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教育新模式的学习反思
构建教育新模式的学习反思
这个假期学习了构建新教育模式这本书,结合自己上次讲课,我觉得有很多地方值得好好学习。
一、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怎么导,就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的学问,不只在课前,而是整个过程要导,教师不要一节课讲啊讲,二是要恰到好处的导,比如碎片化学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可以以导的形式给学生分析,然后讲本节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将其整体化。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上次讲课讲的是乙醇,本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可我采取了放视频的形式,视频的缺点在于现象不太真,而且结果又直接展示,如果我静了音,会有一些声音的现象学生就不知道,视频只能让学生看,没有察,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结合评委老师的指点,结合自己对这本书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失败了,如果是让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去探究原理,学生探究不出的,我再去点拨,效果肯定不一样。虽然我失去了一次可以成功的机会,但也让我对新的教育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所以要提供最佳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学。
三、教知识还是教学习
如果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开始学会自己学习,那么学习就不用被动了,就不会有学生被迫坐在教室听课,而是很想做在教室去学习,学更多有利于自己有发展的知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今年的高三复习中,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而我是随时指导他们去学习的导师。教会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并能充分的去利用。
四、谁的课堂谁做主
如果我在上次讲课的时候,将课堂放手给学生,我做学生学习的助手,那结果会是成功的,所以不要做个好的讲师,要做个好的助手,学生自己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五、小组探究制
小组一定不要成为名词,而要成为最最实用的学习模式,让小组探究成为习惯,一开始也许不会令人满意,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不但不学习,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老师要好好引导,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样可以学会更多的东西,可以收获成功,可以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方面,慢慢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去学习,那么小组学习就起作用了。
上次讲课虽然失败了,但我却收获了跟多可以使自己今后能成功的内容,失败使我觉得需要更加的去学习,谦虚的去学习,努力的去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去思考怎么做一个好的导师,好的助手,引导学生做自己课堂的主人,当然,学习一次还不够,我还会继续读这本书,学习书里的内涵,让自己不再失败,自信的做个成功的老师。
第二篇:构建教育新模式学习心得
立足人本育心智,良心教育显人性
——《构建教育新模式》学习心得
李桂兰
再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我不禁惊异于这本学术性论著对我有的超乎寻常的吸引力,更为我初次阅读时在书上留下的斑驳墨迹而惊诧。这一改我读书很少在书上勾勾画画的习惯。这都是因为有许多情不自禁的感悟,有许多的认同和共鸣急于表达。默默中,我和《构建教育新模式》有了许多亲近的思维碰撞,内心交流。且不说这本书给我们的课改如何指明方向,指点迷津,指导方法,单从书中亲切、质朴的语言和许多柔美、清新的画面,已让我否定了以往对专业性论著语言生涩,内容深奥的认识,而给我更多感动的却是张卓玉厅长对教育满腔的热爱,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对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的透彻理解,对教育新模式的宗旨的准确把握,以及他本人所具有的深邃、丰厚的教育思想。他让我明白:教育必须有良心!具有高尚、美好的心智品质的教育者,才能使得教育有灵魂,才能使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最高追求!《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从始至终所倡导的教育变革,正是立足于人的本位,完成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丰富学生的心智生活这一基本任务,让教育担负起“让人成为人”的神圣使命,真正能引出、唤醒、培育、呵护人性深处的美好和高尚品质,让教育体现良心,彰显人性的!
张厅长在《心智品质培养》这一章节中不仅对什么是“心智品质”做了准确、生动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对“心智活动、心智品质”等话题与教育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剖析。他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更愿意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给学生一堆的知识去记,一堆的题去做。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心情、感受。而是一味地以“责任、荣誉、望子成龙、知识改变命运”等说教去灌输,训练。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家长尽职尽责,满腔热情,甚至是心急如火,痛心疾首,而学生却是消极被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我们常常会“苦口婆心”,给学生讲考试的重要性,讲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应用一切可用的竞争办法激励学生学习。最近,班上一个学生的日记让我哭笑不得并引发思考。他讲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说:“如果没有文化,你就没有女朋友(男朋友),就找不到工作。如果你有文化,那追求你的人就很多了,工作也很容易找。爸爸妈妈让我们学习,就是想让我们有文化,好找工作,好找女朋友(男朋友),早给他们抱孙子,最重要的是想让我们当个博士什么的。所以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得有文化。”我知道孩子没有说假话,一个十岁的孩子这样的思想,可见我们惯用的激励“伎俩”影响何其之大!张卓玉厅长让我们观察思考学生学习活动的驱动力是什么?除了“功能性动机”或“手段性动机”,是否有另一种动机,那就是学习自身是否拥有意义和快乐。我们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仅仅是以物质需求为本,安全为本,升学为本,就业为本。有没有去培养人性更本质的需求:心智需求?
我非常赞同张厅长这样说:“我坚持,学校教育应该有别样的精神气质。太功利了,太世俗了,就不是学校。”“这里所讲的‘别样的气质’与精英教育毫无关系。这是所有的学校都应该也能够有的气质,也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有也能够有的气质。拥有心智追求,心智品质,就意味着拥有别样的人生。在物质的、功利的生活之外,人还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里纯净,宁静,简单;心智得以解放,找回了自在与自由,感受到真实的自己,自己的真实。在这里,智慧不再是工具,不再被使用,智慧听凭心的召唤,于心共舞,享受着心智共振而奏出的美妙乐章。世界在此时此刻只属于享有心智生活的我。我在演算数学,我在操作实验,我在设计作品,我在演奏乐曲,我在撰写论文,我在阅读,我在展示,我在表达。我思故我在,我思故世界在。”读着这些文字,我也陶醉于那种拥有心智追求,心智品质的别样人生中。我能体会得到这种满足心的需求的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我喜欢读书是得益于小时候父亲给我们买的几十本“小人书”的启蒙。在那些图画和文字中徜徉,尽情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大千世界;品读咀嚼故事,体会人间丰富情感,分辨美丑善恶,成了一个小女孩最快乐的事。十岁那年,我和几个小伙伴步行十几里路去镇上逛庙会,兜里揣着母亲给的两毛八分钱,硬是没舍得买七分钱一根的麻叶,二分钱一根的冰棒,而是去了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两本小人书回去。每次母亲提及此事都会心疼不止,絮絮叨叨。可是她哪里知道在小伙伴品尝“美食”的时候,我能忍住那份馋,而在他们两手空空回家时,我却如获至宝——怀揣着自己心爱的“小人书”,那种满足与幸福比任何美食都香甜!成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在我的生活中,最享受的一件事便是放空心灵,捧书阅读。正像张厅长讲的:“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欣赏最美好的故事,去感悟最雅致的意境,去品味最深刻的思想,去亲近最优秀的人物,去重温最伟大的发现。这个过程,既是心智享受的过程,又是滋养心智的过程。”可是,反思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时候是在教学生享受心智生活,心智快乐呢?其实,能让他们专注、执著、用心地做事,比给他们宣讲更多的功利、名誉、生存、享受,更有助于他们成功。
《构建教育新模式》的作者,他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更有情怀的教育者!他能站在一个真正的教育人的高度去思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时刻叩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该做什么? “心智品质的培养还有另外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让学生知道应该把掌声送给谁。这就是古人讲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育既要培养某一天能走上领奖台的人,还要培养领奖台下鼓掌的人。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影响、引导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心所向。显然,需要去影响、引导的不是竞争、地位和财富这类本能需求。教育要唤醒人性深处的心智追求,要让所有受教育的人认同、赞美、向往那些拥有心智品质的人和体现心智品质的事,使之成为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啊,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从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出发,不心浮气躁,少急功近利,我们何需慨叹:“现在的人都怎么啦?我们的孩子都怎么啦?”也不必担心会有更多的“问题孩子”“叛逆少年”,更不用为我们的民族失去凝聚力和魂魄而迷惘、忧虑。张厅长认为:“学校该做的首先是搭建平台,发现学生的潜能。”他反复讲“学校是植物园而非制造厂。要给阳光,给水土,让学生尽情地成长,长出个性,长出风格,长出爱好。”而不要对学生给予过高期望,一味地追求学生考试名次的自私、无知、贪婪的行为。这也让我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其实是让学生真正实现自由!而不是为实现我们家长、教师的梦想,满足我们喜欢比“哪家孩子更优秀”的虚荣心!
《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的许多章节中,张卓玉厅长对我们的教育现状都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层次的“解剖”,指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为我们拨开迷雾。让我们对他提出的教育新模式有了更清晰的概念,还在头脑中有了构建这种模式的框架,并且激发了我们强大的信心去探索。尽管很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利用学生的本能,用传授、讲解等办法来树立教师自己的权威,强化学生对自己的依赖。”但面对更多的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同样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否定自己,摒弃陈腐,去探索,去学习,去实践,去向更高、更新、更理想的目标坚定走去!因为有《构建教育新模式》的强大支撑,有张厅长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与考察,有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教育专家的责任心、远见卓识和深厚思想内涵,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追求的新教育模式,为学生心智品质的培养提供宽广的空间,就一定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心智品质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我愿意在我和孩子们的课堂上:有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思考,就像有耐心地等待幼童的成长一样;愿意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跌跌撞撞,尝试,尝试,再尝试;愿意在必要时为学生送上必要的脚手架——必要的提醒、引导、质疑、点评;愿意让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争辩、补充、改进中找寻到标准,在相互帮扶中寻找、探究、发现、构建知识;也愿意把学生在探究中留有的不足作为一种美来欣赏„„
一次次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我有许多感慨,许多激动,心潮腾涌却更觉自己的语言贫乏,文字苍白,还是忍不住摘录了书中大段的文字,如同采撷一朵朵散发着馥郁芬芳的花瓣,捧给我的伙伴们,把它的美与大家共同欣赏、珍藏。今后的日子,《构建教育新模式》它将立于我的床头、书案,成为我的良师诤友!张局长曾感慨地说:“我们要读它十遍八遍„„”而我却愿意“读它千遍也不厌倦!”尽情畅读,与它倾诉交流,靠近融合,一点点,一层层,领悟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让它践行于我们的课改之中,让它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实践的考验,时刻鞭策我们做一个有良心的教育者。真正去关爱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关注学生的心智品质,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普世的、永恒的价值追求,认真去发现、培育、呵护人性的纯洁,高贵,完美!
2014.11.25
第三篇: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李爱爱 读了张卓玉先生《构建教育新模式》的我愿意用“静水流深”四个字来表达我对本书的感受。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但是,每篇文章都是相对独立的,文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任何一篇文章。
本书所讲的教育新模式,在我国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我的印象,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名称。“学案教学”“问题导学”似乎是比较普遍的名称。欧美国家称之为“项目性学习”或“颠倒的课堂”等。本书统称为教育新模式。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新模式是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教育的一次最深刻的变革。小组探究制取代班级授课制,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整本书平实晓畅,从班级到小组,学习组织的转变;从讲坛到论坛,课堂形式的变化;从碎片化到整体化,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职业的边界,心智品质与公共精神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成长权,新旧教育的不同起点„„这样主题的篇章,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和北大哲学系的卓玉先生,完全可以写成大部头,深奥厚重,他没有这样做,教育情怀使得他的表述非常简练平和,他以深植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探究体会,与心目中的读者同道沟通交流。在朴实的书名之下,是平实流畅的文字。这里没有诘曲聱牙的理论堆砌,没有耸人听闻的现实揭批,甚至故意省略了所有的注解、引文,读起来仿佛与一位长者娓娓清谈,沁人心脾。
从学习小组谈起,指出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变化,开启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班级讲授式教学的终结,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小组探究制的开启。就像书中说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发生了,一个可能要引发一系列制度重建的新生命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
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
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书中还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
这些警句般的洞见,发人深省,不知凝聚了作者多少年的思考心得。
因此,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沉思,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第四篇:《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构建教育新模式》读后感
张广
我们的教育一直没停止过改革,今天学杜郎口、明天学永威,可改来改去,却让老师有些无所适从了。但是就从我们教育的现状来看,还确实需要进行改革。张卓玉先生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改革动力。初见书名中的“模式”一词,尤其用之于教育,我本能地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与谨慎,而这也让我更客观、理性地阅读每一篇文章。因为,我认为教育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通读全书,没有听到对教育现状的弃绝分析、空头批评,对某一理论的高谈阔论、雄辩滔滔,对某一模式的大势鼓吹、制造噱头。简练、平实的文字让人平静,却引人沉思。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全部文章围绕一个主题:重建教育新模式。作者的观点鲜明,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张卓玉先生为人的谦逊平和,思考的全面周详,表达的谨慎严苛可见一斑。由此,对作者的钦敬之情油然而生。
开卷之初,我对作者阐述的观点有点不以为然,在《学习组织:从班到小组》一文中,作者首先提到,新教育模式最直观的变化是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学习。和大家一样,看到学习小组我也在想,小组一词和小组这种组织形式是早已存在的,有班就有小组,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小组活动也一直存在着,小组讨论、小组值日等。但细看下去,我才明白作者所阐述观点的真正含义。
作者把班建制和学习小组进行了科学、系统、客观的比较。班建制的基本要求是统一:统一年龄,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地点,统一进度,统一标准。要满足这些统一,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统一讲授,也就是传统的“满堂灌”。
而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结构,全新的教育秩序。构成新模式的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学习小组。首先,从座位的形式看,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了一教师为中心的排座,学习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个体的学生,也不是几十个人的班,而是学习小组。在个体和班之间,出现了新的组织建制。小组围坐制有效的保障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而不是传统的个体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是主角,这些都是排座的形式下难以实现的。
其次,学习秩序出现了“颠倒”现象,自主学习在先,课堂学习在后。学习的起点不再是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而是课前的小组学习。而传统模式下的课前预习之所以很难落在实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机制保障。
再次,“学时”取代了“课时”。讲授式教学,学生的课前、课后等课外学习的时间远不如课堂听讲那样重要,而新模式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用的时间,包括课前、课后的自学,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上的学习。在课外,班作为一个学习组织的作用不复存在,而小组的优势在于课内、课外都可以开展,我认为:小组的组成结构也很关键,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分组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成绩优劣、能力高低、性格差异、性别、班干部的分配等因素。
这样,小组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最后,展示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当然,课堂展示的效果要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上的默契合作。在我们改革的起始阶段,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导演这个角色,指导学生了解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班,就没有现代学校,而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教育模式。
知识的获取关键在于学习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主角,教师不要过分担心学生获取的结果是错误的,各组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才会引发争论、思想碰撞、头脑风暴。
在小组的组织和管理中,要防止出现小组内主要由一人发言、决策,其他人都成了旁观者,必须要求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要差生先说,以避免他们的看法被优生左右。
在小组的评价机制中必须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制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在小组的组织、制定行动规则、评价机制过程中,老师应在各组自行制定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建议、点拨。教师的角色要有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顺从、听话往往成了“好学生”的代名词,而对抗、叛逆就成了“坏学生”的标签。可看看这些在我们传统评价体系中教育出来的所谓“好学生”只不过是一群高分低能、毫无主见、毫无创新精神的考试能手而已。而新模式教育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制精神和自制能力,这才是可以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真正人才。
作者所提到的新教育模式其实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实行了,新教育模式能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证明其合理性、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
书中还以图片和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作者亲自体验到的践行这一新模式的学校、课堂新风采。一张张纯真自信的笑脸,一段段谦逊从容的展示,一个个智慧精彩的课堂片段。这是被相信、被尊重、被欣赏而流淌出来的幸福笑容与心的滋养。当心智之网打开,捕获的将是丰富且纯粹的意义。
掩卷深思,作者深厚的学识涵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一线学校、课堂的深入体察,让我感到张卓玉先生在提笔谈教育时,理性之外,又多了一些直觉的敏锐与感性的深邃。
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沉思,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令我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第五篇: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校长要有敢当新时代教育家的志向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江庄镇金苹果幼儿园 周从喜
读了张卓玉先生《构建教育新模式》的一书,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新模式重视学生心智品质、公共精神精神气质的培养;新模式是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教育的一次最深刻的变革;小组探究制取代班级授课制,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通过阅读,我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做主,课堂的必由之路是自治课堂。书中还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导”要成为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目前,我们的教师“讲”多于“导”,讲得过多,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体验、感受重视不够,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听讲、理解为主,过程缺少鲜活的事实、缺少真实的感受,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行动起来。
阅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校长与制度重建”一章。阅读此章,我认识到,在新教育模式的建设过程中,校长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称职的校长,必须在制度建设上有所建树,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校长的使命意识、领导能力和工作业绩;一位合格的校长,必须是学校教育的专家、行家,只有这样,新教育模式才能得以推广,学校才能发展,否则,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反思如下:
一、校长的时间都去哪里了 从事校长工作10余年以来,作为一校之长,每天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是回想起来,真正教育教学的时间确实少之又少。出入于学校建设工地,为学校建设忙碌不停;巡视校园、食堂,为学生的安全、生活操碎了心;为了人事、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与领导据理力争、与教师苦口婆心,无休止的沟通协调,苦多于乐。建设、安全、经费、人事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只有回到自己职业的本位——教育教学,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二、校长距离时代教育家究竟有多远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有人这样说:合格的校长必须是这个学校的“教育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作者张卓玉认为,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有追求——积极探索更为人性、更为理想的教育;有思考——勇于承担重建教育秩序和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有胆略——敢于在新的教育理论基石上构筑新的教育大厦;有智慧——不声不响地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校长不能满足现状,必须是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者。有此看来,我们距离“教育局”是非常遥远。
三、推进新模式你准备好了么
在一种新模式推进之前,校长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对付困难最重要的武器是信念及基于信念的决心,有信念才能有力量、有智慧、有希望。作为校长,必须认同新模式,才能做好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才能制定好学校的实施细则,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校长首先应当主动承担着义务宣传员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目前。我们大部分校长对于新模式的认识不够到位,存在实施中的畏难情绪。因此,必须尽快适应,尽早实施,积极做好新模式实施的准备工作。
四、校长应该如何带头落实新教学模式
安全是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德育工作要与时具进并且结合教学工作来进行是一条基本原则,但是校长只有把教学摆在中心位置,深入课堂、深入老师,做新模式实施的带头人,校长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甚至成为教育家。因为教学工作是落实新模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新学期,我最想做的工作是:
1、解放自己
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办好一所学校。质量的提高来自于科学的管理。的确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校长常常身不由己,要解决这个问题,校长要正确处理抓教学工作与抓其他工作的关系。
(1)摆正自己和班子成员的关系,分工要明确,实行岗位责任制,要把事情分给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做,要抓大放小,抓主要工作。
(2)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越级指挥。校长统管全局,掌握的信息量多,及时向学校其他领导通报,互通声气,要及时处理已经形成的矛盾,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解放自己。
2、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落实新模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要靠教师去实现。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位的,校长要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1)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要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工作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减少工作中的阻力,教师会乐意接受任务,并有思想、有激情地去做好工作。
(2)学会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士为知己者死”。在学校中,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只是分工不同,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相信教师,给教师以最大的理解与宽容,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才智发挥达到最大化。
(3)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肯定、重视。在课改过程中,因为各学科、班级、年段的情况不同。所以不能以同一目标要求、评价教师,而是要看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的提高情况,让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有教学上的成就感。
3、深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1)兼课和蹲点。如果当了校长以后,陷入行政事务中,不去钻研自己的学科,甚至不上课了,一个校长渐渐变得不会上课,就很难领导教学,校长不兼课,就不能了掌握教学一线的的情况,凭以往的教学经念是不能领导一个学校教学的,本学期我将选一个学科组,一个班级作为联系班组,便于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
(2)坚持听课。听课是校长了解、检查教学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的抓手,校长听课,可以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和学校教学实际,这也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基础。校长听课更能找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校长听课还能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凭借听课,校长能发现教师的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教师以激励,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3、参与评课。“上课是反映教师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是衡量教师的智力财富的尺度,是评价教师能力和知识面的标准。”评课时要明确教无定法而只有更好的方法,与教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起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上的缺点时,要找教师个别交谈,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4、重视考试后的分析,期末评价后,要求教务处组织各年段进行质量分析,不管多忙,一定要参加这些会议,与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准备。
当前,人类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校长,更要明确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工作的首要,确立教学中心地位,要理直气壮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新模式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发展,校长才能成为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