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也被纳入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马头琴产生于蒙古族,其历史悠久,是一种弦乐器。虽然马头琴的制造、演奏方式简单,但能够创作各种具有草原特色的曲调,并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创作符合现代音乐风格的曲目。随着马头琴音乐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的走出蒙古族音乐领域,走向世界音乐文化中去。本文通过认识马头琴,分析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深一步的了解草原文化。
[关键词]马头琴;蒙古族;音乐地位
前言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标志性产物。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不仅象征着蒙古人的人文精神,更是丰富了蒙古族音乐的内容,为使蒙古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马头琴的音乐具有悠扬、深沉的旋律,蕴含了蒙古族人独特的民族精神、人文思想。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蒙古族的音乐在于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草原,已游牧方式为主,不仅创造了草原音乐文化,还留下了独特的草原人民的精神。
一、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顾名思义,是因为在琴杆上雕有马的头像而得名,在2003年,马头琴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马头琴的历史起源可以追寻到唐宋时期,那时的“奚琴”是马头琴的前身。随后,在成吉思汗时期,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境内流传,改为“胡琴”。到现如今,马头琴名字的由来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草原上有一个老牧民养了一匹骏马,有一天,部落首领要举行骑马比赛挑选女婿,并立下约定谁先到达终点,就将女儿嫁给他。于是老牧民就让儿子带着自己的骏马参加比赛,没想到他的儿子果然第一个到达终点。但部落首领却违背诺言,不仅没有将女儿嫁给他还抢夺了他的骏马,老牧民想要把骏马要回,可没想到部落首领却拉箭射杀了骏马。老牧民非常难过,就用骏马的皮和骨做成了一把琴,好纪念之前的骏马。此琴在演奏时旋律奔放、气势恢宏,从此以后就把这把琴命名为马头琴。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琴的历史价值就更为丰富,有着蒙古族人独特的制造工艺,在内蒙古民间有这样一种活动,每把马头琴诞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是蒙古族人民对马头琴的尊重,也由此可见马头琴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马头琴由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发展为今天的马头琴音乐,其中的内涵、思想价值值得后代人去传承,并推动马头琴由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
二、马头琴的构造
马头琴在蒙古族境内广为流传,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器乐。虽然马头琴在音质上是相同的,但各地区的马头琴制作工艺还是不同的。首先是马头琴的琴箱,是梯形的形状,琴箱的正反面都是由马皮做成的,马头琴的琴弦是由马尾编制成的,琴杆上有马头图案,故称为马头琴。在马头琴的历史发展下,我国对马头琴在制作上也做出了巨大的改革,比如,马头琴在结构上采用了大的琴箱,改良了马头琴的琴弦,增大了琴的音量。也有的文艺工作者将马头琴的马尾弦进行了改造,用尼龙丝代替,扩大了马头琴的音域。虽然马头琴在现代工艺制造下不断的改进,但始终保留着马头琴醇厚、悠扬的音色,始终都包含着草原人民对马头琴的热爱,成为了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三、马头琴的演奏方式
马头琴在演奏方式上多采用“单音”的演奏方式,主要是利用左手中指按弦,同时还吸取了草原特色的演奏技巧,既保留了传统的乐曲,也能融合现代乐曲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R头琴在演奏上还要注重各部位的协调合作,虽在拉弓上与二胡相似却又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右手拉弦时要比二胡用力,加上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按压,各部位的配合进行演奏。马头琴流传下来的几种演奏方式包括“装饰音”、“泛音”、“潮尔”等演奏方法,“潮尔演奏方式”是内蒙古地区现今较为流传的一种演奏方法,体现了马头琴深厚、粗犷的音色和低沉的旋律,彰显出蒙古族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风格。马头琴的演奏曲目分为“长歌”和“短歌”两种,通常采用“长歌”的音乐形式。马头琴的定弦法有五度、四度等,通常以四度为常用的定弦法。现代的马头琴还融合了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使马头琴在演奏上形成本民族的独特风格。
四、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
马头琴是古老的蒙古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乐器,对蒙古族音乐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回顾马头琴的发展历程,其既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也受到了传统宫廷音乐的影响,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传统的伴奏形式,还产生了纯器乐曲,如《白翎雀》《海青拿天鹅》等。马头琴的曲目大多数都是根据草原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为主题进行创作,一般都是一些蒙古族流传下来的民歌,马头琴成为了蒙古族人民欢度节日、抒发情感时必不可少的乐器。由于蒙古族人常年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以牛羊作伴,策马奔腾。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创造了本民族独有的马头琴乐器,也使得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头琴音乐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历史,不断充实了蒙古族音乐内容,使蒙古族音乐生命力旺盛,马头琴音乐多数内容充斥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马头琴音乐在整个蒙古族音乐中融入了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蒙古族人民用马头琴来深刻感受民族文化,并向外界宣扬马头琴的音乐文化。马头琴音乐作为草原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历史进程中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创造了大量的草原民歌,例如,《蒙古小调》《草原赞歌》《朱色烈》等优秀的曲目,曲调婉转,富有草原特色,丰富了蒙古族音乐的内容,蕴含了蒙古族人的深厚文化底蕴。马头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民族内部发展,正逐渐走向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
五、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作用
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其音色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充满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的理念、对自然的敬重之情。马头琴从其构造到演奏方式,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使得马头琴逐渐从民族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学校,使不少的青少年开始学习马头琴,马头琴的演奏曲目大多都是歌颂草原的、赞美骏马的,经常演奏有助于形成积极、豁达的性格,并继承和传扬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马头琴音乐已成为了蒙古族音乐的代表,马头琴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不仅是草原文化的审美核心,也是蒙古族音乐审美风格和审美思想的独具表现方式,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中的一首曲目就是由2008名马头琴手共同演奏完成的,又如,我国的马头琴演奏手齐宝力高也是第一次能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马头琴表演。这充分显现我国的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作为民族的特色音乐正逐渐走向世界。
六、结论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族音乐当中长调的最好乐器,能够准确的表现蒙古人的生活。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成为蒙古人民族文化的标志。马头琴已经不局限于民族内部发展,在时代发展下,培养出更多马头琴的演奏人才,逐渐融入新的元素,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马头琴曲目,使马头琴音乐传承下去。
第二篇:谈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
谈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
内容提要:学生干部在学校教学中起到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在同学之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学生干部要各负其职责,正人先正己,以身做责,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来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关键词:以身做责 正人先正己 模范表率 沟通桥梁
一周的干部培训已经过去,在这短而非短的培训之后,我深了解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当具有的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干部名称更应具备的是它内在的意义,学生干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强与弱,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答少年宫不断地为学校的强大而作贡献,不断地为我校早日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努力,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成为新时期真正的好干部,优学生!
一、学生干部应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干部我们更应该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总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学生中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新年。
其次,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吸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再次,要做到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此在学生中做到模范作用。
最后,要全面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反站。
二、学生干部应当具有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作为学生干部的成功与失败。
作为学生干部首先应作到以身做责正人先正己。这样不仅可以引导班级的舆论促进良好班风的各类活动,并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进程,使一种教育要求转化为教育的需求,这样开展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更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与此相符,还有助于狼毫班级人际关系的形成,创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
学生干部应具有素质之二,为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学生干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教育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够更好更准确地组织和传达老师布置的内容,学习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且还能为班级开展独立活动提供条件。
学生干部应具有素质之三,要对每一位同学都要公正一视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有偏颇,这样的学生干部素质的形成有利于班级的每个成员形成归属感,试问一个没有公正心的干部领导下的班级,能在他的领导下走向成熟吗?难道不是越走越乱,最后岂不是“分崩离席”的一团乱麻吗?一个具有公正心,一视同人的干部还可以 提高班级间的交往频率,河交往效果。使同学间的友谊地久天厂。
学生干部应具备素质之四,即学生干部应具有号召力,在组织每一场活动的时候都需要学生干部应具有号召力,而号召力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就是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二是一定的鼓动力和演说能力,可以说号召力是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地表现,有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再加上自己的人际关系必定也会有较强的号召力。
三、学生干部要正确对待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作为学生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成班里的普通一员,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会谴责自己也要学会赞美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沿着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号召下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与此同时学生干部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干部不应只顾工作而忘学习,那样则会舍木逐末,应当做到工作与学习兼顾,我们学习优秀的干部要向着更高的目标看齐,学习较差的干部要有信心,不要气馁。
四、在实践中磨练完善自己
作为新一批的学生干部要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性格:首先要做到有宽容大量的气度,不要因小事而大动干戈;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毅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最后做好同学的榜样似乎这一点很是重复,但重复的东西就是重点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作为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正人先要正己。
实践出真知,我们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方法,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事做起来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还要从挫折中增强工作能力,我们增强途径有很多,例如独立主持召开班会,通过演讲、晚会等来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各门课堂学习,各种活动都能够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相信经过多次实践过的学生干部必将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五、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和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
一个班级之中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偶尔也会泛起一陈涟漪,然而作为学生干部则就应该来平息,使之重新恢复原来的平静,同学间不免还存在着解色冲突,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师与普通同学对班干的看法不一样而引起,学生干部要话界这种矛盾就要做到树立为集体服务,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工作能力教差的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确的工作方法,逐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并且要有能上能下的心里准备,学生干部要在班级中引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但在批评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手段,使被批评的同学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批评。
作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是学生干部,及时准确地传达班主任老师以及院系老师的指示,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学任务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本次干部培训,我对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从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真正认识到做好一名学生干部,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还要将起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自己能够真正地作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能使优秀学生干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相信我能够做到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学生干部,从小事,从点滴做起,为使我校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
蒙古族舞蹈在草原文化中的地位与发展
萨仁图雅
09级教育1班
40940113
以草原文化为背景、以游牧生活为依托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与蒙古族舞蹈艺术,是一个值得系统研究的、为草原文化增色生辉的课题。
从我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上看,它主要由三大源泉汇聚而成:一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农耕型舞蹈文化;二是以北方草原、森林、戈壁为代表的游牧型舞蹈文化;三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渔猎型舞蹈文化。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分析,这三大舞蹈文化体系,特别是农耕民族舞蹈与游牧民族舞蹈之间,历来就不存在什么孰先孰后的统属关系问题,而是由分别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古代人民,各自按照自己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独立创造而成的。其后,才在长期交流融汇、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舞蹈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历史发展格局。我们站在草原文化的角度,分别对这种既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必然联系,又各自沿着不同历史文化轨迹自成体系发展的舞蹈艺术,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和阐释,将对促进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便是一个自成世界的、独成体系的游牧文化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浩瀚的蒙古高原,曾经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和驰骋的舞台。他们不仅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过辉煌贡献,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纵深的历史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的独具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质的舞蹈艺术。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作为表达游牧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草原文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传统游牧舞蹈文化类型的传承,也是对当今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的形象诠释。
考古发现与当代舞蹈实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均已证实,生活在蒙古高原,以狩猎、游牧或以“牧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氏族、部落和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希望通过跳舞来给自己的生命健康、生殖繁衍和实际生活带来希望和乐趣的群体。归根结底,在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人文情怀中,马背上的潇洒浪漫,生活中的豪放不羁、聚宴时的热情好客,宗教祭祀中的虔诚祈祷,畜牧业劳动中的与动物为伴,以及庆典礼仪、节令习俗中的礼仪规范、行为举止、服饰装扮......都是他们可以借舞抒怀,或写意或写实的最直接、最本能的艺术体现。这就如同美国著名音乐舞蹈史家库尔特〃萨克斯在《世界舞蹈史》中所说:“受动物舞蹈影响的民族有多种形式的舞蹈动作,而且跳起舞来非常热情。”惟其如此,才有了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各游牧民族皆能歌善舞,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美誉。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从草原文化的角度,整合各种舞蹈文化信息,努力发掘、研究游牧民族舞蹈的文化资源,探究其历史的成因与艺术的特质,尤其是对蒙古族舞蹈的艺术存在、艺术生成、艺术本质、艺术发展、艺术演变、艺术价值、艺术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凝聚其间的各种生活要素和艺术元素中,探索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根在哪里,美在何处,传扬、展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采,当是我们努力探究的向度。
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对这种由我国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的,由蒙古民族所秉承的既具有游牧舞蹈文化特质又具有时代新质的艺术模式和美学范式,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了大量研究,业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即至今未见有学者对其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艺术的研究深度,将蒙古族舞蹈艺术这种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特质、因素、属性、概念等等,予以一以贯之的、触类旁通的进行整合性的研究与阐释。有鉴于此,笔者耗时三年,即将面世的名为《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一书,似可从舞蹈理论的层面填补此项研究之不足。
在这样一个正值舞蹈本体化、本土化等文化复归情结方兴未艾之际,我们有责任在这复杂交织的多元文化时代,对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之间,于承传递嬗中所发生的,有如遗传基因般的文化秉承现象,用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满怀民族的情感,用民族的话语权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分析并作出尽其所能地阐释,使其在变单项舞蹈学科研究为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层面上建立起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华民族的话语权,结合大量的舞蹈实证,解读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的舞蹈文化,竭力促使它在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舞蹈格局中,增添一份理所应当的文化份额。再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在这话语纷争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只有将蕴含其间的文化精神、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品格和元素等等,用自己的话语权和研究成果走向社会,被社会所接受,它的影响力才会扩大,才有可能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在国际舞苑上占有一席之地。
总而言之,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保护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就是保护和弘扬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由蒙古民族承续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舞蹈文化,足以给我们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和深入探讨的话题。以现代的视角和理念审视解读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与演进、拓展与延伸,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超乎艺术之外的遐想和启迪。草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渔猎以及林业经济生活的民族,由他们所共同创造的文化整体。其博大与深邃,足可和农耕文化相媲美,只不过未得到充分地发掘与研究。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过去以封建正统思想为主导,重农轻牧,古文献中,有关农耕文化的内容记述比较详尽,对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记载较少,还常带有贬低之意,这就给草原文化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中,以农耕民族掌握政权的时候居多。当农耕民族建立政权后,从不敢轻视游牧民族,为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与掠夺,建造了长城防御之后,仍极重视边关贸易,互通有无。即便在汉唐盛世,仍采取和亲政策,以增强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友好往来,像汉代与匈奴、唐代写突厥都曾如此。从而保持了一定时期内的和平与安定的生活,使两类文化得到不断地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鲜卑建立过北魏、契丹建立了辽朝、女真建了金等政权,而蒙古族和满洲族,则建立了震撼世界的元朝和有近300年历史的清朝,都创造了不同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说农耕文化是以土地为根本,在沿江河流域的平原上创造了著称于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话,那么,草原文化则是在辽阔无垠蓝天下的绿野上,不断孕育出耀眼的文明之光,闪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舞蹈文化是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在探索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定会发现许多过去文字记载中所没有的重要收获。……178
2、贝〃比依勒:舞蹈一词在蒙古族方言中有不同的称谓:新疆蒙古族称自娱性民间舞蹈为“贝.比依勒”,称表演性舞蹈为“勃吉克”,而在内蒙古地区“孛吉克”则是舞蹈的通称。“孛吉克”一词最早出于元明时期,之前称“迭布色”,有“顿足、踏足、足蹈之意”。尚无统一的规范,保持着游牧歌舞随意性与灵活性的特征。“贝.比依勒”是在民间乐器托布秀尔伴奏中进行,托布秀尔音色浑厚、优美,演奏曲调活泼、旋律即兴、节奏性强,适于舞蹈者表演和即兴发挥。蒙古族舞蹈家称此为“托布秀尔乐舞”。另一方面,托布秀尔所演奏的乐曲以沙吾尔登命名较多,表演时多以沙吾尔登一曲作为开始,又称这种舞蹈为“沙吾尔登舞”,并以它作为“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183
3、安代: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内蒙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以库伦地区最为盛行。安代是由萨满“唱安代”“唱白鹰”(查干额利叶)跳神治病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过去以唱为主,后逐渐发展为今天自娱性的群众舞蹈。古代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们遇到病痛或天旱不雨时盛行请萨满跳神,这是安代流传不断的群众基础。过去“唱安代”治病的活动,要择吉日在一定场地上按程序进行。开始前几个人把病人扶进场内,坐在事先准备好的长凳上。旁边有两个男青年随时搀扶。病人(女)要把头发向前披散开,遮住脸面,双手合掌拈一灶香。众人围成大圆圈(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人),面向里圈,这时歌手到场中心唱传统的安代歌词,如“唱白鹰”开始。众人随着她唱和,挥帕、顿足,沿圈起舞,接着歌手们又用歌声劝慰病人…… ……185
4、筷子舞:属表演性道具舞蹈,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态。筷子舞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笛子、扬琴等,伴唱的歌曲多用伊克昭盟地区流传的民歌,以4/4拍、2/4节拍居多,表演往往是由慢转快,或原地、或行进,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现在已经有了女子集体或男女集体的编排。……186
5、盅碗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亦称“打盅子”,是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过去由男艺人表演。表演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盅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碰击作响。表演开始时,艺人坐于地毯上缓缓起舞,盅子随着音乐节拍发出规律的响声,或轻抖双腕,使盅子碰击,发出细碎清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然后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进退或绕圈行走。盅子美妙的声音随表演者舞动而缭绕不绝。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乐曲多采用伊克昭盟地区民歌,如《金盅》(敖门代莱》等。195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作“板腰”“旋转”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光影随摇曳,引人人胜。经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技巧与造型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典雅优美的女子独舞节目。……187
6、乌兰牧骑: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了“乌兰牧骑”,这支草原文艺轻骑兵队伍,掀开了草原舞蹈文化新的一页。乌兰牧骑人员少、组织精干、节目多样的特点,非常适合草原文化生活的需要。乌兰牧骑可以把歌舞送到偏僻地区、村落,在那里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同时又可以了解牧民们的需要,并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及时编排新的节目,不断提高演出的艺术水平,丰富牧民们的文化生活。在乌兰牧骑建立以来的数个春秋里,他们始终活跃在边远牧区、农村,给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送去歌舞,作出了卓越的功绩。这正体现了草原牧民们坚韧不拔、勇于为草原繁荣献身的精神,即使是现代文化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乌兰牧骑这种精神仍然是值得赞颂和学习的。
第四篇: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少先队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少先队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少先队教育不仅是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少先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空前艰巨、伟大的事业,它是一个需要世世代代为之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得以实现的事业。少先队是一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积极准备的预备队,它的健康、蓬勃发展同祖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建设好少先队,培育好少先队员,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准备了强有力的梯队。
第二,少先队是党建、团建的基础。“党--团--队”三级组织,最基础的一级是少先队。少先队是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是少年儿童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路标。少先队作用于人的启蒙时期,它帮助少年儿童跃上人生第一层台阶,是每个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打好少先队的基础,就能源源不断地向共青团输送人才,继而又向党输送人才。这三级组织好比一座雄伟的宝塔,少先队起着塔基作用。
第三,少先队是整个少年儿童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少年儿童教育由学校、家庭、社会与少先队组织教育四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而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靠、渗透,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统一的学龄儿童少年教育体系。少先队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组织教育不可缺少,因为少年儿童是社会的人,长大后又都要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生活。少先队正是一个儿童小社会,儿童们早早在小社会中学习、锻炼,长大后就能适应、参与大社会。
第四,少先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得力助手。少先队在学校的地位作用需全面理解。首先它是个独立自主的组织,学校必须尊重它的独立性,确保它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少先队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少先队又是束成年儿童组成的组织,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又必须依靠学校教师对它的指导帮助,发挥成人的主导作用,确保儿童发展有正确的导向;而当少先队集体一旦形成,少先队又能成为学校教育最得力的助手,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少先队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体现于政治思想的启蒙、品德的熏陶、集体的自治与民主管理、儿童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实践活动对全面发展的促进等方面。
第五篇: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班主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和“灵魂”,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一个班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训练集体是学校工作的“基层”,班主任是这个“基层”的领导,在德育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班集体是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这个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互助互学,纪律严明的班集体非常重要。有了这样的班集体就能激励全班同学共同前进。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的导向作用就非常重要。从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来看,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他们年纪小,二是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生,从家庭入一个比较大的集体,在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都需要班主任悉心引导。
(二)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
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要由班主任去组织落实,另一方面学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大量地要由班主任去疏导。而学校掌握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也要通过班主任这个重要渠道去解决。
(三)班主任是学生联系任课老师的重要渠道。
毫无疑问,每个老师都承担着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并把这种任务的完成融会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但任课老师因工作侧重的不同,不能用较多的时间和大量的精神去做学生在政治、思想山和道德方面的工作。在这个方面任课老师发现的问题,大量地要通过办主任解决。
(四)班主任是学校德育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的组带。
学校德育职能部门是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的组织者,而班主任则是直接实施者。只有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班主任把职能部门的要求落实下去,职能部门通过班主任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收集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德育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加强针对性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状况。这方面,班主任了解的要多一点,这就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增强其效果。
二、班主任的全身投入、全方位重视。
(一)爱是根本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要胜过爱子,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班主任唯有心理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与激情,冰释其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去寻找失落的绿洲,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爱是具体的。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态度儿戏,给以端正;纪律松弛,予以引导;学习方法欠缺,帮助指点;生活困难,给以自助;进步,给以鼓励;懈怠给以鞭策;苦闷,给以开导;疙瘩,给以解开;身体不适,给以关怀••等等,都是爱心的表现。
爱不是迁就姑息,也非庸俗师徒关系。俗话说“严是爱”。严格就是莫大爱心的体现。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要在严格要求中实现。严在教育,爱是感化;爱是力量。对待学生,班主任唯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育人实践中,个别同时对严的理解,吴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成了声色俱厉的训斥、指责,冷峻无情的挖苦和谩骂。更有甚者,“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堕入了“严危
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无视无裨,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班主任,时刻不能忘记爱学生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归宿。
(二)、知是前提
知就是班主任全面了解、研究学生、综合掌握学生情况,对所有对象有一个全貌认识。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是因材施教、激励学生全面进步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前提,是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的基本功。只有“知”之深刻、前面,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活化育人内容,水到渠成。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教养、熏陶不尽相同,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于是,学生的家庭情况、体质状况、智力水平、学业成绩、思想品质、来往朋友及其个性心理特征,都是班主任“知”的题中应有之义。大量事实证明,每个学生的个体内涵极其丰富,可以说,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诚然,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校内和校外的种种表现尚需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分清主流与枝节,既要做“静”的观察,又必须做“动”的分析。对那些后进生尤要下苦功、花力气这样做。惟其如此,方可发现其闪光点,寻找到教育突破口,确定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要适应改革开放,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四有”新人,班主任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工作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