,具有一技之长和“双带”本领的村干部等优秀青年入党。各级党组织要联合妇联组织,采取系统培训、开展活动、备案管理等措施,将发展党员计划适当向妇女倾斜,使女党员比例保持逐年升高的势头。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使党员数量实现了均衡增长,党员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4、要突破难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纳入经常性工作。要积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办法和措施。要注重拓宽渠道,从村级后备干部、村民代表、返乡青年、复退军人、专业大户和行业协会成员等重点对象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5、要健全制度,着力提高发展党员质量。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在继续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推优”、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发展党员工作预审等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发展党员民主推荐、公示、票决、责任追究等制度,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各级党组织还要逐步建立完善发展党员有报必查制度、举报保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有效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课题组组长:杨瑞芝(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

课题组成员:李振华(县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县党建研究会秘书长)

胡旭峰(县委组织部组织组科员)

课题执笔人:李振华

第三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四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

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

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

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五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下载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鄂组建 2009年第7期 ——党的建设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源源不断地把符......

    对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自查报告2doc

    XX镇“优化党员队伍来源分布结构”工作 自查报告 如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成为党建工作的一 件大事。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特别是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

    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和思考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充......

    加强党组织建设 优化党员队伍

    加强党组织建设 优化党员队伍 力提升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水平,使党员干部不断焕发蓬勃的生机,有效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优化党员结构,抓好党员队伍“源头活水”。按照“控制......

    关于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的思考

    关于优化领导班子内在结构的思考 领导班子是一个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班子成员都是班子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班子整体的系统要素。领导班子整体效能并不是领导成员个......

    优化人民币券别结构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西省2012年至2015年现金运行进行梳理,剖析了影响人民币券别结构的因素,围绕由市场供需决定流通中券别结构,更好发挥人民银行调控券别结构的作用,提出了优化人......

    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发布时间:2008-08-0808:57:00字体:【大 中 小】农村党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者,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

    改善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存在问题与对策农村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离不开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党员队伍。近年来,农村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市场经济影响,以及发展党员方面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