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范文)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几年
前教学质量平平,在全县十多所初中学校中位居中下。
穷则思变,几年前我们大胆实施了以“构建班级学习共
同体”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但在改革的实践之中,我们
发现那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完全依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
阻碍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我们才逐渐意识到,课
改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同班级管理
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实践之中开创了“班
级组”班级管理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
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一、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建立班级组制度奠
定基础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我校这几年课改的核心,我们确定以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学校课改的核心缘
于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不利现状。农村家庭
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
童的比例大,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多,家庭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真空”。
我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作
了调查统计,全校不到
400
名学生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例竟占到了总数的57.5%。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
占
17.5%,组合家庭的比例占
37.5%,单亲家庭的比例
占
22.5%。我还对学生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统计,小学毕业的比例占
20%,初中毕业的比例占
72.5%,高
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占不到
10%。这一组数据让人
触目惊心啊。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鉴于这种不利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充分调动并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在班级中构建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团体,分享各
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队具
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团队就是我校这几年
课改着力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改中,我校各班所有的学科老师都参与到不
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中,去担任指导老师。这些教师,在共同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
他们行使了班主任职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班主任角
色。
二、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
管理模式
我校“班级组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取消“班
主任”这一传统称呼,由一个班的全体教师组成班级组,班级组作为一个集体,对班级实施管理,共同承担责任。
班级组成员民主推选班级组组长,负责作好班级管理的统筹和协调工作。班级组建立好之后,在班级组组长的统一分工和
协调下,班级组成员分工到班级中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中去担任指导教师。
我校各班在课改中构建起了不少的有助于激发学
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生参与面最广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小组”,参与面
达到了
100%。我校各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
5~6
人组成,每个班大约有
6~7个学习小组。班级组的建立,在组
长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把班级组成员分配到每一个
学习小组中当指导老师,由一个或两个教师负责和指
导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我们完全有精力和时间把班
主任工作做得更加精细。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
较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
较多。他们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还往往厌学。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情况下,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
失的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不够的。毕竟班主任一个人管
理几十个学生的一个班级精力是不够的。针对这种农
村学校特有的教育现状,我们在课改中的班级学习共
同体的建设中,每个班均成立专门帮扶留守儿童的“关
爱学习小组”。并让班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指定辅导、关爱一位“关爱学习小组”的留守儿童。这种“一对一”的关爱和帮扶大大地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
三、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破习惯
几年前,在我们实施班级组管理班级的制度之处,除了受到不少老师支持之外,还免不了某些老师的抵
触。针对这种部分老师在对待班级管理中的推卸、观望、迟疑心态,学校想了不少的办法。老师的这种对班级
管理责任的推卸,其实是长期以来“只教书,不育人”
习惯的延续。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动员
工作。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分年级动员,学校领导
干部也带头加入班级组。慢慢地,这部分迟疑的老师
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班级组的工作中去了。
要改变一种传统与习惯仅凭思想动员工作是不够的。为了让学校全体老师参加到班级组的工作中来。学
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班级组工作制度,规定每个老师
都要参加到各班的班级组中来,并明确了班级组组长、成员的具体职责。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下来,学校老师的观念、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下,面
对班上的“问题学生”,学科老师总会在班主任面前抱怨,求助。但当我们的学科老师融入班级组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老师都会相互商量着如何帮助学生。同样的问
题,学科老师的表述从“你班”变为了“我们班”,从“你
还不管管”变为了“我们商量,看有什么法子”。这里
变的是学科教师的观念和心态,他们已由以前“只教书,不育人”班级管理旁观者转变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融合与探索
班级组制的建立让学科教师充分地参与到了班级
管理中来,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却往往会因教师
个人的教育理念和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分歧。王老
师为人幽默,管理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张老师雷厉风行,刀子嘴,豆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
黄老师做事仔细,对学生关心细微入至,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做得点滴
不漏……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组成员时常会出现分歧,甚至有时还会让班级组成员之间彼此不悦。我们在建立班级组之初,还需加强对班级组的培
训,要让班级组成员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共同的价值
观,让班级组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确定好班级组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此以外,学校还
应定期召开班级组交流会为班级组成员之间经验的交
流与分享搭建平台。最终要让班级组成员在班级管理
中求同存异、既分工又合作、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大的班级管理合力。我校突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传统模式,建立班级组
制度,让所有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种班级管理
模式的改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它集中了教
师的智慧,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被全面关注,便于分层教学,大大激励
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