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川镇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明显
提升素质集中服务深入基层惠及民生发展产业
英川镇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英川镇抓住基层组织建设年的有利契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并举”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工程,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助推基层组织出成效,真正实现了党建为民。
提升素质,突出农村党员带头作用。一是加大对村级班子和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培训,提高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带民奔富能力。今年以来,该镇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12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2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镇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二是充分发挥党报党刊、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英川镇政府统一为各村订阅了丽水日报、畲乡报、农村知识等报刊杂志,使农村党员在农闲时可以在农家书屋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加大对农村党员群众的培训力度,使农村党员群众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和致富本领。三是实行村干部走出去学回来工程。今年7月,组织村庄建设的11个村的村干部前往东坑、标溪学习村庄建设经验,并要求村干部将所学经验带回到本村村庄建设中。
集中服务,提高党员服务意识。该镇针对群众找人难、办事难等问题,利用县委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契机,投入资金,在各村建成集“管理、服务、项目发展”为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集中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及相关人员值班办公。就证件办理、各类补贴补助发放、纠纷调处等须多方办理的难事、急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镇有中心、村有服务站、生产组有联系员的村务平台网络。截止目前,共为群众办理证照、核报补贴等各项服务10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800人次,化解林业、民事等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做到“急事先办、难事尽办、特事特办”,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维护了稳定。
深入基层,提升群众信任指数。今年5月份,镇两委班子换届后,新班子成员通过镇会村开的形式,进入各村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依靠群众力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拉近了群众与党组织的关系。截止目前,镇新班子已经走访23个行政村,深入群众的做法得到各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各驻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听民声、查民情,促进问题的解决。年初以来,全镇干部共走访1000余户,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张,将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共为各村提出发展思路20多条,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00多件,大大提高了农村群众的信任指数。
惠及民生,提高群众满意程度。该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层设施建设。近年来,全镇共实施19个村的村庄整治工程,实现村内道路硬化27212米,改造栏厕1034户,通过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全面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今年继续安排8个村进行村庄整治,帮助农户改厕379个,卫生改栏398个,村内道路硬化9300米,新装路灯119盏。合计投入资金363.6万元。06年至今,基本完成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实现了全镇人畜饮水覆盖率达80%以上。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农村低保、合作医疗、“一事一议”等惠农政策的落实,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群众满意度得到很大提高。
发展产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该镇着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建设。通过食用百合项目推广,积极引导适合种植区域的农民进行种植,提升农民的收入,2011年,全镇共种植食用百合1700余亩,极大的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要求各村两委积极寻求适合各村发展的农业产业,进行空闲土地流转,引进符合实际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增加村集体收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
(英川镇政府:苏延锋)
第二篇:英川镇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英川镇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英川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全面贯彻落实好“三农”问题,促进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放在首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举措来抓,努力维护农民权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抓好省级农业特色“精品园”建设。英川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突出“种植抓特色”的思路,实践中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农民试种具有耐旱涝、生长期短、适应能力强、产出效益高的食用百合。2008年,镇政府出资1.35万元,引进4亩地的食用百合种植,试种成功;通过几年来的试种食用百合,其粗放型的种植,生长适应海拔300米到1200 米,十分适合我们山区发展,且英川镇外出人口多,田地闲置抛荒十分普遍,镇党委政府找准食用百合产业,进行全面推广。2010年英川镇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成立合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带农户的形式(其中低收入农户158户),有效解决了规模种植地多人少缺资金的发展制约,食用百合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以鲜品、干品的形式销售,鲜品每市斤售出最高价15元,主要销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其品质好,市场供不应求)亩产值达12000余元,仅此项给农民带来人均增收420元。2012年,全镇已种植食用百合2000余亩,辐射其他乡镇5000亩;食用百合产业培育初显成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吸引了5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去年该镇还成功举办了英川镇首届食用百合节,英川牌食用百合去年首次出去参展就获得了丽水市首次茭白节菜肴比赛一等奖和省农博会新产品金奖,今年英川食用百合精品园通过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验收,极大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抓好传统农业产业规模建设。英川镇一直以来都是黑木耳栽培大镇,经过5年扶持培育,2012年全镇共栽培黑木耳400多万袋,涉及全镇13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可为农民增收600多万,全镇目前共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6个,主要分布在湖后、隆川、黄洋口、隆上等村,多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合作社共带动800多人参与黑木耳栽培。大力推进板栗、油茶等经济林建设和用材林基地建设,进一步消灭荒山,绿化山野。深入实施 “兴林富民”工程,以黄洋口千亩板栗基地为基础,扩大生产规模,产业发展逐步向全镇拓展,目前已建成基地2000余亩;稳步推进油茶产业的发展,现已新建油茶基地1000亩;推进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全镇种植高山蔬菜300余亩;加快了工业用材林建设,形成基地1500亩;加强了英川高山蜜梨、红心李基地、吊瓜子基地管理,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量,其中高山蜜梨被列入全县梨产业核心示范辐射区。
积极探索新兴农业产业试种。在白坦村成立高山红谷、鲤鱼、田螺共育的生态园项目,通过土地流转,以合作社的方式将全村的500余亩土地进行流转,试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高山红谷,并在种植稻田中培育鲤鱼和田螺,形成生态农业,提高亩产值,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将向周边村推广。在王宅村试种新型板栗品种槐栗300多亩,引进云南大泡核桃云新1号试种,2012年种植面积300余亩,目前已经流转闲置土地900亩,已经预定2013年苗木17000余株,已覆盖鲍岱、英川、寨后、温堆、黄谢圩、湖后6个行政村。到2013年,核桃的种植面积将超过1000亩。
英川镇政府:苏延锋
第三篇:镇基层组织建设
山东宁阳东庄镇:“三个重点”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
山东省宁阳县东庄镇认真贯彻“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精神,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固本强基”工程,围绕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群众增收,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强基工程”,为加快推进富民强镇进程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明确发展目标,探索增收路子,力促集体经济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典型引路;逐村会诊,一村一策;强力推进,逐个销号”的工作思路,重点梳理推广培植增长点增收、利用收益型资产增收、盘活闲置资产增收、开发利用资源增收、有偿服务增收和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增收等路子;紧紧抓住市县选派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和我县“强基工程”包村大行动的机遇,积极利用好包村部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解决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起步难的问题;严格落实各种补贴政策,采取企业、部门分期分批帮扶发展的办法,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和信息上进行综合帮扶,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制定财税扶持、农业扶持、土地利用、科技帮扶等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力促群众增收,推进致富奔康进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干果基地建设这一重点工作,不断膨胀干果产业,实现“户均一亩果”的目标;大力发展集“种植、旅游、观光、体验、农庄”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建立完善以农技推广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为载体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创业等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围绕林果、畜牧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示范村,培育叫响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全镇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
提升服务功能,筑牢发展根基。不断优化党组织设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突出“书记抓、抓书记”这一重点,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创新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工作运行、激励保障、监督约束、考核评价等六项机制,着力提升他们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本领;加大基层干部培训经费投入,加强教育培训阵地建设,采取集中授课、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方式,强化党员干部培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党内民主氛围,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党员队伍活力,筑牢发展根基
第四篇:仁义镇中学基层组织建设年整改成效工作总结
仁义镇中学基层组织建设年整改成效工作总结
根据镇委的统一部署,我校党支部迅速展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首先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具体工作。学校非常重视,及时组织发动、加强学习、整改提高。活动氛围浓厚,活动开展扎实有序。通过活动,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活动紧密结合实际、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学、查、改,促进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党支部现有党员25人。文化程度大学22人,大专2人,高中的1人,其中女性党员4人,平均年龄23岁。
二、具体做法
(一)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发动。
3月20日,我校召开了党支部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组织发动,要求以这次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严要求自己讲操守、重品德、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促使全校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一是制定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学习的范围、内容以及工作要求。二是进行学习教育活动,于5月25日、26日,组织全校党员集中学习了《吴店镇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简明读本》;召开了支部会,会上传达学习了镇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为主题的文件精神。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
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李鸿忠从八个方面保持党的纯洁性》等内容;认真组织开展讨论,撰写心得体会10多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
(三)开展作风建设,巩固良好形象。
在学习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在全员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以“文明从教,专心教书”为主题的党员自评互评、领导点评工作。每位党员结合自己岗位实际,自我对照、自我剖析,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下一步应该加强的工作,明确个人整改方向,形成了共识。活动掀起了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使全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效果突出。
(四)对照问题,做好整改。
针对问题讲求整改实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为了整改见实效,支部不仅明确了制度,规范了行为,还以党小组的形式分别开展。推起了“学理论、学知识、学先进”的热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认识。扎实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确保学习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仁义镇中学支部
2012年10月8日
第五篇: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同样适用于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贫困地区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更需要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四届中全会决定,要
用3年时间把处于软弱和涣散状态的农村党支部分批地整顿好,建设好.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1994年10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会后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着眼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使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为此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即一个好领导班子,一支好队伍,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一个好经营机制,一套好管理制度,并把整顿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农村基层组织作为重点。为做好这项工作,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就3年内分期分批完成整顿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央在提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之后,对如何抓落实也非常重视,一直抓得很紧。1994年底,有关部门组成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政策研究室、民政部、农业部、共青团、全国妇联等10个部门参加了联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也是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日常工作.1995年10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同志做了主要报告。1996年3月1日,中央组织部又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电话会议,请全国2000多名县委书记到分会场听会。在电话会议上,张全景同志再次强调“三年看头年,二年是关键”,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落实落实再落实。
为了具体了解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央组织部于1995年和1996年派出6个蹲点调查组驻村,及时了解和反馈情况。下一步还将派出3个调查组,重点调查贫困地区如何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此同时,中组部召开一系列会议并组织10省区交叉检查,举办县(市)委书记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讨班。1996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做了题为《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报告,陈俊生同志就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基层组织建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山同志就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讲话,张全景同志做了题为《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向前进》的总结讲话。这次会议主要是正确估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研究、部署如何善始善终地完成3年整顿任务,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从两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工作路数一年比一年清楚,工作经验一年比一年丰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党委和各部门逐渐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办好农村的事情。而要办好农村的事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是关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较为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发展经济、科教兴农、扶贫开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移风易俗等工作中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各地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既突出整顿后进,又兼顾全面推进。各地党委相继制定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全国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7.7万个。据统计,全国有99.7县(市)委建立了农村党建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党委结合中心任务坚持抓,党委书记带头抓常委分工负责抓,有关部门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地还制定和实行了部门包村责任制,1995和1996两年,全国共有
108万名机关干部下乡驻村帮助工作,其中以上机关干部48万人。
(二)集中整顿了一批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的村党支部。
列入全国3年整顿计划的后进村党支部有14.1万个,占农村党支部总数的19.6。两年来整顿过的村共12.7万个,据1996年8月底9月初10个省区交叉检查结果分析,80以上的后进村,经
过整顿有了进步,有些变化较大。这些进步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初步解决了“有人办事”的问题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状况,普遍采取“内选”、“外返”、“上培”、“下派”、“横挂”、“纵联”等形式,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批整顿的村党支部中,新选任支部书记4.8万人。这些同志大多比较年轻,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较强。上任以后,可以迅速改变党支部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打开了工作局面,其中有的还由后进变成先进。
2、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初步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各地在整顿后进村时,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帮助后进村寻找经济发展路子的过程中,既扶持农户经营,又注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抓短平快项目,又注重抓好能长远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并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实行部门对口帮扶、富裕村带贫困村等措施,发展经济,有些已初见成效。
3、解决了一批影响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紧迫问题特别是在清理财务、整顿社会治安秩序、治山治水、通电修路、扶贫济困等方面,办了许多实事,收到良好效果,受到群众的好评。
(三)按照“五个好”的目标推动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各地在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同时,根据各类党支部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创建小康村,引导先进党支部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二是激励和帮助处于中间状态的村党支部赶先进,上水平;三是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各地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广泛开展村民自治活动,关于按照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村规民约,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与此同时,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也有所改善和加强。
(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有了较大进步
各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按照中组部、中宣部的要求,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和干部。据统计,两年来,共培训乡村两级党员干部88.5万人,党员骨干1109.7万人。有些地方省、地、县、乡分级负责,一齐动手抓培训。培训中,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增强党员、干部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五)乡镇党委的建设和整顿正在逐步展开
各地结合乡镇党委和政府换届工作,从三个方面有计划地开展整顿建设工作。
1、查、摸底、排队
有些省区组织了专门力量,对乡镇党委的现状进行专题调查。
2、制定规划,明确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有些省区以文件形式下发了乡镇党委建设意见,并明确要求,乡镇党委建设要着重解决少数班子作风建设不好、领导能力不强、工作水平不高、少数干部作风漂浮、以权谋私等问题。
3、着手整顿后进乡镇党委
经过两年来的整顿和建设,广大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一批后进村党支部有了明显变化,其自身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号召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和增强。在1996年战胜特大洪涝灾害的斗争中,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称赞。这也是对两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工作的检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整顿中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少数领导同志对抓好这项工作的认识和工作不到位。有的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抓党的建设是软指标,尚未摆正二者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跑项目、引资金和迎来送往上。有的对农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观风向,听风声,工作时紧时松。有的习惯于大轰大嗡,工作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还有一些人在经过两年整顿之后,产生松劲情绪、畏难情绪或差不多的思想,有的地方宣布整顿任务已经完成。摆出一副收摊架势等等。
第二,一些地方整顿工作质量不高。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党支部整顿工作大体是“四四二”,就是说,有40的村党支部经过整顿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变化比较大,党支部可以独立地开展工作;有40的村党支部经过整顿解决了问题,也有新变化,但党支部班子还比较软弱,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遇到新的矛盾,仍然束手无策;20的村,虽经整顿,但总是解决得不好或者还没有真正解决。有的分类排队时未做深入的调查分析,片面地把一些能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班子就作为好班子;还有的没有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只重视找路子,上项目,忽视班子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现在真正能达到“五个好”的只是极少数。
第三,相当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