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教育工作八论
《党校教育工作八论》总论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对党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校要认真完成好中央交给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认真总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之上升为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推动党校事业的科学发展。在党校工作实践中,笔者对党校教育规律进行了一些思考,形成了八点初步认识。
一论办学方向:坚持党校姓党是党校教育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
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九条基本经验”,核心就是党校姓党。我们必须着眼于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部署党校各项工作。
突出党校教育的基本定位。党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国民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干部教育,有其自身特殊规律。党校作为党的重要工作部门,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和培训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一般的国民教育和其他培训机构,主要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等。党校教育主要是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教育党的干部,核心是政治培训、党性培训、素质和能力培训。新时期新阶段,坚持党校姓党就是要把更好地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服务作为主线,引导学员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性。
坚持党校办学的党性原则。党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要坚持党性原则,恪守党的政治纪律,遵循党的政治路线。要通过强化理论武装,使学员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强化学风建设,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强化廉洁从政教育,增强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能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严肃政治纪律,着力解决不符合姓“党”要求的问题,坚决反对和避免任何淡化党校姓党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对那些执行党校教学计划不严格、压减主体课程的现象要加强检查和整改。同时,要严格筛选师资,净化党校讲坛,严禁传播错误观点,保证正确的政治导向。
切实加强党对党校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党校姓党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反复强调要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要努力做到“三个为主”:在培训渠道上必须以党校为主,落实中央关于党校教育的要求,避免以社会培训代替党校培训的做法;在招生机制上必须以组织调训为主,优先安排关键岗位、重点岗位的干部,优先安排年轻干部;在办学领导体制上必须以党组织的领导为主,充分依靠党委(党组)。
二论根本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规模培训党的领导干部
围绕中心,就是要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党建的中心任务,认识和部署党校工作。服务大局,就是要始终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党的建设大局、干部队伍建设大局,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
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员,真正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按照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部门党组(党委)的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引导学员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中积极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服务党的建设大局。十七大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校教育必须围绕党的建设大局,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增强学员的党建意识,纠正不重视、不关心、不支持党的工作的现象;引导学员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民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通过严格组织生活会,引导学员行使民主权利、听取不同意见,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培养学员积极遵守和维护法律法规的自觉行为,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
服务干部队伍建设大局。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党校教育服务干部队伍建设大局,就是要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权力与服务、公仆与主人、为官与做人的关系,弄清权力属于谁、掌权为了谁、怎样掌好权的问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群众、关心群众、为群众谋福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立足岗位成才,立志干大事。
三论教育目标: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党校要着眼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在教育和培训党的执政骨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研究党的执政理论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发挥重要阵地作用,努力使学员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模范。
增强执政意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最根本的是要切实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树立科学执政意识,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开展各项执政活动。树立民主执政意识,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依法执政意识,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执政本领。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对于党校教育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员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提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找准改革发展稳定中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研究问题,就是要系统思考、科学分析、总结经验,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探索和把握各项工作规律。解决问题,就是要超前预测、科学应对、宏观谋划,科学地制定、实施和调整政策,立足岗位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培育执政作风。培育良好的作风,是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党校教育要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使学员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切实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使学员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实践锻炼,使学员在增长才干、建功立业中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党性锻炼,使学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研究执政规律。善于发现、掌握和运用执政规律,是对执政党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党校应通过党史教育、专题研究、案例教学、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学员结合基本理论的学习,认真研究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及当代世界政党的执政规律,深刻认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四论教学内容: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党校的教学内容,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校作为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布局、充实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校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党校教育要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学员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要扎实做好科学发展观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课题、进头脑工作。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校教学要抓紧做好科学发展观“五进”工作。进计划就是把科学发展观充实到主体课程中、增加授课次数,进教材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编入有关教材,进课堂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面授、双向交流、答疑等教学环节中,进课题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学员的课题研究中,进头脑就是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学员认识形势、开展工作的基本行为准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完善教学布局。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校提出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校强调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党校进一步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党校教育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着力培养“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这个教学布局,就是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大力提高理论素养;通过学习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大力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大力培养战略思维能力;通过在教学全过程贯穿增强党性的要求,同时专门进行党史、党建教学,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大力加强党性修养。
五论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
党校的教学方法,必须围绕增强培训效果而不断改革创新。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要认真总结教学方法的基本经验。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回顾党的干部教育历史,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创新。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提出了启发式、讨论式等10种干部培训方法和18种开展党内教育的方法。1941年,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作为保证干部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点》等文件都强调要从干部的实际出发,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紧密结合干部业务需要和特点开展教育,不照搬国民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创新是党校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和优良传统,应该长期坚持和发扬下去。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党校的办学方式不同,学员的岗位和阅历各异、理论功底和培训需求有所差别,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子教学,要努力探索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制宜的新路子。要充分发挥不同部门党校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学员的特点和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用讲授式方法加强基本理论教育,用体验式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类教育,用模拟式方法加强实践性教育。总之,要以学员为主体,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力争学习效果最大化。
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方法。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系统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研究式教学,就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党校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讲授式教学,在内容安排上要少而精、突出思想性,联系实际问题、突出针对性,提高讲授艺术、增加感染力。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典型案例和讨论交流,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就是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使学员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模拟式教学,就是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电视专栏访谈等情景培训,增强现场感。此外,还有团队学习法、行动学习法、五步学习法、结构化研讨等,都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活力。
六论教学管理:从严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教”与“学”的重要联结点,是党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从严管理是要求,民主管理是形式,科学管理是目标。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注意综合运用,才能实现有效管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坚持从严管理,实现从严治校。这是做好党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党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学员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要强调教学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定制度要系统、配套、便于操作。在执行中,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特例。用校规校纪引导学员实现从干部到学员、从工作到学习、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并加强外出考察、调研等的管理,切实维护党校学员的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党校工作人员的管理。党校教学管理人员应本着对党负责的态度,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党校意识和党性意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
坚持民主管理,营造和谐氛围。学员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也是推动民主管理的主体。学员自我管理是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要发挥好支委会、班委会的组织作用,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落实教学计划和配合教学管理。要引导学员积极参与重大现实问题研讨、课题组研究、社会调研、学员论坛等教学活动,在研讨中坚持“四不原则”,即“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袋子”,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坚持科学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科学管理,是深入探索党校教育规律、实现科学办学的客观要求。目前,对科学管理的探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规范教学环节管理,办学分散是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系统的突出特点,我们从入学教育、自学读书管理、党性锻炼、毕业论文、学员综合考评等方面制订了规范性文件,统一指导各部门党校工作。二是建立办学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把办学经验系统化、规范化。三是试行全面质量管理,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党校质量管理体系。这是新的尝试,有助于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七论培训格局:分类别、分层次,满足不同学员需求
针对干部队伍年龄、知识、职务结构方面的状况和差别化、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党校教育要及时调整班次设置、完善培训格局。
实效至上,实施分类别培训。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整体推进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的培训,实行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对党政干部,侧重于增强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对企业管理人员,侧重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对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党校教育坚持分类培训,要区分培训班次和轮训班次。培训类班次,着眼于领导干部的任职需要,教学内容突出系统性;轮训类班次,着眼于领导干部在岗轮训的需要,进行脱产进修、充实提高,在内容上突出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
需求导向,实施分层次培训。分层次就是要在分类别的基础上,按照两类班次各自的结构层次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党校教育在满足不同层次干部的需求上应有所区别、各有侧重。这些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党校系统逐步建立了分层次的培训格局。分层次,就是区分局级、处级干部两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内容,开展教学。在培训班上体现为把局级后备干部班和处级后备干部班分开,把局级干部研究班和处级干部研究班分开;在轮训班上体现为把局级干部进修班和处级干部进修班分开。
扩大规模,拓宽培训领域。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就要扩大组织培训力度,增加新班次,拓宽培训领域,形成更加完善的培训格局,使各层次各类别的党员干部都能接受教育培训。一是延伸更多领域。在现有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基础上,为各类党务干部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在培训机关党委书记、机关纪委书记的基础上,延伸到支部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群工干部、纪检干部、工会主席的培训。二是增加更多层次。科级干部从事基础性工作,长期得不到党校学习的机会。开办科级干部班,不仅从战略高度为中央国家机关培养青年执政骨干,而且有利于弥补党校长期以来没有把科级干部纳入培训规划的不足,有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三是提供更多教育机会。开办党建研究生班,为广大党务干部提供继续学历教育的机会。通过完善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扩大覆盖面,形成班次结构更加合理、培训功能更加齐全的培训格局。
八论办学资源:实行开门办学,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
优化整合资源、形成办学合力,是中央国家机关党校教育工作的显著特点。实行开门办学,搞好校内开放和校外开放,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使各种办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是完成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推动党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共享办学条件。中央国家机关的党校教育历来就是充分依靠各部门办学条件开展的,形成了“统一管理,分散办学”模式。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中央国家机关许多部门设有自己的党校。为完成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任务,以具有较强办学实力的部门党校为主开办直属班,组织跨部门集中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国家机关各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比较分散,各部门党校办学实力强弱不一,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要积极地把各部门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使用,采取委托办学、联合办学等措施,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教师资源。建设一流学校、办好一流教育,不仅要有一流的硬件设施,更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党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是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培训、组织交流、学习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选聘优秀师资。充分发挥地处首都、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主体课程教学中充分依靠和利用好中央党校的优质师资,选聘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优秀党政领导干部、知名企业家充实专兼职师资库。三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开展境外培训。党校教育要落实好“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的要求,必须积极引进境外智力资源。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办学27年,境外培训已开展10年,组织了大批党员干部参加境外培训。通过境外培训,开阔学员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等方面情况有了更多了解;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学习借鉴先进培训方法,边借鉴边转化,边学习边改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做到引进的智力成果本土化。
党校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党校教育规律研究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长期艰苦探索。党的事业在发展,党校教育在发展,笔者对党校教育规律的认识只是初步的,还不够系统,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第二篇:2010处党校教育工作要点
党校教育工作要点
2010年处党校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厅党建工作的部署和处党委工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党建,强化教育,着力推动全处党建水平的不断提升,全面提升全处党员的先进性素质,为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先进性提供教育保障。
一、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是对近三年来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经验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在深入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深入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处各级党校要把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作为党员教育的首要内容,组织党员学习、理解讲话精神,从而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提高。
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不断增强党建工作自觉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上的讲话《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发表于《求是》杂志2010年第1期),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任务、措施和工作要求的理解,提高做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要结合各单位党建工作和党员队伍状况实际,着重围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课题进行专题学习和辅导。使学习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以全新的理论认识,更好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以“双百双先”争创活动为载体,搞好党员争先创优教育。要认真学习贯彻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党建工作会议、处2010年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上级党组织对党建工作的部署和工作要求内化到每个党员的头脑中,扎实地推动“双百双先”争创活动的健康发展。系统地开展党员党性党纪党风教育,一是要坚持以学党章为主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活动,切实增强党员在党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党员的先进性意识。二是坚持对党员进行争先创优教育,运用参观、读书、演讲等灵活多样的各种形式学习时代英模事迹和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同时,注意宣扬本单位的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用党员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争先创优。三是开展好党员读书竞赛活动,通过有组织的读书活动增强党员的综合素质。
四、坚持形势任务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力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党员深入学习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贯彻处2010年航务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
识航务事业在“调结构、促转型,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促和谐”中的重要使命,充分认识建设平安、绿色、高效、畅通航道的深远意义,深刻理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不断增强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与广大职工同心协力、干事创业、争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点,教育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学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要通过集中上党课、专题辅导和组织研讨等形式,务求理论学习与形势教育有机结合,力争取得最佳成效。
五、深入学习贯彻中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推进苏北航务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刻理解当前的反腐倡廉形势和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基本要求。要组织党员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使党员干部自觉地用“8个禁止、52个不准”规范自身行为。各级分校要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把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与全面推行部门权力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活动,推广使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学习执行处《工作人员违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处罚规定》
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六、进一步创新党校教育途径和培训方式,提高教育成效。进一步探索完善各种学习形式,要加强日常学习的常态性,注意精心组织短期集中培训,注重实效。片区分校和各单位分校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自身优势,拓宽教育内容对党员进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教学中,注意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到教员和学员充分互动的方式上来,通过参观、研讨交流、互动答疑等,提高党员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达到通过自我体验和亲身感悟来掌握需要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育培训工作理念,创新现代教育培训方式。通过改进教育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各级党校要充分利用处网上党校这个平台,进行党校教育工作动态情况和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推动全处党校教育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第三篇:论《大学》八条目
论《大学》八条目
摘要:《大学》与《中庸》均论及“诚”“中”“知”“物”“慎独”,但涵义有深浅之别。中庸之道是“尧舜性之”,大人之学乃“汤武反之”,领悟《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其次致曲,曲能有诚”等章句的内涵,然后解《大学》之八条目,才不至于支离决裂。关键词:诚意
正心
格物
慎独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但通读《大学》全文,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原本《大学》没有注释经文“致知在格物”一句相应的传文,《大学》作者没有对“格物致知”进行进一步解释,后世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以至于“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其二,“诚意”章传文只是直接阐释“诚意”的内涵,不涉及“诚意”与“致知”以及“正心”的逻辑关系,这与“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截然不同。
一
对于第一点,朱子认为“有阙文”,并在《大学章句》中增补“致知在格物” 之传文。而阳明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不须增补传文。对于第二点,为什么《大学》传文只进一步解释“诚意”,而不对应解释经文“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也不解释“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朱子没有对此予以足够重视。阳明以“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来解“正心”,既然“正心”是“未发之中”,修齐治平则是达道之“和”,故“正心”以下不是功夫,而是效验,那么“修身在正其心者”以下四章传文与“诚意”章传文不同,就好理解了。
《大学》八条目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其实,首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于八条目中独点出“修身”,以及“致知在格物”,而不顺接前文说“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大学》作者已经暗示我们,所谓的
八条目之间不是前后连接、又相互独立的一根链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既然说“物有本末”,我们就不必执著于条目之数,而是要在八条目中区分一个本末。如《大学》主张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孔子则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说得更简洁,“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由此可见,《大学》作者把外王分成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环节,不过是结合周朝的封建等级制度而立说。此外,治人之“本”在于修己,亲民之“本”在于明明德,故修身是八条目之“本”,格致诚正只是修身功夫。
一方面,“物有本末”,另一方面,《大学》又强调“事有终始”,功夫之先后次第体现为“欲„先„”“„而后„”。既然说“致知在格物”,格物与致知本来没有先后之分,下文又说“物格而后知至”,物格与知至有先有后,与前文“致知在格物”一句不能相呼应,主要是出于行文的需要。“而后”或许也有另一层意思,“至”与“致”不同,致知在格物,先“致其知”而后实现“知至”。
《大学》区分心、意、知、物,功夫有先后次第,《中庸》则是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曰“成物,知也”;《大学》曰“诚意”“诚于中,形于外”,《中庸》曰“诚者自成也”;《大学》曰“正心”,《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两部经典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以《中庸》来解《大学》,才能真正把握《大学》八条目之间的内在脉络。
二
《中庸》论“性”不论“心”,一个“诚”字彻上彻下,无内无外。“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需注意“能„则能„”与《大学》“欲„先„”之间的区别。《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诚”不是自心体发出的活动,向外无“意”可诚,“诚”也没有落实在“心”上,向内无“心”可正,“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诚”是功夫,也是本体,故曰“至诚无息”。《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之“诚”落实在“意”上,“意”是心之所发,“诚”是“诚于中,形于外”,有一个中心。
《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诚”是“始”,也是“终”,“始”与“终”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故曰“不诚无物”。《大学》曰“诚于中,形于外”,“诚”有一个中心,由中心向外扩充,“心”是“中”,“物”为“外”,由“中”而“外”其实即是致知格物。心之所发便是意,能诚其意,“意”即是“心”。“诚意”功夫其实要打通内外,由“形”而“著”“明”,以至于“动”“变”“化”,使得心之所发复归心体,“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是本体”,此谓“意诚”。
诚意、正心是不断扩充此心,其实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中庸》之“至诚”是“尧舜性之”,《大学》之“诚意”是“汤武反之”。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大学》所谓“自谦”,即行慊于心。“诚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意”之“行”由心体自然发出,毫无造作,故曰“诚于中”。“诚于中,形于外”是向外“开”,“慎其独”是向内“反”,唯有“慎其独”,才能“诚于中”,《中庸》则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虽说《大学》之“慎独”功夫不及《中庸》之“慎独”精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但《大学》之“慎独”也不是指身体之独居独处,“独”即是“心”,即是“中”。《大学》之“自谦”、“慎独”也是要时时作反求诸己的功夫,“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其趋于极致,即《中庸》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性)也”。
三
张横渠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大学》之“诚意”功夫落实在“意”上,使得“意”合于“心”,由功夫复归本体,如果从“心”体上说,则是“诚于中,形于外”,“诚意”即是“大其心”,不断充实扩展心体。孟子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既然“诚意”即是不断扩展心体,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大学》作者在“诚意”之外还说一个“正心”?其实《传习录》119条已经给出了答案。《中庸》由未发之“中”而说中节之“和”,同样,《大学》作者说“正心”,是为了引出修齐治平,“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把心体立起来,修齐治平只是从心“体”起“用”,“修身”以下条目均是“正心”。如阳明曰:“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天下平”是“明明德于天下”,国治是明明德于国,家齐、身修分别是明明德于家、明明德于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心)不得其正”。《大学》强调不能有所忿懥、有所恐惧,如同《中庸》首章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一旦有“所”,则有内外、能所之对立,张横渠所谓“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心体就有缺憾。既然“诚意”功夫的根本在于自慊于心,在于慎其独,“正心”是要化“所”为“能”,转“物”为“心”,已经把“诚意”功夫统摄在内。阳明曰“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大学》之“心正”也是“未发之中”,“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但还不及《中庸》所谓大本之“中”。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光明正大才是大本之“中”。
“心不在焉”,“在”是“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之他在,不是“自慊于心”之自在,心不“在”即无“能”“所”之二元对立,此为“慎其独”。《大学》作者正是以“心不在焉”来说“正心”,“心不在焉”如《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应结合“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来注解,可惜朱子正好把“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句理解颠倒了。
四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中庸》曰“成物,知也”,两者之间功夫层次不同,前者为“致曲”,后者为“至诚”。《中庸》“成物”之“知”从性体发出,又须臾不离自性,正所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大学》“致知在格物”是“其次致曲”,致知与格物其实是一个功夫,“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物我之间发生作用,只是从“物”的角度上表现为“格”,从“心”的角度上说则是“致”。致知格物向外“开”,致知不是扩充知识,而是致吾心之良知。“往者屈(曲)也,来者信也”,向外“开”则“曲”,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诚意”在格物致知基础上实现“曲能有诚”,其实也是向内“合”。一开一合,“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心正、身修、家齐等皆是“利”。从《大学》之“正心”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皆是“心”,黄梨洲曰“盈天地间皆心也”。如果把“正心”功夫上推至“格物”,身、家、国、天下皆是“物”,黄梨洲所谓“盈天地间皆物也”。修齐治平也是格物,阳明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由此可见,《大学》之八条目决不是从“格物”一端向外延伸至“平天下”的一根链条。《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说“诚者物之始终”,《大学》曰“事有终始”,不说“事有始终”。说“始终”就外化了,说“终始”,则功夫无论落于哪个环节,都有“本”而不流于“末”,唯如此,才是大人之学。
虽说致知格物是“开”,诚意是“合”或曰“反”,但诚意与致知格物不是并立的,而是一说诚意,致知格物即包涵在其中。“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格物致知只是诚意之功而已,故对于《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不能以辞害意,决不能认为格物、致知、诚意三者相互独立又具有严格先后次第。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之“反”即包涵格物致知。“乐”是心体之乐,唯有仁者才能久处约、长处乐,体会到万物一体之仁,才能“乐莫大焉”,能反身而“诚”,修齐治平也在其中。
“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格物是格此心之物,故向外格物致知也是向内诚意正心。阳明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这其实是在注解《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句。“今日良知见在如此”是格物致知,“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是“诚意”。
第四篇:论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工作
论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工作
党员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党员自身能力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优劣。党员是构成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的生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党员工作能力增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成为了重要的课题,这对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由于师资力量、培训场地严重不足,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目标要求不能明朗、具体化,而且培训的实效不强等原因。导致目前的党员教育工作止步不前,大量投入却不能得到高回报,投入产出率低,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整体提高党员素质。所以,在新的形式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组建机构,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保。只有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单位和组织,才能更加具体的、高效的、可执行性强的具体策划和方案,才能有效的整合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另外,单位或组织还要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办公室指定专人办公,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提高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党员教育培训大格局。
其次,要建章立制,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进行。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对于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进行,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业务和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挥领导干部的学习表率作用。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的领导责任制,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学习扎实有序开展。
再而,拓宽渠道,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深化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制度改革、激发培训主体内在活力、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效益的根本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党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丰富与深化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设置符合参加培训对象的需求,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于党员学历、年龄结构参差不齐,加上个人的爱好、兴趣的不同,也就形成对知识的需求存在个体差异性。当前,我们必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党员的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的创新教育培训内容。要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让受教育的党员同志得到最大的收获!
不同时期的党员教育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又与上一时期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蕴,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的党员教育也不能依循着以前的而止步不前。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实际要求,主
动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工作新要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革党员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工作的关键,才能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全面推进党员教育制度的建设,尤其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有所突破,从而推动党员素质迎上新的台阶。
王 庆
2013-5-15
第五篇: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理念
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理念
http:///fzxc/system/2007/10/12/000006496.shtml
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五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五五”普法决议,对法制宣传教育在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准确定位,也赋予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新的、更重的历史责任,为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职能部门及其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如何不辱使命,进一步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理念的创新上下功夫。
“五五”普法规划明确要求,要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全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内在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形式。贯彻落实规划的这一要求,首要的是要在树立“五种”工作理念上下功夫。
(一)要树立“大普法”的理念
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经过20多年来的建设、发展和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司法行政机关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推进方法。一个法制宣传教育社会化或“大普法”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对于“大普法”的工作理念,笔者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四层意思:
一是一种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即,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是全民,而不仅仅是法制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和专职普法工作者的事情。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学教育是为社会输送法律明白人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主要途径。各级组织、各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能够严格依法执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则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普法规划所确定的几类重点对象,即公众的某一部分人群,而是全体公众,即“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加强学习,提高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文化素质,是每个公民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适应的现实。
二是一种互动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即,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不仅仅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不是传者主动,受者被动,而是传者和受者互动,以致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过程。三是一种全面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即,法制宣传教育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在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不仅要普及法律知识,也要传播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1更要在倡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多做文章;在对待不同年龄段的普法对象上是要终生进行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一种多元化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即,法制宣传教育要满足不同普法对象人群的需要,特别需要体现人性化,体现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人群的多层次,最终达到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
在这种“大普法”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各地、各部门和行业的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和从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要始终明白一个道理:做好本地本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规划和决议赋予的重要职责;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法律法规的对系统内外的法制宣传教育,确保公民知晓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是各部门和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前提和基础。要始终以“大普法”的思路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作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大普法”的工作理念指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以“大普法”的工作理念构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以“大普法”的工作理念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坚持以“大普法”的工作理念有效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以“大普法”的工作理念规划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使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呈现网络化覆盖、立体化推进、社会化分工、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要树立法制宣传教育的传播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公民法律素质的不断提高,公民对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法制宣传教育是宣传工作,也是教育工作,既要遵循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握好宣传舆论导向,也要按照教育工作规律和特点,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既往那种“静态”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越来越难以赢得公众;而把法制宣传教育有机地融入国家和公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动态”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则越来越受到公民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既往群众运动式、灌输式、指令计划式、居高临下式的法制宣传教育等,这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法制宣传教育模式,公民总是处在一个被动、压抑状态之中,很难体会到法制宣传教育的乐趣,很难理解法治的真谛,所以也就很难达到法制宣传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应该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即法制宣传教育应该是参与的、互动的、立体的、全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不应该是灌输,不是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应是受众面对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和过程的一种体会和理解,是一种交流和感染;应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善于开发新奇的形式和做法。惟其如此,法制宣传教育才能赢得广大公民的主动参与,使“要我学法”逐步转变为“我要学法”,把法制宣传教育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公民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理解传授者、理解法治活动、理解法治的对象、理解法律与自身及与未来的关系,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逐渐地使法治精神融入到我们的主流文化之中,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
(三)要树立人文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
法制宣传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众多,内容广泛,要承认和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对象人群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要一切以适于公民掌握、满足公民需要为标准。实践证明,法制宣传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法治的“四贴近”的要求,在内容上要符合公民的需求,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易于公众理解和参与。由于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层次不
一、需求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法制宣传教育除了普及宣传一些适用于所有公民的普遍的法律知识、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对象的层次、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等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四)要树立法治文化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
在我国这个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的国度树立法治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衍生出的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由特定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构成的。这种传统的法律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本位和义务本位,缺乏法律至上的思想渊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定势必然是“情、理、法”的人治思维,而不是按照“法、理、情”的法治思维来作为。这种文化背景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经验和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要培养全体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和心态,使之成为普遍的社会民情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需要我们着力加以培养的。
法治文化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树立法治文化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有着明确的、特定的目标,那就是要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体公民的法治文化素质;就是要宣传法治实践中的精英人物、推介当前法学、尤其是前沿法治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成果等,从中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法治的目的和本质特征,指导人们怎样学好用好法律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们对法律的兴趣,启迪法治思维,激发对法治现象进行研究、探索的冲动,回答人们在探索创新法治的道路上遇到的难题或困惑。
树立法治文化的法制宣传教育观念,首先是要突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文化形态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反映了法治的本质特征,促进公民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增强法治意识。其次要突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当代法治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体现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用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法治文化素质,将法治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既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大计,同时也是迅速
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当务之急。其三是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纳入社会文化工作范畴,把法制宣传教育当作文化产业,寓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等,融入社会生活、娱乐、休闲、旅游等,不要为了法制宣传教育而法制宣传教育,把枯燥的法制宣传教育办成快乐的法制宣传教育,将赢得广大公民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各种力量都来参与法治文化的建设,都要关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以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法制宣传教育能力。
(五)要树立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
当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大环境下进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公益性、群众性、社会化、经常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既要切实贯彻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地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安排法制宣传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又要调动整个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资源来开展活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国家可以也应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法制宣传教育事业,社会力量兴办法制宣传教育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政府,特别是承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践中必须树立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科学调动和优化配置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