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9-05-13 05:1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篇: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题学学专业学生日指导成课程论文

目: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

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院:号:年级:姓名:

期:2009.05.18教 师:绩:

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内在质的规定性的,新型的革命政党,它与其他的政党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党。为了搞好地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不断加强党自身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地位,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产生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是怎么的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它们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于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这三句话,一方面指出了共产党在阶级性质上同早先的工人组织相同,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共产党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并且为了实现整个无产阶级共同利益而英勇奋斗。

工人运动的历史表明,建立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但是,自发的工人运动不可能产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及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人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队伍,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同工人阶级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但并不包括工人阶级的全部,它集中了工人阶级的精华。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富有战斗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不能把本阶级乃至其他阶级中一切同情党的分子都包括在内。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条件。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工人阶级而奋斗的党

一个政党,以什么样的思想做指导,不仅关系这个政党的性质,也关系着党和他所代表阶级的命运和前途。这个政党是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看它是否主要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于它是

以先进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保持先进性,最根本的因素也就在于它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政治纲领是一面公开的旗帜,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问题,并亲自制定和指导了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制订过政治纲领。马克思认为,制订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如一的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8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以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践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热爱,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前,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就能够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经受各种考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在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党每次都是依靠自身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为了纠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确立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多次以整党整风和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我们党的十六大党章指出,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党员共同理想信念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基础上的。主要靠广大党员去自觉遵守,每个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后,1938年的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鉴于张国焘严重破坏纪律的行为,重申了党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毛主席还指出,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党又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制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遵守党的组织纪律的问题特别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了我们党的法规纪律体系,保证我们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胜利前进。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

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统帅和向导作用。党的领导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群众贯彻党的主张,指导引导组织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活动过程。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一项基本原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要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党的领导根本原则就是要①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②坚持党对军队和其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的绝对领导;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⑤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如果做不到这五个坚持,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解放,要完成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和坚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组成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自己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政确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以及党员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组织和带领群众,实现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改善党的领导,要解决的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领导问题。改善党的领导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领导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过程,科学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行方式是完成党的正确领导、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条件。

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党的思想建设是灵魂,党的政治建设是核心,党的组织建设是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是关键。只有不断建设,党才能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通过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这已经成为贯穿我们党80多年奋斗历史的一条红线,根据不同的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党不断开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接受各种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通过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样就能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篇:谈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

谈学生干部在学校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

内容提要:学生干部在学校教学中起到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在同学之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每个学生干部要各负其职责,正人先正己,以身做责,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磨练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来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

关键词:以身做责 正人先正己 模范表率 沟通桥梁

一周的干部培训已经过去,在这短而非短的培训之后,我深了解到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应当具有的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干部名称更应具备的是它内在的意义,学生干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强与弱,作为学生干部我们应答少年宫不断地为学校的强大而作贡献,不断地为我校早日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努力,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进步,成为新时期真正的好干部,优学生!

一、学生干部应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大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的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新时期的学生干部我们更应该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总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在学生中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新年。

其次,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吸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再次,要做到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此在学生中做到模范作用。

最后,要全面发展自己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反站。

二、学生干部应当具有素质的好坏决定着作为学生干部的成功与失败。

作为学生干部首先应作到以身做责正人先正己。这样不仅可以引导班级的舆论促进良好班风的各类活动,并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进程,使一种教育要求转化为教育的需求,这样开展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性更体现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与此相符,还有助于狼毫班级人际关系的形成,创造出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

学生干部应具有素质之二,为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学生干部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利于教育要求的贯彻执行,能够更好更准确地组织和传达老师布置的内容,学习干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并且还能为班级开展独立活动提供条件。

学生干部应具有素质之三,要对每一位同学都要公正一视同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有偏颇,这样的学生干部素质的形成有利于班级的每个成员形成归属感,试问一个没有公正心的干部领导下的班级,能在他的领导下走向成熟吗?难道不是越走越乱,最后岂不是“分崩离席”的一团乱麻吗?一个具有公正心,一视同人的干部还可以 提高班级间的交往频率,河交往效果。使同学间的友谊地久天厂。

学生干部应具备素质之四,即学生干部应具有号召力,在组织每一场活动的时候都需要学生干部应具有号召力,而号召力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就是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二是一定的鼓动力和演说能力,可以说号召力是组织能力的进一步地表现,有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再加上自己的人际关系必定也会有较强的号召力。

三、学生干部要正确对待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作为学生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成班里的普通一员,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会谴责自己也要学会赞美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沿着十六大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号召下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与此同时学生干部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作为学生干部不应只顾工作而忘学习,那样则会舍木逐末,应当做到工作与学习兼顾,我们学习优秀的干部要向着更高的目标看齐,学习较差的干部要有信心,不要气馁。

四、在实践中磨练完善自己

作为新一批的学生干部要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性格:首先要做到有宽容大量的气度,不要因小事而大动干戈;其次要在实践中培养毅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最后做好同学的榜样似乎这一点很是重复,但重复的东西就是重点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作为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正人先要正己。

实践出真知,我们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方法,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任何事做起来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还要从挫折中增强工作能力,我们增强途径有很多,例如独立主持召开班会,通过演讲、晚会等来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各门课堂学习,各种活动都能够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相信经过多次实践过的学生干部必将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进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五、与同学之间的“桥梁”和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梁”。

一个班级之中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偶尔也会泛起一陈涟漪,然而作为学生干部则就应该来平息,使之重新恢复原来的平静,同学间不免还存在着解色冲突,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师与普通同学对班干的看法不一样而引起,学生干部要话界这种矛盾就要做到树立为集体服务,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工作能力教差的干部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正确的工作方法,逐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并且要有能上能下的心里准备,学生干部要在班级中引导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但在批评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手段,使被批评的同学容易接受也愿意接受批评。

作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就是学生干部,及时准确地传达班主任老师以及院系老师的指示,配合好老师的教学工作,使教学任务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

本次干部培训,我对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从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真正认识到做好一名学生干部,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还要将起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自己能够真正地作到为同学为老师服务,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终能使优秀学生干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相信我能够做到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学生干部,从小事,从点滴做起,为使我校成为贵州民族大学而奋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念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使国家和社会更好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不平等观在社会福利中的地位和作用(精)

马克思主义不平等观在社会福利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

关键词:

文:

一、“不平等”观念的近代起源

虽然有史以来,人类对平等的追求从未中断,但对这一理念的界定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才逐渐明晰起来。即使这样,人们对平等的理解与阐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派别之一:视平等为一种结果的公平。他们认为,由于财产在私人手中的积累和继承,人们受教育和参与竞争的机会不可能是均等的,因此,所谓起点的平等不过是幻想。社会需要关注和改变的倒是贫富的悬殊,雇佣者和受雇佣者之间在地位上的实质性差异。他们主张,所有人,无论其在天赋才能、努力程度和实际作出的贡献方面有怎样的不同,他们都应受到相同的对待。

派别之二:视平等为一种起点和规则上的公平。具体而言就是:一切人在人格上都必须平等,都应受到同样的待遇,都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参加所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换言之,社会不首肯人与人之间除了贡献不同之外的其他区别,如种族、肤色、信仰和出身等方面的区别。

作为洛克之后,最早谈论社会公平的学者,卢梭对不平等有着深刻的批判。他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一种是精神上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前者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后者起因于一种协议,是由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在自然状态,虽然存在自然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几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自然状态中,人是孤独自在的。一种自然的自爱心和怜悯心支配着人们之间的原始关系。但人有着自我完善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使人类社会经历着不同的阶段。人从最初的一些简单的知觉和技巧逐渐地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智慧和能力;人的最原始的对自己生存的情感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粗浅观念也逐步发展为一套完整的人伦情感和道德观念;语言逐步地产生了,社会形成了;“随着观念和情感的相互推动,精神和心灵的相互作用,人类便日益文明化了。”尤其随着“冶金术和农业这两种技术的发明”,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当他们仅从事于一个人能单独操作的工作和不需要许多人协助的手艺的时候,他们都还过着本性所许可的自由、健康、善良而幸福的生活,并且在他们之间继续享受着无拘无束自由交往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为必要的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了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其实在卢梭的观点里面,社会和法律产生之前便已经蕴含了不同的利益和巨大的冲突,而社会和法律本身是这些冲突的产物。在“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一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家庭的区分,从此便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许多的争执和战斗也就从而产生了。”随着土地的耕种和分配,“当不动产在数量和面积上增长到布满了整个地面并都互相毗连起来的时候,一个人只有损害他人才能扩大自己的财产。”错过了取得财产机会的穷人不得不从富人手里接受或抢夺生活必需品。而富人“一认识了统治的快乐,便立即鄙弃一切其他的快乐”,“好象饿狼一样,尝过了一次人肉以后,便厌弃一切别的食物,而只想吃人了。”这样,“最强者或最贫者把他们的力量或他们的需要视为一种对他人财产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按照他们的看法就等于所有权”,“因为富人的豪夺、穷人的抢劫以及一切人毫无节制的情欲,扼杀了自然怜悯心和还很微弱的公正的声音”,“在最强者的权利和先占者的权利之间发生了无穷尽的冲突,这种冲突只能以战斗和残杀而终结。”于是,“富人终于想出了一种最深谋远虑的计划,这计划是前人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那就是:利用那些攻击自己的人们的力量来为自己服务,把自己原来的敌人变成自己的保卫者,并向他们灌输一些新的格言,为他们建立一些新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富人之有利正如同自然法对富人之有害是一样。”“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

卢梭虽然认为不平等最终起源于人类的这样一种“自我完善化能力”,随着人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平等的三种状态(即富人和穷人的状态、强者和弱者的状态、主人和奴 隶的状态),但由于卢梭与其它思想家相比更多地带了股对人类美好生活探讨的激情,他在认识到政治上的不平等(“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是一切枷锁的起缘时,他试图“探讨在社会秩序之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合于正义的)而又确切的(切实可行的)政权规则。”正如卢梭试图解决“自由与服从”的关系一样,他也试图通过一个由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公共大我”来消除财产占有的不平等。在《社会契约论》第九章“论财产”中卢梭提出:“集体的每个成员,在集体形成的那一瞬间,便把当时实际情况下所存在的自己———他本身和他的全部力量,而他所享有的财富也构成其中的一部分———献给了集体。”卢梭的不平等观及社会契约思想先后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中得到体现。

与卢梭不同,罗尔斯等人在宣扬平等思想时,他不将平等归因于任何自然的或内在的性质。卢梭时代两大世界性的政治事件即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都把人生而平等作为自己的口号,它们所宣传的平等是自然的、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罗尔斯却把革命性的因素从平等的要求中剥离出去,只强调作为同一主权者的公民的平等,这种平等是在法律面前的、形式上的平等。

可以说,卢梭所提出的平等,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反对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在平等问题上,卢梭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一致的,对他们来说,平等主要是机会平等,而不是地位平等。因此,他主张社会应当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主张能人统治。平等机会的存在对社会的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罗尔斯同样首肯人在能力上的差异。在差异性基础之上罗尔斯提出社会正义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他认为,正义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下得到公众认同。也就是说,社会合作的条件是在公平的前提下,社会中的全体成员一致同意而达成的契约是公平的,所获得的结果也是一种公平。这种公平的结果将促进公共理性的形成。公共理性表明正义观念的内容,是所有享有自由平等的公民都具有的理性。在民主制度下,政治权力的运行也应当使全体公民都能根据其自身的理性而公共地加以认可。因为正义关系到对政治权力的占有和行使以及它所提供的政治秩序是否正当的问题,所以,正义凭借公共理性获得了政治合法性,也就意味着政治权力的运行和政治秩序具备了合法性,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而政治权力的合法运行和政治秩序的确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差别原则使得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与极端自由主义和激进平等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也将当代自由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主义思潮所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引发马克思对现实进行反思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比较熟悉卢梭的思想,恩格斯甚至还作过较为详细的研究,他们也受过卢梭不平等思想的启发。这种启发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而且也包括在“人的异化”,“劳动价值”这个观点上。这一点,在《资本论》手稿中体现得极为明显。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而一切既定的片面目的的废弃,则表现为为了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他还具体揭示了异化劳动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表现为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对立。“劳动的物的条件都是劳动本身的结果,即它自身的物化,而劳动的这种自身的物化,即作为劳动的结果的劳动自身,则作为异己的、独立的权力与劳动相对立”。其次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劳动条件作为某种独立的、人格化的东西同活劳动相对立,而拥有劳动条件的商品所有者则作为资本家同工人相对立”。第三表现为工人与其劳动相异化,因为“劳动不是把它本身的现实性变成自为的存在,而是把它变成单纯的为它的存在,因而也是变成单纯的他在,即同自身相对立的他物的存在”。甚至于马克思在阐述其代价思想时,干脆直接援引了卢梭书中的一个例子,卢梭指出,资本家说:“如果你们把你们仅有的一点东西交给我,作为我辛苦指挥你们的报酬,我就让你们得到为我服务的荣幸。”

然而,这种启发是建立在他们对卢梭的社会公平思想中所包含着的抽象人性论前提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就曾指出:“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的思想,既“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作了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也是“缺乏想象力的虚构”,实际上,“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的时代”,而“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由于马克思是用“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的,因此自然就要否定卢梭以抽象人性论作为出发点的思想。

与罗尔斯相比,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对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平等原则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资产阶级在凡是它已达到统治的地方,就都把所有封建的和宗法的关系一一破坏,使他们终于获得了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然而,马克思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起点的平等不过是理想的原则,因为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社会财富在私人手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于是,人们的起点根本不可能相同。

由此,马克思鲜明的提出:自由平等并不是政治饰物,而是人的本质特征。他从来不曾以僵死的物和抽象的精神去遮蔽鲜活而富有灵性的人,马克思注重人的现实性,具体性,历史性,非常强调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与平等,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他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 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总之,马克思的不平等观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

所以,马克思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人的现实出来,从人的本质特征受到扭曲入手,提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事实的不平等依旧存在,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权是普遍工人不敢奢望的,企业与工人的关系实质上仍然是主人和奴隶、雇佣者和受雇佣者之间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上,由于资本所起的作用也绝不可能完全按个人贡献的大小来进行按劳取酬,资本主义制度下起点的平等不过是政治天国的饰物,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平等的事实,最终目的是为了唤醒现实生活中受不平等待遇的人们,为了实现真正的平等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对平等原则阐释的这一目的是相当明确的,在马克思的心中,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完成没有彻底完成的解放事业,消灭一切社会等级,以实现真正的起点平等。人们拥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拥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

与马克思相比,罗尔斯生活在资本主义发达时期,这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中,他表达了自己的平等观念,按照罗尔斯的说法,他的理论不象马克思那样是现实性而是理想性质,不涉及任何现实的制度和政策,探讨范围仅限于一种“法律被严格服从的状况”,限于一个“ 组织良好的社会”,因而他的理论又被人称为一种“ 乌托邦”理论。是一种证明方式和标准,只是想为非理想(现实)部分的正义理论提供基础的尝试而已,可见,罗尔斯的平等原则是倾向于未来的,而马克思的平等原则更多关注的是当下人的不平等状况。

罗尔斯在解释第一正义原则时,指出按照第一原则,所有人对一种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是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的,亦即一个人的自由只要不凌驾于别人的类似自由体系,或者说,只要它没有通过侵害别人权利而使自己的这份自由扩大时使别人的那份自由缩小,那么这个人就可以享有这份自由。罗尔斯认为,这里关键是要理解“平等”的含义,这里的平等是指份额和状态的平等,还是指权利的平等呢?他说显然是指后者,平等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实际上都享受这些自由的手段,能够在同等的程度上和范围内使用这些自由,他们只是在权利上平等的。在此第一原则只是要求那些确定基本自由制度规范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人,在这些规范面前人人平等。而在马克思那里平等绝不仅仅意味着权利上的平等待遇,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它还必须表现在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可以有贫富上的差别,但绝不能有资本家和工人、主人和奴隶间的区分。而罗尔斯则认为,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地位不是世袭的和固定的,而是处于流动之中的。这就是说,不应该把平等理解为一种静止的、僵硬的和一成不变的状况,而应把它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地位升迁的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追求升迁的竞争规则是公正的,那么,一个人勤劳上进,其地位的提升就大有希望。可见,社会地位是人们活动的结果,结果是不能拉平的。总之,平等原则必须受到不压制人的工作热情和自主意识这一要素的制约,即平等以自信、自助为前提。如果说罗尔斯平等原则把社会地位的差别当作人们竞争的结果的话,那么马克思则坚持认为,这一差别是人们活动的起点,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和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是一对相伴而生的孪生子,只有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才能在贡献与报酬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使起点的平等得以实现。

总之,马克思正是在无产阶级平等观指导下来审视资本主义自由观的。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宣扬的只是抽象的平等,他们宣扬平等的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从封建主手中夺取政权,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王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因而资产阶级把“自由”标榜为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原则,强调自由主义权利理论的出发点是所有人的权利,每一个人和所有人都是平等自由的道德个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由确实是一个美好崇高的字眼,是人类进步的理想追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切都属于资产阶级,都是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的口号。这种自由是少数人的自由,它不以所有人的自由为目标,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这种自由使每个人不是把别人看作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作自己自由的限制,所以,恩格斯说,这种自由是假自由,是一种最坏的奴隶制,这种自由只是徒具虚名,因此平等无非是上述自由的平等,当平等被资产阶级宣布为人权时,“平等的剥削劳动力,就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与以人性恶为依据、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的抽象的自由相反,马克思着眼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自由,他认为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在对人的本质认识基础上,他总结出人的三大发展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与恩格斯直接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自由实现的途径上,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就是,首先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占有生产资料,解放无产阶级,解放生产力,进而解放全人类,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其丰富,社会分工也不再是人的异化形式,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性,这就是自由的最高形态。

三、马克思主义不平等观与社会福利沿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与不平等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私有制没有产生以前,人类处于一种原始平等状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生了分裂,阶级压迫、性别压迫、种族压迫、宗教压迫等逐渐形成。不平等的形式、种类、程度也都在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变化。“ 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而产生的社会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而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现的同时又造成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夺与压迫,形成新的不平等。无产阶级对平等的诉求便被提到日程上,由隐性转为显性。“ 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也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起初采取宗教的形式,借助于原始基督教,以后就以资产阶级的平等论本身为依据了。无产阶级抓住了资产阶级的话柄: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尤其是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开始把公民的平等提到重要地位以来,法国无产阶级就针锋相对地提出社会的、经济的平等的要求,这种平等成了法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由此可见,平等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加以明确阐述:“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其实,不仅平等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平等观念的实现更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脱离这些历史条件来谈平等,只能是空谈。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而在现实世界中,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由崛起到鼎盛时期,再到陷入经济危机,形成了一个抛物线状的发展态势。苏联的社会主义福利体制同样也走了一条由强而衰,再到瓦解的过程。两者之所以如此,从推进平等的视角看恰恰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平等观,其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表现为平等的目标脱离实际。西方福利国家和苏联都希望建立一种超越时代的人人按需分配的平等制度。这违背了平等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一是脱离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西方自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来,的确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这毕竟还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局限。福利国家不考虑那些会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比如人口老化、能源与资源短缺等因素,而保障每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基本生存条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生产长期停滞,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其二是脱离人的本质发展水平。到目前为止,从人的精神状况看,人们依然无法摆脱消极的生存方式,即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这样,一旦生存没有问题了,人也就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这样的福利制度无法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更无法使人将劳动作为第一需要。相反,它鼓励人们紧紧抓住国家日益提供不起的福利待遇不放,最后导致一批依靠国家福利生存的懒汉阶层形成,而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无法承受。出乎设计者们预料的是:国家福利非但不能使人们增强信心,反而使人们对未来产生担忧,使人们更关心捍卫 现有的东西,而不是去创造现在还没有的东西。这就是西方福利国家为什么会陷入困境的原因。

苏联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平等问题上同样犯了严重脱离实际的错误。这是由于赶超西方一直是苏联的发展战略。斯大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宣布:苏联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赫鲁晓夫在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苏联进入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时期,并在二十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事实上,如此超速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两极,一极是官僚特权等级———享受特权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一极;另一级是日常生活都无法得到很好保障的劳动人民。这样,一个以追求平等为宗旨的无产阶级政府,最后建立起来的却是极其不平等的社会。

从上述可见,无论是西方的福利国家,还是曾经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虽然目标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但结果却培育出两个特权阶层:一个是底层特权阶层,另一个是顶层特权阶层。底层特权阶层无法占有更多资源,无法直接影响国家生活,因此西方福利国家虽然出现滞长,但不至于瓦解,加上及时对福利制度加以改革,加大个人承担福利的义务,从而使社会化险为夷。而顶层的特权阶层高高在上,完全垄断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更借改革之机,化公为私,囊括天下,终使超级强国彻底瓦解。

平等一旦超越了主客观条件,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无论用什么方式来推动它都会落空。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来看,平等的要求不能脱离实际。一个国家、执政党或政府都要正确认识平等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不能强行把自己的意志,或者局部利益贯彻到平等的内涵之中。

从实现平等的路径来看,社会福利模式无不都采取依靠国家强制力自上而下的方式。由于目标脱离实际,所以只能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自上而下地构建平等。这是一种刚性平等,没有国家强制力保障便无法实现。

比如西方福利国家要求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每人每周缴费,无论人们原来的收入如何,无论个人的情况及风险程度怎样,都必须强制参加保险,缴费费率相同,失业保险金、残疾保险待遇以及退休养老金等各种待遇也都实行统一的待遇标准,强制性的基本保险项目由国家实施。

而苏联的分配制度由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人们的收入就分成工资和消费基金两块,都由国家行政管理。前者分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贯彻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后者分为免费医疗、教育、保险等,贯彻的是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消费基金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的比重逐步提高,成为居民实际收入的重要部分。这也就是说,苏联时期主要推行的是以平均为基点的平等。

至于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而完全贯彻按需分配的北欧模式。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对人的需要、人性的弱点缺乏科学研究,而以往的历史表明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是人类的一种现实的生存状态。这样一厢情愿地推进平等,最终使国家陷入财政困难的境地,不得不进行改革。

上述三种模式均为由国家自上而下推进平等的模式,但结果都是导致社会停滞、衰落或瓦解。这些情况说明,平等有一个逐渐实现的历史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不断扩大平等主体的过程。一个国家要持续发展,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平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国家的强制性干预未必会达到理想目标。

平等和不平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的意志可以随意左右或消解的。正因为平等和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就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不平等形成的根源,并解决两者的矛盾,否则,用平均消解平等,搞一刀切,则社会易于陷入停滞和僵化。其次,平等与不平等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并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平等状态也不断扩大,最终实现人与人本质上的平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国君权利时提出了平等与不平等的互转性:“ 这些国君必然成为人民的压迫者,而且他们把压迫加重到这样的地步,使得登峰造极的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自己的反面,成为平等的原因:在暴君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大家都等于零。”“ 这样,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平等,但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的旧的自发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契约的平等。压迫者被压迫。这是否定的否定。”封建特权等级制度造成了新兴的市民阶级对平等的强烈要求。“在封建的中世纪的内部孕育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它的进一步的发展中,注定成为现代平等要求的代言者,这就是市民等级。”市民阶级在借助无产阶级的力量来推翻封建特权阶级的同时也唤醒了无产阶级对无阶级平等的要求。在私有制社会里,平等都是统治阶级的平等,伴随着被压迫阶级的不平等而存在,因此是有限的、片面的,只有“ 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这说明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阶级和一切阶级差别,其中既包括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也包括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差别,比如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差别。但是,如前所述,无论是西方福利国家还是苏联,都依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差别,所以全社会的平等至今尚未实现。实现全社会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灭阶级和消除阶级差别。

平等反映的是不同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平等有不同的层次,也反映了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在国际法的域野内,国家是平等的主体,各个国家应该是平等的;在一个国家之内,平等则反映的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各个阶层或阶级应该是平等的;在每个阶层或阶级内就应该是人人平等了。分属于各阶层或阶级中的个体实现了平等,那么各阶层或阶级也就没有不平等。在阶级和阶层无法消灭的时代,平等只能是相对的。

在一国之内,国家和政府将不再作为平等的主体,而是相对独立的第三者。既然是第三者,则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和态度,承认社会平等进步的客观性,相信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比如现在很多地方发生了农民工集体讨薪的群体性事件。这类现象对社会稳定而言,的确有消极影响。但是从人们加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保护来说,则是历史的进步,是人们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是国家无法保障他们利益情况下的一种自救。他们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与剥夺者对抗,因此,只能走联合之路。即使是联合起来也往往无法实现自己的权利,讨回自己的血汗,这就需要更大的联合。这是弱势群体自我保护的直接选择。

第五篇:浅析党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党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党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我党通过以什么作为“结合”的关节点取得了较大的理论成果,这是党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结果,也是党的政策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辩证作用的结果。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是党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形态,只有通过指导我们党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在中国具体化,发挥它应有的指导作用。正如毛泽东总结的:“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当然,党制定和执行政策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党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又规定了各项具体的工作路线和各项具体的政策。党指导实践的路线、方针、计划、措施和办法等等,都是大大小小的政策。而我们党的历史也一再证明:只有路线、政策正确,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路线、政策发生错误,必然遭到失败;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向自己的错误学习,往往能够获得新的成功。

第二,党的领导集体制定政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和群众密切结合、实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的过程。因为党制定政策必须谨慎地考虑政策的理论依据、合理性、可行性,这就要求党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指导自己客观地观察情况和问题,同时考虑政策实施时群众的思想觉悟、接受程度、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障碍因素,随时注意政策执行中的问题,防止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纠正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广大党员的思想水平、党性修养、道德水准、组织纪律观念等在执行政策过

程中都将受到严格检查和考验,这就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他们为自觉有效地参与制定、理解和执行党的政策而努力锻炼自己的思想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第三,党制定和执行政策,是一种巨大的改造现实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精神和物质互动和转化的力量。党的路线和政策首先是一种可以变为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必将促使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到一定时候,就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秩序。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路线和政策,既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坚持,又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认识经验和教训,得到不断的发展。

第四,党执行正确政策的过程就是生动地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党的政策教育,实际上贯穿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政策执行前和执行中,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论证政策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广大党员和群众执行政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过程。所以,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真理,就是在推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就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在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第五,党的路线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使广大党员干部好的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加强和巩固。我们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以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格而着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要体现党内民主,又要以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维持党的行动一致。保证党的每个成员尽可能认同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以及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党员的觉悟程度,并促使他们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应用我们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快地向前发展。

鉴于上述理由,我认为一方面,党的政策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行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党的政策不仅使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得到发展,而且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全面的要求,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效成为党制定正确有效政策的基础和保证。因此站在时代和理论的高度,考察党的政策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们更好地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载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也被纳入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马头琴产生于蒙古族,其历史悠久,是......

    谈学生干部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精选五篇)

    谈学生干部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如何当好学生干部内容提要:通过贵州民族学院第四期学生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谈了对如何做好学生干部的一些认识。关 键 词:学生干部的形象......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

    姓名:杨琴 班级:化工1001 学号:0121020390132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 摘要: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积极和建设性角色不可或缺。近年来,中国在世......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作 者:胡悦萍内容提要:本文分两个方面来逐步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地位。第一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个方面引......

    热处理在机械工业中的作用及地位(范文大全)

    《热处理在机械工业中的作用及地位》 --浅谈热处理节能减排 系 别 机械工程系 专 业 工程材料技术 班 级 12材料2班 学 号 11103703048 学生姓名 1、热处理的现状 热处理......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实践作业)题目: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 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系别:管 理 工 程 系 班级:08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 姓名:李响 学号......

    谈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标题:谈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的科学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