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州“1234”法探索党校建设新模式
宜州“1234”工作法
探索党校教学管理改革新模式
自2007年启动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宜州以建一流党校为目标,围绕“1234”(即,围绕一个中心;打破两个瓶颈;完善三个机制;探索四个拓展)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党校教学管理改革新模式,2011年10月顺利通过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校达标验收,评为优秀等级,为该市“建设循环经济强市,打造宜居旅游名城”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有力推动了该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一个中心。该市党校建设始终坚持围绕服务宜州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牢牢把握县乡党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宜州市委党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宜州市委党校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宜州市委党校校园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宜州市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规划》,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打破两项瓶颈。打破党校工作缺乏长效推动的瓶颈。通过狠抓组织机构建设,精心制订实施方案,切实把深化县乡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和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大培训工作纳入市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中,并把其列入重要议事议程。成立了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市委党校具体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配合联动的组织领导机制。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1-
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将县乡党校教学和改革工作与乡镇、市直单位年度绩效考评相挂勾,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经常抓,主管部门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为县乡党校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由组织部、党校、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对县乡党校体制改革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党校具体负责定期对全市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改革工作顺利、平衡推进。打破党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瓶颈。该市重点把党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着重加大对县乡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校工作,并将党校办学水平达标评估迎检经费456.5万元分期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三、完善三个机制。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党校建设定期投入机制。四年来,该市共投入310万元用于党校教学综合楼和学员宿舍楼的装修、配套设施建设和校园硬化、绿化等建设经费;同时加大培训经费筹措力度,2007-2009年筹措培训经费10多万元。完善党校建设临时投入决策机制。为了确保党校建设顺利推进,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资金近40万元为党校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用车等问题。完善队伍培养机制。市委及时调整充实市委党校领导班子,使党校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教师与员工的比例结构合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选送教师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业务进修,全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在资源整合中,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整合全市培训机构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坚持做到师资、经费、设备、基地等培训资源统一管理。一是有效整合市委党校、市职教中心、涉农部门、农家课堂、培训基地、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构建“市委党校——乡镇党校——农家课堂”为主轴,“部门培训机构”和“专业协会、示范基地”为两翼的党校培训新体系。形成了以市委党校为中心,16个乡镇党校、9个党校市直分校,48个专业协会、56个示范基地、627个党员中心户、418个农家课堂为主体的“大党校、大培训”格局。二是建立健全现代网络培训。该市建立健全市远程教育网、农广校等现代网络渠道,组织各类教学培训活动1100多次,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达14.4万人次。三是在“外训内培、专兼结合”的基础上,该市聘请中央党校、广西区委党校、广西农业厅、河池学院、河池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和乡土人才共140人作为宜州市委党校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升培训效果。
四、积极探索四个拓展。一是积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广泛性。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重点由科级领导干部、市乡党政部门党员干部和村“两委”干部拓展到全市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努力把教育培训范围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营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二是积极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在培训内容上,由原来侧重于理论知识向针对性、实用性、实效性比较强的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延伸。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从而做到学其所需、学以致用。三是积极拓展培训方法,突出多样性。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培训内
容延伸与活动创新相结合、党校内外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相结合、教师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六式”培训模式,既注重干部的岗位能力培训,又注重干部延展能力培训方式,增强了培训的效果。四是积极拓展培训职能,突出效益性。全力办好主体班次。按照市委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在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围绕学员最想学到的知识、最想知道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把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突出学员的能力素质培养,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分类别、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形成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培训体系。积极拓展部门培训。充分利用党校自身优势和培训基础,整合资源,大力拓展,进一步扩大办班规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1234”工作法,该市实现了县乡党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基地建设水平、基层活力、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五提高”,为该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二篇: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
(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教法学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法和学法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
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荷花》、《黄山奇石》、《圆明园的毁灭》、《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操作要领:首先,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引领学生探究的能反映课文“深层意蕴”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已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所以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读者的联想,适时插播有关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等,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④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教学要求: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全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即席发言,表扬小白兔爱劳动、肯吃苦,批评小灰兔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并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能吃苦的人。又如,学了《水乡歌》后学生模仿着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五月榴花红似火,装点家乡新生活„„”
操作要领:一是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为了能保证全员参与,可采取“个人准备,分组交流”的方式,并且每次只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一项,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一般说来,一年级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年级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可采取汉字加拼音的写话形式);三年级的口头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段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书面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4至6年级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习的要求应当逐年提高,操练的形式应更加多样。三是要指导学生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时,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抓背诵(或背诵全文,或背诵几段,应酌情而定)。
上述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结构、环节、步骤)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不是刻板机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具体实施时,教学步骤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学习内容浅显的课文,可将“深层体悟”与“深入感悟”合二为一;又如,学生深入感悟《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2、略读课
(1)特征及任务: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
(2)模式或步骤
①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方法: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或全班议论。
②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方法:先就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3)操作要领:一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问题开路。二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读为基础。三是要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常用的方法:①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很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精彩的马戏》中的“精彩”、《珍贵的教科书》的“珍贵”等。这些词语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或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找准并紧扣这些关键词组织教学,就可教活整篇课文。②抓住一句,串联整篇,很多文章中作者都精心安排了关键词,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如《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落花生》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等。③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如《再见了,亲人》,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教师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④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有很多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仍不可逐段串讲串问,而应该“突破一点,举一反三”。选择突破的“点”要因课而异。如《养花》一课的“趣”、《荷花》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情”、《飞夺沪定桥》一课的“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狱中联欢》一课的“对联寓意”、《第一场雪》一课的“景物特点”、《晏子使楚》一课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了这“一点”,就可突破全篇。
3、学习指导课
(1)特征与任务:这是一种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例如,很多学生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和探索性阅读,有的不会朗读、默读,尤其不善于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准备地开设学习指导课。由此可见,学习指导课是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指导课不定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的学习理念的实践和新的学习方法的操练;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来确定具体内容。
(2)模式或步骤
①提出操练的任务,师生分头准备。这一步一般在上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作练。这是学习指导课的主要步骤,教师要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
③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
(3)操作要领:一是主题要鲜明,一次确定一个训练专题;二是操练要充分,一次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三是指导要精当,一次让学生学会一种学文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在学习指导课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①破题阅读法:就是通过分析课文题目的含义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他们就会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人物和主要事件,还自然会萌发出“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怎样去炸”、“炸得怎样”等疑问。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胳无疑是有帮助的。②根据课文特点阅读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可先帮他们掌握写法,再引领他们根据特点去学习。如学习《姐姐》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类课文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并共同探索出学习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方法(细心揣摩文章中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描写,从中了解人物的特点)。若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去学习《金色的鱼钩》等类似的课文就会觉得有路可循了。③利用课后问题阅读法:有很多课文的课后问题中,已直接告诉我们本文写了哪些事物或所写事物的顺序等,这就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这些提文去了解课文,初步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观潮》课后第二个问题: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看这一问题,对其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无疑是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可教给学生抓重点事件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抓中心句阅读法、抓过渡句段学文法,根据关键词阅读法、利用推理阅读法等。
4、课外阅读指导课(1)特征与任务: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一般每两周安排一节。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推动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300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不少于145万字。
(2)分类及步骤: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个亚类:①阅读兴趣培养课。这一类指导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其教学步骤:一是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听赏法,读赏法,读演法等)来引导学生对课外的阅读兴趣;二是情中探理,即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以上深思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②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各年级均需开设,但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具有高低层次之别。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四种能力,:一是制订和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包括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阶段性自我检查的进行等内容;二是感悟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基本要求,学会朗读和默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思考读物内容,琢磨重要词句,体验人物情感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是阅读技能的运用,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使用工具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等;四是初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打开电子书刊、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就是师生共同选几本读物或儿篇文章,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篇);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自主地读书和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包括质疑问难)。第二步:交流心得,可先分小组交流,按读物分组;然后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举行读书报告会)。第三步:总结评价,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评价,以教师点评为主。
(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可谓精品佳作、丰富多彩。尽管课文体裁各异、表现手法纷呈,可仍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能探索总结出不同类型(体裁)课文的教学规律(模式、环节、步骤),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情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部分记叙文、诗、歌、抒情散文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氛围的作用下,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可先用深沉的语调,怀念的感情,简介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后一边放哀乐,教师一边如泣如诉地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很容易通过文字来理解“向总理永别”的感人场面,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模式:《雨点》是一首诗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溏、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词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的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要设计以下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层层递进,引导初读→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凭借扳书,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运用语言。”古诗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情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的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到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我们可用以下模式: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指导诵读,体悟情感→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2,哲理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寓言、童话、成语故事,一部分文言文属此类课文。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伸延、扩展,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意义和指导作用。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要让学生理解“那个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喝不到酒”这个关键问题,从而明白“做对了,又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升华理解,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事情做好了,决不做多余的事。
教学模式:①《滥竽充数》教学模式:谈话引入,理解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感悟,揭文寓意,→畅所欲言,各抒已见。②文言短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教学模式:听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味节奏→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研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诵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形象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小说一般属于这种类型课文。
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是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雨来被敌人抓住前后的语言、行动以及雨来家乡的景物描写,(生活环境)等来丰满雨来这个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小英雄形象,理解文意深刻的主题。
教学模式:《小年闰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小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比如,让学生重点理解闰土“知识丰富”特点的教学模式: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的“详细”)→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4,观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部分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多种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多种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并能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协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要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了定点、反复、全面等观察方法,按日出的顺序观察的,从而理解”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一主题,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以轻松、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和小艇作用的广泛,描绘了异国他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文意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能使人涌动起前去浏览一番的欲望。其教学模式可设为:展示风貌,引以发读书兴趣,→对比品读,了解小艇特点→自读自悟,感受技术高超→读中填表,感受用处很多→回归全文,整体感知威尼斯。
5、事件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般的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都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一类课文,关键要使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从而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品质及文章主题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时除了弄清三要素,三环节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炸暗堡”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董存瑞的高尚品质的,弄清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板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模式:激情深入,引发阅读期待→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精读课文,体悟人物精神→总结全文,生以崇敬之情。
6,线索类课文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部分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这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苹果”这一线索,理解“传苹果”“吃苹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传的原因:大家都舍不得吃,每人吃了一小口,吃的结果;还剩下大半个苹果。这样,战友之间的阶级友爱就好理解了。
教学模式:《金色的草地》教学模式可设计为猜谜深入,营造学趣→初读感知,捕捉画趣→想象体验,享受乐趣→问答解说,凸显理趣→扩说诵读,抒发情趣→链接童真,放飞童趣。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创新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全市广大语文教师,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阅读教学模式,最终形成阅读教学个性。
第三篇: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协会 慕欣 韩岳 韩超毅)
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向、兴趣和爱好的在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参加者的自愿性,活动的趣味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宽松性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等特点,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繁荣高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团的职能作用
根据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模式转变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二、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当下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社团固有的自发性、流动性等特点,社团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像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1、各个社团对自身定位不准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但众多的社团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准,不知道自己的社团的定位是什么?怎样发展?发展的方向在那里?
在招聘新社团成员时,许多社团总会给新社员一个不同的解释,社团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活动总则、没有形成一整套本社团的价值管理观念。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社团的活动不知如何进行,工作无法开展,活动无法进行,从而使自己的社团长期处于“休眠期”,形成“有团无活动”的结果。
2、各个社团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现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成员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但随之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化娱乐型社团数量大增,迅速发展;而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型社团举步维艰,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开展不起来,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等。这就形成热门团与冷门团,大团与小团不能共存共热的问题,出现了工作参差不齐,甚至小团、冷门团生存不下去的现象。
3、社团发展缓慢,活动创新力不足
社团及社团文化以其丰富的种类、广泛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然而各个社团在招纳新社团成员后,由于原创力不强,导致该社团开展的活动陈旧无新意,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团之外的学生对社团的评价降低,社团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本社团的活动。甚至有些社团的活动更是把开会聊天当成是社团的固定活动项目。
4.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松散
社团一般都有章程,对社团的名称、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内容、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社团干部管理水平不高、更换频繁等原因,内部管理较乱,一些社团不能很好地按章程开展工作,造成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强,特色不突出,创新性活动不多,对会员的吸引力不大,会员的参与热情不高,不少社团活动变成社团几个干部的活动;另外,由于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会员流动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社团组织比较松散。这些都不利于优秀社团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5.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配置不足
当前,学校配置给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比较突出的主要有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少社团因这些困难只能艰难生存。如指导教师力量不足,使学生社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社团在自身组织建设、把握正确方向以及增加社团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档次和质量等方面比较困难;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使不少社团无法正常活动,即使开展活动也只能是常规性的活动,而许多好的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
三、社团建设及管理新模式
基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团的管理。这里所说地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和社团内部管理。学校管理:
1.给社团一个宽松的孵化和成长环境,积极扶持社团成长
大学学生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它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的学生走到一起的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应从统管型向民主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学校既要坚持宏观控制,加强指导,确保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正确,又要坚持微观放开搞活,放手让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既要引导学生社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又要鼓励学生社团打破束缚,面向社会,积极谋求自己的发展机遇。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社团发展。只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违背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的前提下举办的社团活动,学校都应该予以支持。
2.加大学校经费的投入,鼓励学生社团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必要的活动经费对于社团开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社团的数量较大,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社团能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社团也应积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如向申报课题、寻求社会、企业赞助和有偿服务等。另外,学生社团还可充分发挥其特长,积极与其他组织联合开展或承办相关活动,通过别人出经费,学生社团出谋划策,出人出力来举办活动,达到锻炼会员、扩大影响的目的。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较多,各社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团的活力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差甚远。因此,对社团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学校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社团的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创特色、树品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学校可定期对学生社团的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主题活动、档案管理、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全面评价,对优秀的社团给予表彰和重点支持,对不合格的社团要求整改,甚至给予淘汰,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社团内部管理: 1.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①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②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③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④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⑤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⑥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2.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①强化品牌意识,努力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团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样一个好的社团应该也有自己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营造的开始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包括中英文)、旗帜、徽标等等,甚至是社团的宣传主色都要固定,这些都是为树立社团品牌所必需的。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都要使用这些标志。一个社团品牌一旦确立,必然会有经久不衰的魅 力,为一个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社团组织的活动应该要有特色,能反映出社团文化,活动的数量宁缺勿滥。
②确立优胜劣汰的会员管理晋升制度。如何长期保证社团会员的数量和质量社团建设的一个难题。企业通过工资、福利等 方式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而现在很多社团对会员的管理采取“散兵游勇”式管理,会员进出社团自由,往往导致社团初期会员很多,发展到了后来会员越来越少,或者基本是以低年级同学为主。社团没有也不可能有工资和福利,或许我们可以参照这种形式建立社团暨星级会员制,每学期末组织对每一位会员的考评,确定会员的星级是升还是降,各级会员享有不同的待遇,这里的待遇当然需要校方提供支持,校方在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措施,对于那些对社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享有与学生干部一样的待遇。反之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会员应该尽早开除会籍,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最效率化和最优化。如果有些会员确实由于个人原因需要离开社团,要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离开社团。
③民主选举,责权清晰的社团负责人制度。社团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很强的号召力,所以他们的产生应该是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独立行使选举人赋予的权力,社团负责人对选举人负责。社团规章中应该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负责人如果违反社团规章制度,那么就依照制度 罢免其职位。
④收支分离,管理规范的社团财务制度。社团的活动经费有限,所以社团经费的使用一定要有明确的计划。社团的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应该分别由专人负责,社团负责人负责审批经费的统一管理和支出。一段时间公示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体会员和指导老师的监督。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学生社团管理,加强对社团的建设,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第四篇: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
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
社区作为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下移的最基层单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在传统意义上正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近两年,我市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其目标之一就是动员居民中的骨干、社区干部及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建设,弥补政府在基层社区管理建设中之不足。这既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基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民主党派的特有身份和党派职责,赋予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及发挥成员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基层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发挥作用。近年来,我们基于这个目标,进行了一些工作上的探索。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有利于民主党派履职和发挥作用
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现阶段政府管理职能下移,社区传统管理模式逐渐打破,管理服务职能扩大的前提下,拓展社区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功能迫在眉睫。目前,社区人少事多、管理人员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居民对社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矛盾凸显,在此情况下,民主党派在其所在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尽其所能,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既是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要求、也为民主党派履职和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是民主党派和社区获得双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民主 1
党派的进步性可以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得到很好体现并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围绕社区建设中个性和共性问题,使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理需求通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得到较好的维护;二是可以发挥党派成员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区建设和群众所需提供服务。
二、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是为社区工作帮忙不添乱。民革市委会在结对服务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市委会讲师团作用,为社区举办“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在社区“未成年人成长俱乐部”开设“文明礼仪讲座”,发动党派成员参与社区自治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开展为业主维权活动,帮助组织召开有公信力的群众座谈会,针对社区、物业和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讲解政策,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民盟、九三学社市委会积极发挥退休盟员作用,帮助社区做好板报宣传和反映社情民意,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写成信息向市、区领导和人大、政协反映,为社区和群众搭起与党委政府沟通思想的桥梁。一些离退休老主委、老同志积极向所在社区群众提供自己的住址、电话号码,欢迎群众向他反映问题,并热心为有困难的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是为社区群众开展特色服务。党派成员中人才荟萃,具有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有利条件。各党派在坚持传统送医送科技送法律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群众需求的特色服务。民盟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为结对社区开设网站、设置“在线留言BBS”、“民警留言”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多项便民措施,培训网络管理员;为社区楼宇园地撰写具有永久性文字说明,把社区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渗透进去,从社区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着力为社区改善软件环境,增强群众的自主管理理念,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献计出力。民盟市委会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在暑期为结对社区开设“亲子拓展”体育活动,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开设“相约魅力,扮靓春天---庆三八女性服饰礼仪与行为礼仪讲座”、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进社区演出活动,文艺支部为结对的社区培训文艺骨干和举办广场舞培训,满足社区群众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民进市委会利用社科联成员优势,向结对社区送科技服务、帮助养殖专业户提供科学养殖知识和技术。农工党市委会的“xx市第七渔农民流动医院”,多次组织医卫系统专家和高级医疗仪器到结对的街道社区开展疑难疾病检查;九三学社市委会发挥律师事务所优势,结对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新居民委员会,举办法律讲座、赠送法律手册和联系卡,为外地民工搭起一座法律援助桥梁。
三是为社区群众创业增收出谋划策。民革普陀支部以服务社
区建设为宗旨,为社区旅游产业发展所想,发挥自身优势,与朱家尖莲花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莲花社区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渔农家乐旅游特色产业作贡献。通过调查,针对该区渔农家乐经营户配套设施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与社区领导一起走访经营户、召开座谈会、开设培训班,并与社区联合组织渔农家乐经营户代表赴厦门鼓浪屿等较发达的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帮助经营户开阔眼界,查找差距,提高经营理念和经营档次。发动有专业特长的民革党员为经营户做客栈环境设计,并在一些有代表性的经营户中搞样板,使这些经营户的经营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观。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营户职业道德、经营品位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为了引导经营户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形成旅游产业区发展良性循环,他们还与社区领导积极筹备成立“渔家客栈协会”,建立渔农家乐自治管理组织,为进一步打响渔农家乐特色经营品牌,形成渔农家乐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将进步性更好
地体现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提倡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不仅是民主党派传统服务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可激发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性和公民的公益心,自身能力和水平得到锻炼,也可帮助社区群众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与政府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这种将服务融于管理的理念,可不断促使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得以更好的提升。
三、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体会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注重实际效果。开展和创新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关键在于工作的实际效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要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从中找出符合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规律,让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这项工作模式充满活力。要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形成和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由较高工作热情、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好的民主党派服务社区队伍。要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参与质量。要提供服务社区建设需要的物质保障,采取政府拨一点、党派筹一点、社区支持一点等拼盘方式筹措资金,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要探索服务社区工作符合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服务理念,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策划和指导,不断推进服务工作。
(二)促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党派和社区取得共赢局面。要把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成为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达到社区和党派建设的互利共赢。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社区工作,既为参政党提供了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的良机,还促进了党派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党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党派成员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和反映社情民意的素材和机会,也为党派成员提供了发挥专长、多作贡献的平台。党派组织在开展活动中,能够及时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达到最终使用人才的目的,对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基层骨干、选拔后备干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第五篇: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
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
新桥镇 朱建荣 季洪良
十一五期间,新桥镇的村级经济得到了长远的发展,2010年村级实现工业总产值8.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29元,新农村及城市化建设走在了同类乡镇的前列。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及城市化推进的步伐加快,国家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收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如何解决村级经济的发展需求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张之间的矛盾,推动强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了镇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们对全镇1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镇村级经济集体积累现状
我镇共有13个行政村,由于各种原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普遍不理想。各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呈多种模式,这是在新农村及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状。
(一)土地资源缺失制约村级经济发展
土地是村级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决定性因素。然而,相当一部分村的土地被划入新北区建设规划范围红线内,可利用的非农建设用地很少,村级经济最基本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越来越缺失,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二)部分村正常收入逐渐减少
随着北部新城建设发展的不断加快,辖区内的十三个村中有五个半村因发展需要,原有集体资产因拆迁,而村级集
体资产租赁收入逐年减少。另外,长江路以西、龙江路以东3个村虽未涉及大范围拆迁,但由于在新城辖区内,考虑到规划因素和减少拆迁成本,近几年来实物性固定资产基本没有增加,村级收入一直维持在原有基础上。只有大坝村委和新桥社区两个行政村因在工业园区内有标准厂房,依靠出租厂房,收入逐年增加,每年基本上都有固定收入。
(三)刚性支出较大,村级负担较重
全镇13个村每年总支出1053.86万元,平均每村每年支出为81.07万元,其中戴墅村、新桥社区每年支出在100万元以上,其余11个村每个村支出在50万元以上。其中最大的支出是村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408.02万元,占总支出的39%。其它村级支出项目也较多,包括办公费、水电费、交通差旅费、招待费、会议活动费、医保补贴费、河道清淤费、路桥维修费、农业补贴、保洁费、治安费、社会保障费、福利费等二十多个项目,每个村1年基本上要有几十万的刚性支出。
二、存在问题
村委会不同于城市居委会,经济独立,财政上自收自支,需承担本村村民的各项公益性开支,如果没有一定的村级收入,将会影响到整个村的安全稳定。租赁利息收入是村级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当前新桥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任重而道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一)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为三种观念:一种是“过时论”。部分党员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村级功能要转型,要从经济发展、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到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服务上来,强化服务职能,退出经营性领域,再提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了。一种是“悲观论”。一些干部认为村级收入减少了,发展集体经济所需的土地、资本、劳力等要素都不具备,村级要发展集体经济既无能为力又无处着手,信心严重不足。一种是“瓜分论”。少数干部群众认为,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集体经济应该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村级集体资产应该统统分给群众。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氛围不浓。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的种种惠农补贴以及项目扶持优惠政策大都要求直接到户,直接针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几乎没有,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得到有力的输血扶持。同时,对作为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合同兑现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税费改革后,部分承包户不履行集体基地承包义务,拖欠甚至拒绝缴纳承包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村级无法通过有效渠道保证合同履行。
(三)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尚待健全。一是产权不清。随着农民的产权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生产经营活动中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村、组之间土地权属不清,集体经济家底不明。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随意性大,责任不明确,很多资产没有进行公开拍卖或竞价承包,经营效益不高。三是管理观念落后。部分村在集体资产的管理中只重视数量管
理,忽视了价值管理,集体经济效益低下。四是集体经济收入的使用分配不合理。一些村把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村干部的福利,没有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群众享受不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对发展集体经济没有热情。
三、对村级经济发展模式新的探索
第一,积极抢抓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北部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已全部完成拆迁的六个村进入全面城市化的新阶段,由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城市化工作全面启动后,如何改革创新,打破制约村级发展的机制、资金、空间等瓶颈,壮大集体经济,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是摆在村领导集体面前的首要现实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全村上下应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不畏难不懈怠,把城市化建设作为难得的契机,通过改造区域的重新规划,发挥中心城区区位集聚效益,打造新的产业,努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实现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党委要将思想统一到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来,积极寻找切入点,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村民变为富裕市民的新途径。
第二,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类股份制公司,是抢抓发展机遇的正确之举。六个村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相关政策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由组建各村
自己的经济实体向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制经济联合体转变。由于这六个村土地被征用,形成了大量的非农业城镇人口,转非没转工的人员比重占全村农业人口的比重达二分之一,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及时转变观念,耐心做好拆迁人员的工作,按照区有关政策予以界定,有效保障被征地村民利益兼顾。
第三,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契机,各个村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认真做好未来五年本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和发展思路,提出充分抢抓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北部新城的规划和中心城区北移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村级经济的共同发展。笔者认为随着新农村及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成立社区势在必行,现阶段应有超前意识,打破地域界线,统一对六村土地资源实施整合,实现独立加联合性质的经济联合体的发展模式,即六村土地资源共同开发、共同投资、合作经营、按股分红,管理上独立,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制联合体,实现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根据新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三产业,通过大项目的引进和投产,弥补因拆迁带来的损失,力保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对于未拆迁的村,要因村制宜,选准能发挥最大潜力、最能见成效的发展道路。在区位一般、资源较少的村,重点发展集体规模经济,走产业兴村之路;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的村,重点发展产
销合作组织,兴办交易市场,走商贸流通兴村之路;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村,重点通过开办集体企业、资源入股等形式,切实增加村级收入,走资源富村之路。积极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探索通过兴办合作组织、土地入股、股权分红等形式,积极创新项目共建、利益联接分配机制,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