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时间:2019-05-13 09:5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第一篇: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党员队伍的构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失业党员以及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日益增多。他们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年龄上看,有9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也有20来岁的青年党员;从文化程度上看,有大学毕业生,也有文盲。这些差异,客观上使得社区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需求,社区党员管理教育难度增大。

针对社区党员队伍分布结构和类型层次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过去社区党员的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社区党员的管理。为提升社区党员管理的实效性,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和凝聚力, 社区党组织应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员分类管理的新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是对一般居民党员实行“岗位化”管理。对社区离退休居民党员要从政治上鼓励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社会经验丰富、热心公益事业的优势,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空间和舞台。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党员中广泛开展党员定责上岗活动,积极推行“一人一岗”制度。根据党员自身专业、爱好等特点,设置“政策宣传岗、安全监督岗、民事调解岗、卫生监督岗、计生联络岗、敬老助残岗、特色服务岗、科普宣传岗、扶贫帮困岗”等,通过岗位认领,明确岗位职责,维护社区稳定。同时,在上岗党员中开展以“联系一户贫困家庭、帮助一名下岗职工、参与一项社区事务”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党性实践活动,搭建社区党员发挥作用的新平台。即针对社区在册党员,根据老党员组织观念较强、闲暇时间较多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参加生活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保证他们思想上永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老党员群众威信比较高的优势,协助年轻党员定期走访群众,调解邻里纠纷、破解群众难题,并积极组建老党员文化宣传队、秧歌队、老年健身队等文体队伍,协助参与义务巡逻等活动,充分展示老党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

二是对年老体弱老党员实行“关爱化”管理。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和重病在床的党员,社区党支部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及时把社区党组织的中心工作向他们进行传达,从服务、关怀入手,落实专人结对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同时,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经常性的关心照顾,以他们的“所思、所缺、所急、所难”为重点,社区党组织要做到有喜事祝贺到家、有难事解决到家、有丧事慰问到家,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三是对下岗失业党员实行“服务化”管理。社区党委对下岗失业党员,要从关心思想、生活入手,进行“下岗不失志”教育,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卡”制度,帮助他们转换择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社区党委对下岗失业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实行建档管理,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一方面,要开展就业培训,为他们“定岗”。定期举办有针对性培训,可以与有关用人部门联合办班、联建培训地,使失业党员学成技术后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另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为下岗党员“找岗”。可以依托社区党组织联席会,与社区单位建立劳动用工信息通报制度,并在社区宣传栏发布再就业信息,同时及时向辖区提供下岗失业人员名单,扩大下岗失业党员的就业范围,帮助实现再就业。四是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化”管理。目前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上出现了“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缴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针对这一现状,社区党组织可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每季度组织人员深入辖区,进行流动党员的调查、摸底、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对流出党员进行清理并分类造册登记,分别对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建立流动党员档案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管理。并通过定期走访流动党员家属,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长期外出的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及时解决流动党员家属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同时,对返家的流动党员,及时上门进行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优秀流动党员积极返乡创业。根据流动党员流动性强、组织生活和学习不能坚持正常的实际情况,社区党组织建立定人、定期、定内容的“三定”跟踪管理模式,对流动党员管理做到管而不死,分而不散。并可建立外出务工党员包户联系制度,即每名社区党委成员联系几名外出务工党员,与所联系的外出务工党员进行沟通交流,传达有关政策精神、传递学习资料,利用流动党员中的先进分子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区建设和管理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在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确保流动党员与党组织联系“不断线”。

五是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监督化”管理。社区党组织通过了解和发动在职党员自觉到社区党支部报到、发放在职党员登记表等途径,对社区内的在职党员登记造册,建立台帐。根据在职党员分布、特长和志愿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积极开展以“亮身份,树形象,做24小时党员”为主题的社区在职党员服务活动,大力开展“党员责任岗”、“志愿者服务队”等活动,使党员在“八小时”之内当先锋,“八小时”之外作模范,形成“工作时间单位管、业余时间社区管”党员管理模式。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监督职能,对社区在职党员全部进行登记建档管理,在在职党员的楼道内公布党员身份,接受居民监督。通过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卡”制度,社区党支部与其单位党组织联手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重点监督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的活动情况,对发现问题的在职党员及时上报组织、纪检部门,促使在职党员在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是对待业学生党员实行“引导化”管理。针对学生党员日常学习忙、组织活动参与较少的实际情况,社区党组织充分利用假期、周末等闲暇时间积极组织年轻党员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人际交往等针对性素质培训,在不断提高他们的党性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处理职场难题和人际关系,增强工作能力。一方面主动吸收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待业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家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等服务活动,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社区党组织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为其提供岗位就业信息,帮助早日实现就业。

第二篇: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试点调研报告

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试点调研报告

社区党员分类管理试点调研报告为全面完成省委组织下达的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任务,我部组建调研组就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开展调研,通过广泛走访基层党务工作者、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电话访问在外流动党员等方式,初步掌握了全区社区党员管理的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并就下阶段推进党员分类管理提出建议意见,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及社区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城市社区党员管理情况开展调研,共选取X等作为样本点进行调研。我区城区设有X等X个社区,共有社区干部职数XX个。除X社区外,其他社区常住人口均在XXXX户以上,常住人口在XXXX户以上的有X社区,居民最多的X社区达到了XXXX户。城市社区直管党员共XXX名,其中流出党员XXX名,占XX%,XX岁以上老年党员XXX名,占XX%。办公地点在城区的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有党组织XXX个、党员XXXX名,两新党组织XX个、党员XXX名。总体上来看,我区城市社区党员队伍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流动党员多。大部分社区流动党员占比较高,XXX名社区直管党员中流动党员有XXX名,占比达XX%,个别社区如X社区有党员XX名,流动党员就有XX名,占比更是超过XX%。②老年党员多。社区党员队伍整体上老化严重,XX岁以上老年党员占社区党员总数的XX%,特别是年轻党员大多流出在外,在家党员基本上都是老年党员,党员队伍结构不优,活力不足。③相互之间不熟悉。社区党员有原居民党员、企业改制划转党员、高校毕业生党员、退伍复员党员、社区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和农村居民迁居转入党员等,日常工作生活中相互之间基本无交集,即使通过组织活动,相互认识,但大都相互了解不够,因此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效果不佳,队伍合力不强。

二、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城市社区基本是根据党员结构特点划分为老年党员、青壮年党员、流动党员三个党小组进行管理;社区党组织“三会一课”及主题党日能坚持正常开展,积分管理和设岗定责也基本落实到位。通过构建“社区+机关支部+非公企业”组织体系,开展示范社区创建、社区党支部“五化”建设、“党建带群团活动、党建带社区服务、党建带志愿服务”三大活动,密切了群众关系;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助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断提高了社区党建质量,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小区层面的党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党的组织未能有效覆盖。X个城区社区只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尚无物业小区建立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毛细血管”不发达,特别是楼宇、商圈、互联网等领域党的组织建设相对滞后。如X社区现有住宅小区XX个,其中有物业小区XX个、无物业小区XX个,均未成立小区党支部;X作为全区最繁华的商圈,商铺达XXX余家,也没有成立党组织来发挥领导作用;尚没有单位院落组建功能型党组织。二是党员来源复杂,底子不清、情况不明。社区居民党员中有原居民党员、企业改制划转的党员、进城定居的农村党员、军队退役和院校毕业转接的党员等,来源十分复杂,而社区对辖区内居民中到底有多少党员情况不清、底子不明,未能将辖区内定居的党员全面有效纳入管理。据不完全摸排,X个社区共摸排出居民党员(不包括居住在单位院落中的党员)XXXX人,绝大部分都是由其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进行管理,能够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的不到XX%,甚至有个别党员不知道自己组织关系到底在哪里。如X社区在党员摸排过程中发现原城关粮站的一名党员多年不知道自己的组织关系在哪个支部,也一直未参加组织生活。三是人籍分离现象十分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城区扩展,人员流动性加大,大部分党员的居住地不在组织关系所在社区,如X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XX名,其中居住在本社区辖区内的党员仅XX名,有XX名党员居住在其他社区,人籍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大。

一方面,社区中存在很多组织关系在外地的流动党员,未能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如X社区有多名X、X的企业退休党员,他们的组织关系在X、X等地,基本上处于两边不管的状态。另一方面,组织关系在本地的外出流动党员也未能实现有效管理。支部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主要依靠微信、学习强国、红星云等线上平台,对流动党员学习和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大部分流动党员处于“失管”状态,其中个别党员甚至近十年时间没有到支部参加组织生活,仅仅保持和支部书记偶尔的电话联系。同时,由于支部整体流动党员数量大,个别老年党员因身体原因长期无法参加组织活动,支部日常党组织活动到会率不足XX%,组织活动开展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先锋示范作用难以发挥。

(三)部分党员思想观念有偏差。

部分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大部分对原所在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和感情,有的单位、企业级别较高,如原来的X、X等一些X企业,随着企业陆续改制,原隶属企业的一些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到社区党组织管理,而社区由于人手不够、经费紧张等多方面原因,往往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难以周全,特别是对部分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党员在关心关怀方面做得不够,导致这部分人认为是被单位、社会所抛弃和遗忘,思想上存有不满,行动中表现出对社区组织活动的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教育管理的难度。如在今年初的疫情防控过程中,X社区就出现了个别老年党员发牢骚、不配合工作等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组织生活质量不高。

一是学习教育方式单一。社区主题党日以开展学习为主,基本上都是采取读报纸、学文件的方式进行,未结合党员类型分类开展,普通党员对参加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党员对参与主题党日的积极性不强,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二是组织生活参与率低。参加组织生活以在家老年党员为主,中青年党员参与率不高,大部分社区主题党日参与率不足XX%。如X社区共有直管党员XX人,XXXX年主题党日活动有X次参与率低于XX%,最少的一次只X人参加。三是组织生活会质量不高。由于党员之间不太熟悉,相互批评难以开展,党员民主评议难以契合实际情况,未能有效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如X社区XXXX组织生活会,从会议记录看,党员之间相互批评的发言只有空洞无物、不痛不痒的寥寥几句,没能起到触动思想和灵魂的效果。

(五)党员积分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各社区党组织都在开展党员积分管理,但是由于党员积分细则过于简单,个别支部对于党员的积分情况就是以参与组织生活情况为依据,未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管理,党员积分情况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流动党员的积分收集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无法对流动党员进行实事求是的进行党员积分评定。党员积分结果运用不够,在民主评议党员时,没有将积分情况作为评定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导致大部分党员对积分不重视、不在乎。部分XX岁以上老党员作为平时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主力军,却未参与党员积分管理,影响老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六)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

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在小区业主委员会、网格员、楼栋长等队伍中的占比偏低,在社区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不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解决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政治影响力不够。如X社区成立了物业的小区有XX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只有X个,其中业委会XX名成员中只有X名党员;该社区XXX名楼栋长中党员只有XX名,占比仅为XX.X%;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X社区XXX名居民党员中,主动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只有XX名,占比仅为X%。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组织体系,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构建“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两新党支部、网格党支部)”的组织架构,各社区普遍成立党总支,辖区内具备条件的商圈、非公企业要单独建立党支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各物业小区直管党员X人以上的,要及时成立党支部,做到应建尽建,不足X人的,可联合周边居民区、物业公司成立联合党支部;其余无物业小区按网格成立党支部,做到党组织的全覆盖。明确社区党总支在区域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对辖区内的两新党组织及各类自治组织进行兜底管理。

(二)理顺党组织关系,推行党员属地管理。

开展一次组织关系大排查,摸清每一名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身体等方面情况。对党员按照老年党员、流动党员和在家党员三大类进行划分,对在外有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党员,在尊重党员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尽量动员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其工作生活所在地党组织,避免其为参加组织生活来回奔波之苦。对没有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市域内的要求其必须按时参加组织生活,每季度由流入地党组织提供参加组织活动相关证明向流出的党组织进行报备,否则依据党内规定进行处置;市域外的则纳入流动党员管理,对于无固定场所流动党员由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要求每月在线上参加党组织活动,并向支部汇报学习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在乡镇(街道)党组织的配合下,摸清在社区定居农村党员的底数,尽可能将在社区定居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

(三)强化激励关怀,增强政治荣誉感。

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对部分离退休、下岗失业存在心理落差的党员和生活存在困难的党员,在元旦、春节、“七一”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走访慰问,消除不满情绪、传递组织关怀。党组织书记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了解党员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对表现优秀的,要积极向上级党组织推荐表彰,对党龄满XX周年的党员,每年组织一次“关爱夕阳红”健康体检。

(四)完善积分管理,强化结果运用。

科学制定积分管理办法,对党员管理积分细则进一步细化,对年老多病无法参加组织生活的老党员不纳入党员积分管理范围,对党员积分中履行职责的XX分进行分类调整,根据党员特长、意愿,科学设岗定责,老党员重点突出纠纷调解、出谋划策,青壮年党员重点突出产业带动、岗位示范、参与居民自治管理,流动党员重点突出到流入地参加组织生活和定期向支部报道情况。严格考核评价,组织党员“挂牌亮户”,增强党员身份价值认同和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履责情况季度评议,根据评议结果分梯度给予一定物资奖励。

(五)丰富教育形式,增强学习实效。

要对社区党员开展经常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结合党校组织党员轮训的同时,党组织要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用群众语言、讲群众故事,多采取“身边人说身边事”“街头党课”“党的知识竞赛”或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学习教育,提高中青年党员的参与率,帮助党员之间增进了解。

(六)丰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坚持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成立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议事会、业主联席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建立“逢五”说事制度,每周五由社区牵头相关人员协调处理有关事务。加快物业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工作,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党员等通过法定程序选为业委会成员,引导机关在职党员、社区党员、离退休干部担任楼栋长。开展社区党员到小区“亮身份”活动,结合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引导党员参与所在小区、网格的各项工作,并将表现情况纳入党员积分管理。每月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服务群众活动,发挥党员先锋示范模范作用,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三篇: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

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12-01 14:34:41)来源 编辑: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浙大御跸社区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围绕“以党建为龙头,以中介为抓手,以自治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推出“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通过加强社区干部的学习培训,打造精品特色楼宇自治会,加大对自治会的引导,构筑社区自治层级化管理,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干部在社区自治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发挥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凝聚力量的作用,发挥了楼宇自治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了社区保安保洁人员对社区卫生与安全的保障作用,使4支力量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的社区居民自治新格局。

“各方协同”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构筑一个机构健全、职责明晰、力量精良的组织体系是做好社区自治的重要前提。浙大御跸社区通过各方协同,实现“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具体组织构架为:

社区干部每人对上一条专业工作线,社区内每位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一项具体工作,实现计生、民政、综治、党务、文化、城管等对口管理。每位社区干部除线上工作以外,每人还有自己的一片责任田,一般以300户左右,责任田划分注重地域相亲、文化相近、需求相通,结合社区楼宇自治会情况实施责任田划分,分析每片居民素质等情况,根据社区干部的能力和特长落实责任田实现责任到人。目前社区有责任田9块,每块责任田人员构成主要有:第一层面社区干部1名。第二层面楼道党支部书记,楼宇自治会会长,企业退休自管小组长、各民间团队队长、社区侨联小组长、志愿服务小组长、辖区单位代表等

6-10人。第三层面支部委员和自治会单元长和社区保安、保洁、城市协管员等人数在20-30之间不等。第四层面为全体社区居民平均每块责任田300户左右,居民数在800人左右。每个责任田前三个层面人员共计约40人左右,整个社区9个责任田共计350人左右,他们是整个社区自治责任田的骨干力量。

“各司其职”推进社区自治制度建设。为把“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管理模式落到实处,社区党委制定“责任田工作制度”,主要有:

1.责任田人员知晓率双百分制度。通过责任田人员身份、联系方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亮相,通过社区干部经常上门服务,实现居民对责任田人员及工作知晓率百分百,责任田人员对每户家庭知晓率百分百的双百分制度。

2.责任田每月例会制度。各中介组织每月一次的例会社区干部必须参加。楼道党支部、楼宇自治会每月一次例会、企业退休小组长每月一次组织老人活动、社区团队经常性的开展文体活动,确保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社区情况的掌握。

3.社区干部包片联户责任制度。每位社区干部对自己责任田的住户家庭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责任人是责任田中社会事务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困难及时上报。

4.党委对社区干部年终考核制度。社区干部专业工作情况由对口科室和社区党委、居委会共同评定,责任田工作由块上构架前三层人员评定,社区干部述职后,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对不称职人员劝其改行,对基本称职人员轮岗考查半年后根据表现再定岗。对优秀人员每次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5.社区党委对责任田监督协调机制。实行居务公开,推行听证会、协调会、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四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区自治的监督机制,增加了社区工作的透明度,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社区党委对每个责任片每月进行工作检查,对责任片处理不了的工作进行全面协调和解决。

6.责任田情况通报制度。各责任田的社区干部每月一次总结上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形成书面材料报社区党委、居委会。并把每月总结和计划向本责任田居民公开。每半年一次工作通报,每年一次总结大会,并由大家共同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7.党委对责任田表彰激励制度。对责任田的各个层面进行每年表彰活动。“各尽所能”推进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区干部、社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做到“干部与居民结合、专业与业余结合、组织与自愿结合”,才能守好、管好责任田,营造安定、祥和、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打造“生态之景,人文之地”的构想。近年来,社区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和4050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现有各类中介40多个,主要为楼宇自治会9个、志愿者服务队8支、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8支,民间团队10支。在责任田队伍建设中社区实施“五五行动”:

1.加强社区干部素质教育,发挥社区自治主导队作用。社区干部是社区自治工作的核心力量,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意识,优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是做好社区自治各项工作最直接有效的保障。我社区在实行居干直选、党委纪

委、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教育,促进了社区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全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主要分布在党建、治保、福利、环境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等工作岗位,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已占80%。

2.完善楼宇自治会,发挥社区自治主力队作用。一个楼宇自治会覆盖3-5幢楼房、100户左右居民,设立一名会长和3-5名委员。会长一般选择楼宇中年龄适中、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担任,并通过所在楼宇所有居民选举产生,负责日常居民事务的联络、服务工作。通过建立楼宇自治会会长联席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民情日记制度、自治会星级评估制度,使楼宇自治会成为居民群众的政策时事宣传员、社区建设议事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社会管理信息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意识得到提升。

3.加强公益性队伍建设,发挥社区自治预备队作用。通过对辖区单位社区服务业的引导,把社区内的可用资源充分利用好,辖区单位的场地设施利用,社区服务业单位的双赢服务等。社区每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少于10次,参与人次不少于600人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也为商家带来了商机。也充分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力。

4.加强民间团队的管理,发挥社区自治生力队作用。社区以引导,培育骨干,适当扶持(如协助请老师、组织参加比赛,取得名次给予鼓励等等),使之成为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周围的群众组织。并带动更多的社区融入健康团队,人员的动态管理和思想动态得到有效掌握。目前,共有文体团队10支,会员300多人,分别有九九书画室、球操队、网丝花班、集邮队、舞蹈队、时装队等。

5.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挥社区自治支援队作用。以志愿服务站为平台,通过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程序和制度,营造氛围,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服务居民群众,解决社区中教育难,家有难、老来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构筑志愿服务“五色”平台,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精品。□

第四篇:党员分类管理

解说词

尊敬的覃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下面由我向大家解说平桂管理区的创新工作情况。我们的题目是《创新分类动态管理模式 破解农村党员管理难题》

第一张:饼状图

平桂管理区共有6991名农村党员。近年来,我们针对农村党员管理难的问题,采取分类动态管理的办法,将农村党员划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和预备党员5个群体,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张:一览表

我们建立管理区、乡镇两级农村党员信息台帐,随时更新数据,及时掌握情况。并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各类农村党员的基本信息建卡上墙,每季度更新一次,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第三张:在职党员实行“责任式”考核管理

对在村级组织任职的在职党员,我们采取“责任式”考核管理方式:一是每年由乡镇党委与在职党员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二是根据责任目标,由在职党员进行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三是年终对在职党员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有效解决了在职党员因岗位目标不明确、管理考评不到位而产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第四张:无职党员实行“定岗式”引导管理

对未在村级组织任职的无职党员存在作用发挥无平台、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通过设岗定责的方法,强化了这一群体的教育管

理。一是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科学设置岗位,使大多数无职党员都能发挥一技之长。二是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认领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无职党员每人有一个或多个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的岗位。三是根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引导无职党员自觉履行义务,使广大无职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

第五张:流动党员实行“服务式”跟踪管理

针对长期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 “去向掌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我们探索推行“服务式”管理模式。一是为每名流动党员建立联系卡,确保农村流动党员“离乡离土不离组织”;二是建立健全“定期联系制、定期通报制、贴心服务制”,要求每名在职党员联系一名流动党员,规定“每月一次联系、每季一次走访、每年一次座谈”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通报党务村务情况,做到“隔山隔水不隔管理”。三是要求流动党员围绕“引进或创办一个项目、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传授一项实用技术、带出带好一批就业人员”等内容作出公开承诺,有效地发挥了流动党员的作用。

第六张:困难党员实行“关爱式”帮扶管理

对农村70岁以上老党员、病残或因意外返贫的困难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我们探索了以“两免一补”制度为重点的党内关爱机制。一是建立党内关爱基金,每年为年满70周岁的老党员进行免费体检、免费购买新农合保险;对年满70周岁且党龄满40年的老党员每人每年定补600元。二是加大重大节日慰问力度。2009年以来,共计发放慰问专项资金47.4万元,慰问困难党员2103人次。三是开展“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去年共送出17万元帮扶资金,对100多名贫困残疾党员进行创业帮扶。

第七张:预备党员实行“全程式”培养管理

对于预备党员,我们要求乡镇党委提前介入,从入党后备源开始,严把 “培养关、教育关、考核关、转正关”,实行“全程式”的培养管理。由党组织、群团组织联合推出优秀后备源,每名在职党员负责联系1名以上;充分发挥远教平台、“农民夜校”、“流动党校”等载体作用,组织入党积极分子与正式党员一同开展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一同进行考核,有效确保了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解决了农村“发展党员难、队伍老龄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第八张:结束

通过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在职党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无职党员有了用武之地,流动党员***** 困难党员 预备党员

从而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教育难、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农村、农业的改革发展造就一大批个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农村党员。通过推行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模式,使每一类农村党员有了争创目标,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任务,逐步转变了“要我创争”为“我要创争”的观念,在党员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大大激发了党员参与各类活动、带头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了党员和党组织的形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实现了党员管理方式上的新突破。2009年以来,管理区共计开展各类培训560多期,参加培训的

农村党员9万多人次,有“两强”党员619人,占74.4%。流动党员共引进项目27个、实用技术14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20多名,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本文仅供参考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篇一】

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市**县实施党员记分管理,亮出党员“成绩单”,让“分数”说话,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新活力。

分类设置基础分值。根据农村党员年龄、职务、身体状况和工作特点,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将全体党员划分为四个层次,即第一层次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是党员的村主任;第二层次为村“两委”成员中的党员;第三层次为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无职党员;第四层次为年龄在60周岁以上、有活动能力的无职老党员。根据不同层次党员特点,确定相应基础分,第一层次的党员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基础分最低,其他三个层次的基础分相应递增,最大限度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分项细化记分分值。将记分内容细分为基本要求类、先锋模范类、违纪扣分类、一票否决类四大类进行记分。基本要求类主要包括按时参加支部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服从组织安排、流动党员定期汇报思想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类主要包括积极参与设岗定责、划片联户、民事代办、志愿服务以及配合镇村及上级部门中心工作等,外出流动党员主要衡量是否为村办好事实事、回乡创业等;

违纪扣分类主要包括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违法社会公德等方面;一票否决类包括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工作,参与邪教组织、违法违纪被处分等方面。通过分项记分,使党员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准则,有力规范党员言行举止。

规范记分管理流程。党员记分管理工作与党建目标逐级认领有机结合,实行“党员申报+支部审定”,党员认领任务目标,支部大会审定分数。坚持记分方式简便易行,实行“月记分、季评议、年评定”,每月由村级记分员为党员日常表现加减分,每季度召开支部大会审定党员分值,按照季度审定分值全年叠加,成为党员“期末成绩单”。为让记分过程清晰可查,定期在村党务公开栏上公示党员分值和记分排名,让党员知道个人加分、扣分的原因,知道个人记分的位次,营造公平公正公开氛围。

强化记分结果运用。把党员记分管理作为评选“合格”“优秀”“党员之星”的重要参考,记分靠前的,可评为“党员之星”,同时作为上级党组织评先树优的推荐对象。对于记分过低的党员定为警示党员,由党支部负责人进行谈话,并指定专人做好教育帮扶和转化提升工作。依照相关规定、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党员,严格依据有关政策,作出相应组织处置。实施农村党员分类记分管理以来,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明显增强,积极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处处彰显,党费缴纳率、“三会一课”参会率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篇二】

**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根据在职党员、无职党员、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弱困党员等不同类别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创新党员分类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一岗双责”管好在职党员。以单位党支部为基础,加强在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强化组织、纪律和制度规范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履行好工作职责;同时在职党员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遵守政治纪律规矩;带头示范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带头学习提高,强化理论武装;带头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带头弘扬正气,加强廉洁自律,在工作之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设岗定责”管好无职党员。在农村全面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有包联能力的党员包联10-15户左右农户结成增收致富互助小组,包联党员发挥政策法规宣讲员、社情信息收集员、脱贫致富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安全稳定管理员、文明新风示范员、急难险重突击员“八大员”作用,将党的惠农政策、脱贫技术、致富信息及时送到农户家中,将社情民意及时汇报到支部,架起党群连心桥,助推乡村振兴。

“送学上门”管好退休党员。各级组织结合退休党员的年龄特点,本着灵活机动、贴合实际的原则,采取“送学上门”方式,打造退休党员流动课堂,改变读报纸、学文件等固有模式,在讨论会、座谈会、专家讲座、上党课等学习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图片、视频、电影等学习教育方式,让老党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互联网+”管好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通过QQ群、微信群等定期向流动党员推送学习资料,督促流动党员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参与学习,通过视频、照片反馈学习情况。在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期间,要举办流动党员培训班、座谈会等,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优势,牵线搭桥、传递信息,为家乡引进产业项目,为村民介绍就业门路。

“一对一”帮扶弱困党员。建立弱困党员信息台帐,坚持定期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弱困党员生产生活条件现状,因年龄、疾病等问题生活困难、不能正常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的,要进行主动联系,指定一名有能力的党员对其进行“一对一”包联管理,做到重点工作及时通报、学习资料及时发放、最新精神及时传达等。党支部结合主题党日、走访慰问等活动,定期关心关爱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篇三】

近年来,**市**区结合党员“积分管理”工作,根据“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困难党员、预备党员”不同特点,开展“精细化分类管理”,形成覆盖全体党员、管理方式多样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责任式”考核,让“在职党员”有“压”。**区将“绩效考评制”和“党员承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党支部为单位,要求在职党员根据所担任的职务,围绕村级事务提出工作计划和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向党组织和村民作出公开承诺。年底通过民主评议、党委评定的方式对在职党员承诺事项进行考核监督,最后确定等次,考核结果作为在职党员绩效奖励、评先评优、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依据,激发在职党员创业干事热情。

“定岗式”引导,让“无职党员”有“为”。**区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为依据,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政策宣传、农业技术示范、社会治安调解、环境卫生保护、村情民意收集、带头致富示范、便民服务代办等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引导在村无职党员每人认领一个或多个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的岗位。村“两委”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每月采取“积分”记录的方式,掌握无职党员作用发挥情况。年底结合“积分”记录情况和党员群众评议情况进行综合排名、表彰奖励,使广大职务党员有岗有位,有位有为。

“网格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家”。**区按照“把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要求,大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工程,建立区、乡、村三级流动党员信息库,对流动党员的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所从事的工作等情况进行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分布情况,按照“地域相邻、便于组织,人员相近、便于活动,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依托“互联网+手段,探索“互联网+支部”新路径,建立网络党支部9个,为长期流动在外的1900多名党员搭建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实现流动党员网上“安家落户”,让党员“乡不离家、流动不流失”。

“关爱式”帮扶,让“困难党员”有“助”。**区建立健全党员关爱长效机制,出台《**区党内关爱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办法》,完善党内救助制度,实现精准化扶困帮困。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情况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党员,或因公牺牲的党员,一次性给予1000-5000元的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致富门路的党员,通过技能培训、提供致富信息、联系帮扶资金等形式,提高困难党员自我“造血”功能;对年满70周岁以上农村老党员,免费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其中年满70周岁、党龄满40年的,每人每月定补50元。让困难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跟踪式”考核,让“预备党员”有“责”。**区健全预备党员考核制度,通过“三个一”形式(即每月与预备党员谈一次心,每月带领预备党员完成一项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每季向预备党员布置一项学习任务的形式),明确党组织对预备党员的考察、管理责任,培养联系人的培养责任,以及预备党员自身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责任。交任务、压担子,在参与党内事务中锤炼党性,提升为民服务意识。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篇四】

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素质,**社区党委搭建平台、分类施教、真情服务,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党员分类管理工作。

一是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为主题开展社区工作者党员岗位式管理。

在社区服务大厅设立党员先锋岗,让每名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起“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社区还创办了“争创‘明星’网格,打造‘全科’社工”网格工作记录,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全面落实上级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以“三带两包一承诺”为主题开展离退休党员登记式管理。

社区党委开展“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栋;包文明、包和谐;向党员群众公开承诺”活动,号召离退休党员在楼院、楼道亮明党员身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主动、按时、足额交纳党费,主动认领社区绿化美化、安全监督、关爱未成年人等先锋岗,发挥余热,做到退休不褪色。

三是以“访群众、解难事、送真情”为主题开展年老体弱党员关爱式管理。

社区党委每年在春节、“七一”等重大节日期间对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开展慰问走访活动,及时了解党员思想和家中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党委还开展了“幸福快车”理论宣讲进网格进楼院活动,通过这种送学上门的方式,使年老体弱党员在家门口、楼院内就能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关爱送到党员身边。

四是以“党旗在非公企阵地上高高飘扬”为主题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动态式管理。

由于非公企和社会组织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社区党委定期对辖区内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党员情况进行排查,及时办理党员组织关系,确保党员台账真实准确。社区党委还积极引导非公企党员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鼓励他们率先垂范,做攻坚克难的排头兵。

五是以“三化”为主题开展在职党员监督式管理。

在辽阳市在职党员干部开展的“五包五促”活动中,社区党委提出“队伍化、项目化、品牌化”的包促工作发展策略,根据在职党员的工作单位性质建立相应的服务队伍,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服务项目,树立工作品牌,使在职党员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社区党委的监督和管理下,在职党员的政策宣讲、法律维权、信息咨询、科普宣传、医疗义诊等个性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是以“党徽在流动中闪光”为主题开展流动党员跟踪式管理。

社区党委结合网格化管理,掌握党员流动去向,通过网格长、楼长、亲属等与流动党员建立互联关系,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进行沟通,了解流动党员在外地情况,将党的方针政策和社区党组织建设情况传递给他们,确保流动不失联,鼓励他们在流入地发挥党员作用,留住党员闪光的美好形象。

**社区党委自实施党员分类管理以来,对党员的思想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党员的困难和需求解决的更加及时,对党员的服务更加细致周到,不断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提高了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

下载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社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经验材料范文3篇【篇一】为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xx市xx县实施党员记分管理,亮出党员“成绩单”,让“分数”说话,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新活......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 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街道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的基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

    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

    常山: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 2014年03月25日 14:38: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常山县以“党员进社区”为契机,设立社区“爱心储蓄银行”,建......

    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范文合集

    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社区作为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下移的最基层单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在传统意义上正在发生质与量......

    流动党员分类管理情况报告

    流动党员分类管理情况报告X委组织部:按照《党员队伍分类管理试点工作评估验收方案》要求,结合我区流动党员管理实际,现将我区流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流动党员基......

    乡镇党员分类管理情况汇报(推荐)

    乡共有农业人口2013人,6个村党支部,农村党员115名。今年以来,该乡党委立足农村党员实际,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建立实施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对全乡农村党员采取分类......

    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

    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 新桥镇 朱建荣 季洪良 十一五期间,新桥镇的村级经济得到了长远的发展,2010年村级实现工业总产值8.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29元,新农村及城市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