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层组织建设年的相关活动相关要求,今年镇党委对我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行政村##个,其中党委建制的行政村##个,党总支建制的行政村###个,共有农村党员1405名。
农村党员队伍中按性别划分:男性党员 1627 人,占 79.6%,女性党员417 名,占 20.4%。;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482 名,占23.6%;36岁至60岁的党员 927名,占45.4%;60岁以上的党员635 名,占31.1%;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221名,占 59.7%;高中文化程度的408名,占19.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 412 名,占20.1%;按从业或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或本地企业上班的党员1725名,占84.4%。
三年来,各行政村党组织按照“三公示、两票决”的要求和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党员发展的原则,共发展党员157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65名,占41.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 111名,占 70.7%;女党员35名,占22.3%。
二、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觉得,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基本稳定,地位比较突出,作用发挥较为明显,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不少优秀带头人。但农村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党性意识不强,责任使命感偏弱。少部分党员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村里集体事务等不热心、不关注,责任感、使命感欠缺;部分党员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利益面前只关心自己的得失,甚至为一已之私争长道短,没有党员该有的基本素质和形象;有的还参与赌博、违章搭建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党员权利义务认识模糊,看似参政意识强,但动机不纯,把党员看成是高于群众的特殊身份,把党员的权力看做谋取利益的工具,没有正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党员老龄化、男女性别失衡、文化程度偏低等现象较为严重。从年龄结构上看,老的多,少的少。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的多,女的少。村级三委班子125人中,女性党员只有9人,占7.2%,其中担任正职一个也没有。从学历结构上看,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3、带富能力不强,模范作用效果偏差。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不仅要自己致富,更要带领群众致富,这是新形势对农村党员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地处南部山区,部分党员思路不宽,自身致富能力有限。有一部分党员家庭经济状况还达不到全村平均水平,有的甚至是村里的贫困户。部分兴办企业或者现代农业的致富模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带领和带动作用,但由于规模和辐射效应相对较小,作用发挥不强,缺少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大项目和充分的信心、本领。
三、原因探究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新形势下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造成党员意识淡薄。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一心只向“钱”看齐,以经济效益作为基础,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2、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党员履职积极性。新形势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在当兵、招工时有优势,不仅光荣而且实惠。现在只有遇到如征地拆迁、劝阻集体上访、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平时组织为自己进一步发展、提高提供的服务少,自己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在走访中发现,一般村党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都需发放误工费,如果没有,参加人数很难达保证。有的甚至把外出学习考察当做一项基本福利。党员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从而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地位。
3、党员队伍的家族化、宗族化,影响了党的纯洁和先进性。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淡化,往往造成党员以自己的权力换取家族利益。尤其在换届选举工作当中,部分党员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新班子作对,阻挠新班子开展正常的工作。当涉及拆迁安臵、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性、原则,不讲大局,一心只顾自身利益。这些党员的言行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降低了党在群众中德信任度和支持度。
4、新形势下优秀青年的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批的农村新生力量往往因升学等原因离开农村,一些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秀的青壮年也多数外出谋求更大的发展平台,因而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年老体弱或者能力较弱的青年人等。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迁回农村,但他们往往工作在城区或者别的乡镇,除了集中的会议、活动外,与村级组织接触不多,没有时间、精力来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因此农村党员队伍的老化问题成为必然趋势。
5、教育管理机制的滞后,造成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减弱。新形势对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党组织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新机制。虽然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流于形式、走过场。组织活动的载体设计和内容形式离党员的需求距离较大,多数是召开会议、参加远程教育、义务劳动等,形式单一,贫乏单调,缺乏吸引力;党员通过参加组织生活而提高自身能为或者提高党性修养的效果也不明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的凝聚力,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四、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只有大力提升党员的素质,党的农村工作才能蓬勃发展。一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根据新时期农村党员工作和生活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二要加强技能培训。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侧重于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在提高致富本领上下功夫;要打破常规的“说教式”教育,大力推行结对帮扶学、参观启发学等多种灵活多
样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引进通俗易懂的农村文化科技教材,引导党员自学。
2、激活源头,改善结构。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渠道,加大在年纪轻、文化高、致富能力强的青壮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对纳入信息库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分类培养、锻炼,促其成才。要严把党员“入口”,坚持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公示两票决”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
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一要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要根据农村实际,制定党员先进性标准,建立农村党员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党内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二要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依托党代表工作室、民情联系服务网等给党员创造和提供参与村级管理的机会,发表意见的场所,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要健全相关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保障和待遇,加强对困难党员的关心和扶持,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和入党“吸引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典型,增强党员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四要建立从严治党机制,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规范处臵程序,及时清理。
4、发展经济,优化环境。要以以加快农村发展为目标,千方百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服务支持。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扶持农村创业典型做大做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最大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创业标兵等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鼓励青年党员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业绩,吸引青年回农村创业,为新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优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第二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三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
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
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
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四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第五篇: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8-08-08
08:57:00字体:【大 中 小】农村党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者,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主力军。这支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党在农村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关系着农村社会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新形势下,农村各级党组织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广大党员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及农村各项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主题。为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我们对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农村党员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了调研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我镇目前共有党员5384名,其中农村党员3030名,占56%。近年来,我镇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建设一支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农村队伍作为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在教育方法、管理模式、活动载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农村党建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一是活动阵地不断完善。我镇以“三级联创”为契机,不断完善党员活动阵地。近年来,全镇各村的党员活动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和改造,各村都配备了能容纳全部党员的会议室及电脑、投影仪等必备的设施,有条件的村配备了图书室、阅览室,增添了健身、体育等活动器具,为党员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二是教育手段不断改进。2005年,全面完成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站点建设,为党员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全镇共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受站点21个,均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健全了各项制度。各村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除了有计划的对农村党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教育以外,还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农村使用技术等培训,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动群众共同教育的能力普遍加强。三是管理方式不断创新。2006年,我镇针对村域调整后党员人数较多的特点,分别设立了老年、农业、工业等党支部,有利于对农村党员进行分类指导和教育管理,同时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单独设立党支部,使党组织的设置更能切合农村实际,更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还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建立了党员中心户制度,配备了必需的学习、教育设施,使农村党员能就近、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同时能把群众的要求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村党组织反映。四是活动载体不断更新。近年来,按照“强基工程”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活动载体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党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我村在村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三级联创”、“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了“双学”、“双带双扶三评”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6个村被命名为苏州市级先锋村,5个村党组织被评为太仓市党建工作示范点,蒋学焦等一批农村党员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
二、农村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应该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目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是:
一是党性观念淡化,作用发挥一般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有的党员感到政治理想前途渺茫,有的党员甚至产生了“党员不党员只差两毛钱”的消极认识;有的党员只顾自己致富,忘记了党员应尽的义务,在“双带双扶三评”实践活动中,思想落后,态度消极,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有的党员经常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遍群众;有的党员不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履行基层党组织做出的决议,有的甚至带头搞对抗,起反面作用,成了错误思想潮流的骨干,群众的尾巴。老龄党员不能带头,贫困党员无力带头、新发展党员不会带头,个别党员不愿带头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教育方式相对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调研中发现农村党员教育上主要存在三种现象,(1)理想教育口号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以概念解释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对新形势下党员心中的疑虑、迷茫、困惑做不出科学、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农村党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新生事物、观点、现象心存余悸,不知所措,处在迷茫徘徊之中,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2)党性教育表面化,一些基层党组织进行党性教育时,不从解决党员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而是采取读文件、念报纸,学政策等灌输式教育,照本宣科,空对空,引不起党员的学习的兴趣,解决不了党员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3)科技培训一般化,一些基层党组织认识到对农村党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性,但组织培训时,不系统、不深入、不结合实际,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党员求“知”、求“富”的实际需求。
三是管理难的问题相对突出。农民党员管理上存在着“五难”现象,(1)流动党员管理难,目前,一些农村党员离土离乡、离农从商,党员从业多元化,党员队伍的流动性增大,有的外出期间无法参加组织生活、无法参加党性实践活动,有的甚至几年都见不着面,游离于党组织的视野之外。(2)老龄党员管理难,有的村党支部老年党员占到了70%以上,这些党员中,有的身体有病,无法正常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有的事务缠身,不能按时参加党组织活动。(3)组织党员活动难。流动党员和老龄党员是造成党员参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发现一些村党员参会率相对低,有的村党支部甚至出现了在讨论党员发展、转正、党内选举等重大问题时因党员人数不够而无法正常进行的现象。个别党员党性观念差,拒绝交纳党费,有的党员借一些遗留问题没有解决,赌气不交党费,有的流动在外无法收缴党费。四是入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新形势下,受不良风气和经济利益驱动,农村一线的青年农民政治思想退化,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申请入党人员逐年减少的趋势也很突出。2005年,全镇共发展农村党员12名,大多是担任公职的村干部,农村一线的仅1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党员队伍的主观因素,也有我们党员教育管理方法、载体滞后等客观因素。
三、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今后,要按照“三个代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断强化党员教育内容,转变党员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党性实践活动的新载体,真正使党员在政治上坚强起来,思想上纯洁起来,行动上先进起来,形象上高大起来。
一是党员教育上突出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施教。新时期,要把农村党员熟练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善于把最新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具有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作为农村党员教育的重点,解决好农村党员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等问题的同时,根据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千差万别,做到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对那些思想守旧,无开拓创新精神的农民党员要采取集中办班,实地参观、现场示范等形式,用身边的人和事,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观效益促其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那些科技素质低,缺乏致富本领的农民党员有计划地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党员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增强致富能力;对那些头脑灵活,率先致富的青年党员,有计划地组织他
们参加培训,逐步、有意识地他们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二是党员管理上突出灵活性,做到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农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从业特点,决定了农村党员管理上的多样性,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二是适应形势,实行分类管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党员队伍的流动性,外出党员增多,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实行外出登记制度,定期、定向教育培训,使他们始终掌握在党组织的视线之内,而不游离在外;对老年党员可采取划分党小组和增加党员中心户的办法,指派一名支委专门负责其教育管理,使老党员老有所学,老有所管,老有所为。三是合理设置,分层管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新形势,要不断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按党员从事的职业进行行业管理,进行分类、分层管理。
三是党员发展上突出严肃性,做到严把“入口”,畅通“出口”。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是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主攻方向。发展党员上要摆脱束缚,放宽视野,重点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率先富起来的致富能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带头人、骨干力量,从大中专毕业生,科技带头人,复退军人和村组干部中发展党员,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发展党员要严格把好“培养关”、“考察关”、“发展关”和“审批关”,注重质量,不求数量,做到发现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要以从严治党为根本,畅通党员“出口”,对于那些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发挥党员作用,不执行党的政策,经过民主评议定为不合格的党员,经过党组织反复教育仍不悔改的,要严格进行组织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保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是组织活动上突出多样性,做到转变方式,注重实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党员队伍的实际,今后在党员活动方式中要大胆探索,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创新,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主阵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探索网上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按照党员特点和行业分布,划分若干个党小组或党员中心户,平时以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三是以党性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党员促其发挥作用,体现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今后要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党性实践活动。在全面开展“三级联创”、“党建示范点”创建的同时,村班子成员中可以开展以“双学”和“双带双扶三评”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实践活动。每个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联系一户富裕户,培养一个致富典型,帮带一名贫困户,以签订帮联责任书的形式,帮思想、帮技术、帮资金、帮信息,促其脱贫致富。在中青年党员中根据其从事的产业和特长,划分党员责任区或划分党员帮带小组,促进共同富裕;在老龄党员中开展以“发挥余热,再创辉煌”为主题的党性实践活动,发挥老龄党员党性观念强,业余时间多的优势,鼓励老党员积极争做农村各项政策的宣传员,集体活动的组织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络员,青少年校外活动的辅导员。在党员组织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党员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形成支部班子定期走访党员制度,形成关心老党员生活制度,不断增强党员的政治荣誉感,提高党员参与党内决策,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也需要全体农村党员干部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监督。我们要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