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构建教育新模式心得体会 刘玉凤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心得体会
砂河四小
刘玉凤
近期我细细地品味完《构建教育新模式》这本书,和其他书一样,读完之后都是感到受益匪浅。但这次尤为振奋的是,作为繁峙县砂河第四小学的一线教师,我们不仅是读者,更是书中所描述的人物、角色和对象。我们的局长正是教育新模式的有力推进者,我们的学校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先导校,我们的校长是这种教育新模式的践行者,我们的广大教师就是奏响课改高歌的“作曲家”!
全书由十二篇文章构成,但最终的理念都是“构建教育新模式”,全书没有看到长篇大论的理念,每一篇文章都能结合实际,完整地描述其理念、观点、做法,让人看了觉得清晰,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课堂的变化,到教师的改变,以及对学生的分析,对教育现状的解读,最后综合分析了新旧两种教育的不同,实实在在,观点鲜明,理念新颖,站在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一最终目标的基础上,值得我们深思、践行。
一、新模式的主体定位变化。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彻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课堂,解放学生,也从根本上解放老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合作探究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让小组学习成为基本的学习单元。
二、新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模式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师不仅要懂知识,用知识,更要享有知识,领悟知识的意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享有学习,享有知识。学生明确了学习知识的意义,才愿意学、感觉值得学,才能学得好,这样的教育才更能保障学生心智的成长。
2、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或实施的项目,好教师的标准不止是让学生愿意听讲,还要让学生愿意做事。问题设计,强调的是“设计”。好的问题设计能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情感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能够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3、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的提升。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居高临下,是知识权威的化身,是对教学资源简单的转述者。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平时的教学,也反思着教育的现状。读这本书需要勇气和决心,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书中的理念、做法,还要去推倒现实中那些陈旧的东西。只有在不断的思考中,我们才有新的体验和收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构建教育新模式,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做一个思考着的行动者。我相信,在《构建教育新模式》这本书的引领、指导下,学习小组这种新模式一定会在繁峙教育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第二篇: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校长要有敢当新时代教育家的志向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江庄镇金苹果幼儿园 周从喜
读了张卓玉先生《构建教育新模式》的一书,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新模式的宗旨是重建教育结构、教育秩序,真正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交流;新模式重视学生心智品质、公共精神精神气质的培养;新模式是班级授课制出现以来,教育的一次最深刻的变革;小组探究制取代班级授课制,将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通过阅读,我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做主,课堂的必由之路是自治课堂。书中还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导”要成为教师职业的主要任务。目前,我们的教师“讲”多于“导”,讲得过多,则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体验、感受重视不够,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听讲、理解为主,过程缺少鲜活的事实、缺少真实的感受,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行动起来。
阅读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校长与制度重建”一章。阅读此章,我认识到,在新教育模式的建设过程中,校长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称职的校长,必须在制度建设上有所建树,在行动上有所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校长的使命意识、领导能力和工作业绩;一位合格的校长,必须是学校教育的专家、行家,只有这样,新教育模式才能得以推广,学校才能发展,否则,将会阻碍学校的发展。
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反思如下:
一、校长的时间都去哪里了 从事校长工作10余年以来,作为一校之长,每天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是回想起来,真正教育教学的时间确实少之又少。出入于学校建设工地,为学校建设忙碌不停;巡视校园、食堂,为学生的安全、生活操碎了心;为了人事、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与领导据理力争、与教师苦口婆心,无休止的沟通协调,苦多于乐。建设、安全、经费、人事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只有回到自己职业的本位——教育教学,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二、校长距离时代教育家究竟有多远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有人这样说:合格的校长必须是这个学校的“教育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作者张卓玉认为,一位合格的校长应该有追求——积极探索更为人性、更为理想的教育;有思考——勇于承担重建教育秩序和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有胆略——敢于在新的教育理论基石上构筑新的教育大厦;有智慧——不声不响地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校长不能满足现状,必须是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者。有此看来,我们距离“教育局”是非常遥远。
三、推进新模式你准备好了么
在一种新模式推进之前,校长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对付困难最重要的武器是信念及基于信念的决心,有信念才能有力量、有智慧、有希望。作为校长,必须认同新模式,才能做好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才能制定好学校的实施细则,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校长首先应当主动承担着义务宣传员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目前。我们大部分校长对于新模式的认识不够到位,存在实施中的畏难情绪。因此,必须尽快适应,尽早实施,积极做好新模式实施的准备工作。
四、校长应该如何带头落实新教学模式
安全是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德育工作要与时具进并且结合教学工作来进行是一条基本原则,但是校长只有把教学摆在中心位置,深入课堂、深入老师,做新模式实施的带头人,校长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甚至成为教育家。因为教学工作是落实新模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新学期,我最想做的工作是:
1、解放自己
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办好一所学校。质量的提高来自于科学的管理。的确当前由于各种原因,校长常常身不由己,要解决这个问题,校长要正确处理抓教学工作与抓其他工作的关系。
(1)摆正自己和班子成员的关系,分工要明确,实行岗位责任制,要把事情分给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做,要抓大放小,抓主要工作。
(2)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越级指挥。校长统管全局,掌握的信息量多,及时向学校其他领导通报,互通声气,要及时处理已经形成的矛盾,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解放自己。
2、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落实新模式、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最终要靠教师去实现。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位的,校长要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1)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要考虑教师究竟在怎样的心态下接受工作任务,他们是否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压力与快乐等。如果我们在布置或检查工作时作一番换位思考,就会减少工作中的阻力,教师会乐意接受任务,并有思想、有激情地去做好工作。
(2)学会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士为知己者死”。在学校中,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只是分工不同,要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不要事必躬亲,要相信教师,给教师以最大的理解与宽容,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教师的才智发挥达到最大化。
(3)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被肯定、重视。在课改过程中,因为各学科、班级、年段的情况不同。所以不能以同一目标要求、评价教师,而是要看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的提高情况,让教师都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展示自己的空间,让每位教师都有教学上的成就感。
3、深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1)兼课和蹲点。如果当了校长以后,陷入行政事务中,不去钻研自己的学科,甚至不上课了,一个校长渐渐变得不会上课,就很难领导教学,校长不兼课,就不能了掌握教学一线的的情况,凭以往的教学经念是不能领导一个学校教学的,本学期我将选一个学科组,一个班级作为联系班组,便于与教师一起共同探讨。
(2)坚持听课。听课是校长了解、检查教学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的抓手,校长听课,可以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和学校教学实际,这也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基础。校长听课更能找出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校长听课还能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凭借听课,校长能发现教师的长处,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教师以激励,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3、参与评课。“上课是反映教师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是衡量教师的智力财富的尺度,是评价教师能力和知识面的标准。”评课时要明确教无定法而只有更好的方法,与教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起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上的缺点时,要找教师个别交谈,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4、重视考试后的分析,期末评价后,要求教务处组织各年段进行质量分析,不管多忙,一定要参加这些会议,与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准备。
当前,人类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新时代的校长,更要明确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工作的首要,确立教学中心地位,要理直气壮实施新的教学模式,以新模式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发展,校长才能成为教育家。
第三篇: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江庄镇铙钹小学徐厚钜 这个寒假期间,经局领导推荐有幸拜读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出版的《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我仔细阅读爱不释手,全书通过对教育实实在在的看法、主张、建议,阐述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是指引我们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优秀理论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也反思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当前的考试制度以及长期以来应对考试制度的一些做法,实在是与新的理念相背离确实是如张厅长所说,读这本书需要勇气和决心,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书中的理念、做法,去推倒现实中那些陈旧的东西,有好几次我有放弃不再读下去的想法,但是一想到那些孩子们,我最终选择坚持了下来,我庆幸自己的坚持,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洗礼,我坚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现存的一些不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事物会逐步退出改革的舞台。
在阅读中,我尤其对“学生的成长权”这一章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说要教育学生要以人为本,课堂教育要以生为本,理念是好的,实际上,我们又真正把学生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了吗?我们考虑学生的成长权了吗?学生的成长权一再受着伤害,这些我们已经熟视无睹,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在践蹋着学生的成长权,我们习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容器,给他们灌输,无休止地让他们去背、写,布置作业,强占他们的休息、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学会乖巧地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就把他们完全地与社会隔离,在长期的负重学习下,孩子们丧失了对新知识应有的兴趣,对其他新鲜事物缺少了积极性,孩子们一个个厌学,没有了他们那个年龄应有的自尊、自信,反而学会了自暴,自弃。保障学生的做事权,展示进步的权利,学会担当,服务社会,心智独立这些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统统都被抛弃了,多么可悲的事情!张厅长说了,要让孩子们“多些探究,少些训练”,在学校这块沃土上,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让我们引领孩子尽情地吸取各种知识,还孩子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健康成长,当我读到,授课形式由班到小组的变化时,眼前更像是划过了一道光,一道希望之光。是啊,统一的年龄,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地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标准。却让我们带出: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人才来。这本身就是一组矛盾体。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班作为基本的授课形式、基本的学习组织形式存在,势必应运而生的就是传统的讲授形式。而改变之后,形成了以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了主动的讨论、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模式学习的基本前提。形式是创新的“先行者。”就像书中说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发生了,一个可能要引发一系列制度重建的新生
命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课堂,从讲坛变成了论坛;学习,从碎片化变更为整体化;教育,从记知识 变成了做事情;教师,从讲师变成了导师;心智培养和公共精神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这样,基础教育改革中让人们纠结不已的无数困局迎刃而解:当教育已不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习;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教育模式而不是强化教学的推动力量;当学生的权利意识、尊严意识、幸福意识开始觉醒;当校长、局长都开始致力于新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愿景和路线以一幅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以深厚的学养、深刻的思考、多年来指导一线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令人信服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基础教育的新模式。书中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心开始的。不是知识有用,所以要学知识;而是学习有意义,所以要学习。书中还说: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知识,甚至也不是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产生想法,探究结果,体验意义。
阅读了这本书,仿佛眼前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清新的空气和着阳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而又心旷神怡,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1、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节课讲啊讲,要恰到好处的导,比如碎片化学习,在难点的地方,老师可以以导的形式给学生分析,然后讲本节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将其整体化。
2、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并能充分的去利用。
3、小组一定不要成为名词,而要成为最最实用的学习模式,让小组探究成为习惯,一开始也许不会令人满意,也许会有一些学生不但不学习,反而会影响小组的学习,教师要好好引导,要让他们感受到这样可以学会更多的东西,可以收获成功,可以改变自己一些不好的方面,慢慢能发现自己很多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自信,从而主动去学习,那么小组学习就起作用了。
一本好书,如一位良师益友。读张厅长的这本书,我感觉在与张厅长面对面地交流、探讨,思想如些地清晰,建议如此地明确,使我感觉教育的前景如此光明,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构建教育新模式,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践行。
第四篇: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教育即做事
教育即做事
——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陈燕
当中国教师还沉醉于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授知识的时候,殊不知,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在大洋彼岸已经不声不响地发生了。先从美国开始,快速习卷了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它就是欧美所说的STEM教育,即学生通过一个项目如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方面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这种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并把语文、数学、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幼儿园和中、小学三门主要课程。“探究式科学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项目,在美国叫“动手做”,法国叫“动手和面团”,加拿大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2001年它爬山涉水来到中国,它就是——“做中学”。这时候的我们,和西方国家相比,已经晚了半个世纪。
12年之后,张卓玉先生推出他的新作——《构建教育新模式》,而我再读到它,却是2017年了,这时,据这种教育模式出现,57年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孩子们还在课堂上满堂灌地学着未来可能完全用不上的知识。57年,在教育史上可能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一个人来说,又有多少个57年呢? 庆幸的是,虽然晚,它毕竟还是来了。
张先生在书中写道:“现代学校最大的败笔,是把做事情这种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排斥在外,而把本该是辅助形式的听课、做题视为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确立做事情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做事情’是最通俗的说法,比较专业的说法有‘做项目’、‘做课题’、‘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
其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人活着就意味着做事,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就是由无数人所做的无数事构成,学生的学习也理应如此。二是做事情学习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学生通过锁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计划,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然后展示、交流、共享成果。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做事中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经历成长,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三是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只有在做事性学习中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回归学习的本来面目。张先生例举道:“找一个允许拆卸的电冰箱,做‘家用电冰箱原理研究’项目“。学生在做这个项目时,深知做这个项目的目的,能够感受到尊重事实、依赖数据的意义(价值观确立);在操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能力培养);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电冰箱原理知识(知识习得)。只有在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情况下,真正有效、深度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问题),锁定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回答问题),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只是做题),找寻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记忆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而非只是理解知识),组织团队、合作做事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等。
当然,张卓玉先生指出,做事性学习是要借助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实现的。没有学习小组,就没有新教育模式。学习小组这种新的学习组织的出现,是这场深刻教育变革的核心,它是构成新模式的最重要的元素。
由此可见,教育就是通过学习小组来做事情,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做中学”中,教学不等同于“教”+“学”或“学”+“教”。以往我们把教学理解为“教”+“学”,这是传统的教学理论中的两道基本的程序。后来,有了导学案,出现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这里的后教是所谓的点拨,但仍逃离不开教师的讲。而“做中学”则不同,既要做,又要学,学而不做则罔,做而不学则殆。“做”+“学”取代了“教”+“学”。而“教”则演变成了“导”,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个“导”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导”,而是全程、全方位地指导小组学生的学习,包括小组的组织管理、学习计划的制定、聘请顾问、学习方式培养、学业生涯规划设计等等。
其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创造力”。
“教学创造力”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它是教师在意义领悟能力、问题设计能力、规则制定能力、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实验能力、教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水平上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有能力站在高处俯瞰知识,解析知识,组合知识,让知识融于一个特定的探究过程或项目实施过程”,从而开启一次成功的学习。而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很显然是薄弱的,其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更多的教师面对大数据和互联网、教育新模式的冲击,仍处于驻足观望的状态,他们更愿意徘徊在已有的教学模式中,而要让他们去改变创造一种新教学模式似乎难上加难,试想,没有创造力的教师又如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因此,对教师的这种跨学科“教学创造力”的培养是“做事性”学习成败的关键。
再次,教师要讲求管理艺术。
做事性学习是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有管理艺术运用的得当,才能既保持自己的角色扮演,又驾驭好整个探索的课堂。
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采用了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仔细观察下来,问题颇多。一是大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仅限于公开课的表演上,而没有做为一种学习制度固定下来。二是在大班额的背景下,按6人或8人一小组计算,一个班有七个组,每组人数过多,不容易操作,展示时占用时间也较多,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指导还是有“讲授”倾向。三是小组不能展开真正的讨论,有的同学发言内容其实是个人意见。部分同学难以做到认真倾听,关注的依然是自己的答案,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没有能够有效的融合。四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加速了优差分化。五是参考教辅类书籍现象严重,学生不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而是参考了现成的答案。出现这种情况,探究过程很可能就变成了纯粹的游戏,或者半游戏半探究的状态,无法实现探究的过程,也无法达到“做中学”的目的。而如何有效地控制小组合作学习局面,使之活而不乱,动而不偏,就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的艺术。
张先生指出,“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领导者、决策者的作用更为关键。观念一旦更新,制度就是决定的因素。新教育模式的建设,意味着一系列教育制度的重建。”放眼望去,一大批优秀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正在积极践行着教育新模式,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师满堂灌现象的消失。什么时候我们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消失了,我们教育新模式才迈出了教育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是一小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育改革洪流中的弄潮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投身到这一深刻的教育变革中去呢?正如文中所引:“社会(教育)是靠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去推动的,一点点的希望,能够籍着不悔的信心和决心,以及不懈的参与和实践,化为一点点的进步,继而积少成多,积沙成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未来。
第五篇:构建教育新模式学习心得
立足人本育心智,良心教育显人性
——《构建教育新模式》学习心得
李桂兰
再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我不禁惊异于这本学术性论著对我有的超乎寻常的吸引力,更为我初次阅读时在书上留下的斑驳墨迹而惊诧。这一改我读书很少在书上勾勾画画的习惯。这都是因为有许多情不自禁的感悟,有许多的认同和共鸣急于表达。默默中,我和《构建教育新模式》有了许多亲近的思维碰撞,内心交流。且不说这本书给我们的课改如何指明方向,指点迷津,指导方法,单从书中亲切、质朴的语言和许多柔美、清新的画面,已让我否定了以往对专业性论著语言生涩,内容深奥的认识,而给我更多感动的却是张卓玉厅长对教育满腔的热爱,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和反思,对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的透彻理解,对教育新模式的宗旨的准确把握,以及他本人所具有的深邃、丰厚的教育思想。他让我明白:教育必须有良心!具有高尚、美好的心智品质的教育者,才能使得教育有灵魂,才能使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的最高追求!《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从始至终所倡导的教育变革,正是立足于人的本位,完成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丰富学生的心智生活这一基本任务,让教育担负起“让人成为人”的神圣使命,真正能引出、唤醒、培育、呵护人性深处的美好和高尚品质,让教育体现良心,彰显人性的!
张厅长在《心智品质培养》这一章节中不仅对什么是“心智品质”做了准确、生动的阐述,更重要的是对“心智活动、心智品质”等话题与教育的关系做了深刻的剖析。他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更愿意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更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给学生一堆的知识去记,一堆的题去做。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心情、感受。而是一味地以“责任、荣誉、望子成龙、知识改变命运”等说教去灌输,训练。于是就出现了教师、家长尽职尽责,满腔热情,甚至是心急如火,痛心疾首,而学生却是消极被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我们常常会“苦口婆心”,给学生讲考试的重要性,讲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应用一切可用的竞争办法激励学生学习。最近,班上一个学生的日记让我哭笑不得并引发思考。他讲述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说:“如果没有文化,你就没有女朋友(男朋友),就找不到工作。如果你有文化,那追求你的人就很多了,工作也很容易找。爸爸妈妈让我们学习,就是想让我们有文化,好找工作,好找女朋友(男朋友),早给他们抱孙子,最重要的是想让我们当个博士什么的。所以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得有文化。”我知道孩子没有说假话,一个十岁的孩子这样的思想,可见我们惯用的激励“伎俩”影响何其之大!张卓玉厅长让我们观察思考学生学习活动的驱动力是什么?除了“功能性动机”或“手段性动机”,是否有另一种动机,那就是学习自身是否拥有意义和快乐。我们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仅仅是以物质需求为本,安全为本,升学为本,就业为本。有没有去培养人性更本质的需求:心智需求?
我非常赞同张厅长这样说:“我坚持,学校教育应该有别样的精神气质。太功利了,太世俗了,就不是学校。”“这里所讲的‘别样的气质’与精英教育毫无关系。这是所有的学校都应该也能够有的气质,也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有也能够有的气质。拥有心智追求,心智品质,就意味着拥有别样的人生。在物质的、功利的生活之外,人还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里纯净,宁静,简单;心智得以解放,找回了自在与自由,感受到真实的自己,自己的真实。在这里,智慧不再是工具,不再被使用,智慧听凭心的召唤,于心共舞,享受着心智共振而奏出的美妙乐章。世界在此时此刻只属于享有心智生活的我。我在演算数学,我在操作实验,我在设计作品,我在演奏乐曲,我在撰写论文,我在阅读,我在展示,我在表达。我思故我在,我思故世界在。”读着这些文字,我也陶醉于那种拥有心智追求,心智品质的别样人生中。我能体会得到这种满足心的需求的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我喜欢读书是得益于小时候父亲给我们买的几十本“小人书”的启蒙。在那些图画和文字中徜徉,尽情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大千世界;品读咀嚼故事,体会人间丰富情感,分辨美丑善恶,成了一个小女孩最快乐的事。十岁那年,我和几个小伙伴步行十几里路去镇上逛庙会,兜里揣着母亲给的两毛八分钱,硬是没舍得买七分钱一根的麻叶,二分钱一根的冰棒,而是去了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两本小人书回去。每次母亲提及此事都会心疼不止,絮絮叨叨。可是她哪里知道在小伙伴品尝“美食”的时候,我能忍住那份馋,而在他们两手空空回家时,我却如获至宝——怀揣着自己心爱的“小人书”,那种满足与幸福比任何美食都香甜!成年以后一直到今天,在我的生活中,最享受的一件事便是放空心灵,捧书阅读。正像张厅长讲的:“在阅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去欣赏最美好的故事,去感悟最雅致的意境,去品味最深刻的思想,去亲近最优秀的人物,去重温最伟大的发现。这个过程,既是心智享受的过程,又是滋养心智的过程。”可是,反思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时候是在教学生享受心智生活,心智快乐呢?其实,能让他们专注、执著、用心地做事,比给他们宣讲更多的功利、名誉、生存、享受,更有助于他们成功。
《构建教育新模式》的作者,他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更有情怀的教育者!他能站在一个真正的教育人的高度去思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时刻叩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该做什么? “心智品质的培养还有另外的意义。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是让学生知道应该把掌声送给谁。这就是古人讲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教育既要培养某一天能走上领奖台的人,还要培养领奖台下鼓掌的人。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影响、引导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心所向。显然,需要去影响、引导的不是竞争、地位和财富这类本能需求。教育要唤醒人性深处的心智追求,要让所有受教育的人认同、赞美、向往那些拥有心智品质的人和体现心智品质的事,使之成为社会认同,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啊,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从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出发,不心浮气躁,少急功近利,我们何需慨叹:“现在的人都怎么啦?我们的孩子都怎么啦?”也不必担心会有更多的“问题孩子”“叛逆少年”,更不用为我们的民族失去凝聚力和魂魄而迷惘、忧虑。张厅长认为:“学校该做的首先是搭建平台,发现学生的潜能。”他反复讲“学校是植物园而非制造厂。要给阳光,给水土,让学生尽情地成长,长出个性,长出风格,长出爱好。”而不要对学生给予过高期望,一味地追求学生考试名次的自私、无知、贪婪的行为。这也让我真正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心智品质其实是让学生真正实现自由!而不是为实现我们家长、教师的梦想,满足我们喜欢比“哪家孩子更优秀”的虚荣心!
《构建教育新模式》一书的许多章节中,张卓玉厅长对我们的教育现状都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层次的“解剖”,指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和症结,为我们拨开迷雾。让我们对他提出的教育新模式有了更清晰的概念,还在头脑中有了构建这种模式的框架,并且激发了我们强大的信心去探索。尽管很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利用学生的本能,用传授、讲解等办法来树立教师自己的权威,强化学生对自己的依赖。”但面对更多的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同样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来否定自己,摒弃陈腐,去探索,去学习,去实践,去向更高、更新、更理想的目标坚定走去!因为有《构建教育新模式》的强大支撑,有张厅长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与考察,有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教育专家的责任心、远见卓识和深厚思想内涵,我深信:只要我们坚持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追求的新教育模式,为学生心智品质的培养提供宽广的空间,就一定能实现我们培养学生心智品质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我愿意在我和孩子们的课堂上:有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思考,就像有耐心地等待幼童的成长一样;愿意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跌跌撞撞,尝试,尝试,再尝试;愿意在必要时为学生送上必要的脚手架——必要的提醒、引导、质疑、点评;愿意让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争辩、补充、改进中找寻到标准,在相互帮扶中寻找、探究、发现、构建知识;也愿意把学生在探究中留有的不足作为一种美来欣赏„„
一次次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我有许多感慨,许多激动,心潮腾涌却更觉自己的语言贫乏,文字苍白,还是忍不住摘录了书中大段的文字,如同采撷一朵朵散发着馥郁芬芳的花瓣,捧给我的伙伴们,把它的美与大家共同欣赏、珍藏。今后的日子,《构建教育新模式》它将立于我的床头、书案,成为我的良师诤友!张局长曾感慨地说:“我们要读它十遍八遍„„”而我却愿意“读它千遍也不厌倦!”尽情畅读,与它倾诉交流,靠近融合,一点点,一层层,领悟其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让它践行于我们的课改之中,让它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实践的考验,时刻鞭策我们做一个有良心的教育者。真正去关爱学生的精神与情感,关注学生的心智品质,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普世的、永恒的价值追求,认真去发现、培育、呵护人性的纯洁,高贵,完美!
201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