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探研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探研
王晓俊
(厦门华厦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01)
【摘要】大学生党员教育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途径,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归纳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有效途径
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特点,建立起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入党认识模糊。在近5年的党务工作中,笔者发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老问题。即当前大学生党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不够深入,对党章学习不够扎实,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甚少,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够重视,政治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二)少数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有些大学生党员为同学服务的宗旨观念淡薄,在同学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有些大学生党员忽视对班级和周围同学的带动作用,过分关注个人得失,缺乏互相互助、携手共进的精神。
(三)在党员的培养发展过程中,重视组织上入党,忽视思想上建党,注重党员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考察,忽略党员发展后的继续教育。高职院校学制短(一般2-3年),学生在经过培养考察成为预备党员以后一般就进入了毕业班,精力更多转移到专业学习和就业上,大多从重要的学生干部岗位上退下来,承担的学生工作和责任减少,主动工作的热情减退。加上组织未及时发现和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教育和管理,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放松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从而形成在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上的薄弱环节。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党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党员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同时这也与大学生党员社会接触面狭小、接触媒体有限、了解信息的渠道单一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党员主观上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在思想上表现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入党只是个形式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完全是为了找工作的需要。所以,当前大学生入党的动机显现功利化,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有的大学生入党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他们在组织上入了党,并不表明他们在思想上入了党,相反,他们思想上对入党的认识比较模糊,对为什么入党,怎样入党,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对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知之甚少。
(二)学生多、基数大,组织发展压力较大,造成“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趋势。每年基层党组织要选拔两批积极分子进入党校学习,至少发展四批优秀学生入党,党员培养和发展的程序多、周期长、因此发展任务繁重。学生党建工作关键在于缺少完善、可行的大学生入党前后培养教育机制,即全程化教育培养机制。目前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既有党员自身的原因,更与现在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党员教育培养机制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有直接的关系。
(三)、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造成党员发展的基础群体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文化基础、心理素质、表现能力、进取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而党员的标准不能因校、因人而异,必须是各方面综合素质较高、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这就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和基础群体显得较为狭小,可培养、可发展的优秀学生较为有限。同时,由于学制短、就业压力大,使一些个人素养较好、培养条件较成熟的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上,缺乏政治进取的热情,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发展对象的群体更加狭小,致使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的选拔、培养等工作更加困难。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途径
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只要大家提高认识,下大力气去抓,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鉴于以上问题,笔者以为,要寻找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的党员教育途径,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加强理论学习,做到政治上成熟,思想上表率,把理论落到实处。首先,大学生党员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带头提高党性修养和思想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做到坚持真理,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向广大同学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纲领和国内外政治形势,关心国家大事,主动联系同学,在思想政治上带动同学共同进步。其次,大学生党员要结合当前时代主题和学校具体实际情况,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有效载体,在同学中发挥其思想政治上的表率作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党的路线方针的宣传员、学习工作生活的领路人。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抓好主要环节,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1.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和健全团员推优、党员学习、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费缴纳、党员考核等方面制度,抓好党员教育的主要环节。要坚持定期组织检查,认真进行考核,使党员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2.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定期对党务干部进行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其本质特征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要做好这类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正确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优化党员教育队伍,提高党员教师和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支部工作。
3.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优势。把党员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结合起来,让辅导员在党员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聘用优秀教师党员担任班主任,发挥他们业务素质强、教学质量好,在学生中威信较高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向上心;强化入党介绍人的党性党风意识,要求他们继续担负培
养教育的责任。
(三)营造群众监督氛围,提高党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党员先进性的充分体现离不开群众的监督,大学生党员除了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民主生活外,在学年小结、民主评议、主题班会里,要重点对照学生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找差距,带头开展有实质性内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析原因,落实整改。还可以利用佩戴党徽的形式,将学生党员置身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党员自我约束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党员自身健康全面发展,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素养水平,更关系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学生党员和党建工作者结合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积极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邱楷.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及实现途径[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5).[2]曹相智.保证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9(1).[3]任晓东,陈春生.建立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4]殷红敏.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和谐机制的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9(2).[5]付春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黎丽,李兆鹏.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思考[J].德育与思政研究,2009.个人相关信息:
1、姓名:王晓俊,性别:女,出生年月:1981年10月,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
2、单位:厦门华厦职业学院
3、职称: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4、联系电话:***,电子邮箱:riyao1779@sina.com.cn
第二篇: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 作者:张海娟 张建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23期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数量的逐年增加,加强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高职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探索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张海娟(1983-),女,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张建华(1964-),男,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江苏淮安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B880091)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5-0050-02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数量的逐年上升,其中作为学生党员主体的实习生党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实习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一、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没有优秀的青年加入,没有优秀的青年后续队伍,一个政党就没有未来。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指出:“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政治坚定、知识丰富、能力胜任、作风优良的党政干部队伍,是涉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也是党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来源,切实把他们教育好、管理好,就能够为党政干部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10个月,实习生党员属于流动党员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党组织应根据实习生党员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总之,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队伍建设,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强化实习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紧迫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难
(一)关系转移去向难
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文件规定:实习的学生,凡离校超过三个月的,均应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手续。应该说这种做法是比较规范的。但是,很多学生是进入企业实习,有些单位尚未成立党组织,实习生党员想接转组织关系,但却无处可转接。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10个月,期间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等影响,大多数学生经常会变换2~3个实习单位。这些都会导致实习生党员组织关系去向不明确。
(二)组织生活集中开展难
实习生党员由于远离学校,路途遥远,无法准时参加学校党组织活动。再者由于学生实习单位较分散,不同企业,排班也不同。因此,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实习生党员很难集中进行学习、讨论等,这必然导致组织生活难集中开展。
(三)支部培养考察难
学生党员在单位实习,由于工作繁忙,与学校党组织沟通不方便,有些实习生党员会主动向党支部汇报情况,有些实习生党员则远走他乡,杳无音讯,还有一些实习生党员常常南上北下、变换实习单位,导致学校党组织很难及时全面掌握他们的去向,更不必提对他们的培养考察了。
(四)履行义务监督难
由于实习生离校时间长,工作繁忙,既不能及时向学校党组织汇报工作、学习和思想等情况,又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使学校党组织很难及时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无法对他们履行义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如党费按时收缴难等。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首先,从学校党组织方面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党组织对加强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存在误区。有的人存在怕烦情绪,认为实习生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小部分,实习时间不是很长,抓不抓无足轻重,不影响学校党建工作,造成“不用管”的局面;有的高职院校党组织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实习学生分布广,流动性强,情况复杂,怕管理不好,造成“不想管”的局面,导致基层党组织主动性不强,使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功能流于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针对实习生党员的有效教育管理机制,制定具体科学的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实习结束后,学校党组织应根据单位考察意见、跟踪调查情况及平时表现对实习生党员作出实习期考察鉴
定,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实习生党员,加以宣传,树立典型,从而教育和带动在校学生党员,巩固人才培养成果。
其次,从实习单位来看,很多学生是进入企业实习,尤其是外资企业,这些单位党的工作相对薄弱。有些单位尚未成立党组织,有些单位不重视党建工作,有些单位认为实习生党员属于在校学生,应由学校负责教育,这些都制约了实习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因此,应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管理机制,学校党组织应与单位就实习生党员的表现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支持,使学生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
(二)创新制度建设
一要建立在校学生党员与实习生党员的联系制度。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建立在校学生党员与实习生党员的联系制度,即由一名在校学生党员联系若干名实习生党员。在实习生党员离校后,对他们的管理可以通过结对的在校生党员来进行。通过结对在校生党员,将学校党组织与实习生党员联系起来,保证了学校党组织相关管理信息能顺畅地传递给实习生党员,保证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大大减少了学校党组织烦琐的管理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
二要建立实习生预备党员转正资格审查制度。一部分实习生预备党员预备考察期满,向学校党组织申请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时,学生党支部要对拟转正的实习生预备党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预备期一年来的表现作出考察鉴定,学校党组织要全面听取实习单位、入党介绍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同学等意见和建议,根据该同学一贯的表现等情况,作出按期转正或延长考察期的决定。
三要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统一制发了《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下简称《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指出:“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实习生党员作为流动党员中的一部分,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按照中央组织部的要求,高职院校党组织应给予他们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有的已使用,但是没有自始至终跟踪监督,而且企业党组织接受、管理教育不够,党员本人参加组织活动、上交流动证的自觉性也不够,致使《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实习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四要构建实习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制度。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后,对社会有了更加强烈的体会,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实习归来后,应要求学生党员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并有具体的整改措施,学校党组织应对学生党员作出实习期考察鉴定,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生党员思想教育。通过开展“实习归来谈感受”等活动,讲述自己学习、工作中的体验,不仅是对在校生党员最生动、最形象的教育,也是实习生党员自我教育的深化,把教育管理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学习和教育“两不放松”
首先,加强离校前专题教育。实习生党员离校前学校党组织应做好准备工作。一是建立实习生党员信息库,及时准确地掌握实习生党员的去向。二是告知他们关于实习生党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给全体实习生党员上一次党课,或者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等,教育学生牢记党员身份,维护党员形象。
其次,开展“创建学习型实习生党员”活动。学生党员虽实习在外,但学校党组织绝不能放松他们的理论学习,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可以到实习点给实习生党员讲党课,也可以将学习资料寄给实习生党员,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党员寄发不同的学习资料,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也可以在学校的党建网站上发布一些学习资料,这样实习生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按照党组织的学习要求,及时自觉地安排个人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
再次,设立专人进行跟踪追访教育。学校党组织要确定专人负责联系实习生党员,定期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手段,加强与实习生党员的联系,与他们沟通工作与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使学生党员在实习中依然能够感受到组织的关心爱护。
(四)构建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网络党建”模式
《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21号)明确指出:“探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党建形式可发挥其独特的互动、隐私、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有利于学校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实习生党员的有效管理。
其一,建立“网络党支部”。针对实习生党员流动性大、联系难等问题,依托学校党建网,建立“网络党支部”,并实施“网络联络员制度”,明确专人定时与实习生党员通过互联网联系,同时“网络党支部”根据实习生党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月自行安排一天作为“党员上网日”,集中学习“网络党支部”提供的统一课程,在线交流和讨论,从而实现实习生党员和在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同步,有效解决实习生党员实习点分散、集中活动难的问题。“网络党支部”内设“党员服务站”“实习生党员QQ群”,开辟党员就业栏目,提供就业供需信息,在网站醒目位置增设党员就业信息栏目,分设党员求职信息和用工单位信息两栏。
其二,开通实习生党员博客,建活党员管理平台。实习生党员博客内设党员学习园地、党员心声、支部动态等栏目,并安排专人进行值日,及时对博客进行维护、更新。专题博客的开通,一是方便党员随时学习了解党的有关精神,有效促进实习生党员与学校党组织、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二是方便实习生党员通过博客进行网上交流,增强党员归宿感和身份意识。总之,做好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新世纪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但只要高职院校党务工作者
以一种务实的态度,从对党负责,为学生服务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高职实习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一诚.广西医科大学加强实习生党员管理[J].当代广西,2007(14).[2]乔守春.论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J].教书育人,2008(6).
第三篇: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实践地点:实践时间:姓名:院系:班级:学号:
在校大学生假期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浙江省永康市方岩镇宅江脚自然村
2013年2月15日
卢韶远 信息工程系 应用1102 1111888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报告基本情况
第四篇: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陈岚
摘要:高职院校中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网瘾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2009年11月5日,《北京晨报》登载了卫生部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卫生部表明,目前,“网络成瘾”的定义仍不明确。
福建省林绚浑等人对310名大学生的调查,网络成瘾率为9.6%。民盟北京市委2002年对北京市602名中学生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4.8%。上海师大心理系顾海根教授,2005年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网络成瘾率为12.9%。学校之间差别很大,成瘾
率从7.6%到20.5%,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也很大,从11.1%到39.6%,四年级大学生远高于低年级学生。
中国青少年网协2005年10月对全国30个省市的非随机抽样调查,青少年网络成瘾率为13.2%。各地的差别巨大,总的趋势是年龄越低成瘾率越高。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和使用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种是对像淘宝网这样的购物网站的依赖,这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使用。就像有些科学家对数据库的依赖,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依赖,这个说到底是一种路径依赖,其实很正常。
第二种,以前两年非常红火的开心网为例。在开心网上买卖奴隶、争车位,其实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网络迷恋,实际上是一种玩家的成就感。这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属于真人实名化的网络交际方式。而所谓的买卖奴隶和争车位,不过是这个游戏中的小插件而已。
但是第三种属于比较极端的,就是沉溺症。属于“只及虚拟一点,不及现实其余”,最终完全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遮蔽,行为和认知心理产生了偏执和强迫性。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人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病态人格,不能操控自己,那就很危险了。
对于三种不同程度的现象,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前面两种学生都属于正常情况,只有第三类才能纳入网络成瘾者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成瘾简单的以上网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定义是有失偏颇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既需要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同时
也不能过于妖魔化。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网络的依赖程度,都在第一种与第二种之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属于网络成瘾者。对于这少部分的网瘾学生形成的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原来在初中、高中就已经有网瘾者,进入高职院校后,由于大学里管理相对松散,没有家长的监督,网瘾程度更加加深。这部分学生基本上是属于网瘾的“重症患者”,网瘾形成时间已久,一般都是经历过反复的戒除网瘾、网瘾复发的这样一个过程。这类学生要戒除网瘾很难,而且很容易因为网瘾,造成大量缺课、多门课程不及格、与班级同学相处差这些情况。往往常因为成绩太差,旷课太多,违反学校规定而不得不退学。例如笔者所带班级名学生王某某,初中时网络成瘾,初中、高中都是在网瘾戒除学校度过的。进入大学后,军训期间他就是在网吧度过的。一个学期后,他就因为旷课累计五十余节、全部科目不及格,不得不自动修学。第二,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家庭、朋友的思念,以及不懂得如何合理使用自己课余时间,常沉迷于网络,产生网瘾倾向。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刚开始集体生活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定的适应障碍,长时间不能融入宿舍、不能融入班级,交不到新朋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同时,大学课程远远少于高中课程,空余时间很多。学生往往产生迷茫感,不知道该如
何利用这多出来的大量时间。因此,这类学生容易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寻求理解、寻找友谊、排解孤独寂寞,产生网瘾倾向。
第三,高年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和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等,部分学生用网络作为排解压力的工具,产生网瘾倾向。学习压力主要来源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成绩差、考证压力等。生活上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容易产生较大压力。情感上大学生的性困惑和情感危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就业难更加成为大三学生不可回避的巨大问题。面对这些压力,有些学生能迎难而上、自我调适,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世界,发泄痛苦和压力,最终陷入网瘾中。对于这类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自我调适,建立健全的心理援助制度,能大大减少沉迷网络学生的比例。
总之,造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大学管理者能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缓解压力、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调适,多组织能吸引学生的活动,学生们学会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那么大学生网瘾倾向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对于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怎样进行网瘾的戒除,将是学生管理工作者今后在工作中需要付出更多心血的难点。
参考文献:
【1】汪广荣.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0 卷第3 期
【2】胡西民.于强化理论的大学生网瘾戒除的研究.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第21卷第5期
【3】邓 锐,周兴生,余国清.大学生网瘾调查与分析[J ].教育信化,2005 ,(11):70272.
第五篇:.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崖规划教育doc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康连山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规划意识不强、所作规划过于理想化等缺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和成功机会,降低学生的离职率和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做到全程化、系统化、全员化,转变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职业目标;职业定位;就业指导全程化;系统化;全员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许多高职院校更是将其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联系起来,为此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将其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并未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程序,缺乏规划的具体技巧,从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有待加强。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和教育计划,对完成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路线做出科学的安排。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步骤
自我评价———环境评价———确立目标———职业测评———职业定位———实施策略———反馈调整。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最基础,科学的目标最核心,正确的实施最关键,反馈调整最必要。每个环节做不好或出现偏差,都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的失败。
二、我国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在30%左右,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职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地也就影响着规划的水平。有调查表明, 75%以上的高职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 20%左右的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左右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
1、职业生涯目标的理想色彩较浓。有调查表明,75%的高职大学生表示自己两三年之内要做部门经理;高于70%的北方非大城市的同学表示30岁之前要达到月薪四千元以上。
2、偏重对外职业生涯的追求。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时片面追求用人单位是否有名气、工作是否辛苦、工作时间地点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工资待遇如何等,而很少有人从工作是否与自己的个性特征相吻合、公司和个人是否有较好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来考虑。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显示,事实上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
3、倾向于把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归于外因。笔者所接触过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遇到挫折时,往往将不如意的原因归结于社会不公、家庭政治和经济地位等外在因素,顺利的则认为是家里有人帮助、碰巧遇到了好机会、好上司等,而很少有人从自身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寻找原因。
(三)不知道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大学生目前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以下几种态度:绝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既渴望又陌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虽然大多数高职大学生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寻求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却表现出犹豫;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明确目的,往往是出于好奇或表现出从众心理;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各方面的优势(或劣势)非常明显,因此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感(或自卑感),觉得没有必要进行什么规划(或规划也没有用),从而根本就不重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进行什么规划。
(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科学性
1、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完美主义倾向。许多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性需要,很少考虑自身特质、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如有的高职生在进行规划时就根本不考虑自己的个性特征、专业特点、素质能力等因素,盲目地将生涯路线锁定在行政方向。
2、应急性。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即使有学习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的机会也不珍惜,到临近毕业或毕业后求职不顺利时才临时抱佛脚,找本生涯规划书看看或找个人问问,一旦找到工作就又将生涯规划和管理抛之脑后,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实际意义。
3、急功近利性。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在规划时,往往只考虑哪个职业热门、什么职业工资待遇好、什么职业社会地位高或者什么职业最容易得到岗位等,至于是否适合自己、社会是否需要、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发展等等则很少顾及。
三、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正确的人生观决定正确的职业观。人们生活、学习环境不同,客观上如老师、亲友对职业的认识不同,社会择业指导水平的不同等,都影响着择业者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如对为什么要选择职业、选择什么职业、什么是理想职业、个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就存在不同看法。正是由于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择业方向、不同的职业行为。有人择业方向正确,有人进入误区;有人事业中成绩卓著,有人无所作为,甚至屡次在择业竞争中失败。由此可见,职业观对就业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解决以上问题。
(二)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发掘和发挥自我潜能
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大学生根据人职匹配理论进行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制订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碰运气”。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
(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之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大学生不是就业、择业前先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将找到理想的工作寄希望于运气。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埋怨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他们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技能、关系等条件,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耽误时间,有那精力还不如多跑两家用人单位。其实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未雨绸缪,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更高效。
(五)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既不分析自己,也不了解分析用人单位,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岗位,漫无目的地投递简历,投出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不问结果,但求心安,结果是劳民伤财又无效果。而用人单位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分析选择。目前,我国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即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对现实缺乏了解和分析。
(六)有利于降低离职率和就业压力
由于缺乏指导,没有长远打算,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盲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频繁跳槽。而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一些大学生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随意地更换工作,毕业多年仍没有职业定位。这种无规划地更换工作,一方面难以在一个合适的领域内积累必要的职业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会影响自己职业的稳定发展。一个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和经验的求职者,或者频繁跳槽的求职者都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个体的这种行为最终会演变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导致另一种就业压力,从而使大学生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
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路
(一)实行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
职业生涯规划绝对不是开设一门课程那样简单的事情,它是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确立职业目标,制订
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的管理。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目标、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进行项目分解、合理配置,将生涯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全程,分阶段、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一入学就认识到职业素质的提高与一般知识技能的提高同等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以正确、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为度过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时期。
(二)实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化
职业生涯目标不是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够得以实现的,它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涉及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方面面,高职院校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素质水平,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加以教育。
(三)实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员化
要想切实提升高职大学生的规划水平,一方面,不仅要对毕业生加强职业观、职业素质和求职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而且要对全体大学生加强教育;另一方面,不仅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指导水平,而且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理念,从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和指导。另外,大学生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长观,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从根本上转变目前高职学生“临近毕业才关注就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
要引导大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外部职业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出既适合自身特点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切实可行的生涯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使学生在整个学程都关注就业,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总之,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大学生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促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红.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教学方案设计[D].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22).[2]韩红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D].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09).[3]刘克忠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针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应从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进行职业测评、开展职业咨询、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及与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共同促进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汪永根(1964-),男,安徽肥东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92-0
2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突出问题
笔者最近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发现高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到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不少高职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去欠发达地区。90%的学生表示两年之内要做主管,5年后成为部门总监,甚至还有的同学表示毕业后10年之内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金领”。
2.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据调查,目前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在这些渠道中,互联网因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已成为许多高职生了解职业信息的主要方式。但同时,由于高职生对网上职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还不强,大量的过期和失真职业信息使大学生未能及时了解职场的真实状态。由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近年大量扩招,高校毕业生供应量急速增加,造成初级白领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初级白领可能是眼下热旺的人力市场上最艰难的一群。而相反的是被称为“灰领”或“蓝领”的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许多地方出现“技工荒”。
3.职业生涯设计有些想当然。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不少高职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盲目选择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获取各种资质和证书。还有一些高职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兴趣班,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
二、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造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理想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学校教育原因。首先,现有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脱节,单一的培养模式和封闭的办学形式加剧了学生择业的困难和竞争。学生应该如何规划未来,怎样选择职业,毕业后怎样发展,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重视不够,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毕生后面对职业选择时常常手足无措。其次,职业院校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重点在教学、科研方面,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职业领域,因而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导致学校就业指导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素质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第三,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只关注考试成绩,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养成,这是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感到困惑的内在原因。
三、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建设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连续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学生个人和外部的就业市场。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
1.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普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理论的必由之路。首先是规划好大学生涯,要过上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大学生活,从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其次课程建设要面向学生,指导学生如何择业、就业、规划未来,促进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步入职业生涯。
2.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和理论的作用,具体到个人人生定
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时,则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由于高职生缺乏社会经验,对未来职场只有笼统的、模糊的感性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难免有不足之处,因此,只有加强面向个体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加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建设。职业测评是心理测量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从而为组织和个体这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测评工具有职业锚测评、职业兴趣测评、通用人才选拔测评、动力测评、能力测评、性格测评、领导力测评、团队角色测评等。测评建设主要抓好两点: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