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16:5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收集)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收集)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

第一篇:(收集)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

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

过去七年,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七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农民增收、环境建设、化解债务等五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了镇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开创了我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七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8倍,财政收入增长4.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较好地实现了“十五”计划预定的目标和任务,并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七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工业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巩固拓展建筑市场,全镇经济建设不断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迈进。

“三农”形势逐年好转。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实施“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落实惠农措施,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了农村稳定。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七年来,共推广优质良种94万公斤,种植面积达22.7万亩,有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亩均增收200元。着力搞好农民科技培训。七年来,通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共培训农民18批近2万人次, 培育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民,有效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新型农机具56台(套),新建、改造泵站6座,农业机械化率达90%以上。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不断加大绿化投入。全镇森林覆盖率七年中提高了7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河道疏浚和农村危桥改造工作。七年来,共完成河道疏浚42条,土方189.2万方,多次被评为通州市“水利工作先进镇”。新建改建农村桥梁85座,有效的改善了农村水环境和交通环境。持续推进项目农业建设。七年来,投入资金近亿元,新建了长盛休闲、亭南油桃园、亭东葡萄园、星驰观赏鱼、玉林粮油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做强了西亭脆饼、通民淀粉等传统特色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项目农业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七年来,我们牢固确立“以工兴镇”战略,全镇上下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作为全镇干群的第一要事,始终做到力度不减、目标不降,逐步形成了绿色能源、纺织服装、电子电缆、食品加工、五金机械等五大特色产业。预计2007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53.2亿元,销售收入51亿元,利税4.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8.8%、16%、15.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6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04亿元,同比增长30.8 %、30.5%、52.7%。在工业化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扬长避短,科学规划建立了镇工业集中区、纱场民营经济小区、石江公路、平海公路工业经济带,为全镇民营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七年来,1

通过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依科电缆、江亭电源、西亭脆饼、兴奥服装为代表的一批原有骨干企业通过增加投入、扩大产能、加强管理,企业产值利税均有了大幅提升。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发动全民创业,一大批规模企业落户西亭,共谋发展。以桑夏太阳能、凯诚纺织为代表的新兴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外资水平连年实现“撑杆跳”,以永旭升制衣、三海服饰、南福工艺品为代表的新办外资企业为提升我镇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和加快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较大贡献。通过实施“四名战略”,江苏桑夏太阳能产业有限公司“桑夏”商标晋升为中国驰名商标,其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西亭脆饼再次通过江苏省著名商标认定,正在积极申报“中华老字号”。2007年全镇实有各类有限责任公司378家,为2000年的6倍,其中规模企业数27家,比2000年增长5倍以上;规模企业销售收入为2000年7.5倍,新增亿元企业4家。财政工作跃上新台阶。分别于2004年、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财政收入上台阶镇,2006年、2007年财政收入分别在2004年、2005年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建筑业配套改革,奋力开拓建筑市场。南通永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优秀人才、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山西建筑市场,同时积极进军房地产市场。海天建筑安装工程公司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有效化解了累积性的债务和矛盾。2007年全镇建筑施工产值突破3亿元,成为我市建筑强镇之一。放开搞活,优化结构,第三产业取得新业绩。通过采取政策扶持、配套服务、产业引导等措施,依托沿街、沿路等优势,鼓励干部双带、推动全民创业,多渠道多层次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新增50万元以上三产项目80个,实现总投资3亿元。积极推进农贸市场改革,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市场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规范生猪屠宰管理,建成标准化生猪屠宰场,实现了定点屠宰的市定目标,“放心肉”工程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市场6家,一大批乡土能人纷纷加入离土不离乡的创业大潮,2007年全镇百户家庭创业率达21%,创三产增加值

1.91亿元。

二、各项改革逐步深入

过去七年,是我镇各项改革逐步实施到位的七年。七年来,通过完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公有资本全部从企业退出。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监督管理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需要,巩固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积极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础上试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探索各种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土地经营模式。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执行村帐镇记和集中记帐管理制度,坚持定期向农民公开村级财务等有关重大事项。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规定,免征农业税,规范农村规费征收,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通过合作基金会清理和债权债务清收,化解合作基金会债务1300多万元,全体股民股金和利息得到全部兑现。通过多方筹资,化解了原职中教育负债近600万元。

积极推行机关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机关目标责任考核管理,通过组建四大服务中

心,实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争上岗,事业人员精简近四分之一。积极推行政事分开,加强机关预算外资金管理。

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稳妥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全镇参合率达90.6%以上。实施卫生资源市场化配置。通过改制,社区医院在医技人员和医疗器械、医疗环境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善,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推行幼教事业改革,两家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提高。

三、镇村环境明显改观

过去七年,我们按照协调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发展,逐步到位的原则,大力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建议、意见的基础上,聘请权威部门重新修编了《西亭镇总体规划》和《西亭镇镇村布局规划》,为“十一五”期间镇村建设描绘了新蓝图。全面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部分村居集居区雏形初现。利用市场化手段和招商引资办法盘活镇区土地等公共资源,缓解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镇区面貌得到改善。规划建设了镇财政所、土管所办公楼、机关综合楼、原垃圾填埋场开发及镇西商住楼开发工程。配合市交通局完成平海公路建设。坚持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并重。七年来复垦土地910.5亩,依法征地735亩,实现了占补平衡。加强镇区管理,完善镇区基础设施配套。更新、改造、新装路灯100余盏,镇区隔离栏建设正在有序施工。

大力实施镇村道路通达工程。七年来,通过多元化融资,全镇新建农村灰黑公路30余公里,维修灰黑公路7公里,维修晴雨路35公里。全镇形成“三横五竖”交通框架格局,极大地改善了全镇交通环境。

大力推进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通过财政补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即将交付使用。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过去七年,我们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西亭的奋斗目标,加速推进全镇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大力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好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

坚持科教兴镇,教育优先方针,奋力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实施了西亭初中综合楼、西亭小学操场建设工程。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建设,新建了西亭初中标准化田径场,新办了西亭学驾院,重建了纱场幼儿园。整合教育资源,实施了村级小学撤并改造工程,形成一中心两村小的小教格局。将西亭职中、纱场初中先后归并给西亭初中,扩建富士康模具培训中心,全镇的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的同时,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行“两免一补”,确保特困家庭子女及孤儿正常就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西亭初中建成省示范初中、西亭小学建成省实验小学、西亭幼儿园建成南通市一类幼儿园、西亭驾校建成南通市模范驾校。在此基础上,我镇教育现代化工作于2006年一举通过省级验收。

切实搞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组建了为农民提供六位一体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健教、康复指导、计划生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了镇卫生所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计生常规管理,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内。人口素质逐年提高。全镇已有672人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有线广播通响率进一步提高。加大科技型项目的扶持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江苏省科普示范市先进集体。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元宵节灯谜竞猜、乒乓球比赛、首届职工运动会和篮球赛等活动。2007年我镇被评为市社会事业工作先进集体。通过多元化投入,全镇分两期共投入近200万元建成了南通市标准化乡镇敬老院。西亭自来水厂成功改制,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实施了居民饮用自来水扫尾工程。全镇居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全面通过了市饮用自来水合格镇的检查验收。

五、和谐创建深入人心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民主法治。积极推行民主化、法治化、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认真落实人大代表的各项建议、批评和意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积极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户争创活动,引导群众诚信经营、诚信兴业、诚信致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自觉倡导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互助、谦让、包容、团结的道德风尚,促进了全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2006年我镇再次获通州市“文明镇”称号。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注意学法、正确用法、自觉守法的水平,提高社会法制化程度。加强四中心建设(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社区专业社工中心、流动人口管理中心及技防监控中心)。完善镇保安联防大队,配优配全保安联防队员,增强辅警力量。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创建“法治南通合格镇”为目标,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对违法犯罪、邪教和“黄赌毒”丑恶势力的预防和打击力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办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民调工作,健全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大调解中心的作用,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群众的疑点问题,积极做好宣传解释和正面引导工作,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七年来,没有出现赴宁进京越级上访、群访、集访,没有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2006年度,我镇被南通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安全镇”称号。

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坚决杜绝重大恶性事故,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视社会保障工作,想方设法办好村干部养老保险,认真抓好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全体在职公教人员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所有事业人员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全覆盖。办好民政福利事业,关心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扶助体系,帮助困难群众自主自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搞好双拥、人武、统战、环保、文档、保密、工会、妇女、儿童、老龄、关心下一代和残疾人事业等工作。我镇近三年连续被评为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镇司法所建成省规范化司法所。扶残助残及残疾人工作多次获上级表彰。

第二篇:本届政府以来工作总结

本届政府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总结及 未来5年发展思路和2012年工作安排

按照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届政府(2007-2011年)以来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简要回顾

自2002年以来,在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推动下,我市致力于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伴随着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力政策支持,在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本届政府借助************战略的实施,围绕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实现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2010年高增长、高基数的不利局面,我市工业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一)主要工作成果

1、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增强。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22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GDP3.1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14.7%,2006年以来年均增速 1 高于全市GDP2.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32.1亿元,同比增长17.2%,高于GDP增速3.2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实现综合效益指数199.82,同比提高6.16个百分点,比2006年提高52.52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利税总额271.1亿元,同比增长20.5%,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29%。

预计201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GDP1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14.7%,2006年以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2.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同比增长14 %,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实现综合效益指数220,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比2006年提高73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利税总额280亿元,同比增长7%。

2、工业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受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战略推动,工业投资实现高速增长。2011年,全市预计完成工业投资860亿元,同比增长40%。2007-2011年,我市预计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764 亿元,是2002-2006年5年累计投资的4.3倍,年均增速高达40.0%,比上一个五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到2010年,*******************。

3、大项目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提高到2010年的126亿元,提高了3.2倍,年均增长43%,高出全市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以上,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4、非公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 2 现非公经济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6.5%,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15.2%,高于全市GDP平均增长速度1.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2006年末的49%提高到52%,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上交税金242.2亿元,年均增长24.7%,高于全市税收平均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由58.6%提高到64.9%;非公经济就业人员达到152.9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的62.3%。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全市经济增长、增加地方收入、安置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两化融合”进程不断加快,重点推动100户企业信息化,****************

6、节能降耗成果显著。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4%,2006年以来年均下降8.8%,累计下降37%,超额完成省下达25%的目标;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由2.4吨标煤下降为1.574 吨标煤,比GDP能耗下降高出15.4个百分点,为我市GDP能耗下降21.6%提供了78%的贡献率,以年均3.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工业增加值平均16%的增长。*************

7、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围绕实施新战略,工业布局调整进一步加快,***************

8、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201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624户(老口径),比2006年增长1倍。培育了亿元以上工业企业230户,其中百亿元以上企业4户,10亿 3 元以上企业38户。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950户(新口径),比上年增加100户。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11年,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3.5%,是2007年的1.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6年75.7%,上升到2011年的84%,提高了8.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产业实现增加值从2006年的65.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55亿元,年均增长31.2%。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人工晶体技术、百万千瓦级核岛及常规岛技术、铝镁合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民用航空、碳纤维制造技术等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奠定了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主要体会

回顾五年的工作,使我们体会到,要想促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大发展,工作中我们一是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服务的理念,只有通过扎实的服务,才能推动工作向前发展,才能真正把工信委打造成“企业之家”;二是只有更加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包括对行业的研究,才能站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在思路上正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提升服务能力;三是只有比以前更加注重操作,注重把思路转化成工作,最终落实到企业、项目上,才能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只有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例如:处与处之间的配合、跟部门之间的衔接,包括每一件事的衔接等等,并一以贯之地抓好每一件事的落实,才能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市当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面临的形势。***********。

2、存在的问题。从当前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滞后仍然是工业的主要矛盾。**************** 二是工业投资缺乏战略性项目问题尚未解决。****************** 三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尚未发生根本转变,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还很繁重。**************** 四是园区小而散、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尚未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五是技术创新体系仍然不够完善。************* 七是非公经济总量规模小,缺少新的可牵动的增长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大。*************

三、未来5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及重点任务

第三篇:为认真贯彻实施本届政府

为认真贯彻实施本届政府(2003—2007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现行有关环境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坚持远近结合、以近为主的原则;坚持考核与日常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二、管理机制

(一)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共同负责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以市政府同各县(市)区政府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将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制度。责任期限与政府任期相同,一般为五年,各县(市)区政府与基层签订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期限可视情况自行确定。

(三)各县(市)区政府要定期向市政府报告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每年要向当地政府报告所承担环境保护指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四)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签订内容原则上不能变更,如确需调整,须由下级政府呈报上级政府批准。有关工程项目可视具体情况以保证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为原则进行适当调整,由下级环保部门报上级环保部门审批。

(五)涉及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由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协调确定,并按管理权限,将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

(六)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

三、考评内容与指标体系

各县(市)考核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污染防治指标、生态环境建设指标、环境保护投资比例指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环境管理与执法等七个方面的指标;各区考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环境保护投资比例指标、污染防治指标、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环境管理与执法等六个方面的指标。

(一)环境质量指标

1、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TSP(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平均值。

2、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水环境各监测断面考核指标为河流水质11项指标、湖库水质13项指标。

3、各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005年底以前,考核市政府下达给各县(市)区政府的“十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确定的六项污染物控制目标。2006年和2007年,按照省里部署,另行确定考核内容。

按照“十五”总量控制计划的规定,各县(市)区将六项污染物排放量和净削减量分别落实到2003、2004和2005年,现已达到总量控制目标的可不制定削减任务,但必须控制在规定的总量控制目标之内。

(三)污染防治指标

2007年以前,各县(市)区所有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各县(市)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四)生态环境建设指标

各县(市)到2007年前完成一个有机食品基地和一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乡镇;各区完成一个有机食品基地和一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每年要核定每个项目进展形象化目标和完成期限。

第四篇:凌河区“十五”以来政府工作总结

凌河区“十五”以来政府工作总结

“十五”以来的三年,是凌河区经济与社会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三年。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凌河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实施“五大工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确保了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全区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年来,我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1年,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绝对数在锦州各县(市)区中从97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二位,我区连续四年获得省“发展经济先进区”称号。

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461万元,为年计划的112.2%,比上年增长12.6%;工业总产值67078万元,为年计划的105.6%,比上年增长15.6%;社会商品销售额355967万元,为年计划的112.3%,比上年增长22.8%;地方财政收入12491万元,为预算的131.9%,比上年增长36.1%;全口径财政收入15934万元,为年计划的129%,比上年增长37.9%。

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9572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工业总产值71609.7万元,为年计划的105.3%,比上年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0451万元,为年计划的202.5%,比上年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0000万元,为年计划的107.8%,比上年增长18.8%,地方财政收入14051万元,为预算的113.3%,比上年增长12.5%;全口径财政收入18363万元,为预算的113.4%,比上年增长1 5.2%。

2003年,预计全区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000万元,为年计划的102.2%,比上年增长15.0%;工业总产值83000万元,为年计划的102.5%,比上年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300万元,为年计划的103.1%,比上年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6000万元,为年计划的103.2%,比上年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14500万元,为预算的118.9%;全口径财政收入20210万元,为预算的103.6%,比上年增长1 5.0%。

二、“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工程”成效显著

我区始终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深入实施“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工程”,使第三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档次不断提高。

1、市场建设与整治步伐加快。投资3600万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辽西文化商城于2001年9月8日正式开业,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文化交流场所和文化用品市场。占地5000平方米的石桥子综合市场于2001年12月上旬投入使用。闲置多年、面积3000平方米的牡丹市场南大厅,改建成锦州百姓家庭装修市场,于2001年12月开业。投资1600万元,对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东大厅进行整体改造,安装了中央空调和自然采光玻璃项棚,铺设了大理石地面,更换了柜台,每个业户安装电话,并完成了电脑网络布线,使其成为辽西最大的商场式批发市场。投资100万元,于2003年对西大厅进行改造,现500个摊位已全部出租营业。投资270万元,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胜河市场扩建工程于2002年10月末全面完工,新建门市70个,厅棚2000平方米。经多方招商,经营面积分别为6600平方米和1000平方米的锦州瑞威休闲购物广场、明珠购物广场先后于2002年2月1日和9月21日开业运营。辽西小商品城建设进展顺利。2003年,我区规划在正大街道辖区1平方公里范围内以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建设7条专业街、1个物流配送中心。现已制定了项目规划,完成了项目包装工作。2003年先期建设湖北路劳保用品和重庆路饮料食品两条专业街,正分步对外招商。目前全区市场已达34处,年交易额20亿元。

2、休闲娱乐场所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投资1000万元、面积4000平方米位于小凌河畔的城市海景乐园建成并于2001年投入使用。占地200亩,集游泳馆、高尔夫球场、射击场、水上公园5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北园假日俱乐部于2001年整体开业。位于中央大街的元都酒店,19层的主体工程已完工,现正在进行内外装修。预计2004年5月开业运营。

3、专业街建取得初步进展。锦铁街道上海路文体用品一条街、宜昌路牌匾一条街、贵州街汽车美容一条街、延安路娱乐一条街、南昌路小吃一条街、南京路休闲娱乐一条街、南京路太阳能热水器一条街等12条专业街已见雏形。专业街已成为我区第三产业的新亮点。

4、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锦州电子信息商城进一步繁荣。锦州电子信息商城规模继续扩大,举办了2001年“锦州之春”网络产品展销会、BtoB电子商务平台演示会和“天普杯”电脑游戏大赛,承办了锦州市第二届电脑节。开通了锦州商维网站。完成了商城有限责任公司的分体运行。吸纳我市IT业160多户知名商家组建了锦州市信息技术行业商会。电子信息商城目前经营面积近万平方米,业户200余家,经营范围已拓展到网络工程施工、软件开发等领域,市场覆盖辽西地区,通联东北其它省市,商城年交易额达2亿元。房地产开发业迅速发展。三年来竣工面积90余万平方米,实现税收12579万元,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达35户。关屯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同海南佳宝房地产开发公司达成协议,现已进入工程设计、投资预算、组建公司、办理执照阶段。

5、新型经营业态迅速崛起。区政府继续大力发展以物流企业和连锁经营为主的新型经营业态。以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为载体组建辽西物流配送中心,中心于2002年5月28日挂牌运营,建成了商品信息的数据库框架,录入了4000多种商品信息,全部配齐微机,加盟会员达4000户,配送车辆达200辆。目前正在进行软件设计。位于锦州港的恒大港口物流中心占地300亩,投资1亿元。已建成5 万平方米散储仓库,完成了8万平方米集装箱散堆场、信息平台、海员俱乐部、办公大楼主体工程以及两个万米封闭式仓库基础工程,正在收尾续建中,已与中海集团签定仓储运输合同,预计2003年11月末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以华联超市为依托,利用社区资源,建设社区连锁店。已有9户开业,其它正在进行选址等筹备工作。

三、“第二产业再造工程”稳步推进

区政府把第二产业作为构筑稳定税源基础,增强发展后劲,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1、扶持壮大一批企业。紫荆合金厂、宏运合金厂、澳铁车辆配件厂等10户企业和冶金技术研究所、东兴包装材料厂等5户科技型企业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2、区属企业进一步放开搞活。2001年区帆布厂通过投资入股组建了锦州三强工业布有限责任公司,再次启动生产,目前年产值500余万元。

3、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企业。三年来,全区共引进工业企业141户,其中辽西金属加工厂、宏丰印染厂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

4、工业园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凌河新区规划600亩土地,建设凌河工业园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征地工作,于2003年7月17日开工奠基,引进入园企业5户。

5、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稳步推进。锦州宏运合金厂钴氧化物生产线完成了车间整修和设备调试,已进行试生产,预计全年实现产值 1800万元。锦州凌容精细化工厂投资500万元,购地2000平方米,完成了无碳复写纸染料溶剂油生产线扩建工程。建设铁北热电厂项目省计委已批准立项,我区已与两锦电业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组建了股份公司,正在重新选址。凌河软件园经营面积270平方米,已于2003年7月31日举行开园仪式,现已引进入园企业9家,预计全年实现产值600万元。

四、“第一产业精品工程”初见成效

三年来,我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发展绿色高效和观光旅游农业。高科技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了占地13亩的示范园,占地100亩的特色苗木区初具规模,栽植苗木64个品种、80万株。有4家个体农户入驻花卉示范园。鲜储果菜批发基地储各种蔬菜、水果能力达100吨以上。农业生态园建设完成项目初步规划,正在完善规划并进行经济效益测算。

五、“十百千万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三年来,我区大力开展“十百千万工程”创税达标竞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口径财政收入以每年2000万元速度增长。预计到年底,全区将有10个社区企业税收超十万元;3 个社区税收超百万元;11个街道、2个主管局税收超千万元;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2亿元。

六、“人才储备与开发工程”顺利实施

三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目前,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950人,创办企业780户,科技人才达580人,创办科技型企业148户。以建立社区为契机,通过公开招聘,优化了社区干部结构,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38岁,90%以上达到高中文化,大专以上文化超过1/3。“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进展顺利,全区社区配备大学生已达52人。

七、招商引资取得可喜成果

2001年以来,全区招商引资累计到位额120810万元,新建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12户,500万元以上企业53户。完成合同外资额3450万美元,外资实际到位额794.5万美元。其中较大项目有中英合资华伦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到位额235万美元;锦港合资元都大酒店有限公司到位400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额621万美元,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意大利、印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区共有“三资”企业18户,其中工业加工企业11户,饮服企业7户。今年以来,我区以市项目年为契机,狠抓了项目建设。建立了动态的区、街两级项目库。区级项目库共备存各类重点项目40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500万元以上项目21个。二级项目库(街道项目库)录入投资1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

八、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以来,我区先后对北湖小学、解放小学等7所学校(园)进行校舍系列开发改造改造,新建教学楼3.2 万平方米。目前,已有6所学校(园)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从整体上优化了我区教育资源,提升了教育形象,使我区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为创建“双高”“普九”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实行教师“双聘制”,双聘率保持在95%以上。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成果。我区被确定为全国课改实验区、锦州地区唯一一家辽宁省教师“校本”培训试验区和省实施素质教育先期启动实验区。我区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19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2、城市建设与管理不断加强。实施了区街两级环卫体制改革,对43条区管街路和86条原街管街巷路清扫权集中到区环卫处,实行承包制和人员竞聘上岗,环卫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年整治率达100%。累计植树35万株,绿化了城区环境。

3、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成立了市公安创伤救治指定医院,从根本上解决了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使区医院发生了振奋人心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总收入突破800万元。各院站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医护质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到年末各院站实现收入将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达32个,覆盖面达95%。防治“非典”工作组织到位,措施得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受到市领导的多次肯定和表扬。

4、社区建设跃上新台阶。我区继获得省“社区建设示范区”荣誉后,又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61个社区全部安装了电话,配置了电脑,建立服务站53个,医务室51个,警务室61个,文化活动室56个,全区“一站四室”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广泛开展社区服务,服务网点4558个,基本实现了“8项40类服务”不出社区。圆满完成了第六届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双拥”工作扎实深入,“共建”活动成效明显。我区连续三次获省“双拥模范区”称号。

5、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达98%;养老保险覆盖面、个人帐户做实率、养老金及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深入实施再就业工程,累计安置就业6万人次,再就业率达9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全区首批74个行政事业单位2400人参加了医疗保险。

总结三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要实现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必须从凌河区的实际出发,遵循发展规律,研究发展思路;必须弘扬创新精神,靠改革推动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兴区”,吸引更多的境外、域外资金、人才和项目,为我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XX镇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及2021年工作总结和下届政府任职期间、2022年工作打算

XX镇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及2021年工作总结和下届政府任职期间、2022年工作打算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伟大建党xx周年,同时也是XX镇在发展征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XX镇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县委的各项战略部署,以强农兴镇、产业富镇、农旅结合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空前考验,实现了稳中前进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这一年,我们攻坚克难,疫情防控更有保障。

面对不断反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镇上下团结一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防疫政策宣传、高铁站防控卡点排查、物资调配保障、外出返镇人员居家隔离等方面上用心用力,建立镇、村、组三级联防联控网,走村入户动员群众接种疫苗,织密群防群治战疫防线,取得了人员“零感染”、疫情“零输入”、病例“零发生”、第一针接种“全覆盖”的阶段性防控成果。

(二)这一年,我们强基固本,乡村振兴更好开局。

全面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后,全镇上下抢抓发展新机遇,强化发展新举措,增强发展新动力,围绕“三特三新一塑造”发展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对全镇110户404人脱贫监测户、190户731人边缘户重点监测,逐一化解,无一例脱贫人口出现返贫现象。

(三)这一年,我们情系百姓,民生事业更有温度。

抓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两大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到评定“公平、公正、公开”“应保尽保”,全面落实“3+1”保障以及就业惠民政策。组织完成530人劳动技能培训任务。实现劳务输出约2102余人。

(四)这一年,我们增速提效,经济发展更有活力。

我们依托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持续推动复工复产复市,集力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现XX镇城乡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8万元,较2015年底增加233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4亿元。

二、2017年-2021年工作回顾

2017至2021年时期是XX镇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决胜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抗击新冠疫情、抵御自然灾害、防范重大风险等重重考验中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全镇经济发展有序、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工作争创一流,先后荣获“国家卫生乡镇”“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贵州省森林乡镇”“2019年全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我们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

(一)五年来,我们精准施策,砥砺奋进,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收官。

一是贫困人口全面清零。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补短板、强弱项,全镇2147户811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稳定脱贫,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二是返贫风险全面化解。对全镇110户404人脱贫监测户、190户731人边缘户重点监测,逐一化解,无一例脱贫人口出现返贫现象。三是内生动力大幅提升。我们尽锐出战,省、州、县、镇“四级”先后选派下沉干部188名,划分网格232个,持续用好“干部当家”工作机制,与贫困群众打伙计、认亲戚,同吃“连心饭”、同住“暖心屋”、同干“连心活”,帮助群众算收支账、脱贫账,理清脱贫思路,树立发展信心,引导群众树立脱贫自信。内生动力与群众认可度实现双提升,在脱贫攻坚评估考评中群众认可度达到99%以上,为推动乡村振兴开了局。

(二)五年来,我们瞄准靶心,冲刺发力,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修建水利沟渠5300米,覆盖灌溉面积达1200亩。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二是农村用电保障更加有力。五年来实施电网升级改造项目5个(子项目18个),总投资352万元,新装电表1531个,新立电杆376根,10千伏线路建设2.931千米,400伏线路8.619千米,220伏线路8.607千米,新安装变压器21台,新增供电容量1250千伏安,实现100%的行政村有供电保障、有可靠供电。三是群众出行条件更加便利。五年来,完成寨内道路硬化19.55万平方米,产业路建设24.87公里,新建桥梁6座,新安装路灯1867盏,完成村级公路建设31条120.55公里,组组通103.99公里。四是小城镇建设稳中有进。五年来,新建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完善新区配套基础设施。建成204户1013人的生态移民工程、36套计生、卫生公租房和幼儿园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万元的XX大桥建成投入使用;农贸市场、11层公租房、新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和XX河堤工程实施并投入使用。养老院及银行、通讯等单位用房落实选址,休闲广场、重阳大桥、牲畜交易市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项目正陆续争取落地动工,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五年来,我们村社联建,壮大实体,产业发展不断提档升级。

一是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以组织发动为着力点,在抓好6.8万亩葡萄、3500亩枇杷、5400亩黄桃管护的基础上,完成5090亩葡萄和300亩枇杷提质增效。短平快产业上,以燕高坝区和重阳坝区为产业发展增长极,辐射带动全镇蔬菜种植2.64万亩,实现生猪出栏1.5万头。二是发展模式更加合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社联建”等方式,以村社合一为增长极,7个行政村累计村集体经济达225.7万元,年分红达20万元。以庭院经济为新动能,带动群众发展枇杷、食用菌、贡香制作等庭院经济,建成5个庭院经济示范点。以点带面,拓宽群众收入渠道。

(四)五年来,我们创新探索,常抓严管,治理体系迸发澎湃活力。

我们织牢基层社会治理网,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进群众共建共治共享。一是市场整治成效突出。集中力量整治占道经营约860起、整治野烂广告500余处,整治流窜经营300余次,依法拆除各种违建构建物10余处,清理占道堆物150余处,下达各类整改通知共计60余份,新增赶集市场摊位100余个,有效打击违法违规建筑、占道经营等不良现象的发展势头。二是信访调解成果丰硕。通过开展“化积案、解民忧、促和谐”活动,化解信访积案658件,接待群众来电来访563余人次,其中法律咨询480余人次,协助调解处理林地林木纠纷168件,调处率达98.6%。三是平安建设纵深推进。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56件,调解率100%,调处成功率98%,全镇有2个行政村获得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连续五年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四是基层治理活力增强。五年来,我们坚持村组先行先试,探索形成“积分超市”“十户一体”“六小六大”“四治融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基层治理新模式,群众主动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高,凸显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组内共管共治体系初步形成,3个行政村获得2020年省级村规民约示范村。

(五)五年来,我们关注民生,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我们坚持民生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教育保障成效明显。全镇建档立卡适龄儿童,全部享受教育精准扶贫资助,高中及以上就读学生享受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人员共计2406人次,共计758.54万元。全面落实“教育线”与“行政线”双线“控辍”责任制,全镇没有出现一例因贫失学辍学现象。二是医疗保障全面提升。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贫困户参合率100%,完成17个卫生室规范化建设,11个农村中小学医务室标准化建设,贫困人口“三重”医疗和一站式服务得到全面保障。三是住房保障全面推进。五年来,全镇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959户,申请危改资金3494.4万元,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38户1827人,复垦复绿旧房拆除163户,实现系统标识全搬迁目标。老旧房透风漏雨整治433户,改厨1283个、改厕1206个、改圈148个,投入资金达458.12万元,群众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四是兜底保障全面落实。按照“应保尽保、应退则退、按标施保”的原则,五年来,共发放低保资金、特困供养资金、孤儿补助金等5092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五是就业能力持续提高。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364余人(次),安置生态护林员591人,就业援助363人,扶贫专岗119人,公益性岗位38人。积极依托对口帮扶渠道组织劳务输出,累计转移就业超过6.8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六)五年来,我们增强效能、转变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一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持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加强诚信政府建设,政府公信力稳步提升。二是推进高效政府建设。坚持“实在、实干、实绩”工作导向,精简会议、压缩文件,最大限度减少事务性活动,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上,推动更多资源和力量向基层下沉,机构运转更加高效,行政办事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三是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持续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等重点领域监管,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五年来,政治更加清明、政府更加清廉、干部更加清正。

三、2022年-2026年主要目标任务及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至2026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按照省委“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和州委“六大引领工程”,围绕县委《中共XX水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今后五年主要预期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以作风建设为保障,聚焦完成重大项目发展、基层治理完善、民生服务强化、生态环保提升、乡村治理规范等重点工作,努力开创XX发展新格局。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9.5%左右;招商引资增长10.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左右。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一年,做好全年工作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2022年XX镇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新阶段、抢抓新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根据省、州、县的发展规划,结合XX镇实际,围绕“三特三新一塑造”的发展定位,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招商引资增长10.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以上。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山地特色,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精准谋划,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激活城镇发展“动力源”,努力在城镇化建设中开新路,重点将把普屯村打造成为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点。一是优化盘活城镇空间资源。依托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严格落实“七严禁”要求,按照“八个一批”化债措施,用好政策,整合盘活历史遗留项目、土地资源,推动高铁小城镇建设和安置区建设,高效处置资产,稳妥消化存量。二是加快城镇建设项目谋划。抢抓“十四五”发展机遇,抓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项目谋划、申报和落实,谋划储备“十四五”重大项目,积极完善推动XX县高铁站至县城快速干道、XX县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三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完善集镇管理体制,推动集镇道路硬化、排洪工程、人行道硬化、路灯亮化及绿化建设工程,逐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探索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要素在集镇环卫、绿化亮化、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配置作用,全面提升城镇品质。

(二)聚焦优势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新跨越。

建设新型工业化是推动XX镇发展的现实之需,坚持以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工业经济转型,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和培育一批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全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一是推进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发展。加快高硐、阳基、重阳村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为主导的轻工业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民族工艺品”制造业,将民族手工艺品进行统一策划、包装,提升民族特色商品附加值,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民族特色工艺品的产业链,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产业链优化升级步伐。坚持以农产品深加工新发展理念,争取将6.8万亩葡萄、3500亩枇杷纳入全县农产品加工范畴,加快葡萄和枇杷产业冷库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推动XX农特产品“黔货出山”。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新型建材,推动群山木业等一批加工业发展,构建“育、造、采”深加工一体的林木全产业链,实现传统林木业绿色循环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校具制造和家具制造为主的木制品制造工业中心。

(三)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新提升。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加大农业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持续跟踪脱贫户、边缘户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返贫和不发生新的贫困。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持续保障群众住房安全。主动对接、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加大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加快实现“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转变。二是做大做强山地特色农业。围绕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宜养则养的发展思路,激活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构建以优质蔬菜、精品水果为主导,食用菌、生态畜禽等共同发展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燕高村精品辣椒和早熟蔬菜种植,阳基村、重阳村枇杷、蔬菜和林下养殖,交梨村、前进村葡萄品种改良、葡萄园下体验经济发展,并借助“十公里葡萄长廊”“中国水晶葡萄之乡”品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植入民族文化,推动乡村旅游,打造山地特色农旅结合的新样板。三是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按照“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利用公司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人才,推动全镇生猪年内复养补栏工作;全力盘活永合、总奖、重阳、前进4个闲置养猪场;加快推动燕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肉牛养殖项目扩大规模,进一步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贫困群众分红。四是建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充分利用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员配置,完善合作社运营管理制度,推动合作社高效顺畅运转。加强对合作社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各合作社发展的产业,运营的项目,争取项目组织进行精准培训,重点培训市场营销、项目包装、财务管理、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内容,帮助提高能力、推动合作社发展。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实现30%的村作为收益分配试点,组织指导试点村开展好利益分配,以点带面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落到实处,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活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动力。

(四)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激活新型乡村民族旅游产业新动能。

围绕县委关于XX镇“创新探索做山地特色农旅结合新样板”的目标定位,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的思路,大力发展避暑康养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XX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一是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充分利用“中国水晶葡萄之乡”这一名片,利用“十里葡萄长廊”、千亩枇杷休闲观光农业园等资源,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办好一年一度水晶葡萄节,强化推动前进庭院经济示范点建设,构建“快进慢游深体验”,培育一批“葡萄人家”“乡村民宿”示范点。二是进一步是挖掘民族旅游新品牌。进一步发展精品旅游景区、主题旅游线路、创意旅游产品。加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借助“吃新节”“重阳节”“七月半”等传统民俗节日,深入挖掘苗族芦笙、蜡染等传统技艺,推动“高硐—前进—重阳”和“龙泉山—阳基—重阳—高铁站”的民族风情体验文化旅游线打造和杜鹃花旅游观光带打造,加快高硐村野记古寨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三是绘制乡村振兴示范点新样板。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强化村庄风貌管控,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坚决遏制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推动“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垃圾回收工作有序开展,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五)办好民生实事,推动社会事业实现全面新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办好办实为人民造福的事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扎实抓好稳就业保就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镇、村劳务社作用,依托干部、村“两委”、网格员等力量,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服务跟踪,对于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及时将企业招聘信息等进行推荐,定期开展分类、分人群培训,促进精准就业。二是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育,支持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建立“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环境保障机制,重视家庭教育、抓好学校教育,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引导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根植共产主义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涵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三是切实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贯彻各项惠民政策,扎实抓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人员的救助政策,按照政策及时调整各项社会救助资金。健全完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关爱保障机制。强化卫生健康医疗服务,抓好“早婚早育”预防工作,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六)防范化解风险,推动经济社会治理实现新提升。

深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一是常态化抓实疫情防控。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毫不松劲,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慎终如始,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坚决守住、守好、守牢疫情防控阵地,凝心聚力,全力护航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坚决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刻绷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根弦,着力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劳资纠纷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全镇债务进行再梳理再分析再研判,把控好债务风险点,一对一制定防控方案,确保辖区内债务风险事故零发生。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突出抓好各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禁毒三年大扫除专项行动。强化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在换届工作中坚持村情调研在前、班子满意度测评在前、坚持人员资格审查在前、坚持政策学习研究在前的超前导向,深入开展换届前期准备工作,吸引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优秀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等到村支“两委”任职,争取把一批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场、懂法律的现代化人才纳入村两委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下载(收集)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收集)本届政府以来的工作总结(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本届班主任工作总结

    地城镇中心学校2013届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 唐少强 2013年6月18日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直接责任人,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是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力军,是学......

    本届区委班子从2000年任职以来

    本届区委班子从2000年任职以来,今年已经届满。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支持下,区委团结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坚持改革,艰苦创业,谋求发展,维护稳定,全面完成了经......

    李克强今日将作本届政府首份工作报告

    中新网3月5日电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日上午9时将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本届政府的首份工作报告。开幕会上还将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

    卫生院党支部本届工作总结

    卫生院党支部本届工作总结各位党员同志:自2002年10月至今,本届支委成立已有三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支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连续三年被评为镇的先进党支部,在这里,我代表党支......

    卫生院党支部本届工作总结

    各位党员同志:自2002年10月至今,本届支委成立已有三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支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连续三年被评为镇的先进党支部,在这里,我代表党支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卫生院党支部本届工作总结

    本届支委成立已有三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支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连续三年被评为镇的先进党支部,在这里,我代表党支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记得三年前,本届支委成立不久......

    局机关2021年及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总结和2022年及今后五年工作计划

    局机关2021年及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总结和2022年及今后五年工作计划按通知要求,现将2021年及本届政府工作总结和2022年及今后五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一、2021年工作总结(一)不断改进......

    关于评议县市政管理局本届以来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评议县市政管理局本届以来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调查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县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