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三农问题调查的综合报告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了解我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县政协自今年2月以来,组织七个专门委员会,就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分五个专题,共组织50多名委员参与,涉及22个部门、13个街道、镇乡、35个村
社、4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在调研中,突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这个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就有关问题赴邻近区县(市)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调研,结合我县“三农”实际,在认真分析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形成了5份专题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调查报告。
一、我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我县有农业人口47.3万人(按户籍划分),占全县总人口77.6,其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5.4。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比1994年增长1799元,增长63.6;比2002年增长168元,增长6.2。在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占29.6;养殖业收入464元,占21.1;工资性纯收入为1040元,占36.2;其他收入519元,占18.1。截止2003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近两年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10.8个百分点,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不少农民在场镇购房和自建砖混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电视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闭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民正向小康迈进。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总产值6.87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余万元。全县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去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道路得到较大改观,现有县道154公里、乡镇道169公里、村道763公里、社道1200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率100,社社通公路率94.1。水利农机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70处,总蓄水引水能力10597万立方米,有效水量为7616万立方米,近年来建成盐井河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河道、建设护城河堤15公里,改扩建水厂12座,改造电灌站20余处,推广农机新具2800多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3.9平方公里。农村供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建成35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1座,主变总容量为35.9万KVA,形成了以220KV田家变电站为中心、相对独立的璧山电网,全县用电量达4.99亿KWH,同比增长39.3。农村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农村固定电话达60000多部(除璧城、青杠外),农村移动电话不断增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全县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目前,有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站,有县畜牧中心、畜牧兽医联站和原26个镇乡畜牧兽医站,还有镇乡农机站、县水产站,共有服务人员743人。成立了专业技术协会36个,建立了城北蔬菜、丁家花卉繁育等13个示范基地,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农资超市10个。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崛起,“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成立了一批如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广东温氏集团、三业茶叶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共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5176家农户发展种养业,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314万元。
--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改进。县委、县政府重视抓农业、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街道、镇乡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农村工作的力度,着力推进农业向前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
彻执行中央、市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并切实加强检查督促,保证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工作不断推进。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制度,推行“一事一议”,促进了村民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了民主管理,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去年底,全县共创建村民自治合格乡镇26个,村民自治合格村433个。农民负担切实减轻,2003年全县人均负担为38元,比税改前人均减少36元,减幅为48.6。切实加强了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全县无一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的群体事件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物质生活整体水平不高,文化生活单调。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26.7,而差距呈 逐步扩大趋势,并且农民收入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大,少数农民生活还十分困难。二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本未涉及到农民,即使在个体私营企业务工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也不足1,全县农村应享受五保的2995人,而实际纳入五保的仅1181人,占应保人数的39.6,一些特困户由于多种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医疗无保险,大病重病无力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在贫困户中约50系因病而引起。三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在农村中,农民除农事季节较忙外,其余空闲时间里多为白天打麻将、斗地主,晚上看电视,其他文化活动少。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调整进展较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难。按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能进行花卉、水果、养殖结构调整,致使农业结构调整遇到了新问题。农业投入少,融资难,农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实施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小而散。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苗木、新堰蔬菜等规模较大外,其余的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尤其是水果发展较为分散。三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我县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村社道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达64.23,中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所占比重达80以上,加之道路改造和管护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普遍带病运行,全县87座水库中有30座为病险水库。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农业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维护费用缺乏,加之管理滞后,致使老化损毁速度加快。如全县363处电灌站装机434台,其中323台系70年代建设安装,改造任务重。三是部分地区看电视难、安装电话难。全县闭路电视覆盖率只有39.1,多数农户靠天线接收信号,收视效果差。在农村电话安装中,由于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安装费用高,电信公司发展农村电话在经济上不合算,因而存在农村安装电话难问题。据调查,全县各镇乡有300多户农民已交装机工料费,但由于缺主干线而难以安装,群众意见大。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步伐慢,作用发挥不好。一是原农业服务体系队伍庞大、人员臃肿,全县街道、镇乡农技中心在编人员达364人;人员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多用在从事经营收入上,较少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技专业人员缺乏,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86%,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4,且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和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现有人员难以给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进行新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服务层面停留在乡镇级上,服务指导形式绝大多数为以会代训或印发农技资料,农民得不到有效实用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农资市场不够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大,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不大,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仅有12个,有的合作组织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混乱,无法正常运转,即使能够运作的,其经营范围大多局限在本地,没有更好拓展市场空间。此外,有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调研、总结和引导、扶持不够。
(五)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领导对农村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乏力。有的认为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小,贡献率较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产出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作复杂,投入精力虽多,而收效不大,因此对农村工作较为放松。有的镇乡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和抓农村工作上,被动的多,主动的少;抓项目的多,谋全局的少。有的领导和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深入村社、农户少,对民情、民意了解掌握不够,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研究不够,检查督促不力,落实效果不好,使部分主导产业发展分散。三是少数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部分村“两职”干部由于受年龄、文化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有的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在开展村务公开、推行“一事一议”、抓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不好;多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滞后,既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方便群众办事。
三、建议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解决“三农”问题,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速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深入研究“三农”问题。要更新观念、求真务实,采取综合性措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从城乡社会整体发展出发,跳出农业研究农业,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思路上,注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拓展农村的发展空间,在发展工业中推动农村经济,在市场导向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二三产业中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适时召开“三农”问题解剖分析会,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出台切合璧山实际的农民增收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干部、部门联系街道、镇乡工作制度,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多深入村、组调查研究,了解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所需所盼所想,协调解决好农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各街道、镇乡党政主要领导,要统揽全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象抓工业发展那样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各街道、镇乡要以村规模调整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加强村级领导力量,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领导核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农民增收列入对街道、镇乡和县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思路不动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要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并注重与城镇总体规划、工业园区规划 等其他规划的协调。随着我县街道、镇乡行政区划和村规模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适时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应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在璧青公路沿线以东,县域公路主干道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植新的旅游观光景点。针对目前我县实际,在农业用地中,应扩大一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缩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
其次,要抓重点产业,培植精品,提升我县农业产业档次。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优质伏淡季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这四大主导产业,在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和扩大规模上狠下功夫,把其做大做强。同时,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在抓规模、上档次上下功夫,以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要把一、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第三,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长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搞好农业重点区域、重要产业带和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搞好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农业信息化设施等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农村工程。改革农业扶持资金的投入方式,将我县农业扶持资金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业发展规划,着力规划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在引进企业的质上认真把关,增强我县工业发展的后劲。调整充实产业结构,多引进和发展其他门类的工业企业,繁荣我县工业的种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我县工业企业做多、做大、做强。
二是切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发展现代流通,开拓市场,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特色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各类宾馆、特色餐馆、会展中心等餐饮娱乐业和以家电维修、汽车美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业整体形象设计,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加快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并提升其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业。在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完善管理的前提下,发展房地产业。重视发展交通运输业,培育和规范运输市场,改进运输服务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开拓运输业务,综合开发运输场站和沿线地段,增加我县人流物流。
三是坚持不懈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随着我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地域规模、人口规模、资源规模、产业特点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变化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编。各街道、镇乡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重新作出符合实际的城镇总体规划,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着力劳动力资源开发,狠抓农村劳务输出
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此,建议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劳务输出当作一大产业来抓。
一是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县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街道、镇乡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在村、社明确联络员,分别负责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全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要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县统一的劳动力档案,形成全县劳动力信息库。
三是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议建立我县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中心,加快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在县城一定场所设立就业信息发布装置(如显示屏、触摸屏等),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
四是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整合全县劳动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中、青山技校、农广校和有条件的企业等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率。
五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是改革现有农技服务体制。对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一稳一放两分离”的改革,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实现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彻底分离。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合理设置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财政应保证公益性机构的人员经费,使其能更好地履行公益性职能,不再从事经营性活动。对于经营性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经营、技术承包等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在改革中,公益性机构应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考试考评。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分流,分流人员可采取转岗、提前退休或到经营性组织工作等方式加以解决。
二是改进服务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将服务重点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逐步转向提高农民素质上来,运用教育、培训、交流、咨询、提供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做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向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管理及市场信息服务。改变农技推广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既突出面上的咨询培训,又注重点上的示范指导,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服务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村社、农户进行技术辅导,积极推行“一人一村”的农技推广制度。
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种社会力量,培训一批技术人才和经营能手,带动全县种养业发展。改革投入方式,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力度,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确保经营市场有序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努力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一是认真实施《璧山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点分散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除璧城、青杠、丁家、大路、大兴外,其余镇乡宜各设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有可靠生源的原乡镇所在地只设置教学点,以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璧山县区域卫生规划》,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调整医疗机构布局,街道、镇乡集中办好一个卫生院,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持股以及租赁、托管、拍卖、有偿转让等改革,鼓励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兼并托管,领办镇乡卫生院,提高全县医疗整体水平。
三是逐步兴建农村文体设施,把建设村组文体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为农民文体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快电视宽带网络向农村的延伸速度,尽快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利用现有广电设施,开通我县调频调幅广播,增设农村专题节目,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获取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
四是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农民的救助力度,探索实行农村“低保”的办法,要严格执行特困户的评定标准和评定程序,做到应评尽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务工农民逐步实行养老和医疗保险,完善工伤保险。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办法,认真做好前期调查准备工作,力争使我县尽快纳入国家试点县,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防病就医水平,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第二篇:关于我县三农问题调查的综合报告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政协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了解我县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县政协自今年2月以来,组织七个专门委员会,就解决我县“三农”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分五个专题,共组织50多名委员参与,涉及22个部门、13个街道、镇乡、35个村社、4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在调研中,突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这个重点,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就有关问题赴邻近区县(市)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调研,结合我县“三农”实际,在认真分析情况、找准问题、研究对策的基础上,形成了5份专题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调查报告。
一、我县“三农”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我县有农业人口47.3万人(按户籍划分),占全县总人口77.6%,其中,农村劳动力2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5.4%。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比1994年增长1799元,增长63.6%;比2002年增长168元,增长6.2%。在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占29.6%;养殖业收入464元,占21.1%;工资性纯收入为1040元,占36.2%;其他收入519元,占18.1%。截止2003年底,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近两年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10.8个百分点,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不少农民在场镇购房和自建砖混楼房,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电视机在农村已基本普及,闭路网络不断延伸,农民正向小康迈进。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3年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农业总产值6.87亿元,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其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余万元。全县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去年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道路得到较大改观,现有县道154公里、乡镇道169公里、村道763公里、社道1200公里,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率100%,社社通公路率94.1%。水利农机事业取得较好成绩,全县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70处,总蓄水引水能力10597万立方米,有效水量为7616万立方米,近年来建成盐井河水库1座,整治病险水库21座,治理河道、建设护城河堤15公里,改扩建水厂12座,改造电灌站20余处,推广农机新具2800多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3.9平方公里。农村供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建成35KV变电站6座、110KV变电站2座、220KV变电站1座,主变总容量为35.9万KVA,形成了以220KV田家变电站为中心、相对独立的璧山电网,全县用电量达4.99亿KWH,同比增长39.3%。农村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农村固定电话达60000多部(除璧城、青杠外),农村移动电话不断增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多元化格局。全县初步建立了县、街道(镇乡)、村、社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目前,有县农技中心和13个街道、镇乡农技站,有县畜牧中心、畜牧兽医联站和原26个镇乡畜牧兽医站,还有镇乡农机站、县水产站,共有服务人员743人。成立了专业技术协会36个,建立了城北蔬菜、丁家花卉繁育等13个示范基地,发展综合服务社33个,兴办正兴薯业、大路蜜柚和璧城养殖等专业合作社5个,创办乡镇联佳超市16个,农资超市10个。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崛起,“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成立了一批如健龙藕协、狮子泰山果协、原野食用菌产销合作社、新堰蔬菜营销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广东温氏集团、三业茶叶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全县共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会员1818人,带动5176家农户发展种养业,经营总收入达2639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314万元。
--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改进。县委、县政府重视抓农业、农村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
各街道、镇乡立足实际,不断加大农村工作的力度,着力推进农业向前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市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并切实加强检查督促,保证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工作不断推进。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制度,推行“一事一议”,促进了村民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了民主管理,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去年底,全县共创建村民自治合格乡镇26个,村民自治合格村433个。农民负担切实减轻,2003年全县人均负担为38元,比税改前人均减少36元,减幅为48.6%。切实加强了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全县无一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和严重的群体事件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物质生活整体水平不高,文化生活单调。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去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6元26.7%,而差距呈 逐步扩大趋势,并且农民收入极不平衡,贫富悬殊大,少数农民生活还十分困难。二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本未涉及到农民,即使在个体私营企业务工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也不足1%,全县农村应享受五保的2995人,而实际纳入五保的仅1181人,占应保人数的39.6%,一些特困户由于多种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医疗无保险,大病重病无力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突出,如在贫困户中约50%系因病而引起。三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在农村中,农民除农事季节较忙外,其余空闲时间里多为白天打麻将、斗地主,晚上看电视,其他文化活动少。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调整进展较慢。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难。按现行土地政策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能进行花卉、水果、养殖结构调整,致使农业结构调整遇到了新问题。农业投入少,融资难,农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实施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小而散。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苗木、新堰蔬菜等规模较大外,其余的规模较小,档次较低,尤其是水果发展较为分散。三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我县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体系不健全,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村社道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等外级公路所占比重达64.23%,中低级路面和无路面公路所占比重达80%以上,加之道路改造和管护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农村公路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二是水利设施老化,普遍带病运行,全县87座水库中有30座为病险水库。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农业水费收取困难,水利工程维护费用缺乏,加之管理滞后,致使老化损毁速度加快。如全县363处电灌站装机434台,其中323台系70年代建设安装,改造任务重。三是部分地区看电视难、安装电话难。全县闭路电视覆盖率只有39.1%,多数农户靠天线接收信号,收视效果差。在农村电话安装中,由于用户分散、线路远,单户安装费用高,电信公司发展农村电话在经济上不合算,因而存在农村安装电话难问题。据调查,全县各镇乡有300多户农民已交装机工料费,但由于缺主干线而难以安装,群众意见大。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步伐慢,作用发挥不好。一是原农业服务体系队伍庞大、人员臃肿,全县街道、镇乡农技中心在编人员达364人;人员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多用在从事经营收入上,较少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农技专业人员缺乏,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86%,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4%,且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和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职函授进修的119人中,进修农业专业的仅1人,现有人员难以给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进行新技术推广;服务体制带有较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服务层面停留在乡镇级上,服务指导形式绝大多数为以会代训或印发农技资料,农民得不到有效实用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农资市场不够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大,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不大,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仅有12个,有的合作组织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混乱,无法正常运转,即使能够运作的,其经营范围大多局限在本地,没有更好拓展市场空间。此外,有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调研、总结和引导、扶持不够。
(五)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领导对农村工作认识不够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乏力。有的认为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小,贡献率较低;农业投入大,周期长,产出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作复杂,投入精力虽多,而收效不大,因此对农村工作较为放松。有的镇乡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和抓农村工作上,被动的多,主动的少;抓项目的多,谋全局的少。有的领导和部分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深入村社、农户少,对民情、民意了解掌握不够,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二是对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布局研究不够,检查督促不力,落实效果不好,使部分主导产业发展分散。三是少数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部分村“两职”干部由于受年龄、文化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有的村干部工作方式简单,在开展村务公开、推行“一事一议”、抓计划生育工作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不好;多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滞后,既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方便群众办事。
三、建议意见
&n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做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随着我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地域规模、人口规模、资源规模、产业特点都发生了变化,针对变化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编。各街道、镇乡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重新作出符合实际的城镇总体规划,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
(四)着力劳动力资源开发,狠抓农村劳务输出
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此,建议把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劳务输出当作一大产业来抓。
一是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县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街道、镇乡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专兼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在村、社明确联络员,分别负责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全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要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县统一的劳动力档案,形成全县劳动力信息库。
三是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议建立我县劳动力就业服务信息中心,加快劳动力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在县城一定场所设立就业信息发布装置(如显示屏、触摸屏等),并通过广播电视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
四是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整合全县劳动力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中、青山技校、农广校和有条件的企业等在职业技术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提高受训人员的就业率。
五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是改革现有农技服务体制。对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一稳一放两分离”的改革,稳定公益性、放开经营性,实现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组织彻底分离。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合理设置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财政应保证公益性机构的人员经费,使其能更好地履行公益性职能,不再从事经营性活动。对于经营性服务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通过创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经营、技术承包等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在改革中,公益性机构应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考试考评。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分流,分流人员可采取转岗、提前退休或到经营性组织工作等方式加以解决。
二是改进服务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技推广理念,将服务重点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逐步转向提高农民素质上来,运用教育、培训、交流、咨询、提供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做出生产经营的科学决策。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向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管理及市场信息服务。改变农技推广方式,注重点面结合,既突出面上的咨询培训,又注重点上的示范指导,建立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服务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村社、农户进行技术辅导,积极推行“一人一村”的农技推广制度。
三是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种社会力量,培训一批技术人才和经营能手,带动全县种养业发展。改革投入方式,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是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监管力度,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确保经营市场有序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努力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步伐。
一是认真实施《璧山县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学点分散的实际,结合全县建制调整,适时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除璧城、青杠、丁家、大路、大兴外,其余镇乡宜各设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有可靠生源的原乡镇所在地只设置教学点,以集中人、财、物力办好学校,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璧山县区域卫生规划》,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实际情况,调整医疗机构布局,街道、镇乡集中办好一个卫生院,有效利用和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持股以及租赁、托管、拍卖、有偿转让等改革,鼓励县级医疗机构、中心卫生院兼并托管,领办镇乡卫生院,提高全县医疗整体水平。
三是逐步兴建农村文体设施,把建设村组文体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为农民文体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快电视宽带网络向农村的延伸速度,尽快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利用现有广电设施,开通我县调频调幅广播,增设农村专题节目,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获取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
四是逐步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
第三篇:三农问题调查实践报告
2011大学生暑假思想政治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XXXXXXXXXXXXXXXXXXX
班级:1002班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XXXX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渭南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本文以这两个例子为主要对象调查研究了农民的增收问题。
【关键词】 三农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以工补农
【调查内容】 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增收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不但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农业更是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工业品的广大市场;是稳定社会、支撑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离
开农业这个基础,什么事业都不可能发展,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国家更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又是农民。因为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地位决定着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兴衰。而且农民以占中国大多数人口来算,其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GDP水平的高低,所以农民的问题又体现在增加其收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进一步向国外开放,给外国农产品以“国民待遇”,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很强的冲击,影响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现阶段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 我家所在的城市——渭南市,工业起点低,加上区位、人才、技术等制约因素,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200万人口中近80%的人在农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在聊城显得尤为重要。聊城“三农”问题正是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不上去,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使农民实现增收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单纯依靠农业是不行的,所以近些年,聊城通过进行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战略两种途径的探索,做大做强了一批农村的龙头企业,来突破“三农”问题的瓶颈。渭南市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只有30%多,到2001年达到43%左右,2002年达到46.1%,再到2003年达到50,3%。与此相反,农业在全市GDP比重则每年降两到三个百分点,2002年是25.6%,2003年是22.1%。企业发展,农民富裕,这是突破三农困境的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渭南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
⒈ 工业化促使农民增收 目前,时风集团的30000多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年发放工资3个多亿,按照其所在县—临渭区的30万农业人口计算,每个人增收1000元,而且农业机械行业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他们的很多配件厂都在农村里,不在城市,因此他们解决的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更多的农民的增收。工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比农业本身要大的多。时风去年生产107.5万辆发动机,96.1万辆农用车,19.7万台拖拉机,实现销售收入84.8亿元,利税4.5亿元。在临渭区,近300家大小企业给时风提供配件,有2000辆运输车从事时风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加上提供配件、运输的外地人共有十多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⒉ 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就业渭南市临渭区的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集分鸡肉、熟制品、调味品、保健品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肉类食品企业50强之一。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利税10073万元。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出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他们建起了1800个规模的鸡舍,投入近1亿元。6000多户农民利用这些养殖场进行肉鸡饲养,凤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涉及三省12县的农民为其提供了6000万只鸡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80%。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12000人,带动陕西、河南、四川省数十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禽流感时,顶着风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正常价格收购农民10000吨鸡,养鸡户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凤祥还发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加工转化玉米和牧草,带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由此影响到的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接近4个亿。从凤祥的经验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以工补农更是激活了
特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自身区位优势,倾力加大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使全镇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年晚场工商税收2300万元,形成了以化工、玻璃制品、纸制品、塑料编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成功地安排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更是用政府资金反哺以工补农,先后发放了大量资金来补贴镇上的养蚕户;修村级路;减收清淤款等,有力扶持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
⒈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则实实在在地充实了政府的钱袋。为什么有的地方老是侵害农民的利益,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地方手里没钱,没有实力就解决不了农村里的问题。以时风集团所在县—临渭区为例,其原来就三四万人,现在几个大企业一发展,临渭区有钱了,把乡镇干部工资与县里的拉平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直接统一发放,过去老是靠乡镇养,所谓乡镇养就是向农民伸手,现在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了。像去年停征了农业特产税,停收了公益事业金。
⒉ 财政的充盈使得政府在农村的投资有足够的支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⑴ 从2003年开始,实施三年村村通油路工程,去年投资4.2亿元。修了3480公里的油路。涉及1801个村。2004年计划投资5个多亿,修4000公里,通2000多个村,资金由各级财政和国债及地方自筹,不向农民摊派一分钱。
⑵ 2003年投资5500万,解决人畜吃水困难。渭南市地处渭河滩区,地表水质比较差,水咸。去年提前完成了吃水攻坚计划,解决了43万农民吃水难题。
⑶ 集中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使乡村孩子上学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⑷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工作,近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⑸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非典之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乡镇两级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传染病救治机制,重点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从2004年开始,准备用三年时间,改造30所中心卫生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已完成6个乡镇试点,即将直接在县试点。
⑹ 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的支柱产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钥匙,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优势和品牌效益。
⑺ 强化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拓名优产品国内外市场。如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开设产品专营点、专卖店等,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五.结论 总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税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大范围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而两者的共同发展又使政府财政日渐充盈,使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去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农业,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虽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发展和长期的问题,现在农民问题依然复杂,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农村经济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的。
【参考资料】 ⒈《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⒊《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⒋《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人民出版社1993版
⒌《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周济.求实.总第384期
第四篇:黄梅县三农问题调查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央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的举措,它对于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这样一件深得农民拥护的大好事,在黄梅县却完全办走了样,弄出了令世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被黄梅县委搞成个难以收场的闹剧。黄梅县委组织部难辞其责。 <>乡镇配套改革的难点问题就是人员分流问题。为此,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门发了一个鄂发[2003]17号文件强调指出“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黄梅县委置省委文件而不顾,自行其实事另搞一套他们授意各乡镇采取原始简单的方法,分两步走过场并装模作样的派出督办组。主要工作是:
一是搞所谓的测评竞岗(省委17号文件要求:在全面清退非在编人员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一不搞考试考评;二不搞竞岗演说。把先确定张镇党委委员名单提起来,再发一张写有留下来人员的名单,叫人们在上面画“XX”。按党章和选举发,乡镇党委委员应召开乡镇代会选举产生,镇长、副镇长应召开乡镇人代会选举产生,仅凭一张表格画“XX”就定岗,这未免太离谱了,严格地这是违法行为,应视为无效,更为严重的是无编人员也先行定岗,完全本末倒置。三不按照梅发(2004)15号文件精神办事。四我们是经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安置到各乡镇上班,这次机构改革按文件可以混编竞编。为什么不要我们参加;五按照机构改革精神减人、减事、减支出、减负担反而反聘80余人,依据在那里?
二是搞所谓的定编,依然是草率行事,不考、不测、不评,搞个名单让干部在上面画XX定终身。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首先上由于竞岗后定编之间的时间差,2004年8月19号测评竞岗, Roman”>12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上级搞乡镇机构配套改革是清退非在编人员、分流富余人员,而在黄梅的实际情况是乡镇干部缺编。据了解全县大约缺100名左右,而组织部令各乡镇按4%强行刷落,而返聘80余人,这样给组织部门提供了玩弄权术、收受贿赂的机会.
现在有部分乡镇在职临时人员身居要职象有的乡镇里的会计、出纳、司机兼办公室主任。清退富于的人员怎么不先清退临时人员,而是清退花了大几万元钱买了编制的人员?黄梅县自1999年开始大量卖编,搞一个什么行政事业编制出来。这次乡镇配套改革首先就是清退这些花了钱买了编的人,把我清退了那我买编的钱退给我吗?
综上所述,黄梅县委违背了省委17号文件精神,违背了国家公务员条例,违背梅发(2004)15号文件精神,视乡镇配套改革大为儿戏,草率行事,造成了严重后果。强烈要求上级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责任。以振政风。
湖北黄梅地区三农问题
我来自湖北省黄梅县的农村。应该说黄梅的资源是丰富的,地理位置是优越的。他南依长江与中型城市九江隔江相望,北靠大别山,境内除北部有一部分山地,全是平原及湖区。然而她逃不过大多数中部县市发展缓慢的命运,全县没有大型的、支柱型的工业,而农业亦是发展缓慢,以致我听在县政府工作的亲戚说,县里财政基本是靠卖地维持的。农业大县却发展不起来,这和基层领导办事不力有莫大的关系。
由于全县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农民耕种水平不高,年收入如果全靠农田上来维持,是吃不开的。于是大多数农民选择的是南下打工,仅将种田得来的粮食作为自己的口粮,很少有人指望在种田上能发家致富。每年年初,刚过完春节的小村有渐趋冷清,村里的壮年劳力,青年男女已差不多在元宵节前后前往自己打工的地方,留下的是自己年幼的子女,年迈的父母。老父母们基本上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种田方式打点着这一切,并照顾上学的孙儿女。在前些年没有这打工潮的时候,过年的村庄是很热闹的,节日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村里的长者会组织人来搭台唱黄梅戏,村里人也纷纷上外家将岳父岳母接来看戏,好不热闹的场景!但是一切不再。春节期间的年戏且不能组织,更不用说端午的划龙船,七月十五中原大会的“放猖”,这些传统的东西没有年青人是不行的呀。
由于青壮年们在沿海地区努力工作,村里的变化也是不小的。不少人家两三层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外表装饰讲究,里边更是崭新的家电、家具。年青人更纷纷买了摩托车,配上了手机。十年前,村里通往县城的道路有的只是自行车;十年后,村道上,尘土飞扬,不绝于耳的鸣笛声,这显示出了有了钱的自豪心理。这在春节前后的腊月里看的最为明显。今年回家的时候,县里的信用社打出了存款突破七亿元大关的条幅,县建设银行也在县电视台宣传说已挤身全省建行系统十强。一切都是打工者们带回来的。一些家庭为了早日致富,也纷纷将自己还在初中就读的子女送往南方,为了缓解一下家用的紧张,尤其是女孩家的更是难有上学的机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教育的问题没解决好,下代人可是要吃亏的。农业的荒废,打工者带来的假繁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过,黄梅县的打工经济相对于别的县市还是好的。放假回家的时候,我沿京九线一路下来,途经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我发现沿途的农村也就湖北的房子最漂亮,装修的最好。到了黄梅,是沿路的最好的。从这些农村的房子看来,我认为有些地方至少比黄梅发展落后十年,因为有些地方还是土房子,而那些景象是黄梅县80年代才有的。黄梅是个好地方。她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剧种黄梅戏的发源地。她是“天下祖庭”佛教禅宗圣地五祖寺、四祖寺所在地,旅游资源丰富。她的基础教育水平一流。黄梅县隶属黄冈市,黄冈市的基础教育水平全国一流。在黄冈,每年的高考升学率,除了黄冈高中,就是我们县的中学黄梅一中最好。黄梅一中为全国各著名高校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单就1999年以来,学校为高校输送了合格新生5000多人。如现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就在我们天大,数学系的系主任邱忠文也是从我们那儿走出来的。全国各地的黄梅学子可以作为黄梅县发展的智力支持。这一切都可以成为改变黄梅县落后的法宝。
第五篇:三农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
三农问题的调查及其对策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被综合概括为“三农”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关键字:农业农村农民策略
正文:
一:农业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二十多年来,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传统农业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素。然而在现行体制下,这个过程是反向进行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出现三个净流出,即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净流出,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这就使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有人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占用农地的差价,约在2万亿元之巨,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年价格剪刀差总额的4倍。近几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农民创造了40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左右。非凡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如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青壮劳力不下田”,务农主要是老、弱、妇、幼。(3)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伺题经常性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二: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村问题,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乡村治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农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制,从而农民成为最无组织性的群体。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也无法得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乡村环境的脏乱差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
三:农民问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首先,农业产业化是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直接动力。其次,乡村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化的空间载体和依托,并促进产业化和工业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再次,工业园区化作为农业加工企业和城镇工业发展的载体,有利地提升了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城镇经济的集聚辐射功能。这在增强城镇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使城镇功能布局趋于合理。解决好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求突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