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 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三章 思考与练习答案
一、名词解释(略)
二、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对
5、错
三、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A
5、D
四、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ABCD
4、AB
5、ABCD
五、思考题(略)
六、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1)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文件:申请书(申请书载明拟设立的分支机构的名称、营运资金额、业务范围、总行及分支机构所在地等),申请人最近二年的财务会计报告,拟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经营方针和计划,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的资料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2)甲区分行设立过程存在违法事项,即市商行没有依法审慎审查甲区分行行长李某的任职资格。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不得担任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而李某背负巨额债务,显然不能担任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3)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甲区分行营业许可证是正确合法的。依《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自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吊销其经营许可证,并予以公告。
第二篇:大学语文思考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题参考答案
《冯谖客孟尝君》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赞美》
一、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
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二、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三、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
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见教材99页)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见教材99页)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拣麦穗》
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
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
〈婴宁〉
一、请就上述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见教材167页)
二、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浓笑不顾”、“极力忍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见人辄笑”……
三、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
婴宁生长在花的世界里,她手里总是拿着花,她爱种花养花,她的言行几乎都与花相关。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四、有兴趣者,可把《聊斋志异·小翠》与本篇对照来读,比较二者在情节与人物上的相似处。
〈断魂枪〉
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公寓生活记趣〉(见教材185)
一、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否就是那种“无技巧的技巧”的体现?你感觉如何?(见教材185)
二、你能从文中摘出作者非世俗化的、带有贵族气的句子吗?谈谈你的感想。
三、试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日常生活小景文章,请同学们看看,或许对你会很有帮助。
《苦恼》
一、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
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二、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来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
三、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四、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自己总结)
《蒹葭》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中心意象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自己总结)
“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翠翠》
一、试分析翠翠与爷爷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翠翠是个美丽多情、天真可爱的少女。她与爷爷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爷爷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撑渡老人。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安于清贫,忠于
职守,对女儿、外孙女有着挚爱。
二、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有何特点?与沈从文作品的整体风格有何联系?
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地方色彩的描写,清澈见底的溪流,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青翠逼人的竹篁中黄鸟的鸣叫声,五月端阳的划龙船……组成了一幅风景独特的乡村风俗画。
沈从文的作品,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本文的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充满了泥土气息,质朴之中蕴藉着深厚。
〈春江花月夜〉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看蒙娜丽莎看〉
一、以眼神和微笑描绘女性的美和人性的魅力是文学艺术常常采用的手法。
课后请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卫风·硕人》、曹植《洛神赋》、白居易《长恨歌》等名篇,探讨这一手法的妙处。
二、为什么达·芬奇没有办法穷尽蒙娜丽莎的目光? 因为蒙娜丽莎不仅“被看”、“被欣赏”、“被品鉴”,她也在看我们,比我们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
三、中国的文学鉴赏中,非常注重作品中的“文眼”。了解“文眼”的内涵,并分析这篇散文中的文眼。
一个“看”字,编织起作者的创作活动、作品本身的存在、作品反映的对象和读者的审美活动四方面有机的关联。在这样的关联中,读者与画中人,与达·芬奇,与读者自己,与整个人类形成了巧妙的互动审美观照。
公文格式:
ΧΧΧΧ关于ΧΧΧΧ的通知
Χ发【2008】Χ 号
ΧΧΧΧ:
为了ΧΧΧΧ,根据ΧΧΧΧ,决定ΧΧΧΧ,现将有关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ΧΧΧΧΧΧΧΧ
二、与会人员: ΧΧΧΧΧΧΧΧ
三、会议时间:ΧΧΧΧΧΧΧΧ
四、报到时间、地点:ΧΧΧΧΧΧΧΧ
五、食宿安排:ΧΧΧΧΧΧΧΧ
六、联系方式:ΧΧΧΧΧΧΧΧ
特此通知
ΧΧΧΧ(发文机关公章)
二OO八年五月一日
ΧΧΧΧ关于ΧΧΧΧ的请示
Χ发【2008】Χ 号
签发人:XXX
ΧΧΧΧ(只能一个):
为了ΧΧΧΧ,我单位„„„„„„„„„„„„„„„„„„„„„„„„
妥否,请批示。
ΧΧΧΧ(发文机关公章)
二OO八年五月一日
转发性通知的结构:
转发XX关于XX XX的通知
XXXX:
现将XXXX关于XX的通知“(文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X年X月X日 会议通知的结构:
关于召开XX会议的通知
XXXX:
为XXXX(目的),定于X年X月X日在XX召开XX会议,研究落实XXXX等问题,请你单位XX准时出席。
X年X月X日 印发通知的结构
××关于印发《××》的通知
××:
现将《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 《 ××》
××
×× ××年××月××日
第三篇: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 思考和练习答案 请选择节次 第一节 语法概说 第二节 词类(上)第三节 词类(下)第四节 短语 第五节 句法成分 第六节 句子的分类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 第八节 复句 第九节 句群 第十节 标点符号 第五章 语法 思考和练习一
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
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
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或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的语用条件,这样才能研究好、掌握好汉语语法。
五、谈谈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四级语法单位指的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词、短语是没有句调的备用单位,句子是有句调的运用单位。说话至少得说一句。一个语素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纯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词是组成短语的备用单位,短语是组成更大的短语的备用单位。某些词和短语加上句调可以成句,另一些词和短语不能加句调形成句子。
六、举例说明一般的句法成分是如何配对的。
一般句法成分有八个。每―个成分都是在同一层次上跟另一成分发生直接关系,因而配成一对,即:
主语――谓语:
差距‖很大
动语――宾语:
学好|本领 定语――定语中心语:(春节)前夕
状语――状语中心语:〔明显〕回落
这两例中,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出的主语是一个词(名词),谓语也只是一个词(动词);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的主语则是一个短语(名词性短语),谓语也是一个短语(动词性短语)。第五章 语法 思考和练习二
一、讲语法、分析句子的结构不使用词类名称行不行?试举出例句说明划分词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了认识、分析、说明语句的语法结构,有必要对结构中的各种用法不同的词加以分类,把用法相同的许多词用一个概括的类别名称来称说。要不然,就要把用法相同的词一个个列举出来,这样就难于认识、说明结构的异同及其规律了。词类是汉语里的客观存在,各类词有不同的语法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就为划分词类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瞎子摸鱼”中“瞎子、鱼”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而动词“摸”不行;“摸”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而名词不行。这样根据词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把词分出不同的类来。划分词类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有必要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句子多数是由词逐层组成的,不划分词类,就没有办法说明语句各种结构规律的差异和词的不同功能,就不便于说明句子应该怎样组织和不应该怎样组织,不利于说明句子的正误。如“球队获得了冠军,队员们都感到十分荣誉。”这个句子中“荣誉”是名词,这儿误用为形容词了,改为“光荣”才与动词“感到”搭配得拢。如果不划分词类,怎么说明用词是否符合规律呢?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有三,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次要标准是词的形态和词的概括意义。
语法功能包括: ⑴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对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实词,应该进一步看能够充当哪些句子成分。
⑵词和词组合的能力。指同哪些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的语法关系。所谓词的形态,既指构形形态,例如动词、形容词会有不同的重叠方式,也指构词形态,例如加“子、头”等词缀组成名词。所谓词的概括意义,是指一类词的类别意义,例如名词表人、事物的名称。
二、将下面句子的词划分开,然后列一个实词简表,把其中的实词分别填在简表里。①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②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以后|的|事情。③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三、给下列各词分别归类。①热爱(动词)、可爱(形容词)②答案(名词)、答应(动词)③战争(名词)、作战(动词)④非常(副词)、平常(形容词)⑤青年(名词)、年轻(形容词)⑥坚决(形容词)、决心(名词)
四、“爱、恨、希望”等是动词,经常受程度副词修饰;“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是形容词,却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为什么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
一般动词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爱、恨、希望”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程度之别,所以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我们之所以判定这些是动词,是因为这些词都能做谓语中心,又能带宾语,如“爱祖国”、“恨敌人”等。
一般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等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因为这些词本身含有程度深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判定它们为形容词,是因为它们都可以作定语和谓语,不能带宾语。例如广笔直的大道”、“眼睛雪亮”等。
五、举例说明“我们”与“咱们”、“你”与“您”、“那”与“哪”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是包括式(包括听话人一方),也可以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一方)。例如:
“小李,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包括式)
“大哥,你在这儿再等一会儿,我们先走了。”(排除式)
“咱们”只是包括式。如:
“小李,你乘114次车,我乘109次车,咱们南京见。”
“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是一般称呼,没有尊敬色彩;“您”是敬称,表示尊敬。如说:
“妈妈,您到哪儿去呀? ”
“昨天跟你说过,去上海。”
“那(nà)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如“那是教室,这是寝室。”“哪”(nǎ)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如“哪是你的座位?”也可以用于虚指,如“哪天有空,我们去看赛球。”又可以用于任指,如“这几盆花,哪一盆都好。”
六、有人使用“他(她)们、
第四篇: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第六章修辞
思考和练习答案
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宇,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厂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
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再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能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意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辩证地分析修辞现象。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二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人手。
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
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ào)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②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③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组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入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B组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大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外号枫岳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便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月,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牛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史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②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头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实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三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
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反共顽固派所宜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②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相似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抒发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③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④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还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例②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而嫌长,在表意上诗的内容不突出,语感上拖沓不爽。
改句将原句第一分句同位语中的引诗抽出来造成兼语句,引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鲜明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B
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①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体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②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的水花,恰似撇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③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牛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作比:用四个喻词“是”直接联系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厂,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④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⑤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慷、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①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②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出去了。
B①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②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山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①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②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①有两处比喻,例②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①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②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人格化了,把无知觉无感性的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了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
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①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厂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得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行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双关的例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修辞效果。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可使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臀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是“实在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标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①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巴金《忆鲁迅先生》)
②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善于克敌的豪杰。
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①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②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③是双关。它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③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①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例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例③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例④“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不比别人富裕。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用对偶手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
②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①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②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畅。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作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递下接的关系。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
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
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
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
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
风雨送阳春(反对)
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诗,诗——热”,这是回环。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七
一、对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①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
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坐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①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②中的“风和日暖”、“山溪婉转”、“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以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二、举例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①红军哥呀,我盼你,夜里不能把眼闭,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我盼你,大浪里破船盼人救,旱焦的秧苗盼甘雨。(乔林《白兰花》)
②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今后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地工作。
例①是反复。它为了突出语意,增强感情,特意反复使用“红军哥呀,我盼你”,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手段,效果突出。例②是重复。字面有重复,语意也有重复。这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乏味,根本没有什么修辞效果。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四、按设问和反问连用的要求写一小段话。
什么地方最值得留恋?故乡最值得留恋。谁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难道那些红瓦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不像一幅图画吗?
五、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子〃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例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例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向味觉挪移,使人从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例如:
看着他慢慢朝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六、什么是警策?就你熟悉的作品举出三个例句来。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警语或警句。
下面是三个警句:
1.事实就是事实。
2.实干是孕育理想之花的雨露,空喊是扼杀理想之花的屠刀。
3.种子将整个身心献给大地,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七、下列文句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官筒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
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反复。
⑤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两个反问。
⑥悦华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信禁不住舔着嘴唇。
通感。
⑦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警策。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八
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交错使用,前后配合,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
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袁鹰《井冈翠竹》)
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一次比拟。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能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喜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辞格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又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的几个辞格互相配合,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例如:
风来花自舞,春人鸟能言。
这是对偶套用比拟。从结构形式上看,上句和下句构成对偶。分开来看,上句的“花”能舞蹈,是拟人;下句的“鸟”能说话,也是拟人。这副对联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首先是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是排比。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一车粪肥一车歌。
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是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四、有人把连用、兼用、套用的综合运用形式叫“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三种摹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足哪种形式,通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电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九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为人民服务记心怀,挥舞革命铁扫帚,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革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节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他要和你算账,不要你的银洋;
要交的朋友,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他来和你算账,不是要你银洋;
他要交的朋友,不是你这条狼。
(田间《赶车传》)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彭荆风《驿路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豹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也比较舒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
(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卜下文来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凋。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么改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人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②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地也微笑。”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⑦大家决心学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十
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清楚、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政策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通报、决议之类的标题、编号、发文日期有一定的格式。
(关于政论语体的特点,可参照课本自答)
三、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歌、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①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②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
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0.5微米。(李杨汉《植物学.细菌》)
例①是文艺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的描绘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努力追求艺术化。例②是科技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表达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不追求艺术化。
第五篇:课件思考与练习
统计学原理分章习题
第一章 统计概述
一、思考题
1.国家管理为何离不开统计?
2.统计有哪些特点?如何辩证地来看这些特点? 3.统计有哪些基本职能?其关系如何? 4.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统计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重要地位如何? 7.总体和总体单位有何关系?
8.标志与指标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9.怎样区分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二、单项选择
1.构成总体的每个总体单位各方面的特征()
A、必须完全相同
B、可以完全不同
C、至少一个方面相同
D、可以完全相同或不同 2.下列各项,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A、老李68岁 B、全国人口 C、财专学生 D、班级人数 3.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合格品产量 B、次品产量 C、优质品产量 D、合格率 4.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是()
A、班级人数
B、考试成绩
C、平均年龄
D、学生身高
三、多项选择
1.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
A、社会性
B、总体性
C、具体性
D、数量性
E、客观性 2.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受总体规模影响,后者不受总体规模影响 B、前者都是绝对数,后者都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C、前者经计算汇总取得,后者经计算对比取得 D、前者说明事物的深度,后者说明事物的广度 E、前者是计算后者的基础
四、判断正误
1.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2.指标的综合性是以总体的同质性为前提的。3.年龄是数量标志,男生是品质标志。
4.指标按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指标和数量指标。5.人口的年龄是变量,但品质标志不能是变量。6.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职工工资是连续变量。
五、综合练习
如果统计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河南财专教工2008年收入状况,请对该项统计的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体系)和标志作出统计设计。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思考题
1.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统计调查有哪些种类?
4.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其首要内容、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5.如何确定调查项目?
6.四种专门调查在调查目的上有何区别? 7.什么是调查误差?如何防止登记性误差?
二、单项选择
1.调查目的只为及时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应采用()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2.下列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A、工业设备普查
B、人口普查
C、工业企业普查
D、农村牲畜普查 3.统计调查单位就是()
A、调查工作的组织者
B、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C、统计调查机构
D、企事业单位
三、多项选择
1.统计调查按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可分为()
A、全面调查
B、非全面调查
C、经常性调查
D、一次性调查
E、统计专门调查 2.统计专门调查包括()
A、普查
B、重点调查
C、典型调查
D、抽样调查
E、统计报表 3.普查是()
A、全面调查
B、专门调查
C、一次性调查
D、经常性调查
E、定期调查
四、判断正误
1.及时性是对统计调查的最基本的要求。2.调查人口出生情况可采用一次性调查。
3.确定调查项目是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内容。
4.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5.调查时间就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时间。
6.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没有代表性,因此不能根据重点调查的资料来推断总体。7.登记性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控制。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制定一份《××统计调查方案》。方案要体现“五项基本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可个人独立完成,亦可以学习小组(宿舍)名义集体完成(组长执笔、成员署名)。
第三章 统计整理
一、思考题
1.统计整理在统计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2.统计整理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3.什么是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4.如何理解统计分组既是¡°分¡±又是¡°合¡±? 5.怎样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6.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复合分组的区别在哪里? 7.编制组距数列时,如何确定组数、组距和组限? 8.编制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单项选择
1.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是()
A、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分组数目
C、选择分组标志
D、选择分组方法 2.对于连续变量,应采用的统计分组是()
A、单项分组
B、组距分组
C、等距分组
D、异距分组
三、多项选择
1.影响组距数列次数分布的因素有()A、组数
B、组距
C、组限
D、组限表示方式
E、总体单位数 2.设计统计表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有()A、科学
B、实用
C、简练
D、美观
E、清晰
四、判断
1.统计研究目的是选择分组标志的根本依据。
2.连续变量必须组距分组,离散变量只能单项分组。3.组中值就是组内平均数。
4.确定组限时,最小组的下限要不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要不高于最大变量值。5.若现象的质变过程比较均衡,可以等距分组。6.异距数列需要借助次数密度来反映总体分布状况.7.逐级汇总不易发生登记性误差。
五、综合练习
请亲自调查30名以上同学的姓名、性别、城乡、家庭人口、上年家庭收入、在校某月生活费用及其支出明细等资料;
将上述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编制次数分布数列,并以统计表的形式表现出来; 若有适合采用统计图表现的资料,请绘制统计图。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总量指标?它有哪些重要作用? 2.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区别(特点)? 3.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为何要结合使用? 4.什么是相对指标?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5.相对指标有哪些种类?
6.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出生人口数
B、毕业生人数
C、粮食总产量
D、商品库存量 2.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力的指标是()
A、实物指标
B、价值指标
C、总量指标
D、相对指标
3、钢产量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比较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平均数 4.大学生人数与人口数之比,属于()
A、结构相对数
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商品销售额
B、银行存款余额 C、工资总额
D、在校学生数
E、固定资产原值 2.分子和分母不可以置换的相对数有()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
E、计划完成相对数
四、判断
1.比例相对数也有说明总体结构的作用。
2.某地粮食产量为历史最高年份的120%,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3.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了5%,刚好完成计划的一半,即50%。
4.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98%,差2%没有完成计划。5.大学生人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属于结构相对数。
五、计算
某工厂三个车间生产情况统计如表。试根据相对数的计算原理,填出表中所缺数字。
第五章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平均指标?其主要作用有哪些? 2.平均指标有哪些特征?
3.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4.何谓权数?为何要加权?
5.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应遵守哪些原则? 6.什么是变异指标?其测定方法有哪些? 7.为何要计算和使用变异系数?
二、单项选择
1.若各组标志值不变,各组次数均增加10%,则算术平均数()A.不变
B.增加10%
C.减少10%
D.增减不定 2.若各组权数不变,各组标志值同时扩大2倍,则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扩大2倍
C.扩大为原来的2倍
D.无法判断
3.某班男生平均身高170cm,女生平均身高160cm,男女生比例为1:3,则全班学生平均身高为 A、165cm
B、162.5cm
C、167.5cm
D、166cm 4.甲厂实际产值198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0%;乙厂实际产值30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20%。则甲乙两厂平均计划完成%为()
A、115%
B、115.8%
C、130%
D、115.4% 5.某厂生产甲产品300件,其中合格品270件,则其是非标志的标准差为()A、90
B、0.9
C、0.3
D、0.09
三、多项选择
1.下列计算,结果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A、粮食总产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B、某厂总产值与全体职工人数之比 C、某厂总产值与工人人数之比
D、某产品的总成本与该产品的产量之比 E、某商品的销售额与该商品的销售量之比
2.不同变量数列的标准差无法直接比较,是因为()
A、计量单位不同
B、标准差不同
C、平均数不同 D、数列性质不同
E、数列水平不同
四、判断
1.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上升,必然引起总成本的增加。2.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指标。
3.甲厂计划完成100%,乙厂计划完成110%,则甲乙两厂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105%。4.几何平均数的对数等于各个变量值对数的算术平均数。
5.一般来说,平均数大则平均差也大,平均数小则平均差也小。6.标准差是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五、计算分析
1.某工厂三个车间上个月生产A产品的情况如下表,试据此计算全厂的A产品产量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和A产品平均单位成本。
2.某公司下属20个门市部的计划完成情况如下表。
3.某班50名学生某门课程的考分如下表,试计算其平均分数、分数的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思考题
1.编制时间数列有何重要作用? 2.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什么原则? 3.时期数列与时点数列有何区别? 4.序时平均数与静态平均数有何异同? 5.计算和运用速度指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6.什么是长期趋势?测定方法有哪些?
7.什么是季节变动?怎样进行季节变动分析?
二、单项选择
1.某企业3-6月份的月末职工人数分别为190人、215人、220人和240人,则第2季度平均人数为()A、(190+215+220)/3
B、(215+220+240)/3 C、(190/2+215+220+240/2)/4-1
D、(190+215+220+240)/4 2.若现象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A、0
B、1
C、-1
D、100 3.某市2009年春节期间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该指标属于()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年距增长速度 4.在趋势方程参数估计时应用的方法是()
A、最小平方法
B、移动平均法
C、数列修匀法
D、序时平均法 5.下列为最基本的动态分析指标的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增长速度 6.某地生产总值2008年比2003年翻了两番,则该段时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A、B、C、D、7.某地区2008年比1998年财政收入增加1100万元,则该期间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A、100万元
B、110万元
C、D、8.若现象各期的环比速度大致相同,则为()
A、直线趋势
B、抛物线趋势
C、指数曲线趋势
D、二次曲线趋势 9.若2001-2008年某地区生产总值每年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则期间()
A、增长速度相同
B、增长速度逐年降低
C、发展速度相等
D、无法判断 10.平均增长速度平均的是()
A、各期环比发展速度
B、各期环比增长速度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D、各期定基增长速度
三、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A、工业总产值时间数列
B、在校学生数时间数列 C、毕业生人数时间数列
D、人口出生数时间数列 E、商品库存量时间数列
2.计算现象的平均发展速度,宜采用()
A、算术平均法
B、调和平均法
C、几何平均法
D、水平法
E、累计法
3.测定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可采用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B、序时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
D、最小平方法
E、半数平均法
四、判断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只能采用几何平均法。
3.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去年为8%,今年为10%,则两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如果现象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为0。
5.某商品的价格2007年上涨了5%,2008年又下降了5%,则说明该商品价格又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6.增长速度相同,则增长量也必然相同。
五、计算分析
1.根据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原理,推算出各年的产量数字。2.某商店第一季度商品流转统计资料如下表(单位:万元)。试计算其第一季度商品流转次数及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
3.某地电脑销售量(万台)如表,试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09年的电脑销售量。
4.已知某商场近三年的空调器销售额(万元)如下表,已预测到明年的销售额为120万元。试分析空调器销售的季节变动规律,并制订出明年各季度的销售计划。
第七章 统计指数
一、思考题
1.简述统计指数的意义。2.统计指数有哪些分类?
3.综合指数有何特点?试说明其编制原理和原则。4.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有何关系? 5.何谓指数体系?其作用有哪些?
6.何谓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与指数法有何联系? 7.怎样进行平均指标变动分析?
二、单项选择
1.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A、数量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的两种编制方法是()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3.已知某地区200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20亿元,2008年为30亿元,则()A、零售物价指数为66.7% B、零售额指数为150% C、销量指数为135%
D、零售额指数为66.7% 4.花同样多的钱少买10%的商品,则物价指数为()A、10%
B、110%
C、111.1%
D、难以判断
5.如果物价上涨4%,则花同样多的钱会少购买()的商品。A、4.00%
B、3.82%
C、3.75%
D、3.85% 6.在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中,要反映各组标志值变动对平均指标的影响程度,应编制()A、可变构成指数
B、结构影响指数
C、加权平均指数
D、固定结构指数 7.若某企业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增加了,则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
A、必然随之增加,且增长幅度相同
B、增减难以确定,但工资总额必然增加 C、必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确定
D、不一定增加,有可能减少
8.某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则说明()A、居民消费品价格有升有降,总体来说是上升了 B、各种居民消费品均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同 C、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由此下降 D、各种居民消费品均上升了3.5%
三、多项选择
1.某商店基期销售额为 300万元,报告期因提价而增加的销售额为40万元,因增加销售量而增加的销售额为60万元,则()
A、销售量指数=113.0%
B、销售量指数=120.0%
C、销售价格指数=120.0% D、销售价格指数=111.1% E、销售额指数=133.3% 2.成本总指数和总成本指数()
A、一样
B、前者反映多种产品单位成本的总变动
C、后者反映总成本的变动程度
D、前者属于质量指标指数 E、后者属于数量指标指数
四、判断
1.平均指数就是平均指标指数。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
3.若企业各类职工工资水平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4.若职工构成不变,各类职工的工资水平都提高15%,则总平均工资指数为115%。
5.各类职工的工资都增长10%,职工的总平均工资也增长10%,说明职工结构没有变化。
五、计算分析
1.某地三种出口商品的统计资料如下表。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出口量、出口价的变动对出口额变动的影响。
2.电器厂生产三种产品,产品产量和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表。要求:测定该企业总成本的变动,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总成本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3.某企业工人的工资资料如下表。试对该企业工人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第八章 抽样推断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抽样推断?其特点有哪些? 2.为什么说样本是随机样本?
3.为什么说样本指标是一个随机变量? 4.什么是抽样误差?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5.抽样平均误差有何重要作用?
6.为何说抽样推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 7.必要样本容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单项选择
1.抽样推断应遵循的原则是()
A、可比性原则
B、随机原则
C、不重不漏原则
D、同质性原则 2.如果抽样总体规模不大,差异程度较小,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是()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3.如果抽样推断对象的差异程度较大,宜采用的抽样组织方式是()
A、纯随机性抽样
B、等距抽样
C、类型抽样
D、整群抽样 4.抽样误差属于()
A、登记性误差
B、平均误差
C、极限误差
D、可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 5.下列关于样本容量的表述正确的是()A、样本容量越小越好
B、样本容量扩大,推断的信度和精度会随之提高 C、样本容量计算结果有时会有小数,可舍去小数 D、不重复抽样样本容量大于重复抽样样本容量
6.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9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缩小为原来的1/9
B、缩小为原来的1/3
C、扩大为原来的9倍
D、扩大为原来的3倍
7.在纯随机重复抽样的条件下,如果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4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缩小为原来的1/4
B、缩小为原来的1/2
C、扩大为原来的4倍
D、扩大为原来的2倍
三、多项选择
1.抽样推断中的抽烟误差()
A、是不可避免的B、是可以消除的 C、是可以计算和控制的D、不包括登记性误差 E、不包括系统性误差 2.抽样极限误差()
A、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B、是抽样误差范围
C、是抽样推断的允许误差
D、表明抽样推断的准确性
E、表明抽样推断的可靠性
四、判断
1.抽样误差可以避免和控制。
2.抽样调查只有代表性误差,没有登记性误差。
3.同样条件下,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小于不重复抽样的抽样误差。4.抽样极限误差就是所有可能的样本中的最大的抽样误差。5.抽样极限误差是t倍的抽样平均误差。
6.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五、计算分析
1.某市对居民家庭旅游消费支出进行抽样调查,按纯随机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户,得知家庭年人均旅游支出为620元,标准差为385元。请你以 99.73%(t=3)的概率保证程度,对该市家庭年均旅游支出进行区间估计。2.从某市5万名职工中纯随机抽取100名职工,调查得知其月平均工资为1120元,工资的标准差为58元。试以95.45%的概率保证,估计该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及工资总额的可能范围。
3.某校对拥有手机的学生进行话费抽样调查,按纯随机不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人,计算得知人均月话费为40元,月话费的标准差为14元。请以95.45%的概率保证,对该校拥有手机的全部学生的人均月话费支出作区间估计。
4.从一万件A产品中随机抽取100件,经质检有90件合格。试以0.9545的概率保证,对全部A产品的合格品率和合格品量进行区间估计。
5.某市城调队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方法,从本市20万名职工中抽取200名职工进行调查,资料如表: 要求:以95.45%的可靠程度估计该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区间范围(t=2)。
6.某企业生产一种新型灯泡10000只,随机抽取100只作耐用时间试验。测试结果,平均寿命为6000小时,使用时间的标准差为400小时。
要求一:在99.73% 的可靠程度要求下,估计该批灯泡平均寿命的区间范围;
要求二:假定抽样推断的允许误差缩小一半,试问应抽取多少只灯泡进行测试?(可靠程度99.73%时t=3;按重复抽样计算)
7.某电视机厂对一批电视机的平均寿命和合格率进行检验,根据以往的数据,电视机的使用寿命的标准差为1500小时,合格率大致在70%—80%之间。若要求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为95.45%,平均寿命的抽样误差不超过 200小时,合格率的误差范围不超过5%,试问应抽取多少台电视机进行检查?
8.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了100件,有90件合格。试计算:①在0.9545的概率保证下,该批产品合格率的估计区间;②在0.9973的概率保证下,如果允许误差不超过4%,则至少应抽取多少件?
第九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一、思考题
1.什么是相关分析?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何为相关关系?它有哪些分类? 3.怎样分析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方法有哪些?)4.如何根据相关系数判断相关的程度? 5.什么是回归分析?为何要进行回归分析? 6.什么是回归误差?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7.相关于回归分析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单项选择
1.在合理学习的时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是()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4.在合理施肥的情况下,施肥量与亩产量的关系是()A、函数关数
B、单向的、正的相关关系 C、不确定因果关系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3.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示相关的()
A、密切程度
B、方向
C、没有意义
D、形式 4.储蓄额和物价之间的关系是()
A、函数关数
B、正相关
C、负相关
D、难以确定相关方向 5.同时研究居民消费支出与居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价格的数量关系,属于()A、单相关
B、复相关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6.同时研究施肥量、播种量、浇水量与农作物收获率之间的数量关系,属于()A、单回归
B、复回归
C、直线回归
D、曲线回归 7.居民货币收入与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属于()
A、完全相关
B、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三、多项选择
1.相关分析的方法有()
A、相关表
B、相关图
C、相关系数
D、回归方程
E、最小平方法 2.下列几个对应变量中,属于正相关的是()
A、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
B、商品价格与需求量
C、施肥量与亩产量
D、财政收入与GDP
E、人均收入与储蓄额
3.回归误差的主要作用有()
A、说明回归估计值的准确程度
B、说明回归线的代表性大小 C、表明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D、对因变量进行区间估计 E、说明相关系数的精确程度
四、判断
1.当相关系数r=+1时,两变量完全相关;当r=-1时,两变量无关。
2.相关分析为回归分析奠定基础。3.单相关就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4.相关和回归分析所依据的资料,可以是时间数列,也可以是空间数列。
五、计算分析
1.试根据下列资料计算设备使用年限和维修费用的相关系数,并判断相关的方向及程度。
2.已知某地区历年来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资料如下表(亿元):
3.已知某地区居民人均年收入与支出(千元)资料如下表。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2)若人均年收入为40千元,估计人均年支出是多少?
4.试根据下表资料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预测当施肥量为45公斤时的平均亩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