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谈它的地位和作用档
联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谈它的地位和作用
满意答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应表现为全体人民掌握国家权力。但人民掌握国家权力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在中国,这种组织形式就是人民通过选举,把自己的权力委托给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为了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按照人民的意志决定问题,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法律、法规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一些法律、法规草案还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上,代表或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各项议案,畅所欲言,进行充分讨论,全面反映各方面的意见。这就使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作出的决定,集中代表人民的利益,保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监督形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公正司法,不断改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接受原选区选民、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一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报道人大的工作,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人大建立和实行了代表向原选区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的制度。
综上,人大与人民的关系是:人民产生人大、监督人大;人大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中国没有人大,人民就无法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力
第二篇:从社会交往角度谈新闻的地位与作用
从社会交往角度谈新闻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社会交往是以民族交往普遍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世界市场形成,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世界交往体系形成,精神产品,首先是普遍交往的媒介产品,比如便士报,第一次提升到了人们的必要生活资料之中;民族交往的方式开始以物流、信息流——现代新闻业和其他信息传播渠道——为主。此时,马克思对现代传播媒介的强大的中介作用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这也是他对新闻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上做出的剖析。马克思早在《莱茵报》时期就得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它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马克思已经意识到报刊是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的中介,同时认为自由报刊构造出一个根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念世界”。而这一切是在世界交往的大环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普遍交往的背景下,大众传播媒介面对的空间已经超越了原始交往媒介,它正在成为连接个人与世界的纽带,抑或是将物质冲突转换为思想斗争的杠杆。马克思指出:“自由报刊是把个人同世界联结起来的精神的纽带,是使物质斗争上升为精神斗争,并且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正是由于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的斗争,把需要、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所以,报刊才成为文化和人民精神教育的极其强大的杠杆。”此时的马克思已将现代传播媒介的中介作用纳入了深刻的思考。
1853年,马克思谈及印度未来复兴的三个条件,其中自由报刊就是条件之一。马克思认为:“在亚洲社会里第一次出现并且主要由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子孙所领导的自由报刊,是改建这个社会的新的强有力的因素。”他将报刊视为国家统一和复兴的必要条件,而这一观点是基于媒介的特殊功能——把血肉的斗争、物质的斗争转变为理论、理智和形式的斗争。普遍交往的背景下,远距离的交往需要社会化的经常而稳定的交往中介。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大众媒介只有报刊和通讯社。他认为报刊正是人们交往所需的中介,其必将在世界交往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自由报刊是“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都需要的第三个因素”。他指出“这个因素是政治的因素,但同时又不是官方的因素,这就是说,它不是以官僚的前提为出发点;这个因素也是市民的因素,但同时又不直接同私人利益及其迫切需要纠缠在一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报刊的社会中介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将报纸形象的称作国家中的“第三权力”,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新闻是“第四权力”。这里权力并非政治意义上的,确切的说这种权力是一种“力量”、“威力”或“势力”,这种权力具有监督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在内的其它三种权利的义务。在人民参与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时候,报刊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强大的中介。以当今的观点来说,即新闻媒介(报刊)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作为舆论阵地,当个人意见见诸报端,它就变成了一种社会意见,具有了社会性质。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它将私有财产转变为形式上的社会财富。马克思认为报纸这一新闻媒介就犹如货币,它是中介,它将个人意见转变为社会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这是所有大众媒介共有的社会性质——公器。
在社会交往的大背景下,综观马恩的观点,新闻就是强大中介,在世界交往过程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桥梁沟通、舆论平台的作用。若更为形象的概括新闻的地位与作用,那就不妨套用朱镕基总理的十六字箴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第三篇:谈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版)
谈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们正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和谐企业。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的主体工作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仍然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我们企业的工会组织,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责,就要致力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它不但应该具有先进性、特色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等特性,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积极性,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以最大可能地推动企业发展。就是说职工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在期间她还应该肩负着重要任务,工作中应开辟多种有效的渠道。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责决定的,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保障点。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1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第二、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有效切入点。
首先,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之所有;其次,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再者,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利益、民主权利,而且包括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得到必要的精神文化享受。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才能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再者,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则是工会履行参与职责的应有之意。由此可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第三、是创办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角度讲,是凝聚职工、激励职工、团结职工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工会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荣八耻”的道德荣辱观,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的素质,造成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上下协调一致,人人自觉为企业献策出力的大好局面。作为工会组织本身,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起到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和润滑剂作用,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说,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正是找到了工会组织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综上所述,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责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依据自己的优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是最大面积的覆盖作用。因为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在企业里,有各级领导层的工会,有基层工会、车间分会,在班组还有工会小组,而且在基层工会还设有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能覆盖到每个企业的绝大多数职工。如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这就是企业活力之最深厚的源泉。
二是群众活动方式的渗透作用。因为工会的工作是一种群众化的、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自教寓乐的方式,所以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时,能够广泛的吸引职工群众参加,多方听取和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企业文化建设就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从而激发职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感,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出职工群众的创造性和内在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众多的阵地培育作用。因为工会拥有众多的阵地和较完善的文化、宣传、教育、娱乐设施,各种形式的团队、协会组织,每年还为职工订阅和购置大量的报刊、杂志、书籍,工会的这些阵地和设施,为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众多的阵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予职工的培育作用是得天独厚的。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从自己的基本职责和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中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1、通过开展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中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组织结构等等,而这些内容的筹划、决策与形成,离不开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工会应该组织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使企业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并且督促企业向职工公开物资采购、投资决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安全等情况,确保干部的廉政建设,使之成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2、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塑造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通过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团合同、调节劳动争议等渠道,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上下团结,同舟共济,合力奉献的集体。
3、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责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发动职工群众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等群众性活动,并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企业形成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氛围,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求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
4、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工会要通过履行教育职责,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首先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武装广大职工,引导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配合党政加强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自觉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另外,还要利用自己的阵地和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尤其重视文化宫、俱乐部的中心阵地作用和服务功能,重视从文化宫、俱乐部到文化室、文化点的辐射作用,形成上下一条龙,最大限度地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活动,树立贴紧中心、服务中心的意识;二是要找准位置,做好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越俎代庖;三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总之,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党和职工群众寄予我们的重托,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开拓务实地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舞台上是大有作为的。
第四篇:谈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
谈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
内容提要:学生干部在学校教学中起到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在同学之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学生干部要各负其职责,正人先正己,以身做责,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来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关键词:以身做责 正人先正己 模范表率 沟通桥梁
一周的干部培训已经过去,在这短而非短的培训之后,我深了解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当具有的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干部名称更应具备的是它内在的意义,学生干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强与弱,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答少年宫不断地为学校的强大而作贡献,不断地为我校早日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努力,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成为新时期真正的好干部,优学生!
一、学生干部应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干部我们更应该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总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学生中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新年。
其次,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吸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再次,要做到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此在学生中做到模范作用。
最后,要全面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反站。
二、学生干部应当具有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作为学生干部的成功与失败。
作为学生干部首先应作到以身做责正人先正己。这样不仅可以引导班级的舆论促进良好班风的各类活动,并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进程,使一种教育要求转化为教育的需求,这样开展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更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与此相符,还有助于狼毫班级人际关系的形成,创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
学生干部应具有素质之二,为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学生干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教育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够更好更准确地组织和传达老师布置的内容,学习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且还能为班级开展独立活动提供条件。
学生干部应具有素质之三,要对每一位同学都要公正一视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有偏颇,这样的学生干部素质的形成有利于班级的每个成员形成归属感,试问一个没有公正心的干部领导下的班级,能在他的领导下走向成熟吗?难道不是越走越乱,最后岂不是“分崩离席”的一团乱麻吗?一个具有公正心,一视同人的干部还可以 提高班级间的交往频率,河交往效果。使同学间的友谊地久天厂。
学生干部应具备素质之四,即学生干部应具有号召力,在组织每一场活动的时候都需要学生干部应具有号召力,而号召力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就是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二是一定的鼓动力和演说能力,可以说号召力是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地表现,有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再加上自己的人际关系必定也会有较强的号召力。
三、学生干部要正确对待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作为学生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成班里的普通一员,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会谴责自己也要学会赞美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沿着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号召下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与此同时学生干部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干部不应只顾工作而忘学习,那样则会舍木逐末,应当做到工作与学习兼顾,我们学习优秀的干部要向着更高的目标看齐,学习较差的干部要有信心,不要气馁。
四、在实践中磨练完善自己
作为新一批的学生干部要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性格:首先要做到有宽容大量的气度,不要因小事而大动干戈;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毅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最后做好同学的榜样似乎这一点很是重复,但重复的东西就是重点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作为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正人先要正己。
实践出真知,我们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方法,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事做起来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还要从挫折中增强工作能力,我们增强途径有很多,例如独立主持召开班会,通过演讲、晚会等来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各门课堂学习,各种活动都能够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相信经过多次实践过的学生干部必将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五、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和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
一个班级之中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偶尔也会泛起一陈涟漪,然而作为学生干部则就应该来平息,使之重新恢复原来的平静,同学间不免还存在着解色冲突,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师与普通同学对班干的看法不一样而引起,学生干部要话界这种矛盾就要做到树立为集体服务,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工作能力教差的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确的工作方法,逐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并且要有能上能下的心里准备,学生干部要在班级中引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但在批评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手段,使被批评的同学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批评。
作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是学生干部,及时准确地传达班主任老师以及院系老师的指示,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学任务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本次干部培训,我对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从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真正认识到做好一名学生干部,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还要将起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自己能够真正地作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能使优秀学生干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相信我能够做到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学生干部,从小事,从点滴做起,为使我校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谈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标题:谈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的科学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和谐的因素。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
谐问题。特别是因利益分配不平衡,带来了不同人群的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深层次的矛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利用财政、税收、保障、福利和社会救助等工具进行社会调节,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优化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广泛的系统工程,其关键应该是人与人的和谐,是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的和谐。从民政工作性质和职能看,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和谐社会建设对民政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从民政工作实践的角度出发,就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发挥民政工作的作用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一、民政工作的宗旨就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政部门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作为工作宗旨,在职能上体现“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一方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处理好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民主法治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平衡社会利益,发展社会基层组织和维护社会贫困群体的利益方面,民政工作是与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结合最紧密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民政工作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但根本的职能都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作用。一是民政工作的保障性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体现。民政保障的重心是社会贫困群体,是在社会保险之外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包括孤老残弱、无固定生活收入或低收入人群。民政部门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和实施社会专项救助,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在政府层面调节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投入的逐步增加,让社会弱势群体最大程度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没有困难群体的生活改善和充分保障,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讲,充分发挥民政保障作用,是和谐社会建设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二是民政工作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民政工作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民政部门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为己任,最直接的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做好民政工作可以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和谐。三是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为调节社会秩序发挥促进作用。民政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民政工作通过改良社会习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依法规范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的方式,体现着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同时,民政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和培育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事业,创造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基层组织中,社区具有基础性作用,民政部门指导构建人居环境、设施、工作队伍和文化相协调的和谐社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平台。因此,做好民政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二、创新发展民政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民政部门必须创新思维,因势进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分析新时期民政工作的特点和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民政事业。(一)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分配体系的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是解决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平衡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确保低收入人群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要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临时救助为辅,以经常性捐助、慈善救助、结对帮扶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我们在社会救助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极创新扶贫帮困的新形式,改革过去存在的帮扶单位好的救助的多,帮扶单位差的救助的少的问题,在全区各街道创办了“爱心超市”,将机关捐助的款物集中起来,统筹使用,根据帮扶对象的贫困程度给予相应的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社会保障问题上,进一步转变观念。针对以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没有将最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包括在内的实际,从1997年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区已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448户2836人,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处在最低保障的“边缘”,对这一部分困难群体的救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