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党校教育30年征文
1978年6月17日,为落实1977年10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淄博矿区诞生了第一所基层党校-中共淄博矿务局委员会党校。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启,**矿党校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矿党校教育
也走过了30年历程。
党校姓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校,是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各级党委的指示建立的。党中央对党校建设和党校教育十分重视,先后下发了许多重要文件,正是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部署,党校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这些重要文件主要有: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1983年5月《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1990年9月《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1994年5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1995年9月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2000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6年3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干部,是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党校姓党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30年来,党校教育以学习宣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为己任,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从真理标准讨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已进教材、进课堂,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截至到2007年底,**矿党校共举办党员干部理论培训班119期,培训6704人次。
围绕中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办学的基本方针,也是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作为企业党校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围绕企业中心和党员干部素质提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党校建立初期,为适应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除了举办各类理论培训班、学习会外,还开办了经济理论读书会、政工干部进修班、领导干部普法学习班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成为我们党的第一要务,集团公司把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列入日程,全面启动素质提升工程。为了相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号召,党校义不容辞承担了这一重任,先后进行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劳动安全、物资管理、清洁生产、人力资源、保卫干部、通防管理、环境管理、纪检监察、环保节能以及组织、工会、团委干部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
截至2007年底,**矿党校举办处室业务培训202期,培训10495人次。举办安全技术培训班306期,培训11422人次。举办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72期,培训5158人次。
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渠道
建校伊始,党校的培训模式是短期培训,上大课讲座、课后分组讨论,有时也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为了更好地解决培训中的工学和家学矛盾,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矿党校积极拓宽教育渠道,更新办学形式,实行自学为主,教学相长,开放教育。这是党校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干部教育特殊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
1995年7月7日,**矿党校向“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山东分院”提出申办淄博矿务局学区的报告,经山东分院批准,于1996年开办经济管理大专班,这是党校业余函授教育在淄博矿区第一次招生,开辟了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途径。1996年10月26日,学校向省委党校业教学院申办业教本科班,获得业教学院同意,1999年开办业余本科专业。1996年至2007年,党校共招收27个函授大专班次学生2676名。1999年至2007年,招收18个业教本科班次学生1053名。开设专业有经济管理、法律、会计学、财务会计、企业管理,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深造、提升素质搭建了平台。与此同时,在教学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法和形式,在济北矿区、埠村煤矿、岭子煤矿等学员比较集中的单位设立了教学点,定期派教师进行辅导,极大地方便了学员学习。
2006年,学校根据国家7部委〔2006〕116号文件精神,为提高煤矿管理人员学历水平和安全生产技能,开设采煤技术和矿山机电专业,进行中专层次学历教育,以适应国家对煤矿管理人员的要求和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生源来自集团公司下属11个单位科区队管理人员,招生772人,并在各招生单位设立教学点,送教上门开展教学工作。2007年又招生474人,基本满足了广大煤矿管理人员求知需求。
2007年,按照集团公司新型班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要
求,党校全程参与了前期调研并承担了岭子煤矿、唐口煤矿班组长培训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在埠村煤矿、岱庄煤矿和许厂煤矿开展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5期,培训班组长576人,取得了党政满意、职工认可的显著成效。随后又以班组长培训为基点,在亭南矿区开展了“全员培训”。这是班组长培训的延伸和拓展,必将为集团公司的发展和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注入
强劲动力。
百年大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校教育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大格局和党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30年来,在**矿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党校从培训班到正规化办学,从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教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师资水平不断提高,为党校教育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教职工41人,教师6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15%,教师的最高学历为中专。随着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建设,职工队伍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先后有16名教师和13名职工通过自学提高了学历,晋升了职称。2007年,学校22名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20人,占教师总数的91%;专科2人,占9%。具有高级讲师职称的3人,占14%;讲师12人,占55%;助理讲师4人,占18%,适应了办学需要。2007年11月,党校和技术学院在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上实现了共享,使得党校教育专业范围更广,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增强了发展实力。
党校建校30年来,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委党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先进基层党校、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函授教育20周年先进直属学区、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和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许多教师荣获省委党校系统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奖。
承前启后,不断把党校教育推向前进
**矿党校教育已走过了30年,认真总结30年的办学经验,认真汲取办学中的教训,不断探索教学规律,是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要切实把党校办成学习、宣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的阵地、党员干部培训的主渠道和党性锻炼的熔炉,任重而道远。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党校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党的十七大赋予党校“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历史重任,集团公司也把素质提升工程、新型班组建设等一系列培训任务交给党校,党校教育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培训,为企业发展服务。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干部,是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党校姓党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创新理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不动摇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体现出党校姓党的真正含义。
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办学的基本方针,也是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校训就是实事求是,这也是我们今天办学的基本方针。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理论,更要把党的理论同**矿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实行自学为主,教学相长,是党校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干部教育特殊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矿党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遵循主动学习、持续更新的学习理念,采取自学辅导相结合、专家上课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开阔学员的视野,增长新的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储备知识、储备人才。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矿党校教育30年的历程,使我们有信心,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随着**矿的腾飞,党校教育会不断发展。
第二篇:30年校庆征文
寄语母校
我们步入大学已有半年,在这个不寻常的年月里,我们欣喜,忧郁,兴奋,失望.由乐器般在心中奏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跌宕起伏的音乐章。
我们有一个美丽的母校,它寄托着我们的祝福和愿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校园都有它的历史,我们的母校也不例外,她原是零一二机械厂。
我校是直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一座独立建制的地厅级事业单位。学校始建于1977年,经三十年的发展和壮大,现在成为集教学,生产,培训,科研,职业鉴定,招生就业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学校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开设中级职工教育,高级职工教育和大专技师教育三个层次的培训,其中高级职工以上人数占52%。
1994年8月,学院被国家劳动局授予“首批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称号,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高级技工”的学院之一。2002年8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在2004,2005,2006,2007,2008年分别被国家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学院有教职员工378人,其中专任教师260人,副教授以上教师56名,讲师68名,已形成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我校拥有强大的就业保证: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安置工作,使学生学有所长,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得到了社会及学生家长的好评。办学20多年来,学院已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深圳、北京、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人才输送基地。自2001年,学院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以及大中型企业用人专场招聘会,邀请大批用人单位到校直接与学生面谈,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2003年起,学院与汉中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近几年安置到航空系统的毕业生人数约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50%)。同时,学院与四川长虹、深圳南航等数十家知名企业达成了长期安置毕业生就业的协议。200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率100%,毕业生就业率98.55%,高出全省平均就业率18个百分点,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之首。学院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而倍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从而形成了立足航空工业、辐射全国良好的、开放的就业体系。
人生许多的第一次是美好的,当第一次走进这里的时候,看见全新的教学楼,嫩青的草坪,都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机,这时的学校给我留下的第一感觉,就是大而美丽。刚进校园的时候,一腔热血,找不到上课的地方,而现在校园的一切都变得熟悉,好多得方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或快乐的,或忧伤的。
陕航的春天是情人的眼眸,哪是“小荷才露尖尖脚”的羞涩与活力,倘若三月的柳絮不飞,生命就缺少了一种轻扬,生命就想缺少了另一种沉痛,倘若没有陕航,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就不会丝丝缠绕。啊,陕航,我生命中的灯塔。在夕阳下的雾中撑起一把伞,沿着沉默的竹林一路袅袅婷婷,仿佛真的是那门香,富有诗情画意。
在夕阳下哼着蓝色小调,停驻于第五教学楼,夕阳虽然没有朝阳妩媚,却蕴含着恬静安详的平和,伴随着其染红的天空,更诠释着朝阳般的稳重.有时还会担心,自己花一般的梦仿佛闪烁着那隐去的光芒,窜入深邃的夜空,稍纵即逝.也许时间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使得怯怯的我浮躁的心变得执著,不再畏惧体育课的跳远,是陕航让我懂得了坚持,是陕航让我懂得了成长.人生数十载,花开花谢,花谢花又开,且悠且忙,且乐且累.陕航告诉我,轻舞飞扬的生命,也许只供人玩赏,即使每次只能经受涅磐之烈,破茧之痛,承受累的锤炼,让我们变得更深刻,我们才能踏上奋斗的征程.看,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陕航承载着永恒的梦想,将教育与祖国的前景联系在一起.祝母校生日快乐!
喜 迎 校 庆 寄 语 母 校
系别:机械工程系 班级:11242 姓名:李复兴
第三篇:改革开放30年征文
走进新时代
“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心情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与振奋。是呀,我们现在走进了新时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看,城市里,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商厦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看乡村,一幢幢楼房星罗棋布;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走进农家,看到的是气派的装璜,崭新的家俱,各类家电:彩电、冰箱、空调等是一应俱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都拥有了高档的私家车。来到集贸市场,你就更能感受到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新生活的繁忙。这里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商品琳琅满目。农民们也已奔向小康,走向富强!
就拿我们家来说吧。
听妈妈讲,过去,她们做饭用的是柴禾、煤炉,烟味儿特别重,风一吹,灰撒得眼睛都睁不开。等到炉子生好,脸上、手上已经黑乎乎的了。那时买东西都限量供应,买点米、买点布都要粮票、布票,像我这么大的小孩子一个月才7斤米。没有自来水,喝的用的要到巷头的水井里挑,水不干净,喝了还经常拉肚子。当时家里最时髦的家用电器也就是一台小收音机。夏天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热的实在不行就摇摇扇子,或者去树下乘凉,到了傍晚,门口大树下总是坐满了大大小小的“乘凉一族”,小孩子玩游戏,大人在一起“攀谈”,也蛮舒服的。妈妈初一时家里买了一台“骆驼牌”电风扇,结果左邻右舍都来“享受”,弄得门槛儿都快踏破了。
现在,我们的生活比那时好多啦!原来的煤炉变成了液化气、电磁炉、微波炉,家家都安装了自来水。物资都敞开供应,商店到处都是,商品丰富极了。现在家用电器品种繁多,连电风扇都“下岗”了,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安装了空调,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有:微波炉、电磁炉、有电冰箱、洗衣机,还有电视、音响„„可见生活真有了巨变那!
过去我爱家乡,因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如今,我爱它,是因为它变了,变得让我情不自禁地投入它的怀抱。
以前,我们看的是15寸电视,现在呢,变成了29寸,甚至都用上了电脑;以前,我们为了通知一件事,要走好长的路,现在呢,一个电话,甚至是移动电话就可以搞定;以前,我们出去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现在呢,不只开上了摩托车,而且连轿车也不胜其数;以前,房子是用草做的,刮风怕屋顶上的草吹走,下雨天就更糟糕,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地上,床顶上放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碗碟等,现在呢,一间间茅屋变成了一座座洋楼;以前,门前的几条路都是泥土路,一下雨就很难走,每次走过以后,大地都会把它的宝贝留在我们的衣服上,现在呢,泥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还有警察叔叔在公路上指挥车辆,路上交通顺畅;以前„„ 生活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
以前,农村最糟的就是遍地垃圾。农民的卫生习惯非常差,垃圾到处扔,家门口,河旁边,空地上,随处可见,整个村子都散发着垃圾的味道,臭气熏天,现在呢,这些垃圾死角上建起了一个个又整齐又干净的垃圾箱,使我们村面貌一新,过去那些成群的吃垃圾的大头苍蝇也不知去向了呢。
变化最大的不是上面的那些,而是人的思想变化得特别大。以前人们不懂什么是礼貌,礼节,我常能听到一些粗话,脏话,有时,还知道有人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现在呢,很少再听到这些话题了,取而代之的是:您好,谢谢,对不起之类的文明用
语。
变,一切都在变,要问家乡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共产党英明领导的功劳,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活了祖国大地,使家乡人们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我们享受着新生活。憧憬未来,我们更是豪情满怀,明天我们将会用满腔的热情,无穷的智慧,勤劳的双手,描绘新的蓝图,那时的家乡定会更加美好,那时的祖国定会更加辉煌!
三张照片
一日在家整理物品,看到一本老相册,随手一翻,一张泛黄的老相片从里面掉了出来。这是一张摄于五十年代末的黑白照片,虽然年代已久远,照片有些发黄,但上面的人物依然清晰如故,仿佛在向我诉说着那久远的故事:妈妈告诉我,那是我大舅第一次拿到工厂里发的工资,心里十分高兴,就拿出工资的一大半,带着全家7口人去城里的照相馆照相。
那时的黑白相片是没有背景的,外公和外婆坐在最前面,外公手里抱着四舅,其他的孩子都站在后面。大舅站在后排的中间,两旁分别站着妈妈、二舅和三舅。所有人当中,只有大舅穿的新工作服没有补丁,妈妈身上补丁最少,而且都是同色系的布补的,还不算太难看,因为那时妈妈已是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又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外婆有点偏心她。补丁最多的是外婆,她本来就大着肚子,加上身上的补丁加补丁,所以在照片上特醒目。妈妈告诉我,为了这张相片,大舅被外公臭骂了一顿,因为他认为照相既不能当饭吃又费钱费时间,不肯去照。后来在大舅的坚持和央求下全家人才在一个下雨不能下田的日子一起动身去了城里的照相馆。不过,妈妈当时也认为,对于这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家庭来说照相实在是一种奢侈,所以,相片上的每一个人都板着脸,没有人笑,可能是都舍不得花这个钱吧。
这是全家人第一张相片,也是外公的最后一张——外公在大饥荒的年代里饿死了。伤心往事妈妈总是不愿提,我也不敢让妈妈看到这张容易引得她泪水涟涟的相片,所以匆匆收好,又继续往下整理。这时,我又看到一本妈妈用粉红丝带系着的小影集,那是爸妈恋爱和结婚时的照片。因为爸爸酷爱摄影,很早就有了一部二手旧照相机,为妈妈留下许多年轻时的倩影。我很小心地解开红丝带,看到爸妈的结婚照片。照片的背景是爸爸宿舍改成的新房,一面白墙,一张床(两张单人床拼起来的,不一样高,就用砖头垫着),床下的箱子和马桶——妈妈的陪嫁。连个“喜”字都没贴,更不用说喜宴喜酒了——那时大家都穷,也没人笑话。照片上爸妈并肩坐在床边,坐姿有点僵,但脸上洋溢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微笑——外婆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可以自由恋爱结婚!
收好影集,站起身,正好瞟见女儿房间门上贴的照片,不禁站住看了一会儿。老公是摄影协会的会员,最大的爱好是给女儿拍照。女儿把她自己认为漂亮的照片全贴在她
房门上,在满满一大堆照片中,我看到一张全家福。那是去年我们全家在酒店吃年夜饭时拍的。背景是酒店里的一个大落地水晶吊灯和小型的喷泉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老公八十岁的老外婆坐在中间的太师椅上,她的膝上坐着的是我那顽皮的女儿,我爸妈和老公的爸妈站在老外婆的后面,我和老公蹲在最前面。我们每个人都毫无顾忌地张着嘴巴开心笑着,女儿更是手舞足蹈,嘴巴有眼睛三个那么大。
妈妈总说我们这一代最幸福,赶上了好日子,这些年的变化真大,我说,过几年我们就开着私家车到海边避暑度假去呢。妈妈说,这些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都实现了,真是做梦都能笑醒。饮水不忘掘井人,我们都得感谢邓小平带我们走上了安居乐业、直奔小康之路啊。我想起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心里乐滋滋的。
窗外的春风抖动着绿色的羽翼,时而款款,时而迅急,那山本有的绿色灵魂便仿佛焦渴的行吟诗人听到泉水叮咚似的,急切地吐出了新绿,又是一个和煦的春天来到了——“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家乡七十二变
育黎初级中学段英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号召,如丝丝温暖的春风,刮遍了整个中华大地。我的家乡——育黎镇,更在十七大的号召下,日新月异,每天都创造着惊喜,新人新事新风尚数不胜数,不信,请随我来,走进因水而美丽,因水而赋有灵气的小山村,这个迷人的地方!
网上冲浪成时尚
四月中旬,我镇汪水村的丁昂花4000多元买了一台电脑。他告诉大家,如今自己不但可以在网上学到新的知识,更能在网上找到新的致富信息了。为让农民接受新的知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镇积极引导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致富信息,还联合相关部门免费为村民培训电脑知识,培养会上网、会利用网络致富的新型农民。目前,电信部门已为镇府驻地附近的上宋村、东纪村、育黎等村50多个农村用户安装了宽带。
山村安上了路灯
在临近车道的曹家村,一簇簇于去年竖起来的路灯真够“洋” :黑色的灯竿,乳白色的组合灯泡,可和城市街道的路灯相媲美,这是该屯农民自己筹资修建的,这在育黎属第一。曹家村党支部书记说,通过服务业和发展工业产业逐步富裕起来的曹家村群众,去年自发筹资1.3万余元安装了路灯,铺了水泥球场和水泥巷道。同时,还在村口建了一个钢混结构的大门。笔者看到,耸立的大门出口和进口两侧分别写着两副对联:“党政清廉人心归向奋发进取改旧貌,树立新风宏扬文化继往开来变通途”和“移风易俗奋发图强立壮志,众志成城协力同心建家园”。这正是曹家村人精神面貌的写照。
村村建了篮球场
前几年在农闲季节来到农村,看到东边一场、西边一桌的坐牌桌的人多的是。可如今笔者下乡采访时却发现村里打乒乓球的、打篮球的农民越来越多了。在育黎村,67岁的村民黄锦章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对篮球仍十分喜爱。他说:“现在我老了,不能打球了,但看年轻人打球真开心!”
去年,育黎镇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系统完备的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规划。镇党委、镇政府考虑广大群众的需求,决定通过市挂点部门扶持体育事业。北西屋是个经济薄弱村,该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一班人听说为农民建设体育设施,上级有资助,立即四处奔波,采取热心公益事业的私营企业捐助一点、社会知名人士赞助一点等措施,没增加群众一分钱负担,当年按标准建起了一个灯光篮球场。镇里把现场会开到塔庄村,帮助没有能力建设体育场地的其他16个村解决问题。
村中也建工业园
在小康示范村育黎村,你会看到了工业反哺农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成绩:夜晚,方正制衣厂灯火阑珊,生意通向韩国;大根酱菜令海内外人士竖起大拇指;东纪村的坤涛矿泉水大名鼎鼎。镇人大代表说:“村子新了,农民富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令人十分振奋,我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在汪水大棚蘑菇生产基地,为乳山及周边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育黎镇蘑菇大棚已发展到120余个,蘑菇种植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下一步将逐步开发蘑菇深加工、精包装,出口创汇,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打造乳山食用菌第一镇。
门上春联有学问
“土地酬勤欣致富,农民减负喜逢春”,和往年传统祈福求财类的对联不同,今年,我镇农民更青睐反映农民增收和新农村新气象的“别样”春联。
在状元村——塔庄,当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我市部分书法家一步入义写春联活动现场,在简易长桌前便迅速挤满了热情的村民。“祖国山河美,人民日月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幅幅带着祝福和吉祥的春联刚刚写好,村民们就踊跃索要。不少村民还争相要求书法家们现编现写一些反映农民新生活、农村和谐、文明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春联。村民们说,这几年,市里认真落实减免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惠农政策,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村民们生活好了,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倪胜春希望书法家们能帮他写副感谢党恩的春联。应闫胜春的要求,书法家们豪情所致,当场运笔如飞,书写了两幅春联:“惠农政策好处多,家庭和睦幸福长”,“政策落实家家乐,大地回春处处新”,不仅道出了农民们感谢国家惠农政策的心声,更歌颂了育黎政通人和、社会文明的新风尚、新气象。心儿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风儿呀莫把我的眼迷糊了
走遍田野使劲地望
昔日的家乡不见了
小河水唱来树欢笑
排排楼房彩虹飘
乡村都市乐陶陶
泥泞的街道舒展开了脸
汽车在平坦的大道上逍遥
华灯初上放射着迷人的光彩
夜校里电脑班飞出朗朗的笑
广场上扭动优美的健身舞
文明向上歪风少
皇粮国税全免掉
娃娃上学学费不用交
大病就医别发愁
合作医疗管报销
购农机买种子政府补贴多实惠 党的关怀暖心窝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是神话 电脑手机进了百姓家 农家院里轿车放
互联网架起了信息桥 和谐社会和谐人
新农村来新面貌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年征文
教育改革,勾画南昌腾飞蓝图
南昌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既是经济大发展的三十年,又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三十年,更加是人民思想大解放的三十年。南昌人不断解放思想,在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今天,也对教育的需求也必然提高,人民满意的,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全面素质的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南昌城市教育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新时期,教育的人文性在进一步加强,着力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了南昌教育的软实力。
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我们享受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硕果,可以这样说我们是长在春风里,面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也有发言权,但是作为一位教师,和十几年前的学生,我想我对教育的改变更加有发言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初期,南昌的教育事业还在起步阶段,学校的入学率还不是很高,由于孩子的上一代人大部分是文盲,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认为就在学校,老师管好就可以了,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还是不够,所以在那个纯真的年代,孩子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素质教育搞的风风火火,大部分的孩子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让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知识面各加宽了,孩子的综合素质也上去了,当然南昌人民的综合素质也上去了。
21实际教育事业成型,现在南昌的教育走集团化,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这样师资力量上去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收益最大的当然是我们的孩子,当然最最最打的还是我们的民族。
改革开放学校与家庭关系的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家家有这样一个个小情节:孩子背着书包回家,想说什么有不敢说,总是在那有口难言的样子,最后在早上上学的时候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妈妈,学校要叫钱,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天了,不交不行。”家长总是说:“学校怎么又收钱,没有。”孩子低着头走了,眼睛里擎着泪水,委屈的会了学校。孩子到了学校,老师就问没带钱的站起来,这个时候孩子总是红着脸站起来,老师就说:“怎么又是你没交啊,总是拖拖拉拉的。”这个时候孩子的头更加低了。多少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多么爱读书啊,因为没书读流了多少眼泪。
这个情节总是出现在80年代的家里,不知道是学校的问他还是家庭穷的问题,孩子的学费放多少孩子因为这个而少了多少童年的欢乐。家里穷?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够?
归结到底还是国家穷啊,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富裕了,人民的生活好了,我们在来看这样一个情节:怎么还不起来啊,要去上奥数班了,等下还有英语作文。孩子说:“妈妈,今天我可以不去不,我想去吃肯德基,想去游乐场。”国家富裕了,可是现在的孩子不愿意读书了,以前是孩子跪在父母面前求他们让自己上学,因为喜欢读书。而现在那,可以说用爸爸妈妈求孩子去上学那是一点不夸张。
我想国家富强了,对孩子的教育更加不能放松,这是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可是那些艰苦年代的作风还是不能丢的。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变
在以前,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围绕老师来转的,但是在全国推行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的那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全部要从学生中来又要倒学生中去,不在是以前的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好无知觉的尴尬课堂了,现在的课堂是自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是说以前的老师不关爱学生,现在的社会复杂了,学生也就复杂了,我们教师还是不能止步不前,所以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全国的教育改革,学生和老师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三十年,江西依然是一片红土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红土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改革势必推动江西的教育发展,势必推动江西的经济发展,因为教育和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历经三十年的沧桑巨变,教育正为这个美丽的城市不停的注入新的活力,身为教育一线的我们,正为我的英雄花园城市-------南昌,为南昌迎来新一轮有好又快发展,正孜孜努力着。
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廖平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年故事
同口镇南青小学三年级学生:胡浩东
今天,我家里买来了新的微波炉和电炒锅,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说:“看来,做饭是越来越轻松了喽!”
晚上,我家的厨房里可热闹开了。不信,你听,老土炉、微波炉、煤炉、煤气炉它们在议论纷纷地谈话呢!
首先是煤气炉发言。它鼻子哧哧地冒着气,嗡声嗡气地说着:“这主人家真是喜新厌旧,我到这家只有五六年时间就不要我啦。想起来,这五六年,哪天早上,小主人要去上学,早餐不是我做的?特别是冬天,老主人身体不好,要不是我,小主人每天都得饿肚子呢!老主人每次都夸我:“这煤气灶真够快的,三下五除二就做好饭喽!’可是现在……”。
煤气灶还在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大煤炉听不下去了:“老兄,别叹气,你还好,有了新的电器炉,你说不定在停电时,能用得上一两回。我可惨了,主人家有你们煤炉、电炉,肯定不再买煤球了。我这身体,用不了两年,就会散架的。呜——呜——”大煤炉想着说着,忍不住哭出声来了。
老柴灶有气无力地说:“孩儿们,都别埋怨了,想起老主人年轻时,每天上山砍柴,人一多,山上的柴都砍光了。有时就割草晒干了来烧,老主人还不是一个劲儿地夸我:“我家的灶真省柴”。就这样我工作了几十年。后来,改革开放了,她的儿女长大了,也能挣钱了,就烧上
了煤了,我呀,就退休了。老主人对我有感情,舍不得挖了我,做了新房后,还照着我的老样子做了一个新柴灶,每逢过年过节,也烧上一两回,我也知足了。
微波炉听着,感慨地说:“是呀,是呀,我们这些灶,都是为主人服务的。生活一年好一年,灶也发生着变化。我今后一定要向老一辈学习,好好为主人服务。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几个电家伙也会退休的。”
老柴灶接着说:“你说的对,这几年,新农村变化太大了,人民无论从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许几年后,农村有了新的饭馆,主人家再也不用自己做饭了,你们真的要退休的。”
也不知过了多久,它们说得太累了,才迷迷糊糊地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