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9-05-12 16:2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机关党组织是整个党的组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性很强的领域,研究它的特性,摆正它的地位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做好机关党的工作的前提。

一、机关党组织具有鲜明的特性

设在党政机关中的党组织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它同样具有基层党组织的一般属性。如:它应该成为一个战斗堡垒;应该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应该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等。但同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我认为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机关党组织具有特殊职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着组织的壮大,于20年代末,便有了比较健全的机关党组织。自此以后,它便具有与其它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不同的特殊职能。1941年,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政府机关支部的工作时就指出:“政府机关支部与一般农村支部的对象不同,有其特殊的任务。”这主要有:第一,在机关范围内向非党员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第二,党员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团结与推动非党员积极负责地工作;第三,党员在政权中要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第四,支部无权干预各种行政工作,但支部了解的群众意见和党员、非党员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党团(即党组的前身)和报告党委注意;第五、支部直属于党委指定的部门管理,不属于党团指挥,但党团的决议凡涉及支部执行时,应通知支部,支部亦必须执行;第六,支部组织是绝对秘密的;第七,支部定期向上级党部做报告。并接受其指示。这些概括虽然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其基本精神,除战争年代所必需的以外,至今仍有指导意义。1948年,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总支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把机关党组织的任务更集中地明确为,第一、领导大家学习;第二、党务工作;第三、照顾同志们的生活;第四、做居民工作。1956年,党的八大,系统地总结了机关党的工作,第一次把机关党组织的职能写进了党章。党章在规定了企业、农村、学校和部队中的党的基层组织应当在本单位起领导作用以外,又单独规定“在机关中的党的基层组织,由于机关工作的特殊条件,不能领导和监督机关的工作,但是应当对于机关中的每一个党员(包括行政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监督,并且应当经常关心机关工作的改进,加强工作纪律,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及时地把机关工作的缺点通知本机关的行政负责人和报告党的上级组织”。此后的第十二大、十三大党章虽然在表述上有些变化,但仍沿袭了这个基本内容,即: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但要对包括行政负责人在内的每个党员进行监督,并协助行政领导改进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从我们党的早期到现在的党章,都对机关党组织的职能有单独的、不同的规定。这也是机关党组织与其它领域的党组织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2、组织机构上为双重设置,即在党政机关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的同时,还设置了党组。党组及其前身党团在我党与国民党进行议会斗争中和三三制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中央即发出通知,在党政机关中既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又建立党组,党组不领导机关党组织,但要指导机关党组织的工作。机关党组织设置上的这个特点也是与其它领域的党组织不同的。

3、机关党组织是设置在党政机关里的基层组织,即它是在执政党的核心部门和政权机关的中枢部位开展党的工作,而不像其它领域的党组织是直接设置在各行各业的基层单位里。

4、机关党组织的成员与其它领域的党组织相比,政治文化素质比较高,党员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各层次的领导干部比较集中,不同程度的掌握着一部分权力,对社会辐射面比较广,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以上这些特性是我们认识机关党组织地位作用的基础,只有既认清机关党组织与其它党组织的共性,又把握住它特有的个性,才能对机关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有一个准确适当的概括,才不至于作出不正确的估价。

二、机关党组织应成为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的战斗堡垒

在讨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它应当按党章明确的,在党组指导下,发挥保证监督作用;一种认为它应当与其它领域的党组织一样,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我认为,正是由于机关党组织有不同于其它党组织的特殊性,所以机关党组织不宜提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理由有三。

1、如上所述,党章规定了机关党组织有特殊的职能,同时也明确了党组的职能,两者相比,党组的职能要大得多。自党的七大,党章第一次规定了党组(不包括以前党章对党团的规定)的职能以来,党的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对其基本内容逐步作了完善和补充。现在党组的任务是:“负责实现党的方针政策,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指导机关党组织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它与机关党组织的职能有显著不同,即: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党组是处于“负责”地位,机关党组织只是对每个党员贯彻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在业务工作上,党组要负责完成,机关党组织是“不领导”;在党务工作上,党组要进行“指导”,机关党组织是接受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党组与机关党组织并存的条件下,无疑党组应该成为本单位的政治核心,提出机关党组织是政治核心是不适当的。

2、在新的情况下,机关党组织的职能未作任何变化。在前一段淡化党的作用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企业党组织“党要管党”,要企业党组织发挥“类似机关党委”的作用。事实证明,在企业只有一种党组织设置的情况下,这种思想有损于党对企业的领导作用。因此,中央决定对企业党组织进一步明确为政治核心,其职能也作了相应的变化。我认为最主要的有:①明确企业党组织要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②党组织与行政领导集体讨论干部的任免;③党组织要参与讨论企业的重大问题。正是有了这种职能上相应的变化,企业党组织才可以成为名符其实的政治核心。而机关党组织的职能由于机关的特殊情况,一直未作任何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干部任免以及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等方面仍是起配合协助作用。因此,机关党组织还不具备如同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所具备的条件,因而还不能成为政治核心。

3、机关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是机关的特殊性决定的,不宜作随意变动。机关党组织的特殊职能和组织机构上的双重设置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宜提政治核心,只宜提发挥保证监督作用。有的同志提出,能否赋予机关党组织更大的职能,使其成为政治核心。我认为,在有党组设置的情况下,赋予机关党组织更大的职能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如果赋予可能成为政治核心的职能,机关党委也就不成为机关党委了,而就变成部门党委了。即使是设置部门党委的单位,机关党组织也总是存在的。还有的同志提出,部门党组是整个系统的大核心,机关党组织是本机关的小核心。我认为,在一个单位明确几个核心是不合适的,也有悖于中央提出的党组织应成为本单位政治核心的初衷。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党章规定,即使在企业里起领导作用的党组织,其下属的党组织也不起领导作用。主要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只宜有一个核心,其下属的党组织主要是贯彻执行企业党委的指示。这个思路对我们认识大核心小核心的问题是有启示作用的。还有的同志提出,在机关党组织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明确为政治核心。我认为,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与职能是密切相关的,有政治核心的地位而无相应的职能是名不符实的,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机关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应该继续坚持已有的规定,在本部门党组织的指导下,成为一个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的战斗堡垒。

三、发挥机关党组织应有作用的途径

机关党组织不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因而缺少政治核心所具备的权威,同时,又要完成肩负的任务。这个看似责权不一致的状况,是使机关党务工作者普遍感到工作难搞的原因之一。我认为,为了适应这个情况,机关党组织必须要有与其它党组织不完全相同的认识方式、工作途径和活动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思路;

1、必须完整地理解机关党的工作。企业党的工作是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任务,农村党的工作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任务,但机关党的工作就不能仅仅看作是机关基层党组织的任务,衡量和开展机关党的工作必须把本部门党组对机关党组织的指导作用包括进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才符合机关的实际情况。前一段,我们撤销了部分单位的党组,加强了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后者无疑是正确的,今后还要坚持下去。但由于机关党组织不具备党组的职能,因此,从总体上看,党的力量仍然是削弱了。为此,中央作出了恢复党组的决定。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情绪,有的同志认为党组恢复了,机关党组织也就无需加强了;也有的机关党务工作者认为,党组恢复了,机关党组织的作用不好发挥了。这些反映,都是因为没有完整地认识机关党的工作所致,党组的指导作用和机关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各有规定,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地强调哪一个方面。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认识,才能适应党的工作的特殊情况。

2、机关党组织要在“用好党”上下功夫。机关党组织不领导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因此,往往容易使工作仅仅局限于本身的党务工作。有的机关党的工作就只是抓抓学习,过过生活,收收党费和发展党员。这样党组织就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管好党是为了用好党,否则就没有意义。中央明确规定的机关党组织的职责,除了自身建设以外,还有大量的协助配合工作。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党组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想中心任务所想,急中心任务所急,主动的党组和行政领导分忧解难,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下气力在“用好党”上下功夫,用自己的实绩求得应有的地位。

3、党组要依靠机关党组织的力量体现“政治核心”作用。党组本身的职能决定了,它不能代替行政业务的管理,也不能代行机关党组织的职责。党组要把上级党委对行政业务方面的意图变为行政指令加以贯彻,而对机关本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要通过机关党组织的工作去实现。党组要切实履行指导的职责向机关党组织提要求、交任务。“指导”在定意义上说已是一种“领导”,机关党组织也“必须执行”,因此应该依靠和使用机关党组织这支力量去开展工作,撇开或缩小机关党组织的职能,或用另外的体系去代替它,是不符合党的组织程序的,也是不利于党的建设的。

4、努力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由于体制和职能上的因素,机关党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工作关系比之其它党组织更为复杂。与上级党委,上级党委是领导关系,却又不能管理干部;与本单位党组,党组是指导关系,而实际上比领导更具体、更及时;与行政领导,机关党组织要配合协助行政领导的工作,而又要进行监督;与本单位其它政工部门,两者职责容易交叉,而又要互相配合;与下属单位党组织,规定是领导关系,而实际上除党组织的一般活动安排以外,其它都无法领导。这些关系上的不顺,也给机关党的工作的开展带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机关党的组织机构是双重设置,缺少严密的组织关系,客观上形成双轨命令系统所致。而这种体制和职能上的问题,又难以完全避免。因此,改善关系的努力方向,只能是尽量减少双轨命令的现象,或设法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这方面,各地都作了一些探索:有的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设置了党委,对下属党组织实行统一管理;有的对部分党组赋予党委的职权;有的调整机关工委的管理范围和职能,使之对整个机关的党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切实履行地方党委派出机构的职能等。对此,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逐步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更有力地加强机关党的建设。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论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提高培育企业文化的自觉性,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并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企业形象

企业价值

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Abstract]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decision.Fully understand the corporate culture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ole, can improve the consciousness of nurturing corporate culture, and to be better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ultimately, to w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The keyword ]

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ence Corporate image enterprise value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目 录

引 言………………………………………………………………… 4

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 5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 6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 7

四、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 9 结论…………………………………………………………… 13

引 言

当今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就是企业文化。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以至于最终落得只种苗不得果的局面。究其原因,是企业没有真正深入、透彻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没有对企业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足够重视和理解,不能明确有效地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以至于企业文化的魅力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企业服务。本文拟就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建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广义上讲,它指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它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的硬性文化,即物质文化;二是中层中介文化,即经营管理文化;三是内层的软文化,即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经营管理文化是中介。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的中介作用,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文化优势”来影响企业职工的心理和行为,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突飞猛进,其发展势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批美国学者放下企业管理创立人的架子纷纷涌入日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他们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推动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此后,一股传播和丰富企业文化理论的热潮便在全球范围掀起,并直接引发了企业管理思想的革命。

我国引入企业文化这一管理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进一步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从现代市场竞争来看,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的文化竞争,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烙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的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取得更加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就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逐步增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做强做大。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个企业仅仅有领先的高科技,并不一定就高速发展;高科技只有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微软的成功,在于比尔.盖茨较早地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如果说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渗透了上述各个方面之中,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众所周知,海尔用了仅仅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接近倒闭的集体家电小厂发展到现在的国际跨国大公司,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独特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它独有的“人单合一双赢”的文化模式下,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空间,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自己创新的能力,每一个人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梦想而创新,并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梦想。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海尔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支撑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了引领全球家电发展趋势的核心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正在成为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其实力正越来越取决于它所掌握和拥有的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而产品品牌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企业文化,就会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讲质量、讲品牌的自觉行动,形成 6 人人关心品牌的氛围,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为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供强有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人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启动一个企业,要从启动人开始。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同样,没有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谈不上企业文化。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职工素质上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不论我们抓品牌还是抓管理,都是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方面是为了抢市场、创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职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热心服务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形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培育企业文化,创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宣传自己形象的过程。企业环境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建设又是企业形象的突出表现。所以说,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作用的过程。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十分重视厂区的美化、绿化、净化,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树立企业良好的环境形象,从企业文化这个角度上看,环境形象好,体现管理上水平,管理上水平,产品的质量就有保障,用户就放心;环境形象好,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它象征着这个企业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环境形象好,让人们感到舒心舒适,增添工作热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它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建设。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这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企业在具备了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企业内部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外在的公信力,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而这些动力的形成恰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从根本上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一个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只能是一种幻想。企业没有了凝聚力,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形不成发展的合力,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作为一个企业家,在规划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要规划出企业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使之与生产规划、技术改造规划、职工的薪金福利规划等有机的协调结合起来。这样,企业的凝聚力才会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并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开拓、创新的指南,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一切活动的总原则。企业的价值观只有获得职工认同并同职工的价值观相结合,其才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实现这一结合的唯一法宝,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地位,切实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的“双赢”。

(三)企业精神是企业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人格化的群体心理状态的外化。它是经过长期培育形成并为职工所认同的,一系列群体意识的信念和座右铭。通常以高度概括的口号、标语等形式表达出来。如海尔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诸项内容的最高层次,是职工自觉养成的崇高的意志和信念。他具体表现为职工的整体利益观念、竞争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同时融会了企业员工的理想、意志、价值观等。企业精神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引导企业员工共同奋斗。企业精神作为一种主导意识,始终是企业和企业全体职工的主心骨,它从根本信念上为企业决策和企业的战略发展,为企业行为和职工行为作导向。企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柔性化的长期培育过程。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应体现改革思想及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精神应以职工的实践为基础,培育、升华、检验、充实、完善和提高企业精神。企业精神的培育是一门系统科学,在培育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科学对待。

四、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鉴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今许多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公司的文化构建。但由于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刻,很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存在着以下几点误区:

1、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不可否认,老板文化是企业文化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老板文化在企业文化中所占的比例问题。老板文化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老板文化只是火车头,如果没有其他文化作为火车厢,那么这样的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2、盲目模仿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缺乏自身个性。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难于模仿性,所以一种企业文化决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我们在搞企业文化建设时提倡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提倡学习微软,学习海尔,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海尔的理念拿来用,这种“拿来主义”只会像“东施效颦”一样,搞出很多笑话。企业文化讲究的是差异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文化娱乐活动。这是很多中小企业常犯的毛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理解得过于狭义,把企业文化误认为是文化娱乐活动,所以一时间搞了很多种娱乐活动,文艺演出,就认为是在搞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很幼稚的想法。而抱有这种想法去构建企业文化也往往会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目的。

4、企业文化的口号化,它把从理念、精神到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的企业文化系统建设工程,变成了简单、花哨、空洞的口号、标志与装饰行为。口号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口号简单成企业文化,这显然错误。

5、缺乏企业文化管理。目前一些企业在做企业文化时,仍然奉行以“管事”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而企业文化是以“管心”为中心。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 “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管理方法,做到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无界,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共识,达成共同目标。否则,企业文化仅是雾里看花、水中揽月。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作为一门企业管理的新学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但在借鉴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创新和发展。要紧密结合企业自身实力、员工素质状况、企业公共关系和任务、环境等方面因素的不同,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步骤、方法和重点的要求,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完善的原则,敢于突破旧框架、旧观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新途径。

1、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统一起来,特别注重建设人企合一的发展团队。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人的这篇大文章。人的文章做好了,企业和员工之间不仅可以共“富贵”,而且也可以共“患难”,也才能较好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如日本的大金工业株式会社一直坚持“力争做一个能够保证雇佣的公司”宗旨,在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通过限量招工、内部转岗分流、对部分员工进行再培训,尤其是通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等措施,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2、努力做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培育支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

企业文化是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规范管理的结果。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例如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有的长达百年。如资生堂株式会社已有133年历史,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已有87年历史。这些企业长寿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和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又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企业发展既植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中,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建成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这一点就很值得我国企业家们的学习和借鉴。

3、把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考虑。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时代变迁,我国企业用工荒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用工荒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我国众多企业的文化建设的滞后问题。华侨大学教授 李中斌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解决用工问题,离不开企业文化。既要留住老员工,又要招进新员工,二者靠什么?就要靠企业文化,靠更有激励的薪酬文化。”可以这样说,薪酬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切实把握科学发展的思路,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当前,中国企业面临构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员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六种和谐关系”的难题,频繁的矿难、紧张的能源、环境的污染等都说明和谐的企业文化理念还未建立起来。因此,中国企业应更加重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和员工身心的和谐发展。

4、处理好企业形象塑造(CI)战略与顾客满意(CS)战略的关系,提升企业的形象。

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已实施了CI战略,有力地提升了企业自身形象,但对顾客满意(CS)建设方面重视不够。CS战略在日本企业已经被广泛实施,它开辟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视野、新观念和新方法。要求企业自觉适应市场,服从市场。随着当今市场营销时代的全面来临,企业导入CS战略也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必要。目前,我国企业应该对实施CS战略进行认真研究,择机导入并实施这一战略,从而实现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再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理论家于光远曾说过:“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 他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重大现实意义。结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企业文化,企业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当今,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企业文化简明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黎群.企业文化建设100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海尔人话海尔,青岛出版社,2005 5.李慧波.团队精神.新华出版社,2005 6.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管理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干部交流现象日益增多。其中,特别是企业高层干部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出任领导,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中海油原董事长卫留成出任海南省省长、省委书记,对海南的社会稳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不例外。报载著名民企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即将出任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据报道中央组织部已完成对梁任职的考察工作„„企业高层干部经受过艰难曲折的市场经济改革的洗礼,经历过多次国际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考验,他们竞争意识强烈,对经济发展的动向十分敏感,具有很强的抗击市场风暴的意志、经验和高超的调控经济、社会局势的才干和能力,他们的进入给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气象,已经成为一道新的亮丽风景线。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子,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很值得我们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和掌握经济学领域的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理论为题,初步论述其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意义和作用,希望能够作为研究干部交流、增进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参照点,并获得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结论来。

一、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

作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生事物,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相比,是一对非常容易混淆、但有原则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人力资源通常是指企业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等,其获取和培养手段是不断招募优秀员工,并对现有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养成和培训。而人力资本则是指劳动者投入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理念及行为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而言,它主要指包括企业中的两类人员: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另一类是指拥有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经营者。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成熟的当代,每个企业的经营者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知识与经验,但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视野广阔、目光锐利、分析判断迅速而准确的经营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高素质的经营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而企业家对企业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企业甚至某些地区的发展,最初常常是依靠一两个人的带领和推动,对这种现象,人们通常冠之以“能人经济”。这种现象在国内外都是屡见不鲜的。与此相类似,每个企业也都拥有一定的工程技术人员,但只有那些具备深厚科技素养,拥有出色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善于抓住先机的科技人员,才能不断开发和创造出科技含量高、性价比优良、适应市场差异化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人员,才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和代表。如果在同一区域、同一行业,有规模相当的两个企业,派两个素质能力相差很大的人做厂长(经理),或者拥有不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去工作,那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肯定是不一样的,其经济收益也肯定不一样。那么,对于这些“多出来的收益”,我们既无法归因于资本,也无法简单地归之为劳动,而只能归功于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个人才能和贡献,这正是我们将其称为人力资本的原因。

二、人力资本与企业产权制度的构造

迄今仍然广泛存在的传统企业形式中,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其产权都是以企业成立时法定货币资产的出资额为标志和起点(即出资方依照各自出资额的多少拥有各自不同的企业产权)。经理人员、科技人员只是资方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按照工作量取得相应报酬,仅此而已。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经理人员、科技人员是所谓“工薪阶层”,与企业的产权结构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企业的收益权和处分权。在这种产权

构造中,货币资本占有主动的、支配性的地位,而劳动者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这种制度和体制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但是,随着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当人力资本这一崭新概念出现并当其作用日益凸显以后,制度和体质都开始了一种悄无声息但又意义重大的变化。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许多先进企业中,货币资本已经不再是决定一切的“君王”,人力资本也开始问鼎产权结构的改革,并开始拥有企业的一部分产权。不仅如此,二者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某种逆转或角色转换,货币资本正在逐渐变为被动资本,而人力资本则逐渐变成了主动资本,企业的产权构造及相应的制度安排都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人力资本推动企业产权结构变革的进程则要缓慢得多。对技术入股,只是刚刚开始尝试,由于存在着许多苛刻的钳制性限制条件,造成其发展步履艰难,而企业家以其经营才能和业绩折价入股迄今尚未起步,这种现象是传统观念带来的偏见所造成的。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和发展的。这种理论向来重视具体劳动,轻视抽象劳动;重视体力劳动,轻视脑力劳动;重视生产性劳动,轻视经营性劳动。这种偏见至今仍然在人们头脑中顽固地存在着,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它严重阻碍着人力资本推动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进程。

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承认的后果是严重的:那些拥有人力资本的人缺乏为企业工作的动力,企业凝聚力下降,核心竞争力丧失或根本无法形成,不仅企业损失巨大,人力资本也会随时流失。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受传统理论观念影响最深,因此人力资本流失问题也最为严重。而且,流失的绝大多数是管理、技术骨干人员。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有的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高达60%以上,而在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中,高级管理、技术骨干及技师中,70%以上来自国有企业。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事件:某国有企业进行一项重要的大型研发项目,就在该项目即将成功之际,该项目的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带着成型的项目成果跳槽到别的企业入股经营了。事实上,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带着管理经验、市场资源和营销网络投向其他企业或自行另起炉灶的事例屡见不鲜,所在多有。这不仅给国有企业带来惨痛的教训,对整个国有经济也造成了巨大损失。由此看来,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其关键问题就是要科学的认识和处理好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为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和理解企业产权结构变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有实物资产才能拥有产权的陈腐观念和条规限制,允许某一方面的专家、精英,尤其是优秀的企业家和高级科技人员,以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折做股份,拥有企业的部分产权。必须明白只有真正重视人才、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才能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著名的美国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曾因理念新颖大胆、行为超前而备受冷落,甚至被迫离职,当他历尽艰辛,重返苹果公司之后,大胆的推行技术创新和产权变革。短短几年间,苹果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可以甘愿排几天几夜的队,为的是买到一台苹果公司科技含量高、性价比优越、新颖而时尚的产品。现在,苹果公司以成为年产销近千亿美元,总资产数千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被人们称为“比美国政府势力还要强大的企业帝国”。事实雄辩地说明,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对人才的重视,必须对企业产权构造进行以人为本的调整和改革,让接触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拥有企业一定的产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对企业以至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地推动作用。

三、人力资本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众所周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所特有的运行机制和方式,其特征是权力的分配和制衡,决策的科学和民主,而这一切都与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紧密相连。既然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凸显已经对传统的企业产权结构产生了冲击,那么这种冲击波就必然会蔓延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的基本要务是解决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关系问题,也就是

经济法律中所称的委托与代理关系问题。按照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分离,由总经理负责企业的经营运作,而董事长则对总经理进行监督,并决定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但是,当人力资本形成并展露头角以后,这种传统的治理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发达国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现在都已不再单纯强调董事长与总经理职能的截然分离,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企业中出现了新的角色——首席执行官(CEO)。CEO与传统企业的总经理职能是不同的,他除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直接负责以外,还拥有提名内部董事等资格和权利。因此一般认为,CEO拥有董事长50%~60%的权利,也就是部分的接管和融合了董事长的职能,并将其与总经理的智能融为一体。CEO受企业战略决策委员会领导,但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并不一定是产权的所有者,其中非产权人士占据了相当多的席位。这种现象说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开始重视和接受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而不再单纯强调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历尽种种挫折和坎坷后,也开始逐步理解人力资本对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和意义。从逐步理解CEO走向重视CEO、需要CEO,这有力地说明人力资本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四、人力资本与企业文化

既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与此相应的,作为企业重要资源和灵魂所在的企业文化,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具体而论,人力资本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本的自我实现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营技术的细分和专业化,加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使得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局面,那就是管理者往往领导者比自己更专业的下属,管理的也常常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人员都拥有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各种岗位都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命令和控制手段已经落伍,常常不起作用,甚至事与愿违。因此,管理者和所有者必须充分尊重雇员的个人价值,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视线也不再主要依靠指派和命令,而是更多地依赖于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由于人力资本对生产经营影响很大,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团队精神,是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感、使命感。相互理解,紧密合作。这是由于在当今社会现实中,人才的流动趋向越来越看重归属感和成就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而上文所讲的这正是人才价值得以自我实现的最高精神境界。

2、承认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

新的企业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着能力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幅度可能很大。正是由于能力上的巨大差异,因此有的人可以去做总经理,而有的人则适合当清洁工,他们的岗位差别是由其能力差别所决定的。而人的能力差别是由教育、历练、努力程度及天赋等条件长期作用而逐渐形成和定性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彻底改变的。这与“公民人格一律品等”并不矛盾,因为这是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的雇员每个季度都要填写、提交一个总结,其中第一条就是“你觉得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能力是否相符?”这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恰好相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多少能力差异,每个人的贡献大小仅仅是由分工不同决定的。因此,把个人视作“螺丝钉”,甚至视作“驯服工具”,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出力,“个人只是一块砖,放哪全由组织搬”。与之相应的则是岗位与能力的不相匹配,有的甚至发展到非常荒谬的地步。经营能力差的人可能成了厂长(总经理),而真正的企业家则可能屈居下位,这样的制度安排是缺乏效率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种状况不扭转,企业的效益就

很难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且还会直接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这种现象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3、承认人们收益方式的不同

由于员工之间能力差异很大,由此导致了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大小、贡献方式不同,因此其收益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一般员工而言,主要是依据其劳动量和契约规定获得劳动收益;而对人力资本而言,则其不仅应当获得劳动收益,而且还应当获得相应的产权收益。产权收益的大小以其自身价值(主要是业绩和贡献)折价入股来计算。这也是我们国有企业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国有企业风行严格的“按劳分配”原则,这里所说的“劳”,正是传统的“三重视三轻视”,甚至发展到“重视重复性劳动,轻视创新性劳动”,因此对科技人员的特殊技术才能和企业家的经营才能始终视而不见,只承认他们的劳动收益,不承认他们的产权收益。其结果便是企业经营者由于心理失衡往往千方百计扩大“职务消费”,铺张浪费、吃回扣、收受贿赂、出卖企业技术成果和商业秘密等现象非常普遍,这些消极现象给企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远比承认人力资本的产权收益部分要大得多。

4、承认个人之间收益差距

个人能力的不同,收益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收益大小的不同。其差距之大,有时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据资料披露,现在亚洲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比值大约为700倍,欧洲为1000倍,美国达到1300,而我国只有5~6倍,即便是这5~6倍也还是对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进行长期矫正的结果。新的企业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必须获得相应的报酬,如果这种报酬不足以补偿它的损耗,那么技术人员就没有动力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家也没有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去。这里必须强调指出,报酬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西方发达国家收入最高的经理们得到的并不是现金,其中很大部分是公司的股权价值,特别是未来才能得到的期权价值,而且这种期权价值的实现,只有当企业业绩显著改善、公司经营目标得以实现之后才能“变现”。这样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是非常科学而合理的,因为它成功地把人力资本的收益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及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将其熔铸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利益共同体”,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种制度安排与强调发扬企业精神、贯彻以人为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致的,同我们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国策也是相互统一的。

五、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保障。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新的企业理论指出,它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能力。它是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知识积累、特殊技能(主要是技术、管理)及相关资源(如人力、财政、品牌、专利、企业文化等)融汇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系,是自身独具并与他人不同的一种特殊能力。

一个著名的公式是: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企业文化

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因此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企业文化

我们知道,多种要素科学组合的结果并不是1+1=2的关系,而是1+1>2的关系,因此,上述公式还可以改为: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企业文化

上述公式清楚地说明人力资本对企业成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是何等巨大。

遗憾的是关于人力资本的实践和理论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例如,笔者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专业教材《人力资源及开发与管理(第三版)》(张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其中对人力资本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更遑论深入的探讨和阐述了。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迫切的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所提供给我们的有限的、有形的知识理论,更应当放眼现实和未来,用敏捷的头脑和锐利的双眼去捕捉一切有利于我们自身专业发展的新事物、新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今后步入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早作准备!

第四篇: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将党建成为公司发展的源动力:长期以来,企业党建是以“围绕”“融入”“服务”的角色参加企业活动,始终定位于客体状态。国有企业党建事实上是一项以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为根本目标的工作。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因此党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是客体,而是义无反顾的主体,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4月28日中国移动集团召开“两学一做”教育动员部署大会。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巡视央企就是给所有国企和金融机构击一猛掌,唤醒党建党规党纪意识,把管党治党责任扛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起来,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体现出来。只有这样,国企的改革和发展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集团公司党组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专项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巡视组的反馈意见,认为巡视组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深受触动、令人警醒。中国移动腐败案件频发,腐败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映出中国移动党的建设滞后,“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教训极其深刻,集团公司党组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中央巡视和巡视整改,党组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对中国移动的领导,具有极端重要性,是重大政治原则。我们队伍的现实状况怎么样呢?

一边是:今年来中高层管理系列腐败案件不断(痛心);奋斗了10多年中国移动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困惑)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而干的情绪蔓延(迷茫);队伍难带、工作难做的为难情绪在管理层中普遍滋生。另一边:关注员工成长的队伍缺位错位现象没有明显改善;党的各级基层组织作用没有明显的提升;“一岗双职”履行“一岗双责”的现象没有明显扭转;【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队伍谁在管?--KPI】这就是:中央巡视组报告指出“党组织作用弱化、地位虚化、功能空化现象在集团各级企业不同程度长期存在”导致的苦果。

公司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履行从严管党治党责任,党组(党委)要增强“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意识,将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为头等大事,作为自身的主责主业主阵地。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要增强党的意识,落实好“一岗双责”。要强化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教育。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信仰 明确责任 树立信心 迎接考验 国有企业党建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要在企业建设党组织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五个要不要”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不要建立共产党的组织。有人借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同国际惯例接轨,主张取消企业党组织。

2、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组织还要不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一些人认为确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容。

3、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还要不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一度时期有人说:“党管干部是地方党委的事,企业实行党管干部没有依据”

4、在企业管理中要不要支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些同志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不适用于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经济组织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要不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是商品,不存在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问题。

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中国移动从传统的邮电企业脱胎而来,通过海外上市和引入KPI考核制度,极大促进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公司上市以后党建工作遇到了一些新的课题,个人干部曾经有过模糊的认识,在海外上市后把自己当做外企,不注意党的工作,这是不行的。中国移动作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不但不能弱化,还要不断的去加强。

为什么要在经济组织里要设立党组织?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也还需要经费。富于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争论了很长时间才承认了这个现实。*能证明什么?那就是一个政党、一个社会团体独立与否很多时候并不在于领导人的主观意识如何,而在于你是否具备客观条件和领导人能不能创造性地具备这样的客观条件。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想改变这种对共产国际的依附关系,不仅有赖于政治上、军事上经验的成熟,更要在经济上一定要找到立足之地,这是最起码的条件。

党对企业的认识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

1、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

3、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物质基础。

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因此,国有企业是党的事业和国家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是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于一身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

结论:如果说过去经济是建党立国的重要物质基础,那么现在经济就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是执政党推动社会变革的生命线所在。因此党牢牢抓住国有企业的发展就是历史的必然!

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绝对领导原则。党组织建在国有企业----确立党对经济的绝对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绝对领导,是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要求。对于生产关系变革的顶层设计,必须遵循下面两个原则:一是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消化并促进生产力;二是必须确保党对生产关系的绝对驾驭。

党对生产关系的绝对驾驭,决定了党对剩余价值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剩余价值的所有权是政权的基础,是政党进行阶级统治的基础和保证,决定了政权的稳固性;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则决定了政权统治的长期性。因此,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绝对领导,必须建立以中央国有资本为主导、以所有制为纽带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党长期的经济发展路线和指导方针。

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国有企业就是赋有政治任务的经济集团。国有企业党委书记

国有企业党组织历史作用轨迹:1从这个时刻起厂长、总经理的法律地位得到保障,企业的人、才、物高度集中,企业工作效率得到明显地提高。2但与此相应的对权力的监督保障机制却没有得到同步建立,造成实际运行中企业的厂长(经理)独断专行,党组织无力监督和无法监督的状况。

党章32条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所谓政治核心,就是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权】 “三管”任务:“管方向、管干部、管资产”是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任务。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坚持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贯彻执行,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央明确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中国特色”特别重要,否则就与西方企业没有区别。

2、坚持党管国有企业干部的原则,按照管理权限,依法选派、推荐国有产权代表和企业经营管理负责人,并对他们实施教育、培养、考核、监督。党的性质决定,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就是由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的先进分子领导国有企业。

3、坚持党管国有企业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企业的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在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党委书记的作用:班子的“主心骨”作用

善于把方向-政治敏感性强、原则问题不退缩、不符合;善于统全局-坚持大事大抓,统筹兼顾,避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善于抓班子-严格党委议事决策规则,强化班子成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和履职尽责的监督;善当班长-“在一班人之中、不在一班人之上”“高人一筹,不高人一等”;善纳群言-党委议事决策做到不在开会前“个人定调”,不在讨论中“个人定音”,不在形成决策时“个人定局”;善聚人心-用事业聚合人心、讲真理不讲面子、达成班子真正的团结 国有企业党委书记的作用:企业党委书记是企业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党的工作的组织者,是党委日常工作的主持者。

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和重大决策制定的参与者;是企业经理班子的强大支持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者;是职工代表大会的支持者;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者。一班人的“班长”作用

1、“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一岗双责”是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具体措施。有利于企业党组织参与决策,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党组织管大事、顾全局,紧密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开展工作;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抓企业内部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利于企业党组织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形成强有力的监控体系。

2、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工作,是党委班子的班长,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党委工作中起组织、协调、监督作用,通行政领导目标一致,共同对企业负责,领导纪委、工会、共青团等工作。党委书记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按照工作分工,虽然主要侧重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但是,还有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的职责,涉及企业全局性的工作党委书记都得参与,都得负责并承担责任。

党委工作制度:

1、公司基层两级中心组学习管理制度;

2、党委议事制度;

3、企业党政主要领导在重大问题决策前的沟通制度;

4、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经理办公会制度;

5、党组织、董事会定期听取行政工作情况制度;

6、党委听取工会、共青团工作回报制度;

7、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8、党员代表会制度;

9、调查研究制度;

10、党的“三会一课”制度;

11、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2、党内争先创优活动制度;

13、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4、党员教育管理制度;

15、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制度;…

毛泽东关于党委工作的论述:一是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二是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三是“互通情报”;四是不懂得和不了解的问题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五是学会“弹钢琴”;六是要“抓紧”;七是胸中有“数”;八是“安民告示”;九是“精兵简政”;十是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十一是力戒骄傲;十二是划清两种界限。

善于发挥党务工作的优势:组织优势-广泛分布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地位优势-执政党在企业的核心领导群体;传统优势-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政治优势在企业管理中成本最低、效果最优。

政治素质要求: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 新时期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国有企业: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中国移动19971023在香港上市,股票号码0941/中国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决定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作用:国有企业领导人首先是国有资产的守护人,党的书记更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第一监护人;国有企业领导者还必须成为企业未来骨干的培养者;党的书记首要任务是关注班子、关注干部、关注部队的政治素质与责任意识;国有企业领导人,仅仅具有一般意义的职业经理人要求是不够的。

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党的建设滞后于公司的发展,党建工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公司各级党组织要增强紧迫感,认真贯彻落实。扭转党建工作的错位、缺位和失位。

结合中国移动的实际,党的建设要重点做好十一个方面的工作:(2+9)

1、坚持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

2、强加责任追究,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3、以创建“四号”领导班子为目标,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5、着眼于公司长远发展,大力培育高层次人才队伍;

6、以抓基层打基础为主线,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

7、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强化党的作风建设;

8、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9、提升企业文明程度和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11、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职工作)把企业优秀的员工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的管理骨干,向党员群众灌输党的基础知识。

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第五篇: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

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

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授权,并严格执法以实现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良性运行秩序。依法行政的关键是要正确解决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从而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地、合理地统一起来。当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发挥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现实强烈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使命之一。

二、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探讨

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行政法是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

第一,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第三,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行政法的作用就同属于法的范畴这一点而言,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一样,具有法的规范作用和一般社会作用。行政法的规范作用,是指行政法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

行政法的一般社会作用体现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行政法的特殊社会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有机的、统一的。

行政法是位于宪法之下、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其紧紧的围绕着行政权力展开,也就意味着行政法有着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完全不同的视野和内涵,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复杂性、易变性更是其它部门法所难以 1

比拟的。宪法与行政法存在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价值体系、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源于宪法的实体价值、完善的宪政精神将充分的指导行政法的发展。过于强调行政法对宪法的依附性和宪法价值的绝对决定性和否定两者的联系一样,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三、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是法治原则的体现和要求,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依法行政,在我国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宏伟目标,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这一基本方略写进国家根本大法,上升为宪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从而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方略是指基本的方针和战略。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成法治国。法治国家,也称法治国,是实现法治精神和原则的国家。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法治”的具体解释存在差异,但一般都主张“法治”是与“人治”、“专制”相对立的概念。一般地说,法治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能违反法律行事,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故在美国,将法治原则称之为法律最高原则。其二,被遵守的法律必须体现正义的法律。对此,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认为应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自然法学派认为应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法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则认为应是体现基本人权和民主主权精神的法律。简言之,法治的主要精神是要求用良好的法律治理国家,反对任何超越法律的人和权力的存在。依法治国在我国的意义,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

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实行依法行政。

首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事务最大量、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事务,主要由行政机关执行。我国的80%以上的法律、90%左右的地方性法规和全部行政法规、规章都是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依法行政,国家主要部分的公共事务就不能依法管理,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依法行政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人数最多,与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关系最密切。行政机关的权力最广泛,又有时间性、决定性,其活动影响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提高,影响公民权益的保障。如果行政权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控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就难于得到保障,而且政府不守法比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守法对社会的危害破坏更大,影响更坏,影响公民守法。所以,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这里的官主要指行政官、权主要指行政权。正如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中指出的:“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最后,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由于行政事务具有繁杂性和紧迫性,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强调办事速度,必须讲究行政效率,并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行政机关都实行首长负责制。这就必然造成权力的相对集中,在行政机关内部产生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工作人员服从本部门领导,下级领导服从上级领导。行政方式上的这些特点,往往容易造成习惯于按领导个人意志办事,而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的情况。因此,依法行政也是推进依法治国最困难的部分。只有克服这一最大困难,依法治国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实现人民民主的要求

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条)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没有人民民主,不可 3

能有社会主义法制;同样,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人民民主权力也难于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就是执行人民的意志,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违反了法律,就是违反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内容。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宪法也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法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1999年宪法修正案)。市场经济是主要依靠法律规则调整的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从国内角度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式,转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从国际角度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我国政府在管理经济时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则,这是我国政府承担的一项国际法律义务。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协法律规则,也是依法行政的表现和要求。可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建立,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并溶入到世界经济大市场之中。

(四)是保持社会平稳发展的要求

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总结我国曾经忽视法治、强调人治的惨痛历史教训提出的。保持社会的平稳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法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稳定性和公开性。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否定人治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前所述,国家主要的公共事务是由行政机关执 4

行的,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行政机关领导人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一个将军一个令”,“人在政举,人去政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就会变化无常,就会破坏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影响社会的平稳发展。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法律具有公正性和公平性,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办事,就可以达到办事的公正、公平要求,使人民拥护政府,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依长官意志行政,才能保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达到保持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五)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

权力是腐败的源头,而行政权力又是最容易和最多产生腐败的权力,如何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因此,依法行政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具有高效率的办事速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步骤、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这样就有助于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从而建立高效运转的现代政府。

四、当前制约我国依法行政的因素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负面影响

1、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人治社会的遗毒对现代中国开创依法行政局面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新时期建立法治国家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2、法律工具主义观念的存在。部分国家行政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在重义务、轻权利观念的影响下,行政法蜕变成了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工具,强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权力,行政相对人服从管理的义务,依法行政成了以法行政,本来为制约、规范政府权力构建的行政法律制度成了政府管制老百姓的工具。

(二)行政立法领域的缺陷使依法行政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行政法律规范对行政主体的授权不明确,缺乏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没有相应的程序规则规范行政行为,是依法行政难的法律因素。

1、行政立法意图和立法原则的定位存在某些偏差。

2、立法权限不明确,产生立法冲突。

3、行政立法的程序公开和民主参与不足。一是行政机关在自身决策时听取意见的渠道和方式不够充分和完善,确立的制度反映民意不够;二是立法听证制度不够完善。

4、行政立法滞后。在行政立法中不同程度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体现不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法的实施效果和作用的发挥,增加了执法和司法的难度,为执法和司法部门适用法律错误提供了立法上的可能,因而成为执法和司法混乱的源头。

(三)现行行政执法机制体制的弊端

当前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从行政执法的财政保障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上找到原因,有些体制性的缺陷甚至已成为不当行政、违法行政的直接诱因。

1、财政缺乏保障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所需办公经费连执法人员的工资都不能保证,不足部分主要靠返还的罚没款补充或“创收”解决。一些单位把罚款多少作为衡量每个单位和每个执法人员执法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情况下,执法者“必须得挣饭钱、挣经费”,从而形成了违法养执法、执法与违法相互依存、恶性循环的黑色“执法产业”。经济利益与行政执法的联系,必然导致权力寻租。

2、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目前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冲突、交叉重叠等现象,法律规定上的先天不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权限冲突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变成了依法打架,对依法行政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严重制约和妨碍了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的进程。

五、推进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对策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依法行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在政府管理方式中的体现,是政府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准则。对行政机关提出依法行政要求,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民心所向的结果,现就如何全面推进我国依法行政进程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优化依法行政环境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实现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是一个方面,而人们对依法行政观念的认识,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的信任度,以及对以行政法律手段对抗行政机关违法行政的主动性等主观因素,更是促进依法行政的推动力。依法行政,其基本的社会基础是人民群众对法律能否规范政府行为,法律能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政府守法的信心,即对行政法的法律信仰程度。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要在全社会树立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要求强力制裁时才是有效的,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只有为社会所接受才能彰显其无比的效力,而强制性的制裁只能作为次要的和辅助性的保障。国家强力可以惩罚不法,但无力积极导向。“法治”所要求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在忠诚与信仰土壤中生成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一种由此激发出的对法律的依赖、尊敬和崇尚,并愿意为之而献身的精神。

(二)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法制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职权法定、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依法定程序行政等依法行政要素对行政主体的要求,无不需要健全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

1、调整行政立法观念。一要确立“恶法非法”的立法观念。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法再多,由于立法不考虑执法而有法难依,由于执法不尊重立法而有法不依,立法既减轻效益又缺失权威;二要确立“立法效益”的立法观念。立法应当讲求产出和收益,讲求立法成本和经济分析;三要确立“立法有限”的立法观念。法治社会风行权力制约精神,立法领域应当奉行有限主义。立法有限,意味着对立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四要确立“立法平衡”的立法观念。发展立法平衡思维,需要行政领域的立法更新利益观念,以人民利益为本,以公共利益为重,以多元利益的妥协为基调,而不应掺杂狭隘的利益考虑。

2、完善行政立法程序。一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立法专家论证制度。当前重点要建立重大行政立法必须确立经专家论证强制制度及附理由否定制度;二要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作为一种民主立法制度,应逐步发展和完善,使其多重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三要积极推行法律法规跟踪问效制度。对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立法质量标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为立法机关适时地对已立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或废止提供依据。

3、注重行政立法的经济分析。一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节制行政法规、规章的过多过滥的干预,多行间接诱导,少作硬性规定;二是对行政立法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展开充分的分析与预测,对多种方案进行评估与优选,甚至组合,最终采纳成本小,效益高的方案。

(三)调整和规范政府结构、权限,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政府职能转变和合理划分职权,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建立统一、透明、平等的公共财政体制,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的关系,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1、大力调整和规范政府的结构、权限。一要借机构改革的契机,从整体上重新确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根据职责决定相应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并合理划分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二要实现“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法定化;三要建立解决行政职能部门间权限冲突的法律机制,实现行政系统的协调运转。

2、健全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要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严格实行收费收入与执收主体利益彻底脱钩;三要实行行政工作人员统一待遇制度,实现同一地区相同职级的工作人员同等的报酬和待遇;四要健全财政监督体制,防止部门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

(四)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创新行政执法机制体制

贯彻依法行政方针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探索新的执法方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从而实现行政执法制度的法治化。

1、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价值就是保证依法行政的实现,当前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听证制度及行政公开制度。

(1)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听证制度。一要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听证的适用范围应扩崭到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同时,听证的范围应扩展到抽象行政行为;二要建立健全听证主持人制度。听证主持人要从有律师资格和行政经验的人员中选任;三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听证方式。当前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扩大听证 8

程序范围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行政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听证形式;四要明确并强化听证笔录对行政决定的作用。

(2)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公开制度。一要完善行政公开立法,实现行政公开的法制化。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行政公开的现实情况,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开法律法规,对行政公开的主体、机构设置、程序、救济途径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二要逐步扩大行政公开的主体范围。对于行政主体的行政公开,可以采用先以行政机关的行政公开为龙头,在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扩大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三要完善行政公开的方式。要增加依申请公开的规定和对利害关系人公开的规定;四要扩大行政公开的范围。明确行政主体应当公开的内容和不予公开的内容,并规定行政主体对不予公开的事项承担举证责任;五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的救济制度。

2、改进行政执法模式。推进综合执法,逐步实现同一级政府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要继续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职责交叉问题,填补管理真空,真正体现“一队多用,一岗多视、一兵多能”的综合执法优势。同时,要积极改革其他领域现行行政执法模式,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

3、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当前,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责任体制,科学配置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促使行政管理制度秩序化,实现行政权的有效运用。

总之,行政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法律部门,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作为在宪法学与法哲学的不断渗透下努力追寻自我的行政法学,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还要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大胆的思辩和争鸣、不断的吸取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更多的投身于实践,以现实的气息来充实行政法的精神和内涵。充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行政法学精萃》(2003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主编朱昆、郭婕 《行政法概论》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胡建淼著 《行政法学》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4、陈端洪著 《中国行政法》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5、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1日

6、吴庆荣著《中国行政法原论》时事出版社 2008年10月1日

下载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机关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章地位和作用

    一、党章与党纲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是最基本的两大文献,她构成党的全部活动的法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按照......

    中小学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可用三句话

    中小学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可用三句话概括: 政治领导、保证监督、核心作用。 一、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1、发挥政治领导的职能。主要体现四方面:(1)负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

    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5则范文

    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国家法律......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是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是什么?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是: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在广大员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其具体......

    机关党建全面从严治党中地位作用5则范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走在前、作表率,这是由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机关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

    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

    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 摘要:国家行政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有了国家信那个证权利的运行就慢慢有了相关的行政法。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行政法就是解决有关行政......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1

    论文题目: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年 级:2014年春 学生姓名: 专 业:行政管理 学 号: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写作提纲 一、绪论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

    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

    论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和依法行政的意义 简言之,就是要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行政法作为调整行政关系这一重要的社会关系的部 门法,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