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党史第二十八讲思考与练习
中共党史第二十八讲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新型工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二、判断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十六大的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2、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小康社会()。
3、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为何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发展的成果惠及谁等重大问题(),三、简答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2、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哪些十分宝贵的经验?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建设方面,对如何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4、《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哪些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哪些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四、论述题
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怎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二篇:中共党史第四讲思考与练习
中共党史第四讲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九一八事变:
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
二、选择题
1、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A 卢沟桥事件 B 九一八事变 C 第十九路军凇沪抗战 D 嫩江桥抗战
2、中央红军的长征结束时间是()。
A 1935年10月19日 B 1936年10月9日 C 1935年11月初
D 1936年10月22日
三、判断题1、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向西突围,开始了漫漫长征路。()
2、遵义会议着重讨论了政治路线方面的是非问题。()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红军长征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五、论述题
结合长征的历史过程阐述长征精神的内涵。
第三篇:《十八大党章学习讲座》第二讲
《十八大党章学习讲座》
第二讲 建党管党的根本依据 ——关于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
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头等重要问题,是建党管党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基石。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宗旨,是指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党的性质回答了党同工人阶级的关系,党的理想明确了党的最高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党的宗旨回答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性质、党的理想和党的宗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关于党的性质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广泛群众性和永葆先进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段话从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和先进性、党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全面阐明了党的性质。
(一)党对自身性质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党对自身性质的认识是在动态的时代发展进程中不断深化的。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把党的名字定为“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性质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表述,但实际上已为这种表述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党的二大在深刻分析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基础上,在《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议案》中鲜明指出:“共产党是所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分子组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从而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明确表述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七大在“古田会议决议”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对党的性质作了系统的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党章的形式规定党的性质,也是第一次把代表各族人民利益作为党的性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性质形成了新的认识。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概括,总结了以往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党在新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指明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同时,根据我们党在21世纪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尤其是基于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新变化,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两个先锋队”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党的性质作出了全新的概括和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学说,拓展了党的工作覆盖面,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紧密联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紧跟时代潮流,引领风气之先,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011年7月1日,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发表“七一”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概括了我们党建党立党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政方针。他指出:“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和性质的新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一个政党一旦失去阶级基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存在的价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一规定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是对党的本质属性的集中概括。
工人阶级政党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次年制定的第一个共产党纲领——《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个论述实际上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列宁根据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首次把共产党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或“无产阶级先锋队”,并指出,“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同时还一再强调,“先锋队”不能脱离它的工人阶级基础,不能破坏它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相互平等关系等。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并不包括中国工人阶级的全部成员,而是集合了其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愿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献身的先进分子。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党是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从一开始我们党就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领导着工人运动,在工人运动中发展壮大。二是我们党是以工人阶级的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正是因为有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武装,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充分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我们党是按照先进的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先进的组织制度决定了我们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可或缺的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把我们党规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对党的性质作出的新概括,深刻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民族性相统一的本质,对于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党所代表的利益决定的。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早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就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他指出工人阶级政党不仅要始终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而且要成为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提出,我们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1956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中国工人阶级是最进步、最有活力和远见的阶级,因而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其他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2.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论述和庄严地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我们党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党成立以来,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党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执政党建设的要求决定的。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中国共产党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由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决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时代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迎接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解决我国各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要求我们党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整个民族的力量充分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
(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1.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坚持党的性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与我们党始终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分不开;我们党之所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就在于我们党不仅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工人阶级之中,而且扎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的全社会覆盖,把社会各个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使我们党更好地保持先锋队性质,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2.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适应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巨大调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人阶级成分单一,主要是国营、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职工。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大批的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同时,工人阶级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知识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后,很多农民成为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三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大多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主要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频繁流动,其职业、身份经常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只有把新社会阶层中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为党的肌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切实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3.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从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历史中获得的重要启示。近20多年来,世界上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大党相继丧失政权、甚至分崩离析。虽然这些政党退出历史舞台都有其特殊的背景,但失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普遍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未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加剧,广大民众贫困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失去民心,执政基础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他们没能及时调整政策,巩固其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拓展新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严重削弱了执政根基。这些政党兴衰沉浮的教训告诉我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政党能否在巩固原有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同时,赢得新兴阶层和群体的支持,关系到这个政党的生死存亡。
二、关于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最高和集中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因此把解放全人类作为党的历史使命,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正因为如此,党的最高纲领能够成为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利益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只有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不断推进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和捍卫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启示我们,工人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取得执政地位后,不仅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要对全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全党同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为共产主义奋斗不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道路 党章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热情和创造活力,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这一道路所经过的艰辛历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会议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提出。
党的十二大后,党继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报告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十五大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容应对和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困难和风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途中,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都对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出过要求。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展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作了重申。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把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这一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关于党的宗旨
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党的宗旨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是区别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1945年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从那以后,我们党把这一宗旨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党的全部工作中。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也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 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仅仅代表某个地区、某个民族、某个行业无产阶级的利益,更不代表某个宗派的利益。因而党的服务对象包括了整个无产阶级和各族劳动人民;同时,它的服务时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全过程,贯穿于人类解放伟大事业的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二是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员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是同甘苦、共命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是主动的、自觉的、不带任何条件的、真心实意和全心全意的。三是党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又善于领导人民前进。任何剥削阶级政党都不可能始终如一地为广大民众谋利益,也不可能拥有我们党这样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与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区别。
(二)坚持党的宗旨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是任何政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发展和壮大的源泉。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我们党,说明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应尽责任和神圣使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关系:群众好比我们的后台,后台不稳,我们的戏就不能唱了。我们不是为革命而找群众,而是为群众而革命。我们党执政60多年的经验表明,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党自身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历程。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挫折走向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对长期执政的有利条件,和平年代的优裕环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比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奋斗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和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源泉。毛泽东同志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邓小平同志说,“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广大党员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在工作内容上进一步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在思想作风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努力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创造,集中群众智慧,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坚持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不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四)准确把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时代要求
90多年来,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考验,党的宗旨始终没有变,而且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赋予党的宗旨新的时代内涵,对坚持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胡锦涛同志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这些要求高度概括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与坚持党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在新时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衡量我们的一切工作,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加强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坚持党的宗旨的客观要求。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要求,深入细致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真心倾听群众呼声,真正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是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保证。能否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教育和督促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四、自觉坚持党的性质、坚定党的理想、践行党的宗旨
新的形势下,共产党员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坚持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一)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结合起来,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征程,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前行;崇高而美好的理想,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奋斗。共产党员要把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自我修养的毕生课题,作为党性锻炼的重要内容,作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攻方向,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每个共产党员既要胸怀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目光长远,又要求真务实。在现阶段,就应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对这一事业的态度,是检验我们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坚定与否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我们要善于把远大理想同党在现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当前,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努力使自己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实意向人民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拥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二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帮助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重视与群众的直接交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切实做到亲民爱民为民。要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一线破解群众关心的问题。要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多到基层一线,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身体验基层工作的实际,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同群众交朋友,多交普通群众、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盼在何处、难在何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同群众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开展专项治理、现场办公、挂牌督办等方式,集中时间和精力全力解决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
(三)始终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制定、宣传、执行政策时,要始终不渝地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在工作中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加强党在工人群众中的工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感,把新的社会阶层中不断涌现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是我们党思想和行动的基础。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全部活动的方向和内容,决定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党的前途和命运。党的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终生追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的宗旨体现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共产党人党性的灵魂和应尽的责任。党章载明的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及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规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党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坚持全面、联系、统一的观点,把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和理解,深刻领会贯穿党章始终的灵魂和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而奋斗;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我们党是具有鲜明阶级性、广泛群众性和永葆先进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道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新的形势下,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坚持党的性质、理想和宗旨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第四篇:第三十八讲 推理与证明
第三十八讲 推理与证明
(二)【学习目标】
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
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
过程、特点。
【知识要点】阅读教材(必修1)P42~P45,P80~P83,P111~P113完成下列填空
1、直接证明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基础检测】完成教材(必修1)P42~P45,P80~P83,P111~P113完成习题
1.分析法是从要证的结论出发,寻求使它成立的()A.充分条件B.C.充要条件D.2.若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总成立的是()
A.a+>b+C.a+
1b
1a
B.D.bb1>aa12aba
a2bb
11>b+
ba
3.要证明+<2,可选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综合法B.分析法C.反证法D.归纳法
2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有有理数根,那么a、b、c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时,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A.假设a、b、c都是偶数B.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C.假设a、b、c至多有一个偶数D.假设a、b、c至多有两个偶数 5.设a、b、c∈(0,+∞),P=a+b-c,Q=b+c-a,R=c+a-b,则“PQR>0”是“P、Q、R同时大于零”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C.充D.【例题分析】
a2b2c
2例
1、设a,b,c>0,证明:≥a+b+c.bca
例
2、已知a>0,求证: a2
1a
2-2≥a+
-2.a
例
3、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不能同时大于.2511例
4、已知a>0,b>0,且a+b=1,试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ab≥
ab
【方法总结】 【基础训练】
1.用反证法证明“如果a>b,那么a>b”假设内容应是
()A.3a3b
C.3a3且3a
31a2b
2,则p,q的大小关系2.已知a>b>0,且ab=1,若0<c<1,p=logc,q=logc
2ab
B.
D.3a3b 或3a3
是()
A.p>q
B.p<q
C.p=qD.p≥
q
3.设S是至少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义了一个二元运算“*”(即对任意的a,b∈S,对于有序元素对(a,b),在S中
有唯一确定的元素a*b与之对应).若对任意的a,b∈S,有a*(b*a)=b,则对任意的a,b∈S,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A.(a*b)*a=aB.[a*(b*a)]*(a*b)=a C.b*(b*b)=bD.(a*b)*[b*(a*b)]=b
4.如果△A1B1C1的三个内角的余弦值分别等于△A2B2C2的三个内角的正弦值,则()A.△A1B1C1和△A2B2C
B.△A1B1C1和△A2B2CC.△A1B1C1是钝角三角形,△A2B2CD.△A1B1C1是锐角三角形,△A2B2C
5.已知三棱锥S—ABC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原三棱锥中给出下列命题: ①BC⊥平面SAC;②平面SBC⊥平面SAB;③SB⊥AC.其中命题正确的是(填序号)
.6.对于任意实数a,b定义运算a*b=(a+1)(b+1)-1,给出以下结论: ①对于任意实数a,b,c,有a*(b+c)=(a*b)+(a*c);②对于任意实数a,b,c,有a*(b*c)=(a*b)*c;
③对于任意实数a,有a*0=a,则以上结论正确的是.(写出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所有序号)
7、已知a,b,c为正实数,a+b+c=1.求证:(1)a+b+c≥;(2)3a2+ 3b2+c2≤6.8、已知函数y=a+
x
2x2
(a>1).x
1(1)证明:函数f(x)在(-1,+∞)上为增函数;(2)用反证法证明方程f(x)=0没有负数根.9、已知数列{an}中,Sn是它的前n项和,并且Sn+1=4an+2(n=1,2,„),a1=1.(1)设bn=an+1-2an(n=1,2,„),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2)设cn=
an2
n
(n=1,2,„),求证:数列{cn}是等差数列;
(3)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
第五篇:课件思考与练习
统计学原理分章习题
第一章 统计概述
一、思考题
1.国家管理为何离不开统计?
2.统计有哪些特点?如何辩证地来看这些特点? 3.统计有哪些基本职能?其关系如何? 4.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统计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重要地位如何? 7.总体和总体单位有何关系?
8.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9.怎样区分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二、单项选择
1.构成总体的每个总体单位各方面的特征()
A、必须完全相同
B、可以完全不同
C、至少一个方面相同
D、可以完全相同或不同 2.下列各项,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老李68岁 B、全国人口 C、财专学生 D、班级人数 3.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合格品产量 B、次品产量 C、优质品产量 D、合格率 4.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A、班级人数
B、考试成绩
C、平均年龄
D、学生身高
三、多项选择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
A、社会性
B、总体性
C、具体性
D、数量性
E、客观性 2.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受总体规模影响,后者不受总体规模影响 B、前者都是绝对数,后者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C、前者经计算汇总取得,后者经计算对比取得 D、前者说明事物的深度,后者说明事物的广度 E、前者是计算后者的基础
四、判断正误
1.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2.指标的综合性是以总体的同质性为前提的。3.年龄是数量标志,男生是品质标志。
4.指标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指标和数量指标。5.人口的年龄是变量,但品质标志不能是变量。6.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职工工资是连续变量。
五、综合练习
如果统计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河南财专教工2008年收入状况,请对该项统计的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体系)和标志作出统计设计。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思考题
1.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统计调查有哪些种类?
4.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其首要内容、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5.如何确定调查项目?
6.四种专门调查在调查目的上有何区别? 7.什么是调查误差?如何防止登记性误差?
二、单项选择
1.调查目的只为及时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应采用()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2.下列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A、工业设备普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普查
D、农村牲畜普查 3.统计调查单位就是()
A、调查工作的组织者
B、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C、统计调查机构
D、企事业单位
三、多项选择
1.统计调查按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可分为()
A、全面调查
B、非全面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统计专门调查 2.统计专门调查包括()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E、统计报表 3.普查是()
A、全面调查
B、专门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经常性调查
E、定期调查
四、判断正误
1.及时性是对统计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2.调查人口出生情况可采用一次性调查。
3.确定调查项目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内容。
4.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5.调查时间就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时间。
6.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根据重点调查的资料来推断总体。7.登记性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制定一份《××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要体现“五项基本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可个人独立完成,亦可以学习小组(宿舍)名义集体完成(组长执笔、成员署名)。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思考题
1.统计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2.统计整理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3.什么是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4.如何理解统计分组既是¡°分¡±又是¡°合¡±? 5.怎样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6.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复合分组的区别在哪里? 7.编制组距数列时,如何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8.编制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单项选择
1.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A、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分组数目
C、选择分组标志
D、选择分组方法 2.对于连续变量,应采用的统计分组是()
A、单项分组
B、组距分组
C、等距分组
D、异距分组
三、多项选择
1.影响组距数列次数分布的因素有()A、组数
B、组距
C、组限
D、组限表示方式
E、总体单位数 2.设计统计表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A、科学
B、实用
C、简练
D、美观
E、清晰
四、判断
1.统计研究目的是选择分组标志的根本依据。
2.连续变量必须组距分组,离散变量只能单项分组。3.组中值就是组内平均数。
4.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要不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要不高于最大变量值。5.若现象的质变过程比较均衡,可以等距分组。6.异距数列需要借助次数密度来反映总体分布状况.7.逐级汇总不易发生登记性误差。
五、综合练习
请亲自调查30名以上同学的姓名、性别、城乡、家庭人口、上年家庭收入、在校某月生活费用及其支出明细等资料;
将上述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编制次数分布数列,并以统计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若有适合采用统计图表现的资料,请绘制统计图。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总量指标?它有哪些重要作用?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区别(特点)? 3.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为何要结合使用? 4.什么是相对指标?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5.相对指标有哪些种类?
6.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出生人口数
B、毕业生人数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库存量 2.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的指标是()
A、实物指标
B、价值指标
C、总量指标
D、相对指标
3、钢产量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平均数 4.大学生人数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商品销售额
B、银行存款余额 C、工资总额
D、在校学生数
E、固定资产原值 2.分子和分母不可以置换的相对数有()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
E、计划完成相对数
四、判断
1.比例相对数也有说明总体结构的作用。
2.某地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20%,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3.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了5%,刚好完成计划的一半,即50%。
4.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8%,差2%没有完成计划。5.大学生人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属于结构相对数。
五、计算
某工厂三个车间生产情况统计如表。试根据相对数的计算原理,填出表中所缺数字。
第五章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平均指标?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2.平均指标有哪些特征?
3.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4.何谓权数?为何要加权?
5.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守哪些原则? 6.什么是变异指标?其测定方法有哪些? 7.为何要计算和使用变异系数?
二、单项选择
1.若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次数均增加10%,则算术平均数()A.不变
B.增加10%
C.减少10%
D.增减不定 2.若各组权数不变,各组标志值同时扩大2倍,则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3.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70cm,女生平均身高160cm,男女生比例为1:3,则全班学生平均身高为 A、165cm
B、162.5cm
C、167.5cm
D、166cm 4.甲厂实际产值198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0%;乙厂实际产值3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20%。则甲乙两厂平均计划完成%为()
A、115%
B、115.8%
C、130%
D、115.4% 5.某厂生产甲产品300件,其中合格品270件,则其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A、90
B、0.9
C、0.3
D、0.09
三、多项选择
1.下列计算,结果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A、粮食总产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B、某厂总产值与全体职工人数之比 C、某厂总产值与工人人数之比
D、某产品的总成本与该产品的产量之比 E、某商品的销售额与该商品的销售量之比
2.不同变量数列的标准差无法直接比较,是因为()
A、计量单位不同
B、标准差不同
C、平均数不同 D、数列性质不同
E、数列水平不同
四、判断
1.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上升,必然引起总成本的增加。2.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指标。
3.甲厂计划完成100%,乙厂计划完成110%,则甲乙两厂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5%。4.几何平均数的对数等于各个变量值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一般来说,平均数大则平均差也大,平均数小则平均差也小。6.标准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五、计算分析
1.某工厂三个车间上个月生产A产品的情况如下表,试据此计算全厂的A产品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和A产品平均单位成本。
2.某公司下属20个门市部的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3.某班50名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如下表,试计算其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思考题
1.编制时间数列有何重要作用? 2.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什么原则? 3.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何区别? 4.序时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有何异同? 5.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6.什么是长期趋势?测定方法有哪些?
7.什么是季节变动?怎样进行季节变动分析?
二、单项选择
1.某企业3-6月份的月末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215人、220人和240人,则第2季度平均人数为()A、(190+215+220)/3
B、(215+220+240)/3 C、(190/2+215+220+240/2)/4-1
D、(190+215+220+240)/4 2.若现象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A、0
B、1
C、-1
D、100 3.某市2009年春节期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该指标属于()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年距增长速度 4.在趋势方程参数估计时应用的方法是()
A、最小平方法
B、移动平均法
C、数列修匀法
D、序时平均法 5.下列为最基本的动态分析指标的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增长速度 6.某地生产总值2008年比2003年翻了两番,则该段时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A、B、C、D、7.某地区2008年比1998年财政收入增加1100万元,则该期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A、100万元
B、110万元
C、D、8.若现象各期的环比速度大致相同,则为()
A、直线趋势
B、抛物线趋势
C、指数曲线趋势
D、二次曲线趋势 9.若2001-2008年某地区生产总值每年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则期间()
A、增长速度相同
B、增长速度逐年降低
C、发展速度相等
D、无法判断 10.平均增长速度平均的是()
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B、各期环比增长速度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A、工业总产值时间数列
B、在校学生数时间数列 C、毕业生人数时间数列
D、人口出生数时间数列 E、商品库存量时间数列
2.计算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宜采用()
A、算术平均法
B、调和平均法
C、几何平均法
D、水平法
E、累计法
3.测定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可采用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B、序时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E、半数平均法
四、判断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只能采用几何平均法。
3.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去年为8%,今年为10%,则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如果现象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0。
5.某商品的价格2007年上涨了5%,2008年又下降了5%,则说明该商品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6.增长速度相同,则增长量也必然相同。
五、计算分析
1.根据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原理,推算出各年的产量数字。2.某商店第一季度商品流转统计资料如下表(单位:万元)。试计算其第一季度商品流转次数及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
3.某地电脑销售量(万台)如表,试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09年的电脑销售量。
4.已知某商场近三年的空调器销售额(万元)如下表,已预测到明年的销售额为120万元。试分析空调器销售的季节变动规律,并制订出明年各季度的销售计划。
第七章 统计指数
一、思考题
1.简述统计指数的意义。2.统计指数有哪些分类?
3.综合指数有何特点?试说明其编制原理和原则。4.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有何关系? 5.何谓指数体系?其作用有哪些?
6.何谓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与指数法有何联系? 7.怎样进行平均指标变动分析?
二、单项选择
1.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A、数量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的两种编制方法是()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3.已知某地区200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亿元,2008年为30亿元,则()A、零售物价指数为66.7% B、零售额指数为150% C、销量指数为135%
D、零售额指数为66.7% 4.花同样多的钱少买10%的商品,则物价指数为()A、10%
B、110%
C、111.1%
D、难以判断
5.如果物价上涨4%,则花同样多的钱会少购买()的商品。A、4.00%
B、3.82%
C、3.75%
D、3.85% 6.在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中,要反映各组标志值变动对平均指标的影响程度,应编制()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加权平均指数
D、固定结构指数 7.若某企业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增加了,则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A、必然随之增加,且增长幅度相同
B、增减难以确定,但工资总额必然增加 C、必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确定
D、不一定增加,有可能减少
8.某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则说明()A、居民消费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来说是上升了 B、各种居民消费品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同 C、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由此下降 D、各种居民消费品均上升了3.5%
三、多项选择
1.某商店基期销售额为 300万元,报告期因提价而增加的销售额为40万元,因增加销售量而增加的销售额为60万元,则()
A、销售量指数=113.0%
B、销售量指数=120.0%
C、销售价格指数=120.0% D、销售价格指数=111.1% E、销售额指数=133.3% 2.成本总指数和总成本指数()
A、一样
B、前者反映多种产品单位成本的总变动
C、后者反映总成本的变动程度
D、前者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E、后者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四、判断
1.平均指数就是平均指标指数。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3.若企业各类职工工资水平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4.若职工构成不变,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5.各类职工的工资都增长10%,职工的总平均工资也增长10%,说明职工结构没有变化。
五、计算分析
1.某地三种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如下表。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出口量、出口价的变动对出口额变动的影响。
2.电器厂生产三种产品,产品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表。要求:测定该企业总成本的变动,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某企业工人的工资资料如下表。试对该企业工人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第八章 抽样推断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抽样推断?其特点有哪些? 2.为什么说样本是随机样本?
3.为什么说样本指标是一个随机变量? 4.什么是抽样误差?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5.抽样平均误差有何重要作用?
6.为何说抽样推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 7.必要样本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单项选择
1.抽样推断应遵循的原则是()
A、可比性原则
B、随机原则
C、不重不漏原则
D、同质性原则 2.如果抽样总体规模不大,差异程度较小,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是()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如果抽样推断对象的差异程度较大,宜采用的抽样组织方式是()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4.抽样误差属于()
A、登记性误差
B、平均误差
C、极限误差
D、可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 5.下列关于样本容量的表述正确的是()A、样本容量越小越好
B、样本容量扩大,推断的信度和精度会随之提高 C、样本容量计算结果有时会有小数,可舍去小数 D、不重复抽样样本容量大于重复抽样样本容量
6.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9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缩小为原来的1/9
B、缩小为原来的1/3
C、扩大为原来的9倍
D、扩大为原来的3倍
7.在纯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缩小为原来的1/4
B、缩小为原来的1/2
C、扩大为原来的4倍
D、扩大为原来的2倍
三、多项选择
1.抽样推断中的抽烟误差()
A、是不可避免的B、是可以消除的 C、是可以计算和控制的D、不包括登记性误差 E、不包括系统性误差 2.抽样极限误差()
A、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B、是抽样误差范围
C、是抽样推断的允许误差
D、表明抽样推断的准确性
E、表明抽样推断的可靠性
四、判断
1.抽样误差可以避免和控制。
2.抽样调查只有代表性误差,没有登记性误差。
3.同样条件下,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小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4.抽样极限误差就是所有可能的样本中的最大的抽样误差。5.抽样极限误差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6.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五、计算分析
1.某市对居民家庭旅游消费支出进行抽样调查,按纯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户,得知家庭年人均旅游支出为620元,标准差为385元。请你以 99.73%(t=3)的概率保证程度,对该市家庭年均旅游支出进行区间估计。2.从某市5万名职工中纯随机抽取100名职工,调查得知其月平均工资为1120元,工资的标准差为58元。试以95.45%的概率保证,估计该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及工资总额的可能范围。
3.某校对拥有手机的学生进行话费抽样调查,按纯随机不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人,计算得知人均月话费为40元,月话费的标准差为14元。请以95.45%的概率保证,对该校拥有手机的全部学生的人均月话费支出作区间估计。
4.从一万件A产品中随机抽取100件,经质检有90件合格。试以0.9545的概率保证,对全部A产品的合格品率和合格品量进行区间估计。
5.某市城调队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从本市20万名职工中抽取200名职工进行调查,资料如表: 要求:以95.45%的可靠程度估计该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区间范围(t=2)。
6.某企业生产一种新型灯泡10000只,随机抽取1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6000小时,使用时间的标准差为400小时。
要求一:在99.73% 的可靠程度要求下,估计该批灯泡平均寿命的区间范围;
要求二:假定抽样推断的允许误差缩小一半,试问应抽取多少只灯泡进行测试?(可靠程度99.73%时t=3;按重复抽样计算)
7.某电视机厂对一批电视机的平均寿命和合格率进行检验,根据以往的数据,电视机的使用寿命的标准差为1500小时,合格率大致在70%—80%之间。若要求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为95.45%,平均寿命的抽样误差不超过 200小时,合格率的误差范围不超过5%,试问应抽取多少台电视机进行检查?
8.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了100件,有90件合格。试计算:①在0.9545的概率保证下,该批产品合格率的估计区间;②在0.9973的概率保证下,如果允许误差不超过4%,则至少应抽取多少件?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思考题
1.什么是相关分析?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何为相关关系?它有哪些分类? 3.怎样分析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方法有哪些?)4.如何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相关的程度? 5.什么是回归分析?为何要进行回归分析? 6.什么是回归误差?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7.相关于回归分析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单项选择
1.在合理学习的时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4.在合理施肥的情况下,施肥量与亩产量的关系是()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3.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
A、密切程度
B、方向
C、没有意义
D、形式 4.储蓄额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
A、函数关数
B、正相关
C、负相关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5.同时研究居民消费支出与居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价格的数量关系,属于()A、单相关
B、复相关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6.同时研究施肥量、播种量、浇水量与农作物收获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属于()A、单回归
B、复回归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7.居民货币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属于()
A、完全相关
B、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三、多项选择
1.相关分析的方法有()
A、相关表
B、相关图
C、相关系数
D、回归方程
E、最小平方法 2.下列几个对应变量中,属于正相关的是()
A、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
B、商品价格与需求量
C、施肥量与亩产量
D、财政收入与GDP
E、人均收入与储蓄额
3.回归误差的主要作用有()
A、说明回归估计值的准确程度
B、说明回归线的代表性大小 C、表明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D、对因变量进行区间估计 E、说明相关系数的精确程度
四、判断
1.当相关系数r=+1时,两变量完全相关;当r=-1时,两变量无关。
2.相关分析为回归分析奠定基础。3.单相关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4.相关和回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可以是时间数列,也可以是空间数列。
五、计算分析
1.试根据下列资料计算设备使用年限和维修费用的相关系数,并判断相关的方向及程度。
2.已知某地区历年来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资料如下表(亿元):
3.已知某地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与支出(千元)资料如下表。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2)若人均年收入为40千元,估计人均年支出是多少?
4.试根据下表资料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预测当施肥量为45公斤时的平均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