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样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贫困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更需要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四届中全会决定,要
用3年时间把处于软弱和涣散状态的农村党支部分批地整顿好,建设好.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1994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会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为此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个好领导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经营机制,一套好管理制度,并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就3年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在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之后,对如何抓落实也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1994年底,有关部门组成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农业部、共青团、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参加了联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也是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1995年10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做了主要报告。1996年3月1日,中央组织部又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电话会议,请全国2000多名县委书记到分会场听会。在电话会议上,张全景同志再次强调“三年看头年,二年是关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落实落实再落实。
为了具体了解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央组织部于1995年和1996年派出6个蹲点调查组驻村,及时了解和反馈情况。下一步还将派出3个调查组,重点调查贫困地区如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此同时,中组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织10省区交叉检查,举办县(市)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讨班。1996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题为《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告,陈俊生同志就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基层组织建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山同志就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讲话,张全景同志做了题为《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向前进》的总结讲话。这次会议主要是正确估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研究、部署如何善始善终地完成3年整顿任务,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两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路数一年比一年清楚,工作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各部门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办好农村的事情。而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为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发展经济、科教兴农、扶贫开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工作中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各地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突出整顿后进,又兼顾全面推进。各地党委相继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7.7万个。据统计,全国有99.7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坚持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地还制定和实行了部门包村责任制,1995和1996两年,全国共有
108万名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帮助工作,其中以上机关干部48万人。
(二)集中整顿了一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的村党支部。
列入全国3年整顿计划的后进村党支部有14.1万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19.6。两年来整顿过的村共12.7万个,据1996年8月底9月初10个省区交叉检查结果分析,80以上的后进村,经
过整顿有了进步,有些变化较大。这些进步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初步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状况,普遍采取“内选”、“外返”、“上培”、“下派”、“横挂”、“纵联”等形式,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批整顿的村党支部中,新选任支部书记4.8万人。这些同志大多比较年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较强。上任以后,可以迅速改变党支部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打开了工作局面,其中有的还由后进变成先进。
2、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初步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各地在整顿后进村时,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帮助后进村寻找经济发展路子的过程中,既扶持农户经营,又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抓短平快项目,又注重抓好能长远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并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实行部门对口帮扶、富裕村带贫困村等措施,发展经济,有些已初见成效。
3、解决了一批影响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紧迫问题特别是在清理财务、整顿社会治安秩序、治山治水、通电修路、扶贫济困等方面,办了许多实事,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群众的好评。
(三)按照“五个好”的目标推动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各地在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同时,根据各类党支部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创建小康村,引导先进党支部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二是激励和帮助处于中间状态的村党支部赶先进,上水平;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各地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广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关于按照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村规民约,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与此同时,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也有所改善和加强。
(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有了较大进步
各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按照中组部、中宣部的要求,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和干部。据统计,两年来,共培训乡村两级党员干部88.5万人,党员骨干1109.7万人。有些地方省、地、县、乡分级负责,一齐动手抓培训。培训中,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增强党员、干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五)乡镇党委的建设和整顿正在逐步展开
各地结合乡镇党委和政府换届工作,从三个方面有计划地开展整顿建设工作。
1、查、摸底、排队
有些省区组织了专门力量,对乡镇党委的现状进行专题调查。
2、制定规划,明确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有些省区以文件形式下发了乡镇党委建设意见,并明确要求,乡镇党委建设要着重解决少数班子作风建设不好、领导能力不强、工作水平不高、少数干部作风漂浮、以权谋私等问题。
3、着手整顿后进乡镇党委
经过两年来的整顿和建设,广大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一批后进村党支部有了明显变化,其自身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号召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和增强。在1996年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称赞。这也是对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工作的检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整顿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少数领导同志对抓好这项工作的认识和工作不到位。有的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抓党的建设是软指标,尚未摆正二者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跑项目、引资金和迎来送往上。有的对农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观风向,听风声,工作时紧时松。有的习惯于大轰大嗡,工作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还有一些人在经过两年整顿之后,产生松劲情绪、畏难情绪或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地方宣布整顿任务已经完成。摆出一副收摊架势等等。
第二,一些地方整顿工作质量不高。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党支部整顿工作大体是“四四二”,就是说,有40的村党支部经过整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变化比较大,党支部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有40的村党支部经过整顿解决了问题,也有新变化,但党支部班子还比较软弱,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遇到新的矛盾,仍然束手无策;20的村,虽经整顿,但总是解决得不好或者还没有真正解决。有的分类排队时未做深入的调查分析,片面地把一些能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班子就作为好班子;还有的没有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只重视找路子,上项目,忽视班子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现在真正能达到“五个好”的只是极少数。
第三,相当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
第二篇: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2007-12-15 23:50:0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2)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样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贫困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更需要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四届中全会决定,要用3年时间把处于软弱和涣散状态的农村党支部分批地整顿好,建设好.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1994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会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为此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个好领导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经营机制,一套好管理制度,并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就3年
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在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之后,对如何抓落实也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1994年底,有关部门组成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农业部、共青团、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参加了联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也是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1995年10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做了主要报告。1996年3月1日,中央组织部又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电话会议,请全国2000多名县委书记到分会场听会。在电话会议上,张全景同志再次强调”三年看头年,二年是关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落实落实
再落实。
为了具体了解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央组织部于1995年和1996年派出6个蹲点调查组驻村,及时了解和反馈情况。下一步还将派出3个调查组,重点调查贫困地区如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此同时,中组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织10省区交叉检查,举办县(市)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讨班。1996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题为《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告,陈俊生同志就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基层组织建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山同志就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讲话,张全景同志做了题为《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向前进》的总结讲话。
这次会议主要是正确估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研究、部署如何善始善终地完成3年整顿任务,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两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路数一年比一年清楚,工作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各部门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办好农村的事情。
而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为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发展经济、科教兴农、扶贫开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工作中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各地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突出整顿后进,又兼顾全面推进。各地党委相继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7.7万个。据统计,全国有99.7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坚持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地还制定和实行了部门包村责任制,1995和1996两年,全国共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者、执行者,既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又是党的形象的直接体现者,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好,班子建设是关键。通过对村级班子的调研,看到大部分村基层班子建设情况是好的,党支部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发展经济,加快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发现
在基层班子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结合xx工作就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xx镇党委针对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创新机制、健全制度为重点,狠抓了村级各村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村级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一)突出重点,创新机制,促进村级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村级事务规范决策机制,规范村务决策程序。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及上级关于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结合xx实际研究制定了《xx镇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手册》,从党支部工作规范、村委会工作规范、村务公开、集体资产管理、村务财务管理、印章管理、村干部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和村规民约等11个方面,明确村级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并将《手册》印发到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全体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手中。各村都建立了村委会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一般是先在村“两委”成员中讨论、酝酿,形成初步方案后,再召开党员会、老干部会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将讨论决定的事项通知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广泛征求代表户的意见后,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决定。各项制度的落实规范了村级各项工作。
2、实行重点工程统一公开招标制度,规范工程建设。为进一步规范镇村重点工程建设,增加透明度,避免不良现象发生,镇政府从镇财政所、建委、审计等部门抽调专人成立了招标办公室,明确规定对镇政府投资x万元以上、村集体投资x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除按规定参加区级招投标事项外,统一由招标办公室实行公开招标。镇政府统一聘请专家进行工程监理,并及时将工程建设情况向社会公开,突出加强了对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通过实行重点工程统一公开招标,增强了工作透明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实行村帐镇管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审计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等,镇政府成立了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服务中心,对各村财务实行双代管。对村级收支,改变过去村主任“一支笔”审批为“三支笔”审批,村内所有支出票据必须由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村民理财小组组长三人审批会签。严格按照“三权不变”原则,对各村资金统一纳入财管中心账户管理,专户储存。狠抓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五项制度的落实。凡是村内的重大事务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及时向村民公开,财务公开严格按要求每季度公开一次,公开底稿经镇审计办公室审核后才能公开。镇审计办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村村务财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杜绝了财务公开不到位、走形式、假公开等低水平运行的问题,规范了村干部行为,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疑虑和误解。
4、建立工资保障机制,激发村干部内在活力。农村干部是村级各项工作的领头雁。长期以来,村干部由于没有固定工资保障,导致干部队伍不稳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有的村干部对村民变相或搭车收取各种杂费,成为干群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农村干部实行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规定》,对村书记、主任和报帐员三职实行固定补贴,其余人员实行务工补贴。其中列入区镇经济贫困村的村书记、主任和报帐员三职基础补贴由镇财政统一发放。对列入区经济强村或列入镇精神文明创建示范村的村干部职务补贴可按10-30%的比例增长。同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村干部,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批准,可以办理退职手续,根据退职村干部的工作年限,按月发放退职补贴。通过创新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解决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5、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强化村干部责任意识。对村干部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制度,新一届村“两委”换届后,镇党委政府及时与村“两委”签订了任期三年的目标责任书。以“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为重点,在全镇开展了千分竞位创“五个好”村党组织活动,细化了考核目标,对村级实行了千分竞位管理。按照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突出重点、科学公开、便于操作的原则,坚持平时工作、阶段性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严格考核和奖惩
。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村分别授予金、银、铜奖。对考核不足600分的村要受到黄牌警告,村书记主任要向镇党委政府写出书面检查。
6、建立环境管理服务机制,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城镇管理问题是农村的一项老大难问题,也是最让镇村干部头痛的问题。作为全国的小城镇综合改革和建设试点镇,对城镇管理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健全了环境卫生管理网络,村村建立了垃圾池。全镇设立了x处垃圾集中填埋点,落实了专业保洁队伍,配备垃圾清运车xx辆,实现了全镇垃圾的定点清运,一日一清。二是成立了镇行政综合执法中队,下设城镇管理中队、环境卫生管理所、安全管理办公室、消防站等,具体负责镇辖区内的城镇综合管理服务工作。三是建立完善了管理制度。镇政府制定出台了《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并明确目标责任,层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使城镇综合管理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后进村综合整治
为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镇党委先后研究下发了《领导干部包片包村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入村调研和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实施了领导干部工作日志制度,开展了“走千户、访万人、解民忧、受教育、促发展”党性实践活动。在过去党政成员、机关干部分片包村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包村工作进行了改革。采取统筹兼顾的原则,将全镇xx个村分为好、中、差三类,实行部门包村和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每个机关部门挂包相对集中的5-6个村,每位党政成员和副局级干部挂包1个相对落后的贫困村,并将包村情况列入对部门和机关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选派了5名年轻机关干部兼任5个相对落后村的党支部书记,重点帮助解决村级班子建设、规范化制度落实、村干部依法办事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镇党委珍视维护团结的班子,关心支持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积极主动为村级经济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教育凝聚有矛盾的班子,经常主动与村干部促膝谈心,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找出存在矛盾的症结,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减少摩擦,消除隔阂,求同存异,增进村班子团结;调整充实无活力的班子,对个别工作求稳、思想守旧、光守摊子、不思进取,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畏难发愁,工作活力不足、战斗力不强的村班子,通过教育整顿仍无起色的,通过换届进行了调整和充实。目前,在村级班子中想发展、议发展的意识强,干劲足,精神面貌好。全镇形成了强村争创一流村、中间村争创强村、落后村奋起直追的良好氛围,为我镇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教育引导,选树典型,努力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整体素质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村级班子成员思想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教育中、长期规划和计划,采取党员电教、基地培训、集中学习、外出观摩、谈心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村干部进行经常性、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利用“七一”建党节之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在村班子中认真开展了谈心活动。在个别谈话的同时,党委不定期的召开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座谈会,围绕“五个好”党支部的创建,就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党支部书记的地位、作用和基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及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座谈。聘请专家教授举行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在镇村干部中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我为崛起干什么”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xx发展”等专题讨论活动。使村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职责、摆正了位置,增强了团结协作、共同干事创业的意识和干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同时,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后备干部培养,建立了村“两委”干部档案和村后备干部人才库,并统一输入微机,加强了对村干部的管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镇上下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弘扬正气、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为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部分村“两委”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村委会直选后,一大批年富力强,有经济头脑的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但是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和正确的引导,部分村干部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工作经验、工作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个别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自觉执行党的法律法规和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处理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习惯当“传声筒”和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现有素质与领导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部分村干部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和干大事、创大业、求大发展的气魄。部分村“两委”干部思想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对工作要求不严,标准不高,面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束手无策,工作无思路,无办法,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部分条件差的村干部,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犹豫观望,怨天尤人,得过且过。部分集体经济好的村,村干部满足于现状,满足于当“太平官”,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守业有余,创业不足,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敢在已有的基础上闯新路、创大业,求大的发展。守业型、传统型的干部多,开拓型、知识型的干部少。
三是少数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形不成工作合力。村委会实行直选后,一大批经济能人进入了村班子,但是由于缺少农村工作经验和受家族势力影响等,少数村“两委”班子内部不协调,部分村委会不能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特别是个别村主任和支部书记不团结,相互猜疑,为一些小事闹无原则的纠纷,形不成工作合力,内耗严重,影响了村庄发展。有个别村村务不民主、财务不公开、运作不规范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是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了村“两委”班子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遗留问题多,干群关系紧张。村级班子建设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村干部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干部好当,人选好找。相反,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党支部往往因缺乏经济依托,无力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修路、吃水等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群众不能得到实惠,对村干部缺乏信任感,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削弱。特别是部分贫困村,村干部报酬无从兑现,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班子的稳定团结。
五是村干部缺乏行之有效的选拔使用、奖惩激励机制。农村干部的识人视野窄,选人渠道少,任职形式单一,农村干部的“入口”和“出口”需要探索新路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另外,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个别村出现支部书记后继乏人的问题。少数支部党的组织生活不够经常,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村级班子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各项规范化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班子建设的关健。在制度建设上,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按党章要求开展正常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次要建立健全以民主议事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民主管理制度,做到决策符合村情,办事顺乎民意,避免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情。其三要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规范化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村“两委”班子的职责权限和办事程序,使“两委”班子工作有章可循,从制度上解决农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问题,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找准位置,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用人机制,拓宽用人渠道。“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看有没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没有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要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拓宽选人渠道,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内选、外聘、回请、下派、公开选拔等多种形式选准配好村党支部书记,不拘一格地选贤任能。
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村班子的工作基础。农村班子建设内在活力的启动和外部环境的优化,都取决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村党支部组织领导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正是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有了集体经济作依托,才能使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实现政治领导和经济服务的结合。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必然被削弱。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为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壮大村集体经济,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租则租”的路子,因村制宜,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
四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村干部政治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作用,运用上党课、典型示范、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抓好“两委”班子成员的任前培养和任中培训。培训内容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法纪教育为主,突出有关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村民自治方面的内容,同时要搞好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两委”班子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其宗旨观念和民主法制观念。要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按照“把带头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年轻有文化的党员培养成带头致富能手,把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培养成农村后备干部”的思路,加快发展农村党员和培养农村后备干部的工作力度。培养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年纪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发展前途的后备干部队伍,逐步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第四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防火墙。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问题
(二)部分支村两委关系不和。一是书记、主任“两层皮”现象。支部和村委会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两套人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成员的作用,严重影响班子的协调和稳定。二是脱离支部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一些村委会认为,自己是自治组织,其干部是通过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不需要别的组织来监督管理,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因而部分村委会往往出现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呈现出我行我素,不服领导的现象,比如,我乡某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没有征求党支部的意见,私自任命了一名村会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三是全局观念差,服务意识薄。有的村干部是靠家族势力当选的,所以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为家族利益服务。更有甚者,班子搞内耗,支书告村长,村长告支书,相互拆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坏了经济发展。
(三)村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一是缺乏超前思维意识。在政策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孤主性,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就事论事多,处于被动状态。二是缺乏做群众工作本领。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感情投入少,与群众接触少,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群众困难作风虚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视而不见或一拖再拖的办法。三是缺乏研究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不够,政策掌握不透。有的甚至存在片面的群众观念,不依纪依法办事。
(四)基层支部建设环节薄弱。一是支部班子建设迟缓。在村支部建设中,支部成员多是经党员提名,乡党委考察,通过任命产生的,没有经过广大群众投票选举,只要村内稳定,支部班子一般不会调整,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某些村委会干部在村委换届前强烈要求进支部班子,以稳定自己的干部位置,这样以来,村支部就成了某些村干部的避风港。二是党员发展不优化。部分村支部书记存在狭隘思想,怕丢失自己的“江山”,不发展“外姓”党员,不吸收村内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拔尖人才,致使党员队伍不断老化,缺乏活力。三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不开党员会,不如实公开村务、财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级组织的信任度。
(五)乡镇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一是科级干部流动慢。由于科级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的固定环境容易导致干部思想消极,得过且过,进取意识逐渐消磨。同时,与各村交往较多,人情关系熟悉,在工作中,难免带有感情,处理矛盾纠纷,有人说情,顾虑重重,批评干部,怕伤面子,瞻前顾后,致使矛盾不好化解,工作局面不好打开。二是一般干部管理难。机构改革之后,一些乡镇机关干部在编制“只减不增”的思想之配下,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应付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就躲,见难题就绕。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社会影响,部分乡镇干部不再安分于自己的工资收入,而把主要心思用于经商或其他事情上,认为工作好不好,富裕自己最重要,导致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干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积极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办法,明确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村干部进、管、出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推行村干部报酬待遇绩效化,提高工资待遇。二是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三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重奖严惩。要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更多同主题文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返回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二)加强“两委”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理顺村支两委的关系,形成村支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民选村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克服片面的群众观念,充分发挥本地人办本地事的优势,不越级,不越权,诚信办事,为民办事,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优化管理机制,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制定或执行制度坚持一个标准,一视同仁,领导带头,严格以制度规范干部行力。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分线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实行逐月考核,量化打分、年底总评,全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三是实行权责挂钩,双向规范机制。采取科级干部联系区、企业,乡干部联系村,村干部分包各组等方式,严格落实责任,对不能稳定区内、村内局势的,任务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力,推诿扯皮,造成工作失误的,要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决不手软。四是转变工作方式,抓好示范服务。农民不会干的干部要指导农民干;农民不敢干的干部要作示范;农民干不了的要带领农民干,以亲身实践让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懂得怎样做。五是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建设成为服务型基层组织。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引导组干部转变观念,增强素质,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四)创新工作载体,探索支部建设新途径。一是推行村支部换届,增强支部活力。严格程序,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每三年进行一次村支部换届工作,通过支部换届,把那些德高望重,群众基础牢,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党员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改变某些村干部把党支部当成避风港的想法,真正树立为民干成事,干实事的人才能立住脚的良好风气。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要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一些村党员发展不平衡、村组干部中党员偏少的问题。三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力度,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有效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采取流动党员定期书面思想汇报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线,切实改变不受组织约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甚至不交纳党费的“四不”现象。
(五)加快干部流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建立干部教育轮训机制。以党校培训、外出学习等为手段,动员和组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同时,实施轮训,加强对乡镇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二是完善乡镇干部交流机制。出台乡镇干部交流办法,实施干部交流意向调查,有针对性分批次的实施交流,激发干部活力。三是优化干部提拔机制。对工作踏实、成绩突出、品行兼优的优秀乡镇干部要及时提拔重用,以充分调动其干事创业积极性。
>>更多同主题文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返回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第五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防火墙。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干部管理难度加大。一是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目前,农村干部工作紧,任务重,待遇低,平均月工资约为120元左右,又没有养老、医疗等保障,这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二是退休村干部干扰村务工作。据调查,全乡共有退休村干部40余人,他们每年集合四次,每人集资200元做活动经费,并产生了会长、副会长。有的退休村干部自认为年龄大、威望高,在村级班子建设、自身利益维护、村务工作管理等方面向乡村两级施压,提条件,提要求,严重干扰了村级工作正常开展,他们已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团体,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全乡社会稳定大局。
(二)部分支村两委关系不和。一是书记、主任“两层皮”现象。支部和村委会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两套人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成员的作用,严重影响班子的协调和稳定。二是脱离支部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一些村委会认为,自己是自治组织,其干部是通过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不需要别的组织来监督管理,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因而部分村委会往往出现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呈现出我行我素,不服领导的现象,比如,我乡某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没有征求党支部的意见,私自任命了一名村会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三是全局观念差,服务意识薄。有的村干部是靠家族势力当选的,所以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为家族利益服务。更有甚者,班子搞内耗,支书告村长,村长告支书,相互拆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坏了经济发展。
(三)村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一是缺乏超前思维意识。在政策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孤主性,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就事论事多,处于被动状态。二是缺乏做群众工作本领。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感情投入少,与群众接触少,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群众困难作风虚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视而不见或一拖再拖的办法。三是缺乏研究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不够,政策掌握不透。有的甚至存在片面的群众观念,不依纪依法办事。
(四)基层支部建设环节薄弱。一是支部班子建设迟缓。在村支部建设中,支部成员多是经党员提名,乡党委考察,通过任命产生的,没有经过广大群众投票选举,只要村内稳定,支部班子一般不会调整,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某些村委会干部在村委换届前强烈要求进支部班子,以稳定自己的干部位置,这样以来,村支部就成了某些村干部的避风港。二是党员发展不优化。部分村支部书记存在狭隘思想,怕丢失自己的“江山”,不发展“外姓”党员,不吸收村内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拔尖人才,致使党员队伍不断老化,缺乏活力。三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不开党员会,不如实公开村务、财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级组织的信任度。
(五)乡镇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一是科级干部流动慢。由于科级干部在乡镇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的固定环境容易导致干部思想消极,得过且过,进取意识逐渐消磨。同时,与各村交往较多,人情关系熟悉,在工作中,难免带有感情,处理矛盾纠纷,有人说情,顾虑重重,批评干部,怕伤面子,瞻前顾后,致使矛盾不好化解,工作局面不好打开。二是一般干部管理难。机构改革之后,一些乡镇机关干部在编制“只减不增”的思想之配下,不求进取,只图守业,不谋发展,只求安稳;应付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就躲,见难题就绕。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社会影响,部分乡镇干部不再安分于自己的工资收入,而把主要心思用于经商或其他事情上,认为工作好不好,富裕自己最重要,导致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干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积极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办法,明确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村干部进、管、出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推行村干部报酬待遇绩效化,提高工资待遇。二是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三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重奖严惩。要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
(二)加强“两委”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理顺村支两委的关系,形成村支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民选村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克服片面的群众观念,充分发挥本地人办本地事的优势,不越级,不越权,诚信办事,为民办事,使党的各项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优化管理机制,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制定或执行制度坚持一个标准,一视同仁,领导带头,严格以制度规范干部行力。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分线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实行逐月考核,量化打分、年底总评,全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三是实行权责挂钩,双向规范机制。采取科级干部联系区、企业,乡干部联系村,村干部分包各组等方式,严格落实责任,对不能稳定区内、村内局势的,任务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力,推诿扯皮,造成工作失误的,要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决不手软。四是转变工作方式,抓好示范服务。农民不会干的干部要指导农民干;农民不敢干的干部要作示范;农民干不了的要带领农民干,以亲身实践让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懂得怎样做。五是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建设成为服务型基层组织。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引导组干部转变观念,增强素质,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创新工作载体,探索支部建设新途径。一是推行村支部换届,增强支部活力。严格程序,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每三年进行一次村支部换届工作,通过支部换届,把那些德高望重,群众基础牢,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党员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改变某些村干部把党支部当成避风港的想法,真正树立为民干成事,干实事的人才能立住脚的良好风气。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要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一些村党员发展不平衡、村组干部中党员偏少的问题。三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力度,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有效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采取流动党员定期书面思想汇报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线,切实改变不受组织约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甚至不交纳党费的“四不”现象。
(五)加快干部流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建立干部教育轮训机制。以党校培训、外出学习等为手段,动员和组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同时,实施轮训,加强对乡镇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二是完善乡镇干部交流机制。出台乡镇干部交流办法,实施干部交流意向调查,有针对性分批次的实施交流,激发干部活力。三是优化干部提拔机制。对工作踏实、成绩突出、品行兼优的优秀乡镇干部要及时提拔重用,以充分调动其干事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