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
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新模式
社区作为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下移的最基层单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在传统意义上正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近两年,我市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其目标之一就是动员居民中的骨干、社区干部及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建设,弥补政府在基层社区管理建设中之不足。这既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基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民主党派的特有身份和党派职责,赋予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及发挥成员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基层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发挥作用。近年来,我们基于这个目标,进行了一些工作上的探索。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有利于民主党派履职和发挥作用
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现阶段政府管理职能下移,社区传统管理模式逐渐打破,管理服务职能扩大的前提下,拓展社区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功能迫在眉睫。目前,社区人少事多、管理人员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居民对社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矛盾凸显,在此情况下,民主党派在其所在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尽其所能,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既是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要求、也为民主党派履职和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是民主党派和社区获得双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民主 1
党派的进步性可以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得到很好体现并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围绕社区建设中个性和共性问题,使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理需求通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得到较好的维护;二是可以发挥党派成员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区建设和群众所需提供服务。
二、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是为社区工作帮忙不添乱。民革市委会在结对服务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市委会讲师团作用,为社区举办“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在社区“未成年人成长俱乐部”开设“文明礼仪讲座”,发动党派成员参与社区自治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开展为业主维权活动,帮助组织召开有公信力的群众座谈会,针对社区、物业和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讲解政策,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民盟、九三学社市委会积极发挥退休盟员作用,帮助社区做好板报宣传和反映社情民意,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写成信息向市、区领导和人大、政协反映,为社区和群众搭起与党委政府沟通思想的桥梁。一些离退休老主委、老同志积极向所在社区群众提供自己的住址、电话号码,欢迎群众向他反映问题,并热心为有困难的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是为社区群众开展特色服务。党派成员中人才荟萃,具有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有利条件。各党派在坚持传统送医送科技送法律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群众需求的特色服务。民盟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为结对社区开设网站、设置“在线留言BBS”、“民警留言”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多项便民措施,培训网络管理员;为社区楼宇园地撰写具有永久性文字说明,把社区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渗透进去,从社区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着力为社区改善软件环境,增强群众的自主管理理念,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献计出力。民盟市委会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在暑期为结对社区开设“亲子拓展”体育活动,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开设“相约魅力,扮靓春天---庆三八女性服饰礼仪与行为礼仪讲座”、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进社区演出活动,文艺支部为结对的社区培训文艺骨干和举办广场舞培训,满足社区群众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民进市委会利用社科联成员优势,向结对社区送科技服务、帮助养殖专业户提供科学养殖知识和技术。农工党市委会的“xx市第七渔农民流动医院”,多次组织医卫系统专家和高级医疗仪器到结对的街道社区开展疑难疾病检查;九三学社市委会发挥律师事务所优势,结对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新居民委员会,举办法律讲座、赠送法律手册和联系卡,为外地民工搭起一座法律援助桥梁。
三是为社区群众创业增收出谋划策。民革普陀支部以服务社
区建设为宗旨,为社区旅游产业发展所想,发挥自身优势,与朱家尖莲花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莲花社区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渔农家乐旅游特色产业作贡献。通过调查,针对该区渔农家乐经营户配套设施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与社区领导一起走访经营户、召开座谈会、开设培训班,并与社区联合组织渔农家乐经营户代表赴厦门鼓浪屿等较发达的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帮助经营户开阔眼界,查找差距,提高经营理念和经营档次。发动有专业特长的民革党员为经营户做客栈环境设计,并在一些有代表性的经营户中搞样板,使这些经营户的经营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观。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营户职业道德、经营品位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为了引导经营户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形成旅游产业区发展良性循环,他们还与社区领导积极筹备成立“渔家客栈协会”,建立渔农家乐自治管理组织,为进一步打响渔农家乐特色经营品牌,形成渔农家乐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将进步性更好
地体现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提倡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不仅是民主党派传统服务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可激发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性和公民的公益心,自身能力和水平得到锻炼,也可帮助社区群众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与政府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这种将服务融于管理的理念,可不断促使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得以更好的提升。
三、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体会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注重实际效果。开展和创新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关键在于工作的实际效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要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从中找出符合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规律,让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这项工作模式充满活力。要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形成和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由较高工作热情、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好的民主党派服务社区队伍。要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参与质量。要提供服务社区建设需要的物质保障,采取政府拨一点、党派筹一点、社区支持一点等拼盘方式筹措资金,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要探索服务社区工作符合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服务理念,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策划和指导,不断推进服务工作。
(二)促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党派和社区取得共赢局面。要把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成为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达到社区和党派建设的互利共赢。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社区工作,既为参政党提供了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的良机,还促进了党派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党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党派成员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和反映社情民意的素材和机会,也为党派成员提供了发挥专长、多作贡献的平台。党派组织在开展活动中,能够及时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达到最终使用人才的目的,对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基层骨干、选拔后备干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第二篇: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
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12-01 14:34:41)来源 编辑: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浙大御跸社区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围绕“以党建为龙头,以中介为抓手,以自治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推出“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通过加强社区干部的学习培训,打造精品特色楼宇自治会,加大对自治会的引导,构筑社区自治层级化管理,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干部在社区自治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发挥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凝聚力量的作用,发挥了楼宇自治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了社区保安保洁人员对社区卫生与安全的保障作用,使4支力量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的社区居民自治新格局。
“各方协同”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构筑一个机构健全、职责明晰、力量精良的组织体系是做好社区自治的重要前提。浙大御跸社区通过各方协同,实现“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具体组织构架为:
社区干部每人对上一条专业工作线,社区内每位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一项具体工作,实现计生、民政、综治、党务、文化、城管等对口管理。每位社区干部除线上工作以外,每人还有自己的一片责任田,一般以300户左右,责任田划分注重地域相亲、文化相近、需求相通,结合社区楼宇自治会情况实施责任田划分,分析每片居民素质等情况,根据社区干部的能力和特长落实责任田实现责任到人。目前社区有责任田9块,每块责任田人员构成主要有:第一层面社区干部1名。第二层面楼道党支部书记,楼宇自治会会长,企业退休自管小组长、各民间团队队长、社区侨联小组长、志愿服务小组长、辖区单位代表等
6-10人。第三层面支部委员和自治会单元长和社区保安、保洁、城市协管员等人数在20-30之间不等。第四层面为全体社区居民平均每块责任田300户左右,居民数在800人左右。每个责任田前三个层面人员共计约40人左右,整个社区9个责任田共计350人左右,他们是整个社区自治责任田的骨干力量。
“各司其职”推进社区自治制度建设。为把“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管理模式落到实处,社区党委制定“责任田工作制度”,主要有:
1.责任田人员知晓率双百分制度。通过责任田人员身份、联系方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亮相,通过社区干部经常上门服务,实现居民对责任田人员及工作知晓率百分百,责任田人员对每户家庭知晓率百分百的双百分制度。
2.责任田每月例会制度。各中介组织每月一次的例会社区干部必须参加。楼道党支部、楼宇自治会每月一次例会、企业退休小组长每月一次组织老人活动、社区团队经常性的开展文体活动,确保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社区情况的掌握。
3.社区干部包片联户责任制度。每位社区干部对自己责任田的住户家庭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责任人是责任田中社会事务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困难及时上报。
4.党委对社区干部年终考核制度。社区干部专业工作情况由对口科室和社区党委、居委会共同评定,责任田工作由块上构架前三层人员评定,社区干部述职后,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对不称职人员劝其改行,对基本称职人员轮岗考查半年后根据表现再定岗。对优秀人员每次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5.社区党委对责任田监督协调机制。实行居务公开,推行听证会、协调会、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四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区自治的监督机制,增加了社区工作的透明度,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社区党委对每个责任片每月进行工作检查,对责任片处理不了的工作进行全面协调和解决。
6.责任田情况通报制度。各责任田的社区干部每月一次总结上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形成书面材料报社区党委、居委会。并把每月总结和计划向本责任田居民公开。每半年一次工作通报,每年一次总结大会,并由大家共同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7.党委对责任田表彰激励制度。对责任田的各个层面进行每年表彰活动。“各尽所能”推进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区干部、社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做到“干部与居民结合、专业与业余结合、组织与自愿结合”,才能守好、管好责任田,营造安定、祥和、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打造“生态之景,人文之地”的构想。近年来,社区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和4050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现有各类中介40多个,主要为楼宇自治会9个、志愿者服务队8支、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8支,民间团队10支。在责任田队伍建设中社区实施“五五行动”:
1.加强社区干部素质教育,发挥社区自治主导队作用。社区干部是社区自治工作的核心力量,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意识,优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是做好社区自治各项工作最直接有效的保障。我社区在实行居干直选、党委纪
委、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教育,促进了社区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全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主要分布在党建、治保、福利、环境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等工作岗位,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已占80%。
2.完善楼宇自治会,发挥社区自治主力队作用。一个楼宇自治会覆盖3-5幢楼房、100户左右居民,设立一名会长和3-5名委员。会长一般选择楼宇中年龄适中、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担任,并通过所在楼宇所有居民选举产生,负责日常居民事务的联络、服务工作。通过建立楼宇自治会会长联席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民情日记制度、自治会星级评估制度,使楼宇自治会成为居民群众的政策时事宣传员、社区建设议事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社会管理信息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意识得到提升。
3.加强公益性队伍建设,发挥社区自治预备队作用。通过对辖区单位社区服务业的引导,把社区内的可用资源充分利用好,辖区单位的场地设施利用,社区服务业单位的双赢服务等。社区每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少于10次,参与人次不少于600人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也为商家带来了商机。也充分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力。
4.加强民间团队的管理,发挥社区自治生力队作用。社区以引导,培育骨干,适当扶持(如协助请老师、组织参加比赛,取得名次给予鼓励等等),使之成为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周围的群众组织。并带动更多的社区融入健康团队,人员的动态管理和思想动态得到有效掌握。目前,共有文体团队10支,会员300多人,分别有九九书画室、球操队、网丝花班、集邮队、舞蹈队、时装队等。
5.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挥社区自治支援队作用。以志愿服务站为平台,通过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程序和制度,营造氛围,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服务居民群众,解决社区中教育难,家有难、老来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构筑志愿服务“五色”平台,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精品。□
第三篇: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的思考
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管理建设
社区作为承担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下移的最基层单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在传统意义上正在发生质与量的变化。近两年,我市城乡社区广泛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其目标之一就是动员居民中的骨干、社区干部及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弥补政府在基层社区管理建设中之不足。这既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的重要责任。民主党派的特有身份和党派职责,赋予其在基层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及发挥成员特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基层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发挥作用。近年来,我们基于这个目标,进行了一些工作上的探索。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有利于民主党派履职和发挥作用
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现阶段政府管理职能下移,社区传统管理模式逐渐打破,管理服务职能扩大的前提下,拓展社区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功能迫在眉睫。目前,社区人少事多、管理人员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居民对社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的矛盾凸显,在此情况下,民主党派在其所在的生活和工作区域,发挥自身优势,尽其所能,为社区建设提供服务,既是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要求、也为民主党派履职和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是民主党派和社区获得双赢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民主党派的进步性可以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得到很好体现并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围绕社区建设中个性和共性问题,使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理需求通过民主党派参 1
政议政、民主监督渠道得到较好的维护;二是可以发挥党派成员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社区建设和群众所需提供服务。其基本做法:
一是为社区工作帮忙不添乱。民革市委会在结对服务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市委会讲师团作用,为社区举办“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在社区“未成年人成长俱乐部”开设“文明礼仪讲座”,发动党派成员参与社区自治和小区业主委员会,积极开展为业主维权活动,帮助组织召开有公信力的群众座谈会,针对社区、物业和居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讲解政策,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民盟、九三学社市委会积极发挥退休盟员作用,帮助社区做好板报宣传和反映社情民意,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写成信息向市、区领导和人大、政协反映,为社区和群众搭起与党委政府沟通思想的桥梁。一些离退休老主委、老同志积极向所在社区群众提供自己的住址、电话号码,欢迎群众向他反映问题,并热心为有困难的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是为社区群众开展特色服务。党派成员中人才荟萃,具有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有利条件。各党派在坚持传统送医送科技送法律服务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群众需求的特色服务。民盟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为结对社区开设网站、设置“在线留言BBS”、“民警留言”和手机短信平台等多项便民措施,培训网络管理员;为社区楼宇园地撰写具有永久性文字说明,把社区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渗透进去,从社区基础管理工作入手,着力为社区改善软件环境,增强群众的自主管理理念,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献计出力。民盟市委会浙江海洋学院总支部在暑期为结对社区开设“亲子拓展”体育活动,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开设“相约魅力,扮靓春天---庆三八女性服饰礼仪与行为礼仪讲座”、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进社区演出活动,文艺支部为结对的社
区培训文艺骨干和举办广场舞培训,满足社区群众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民进市委会利用社科联成员优势,向结对社区送科技服务、帮助养殖专业户提供科学养殖知识和技术。农工党市委会的“舟山市第七渔农民流动医院”,多次组织医卫系统专家和高级医疗仪器到结对的街道社区开展疑难疾病检查;九三学社市委会发挥律师事务所优势,结对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新居民委员会,举办法律讲座、赠送法律手册和联系卡,为外地民工搭起一座法律援助桥梁。
三是创新服务理念。民革普陀支部以服务社区建设为宗旨,为社区旅游产业发展所想,发挥自身优势,与朱家尖莲花社区结成帮扶对子,为莲花社区渔农民转产转业、发展渔农家乐旅游特色产业作贡献。通过调查,针对该区渔农家乐经营户配套设施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与社区领导一起走访经营户、召开座谈会、开设培训班,并与社区联合组织渔农家乐经营户代表赴厦门鼓浪屿等较发达的旅游景区参观考察,帮助经营户开阔眼界,查找差距,提高经营理念和经营档次。发动有专业特长的民革党员为经营户做客栈环境设计,并在一些有代表性的经营户中搞样板,使这些经营户的经营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观。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营户职业道德、经营品位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为了引导经营户规范经营、文明经营,形成旅游产业区发展良性循环,他们还与社区领导积极筹备成立“渔家客栈协会”,建立渔农家乐自治管理组织,为进一步打响渔农家乐特色经营品牌,形成渔农家乐特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出力。
(二)创新工作理念,寻求互利双赢
政治体制改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群众路线,渐进式地推进政治制度的贯彻落实,是执政党所寻求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大局,是新时期参政党需要加强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要将进步性更好地体现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提倡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不仅是民主党派传统服务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可激发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性和公民的公益心,自身能力和水平得到锻炼,也可帮助社区群众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与政府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这种将服务融于管理的理念,可不断促使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内容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得以更好的提升。
二、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党派服务社区工作调研
(一)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是贯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需要,也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民主党派参与社区服务与建设,要进行广泛宣传,形成社会共识。一是要创造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建立党委、政府、部门、社区、党派和民企互动的平台,为民主党派开展工作奠定必要的社会基础。二是民主党派要提高自身认识,通过对内发动,正确树立自觉服务社区建设的意识,并成为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建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社区自身功能、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社区建设成果的取得需要聚合多种社会力量,民主党派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民主党派有参与社
区建设的优势和条件,有自己的职能和任务;社区可为民主党派成员提供锻炼才能的机会和履行职能的广阔平台,这种互动和双赢是民主党派参与社区服务建设的基础。民主党派开展这项工作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涵。要积极探索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建设的有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进行研究总结。要从制度上明确民主党派进社区参与活动的地位,规范服务行为。要协助社区制定和完善对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工作效果的评估体系,根据需要对民主党派参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及时加以调整,从而保证活动的规范性和工作质量。
(三)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参政党工作内容拓展深化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将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存在。帮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任务。民主党派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进步性和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加强研究以不断深化工作内容。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可以推进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达到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民主党派要以社区发展建设为突破口,加强调研:一是社区现有管理体制与民主党派参与度的有机联系;二是社区干部素质及其提高的有效途径;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的机制与发展方向;四是民主党派参与社区建设的现实基础、未来目标和深远意义。
(四)积极探索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的实际效果。开展和创新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关键在于工作的实际效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建设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要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总结和积累经验,从中找出符合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规律,让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
设这项工作模式充满活力。要在不断的积极探索中,形成和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由较高工作热情、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好的民主党派服务社区队伍。要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提高参与质量。要提供服务社区建设需要的物质保障,采取政府拨一点、党派筹一点、社区支持一点等拼盘方式筹措资金,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要探索服务社区工作符合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断拓展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服务理念,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策划和指导,不断推进服务工作。
(五)寻求合作共赢,促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要把民主党派服务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成为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达到社区和党派建设的互利共赢。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社区工作,既为参政党提供了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的良机,还促进了党派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党派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党派成员有了更多接触社会和反映社情民意的素材和机会,也为党派成员提供了发挥专长、多作贡献的平台。党派组织在开展活动中,能够及时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达到最终使用人才的目的,对民主党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基层骨干、选拔后备干部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第四篇: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
常山: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
2014年03月25日 14:38:4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常山县以“党员进社区”为契机,设立社区“爱心储蓄银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志愿关爱服务机制,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带着爱心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推进党员群众关系的亲密融合。
“献爱心”对接“微心愿”,建立爱心联动机制。由社区建立微心愿服务站,面向社区困难居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群体,广泛收集“微心愿”。党员干部结合自身实际和能力,积极开展捐赠物品、参与志愿服务等“献爱心”活动,认领“微心愿”。常山村镇银行等企业也纷纷出资,建立“爱心储蓄基金”,用于社区助残、扶贫、帮困等爱心救助服务。目前,全县共征集微心愿1500多个,党员干部认领完成微心愿425个,筹集“爱心储蓄基金”善款5万余元,出动志愿者服务队180余次,参与人数2020余人。
“存积分”兑换“服务券”,建立关爱回馈机制。党员干部参加社区关爱服务后,社区“爱心储蓄银行”——常山村镇银行会为其办理一本“爱心存折”,里面存储的是由捐赠物品和志愿服务所折算成的一个个“爱心”积分。现已办理党员干部“爱心存折”1336本。当“爱心积分”积累到一定数值后,党员干部可以凭积分到“爱心储蓄银行”兑换“公益理发券”、“家政服务券”、“免费停车券”等消费服务券,实行“以服务换服务”的爱心回馈机制,形成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无限良性循环的环境。
“评星级”激发“辐射力”,建立服务长效机制。建立星级会员制度,“爱心储蓄银行”依据每位党员的累计爱心分值,划分为一至五个星级,每个星级对应相应的爱心积分值,达到三星级以上的社区党员干部给予社区荣誉称号;建立优秀义工奖励制度,每年定期评选出一批爱心积分高、服务表现好的社区党员义工,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爱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党员干部服务信息和物资捐赠接收、使用情况,同时借助新闻媒体、官方微博、QQ群等多种渠道,大力提升“爱心储蓄银行”品牌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引领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到“爱心储蓄银行”活动中来。
第五篇: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探索大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新模式
(天津师范大学生命协会 慕欣 韩岳 韩超毅)
大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志向、兴趣和爱好的在校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它具有参加者的自愿性,活动的趣味性、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环境的宽松性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等特点,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繁荣高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多样化、文明化、知识化和科学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团的职能作用
根据大学生社团的特点,结合高校教育模式转变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团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社团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心灵。
2.社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每一类社团实际都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象力。首先,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项良好的兴趣爱好中蕴涵了广博的知识,可以陶冶自己的身心,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加入一个社团的学生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社团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社团学生从中受益。
3.社团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生加入某一类社团,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健康的人格打下基础。
4.社团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技能是具体操作的工具性要求,而能力则是内在的活力,相较之下,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互相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另外,社团这样一个成员众多的团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越频繁,对成员的交往能力的培养就越充分,社团组织走出校园的活动越多,成员社会化程度越高。这对于培养社团成员的适应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社团是学生团队意识和向心力培养的良好阵地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发形成,并在活动中坚持“兼收齐蓄,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得社团成员的团队意识比较强,也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比较强。
6.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团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构建载体,凝聚学生,示范群体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不同的项目和层面,社团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和层面,而且是学校党团职能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实抓手。实际证明,社团建设的全面与否、规范与否、是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丰富多彩,全员参与的注脚,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否夯实的重要保证。
二、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当下社团组织的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但是由于社团固有的自发性、流动性等特点,社团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像社团组织结构松散,会员流动量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1、各个社团对自身定位不准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但众多的社团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准,不知道自己的社团的定位是什么?怎样发展?发展的方向在那里?
在招聘新社团成员时,许多社团总会给新社员一个不同的解释,社团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活动总则、没有形成一整套本社团的价值管理观念。在日常工作运行中,社团的活动不知如何进行,工作无法开展,活动无法进行,从而使自己的社团长期处于“休眠期”,形成“有团无活动”的结果。
2、各个社团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现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成员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但随之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文化娱乐型社团数量大增,迅速发展;而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型社团举步维艰,学校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一些社团受宠有加,而一些则倍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业务指导,经费、场地无保障,活动开展不起来,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等。这就形成热门团与冷门团,大团与小团不能共存共热的问题,出现了工作参差不齐,甚至小团、冷门团生存不下去的现象。
3、社团发展缓慢,活动创新力不足
社团及社团文化以其丰富的种类、广泛的内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然而各个社团在招纳新社团成员后,由于原创力不强,导致该社团开展的活动陈旧无新意,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团之外的学生对社团的评价降低,社团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适合本社团的活动。甚至有些社团的活动更是把开会聊天当成是社团的固定活动项目。
4.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松散
社团一般都有章程,对社团的名称、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内容、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社团干部管理水平不高、更换频繁等原因,内部管理较乱,一些社团不能很好地按章程开展工作,造成社团活动的随意性强,特色不突出,创新性活动不多,对会员的吸引力不大,会员的参与热情不高,不少社团活动变成社团几个干部的活动;另外,由于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会员流动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社团组织比较松散。这些都不利于优秀社团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不利于社团的良性发展。
5.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配置不足
当前,学校配置给学生社团建设的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比较突出的主要有指导教师力量配备不足、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不少社团因这些困难只能艰难生存。如指导教师力量不足,使学生社团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社团在自身组织建设、把握正确方向以及增加社团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档次和质量等方面比较困难;活动场地少和活动经费紧缺,使不少社团无法正常活动,即使开展活动也只能是常规性的活动,而许多好的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
三、社团建设及管理新模式
基于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团的管理。这里所说地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和社团内部管理。学校管理:
1.给社团一个宽松的孵化和成长环境,积极扶持社团成长
大学学生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它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或理想的学生走到一起的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应从统管型向民主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学校既要坚持宏观控制,加强指导,确保学生社团发展的方向正确,又要坚持微观放开搞活,放手让其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既要引导学生社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紧紧依靠广大会员创造出自身的特色,又要鼓励学生社团打破束缚,面向社会,积极谋求自己的发展机遇。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社团发展。只要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违背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的前提下举办的社团活动,学校都应该予以支持。
2.加大学校经费的投入,鼓励学生社团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必要的活动经费对于社团开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生社团的数量较大,参加社团的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大量的活动经费。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社团能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社团也应积极想办法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如向申报课题、寻求社会、企业赞助和有偿服务等。另外,学生社团还可充分发挥其特长,积极与其他组织联合开展或承办相关活动,通过别人出经费,学生社团出谋划策,出人出力来举办活动,达到锻炼会员、扩大影响的目的。
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较多,各社团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团的活力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相差甚远。因此,对社团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学校对社团的宏观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强学生社团的效率意识、质量意识、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创特色、树品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学校可定期对学生社团的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主题活动、档案管理、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全面评价,对优秀的社团给予表彰和重点支持,对不合格的社团要求整改,甚至给予淘汰,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的整体发展。社团内部管理: 1.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①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会员分工明确,合作融洽,组织纪律各项制度健全,日常工作有条不紊。
②有一个团结向上、凝聚力强的领导核心。社团的负责人要有热心,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为他人服务奉献的精神,不为个人出风头。
③有较好的工作计划和社团活动。一个发展好的社团离不开档次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这就要求在有健康的工作计划的同时,必须有立意新、品味高、策划精的社团活动。
④在事先征得学校主管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社团可以聘请若干政策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关心学生社团活动的专家、学者或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顾问或名誉社长,对社团活动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导。
⑤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高校其他社团进行面向更广泛学生的大型活动,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社团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⑥加强对外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同时得到企业和社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开展。
2.参照企业管理模式,走规模化、品牌化道路
①强化品牌意识,努力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团文化。一个好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同样一个好的社团应该也有自己的社团文化。社团文化营造的开始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社团在成立之初就应该有自己的正式名称(包括中英文)、旗帜、徽标等等,甚至是社团的宣传主色都要固定,这些都是为树立社团品牌所必需的。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无论举行什么样的活动都要使用这些标志。一个社团品牌一旦确立,必然会有经久不衰的魅 力,为一个社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社团组织的活动应该要有特色,能反映出社团文化,活动的数量宁缺勿滥。
②确立优胜劣汰的会员管理晋升制度。如何长期保证社团会员的数量和质量社团建设的一个难题。企业通过工资、福利等 方式加强对员工的管理,而现在很多社团对会员的管理采取“散兵游勇”式管理,会员进出社团自由,往往导致社团初期会员很多,发展到了后来会员越来越少,或者基本是以低年级同学为主。社团没有也不可能有工资和福利,或许我们可以参照这种形式建立社团暨星级会员制,每学期末组织对每一位会员的考评,确定会员的星级是升还是降,各级会员享有不同的待遇,这里的待遇当然需要校方提供支持,校方在评奖评优等方面制定措施,对于那些对社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享有与学生干部一样的待遇。反之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会员应该尽早开除会籍,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最效率化和最优化。如果有些会员确实由于个人原因需要离开社团,要以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离开社团。
③民主选举,责权清晰的社团负责人制度。社团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很强的号召力,所以他们的产生应该是民主选举产生,负责人独立行使选举人赋予的权力,社团负责人对选举人负责。社团规章中应该明确规定社团负责人的权力和责任,负责人如果违反社团规章制度,那么就依照制度 罢免其职位。
④收支分离,管理规范的社团财务制度。社团的活动经费有限,所以社团经费的使用一定要有明确的计划。社团的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应该分别由专人负责,社团负责人负责审批经费的统一管理和支出。一段时间公示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体会员和指导老师的监督。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精神文化氛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把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学生社团管理,加强对社团的建设,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新的高素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