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
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党
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工作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
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总结“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党无用”,“入党不自由”等。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支部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农村以农为主,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迎刃而解,从而重农轻党,对农民党员的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党组织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在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男女老少、亦工亦农亦商“一锅煮”。在方式方法上,习惯于“集中上大课,开大会听报告”,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或者套用听课——讨论——“老三步曲”。在内容上,大都是“统一食谱”,千篇一律,不因人、因时、因需施教,出现供求不对路,学用脱节。管理上对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制订新的、分层分类的管理措施十分欠缺,比如:对流动农民党员、老党员、中青年党员、贫困党员、无职党员、从事乡村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类型的党员管理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使管理流于形式。三是个别人为设阻。一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私心杂念重,嫉贤妒能,故意压制人才,害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不愿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民入党,有意设置重重障碍,采取“拖、卡、压”等手段,将优秀青年农民拒之门外。这种人为设“卡”,堵塞了农民党员队伍的源头,制约了整个队伍的优化。
(三)党员自身的因素
一些农民党员放松或忽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有的认为,农民天生就是种田打工,学习既学不来粮食,又学不来经济,更学不饱肚子,视学习无用。有的自知文化水平低,但又认为年龄大,“修成庙来和尚老了”。有的对学农科知识还有点兴趣,而对政治理论根本打不起精神,长期“失学”。据调查,相当部分农民党员“三个代表”是什么,分不清楚党员权利与义务的区别。由于不重视学习,致使农民党员队伍“低、老、少、缺”的状况日趋严重,即“觉悟低、观念老、知识少、技术缺”,面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步履维艰,甚至行为失范。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切实改进队伍状况已刻不容缓。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第一,改善结构,建立健全严格的吐故纳新机制。严格党员进口关,拓宽视野和渠道,把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吸收到党内来,同时,对不合格的党员,及时作出严肃的处置,疏通出口将其淘汰出党,使农民党员队伍始终保持肌体健康。第二,提高素质,加强农民党员的学习教育。教育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部分农民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味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民党员政策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第三,激励与约束手段并举,塑造农民党员的新形象。在激励方面,努力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地位,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门路,给予老党员和贫困党员更多的帮助和关怀。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制度约束为基础、管理约束为重点、监督约束为保障的约束机制。第四,构筑党支部坚强的堡垒,增强优化农民党员队伍的原动力。一要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二要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三篇: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调查与思考
对本镇农民党员队伍结构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分析,总的看来,农民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不甚合理,“三偏”现象突出。
现有农民党员中严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据统计,全镇共有农民党员849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49.5%,在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老弱病残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35岁以下仅占21.9%;平均年龄为44岁,个别村的农民党员平均年龄高达53岁,有的村党支部被群众称之为老龄委,支委班子被形容为“三个支委八颗牙”。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下占84.74%。从数量上看,农民党员占全镇党员总数的82%,而占全镇农业总人口的比例就显低了,仅为7.7%。“三偏”问题的存在,使农民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是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
主要反映在:(1)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农民党员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失落了,信念动摇了,不管“主义”,只管利益;不相信唯物主义,而信奉宗教、迷信,甚至参与“FLG”等邪教组织,政治信仰荡然无存。(2)思想道德滑坡。个别农民党员在脑子里完全淡忘了党员意识,参与赌博、嫖娼,小偷小摸,损人利己,虐老欺小,邻里不和,甚至聚众闹事,纠纷械斗等,基本上成了“党员不像党员”,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3)责任感、使命感衰退。有的丧失了以强村富民为己任的责任感,有的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宣言,只要组织照顾,不愿履行党员义务,行动上的先进性日益减退,甚至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起反作用,造成坏的影响。(4)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农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讲价钱,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是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
不少农民党员与农村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如我镇覆罗山村,有413人,党员18名,平均年龄54岁,文化程度均是小学以下,大部分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普遍不如当地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那里的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四是要求入党者少,后备来源短缺。
从调查的情况看,不少农民要求入党的政治热情不高,青年农民要求入党的热情更为锐减,一些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情况更差。今年,我镇人口近1600人的8个山区村,仅有1个青年写入党申请书,近三年来,这8个村才吸收党员不到4个,在它们那里,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平区村情况稍好些,但也不是很理想,近两年每个村平均仅吸收党员0.5个。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历史原因所致。据统计,全镇农民党员中,“文革”前入党的有243名,占28.6%,而现在这批党员正趋于高龄化。解放后至“文革
”前这一时期,发展党员主要看重成份好、政治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文革”期间入党,则过分强调思想挂帅,政治领先,“知识越多越反动”,“越穷越革命”,致使这一时期入党的农民党员年龄老化和文化低化有着明显“先天不足”的历史痕迹。二是大量人才外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守业务农,致使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二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小,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党员队伍结构的改善。三是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党组织缺乏经济实力,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致使不少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四是不良风气的影响。个别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讲实惠,不讲政治,想赚钱,不想入党,在政治追求上存在一些消极心态,认为“入党吃亏”,“入
第四篇:农村党员队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层组织建设年的相关活动相关要求,今年镇党委对我镇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就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基本情况
##镇下辖行政村##个,其中党委建制的行政村##个,党总支建制的行政村###个,共有农村党员1405名。
农村党员队伍中按性别划分:男性党员 1627 人,占 79.6%,女性党员417 名,占 20.4%。;按年龄划分:35岁以下的党员482 名,占23.6%;36岁至60岁的党员 927名,占45.4%;60岁以上的党员635 名,占31.1%;按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221名,占 59.7%;高中文化程度的408名,占19.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 412 名,占20.1%;按从业或流动性划分,在家务农或本地企业上班的党员1725名,占84.4%。
三年来,各行政村党组织按照“三公示、两票决”的要求和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党员发展的原则,共发展党员157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65名,占41.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 111名,占 70.7%;女党员35名,占22.3%。
二、存在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觉得,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基本稳定,地位比较突出,作用发挥较为明显,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不少优秀带头人。但农村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党性意识不强,责任使命感偏弱。少部分党员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村里集体事务等不热心、不关注,责任感、使命感欠缺;部分党员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利益面前只关心自己的得失,甚至为一已之私争长道短,没有党员该有的基本素质和形象;有的还参与赌博、违章搭建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政策,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党员权利义务认识模糊,看似参政意识强,但动机不纯,把党员看成是高于群众的特殊身份,把党员的权力看做谋取利益的工具,没有正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党员老龄化、男女性别失衡、文化程度偏低等现象较为严重。从年龄结构上看,老的多,少的少。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的多,女的少。村级三委班子125人中,女性党员只有9人,占7.2%,其中担任正职一个也没有。从学历结构上看,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绝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
3、带富能力不强,模范作用效果偏差。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不仅要自己致富,更要带领群众致富,这是新形势对农村党员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地处南部山区,部分党员思路不宽,自身致富能力有限。有一部分党员家庭经济状况还达不到全村平均水平,有的甚至是村里的贫困户。部分兴办企业或者现代农业的致富模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带领和带动作用,但由于规模和辐射效应相对较小,作用发挥不强,缺少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大项目和充分的信心、本领。
三、原因探究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新形势下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造成党员意识淡薄。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
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一心只向“钱”看齐,以经济效益作为基础,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2、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党员履职积极性。新形势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在当兵、招工时有优势,不仅光荣而且实惠。现在只有遇到如征地拆迁、劝阻集体上访、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平时组织为自己进一步发展、提高提供的服务少,自己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在走访中发现,一般村党组织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都需发放误工费,如果没有,参加人数很难达保证。有的甚至把外出学习考察当做一项基本福利。党员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从而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地位。
3、党员队伍的家族化、宗族化,影响了党的纯洁和先进性。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淡化,往往造成党员以自己的权力换取家族利益。尤其在换届选举工作当中,部分党员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新班子作对,阻挠新班子开展正常的工作。当涉及拆迁安臵、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性、原则,不讲大局,一心只顾自身利益。这些党员的言行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降低了党在群众中德信任度和支持度。
4、新形势下优秀青年的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批的农村新生力量往往因升学等原因离开农村,一些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秀的青壮年也多数外出谋求更大的发展平台,因而留守在农村的往往是年老体弱或者能力较弱的青年人等。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迁回农村,但他们往往工作在城区或者别的乡镇,除了集中的会议、活动外,与村级组织接触不多,没有时间、精力来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因此农村党员队伍的老化问题成为必然趋势。
5、教育管理机制的滞后,造成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减弱。新形势对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农村党组织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新机制。虽然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流于形式、走过场。组织活动的载体设计和内容形式离党员的需求距离较大,多数是召开会议、参加远程教育、义务劳动等,形式单一,贫乏单调,缺乏吸引力;党员通过参加组织生活而提高自身能为或者提高党性修养的效果也不明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组织的凝聚力,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四、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党员队伍中的各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只有大力提升党员的素质,党的农村工作才能蓬勃发展。一要加强思想教育。要根据新时期农村党员工作和生活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二要加强技能培训。对农村党员的培训应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要侧重于农村实用科技培训,在提高致富本领上下功夫;要打破常规的“说教式”教育,大力推行结对帮扶学、参观启发学等多种灵活多
样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引进通俗易懂的农村文化科技教材,引导党员自学。
2、激活源头,改善结构。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渠道,加大在年纪轻、文化高、致富能力强的青壮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同时注重发展女党员,注重发展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入党,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对纳入信息库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分类培养、锻炼,促其成才。要严把党员“入口”,坚持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执行“三公示两票决”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
3、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一要建立监督约束机制。要根据农村实际,制定党员先进性标准,建立农村党员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党内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二要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依托党代表工作室、民情联系服务网等给党员创造和提供参与村级管理的机会,发表意见的场所,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要健全相关保障机制。要逐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保障和待遇,加强对困难党员的关心和扶持,增强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和入党“吸引力”;要大力表彰先进、树立优秀典型,增强党员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四要建立从严治党机制,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臵力度,明确不合格党员的标准,规范处臵程序,及时清理。
4、发展经济,优化环境。要以以加快农村发展为目标,千方百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服务支持。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扶持农村创业典型做大做强,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最大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创业标兵等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鼓励青年党员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业绩,吸引青年回农村创业,为新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优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第五篇: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的素质影响党的形象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我国党员数量已经达到8260万,其中农村党员2483万,农村党员数量庞大,但是普遍存在着“老、旧、弱”等现象,所以,加强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不断的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党员人数分布不合理。现在党员是多了,但又不是各行各业各领域普遍都多,在基层一线,尤其是农村而是相对很少,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人口6.8万人,其中共有党员1644名,仅占人口的2.4%。党员队伍还有一个结构的问题,现阶段党员不但人数规模过大,而且结构还不合理,是个倒金字塔型的,越到高层,党员数量越多;越到基层一线,党员越少。尤其是在一些“非公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两新组织”,党员力量却十分薄弱。但是在党政部门和机关,党员又遍地都是,极个别部门甚至达到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党员,已经没有“先锋队”和“大部队”之分了,没有党员和群众之分了,失去了党员作为先锋模范的意义,而在农村一线,由于党员占比例较少,难以带动群众,引起规模效应。
二是党员人员结构老化。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年轻党员、能人党员严重缺乏,党组织建设相对弱化,部分党员年龄结构偏大,党组织功能发挥较弱,以大庄镇为例,目前共有党员1644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298名,仅占党员总数的18.13%,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83名,占党员总数的23.30%,其中还包括常年在外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党员结构老化明显,学历水平偏低,而农村老党员普遍存在接受新事物过程慢,创新能力不足等缺点,严重影响着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这部分优秀人才,这就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时感觉到后继无人,从而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党员较为分散,导致党员的教育管理较为松散,一是教育流于形式的较多,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缺乏战斗力和说服力,很多仅仅注重空洞的理论教育,不符合农村实际。二是对年老党员、流动党员、外出务工党员以及大学生党员管理力度不够,管理办法基本没有。以致有些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过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名符其实的“下岗”党员。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进退机制,一是有的农村支部书记怕“培养了苗子、失去了路子”搞关门主义,一些优秀的中青年积极分子想入党被拒之门外。二是对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重选择、轻培养、重吸收、轻教育,有的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三是“出口”关没有“疏通”,大部分基层党组织重吸收,轻处理。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好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对一些明显违法违纪的党员不及时处理,损害了党的形象,降低了党员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如何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吸纳优秀青年,为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拓展党员发展渠道、改善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的有效手段就是将优秀青年纳入到组织视野,进行重点联系、引导和培养,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以生产第一线骨干为对象,把视线瞄准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个体经营者以及各类企业中的生产骨干和乡土人才身上,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不盲目追求数量也不忽视新党员质量。在各行各业中为党吸收人才,补充血液。
二是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提升基层党员的文化素质。各基层党组织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以电教学习和专家讲座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用技术教育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对年终培训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基层党组织的奖惩挂钩,通过科学的培训,使他们既“挣票子”(挣钱致富),又“富脑子”(思想进步),尽快在政治上成熟起来。
三是建立科学的进退机制,给变质的党员、不合格党员、不发挥作用党员形成一种压力。毛泽东曾说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2013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在研究部署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专题
会议上强调,要强化党员管理,建立规模适度的党员队伍,并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这是具有远见的战略举措。完善党员退出机制,要有一套科学的设计,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党员为本,不把这些人推向党的对立面,而是积极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再次入党。在此过程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山东寿光市综合运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登记等手段,建立起以“
半年一分析、一年一评议、两年一登记”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体系;湖南隆回县在建立不合格农村党员“出口”机制过程中,科学区分情形,建立起一套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处置不合格农村党员的科学评价体系等,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具有双重目的,既是教育和警示退党党员,更是教育和警示在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