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立足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文章标题:我市立足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__市从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入手,找准结合点,实施新举措,打造新合力,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融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大局中来。
一、固堡垒,强基献策助民富。牢牢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点,从“选、育、用、管”四个环节入手,着力培养思想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创新意识较强、带富能力突出的乡村干部队伍。选拔子一批30岁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了乡镇领导班子中,选派9名工作能力强、敬业精神强的乡镇机关干部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理清了发展思路,加快了转化提高。今年,又选派20名优秀科级党员干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部分贫困村、后进村任党支部书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同时,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对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全面推行了“领导服务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典型推广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促进了乡村干部工作作风的明显转变,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带队伍,培育先锋促民兴。注重引导和发挥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建立党员专业经济协会和“一区三带”等党性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壮大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先进群体队伍。目前,全市上岗党员人数已达1890多名,占到了农民党员总数的63,辐射到了每个村组。仅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上岗党员就发展新农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推行新管理、倡导新风尚等方面,向乡村两级班子提出合理化建议318条,收集致富信息368条,传授致富技术171项,调解民事纠纷189起,帮办实事318件,在和谐农村构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适应农村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党员活动范围发生的新变化,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建立协会党组织67个,其中建立党支部8个,全部挂牌并建立了活动阵地,引导和带动党员能人领办能人带动型、互助协作型、龙头带动型的各类专业经济协会100个,会员近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14850户,参与党员1281名,拓展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新领域。
三、建制度,规范决策聚民意。紧紧抓住聚民心、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四个关键环节,在农村全面推行以“两委成员联席会、党员代表议事会、村务民主听证会、村民代表恳谈会和民主评议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四会一评”工作制度,明确了各项会议召开的时间、参会范围和议事主题,及群众监督、议题办理等事项。正确处理好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与坚持村民自治的关系、保证党组织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与自治组织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与调动村民参政议政积极性的关系,有效建立和形成了党的领导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各项决策科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长治久安的长效机制。通过推行“四会一评”工作制度,使民主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村干部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大为提高,不仅增强了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减少了群体性上访案件,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四、献爱心,济贫帮困解民忧。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作为构建和谐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爱心捐助、结对帮扶等形式,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继续深入化关爱贫困党员工程,采取组织部重点帮扶、部门包挂帮扶、乡镇联系点帮扶、党员结对帮扶等形式,强化贫困党员帮扶责任和措施,从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提高了贫困党员的致富能力。今年“春节”、七一,市、乡、村共为贫困党员户解决遗留问题355件,送去帮扶资金32万元。仅在“三春”生产期间,各级党组织为贫困党员提供致富信息178条,办实事240多件,协调发展资金20多万元。使农村贫困党员有了新的增收门路,加快了增收步伐。坚持和完善市、乡领导干部“1 1”结对帮困制度。全市39名市级领导干部、86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和10个乡镇的84名科级干部全部与特困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提供劳务输转信息、科技致富信息、协调发展资金、提供物资支持等形式,为贫困户加快脱贫步伐提供了保障。
五、拓思路,多措并举强集体。进一步深化村级集体经济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拓宽村办项目融资渠道,因地制宜走出了建立产业基地、开发生态旅游、兴办龙头项目、发展三产服务、盘活闲置资产、创办流通组织、开展中介服务等七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使村级集体经济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今年,各村计划新办集体经济项目31个,预计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可增长15以上,达到1200万元以上。适应取消农业税后的新形势,大力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和渠道,在黄闸湾乡进行了整合集体土地资源、化解村级债权债务试点工作,对重新完善的5320亩集体土地进行了重新发包租赁,收回集体土地承包费138.6万元,并全部用于化解历年村级债务,占债务总额的85.9,使影响农村稳定和改革发展的主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探索出了一条化解村级债务的新路子,甩掉了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崭新征途上的沉重包袱,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我市立足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党建工作》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我市立足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农村党建工作。
第二篇: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13625”建设思路,“八步走”全力建设新农村,确保农民增收。“13625”,即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培育“红枣、养殖、劳务”三大产业,实施“产业开发、基础建设、村容整治、农民教育、社会发展、组织建设”六大工程,创建“六位一体”型和城镇社区型两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重点打造柏树坪、郭家腰、砖窑山、齐家山和丁家湾五个示范村。“八步走”,一是进村入户广泛动员农民群众,调动其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建设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二是结合要求,吃透村情,摸清底子,制定详细建设方案,量化、细化建设任务,责任到人,规定时限,确保按时完成。三是尊重农民意愿,统一规划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次到位建设庭院经济、种植养殖、沼气开发等综合配套,全面开展“脏、乱、差”环境整治,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四是结合村情,以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为突破口,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发展红枣、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和羊子、肉猪、蛋鸡、蚕桑、蜜蜂等特色养殖,促使服务业和加工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五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搞好通村公路、入户道路、生产道路、庭院道路的畅化、硬化、绿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行路难问题。六是加快村级培训服
务设施建设,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和“农业实用技术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七是解决农村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建设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等,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推进新农合和农村养老保险,着力改善民生。八是以争先创优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促进管理民主。
第三篇:我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
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
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03--2004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05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03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使部分农民对
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培训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自身素质低,培训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培训与转移结构不科学,学员培训多数是就地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比例较小;各培训基地协调不够,为完成各自任务,各培训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农业部门在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第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急需解决,植物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民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项工作应提高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启动,除配套工作经费外,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仪器,对进入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确保群众生活安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领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和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遵发[2005]4号)文件指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立足于建立促进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业经费投入。农村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基层,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技术工作,使得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工作,给予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推动赤水农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其它投资为主体的主渠道投资格局。
(三)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体系建设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计划实施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糯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全面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赤水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有效流通,推动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上市产品质量关,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大力加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积极实施国债和省沼建设项目,到2010年共修建沼气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乡镇、各村组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推广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在全市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猪--沼--粮”、“猪--沼--鱼”、“猪--沼--果”等综合示范项目。
(五)实施培训工程,提高转移就业
2005--2010年,对全市30000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120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4000人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并转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各培训机构的协调能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跟踪做好农民工信息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员的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制造条件,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率。
赤水市农业局张宗平
第四篇:我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
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03--2004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05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03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
第五篇:浅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是一个农业县市,全市总人口756838人,其中农村人口就有634880人,农村劳动力有31.57万人。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贫困县市之一。近年来,农村经济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徘徊局面,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成为农
村稳定的隐患,而且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拖累。因此,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对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市而言,全市60多万农业人口,有农村劳动力近30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
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
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2.增强组织程度。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许多人已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情况,在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减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因其信息闭塞而政府缺少组织是造成农民盲目外出的重要根源。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快**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规划中心镇的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并对地理条件好,人口流动量大,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乡建为镇、结合移民工作,对生存条件差的贫困农民集体搬迁到乡镇,增加集镇人数,并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以摊薄农民进城的成本。
4.搞好农民外出后的后勤工作。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有的家庭只剩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土地荒无人种,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各级要针对这一实际,组织帮工队,或把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种上高效的经济林。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