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其基本的活动模式一般可以表现为由教师预设为主的模式,师幼共同参与学习的模式和儿童自主生成的学习活动模式。具体有:
1、探究式学习:一种以学生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位置的学习方式。该方法能满足儿童探究的本能,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儿童经验出发,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条件,如当教师在带领幼儿秋游回来后,发现孩子们对风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不仅自发收集了有关风筝的大量图片,还萌发了想亲手制作风筝基本材料;纸,竹签和线,更在幼儿亲手尝试探索风筝的制作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及时调整和提供材料。幼儿在制作风筝的过程汇总中能深入的思考其中存在的联系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式学习: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建立依据教学策略体系、”该方法有利于促进儿童形成合作的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促进儿童自学,乐学,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可分为师幼互动为主和幼幼互动为主的合作式学习。具体实施步骤为:把儿童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空间布置应更为自由,更开放式的“田字格”,“扇形区”或“灵动组合型”,在空间上缩短儿童之间的距离,便于小组间的交流和走动;投放材料,注重材料的合作性,互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作为教师,在运用合作式学习模式与策略的过程中,不仅应当为儿童提供促进其小组合作和积极互动的环境与条件,更应当鼓励儿童的互赖行为,包括儿童在小组中的角色分工,相互协商以及一定的妥协于调整等等。
3、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时间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时间过程中获得新的,技能,态度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情境性和亲历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情境的真实性,还应当为儿童创设一个能够自主,自由地合作,交流和分享的学习情境,而不是纯粹个体的探索行为和体验活动;在学习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注意内容的适宜性,意义性和挑战性,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能够引发儿童思考,探索并积极求证的内容,促进儿童处于最佳挑战水平上。如老师可组织儿童进行购物的游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积累和分享与对应,分类,比较和钱币计算相关经验,学习和总结相应的数概念。
4、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该方法能够使儿童通过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有意义加工和积极思考中,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并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接受式学习比较偏向以认知为基础的艺术,语言等学科领域内容,实施中应注意:把握十一点学习材料和内容,如,幼儿接受音乐活动时,就要以儿童已有经验为基础进行歌曲筛选;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手段和形式,如通过让幼儿观看多媒体录像,情境游戏,动作及绘画手段来帮助儿童理解,适可加深其记忆。
各种幼儿教育活动模式有其长也有其短,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选择运用。此外,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作用至关重要,有效地师幼互动不但能使师幼关系融洽,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思考积极性,因此,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境感染,语言催化,情感分享,耐心等待,及时反思等多种手段形成游戏的师幼互动关系,营造和谐的师幼氛围,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者.⑧⑦
第二篇:幼儿园双语教育活动的模式
双语教育概念本身就包含英汉活动的整合,但一直以来,许多开展双语教育的幼儿园将英汉活动人为地分离,将英语活动仅仅看作是与汉语活动关系不大而只是教英语的活动。近年来,在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过程中,一些幼儿园开始从实践层面探讨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几种模式》一文对国内幼儿园双语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几种英汉活动整合模式作了理论梳理,提出了目前幼儿园面临的英汉活动整合的现实困难或挑战。《幼儿园双语教育环境的创设》一文介绍了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对英汉活动整合第二种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以整合的理念引领主题背景下的双语活动》一文则介绍了英汉活动整合第三种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希望这些文章的观点能给已经开展双语教育的幼儿园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中提到的英汉活动整合面临的挑战可能成为大家后续研究的方向或重要内容。相关理论文章已刊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5期,请参阅。
完整儿童发展的观念在学前教育界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这种观念强调教育应当促进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为幼儿设定情感、知识、技能、倾向性或敏感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开设英语活动的幼儿园试图摒弃“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尝试用课程整合的理念改造英语活动,克服英语教学可能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等弊端。本文探讨课程整合观念下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几种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步骤。
一、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基本内涵
我们可以将英汉活动的整合界定为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的目标、内容和过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这里说的汉语活动和英语活动指的是用汉语或英语组织的幼儿园活动。在英语活动中,英语不仅仅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的对象,而且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的语言工具,英语活动的内容涉及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因此,英语活动本身就是幼儿英语学习和领域经验获得的融合体。
英汉活动的整合表现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的目标相互巩固、相互补充。目标的相互巩固就是,用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在用另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中得到巩固。目标的相互补充指的是,用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达成某一目标,在用另一种语言组织的活动中实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个目标。
英汉活动目标的整合需要通过具体的相互关联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过程来实现。在活动过程层面,英汉活动的整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内容在不同时间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组织活动,这样英汉活动目标相互巩固才能成为可能。二是相互关联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相继组织活动,使幼儿在后一个活动中能及时运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并在后一个活动中获得与之相关的新经验。三是在两种语言活动中使用同一组织方法,特别是在英语活动中借鉴汉语活动的组织方法,使英语活动的组织更符合幼儿学习和心理发展特点,表演、操作和交往等这些汉语活动中常用的手段同样适用于英语活动。
英汉活动的整合可以使幼儿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互联系、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英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成为幼儿整体学习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英语活动与汉语活动的整合,还可以促使幼儿在运用英语中学习英语,使英语学习在伴随生活、领域经验学习和游戏中得以实现,使英语习得成为可能。
二、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三种模式
我们发现,目前幼儿园英汉活动的整合存在三种典型模式: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用英语组织领域活动和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由于三种模式的出发点不同,幼儿分别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的整合程度也不同,第一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低,第三种模式最为理想。
1、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
这种整合模式从英语材料的选择入手,从该英语材料中挖掘对幼儿发展有价值并符合幼儿兴趣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其主要步骤如下:(1)选取一种适合幼儿的英文材料,选取的主要标准是内容与幼儿已有的经验相关,语言简单且富有节奏。
(2)分析该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不仅仅分析它对幼儿学习英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分析它与幼儿当前的兴趣和汉语活动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用来帮助幼儿获得哪些相关的领域学习经验。
(3)预先设想利用该材料可以开展哪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通过“头脑风暴”设想围绕该材料可以开展的汉语活动和英语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可能实现的幼儿学习目标。
(4)选取并实施部分适合幼儿的活动,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包括已有的认知经验和英语发展水平)和幼儿园的时间安排,确定围绕该材料开展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充分挖掘一个英语材料的价值,减轻教师寻找合适的英语材料的负担。从幼儿园整体课程设计看,在这种整合模式中,幼儿园整体课程全部是由汉语活动构成的,围绕英语材料设计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只是整体课程的附加部分。虽然在围绕英语材料设计的系列活动中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相互渗透,但是英语活动只是通过英语材料这个“点”向整体课程结构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方向辐射。英语活动与整体课程之间虽有关联,但这种关联是相对松散的,英语活动不能完全融合到整体课程之中。其实施效果也主要取决于选择的英语材料与幼儿当前活动之间的紧密程度。2.用英语组织领域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借鉴主题—领域活动设计的思路,以主题—领域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设计和组织活动,并用英语来组织和实施部分领域活动。其主要步骤如下:(1)事先设计整体课程的主题—领域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选择合适的领域内容,设计具体的领域活动。这一步骤与目前幼儿园流行的课程设计过程完全一致。
(2)根据教师指导语言使用的多少与难易程度以及幼儿的英语理解水平,选择并用英语组织部分合适的领域内容和活动,也可以对活动要求和具体活动材料作适当调整。(3)具体实施活动。这种整合模式中的英语活动既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集体领域活动,也包括用英语组织的部分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和节日活动,这样能保证幼儿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置身在英语环境之中。
这种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英语活动被纳入整体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幼儿园整体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活动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方面与汉语活动相差无几,都是依据主题和领域的总目标以及幼儿已有的经验,不同的只是教师在英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幼儿除了获得与主题和领域有关的非语言经验之外,还习得了部分英语,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成为一个整体,幼儿很难辨别哪些经验来自英语活动,哪些经验来自汉语活动。但是,这种模式中的英汉活动整合仅仅发生在领域内部,幼儿在某一领域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以成为一个整体,却独立于其他领域活动获得的经验。3.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
这种整合模式完全按照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以主题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取决于主题发展的需要,使用英语还是汉语并不在设计活动时考虑,而在活动实施阶段考虑。其主要步骤如下:(1)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各个相互关联的活动,以幼儿当前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为标准确定目标和选择内容。
(2)适当分配英语和汉语两种活动组织语言。从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幼儿园实践来看,按时间分(如半日用英语组织,半日用汉语组织)和按教师分(一个教师始终使用汉语组织活动,另一个教师始终使用英语组织活动)是分配活动组织语言的主要方式。
(3)实施活动。在用英语组织活动时,在保证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活动材料,减少直接讲授。
例如,上海维华幼儿园采用双语设计主题课程,每个主题包括多个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环境也是采用两种语言创设的。在课程实施阶段,每一个活动采用哪种组织语言取决于带班教师。外籍教师组织活动时全部使用英语,有时配班的中文教师会作少量解释;中文教师组织活动时,英文教师也会用英语参与配班。笔者曾经观察其中一个中班的半日活动,活动由英文教师(外籍教师)主班,中文教师配班。9:20 室外活动结束,教师带幼儿回到活动室,幼儿小便、洗手、喝水,然后集中坐在教师前面。10:22 幼儿小便、洗手、喝水。
10:27 幼儿陆续走到另一个区域,按照规则在教师提供的纸(上面是用文字和图片组成的歌词)上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纸标记图片中的物品,给歌词中表示颜色的单词着色,签上自己的名字。
10:45 活动结束,教师带幼儿到室外游戏。
在这个半日活动中,除了常规生活活动外,其他活动都是围绕“颜色”主题展开的。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时用自己在汉语活动中获得的有关颜色的经验,如黄色和蓝色的薄塑料纸可以拼出绿颜色,蓝色和红色可以拼出紫色,黄色和红色可以合并为橙色等,学习为新歌曲的歌词着色,巩固和扩展了有关合成新颜色的经验。幼儿还在参与表演、操作等过程中理解了这首英文歌曲的歌词内容。
这种整合模式的优点在于幼儿从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可以完全融合。因为整体课程在设计阶段完全根据主题的需要和幼儿发展的需要而定,并没有单独设计英语活动,英语活动除了将组织语言和学习材料转化为英语之外,在目标制订、内容选择、组织方法等方面与汉语活动完全一致。
三、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面临的挑战
在上述三种英汉活动整合模式中,第一种模式的整合程度最低,幼儿在两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更多的是简单相关。在第二种模式中,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学习领域内部实现了融合,但在不同学习领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独立。在第三种模式中,由于在一定时间内,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均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幼儿会把在前一个活动(无论是英语活动还是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运用到后一个活动中,后一个活动能提升幼儿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在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此它是幼儿园英汉活动整合的理想模式。
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看,目前只有少数开设英语的幼儿园开始用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即使已经开始思考和实践英汉活动整合的幼儿园,多数也只是采用第一种整合模式。幼儿园在采用英汉活动整合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时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整合理念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存在一定的落差
近些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对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有所了解,但是,由于受传统分科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师未能完全理解课程整合的核心和各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教师在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时出现了一些偏差:在设计时人为地将各领域相关活动进行简单拼盘,但到了实施阶段各个领域的活动又各自为政,对领域之间的整合、对活动之间关系的处理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英汉活动整合的认识和英汉活动整合的实际效果。结果,在组织英语活动时,幼儿在汉语活动中获得的非语言的经验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英语单词或英语游戏经验在幼儿的经验体系中仍然是相对孤立的,很难融入幼儿整体经验之中。
2.教师对英语学习特点的认识有待提高
用英语组织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英语、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幼儿运用简单的英语与人交往,但直接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孤立教授英语单词和句子未必能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幼儿学习语言(包括汉语和英语)的主要方式是习得。在用英语组织幼儿生活、游戏时,教师和幼儿共同关注的是交往的内容,而不是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幼儿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也是英汉活动整合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教师在实际组织活动时仍然以传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教授英语远远多于创设真实的交往环境。即使是在用英语组织幼儿游戏或开展领域活动时,教师也不忘停下来教给幼儿几个单词或句子。活动过程中教师对英语单词学习的关注与幼儿对参与活动过程的兴趣有矛盾,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运用能力的目标很难落实。3.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亟需提高
第三篇:幼儿园音乐活动模式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
2009-10-15 10:15:39| 分类: 幼儿园教学模式|举报|字号 订阅
一、歌唱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示范—模仿式 1.程序和策略(1)引出主题
引出主题即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导入新歌。新歌导入的方法有教具导入、情境表演导入、故事讲述导入、游戏导入、经验导入和直接导入等。(2)反复范唱
幼儿善于模仿,教师的范唱不仅要有正确的唱歌技巧,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有
对幼儿的真挚感情,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幼儿听老师富有情感地唱自己喜爱的歌曲,比听声乐技巧高超的歌唱家的演唱更加喜爱,倍感亲切。教师在范唱中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艺术。例如,教师在范唱前先暗示幼儿,引起他们的注意,让他们知道老师要唱歌了,自己要好好听,心理上有所准备。另外,在唱歌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与他们能有视线的接触,面对幼儿使幼儿听清歌词,看清口形及面部表情并产生情感交流。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一般是三次左右,范唱的方式可以有清唱、操作教具唱和配上伴奏唱等。(3)分析歌词
分析歌词这一环节应尽可能做到生动、灵活、简短和有艺术性,而不是枯燥、呆板、冗长、机械地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或让幼儿反复多次地背诵。分析歌词的方法很多,除谈话讲解之外,还可采用故事、挂图、绘画、情境表演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应考虑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特点。这一环节应与教师范唱交替进行。(4)全曲带唱
全曲带唱即教师完整地、有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演唱歌曲,幼儿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反复跟唱。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和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较容易引起幼儿相应的情感体验。又因为是整首歌曲跟唱,幼儿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这一句唱完了,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就使幼儿的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使幼儿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开始带唱时,速度可稍放慢,起音也可以降低半度音或一度音;当幼儿逐步会唱之后,再回到原来的调子,采用应有的速度。不要急于用伴奏。(5)分句教唱
采用全曲带唱的方法,歌曲中的歌词、旋律、节奏上的一些难点可能得不到解决,幼儿对于歌曲细节的把握也可能较为粗糙。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分句教唱的方法,即教师范唱一句,幼儿模仿一句,把歌曲中难唱的句子单独抽出来重点教唱。(6)反复练唱
在这一环节中,尤其应避免的是单调的重复练习。教师应想办法采用各种吸引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在愉快、有兴趣的情境下进行练唱,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采用的练唱的方法有:幼儿边唱边表演,边唱边用手拍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画出歌曲的节奏,边唱边用乐器为歌曲伴奏,用游戏的方法练唱,用接唱的方法练唱等。练唱的组织形式有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单独唱等。选择练唱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时,应注意不要为变化而变化,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讲究实效,应使幼儿在各种变化的活动中受益。另外,为了避免幼儿疲劳、积极性下降,在一节课中,让幼儿练唱的次数不能过多,要适可而止,可将练唱分散到课后的其他时间中进行。2.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找找祖国在哪里(中班)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带给我们愉快的情绪,辨听这首歌曲的速度不快又不慢,即中速。
(2)学习用断顿的演唱方法来表现歌曲旋律中的休止符。
(3)使学生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爱祖国的情感。活动准备在认知活动中认识地球仪。活动建议
(1)出示地球仪。教师说前两句歌词内容,同时请幼儿出来找找中国的位置在哪里。在幼儿找到以后,教师用后两句歌词内容来肯定。(2)教师介绍歌曲名称后范唱歌曲。
(3)教师再次范唱,全班幼儿为教师的范唱拍手伴奏。教师提问:刚才,你们为老师拍手伴奏时,是快快地拍手还是慢慢地拍手?
(4)教师又一次范唱,幼儿认真地辨听歌曲的速度。教师:这首歌曲的速度又不快又不慢,所以说是中速的。(5)幼儿跟着教师轻声学唱歌曲。
(6)教师抽出有休止符的那几句进行范唱,重点让幼儿用断顿的方法来表现歌曲中的休止符。
(7)请愿意出来唱的幼儿站在集体面前放声唱。(8)全班幼儿完整地演唱。附:
注:该活动设计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3.特点分析
歌唱活动中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主要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曲时采用,突出了幼儿歌唱教学以听唱为主的特点,注重幼儿对歌词及歌曲性质的理解,教幼儿学唱新歌时能做到循序渐进,突出重难点。
(二)熟悉—加工式 1.程序和策略
(1)在日常生活中反复感知。有些歌曲在未正式教唱之前可以先让幼儿欣赏,使幼儿在欣赏过程中对歌曲产生初步的印象,尤其是对歌曲的旋律有耳熟感,从而产生学唱的兴趣和愿望,便于学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似曾听过、看过的东西,学习的积极性最高。
(2)整理加工已有经验。教师可通过谈话、再次演唱、操作教具等方式帮助幼儿整理已有经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3)全曲带唱。(4)分句教唱。(5)反复练唱。2.特点分析
幼儿歌唱活动中的熟悉—加工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让幼儿有机会反复听到即将要学习的歌曲,采用此模式可以克服正式教唱时由于幼儿对歌曲生疏而出现的教师范唱、幼儿学唱次数过多且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分解—累加式 1.程序和策略
(1)分别熟悉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教师将歌曲中的节奏、歌词、曲调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语言文学活动、节奏朗诵活动、韵律活动等的材料分别加以使用,使幼儿初步掌握之。(2)全曲带唱。(3)分句教唱。(4)反复练唱。2.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小树叶(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断顿与连贯,感受、表现强与弱,学习运用“男声”、“女声”、“独唱”、“齐唱”等演唱处理方式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2)教幼儿运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声音表情的知识、技能来表现同情与关怀、勇敢与热情两种不同的情绪。
(3)鼓励幼儿使自己的心情、歌声与大家相一致,共同体验和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活动程序
(1)教幼儿学唱新歌
① 观察秋天落叶的情景,引导幼儿想像并议论:假如自己是一片小树叶,离开妈妈后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② 学习按音乐的节奏朗诵歌词,要求幼儿在朗诵时尽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象(主要表现在朗诵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音量、音色的变化上)。③ 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情绪弹奏歌曲的曲调各一遍,请幼儿指出每一遍各是表现哪段歌词内容的,并鼓励幼儿尽量说清楚自己的理由。④ 请幼儿集体随琴声填入歌词唱出。(2)处理歌曲
① 教师用连续和断顿的唱法分别示范唱第一段的第一句,请幼儿指出哪种唱法更适合表现该段歌词所要表现的感情。第二段的做法依此类推。教师指导幼儿练习使用这两种唱法分别演唱各段,鼓励幼儿边唱边体验小树叶的心情,力争追求更好的表现效果。
② 教师请个别幼儿轮流对演唱形式和表演要求提出处理建议,并要求他们尽量说出处理理由,然后组织全体幼儿按这些方案一一尝试。
在这一活动中,所有的方案都应该是可行的,可以提出适当理由的。如果提出建议的幼儿一时讲不清,教师可给予暗示或帮助。(3)供教师参考的方案及理由
a.第一段独唱,第二段齐唱。一个人唱更轻,更柔和,许多人唱更响,更勇敢。这种形式像一个小朋友关心地问许多小树叶,许多小树叶一起勇敢地回答。
b.第一段齐唱,第二段独唱。许多人唱,表现许多小朋友都很关心小树叶,人多了可让每个人都努力唱得更轻,更慢,更连贯;一个人唱,表现小树叶一个人离开妈妈,没有小伙伴在一起也不害怕,更显得他很勇敢,人少了可以努力唱得更响,更快,更断顿有力。
c.第一段女孩子唱,第二段男孩子唱。女孩子更善于表现温柔,男孩子更善于表现勇敢。
d.第一段男孩子唱,第二段女孩子唱。男孩子也会同情和关怀别人,他们也会努力用更轻、更慢、更连续的声音来唱;女孩子也能不怕困难,在一个人离开亲人和小伙伴时也会表现得很勇敢,她们也会努力用更响、更快、更断顿有力的声音来唱。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3.特点分析
用分解—累加式教幼儿唱歌,能使歌曲中的各要素,尤其是难点部分分散、突出,便于幼儿领会歌曲内容,体会歌曲性质,也便于幼儿学唱全曲。此教学模式特别适用于节奏、歌词、曲调有一定难度的歌曲。
(四)创造—熟悉式 1.程序和策略
(1)学唱一段歌词。可采用歌唱活动教学模式一的方法让幼儿学唱一段歌词。
(2)不断填唱新歌词或改变歌曲的表现手段及演唱形式,让幼儿在这些创造及变化中反复熟悉歌曲的曲调。可以改变的歌曲表现手段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可以改变的演唱形式有齐唱、接唱、领唱、分角色唱、边伴奏边唱、边唱边做动作、边操作教具边唱和边唱边表演等。如果要让幼儿填唱新歌词,则应选择歌词内容紧凑、富有韵律感、中心词突出的歌曲,歌词中要求改变的成分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可从替代某个名词、动词、象声词到替代整个句子。在创编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活动中集体练习的密度,努力使大部分幼儿在整个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动脑、动嘴、做动作,使全体幼儿保持高度的积极性,避免创编活动成为少数幼儿的活动。2.教学范例
歌唱活动:表情歌(中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切分音,感受、表现节奏型××|×××|,感受、表现高兴的情绪。
(2)教幼儿学习根据指定的情绪为歌曲创编新词和有关的动作,并用有表情的歌声和身体动作加以表现。
(3)引导幼儿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注意观察他人的表演。活动程序
(1)引导幼儿学会有表情地、准确地唱这首歌和准确、自然地随节奏拍手。(2)幼儿学习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
① 教师提出问题:高兴时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示?要求幼儿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如“我高兴我就哈哈笑”,“我高兴我就扭扭腰”等等。② 教师请要求创编的幼儿用清楚的声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全体幼儿。然后,再由创编的幼儿带领全体幼儿进行表演。
③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气的时候会怎样?我们难过的时候会怎样?要求幼儿创编新歌词和新动作,如“我生气我就跺跺脚”,“我难过我就轻轻哭”等等。
④ 幼儿用方法②进行交流和练习。
⑤ 教师引导幼儿用正确的速度和力度来表现新编歌词的内容。
(3)教师有表情地弹奏歌曲的前奏,让幼儿指出教师所表现的是何种情绪。然后,请幼儿根据前奏暗示的情绪,用相应的歌词、动作及正确的表情来演唱。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特点分析
该活动通过让幼儿创编歌词及动作,达到了在创造中熟悉歌曲的目的。采用该教学模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引起幼儿参与、表现和创造的强烈兴趣,引发幼儿的联想,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丰富和提高幼儿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力,有利于发展幼儿对音乐积极主动的态度倾向及提高幼儿探索、创造音乐的意识和技能。
二、韵律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示范—模仿式 1.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熟悉音乐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考虑采用哪些方法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运用教具引出主题,如:教“兔跳”动作时,教师可先用一小兔的木偶演示小兔随音乐跳动的情景,然后带领幼儿一起学习“兔跳”动作。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表演引出主题,如:在教“鸡走路”前,教师戴上鸡的头饰,装扮成一只鸡,一步步走出来,捉捉虫,喝喝水,抖抖翅膀,幼儿看得入神,自己也会迫切地想模仿教师那样做一只鸡。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猜谜语等形式引出主题。在此环节中,应尽可能地让幼儿感受音乐。(2)反复示范
模仿在幼儿韵律活动中,尤其是舞蹈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师的动作应成为幼儿的范例,要做得正确、合拍、自如,示范时应站在能使每个幼儿都看得见的位置上:可面向幼儿用“照镜子”的方法,也可背向幼儿与幼儿同方向做示范。为了使幼儿便于模仿,可以采用分解示范的方法,如先示范脚的动作,再示范手的动作。又如,把动作组合分解成较小较简单的部分,分别示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应注意进行重点示范。(3)分析、讲解动作要领
此环节与上一环节应结合起来进行,即在示范的同时应结合分析、讲解等语言指导。因为幼儿的视觉感受并不精细,对教师的示范动作有时不能完全看清,如果能用适当的语言及时点明动作的要领,则会帮助幼儿注意其动作的细节部分,大大提高示范的效果。教师对动作要领的分析、讲解有时还可借助形象的比喻,如教幼儿学垫步,可以启发幼儿的想像:“我们的脚好像踩在柔软、有弹性的垫子上,踩下去又弹回来。”便于幼儿掌握动作的要领。(4)带领练习
带领幼儿初次练习时,速度可稍放慢。对于做动作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具体帮助,手把手地教,使幼儿从“被动”的感受中获得体会,从而能主动地做出正确的动作。这种具体帮助应及时,否则幼儿在复习中总做着错误的动作,以后改正会更加困难。另外,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形式,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2.教学范例
舞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班)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欢乐情趣,随音乐较好地表现欢乐的情趣。
(2)学会舞蹈中的基本动作,重点学会两人左手相挽的动作,掌握换位置的方法。
(3)两人一组合拍、协调地表演舞蹈,体验与朋友一起跳舞的快乐。活动准备
(1)红、黄手腕花按幼儿人数各一半。(2)指偶教具洋娃娃和小熊各一。
(3)活动前已熟悉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活动建议
(1)出示洋娃娃和小熊指偶,引起兴趣。“看,洋娃娃和小熊手挽手跳舞了。”引导幼儿伴随欢快的音乐自由舞蹈。(2)教师与一幼儿示范“左手挽左手”的动作及垫步转一圈的难点动作。(3)教师以较慢速度哼唱,幼儿结伴练习以上两个难点动作。指导语:手挽手呀点点头,垫步垫步转一圈,转完一圈拍拍手。(4)在钢琴的伴奏下,幼儿结伴练习两个难点动作。
(5)在原速音乐带的伴奏下,幼儿继续结伴练习两个难点动作。(6)幼儿围成内外两圈,欣赏教师与一幼儿完整地示范舞蹈。(7)教师哼唱,幼儿学习舞蹈中的其他基本动作。(8)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尝试与同伴一起完整地舞蹈。
(9)学习内圈换位的方法,即向着戴手腕花的手的方向走一个位。(10)幼儿连续地、完整地舞蹈,从中练习换位。指导语:向着红花走走走,换了一个新朋友。
(11)在愉快的音乐声中结束。附:
动作说明:
幼儿围成内外两圈,每人右手戴上一朵手腕花:外圈幼儿戴黄色花,内圈幼儿戴红色花。
(1)—(2):两人面对面,双手屈肘举起与肩平,五指张开随意抖动,双脚做蹦跳步一下。
(3)—(4):动作同(1)—(2)。
(5)—(8):两人手拉手做“拉锯”动作,一拍一下,两脚交替起踵,一拍一下。
(9)—(12):两人左肩对左肩,左手挽左手站好,右手叉腰,眼睛对看,相互点头交流,一拍一下。
(13)—(15):左手继续相挽,右手举起做手腕转动,一拍一下,双脚做垫步向顺时针方向转一圈站回原位。(16):面对面站好,原地拍手三下。
间奏:内圈幼儿顺时针方向(即戴花之手的方向)移动一个位置,换一个新朋友继续舞蹈。注:该范例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3.特点分析
韵律活动中的示范—模仿教学模式结构完整,对幼儿的要求循序渐进,重难点突出,能使幼儿较快、较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该模式适用于舞蹈基本动作的教学。
(二)探索—创编式 1.程序和策略(1)经验回忆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提出主题。生活经验是幼儿有感情动作的基础,只有唤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才能把动作做得生动、富有想像,才能表达出一定的感情而不流于机械模仿或枯燥练习。(2)动作创编
动作创编即教师让幼儿自己用动作来表现教师提出的形象、情节、情绪、节奏或结构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努力通过自己的艺术敏感性来组织引导幼儿的创编,并在创编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艺术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尊重幼儿创编的动作,比较忌讳的做法是先鼓励幼儿创编,最后又把幼儿的意见全部“扫地出门”,结果又回到“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老路子上去。
(3)体验音乐,匹配动作
教师组织幼儿倾听、分析、体验音乐,组织幼儿用讨论的方法,将程序(2)中已准备好的动作与音乐有关部分或要素相匹配,并让幼儿按讨论结果随音乐做动作。
(4)相互观摩教师根据幼儿表现的情况,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从中提炼出动作要领及动作表现的要领。(5)产生范例,借鉴吸收 教师指定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动作或动作组合教给全体幼儿,或者由教师提出幼儿中产生的好范例,让全体幼儿在新一轮动作表现中自由借鉴吸收。(6)教师组织幼儿重复(4)、(5)的程序。2.教学范例及分析
韵律活动:狮子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学习用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动作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形象。(2)教幼儿学习在没有结构图提示的情况下,正确地按音乐的结构进行动作表演。
(3)让幼儿体验想像、创造和发表的愉快。活动准备
狮王头饰一个,狐狸头饰一个,各种动物头饰若干,各种彩色纸和纸条若干,挂历纸卷成的纸棍若干。除狮王和狐狸的头饰以外,其他动物头饰和纸道具分发在幼儿的椅子下面,每人一件。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作品中的主要动作:吹号、狮王走路、狮王吼叫。(2)教师请幼儿用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跟随音乐(教师弹奏有关的旋律)表演。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评价那些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表演方案。(3)教师引导幼儿表现狡猾的狐狸带领小动物向狮王献殷勤的场面。教师可通过开放性的示范,向幼儿展示各种表现狐狸狡猾形象的动作方案,并通过提问或提示等方法引导幼儿想像和表现:小动物是怎样的心情?你是什么动物?你打算为狮王做什么事情?等等。
(4)播放作品的A'部分,请幼儿自选角色跟随音乐表演,要求在音乐结束时造型不动。连续表演2~3遍,每遍结束时,教师用反馈的方法小结,提出问题并对好的表演方案给予鼓励。
(5)教师戴上狮王的头饰,组织幼儿分配其他角色,跟随音乐完整表演。(6)教师戴上狐狸的头饰,组织幼儿分配其他角色,跟随音乐完整表演。(7)教师请幼儿推荐两名合适的幼儿分别担任狮王和狐狸。教师自己拿出一件纸道具,向幼儿说明自己想扮一个什么动物,并打算怎样运用这件纸道具,如打算扮小猴,拿着一片叶子当盘子,给狮王送桃子,后来又将叶子当扇子给狮王扇风,然后,请幼儿自己设计表演。
(8)教师组织扮演狮王、狐狸、仪仗队和小动物的幼儿各自在规定的位置上准备好。教师自己扮演从树上滑下来报信的猴子。播放音乐,完整地跟随音乐表演。必要时,教师可以改变角色,临时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幼儿。分 析
在上述活动目标中,创造性动作表现的要求对于已初步了解音乐内容、形象的幼儿来说是比较适宜的。通过第一层次音乐欣赏的活动,幼儿对于音乐的结构已有了初步的了解,离开结构图独立表演的要求有助于幼儿集中精力倾听和展开想像。
该作品音乐形象较多,结构也较复杂,因此,在设计时,将活动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步骤1、2)的形象表现要求相对简单,不作为重点,也不必花太多时间。
第二阶段(步骤3、4)是该层次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幼儿对表现狐狸的狡猾缺乏经验,而且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幼儿在表现时难以相互吸收借鉴。因此,教师的组织、指导在这一阶段中显得更加重要。
第三阶段是一个完整表现和体验的阶段。这时,幼儿对作品中的形象已有了初步的创造性表现的经验,对作品的结构也较熟悉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步骤5、6中教师以角色身份出现的参与指导,幼儿已能比较熟练地按角色表演的方式完整表演。这时,道具和头饰的加入才能起到扩大、延伸幼儿的想像和丰富幼儿表现的作用。否则,过早地使用头饰和道具,反而会分散幼儿对形象和音乐的注意力,造成幼儿的过度兴奋和活动秩序的混乱。注:该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模仿—创造式 1.程序与策略(1)引出主题。
教师直接提出主题,或在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2)学习基本动作。
教师用模式一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或用模式二的方式让幼儿创造出某种动作,并以此作为基本动作。(3)学习基本动作变化的方法。
教师教给幼儿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如变化节奏或变化姿态等,并组织幼儿跟随音乐练习他们运用变化法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4)学习组织动作的方法。
教师教给幼儿某种组织动作的方法,如按照情节组织或按照结构的重复变化规律组织等,并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5)动作组合创编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将创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6)幼儿独立地连贯表演。2.教学范例及分析
韵律活动:创编提压腕组合(大班)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进一步练习交往合作的技能,体验交往合作的愉快。(2)教幼儿学习舞蹈基本动作“提压腕”。
(3)要求幼儿学习按形象、情节组合动作,并学习使动作组合与音乐结构相协调。活动准备丰富幼儿关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活动过程
(1)全体幼儿两人一对做“跑马步”进入活动室。在活动室内继续随音乐做双人配合的“跑马步”练习。教师鼓励幼儿用手、臂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鼓励幼儿之间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配合。每次音乐结束后,教师可进行反馈小结,并可组织幼儿相互观摩。教师重点讲评幼儿在练习中产生的交流、合作比较好的范例。
(2)教师请幼儿回忆有关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鼓励幼儿用手臂动作模仿骑马、挤奶、剪羊毛、放猎鹰、摔跤等动作。教师哼唱挤奶舞的音乐为创编新动作的幼儿伴奏。
(3)教师用提压腕的动作模仿老鹰飞,并要求幼儿模仿和练习。教师可自己哼唱音乐也可请人伴奏。
(4)教师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创编提压腕组合“小小摔跤手”。如:第一段音乐的第一、二句,表现小摔跤手骑马来到草原上;第三、四句,表现在摔跤之前小摔跤手学老鹰飞,以示自己的勇敢和强壮;第二段音乐的第一、三句,表现小摔跤手抱在一起,你推我掇;第二、四句,表现小摔跤手头顶着,相互抱住转圈,想把对方摔倒。
在以上4个动作中,有3个动作的手腕动作都可以由提压腕变化得到。组合是按情节结构构造的。音乐的句子结构也同时表现出来了。
(5)教师带领儿童完整地随音乐反复练习新编的组合,让幼儿充分体验创造和表演的愉快。
(6)教师小结。幼儿两人一组做双人配合的“跑马步”离开活动室。分 析
在活动目标中,交往合作技能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学习“提压腕”和学习按形象、情节变化组合动作是该层次教育活动的重点。手腕的上下运动,大班幼儿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按形象、情节变化组合动作,对于有一定形象积累和情节想像、理解能力的大班幼儿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在步骤1中,练习的重点是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活动中的交流、合作。因此,教师在反馈、小结、组织观摩、重点分析等指导过程中,也应该侧重引导、鼓励幼儿以更好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合作。
步骤2是一个过渡性的环节。幼儿在这个环节中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复习巩固了有关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常识,同时也为新的舞蹈动作学习做好了态度和认知方面的准备。步骤3是按韵律活动设计的第一种模式———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设计的。目的是让幼儿尽快地掌握新的舞蹈基本动作。
步骤4、5则是此模式的关键程序,目的是教幼儿学习根据情节、形象组合动作的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不但可以学到新的舞蹈动作和编舞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合作、交往的态度和技能,使幼儿对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丰富。附:
注:该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整—分—整的模式 1.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2)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此环节有两种做法。一是先将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介绍给幼儿,方法有:A.简单的故事介绍;B.借助教具介绍;C.通过引导性谈话介绍等。使幼儿心理上有所准备,欣赏音乐时能随音乐作品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像。教师的介绍应做到简短、形象、切题,尽量避免与音乐作品内容无关的或者会引起幼儿对音乐作品内容误解的介绍。此做法比较适用于有标题或有一定情节的器乐曲。二是先不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而是向幼儿提出一些能引起幼儿注意、启发幼儿想像的问题。如欣赏的是歌曲,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问:这首歌曲讲了些什么事情?听起来声音像什么?是谁唱的?有伴奏吗?伴奏用的是什么乐器?是几拍子的?等等。若欣赏的是性质较鲜明的器乐曲,可以让幼儿边听边想:听了这首乐曲好像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自己又想做什么?是几拍子的?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等等。欣赏后让幼儿先表达,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或指导。(3)完整倾听音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活动的直观教具,或通过自己的表演伴随音乐的进行,以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作品。(4)分段倾听音乐。如果所欣赏的作品含有几个乐段,或歌曲含有几段歌词,教师可组织幼儿分段倾听。
(5)谈论倾听的感受。在此环节中,对作品的谈论就不能仅停留在主要内容及情绪性质上,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感受和理解作品中各种表情手段的丰富表情作用,通过谈论,使幼儿较为完整、全面、深入、细致地感知音乐作品。如让幼儿感知音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结构上的重复与变化时,教师可以提问:“音乐从头到尾是否都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等。(6)完整倾听音乐。
(7)随音乐做动作。在幼儿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幼儿用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为身体动作是幼儿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借助身体动作,有利于幼儿富有想像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帮助幼儿加深理解,是提高幼儿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不必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动作,该如何做,也可以不必要求动作严格合拍,应让幼儿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表现音乐,只要求动作在情绪上与音乐保持一致,注意不要使幼儿的动作妨碍对音乐的欣赏。2.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快乐的小老鼠(小班)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作品ABA的结构,并用小老鼠出门、吃食、跳舞的律动进行表现。
(2)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表演。(3)愉快地与同伴共享有限的空间,不与他人挤撞。活动建议
(1)听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交代游戏情节。(2)完整欣赏全曲一次,感知乐曲的旋律。(3)欣赏A段乐曲:小老鼠在干什么?(4)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老鼠出门的动作。
(5)欣赏B段乐曲:小老鼠出门去干什么?是怎么吃食的?(6)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小老鼠吃食的动作。
(7)欣赏C段乐曲:小老鼠吃饱了干什么?是怎样跳舞的?(8)再次完整欣赏全曲一次,进一步感受ABA结构。(9)随音乐自由地用动作模仿小老鼠跳舞。(10)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连续地跟随音乐表演。附:
注:该范例选自新世纪课程幼儿园教师用书《音乐》(新版)上册,新世纪出版社出版。3.特点分析
整—分—整的倾听欣赏模式突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让幼儿倾听音乐。在让幼儿倾听音乐时做到从整体轮廓性的感知到局部细节的感知,再到整体、全面、完整的感知,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能使幼儿在充分的音乐欣赏实践中,对音乐作品获得一个较为完整、全面、深入、细致的感受,有利于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水平及能力。
(二)韵律活动型模式 1.程序与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2)依据情境,创编动作。即教师向幼儿提供与音乐的性质、某种要素或结构有关的情境,引导幼儿依据情境提供的线索创编动作。
(3)随音乐进行表演。教师采用幼儿创编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带领幼儿随音乐进行表演,并借助这种有组织的大肌肉动作帮助幼儿感知音乐。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自己用各种在程序(2)中设计出的动作与音乐的相应部分相匹配。
(4)相互观摩、讨论。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讨论哪些反应方式与音乐匹配得更恰当。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提出新的动作反应方案,并请提出新方案的幼儿带领全体幼儿跟随音乐进行反应。
(5)如果需要让幼儿感知和反映音乐中更细微的特征,教师可在提出新的要求之后,再组织幼儿重复(2)、(3)、(4)的程序。(6)随音乐完整地表演。2.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龟兔赛跑(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音乐中的乌龟、兔子的不同,并感受、表现音乐中的四个主要场景:宁静美丽的森林早晨,紧张激烈的龟兔赛跑,小兔睡觉做梦,欢快热闹的庆祝会。
(2)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绘画作品来表现音乐中的人物和情节。
(3)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享受表达、交流和合作表演的快乐。活动程序
(1)教师讲述故事或引导幼儿回忆该故事。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故事中两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乌龟谦虚,诚恳;小兔骄傲。
(2)教师请幼儿用自编动作表现乌龟和兔子走路的形象,并引导幼儿尽量表现出乌龟的沉着、坚定和小兔的自大、轻浮。
(3)教师请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乌龟和兔子的音乐主题,请幼儿指出:哪段音乐是表现哪个动物的?为什么?并请幼儿跟随音乐用动作表现。(4)教师组织幼儿相互观摩,并引导幼儿注意他人表演的长处或特色。(5)教师请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表现森林清晨和龟兔赛跑的两个片断,请幼儿指出:哪段音乐是表现哪种场景的?为什么?并请幼儿跟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6)教师组织幼儿仔细倾听作品中表现森林清晨的片断,请幼儿根据音乐想像森林清晨的场景,如树木、花草、小溪、小鸟、升起的太阳、美丽的早霞等。请幼儿自选角色跟随音乐合作表现美丽的森林清晨。
(7)教师组织幼儿倾听作品中表现庆祝会的音乐片断,并指导幼儿随音乐即兴结伴舞蹈。
(8)教师请幼儿倾听作品中表现龟兔赛跑和小兔睡觉的音乐片断,请幼儿坐在座位上自由地边听音乐边做即兴动作表演。教师重点注意幼儿在表演中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出小兔睡觉的音乐片断。(9)教师组织全体幼儿随音乐完整地表演。① 全体幼儿表演森林早晨。
② 两位幼儿分别表演乌龟和兔子出场。
③ 两位幼儿表演龟兔赛跑,其他幼儿坐在座位上拍手,作为观看比赛的观众。
④ 全体幼儿结伴即兴舞蹈,表现森林的庆祝会。
注:该音乐比较长,教师在让幼儿表演全曲时可根据本班情况做适当删截。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3.特点分析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韵律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导幼儿借助动作感受音乐,有利于提高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及动作与音乐的匹配能力。这一模式较适用于欣赏形象比较鲜明、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作品。
(三)美术活动型模式 1.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2)倾听、理解音乐。教师采用图片、幻灯或者活动的直观教具,在组织幼儿倾听音乐时,帮助幼儿感知、理解音乐。
(3)借助动作进一步感知、理解、体验音乐。在此环节中教师可采用类似模式
(二)的方式进行。
(4)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创作的视觉艺术作品表现他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体验。2.教学范例
音乐欣赏:梦幻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抒情优美的风格。(2)指导幼儿学习用自己的话随音乐朗诵。
(3)引导幼儿体验音乐带来的美好情感,并体会表达的快乐。活动程序
(1)教师让幼儿观察比较梨子(切成两半)和小提琴的形状,引导幼儿注意外形上的相似点。
(2)教师请幼儿欣赏配乐故事。(教师在朗诵时要注意尽量保持抒情的风格,不要用戏剧化的声调来表演故事中的人物。)
(3)教师请幼儿用抒情优美的声调学习朗诵:“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4)教师引导幼儿想一件自己认为很美好的事情,并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如“唱呀唱呀,妈妈为我唱支歌;织呀织呀,妈妈为我织毛衣”等等。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可以帮助他组织句子。
(5)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用抒情优美的声调随音乐讲自己想出来的话。(6)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这首音乐,告诉幼儿这首音乐是与做梦有关的,而且梦见的都是一些非常美好的事情,请幼儿仔细倾听音乐,并假想自己在做梦。
(7)教师随音乐用梦幻般的语音语调讲述自己事先编好的做梦内容。(8)请幼儿随音乐简单讨论自己所编的美好的梦。(9)请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画出自己所编的美好梦境。
(10)请幼儿随音乐讲述自己画的美好的梦。教师指导幼儿尽量用梦幻般的语音语调与音乐一致。附:
梨子小提琴
冰 波
小松鼠捡到了一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第二天,地里长出一棵小绿芽,它多像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大树,树上结了很多很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美术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让幼儿根据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创作视觉艺术作品,进一步引发幼儿的联想、想像,加深并检验了幼儿对所欣赏作品的感受,能使幼儿在提高音乐欣赏水平的同时,提高视觉艺术的创作水平。此模式较适用于欣赏有较广阔的想像、联想空间的音乐作品。
(四)文学活动型模式 1.程序和策略(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2)教师朗诵文学材料。教师随音乐朗诵文学材料,其内容可以是故事、散文、诗歌或歌词。这些内容可以是教师根据音乐选择的,也可以是创作的。教师在朗诵时可用视觉材料或动作表演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或者教师先朗诵文学材料,再组织幼儿倾听音乐,最后请幼儿将文学材料与音乐材料相匹配。
(3)幼儿学习配乐朗诵。如果文学材料比较简单,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教幼儿学习配乐朗诵;如果文学材料中某些部分适合幼儿学习,教师可教幼儿学习这些简单的部分;如果文学材料中某些部分是可以让幼儿创编的,教师可组织幼儿根据原作中文字与音乐的要求练习创编。
(4)教师完整地播放音乐,并带领幼儿朗诵在程序(3)中学会的文学材料;或者组织幼儿朗诵在程序(3)中创编的,甚至是即兴创编的文学材料。2.教学范例: 同模式
(三)。3.特点分析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文学活动型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使幼儿能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学习用语言去表现音乐,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朗诵水平及语言创造力。此模式较适用于欣赏意境较美,有较广阔的想像、联想空间的作品。
四、乐器演奏活动的教学模式
(一)从总体布局入手的模式 1.程序和策略
(1)引出主题。教师用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引出主题。(2)感知、分析音乐。乐器演奏是根据音乐进行的,倾听音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告诉幼儿乐曲(或歌曲)的名称、主要内容后,就要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感受音乐的性质、力度、速度、节奏及段落等。可让幼儿随音乐拍手以便逐渐熟悉音乐。(3)掌握演奏方案。对有一定基础的班级,教师可引导幼儿集体为乐曲设计打击乐配器演奏方案,并组织幼儿进一步掌握设计出的演奏方案。编配演奏方案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班幼儿编配的打击乐应简单,以齐奏为主,节奏型变化不大;为中、大班幼儿编配的打击乐则可稍复杂一些,可用不同乐器轮流演奏,不同乐器的节奏型也可不同。有时同一乐曲可编配出不同难易程度的打击乐给不同年龄班使用。如《儿童舞曲》,小班齐奏,中班则可在第二乐段时,用两种乐器轮流演奏。为了便于幼儿掌握演奏方案,目前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是“变通总谱”,主要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三类。因为“通用总谱”(简谱和五线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都比较复杂:使用通用总谱,不但不能对幼儿整体感知配器方案的过程有所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减少幼儿感知音乐的乐趣;若不用总谱,幼儿在掌握演奏方案中记忆的负担又会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
(4)分组徒手练习合奏。中、大班乐器演奏的要求逐步提高,有时不同的乐器要轮流打,有时虽然同时打,但是各打各的节奏。因此,在未拿乐器前应先进行分声部的徒手练习。教师可根据打击乐中配器的情况将幼儿分成若干组,各组先分别练习各自承担部分的打法,然后合起来一道打。也可以全体幼儿一起依次学习各种不同乐器的打法,然后分组,分别打自己这种乐器的节奏型。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让幼儿开始学习时看教师如何指挥。教师指挥时所做的动作最初应该与幼儿所做的动作完全相同,待幼儿熟练后,教师可改用击拍法,但仍然要把要求幼儿演奏的节奏型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分组徒手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等到幼儿完全会打了再分发乐器,因为在使用乐器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学习。长时间徒手会降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在全体幼儿亲手打击乐器的过程中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音响特点及其在合奏中所产生的效果,这样反而会影响音乐能力的发展。
(5)用乐器随音乐合奏。在徒手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幼儿随音乐打击乐器,拿相同乐器的幼儿应坐在一起,若坐成横排,持演奏音量小的乐器的幼儿应排在前面。分发乐器时,教师可将乐器事先放在小椅子下面,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及混乱。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幼儿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教师的指挥除应符合一般指挥的要求外,还可根据打击乐中节奏的需要增加某些能帮助幼儿领会、激发幼儿情绪的适当的姿态或动作。要求幼儿演奏时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注意倾听音乐与他人的演奏,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情。幼儿熟练后可由幼儿担任指挥。在指导幼儿演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内在的节奏感,那种以“打空拍”作为“拐棍”训练幼儿感受强弱的做法,反而会成为妨碍幼儿节奏感发展的障碍,因为这样做,会使他们习惯于以双手摊开“打空拍”来代替对强弱拍的内在感受,离开了这一动作,弱拍也就打不出来了。(6)幼儿自由交换乐器并演奏。不要让幼儿固定只练一种乐器,在幼儿熟悉了打击乐的演奏方法后,应让幼儿轮换着练习不同的乐器,使幼儿能更好地认识各种乐器的性质、使用方法,还能学会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及发展相互协调的能力。幼儿交换乐器时,应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座椅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坐下。教师要求幼儿在交换过程中不与他人或场内的座椅相撞,坐下时不使座椅发出声音或发生移动。
(7)创造性地改变原配器方案。在幼儿具有一定演奏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改变原配器方案,如部分地改变音色或节奏型,增加大鼓、大钹或其他特色乐器等,同时组织幼儿演奏。2.教学范例及分析
乐器演奏:狮子进行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设计打击乐器演奏方案和“图形总谱”。
(2)要求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看“总谱”随音乐演奏。(3)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看指挥演奏,轮流学习当指挥。(4)让幼儿体验创造和演奏的愉快。活动准备
音乐结构挂图一张,大鼓、吊钹各一,铃鼓、串铃各若干,碰铃、木鱼各若干。铃鼓、串铃、碰铃、木鱼分成4组放在幼儿的座椅下面。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音乐结构挂图,并请幼儿观察教师提供的6种乐器,然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一部分一部分地讨论:用什么样的节奏,用什么样的乐器和器乐的演奏方法来分别表现每个部分的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乐器、演奏法和节奏,等等。
如幼儿认为:吹号的声音很响,可以用6种乐器一起演奏,这种很响的音可用“×”表示;狮王走路的声音很重,可以用大鼓一下一下地慢奏,这种很沉重的声音可用“●”来表示;狮王吼叫的声音很粗糙、刺耳,可以用吊钹、铃鼓和串铃一起演奏,即三种乐器一起强奏一下,然后铃鼓和串铃猛烈地持续摇动,这种声音可用“
”表示;小动物走路的声音很轻,可用木鱼和碰铃一下一下地快奏,这种声音可用“·”来表示。
教师根据幼儿的意见将所有符号排入音乐结构图,就成了下图:
(2)教师哼唱旋律,全体幼儿手拿乐器看着“乐谱”,用慢速度轻轻演奏1-2遍。教师用右手在图上指示音乐的进行,用左手指挥幼儿演奏。(3)教师将图中表示音乐结构的部分盖上,只剩下表示演奏方案的符号。播放音乐,用步骤2的方法指挥幼儿演奏。(4)教师拿走教学挂图,用双手指挥幼儿演奏。
(5)幼儿轮流学习指挥。在更换“小指挥”时,可同时更换演奏大鼓和吊钹的幼儿,其他幼儿也可以自由交换乐器。分 析
在活动目标中,设计配器方案和图形总谱是其中的重点。根据音乐形象设计打击乐器的配器方案,再根据配器方案所造成的音响形象设计图形总谱,这两种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类比联想能力。这些活动是在教师具体引导、帮助下,通过集体讨论进行的,不要求幼儿独立设计,因而大班幼儿是可能做到的。
在步骤1中,采用讨论一部分、确定一部分、记录一部分的方法,既节省时间,幼儿的注意力又不易分散。
幼儿讨论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根据大多数幼儿的意见记录。在幼儿有困难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图形谱与原音乐结构图相结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幼儿在演奏时顺利地迁移对该音乐结构的原有经验。
在步骤3中,教师盖上结构图,是为了使演奏方案的结构更加清晰。在步骤4中,教师拿走教学挂图,是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看指挥和听音乐。在步骤5中,教师采用了退出的方法,以便幼儿能够有机会学习指挥和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二)从主要声部入手的模式 1.程序和策略(1)引出主题。(2)感知、分析音乐。
(3)设计、掌握某一特定声部的节奏及演奏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示范—模仿的方式,教幼儿学习并帮助幼儿掌握打击乐曲中某一特定声部的节奏和乐器演奏方法。或者教师引导幼儿集体为音乐设计一个打击乐配器的主要声部的演奏方案。
(4)幼儿随音乐演奏这一特定声部的方案。
(5)学习、掌握其他辅助性声部的演奏方案。教师可采用类似模式
(一)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6)随音乐合奏辅助声部。
(7)合奏并倾听主要声部及辅助声部之间的配合效果。(8)教师请幼儿担任指挥,并指导其指挥演奏。(9)参考采用模式
(一)中的程序(6)、(7)。2.教学范例
乐器演奏:瑶族舞曲(大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表现优美、宁静、舒展的音乐。
(2)幼儿探索怎样用熟悉的乐器和节奏型奏出优美、宁静、抒情的效果。(3)指导幼儿学习在较复杂的情况下相互配合,学习在演奏自己的声部的同时倾听和享受其他声部的演奏。活动程序
(1)熟悉音乐和铃鼓的演奏方案。
① 教师在午饭前后、午睡起床、安静游戏等时间内播放或弹奏该曲,让幼儿有机会逐步熟悉这首音乐。
② 教师在自由活动、等待、活动转换时间或音乐活动时间内,向幼儿提供随该乐曲自由做动作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逐步引导幼儿注意用更柔和;舒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性质。
③ 让幼儿欣赏教师持铃鼓随该乐曲所做的表演:
④ 教师教幼儿学习徒手随音乐做上述演奏动作。⑤ 教师教幼儿学习持铃鼓随音乐做上述演奏动作。(2)幼儿熟悉主要节奏型并学习其他乐器的演奏方案。
① 教师请幼儿独立地随音乐演奏铃鼓,教师用大鼓给幼儿的演奏伴奏。除第七句(即第13、14小节)休止以外,全部用以下方案演奏:
② 教师请幼儿注意倾听,并请他们指出教师是怎样演奏的(击一次鼓面,击两次鼓边),奏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咚 哒哒)。
③ 教师请志愿击鼓的幼儿轮流用大鼓为大家的铃鼓演奏伴奏。④ 教师引导幼儿用碰铃和木鱼随音乐合作演奏大鼓的节奏:
⑤ 教师请三位幼儿分别担任碰铃、木鱼、大鼓的演奏,自己担任小钹的演奏,随音乐为全体幼儿的铃鼓演奏伴奏。
⑥ 教师请幼儿注意倾听,并请他们指出教师是怎样演奏小钹的(在大鼓敲鼓边的时候演奏),奏出的声音是怎样的(0 仓仓)。
⑦ 教师请四位幼儿分别担任碰铃、木鱼、大鼓和小钹的演奏,随音乐为全体幼儿的铃鼓演奏伴奏。
在全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幼儿注意感受和表现音乐的优美、宁静、舒展。附:
注:此范例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许卓娅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特点分析
这一模式的程序一般被称为“累加”的程序。这样的程序能突出演奏方案的重点,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较扎实地掌握主要声部的节奏及演奏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逐个累加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辅助性声部的演奏方案。步骤清楚,明了,最终达到整体掌握演奏方案的目的。该模式适用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或至少有一个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没有交错进行关系,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
第四篇:波兰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波兰幼儿园的教育模式
生存技能是波兰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之一。这项课程不定期,幼儿园请警察、消防员、医生等来上课,讲解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
其他的特色课程包括心理辅导,每个月1至2次,由专业幼儿心理师和孩子沟通,以帮助解决孩子们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家长活动课程,一般每周一次,家长自愿参加,和孩子们一起在老师带领下进行各种室内活动,强调家长和孩子的默契配合,加强亲子互动。
总体上,波兰幼儿园课程丰富,注重身心全面发展。主要课程包括手工、绘画、音乐、听故事、简单英语和智力题等,都不留作业,以玩为主,强调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波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发展,适当引导,在幼儿阶段,注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非强求他们学习超出其年龄段的知识。
在波兰幼儿园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中,很少有类似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型的,而是以舞蹈、乐器、绘画等艺术类课程为主,有幼儿园或儿童活动中心组织的,也有一对一私人教练教授的,每次收费大致在20至50兹罗提(约合40至100元人民币)之间。
波兰人认为,常在户外活动的孩子身体会更健康,所以幼儿园有没有足够大的户外场地,是评判幼儿园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幼儿园里每天有大量户外活动时间,即使在冬季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天气中,老师也会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
幼儿园的体育课程包括舞蹈、游泳等。波兰人普遍重视体育,孩子们从幼儿园起都会选择一两项喜欢的体育活动,跟随专业教练学习。热门体育活动包括自行车、游泳、网球、马术、攀岩、武术、羽毛球、滑雪等。这样,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拿手的体育项目,身体素质也非常棒。
波兰幼儿园的课程安排看起来非常轻松,也不考试,却有一套严格细致的评分系统。每年一次的评分将交给家长。就孩子的教育方式及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每学期有数次一对一家长会进行交流沟通。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家长会内容和打分都不公开。评分中,大班阶段的最重要,会由幼儿园转交到孩子升读的小学,作为孩子行为表现的依据。
波兰幼儿园的这套评分系统涵盖10个方面共59项,A为最优,B、C良好,D为不能完成或不及格。评分方面包括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运动能力、效率和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视觉和听觉感知能力,以及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水平等。具体评分项目包括孩子能否独立穿衣服、系鞋带,会否主动向人问好,能否在玩耍之后收好玩具等等,几乎涉及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所有细节,细致而全面展现了孩子的各种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莫过于生日会,尤其是5岁生日会。因为来年孩子们即将升入小学,可能会与部分同学分开,很难再见面。提前一至两周,家长就会帮孩子选好生日会邀请卡,由孩子决定想请的人数并带到幼儿园交给小朋友。生日会通常选在各个儿童室内游乐场举办,时长约两个小时。受邀小朋友会和父母一起精心挑选礼物,包装好再认真画上自己的祝福。生日会以孩子为主角,家长们把孩子送到生日会后就会离开或在一旁休息聊天。游乐场工作人员会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切蛋糕,让孩子们尽情享受自己的社交生活。
此外,在波兰,私立幼儿园一般拥有更好的硬件条件和教师资源,但因其学费较高,绝大多数家庭会选择免费的公立幼儿园。
第五篇: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摘要:幼儿园时间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以促进幼儿制动发展和幼儿整体发展为宗旨,强调幼儿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关键词:时间活动;模式;主动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及理论依据。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背景是,本世纪40-50年代为福利事业阶段,让幼儿学会生活;60-70年代是智力开发的主要时期,强调幼儿充分活动,学会学习;80年代到现在,提出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目标,强调幼儿要学会关心。这一时期的“终身教育”概念,更为学前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终身教育”始于生命之初,止于生命之末,终身教育认为,由社会整体提供教育机会。这一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1990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一下简称《规程》),是以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为背景的。《规程》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制动互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意幼儿的实践活动,以充分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幼儿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规程》精神,为实践活动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时间活动教育模式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影视教育提出来的。幼儿园虽然没有考试制度,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也出现了违背素质教育的种种现象。不少幼儿园(班)追求读写算,甚至留作业,打百分。把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提前教给孩子,剥夺了幼儿自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时间;在教学形式上,只重视全班上课(集中教育活动),对其他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并不认真计划和研究;上课的过程,只注重教师如何教、如何示范、讲解和演示,而不重视幼儿如何学,不理会幼儿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只重视发展较好的个别幼儿,而忽视其他大部分幼儿,教师讲得多,表现的多,幼儿表现少,甚至大部分幼儿根本没有表现得机会„„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一部分幼儿生活在缺乏成人尊重和爱抚的环境中。他们的一切活动全由教师统一安排和指挥,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活动的机会;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也没有主动交往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是被动的,这等于剥夺了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机会。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主动精神很难发展,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在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幼儿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的观点,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理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动手操作和物体、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事物操作活动是幼儿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也是幼儿发现学习的重要形式。交往活动是以认为对象的时间活动,幼儿仕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幼儿禹城人,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幼儿社会化及个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实践活动(包括操作活动和交往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和解决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是“八五”教改实验研究的继续和发展。为了贯彻《规程》精神,我们在辽宁省教委和辽宁教育学院的支持下,曾于1990年12月1993年12月,在沈阳市和辽阳市的6个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实验紧紧围绕着《规程》精神进行,将规程的思想观念和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变分科教学为综合教育课程模式。具体的框架是:打破学科界限,之一纵向系统性和横向综合性的结合,以一定的社会问题、自然现象和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为中心将包罗万象的体智德美教育内容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的主题单元。在这个思想指导下,6个幼儿园的30多名实验,千辛万苦,潜心研究,摸索出一条贯彻《规程》精神的幼儿园综合教育之路。此项研究通过验收并获得省教委三等奖。
“八五”实验和全省的幼教改革,奠定了贯彻《规程》的全面基础,广大教师在改革实践中学到了《规程》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推广“八五”成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突破几个主要问题,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研究拟定了这一课题。
二、实验假说及要突破的难题
(一)实验假说,假设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在“八五”幼儿园整体改革基础上,创建一种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恰到好处的将幼儿动手操作和相互交往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幼儿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幼儿的素质迅速提高,使全体幼儿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积极主动的发展。
(二)要突破的难题。(1)时间活动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2)时间活动与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3)时间活动与规则意识同时发展,解决教育教学中活而不乱的问题;(4)时间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
三、实验过程
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是辽宁教育学院“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的子课题之一,是“九五”立项于省教委的实验课题。参加这一课题的有沈阳、大连、锦州、阜新、朝阳、本溪、营口、葫芦岛等8个市的16个幼儿园 实验采取分级管理和指导的办法。在省教委的管理和省教育学院领导下。课题负责人负责本课题具体的组织指导工作。各市教研人员分别隞本市的课题组织与指导,县区教研员和各实验单位的领导与教师负责本单位具体的实验工作,实验周期5年。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实验人员学习了有关理论和资料,研究课题模式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分析幼教改革状况,拟定了3个教育模式子课题。这是其中之一。分工后,重点研究了这一课题的内涵及其理论。做好了开题的准备工作。之后,召开了“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开题会”。会议组织教研、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做了6个学术报告。其内容有:①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理论;②关于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实验幼教子课题的开题报告;③关于幼儿园实验研究的测试工作;④关于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实验研究;⑤关于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研究;⑥关于幼儿园分层次教育教学研究。这6个报告的提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开题,二是结合世纪培训实验人员。会议组织了研讨活动,会后签订了课题议定书。
从1996年至1998年我们对实验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指导,阶段总结与评价,对成果进行研讨等。1999年实验进入结题验收阶段。
几年来,各实验幼儿园在省、市、课题负责人的组织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实验工作,主要有:(1)组建实验队伍,确定实验银子,制定计划,方案;(2)对教师、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3)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实验前测和后侧及横向纵向发展状态的分析研究;(4)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日常观察、测试、记录、统计、评估、分析研究。
四、实践活动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实验原则及要求。(1)实验研究与日常教育改革工作紧紧结合;(2)目标在先,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和组织活动;(3)体智德美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4)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注重幼儿的自选活动;(5)面向全体,因人施教;(6)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背景为教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构建模式的宗旨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宗旨:一有二发展和幼儿整体发展为宗旨。整体的涵义指全体幼儿这个整体和个体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个整体。具体讲,意识强调幼儿主动(积极)发展,二是强调幼儿全面的内在和谐发展,三是强调全体幼儿中的每一个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不同发展。(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模式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的问题。一要解决以幼儿为主体而不是以教材为主体的文艺;二是要解决幼儿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发展的问题。要具体解决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的关系、重教育结果与重教育过程的关系、智力与非智力发展的关系和活而不乱的问题等等。
(三)多层面立体化时间活动教育化式的构建。(1)总体描述:我们一改过去分科教学模式,构建现阶段我省综合教育模式——幼儿园多层面主体化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因地制宜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背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泉,以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千方百计提供和创设教育环境(包括提供材料),解放时间和空间,解放幼儿的大脑、身体、双手和物管,设计和组织多种多样的,五彩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自由活动。(2)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构建模式:在教育领域方面,包括语言活动、数学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性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和综合性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安排上,包括早晨入园活动、幼儿自选活动、集中教育活动、自由活动、户外体育活动、游戏活动、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包括盥洗、餐饮、入厕、午睡活动)和幼儿离园活动等等;在空间范围上,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班内活动和班外活动、园内活动和园外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包括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此外还包括主题性活动、学科性活动以及非主题非科学性活动。(3)具体的模式教育:在实验活动中,实验单位各自创建了具体的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模式。概括的讲,有多重玩玩做做模式、做做玩玩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动手操作——手脑联盟——以动益智”模式、主体性区域活动模式、“以动为起点,体验为过程,发展为目的”模式等等,还有多种多样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了构建模式,实验人员因地制宜的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春天在哪里、放风筝、踏青、爬山、春游、捡贝壳、玩大海、游泳、制作昆虫标本、五彩的夏季、有趣的蚂蚱、拾麦穗、秋收活动、到军营参观、郊游、玩沙、下雨了、看彩虹、有趣的小雪花、堆雪人、踩脚印、冰——水——气的变化,拾落叶、数落叶、种子粘贴、剪雪花、冻冰花、种植活动、饲养小动物活动、观察记录活动、布置活动室、园田劳动、河边投石子、草地上滚爬、马路边看交通、参观邮局、商店、医院、拔草、捉虫、玩风车、燃烧的蜡烛、三元色、灯泡亮了、磁铁、参观小学、与小学生共上一节课活动等等。
教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不断变化着的室内外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玩具、学具和材料。活动室的墙面、角落、窗台的每一块空地都被利用来创设活动区和活动角。寝室用上了抽拉床,空出大块面积供幼儿活动,走廊的一角搭起娃娃家,暖气亮搭起了玩具架,幼儿凭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他们一边操作一边商量、交谈和相互一轮。他们在合作,他们在竞争,他们全身心投入活动中,沉浸在自己的“活动王国”里。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改变了教师示范、讲解、演示的模式,注重了全体幼儿多说、多做、多问、多议论和参与。教师讲的少了,幼儿活动多了,幼儿规模意识反而增强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他们活动有序,活而不乱。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缤纷的内容开阔了幼儿的活动,使幼儿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多方面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大量的总结材料和统计表明,这一教育模式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幼儿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大大增强了;幼儿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性增强;幼儿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等行为习惯得到了发展。还培养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爱小动物、爱他人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主动精神。自控能力、积极进取、敢说敢问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吃苦能力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皮亚杰说:“儿童是主动学习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专家埃里克森认为:“学前期是主动感或罪恶感时期,是好奇、主动探索、预备去学习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需要经过对环境做出种种反应的机会来表现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如果他们的主动探索活动被看做是顽皮,儿童就无法发展主动感,而由罪恶感取代”。我们认为,幼儿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大道进步和需要的满足,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主动活动的动机,形成一种良性的更高级的活动需求,使他们巨大潜能得到发挥和表现。我们以有关理论和《规程》精神作指导,从辽宁实际出发,通过5年的艰苦努力,构建和完善实践活动教育模式。虽然课题只是从一个侧面踢了出来,却解决了幼教改革中不同层面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选择的突破口是正确的,解决的问题是根本性的,也是全方位的。
五、实验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撰写了《关于幼儿园实践活动即搜于模式的研究》和《幼儿园半日活动的设计与评估标准》,主编了幼儿教材36册,幼儿只能训练6册;撰写了《幼儿园实践活动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包括实验计划方案、问卷调查实体、测查统计表、教育活动的设计、教师随笔、观察记录、家长问卷和幼儿作品等
5年的实验工作,使教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掌握了大量实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共发表论文947篇,获荣誉称号377人次。积累模式实验的活动设计5789个,接待教学观摩767人次
这次模式实验研究,为进一步贯彻《规程》提供了经验,培养和梳理了典型教师的幼儿园,为幼儿园素质教育和全省教改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者: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