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党建改革创新路在何方
基层党建改革创新路在何方
——访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乃波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市十七大以来党建取得哪些成就,今后又将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日前,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乃波接受了大连日报记者的专访。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前提
记 者: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大胆探索,许多创新之举在全国很有影响,全国各地到大连考察基层党建的络绎不绝。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把“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经验予以强调。当前,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您认为应把握的重要前提有哪些?
王乃波:我感受最深的是,推进基层党建的改革创新,必须一以贯之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方法去推进,不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体应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整体推进,不要就事论事;要持续发展,不要一时一事;要探索规律,不要敷衍了事。做到这些,应把握好三个前提。
第一 基层党建是一门科学。基层党建工作难奏效甚至不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基层党建工作当成一门科学去研究,不知道基层党建工作的始发站在哪里,从哪里出发,终点到什么地方。于是,就事论事,见啥抓啥,就像磨米推磨,只绕圈子,不走直线。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基层党建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涉及到自身建设,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紧密相联系。相对党的总体建设来说,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它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作为每一个党务工作者都应对每一个领域、行业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第二 基层党建是一个系统。研究党员就要研究党组织,研究党组织就要研究党组织作用,研究党组织作用就要研究党的自身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如何服务于党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于她在纵向上,有严密的完整的组织体系,7600万名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编入党的基层支部。在横向上,党组织与其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层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中的党组织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党建工作对象、职责任务、管党责任、工作路径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第三 基层党建具有特殊规律性。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离不开党的建设一般性原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全党而言的,是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但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又有不同的特殊性和表现形式。比如在党的建设五大系统中,就中央、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来讲,是不一样的。这一层次党组织中,其负责人多由政治家所组成,用党的建设普遍性原理指导工作即可,许多问题一点就透。而到了基层,不加区别地仅仅讲党的建设
1一般性原理是不够的。各项建设内容都应具体化,有针对性,才能切合基层党建实际,才能深入党员之心。所以,研究基层党建必须从其特殊性出发,在强调党的建设的普遍性原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研究其特殊规律性,这样指导工作才能有实效。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源头和关键
记 者:我们常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那么,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中,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在哪里?
王乃波: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什么要改革创新?不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就不能与时俱进,增强生机活力。现在,有些地区,尽管投入很大精力,但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并不大。有的地方基层党建工作本来撂荒了,可是由于培育了“一棵大树”,上面领导来了,他让领导看“这棵树”,外面人来了,他让人家参观“这棵大树”,到了年终总结,他自己则大讲特讲“这棵大树”。其结果是只培育“盆景”却难以形成森林。
根在何处?就在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好。改革开放三十年,基层党建确实遇到许多新问题,比如,体制机制问题,组织设置问题,方式方法问题,形式内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谁是源头,谁是关键?我们从大连的八年实践得出结论,那就是体制机制。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也要变。而政治体制改革又分行政管理体制和党建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处在下端,党建体制处在上端。在党建体制当中,基层党建体制处在底部,与基层组织紧密融合。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每走一步,都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挑战。
如果从解决单一问题,改革单项工作上讲,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项工作的创新,都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党的建设不是为了自身建设而建设,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为伟大的事业服务,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就要跟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发生联系,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党在基层的各项工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整个系统,就不能不研究体制机制,这是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根本。所以说,体制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源头和关键。
记 者:那么怎么改,如何改呢?
王乃波: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展现着基层党建的内容、结构、范畴及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和功能。创新基层党建体制机制,需要把握三个环节。一要考虑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建设过去是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十六大加入制度建设,成为“四位一体”,十七大加入反腐倡廉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所以,研究党的建设,首先要研究体制机制保证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若从经济管理的思维讲,就是首先要研究加强基本建设。二要考虑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实现。执政能力落实到基层,就要研究执政能力在基层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方式问题,也就是执政主体和客体在基层的结合问题,这也需要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这不是单单研究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自身建设就能实现的。三要考虑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党建责任主体到位。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基层的组织结构重新洗牌,亟需建立一种新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和工作秩序。谁来领导和指导做好以上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新的党建责任主体很难及时到位。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体制论争”
记 者: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理论障碍是什么?
王乃波:就是“体制论争”。它最早源于经济理论界,其基本内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兴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来衡量,属于非公有制性质组织;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衡量,属于计划调节之外的组织。
这一理论被引进思想理论界后,一些理论专家以此为根据,提出,这些组织只要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安排社会就业就行了,不需要像公有制成分的企事业单位那样建立党组织。对于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的原有党组织,也不需要建立纵向的隶属关系,只需横向的柔性管理指导就行了。于是,便出现了以“新兴组织中要不要建立党组织”,“党组织是建在内还是建在外”,以及这些“党组织是否要形成具有纵向隶属关系的党组织体系”等“体制论争”。
我认为,“体制外之说”有三个错误。第一,理论依据错了。他们不是用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理论指导党的建设,而是运用西方的政党政治理论来衡量和对照中国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此排斥在这些新兴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第二,参照系错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基本经济制度。那时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是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实行计划调节。经过30年改革开放,这种“一大二公”的基本经济制度被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取代了,对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按照新的体制来衡量,应运而生的新经济组织是企业制度范畴,新社会组织是市场体系范畴,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无论是公有制经济组织,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新社会组织,其人财物、产供销,都由市场来调解。如此看来,无论公有制成分还是非公有制成分的组织,都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内的一些组织。第三,时空观错了。如果时间倒退到改革开放之初,阐发这种观念,或许还能说明一些道理,时至今日,再讲这种观点,则完全说不通了。
“体制论争”说到底,是新兴组织要不要建党和已有党组织要不要加强党建问题,其本质是坚持还是排斥党对新兴组织的领导问题。
记 者:对这个问题,我市在实践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王乃波: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基层党组织的最大特点是,纵向上,具有上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隶属关系;横向上,与其它基层组织紧密贴近,以加强对其领导和指导。列宁同志对党的建设有一个重要建树,就是党的组织要“依托生产经营和行政单位来设置”。毛泽东同志则强调“支部建在连上”。这样,不仅把“要不要建党组织”,“怎么建党组织”和党组织对其它基层社会组织的关系说清楚了,而且确保了党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各种组织不“脱节”。
理论障碍的破除,让我们豁然开朗。实践中我们也敢于放开手脚了。比如,针对“要不要建立党组织问题”,我们明确提出“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群众的地方就应该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的组织,以保证和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各类新兴组织,我们党不去占领,其他政治力量就会占领”。新兴领域“不仅要建党,还要理直气壮”。2002年,大连市启动新经济组织党建时,创建了私营企业“内建”、个体工商户“外建”,外资企业“派建”三种党组织组建模式。新《公司法》颁布后,我们马上又把具备条件的党组织搬到了企业内部,保证了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有机融合。2003年,我们又在全市启动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按照“协会+党委”的模式,在新社会组织内部建立党组织,健全党组织体系。如此,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才能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开展党的活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才能围绕为社会的公正诚信服务开展党的活动。总之,只有这样,“伟大工程”服务“伟大事业”在基层才能找到结合点。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记 者:您认为,大连市基层党建工作近年来最突出的成效是什么?
王乃波:我认为是在历届市委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连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有人把它叫作“大连模式”,即创建了以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为目标模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记 者: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都强调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您能否介绍一下大连这些年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王乃波:具体讲就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农村党建领域相对缩小,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则相对扩大;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相对缩小,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相对扩大;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和还原,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相对缩小,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公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相对扩大。由此构建了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并存、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记 者:能不能概括地介绍一下,它在实践中是如何推动实现的?
王乃波: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
一是找准基层党建的基本矛盾。早期,我们遇到的最多最棘手的问题是“隐性党员”,当时大量的“隐性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党组织,流入到了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而这些地方却没有相应及时地创建党组织来承接,造成了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大连从2001年开始,历经四年五个阶段,共梳理找到7.9万多名“隐性党员”,需要为他们再造新的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单位制”变成“社会制”以后,各种经济组织、行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重新洗牌了,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组织架构。但是党的基层组织却没有及时跟进设置而相应地建立起新的党组织架构,导致党的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各种社会组织相脱节。“分离”严重削弱了党的自身建设的组织基础,“脱节”严重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机制基础,二者共同作用,严重削弱了党领导基层党的建设的工作基础。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最基础最本源问题,所以,我们将其概括提炼为基层党建的两个基本问题。
二是构建组织构架。第一,我们立足于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结构调整,依据不同领域特点和内在规律,从2001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分别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集中梳理“隐性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完善党组织体系,理顺党建管理体制,确立党建责任主体等,形成了三个组织系统。同时,明确各系统党组织政治功能定位和具体目标任务,配套建立党组织活动阵地,创造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载体等,逐步构建形成了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框架。第二,在构建三大新兴党建领域的同时,我们不断深化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组织的衍生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律性认识,并在实践中逐步对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党建进行改革和整合。在农村,针对合乡并村、党员队伍老化、产业结构调整、党员流动性增强等情况,探索建立了以“科学设置组织、分类设岗定责、完善运行机制”为主要的“1+4”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在国有集体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制度改革,探索实行了“两分开、一分解”的党建体制,使国有企业党建最终形成一个责任主体。在机关事业单位,针对党建“各自为战”的实际情况,探索实行了“双重管理体制”,形成了机关党建工作“一盘棋”。这样,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创建了六大党建领域既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又与党的地方党组织架构相衔接配套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记 者:能否概括一下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王乃波:这个问题,用文字表述比较简单,即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具体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活动载体得当。但其内涵比较丰富。第一,党的自身建设加强了。党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这是党的建设的本体。体制机制的创新,首先就是要把组织建设搞坚强,这是基石。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六大领域既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又将各种基层组织整合在其周围,并与其所应领导的各种基层组织紧密依附的党组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节”问题;同时,每一个党员都在党组织中接受管理、教育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分离”问题。第二,党组织作用发挥有效了。党组织建设不是单纯为了“建”,更重要的是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了,就要研究怎样发挥作用。一是党组织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明确了。我们按照六大领域的内在规律特点,赋予了农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其它领域党组织(除高等学校外)是政治核心。政治功能明晰后,党组织该发挥领导核心的当仁不让,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则要搞好保证监督。二是党组织围绕什么去发挥作用明确了。我们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具体化,明确了六大领域党组织的具体目标任务,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具体目标任务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巩固城乡政权基础;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是以公正诚信为基础,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党组织依托什么发挥作用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其执政有体制和机构作保证,而基层党组织虽然既有领导核心又有政治核心,但是没有像中央和地方党组织那样,有行政体制和机构作依托。怎么办?创造得当的党组织活动载体。比如,通过创建“五个好”领导班子活动,把党组织和其它各种组织融合在一起,这样,党在基层的执政功效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第三,党要管党的责任主体落实了。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是自发的,必须置于上级党组织领导之下,建立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大连的做法是,通过建立六大党建领域组织架构,来落实管党责任,即谁的孩子谁抱走,不搞齐抓共管。比如,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分别由区市县委负责,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分别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党委和区市县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机关工委和部门党委负责。
目前,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夏德仁书记在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的报告要求,我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深化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第二篇: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
杨良锋
2009年第11期 ——党的建设
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管党责任,坚持改革创新,夯实党建基础,激发党建活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圆满完成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村委会直选”两项全省试点工作,被评为“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全省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县”,党员“设岗创星”活动等党建特色工作得到了中组部调研组的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重要媒体进行了多次推介。
一、坚持党要管党,实行“五项制度”,构建齐抓共管大党建工作格局。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保障”、“党建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实行“五项制度”,确保管党责任落到实处。一是定期专题研究制。每年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4次以上,认真研究谋划和总结部署党建工作,讨论基层党建工作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除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对党建工作进行总体动员部署外,还分别召开全县组织工作会议、“七一”纪念大会等专题工作会议。二是目标责任考核制。全县按11个乡镇和县直机关划分为12个党建工作责任区,年初县委书记亲自与12个党委(工委)书记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各责任区书记再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三是党建工作领导联系制。县“四大家”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乡镇、2个村、1个“两新”组织、1个社区及1个县直部门,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66个,坚持每月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2次以上。四是重点工作专题调研制。每年确定一批重点课题,由县委常委带专班调研,形成一大批针对性、指导性强的调研成果,并在“四大家”会议上讨论交流。五是专项工作联系会议制。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联系会议、非公企业党建联系会议、党员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困难党员慰问帮扶工作联系会议、干部监督联系会议等制度,在全县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基层组织整体推进、广大党员共同参与”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抓党建的合力明显增强。
二、注重强基固本,实施“五大工程”,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按照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功能的要求,我们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主题,以“五个好”为目标,以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覆盖工程。与县乡换届、机构改革和干部调整相同步,及时做好党组织设置和成员的调整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创新“协会+支部”、“基地+支部”、“岗位+支部”设置模式,建立产业型党支部48个,结合农村党员“设岗创星”活动,设置“岗位党小组”602个;与“两新组织”发展相适应,新建立党总支2个、支部46个,扩大了党建工作对各个领域的覆盖面。二是骨干工程。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着力扩大民主、选拔人才、改善结构,建设精干高效的村干部队伍。成功举办了村委会换届“一票制”直选的全省试点,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两推一选”,一大批带头致富、勇于创业的同志被选进了村级班子,有12名女支委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如温泉镇梅岩村建筑老板彭建国被选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立志改变梅岩的落后面貌,订规划、兴茶业、建新村、修公路、改河道、引企业,一年承诺抓几件实事。他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一方面不等不靠,利用自己的机械、资金,垫钱搞建设,4年时间使一个落后村建成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县茶商会会长金晓宇去年被选为乌云山村支部书记后,不计个人得失,每天驾私车办公事,今年大力改善乌云山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成功申报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县委党校对全县新任村“两委”干部进行免费轮训,村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三是阵地工程。加强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在省委和省委组织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3个批次的项目建设,我县新建和改扩建了279个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占总村数的90%,村村都建起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杨柳湾镇新铺街村过去没有村部,村干部办公打游击,现在建起了3层办公楼,配齐了办公设施,真正成了村两委办公决策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和政策宣传中心。加强实践阵地建设。兴建了一批党员“双建双带”示范基地和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带动了全面创业。从老村干、老模范、致富能手、优秀星级党员中确定1039个“党员中心户”,每个村3-5户,每户带动、管理、服务7-10名党员,主动参与“设岗创星”活动,带头维护公共设施,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创业致富,成为基层支部的有力抓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党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集体公益性事情难组织等难题。四是保障工程。县里出台了退职村主职干部生活补助办法,对291名连续任职15年以上、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退职村主职干部,落实了每月80元的生活补助;建立了党内帮扶专项资金,对“三老一困”党员进行创业扶持、上门慰问,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定期对在职村干部进行免费体检,使基层党员干部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增强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带头干事、带领群众干事的热情。五是转化工程。坚持集中治、专题治、循环治“三治结合”,扎实开展了排查整治软弱涣散村级组织工作,每年动态确定20多个后进村,一村一策,解决突出问题,盘强村级班子,拓宽致富路子,提高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活动载体,开展“设岗创星”、“五个一”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县开展了党员“设岗创星”活动,为党员设岗位、定岗责、评星级,增强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自豪感。全面开展“一岗一卡一日一员一站”活动,通过规定人员、时间和空间,全方位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一是实行一人一岗,“定位”发挥作用。支部因人、因事灵活设岗,使全县95%以上的党员都确定了岗位。定期开展“履岗评星”活动,促进岗位责任落实。对评定的18名优秀星级党员建立“星光大道”,悬挂巨幅照片,宣传先进事迹,彰显党员的先进性。优秀星级党员、陶家河乡“双带示范岗”的刘志先,潜心研究茯苓种植,创办茯苓菌种厂,种植销售茯芩年纯收入达60多万元,带领全乡900多位村民种植茯芩走上了致富路。二是落实一人一卡,“定责”激发党员活力。为每名党员印发1张目标责任明白卡,全县党员确定和落实承诺事项5.5万件,与106个村和5138个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三是确定一月一日,“定时”开展党员活动。每月确定一天为支部的“党员活动日”,确保每年有12天以上集中活动时间,落实各项党务工作。孔家坊乡以“活动日”为主,开展了“党情进万家,服务面对面”活动,142名乡、村干部带着“民情日记”进村入户,发放政策宣传品、走访困难群众、收集群众意见,建立了“民生档案”,还现场捐款11000元,帮助新屋咀村贫困户郑在云盖起了砖瓦房。四是选派一企一员,“定人”指导“两新”组织党建。向“两新”组织选派70名党建联络员,指导开展党建工作。梦丝家公司在县科技局党建联络员指导下,理顺了党组织隶属关系,并积极进行产品科技创新。五是建立一地一站,“定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向1438名外出流动党员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全县建立了2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服务站。带动、组织了2780多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在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中开展了“三个培养”(把优秀外出务工农民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把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外出务工党员培养成支委成员)活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9人,培养发展对象9人;帮助35名外出务工农民开展维权活动,挽回经济损失118.2万元。2008年以来,为进一步拓宽“设岗创星”、“五个一”活动领域和内涵,我县建立了城乡基层党组织“四联共建”机制,开展机关联农村、机关联基层、机关党员联农村党员、联农户活动;成立“英山县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组建了152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政策咨询宣传、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拓宽了党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中心的途径。县法律援助中心党员志愿者主动走出去,在武汉、上海等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建立“农民工接待站”,发放《法律援助服务指南》,为18名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追讨拖欠工资11.8万元。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党员中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为广大党员践行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拓展了实践平台。
四、积极先试先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夯实科学发展思想与实践基础。去年9月份以来,我们按照省委、市委要求,扎实完成了全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并于今年3月开始在乡镇、村全面展开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突出加快“三县”建设这个主题,按照集中训学、上门送学等“十学”方式组织学习培训,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进一步武装党员干部思想,拓展科学发展思路;组建千人工作团“进百村入千户访万人”,开展大调研,查找问题,征求意见,找准了一批工业腿短、民生保障不力等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突出“三保”抓整改,开展“十送”办实事,促进了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了旅游发展步伐,完成产业结构调整3.9万亩,新建10万只养鸡场1座、万头养猪场1座、千头奶牛场2座;修建通村、通组公路180多公里;投资210万余元完成了31个村卫生室建设;举办大型招聘会,集中解决60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建成分散式供水站103处,建设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76处,解决了210个村4.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修建、改造水库、水塘37口,保障了1.3万亩田地生产用水等;共计解决民生保障等方面问题1000多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700多件。突出作风建设抓整改,县委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全县向县委看齐,县委向常委看齐,常委向书记看齐,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带头真抓实干、带头廉洁自律;在县直机关开展“十佳三差”评选活动,加强效能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在乡、村两级分别抓好“五个一”和“三个一”建设,促进乡村干部在服务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办实事、求实效。突出长效机制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废、改、立一批制度,制定《建设湖北山区经济强县的意见》等10个文件,建立健全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作者系中共英山县委书记
第三篇:中国财政改革路在何方
中国财政改革路在何方?
1概念 财政是一门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目的是增加收入,避免财政赤字。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在维护主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功能:经济建设,加强国防建设,社会保障,调节收入与分配。增加科教文卫投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机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是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政府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调整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就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财政与经济
财政参与分配社会产品,必须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来源于经济,它在一国经济发展和分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源配置
由于市场存在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效应,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这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注射,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有:(1)根据政府经济职能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收入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受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俱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劳动投入不相对称,而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因此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不足:预算不及时,不科学,行政部门私设小金库,购买豪车歪风不正,出过旅游人数没有下降
1.1.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1)经济支出仍然偏高,财政负担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与市场承担的支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财政支出上表现为经济建设支出费用的居高不下,虽然这表现为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财政负担了应有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严重错位和经济建设对财政的过度依赖。
(2)行政管理支出偏高,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增长速度高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增长。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比重,加重了财政负担, 不利于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3)国防费用明显偏低。中国国防支出的总体水平在世界上相对较低,这不仅反映在国防费的绝对值上,也反映在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偏低的国防费用难以满足我国军队建设的需要,影响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速度。
(4)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社会保障支出近几年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增长,但是以抚恤和社会福利性支出为主的支出仍然偏低,仅占严重制约了市场和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
(5)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虽然有一定增长,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6)农业支出增长缓慢。近几年来农业支出比重在低水平的情况下继续下降,不利于三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严重制约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低水平的。
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应当从战略上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若干思路和措施。
1.2.1科学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这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科学界定支出范围,合理确定支出项目,改变国家财政包揽一切的分配格局,将应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十五从财政支出中逐渐分离出来。从目前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应主要集中于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半公益事业,社会保障,非竞争性和非经营性的公共投资以及部分生产性投资等方面。
1.2.2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1)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经费的膨胀。在财政内部上级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和奖罚措施。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
(2)逐步增加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出比重。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增加科教方面支出,保证财政安排教育、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其他支出的增长速度。把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保障支出部分由财政承担起来。
(3)增加对农业和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的支出。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促进三农政策的顺利实施。增加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4)增加国防资金投入。增加财政对国防的投入,积极推进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好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的需要。
财政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上欠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没有统一政府收支,大量财2.1.2 财政预算改进的对策
(1)对人大代表进行培训,细化预算, 提高其信息掌握程度;便于监督,审计和决策。
(2)改变预算时间, 真正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来进行。
(3)政府应该加强预算监督, 鼓励纳税人监督。同时加强审计, 保证审计的公平与公正,对审计结果公开。
2.2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政性资金在预算体外循环。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存在问题及对策财政收入
3.1存在的问题:
(1)财政缺乏对初次分配的调节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这种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必将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和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
3.2 解决对策。主要是逐步建立以税收为主、收费为辅的政府收入机制,加大税制改革,调节收入分配。强调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特别要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1)是将现有收费中一些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不再体现政府职能的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收费方式,逐步推向市场,依法经营和纳税。
(2)是根据纯公共产品由税收提供保障的观点,取消现有收费中用于提供纯公共产品、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代之以税,即进行费改税。
(3)是保留现行收费中那些用于提供受益面确定、体现受益性原则比较明显的准公共产品的收费,并进行了合理规范。通过税收与收费的科学“归位”,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财政监督
4.1财政监督存在问题
(1)财政监督工作认识不足,使财政监督滞后于财政管理。有些人片面地将财政监督理解为对财政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治,忽视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了财政监督的客体对象对财政监督行为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导致财政监督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2)财政监督手段过于单一,使拨付后的财政资金脱离监督、管理。我国的财政监督目前没有建立一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的科学监督机制,财政监督的调节和保障作用远远没有得到体现。
(3)财政监督执行乏力,削弱了财政监督的威慑力。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力度不够的现象,对某些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避重就轻,以罚代法,减弱了财政处罚力度。
(4)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性不强。目前我国现存的财经法规制度比较分散,部分财经法规政策的出台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
(5)财政监督存在分工不明、职能交叉现象。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分工不明确,监督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的配合与协调,造成管理上各自为政,信息不能共享,很难从整体上发挥财政监督应有的作用。
4.2 财政监督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快财政监督检查的立法工作。立法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财政监督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对财政法规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
(2)建立财政监督预警机制,运行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通过预测分析,查找存在问题,及时反映情况,提出改进工作和加强管理的意见,建立起高效规范的监督运行机制,应充分意识到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内部监督,促进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水平。
(3)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实施重点
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威慑作用和教育作用,提高全社会的遵纪守法的意识。
(4)建立良好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对财政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做好监督工作。财政秩序
5.1当前财政秩序存在若干问题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经领域的违规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相当严重,财经秩序比较混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相当普遍。
5.2稳定财政秩序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财政法制,加大财政执法力度,做好财政法律的宣传,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继续落实中央关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积极做好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工作,做到罚缴分离、票款分离。
(3)抓紧社会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通过法律惩治违法的中介机构人员。
(4)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对财政支出尤其是重点支出,要进行全程监管,对违反法律的,要依照有关法律对责任人追究责任。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财经事务及地区性经济合作,广泛开展财经双边外交活动,建立了与主要经济大国和经济体的财经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财经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注重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财政制度只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我国都根据国情出发,注意比较和借鉴。但最主要的还在于我国能根据财政的特殊性,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逐步解决财政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体制,从而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条件下我国财政的巨大优越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财政不断深化改革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实行减税让利,鼓励技术进步,扩大企业、单位和地方自主权的政策;改革了税收体制,增强税收的调节作用;改进了资金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了全民所有制内部分配关系,并有力地推动和配合了价格工资、金融和计划等体制的改革。
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下,财政收支平衡与否基本上决定了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状态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能够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为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反之,财政发生赤字,表明财政支出形成的社会需求超过了国家集中的社会产品,必然引起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影响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
在统收统支体制下,银行信贷收支一般会出现一定的逆差,因而信贷资金的收支平衡,主要由财政通过规定银行结益留成和由预算增拨信贷基金来保证。因此,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主要由财政调控。1979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由于预算外资金的急剧增长和人民币收入的不断增加,使银行的存贷规模以大大高于财政收支规模的速度增长,加上银行可以利用派生存款进行贷款,使得调节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状态远比过去复杂得多。这种复杂性表现为:即便财政收支是平衡的,银行如果通过信用膨胀对国民经济投入没有物质保证的货币购买力,也会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在财政有赤字的情况下,从财政角度来看,固然是一种国民收入超分配,但若银行能够相应地紧缩信贷投放规模,仍然可以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如若银行还是按照可动员的全部资金来源发放贷款,那么财政赤字就会直接转化为财政发行。因而,财政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调控作用,必须通过财政信贷的统一平衡,通过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调节产业结构 财政对产业结构的安排和调整起着直接的调控作用。在统收统支体制下,由
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财政提供,因此,预算拨付的建设投资在各产业部门的分配比例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改革以后,地方部门和企业都有了一定的投资权和资金来源,国家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投资总规模的比重大大下降,财政调节产业结构的手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内容是:
①调整财政支出中的投资结构,主要用于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重点建设,以支持“瓶颈”产业发展;
②运用税收手段引导地方部门和企业的投资方向,如开征建筑税,提高长线产品税率等; ③运用贴息手段,支持短线产品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④通过“加速折旧”,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⑤通过建立各种周转金和运用财政性融资支持国家急需发展的产业,支持老企业挖潜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⑥通过综合财政管理,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促进地方、部门、企业合理安排资金投向等。
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社会总产品分配为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持续进行的宏观要求。财政作为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的主导环节,对各类社会基金形成及基金比例关系起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制约企业财务分配。企业创造的总产品通过企业财务分配形成补偿基金、职工工资基金和企业纯收入,财政通过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固定资产折旧率,制约着企业补偿基金的形成。②国家财政通过规定流转税税率所得税税率或利润缴款,以及规定企业的利润留存率、留用利润的使用范围和方向等,决定企业纯收入上缴国家的比例和企业在利润中可以留用的数量界限,并制约着企业留利的使用。
③在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财政通过对价格工资、利息、劳务等再分配杠杆的综合统筹,通过支出、税收、补贴等手段来完成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过程,并形成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关系。
财政就是通过调节各类社会基金的形成、分配和使用,正确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等,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进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以及社会安定团结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第四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同志们,大家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有效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和正规化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今天,在这里,我就学习贯彻十七大体会同大家交流一下。题目是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的关键所在。XXXX系统作为我国政法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使我们XXXX系统的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XXXX工作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
力在工作中寻找和创造新的办法、积累新的经验,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的基层党建工作充满活力。要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领导XXXX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上来,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XXXX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就要紧紧围绕党赋予XXXX的中心工作。XXXX系统基层党组织是落实党的XXXX工作方针政策,体现党的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基层单位的组织和领导核心,就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围绕监狱、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监狱、劳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来加强。要引导、教育和监督监狱、劳教民警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做到公正、规范、文明执法。要团结和带领党员、群众,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教育XXXX,严厉打击XXX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XXXX所的安全稳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就要下大力气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要坚持从严治党方针。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
教育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维护党员队伍的纯洁。二要端正党员队伍的学风。当前我们的部分同志仍然存在理论素养不高、政治敏锐性不强和高学历、低水平等现象。要组织党员不断加强学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员,努力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知识和才能。只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和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要加强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就应时时处处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在工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拥有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于献身于XXXX事业,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不仅仅靠搞好学习就能解决,还要从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加强群众监督等多方面都做出努力。
总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就要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这是伟大变
革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又是贯彻邓小平“聚精会神抓党建”要求的继续和深入,也是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第五篇: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中,伊犁分公司党支部站在新的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不断学习中找准突破口。我们必须提高对学习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实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为创新党建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支部成立以来,我们有意在提高支部成员的学习方面下了功夫,通过以会代训,日常工作督查、拉练、总结交流为大家提供了平台,强化了学习。今年结合“创先争优”、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活动,由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深入到各党小组培训,引领着大家共同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究,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1、在教育管理上创新。
要大胆改变传统的支部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学习,使党员活动与管理更便利、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坚持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的原则,充分考虑党员实际,坚持分类指导,避免千篇一律、“一刀切”。在活动开展的时间上、活动内容上分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党建活动的丰富性和吸引力;推行分类管理,一方面要强化组织、纪律、制度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强化岗位责任制,履行好工作职责。
2、在实现工作方法上创新。
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创新工作的保障。一是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继续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以集团公司、公司各种党员培训为依托进行提高性、技能型培训;以远程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把我们的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带领经营创新的引路人、带动企业全面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二是拓宽党员干部监督渠道,按照“坚持用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的要求,强化对党员干部监督措施,把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等结合兑现,接受群众监督,营造更有利的工作基础;三是立足企业实际,深刻分析当前热点、难
点问题,克难攻坚,重点突破。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系统推进,统筹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3、实现工作载体上创新。
精心设计争先创佳载体,高水平落实好全年党建群团工作任务,通过亮点和特色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精品。针对目前全面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的工作,我们的工作中心就是强化党员的群众意识,提升党员的文明素质。围绕这个中心,创新工作载体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围绕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适应企业发展来创新活动载体,建立党员干部受教育机制。二是围绕保持和发扬党员的先进性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不断深化党内关爱机制,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为职工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引导党员在推进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围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找准工作切入点,通过深化文明部室、文明个人等创建活动,提升工作水平。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党建工作各项任务,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1、以提高素质能力为核心,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和谐、实干、民心、廉洁”型班子建设,完善“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兑现倡议承诺,严格走访及联系点等制度,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强化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服务百姓的工作作风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支部班子领导科学发展,驾驭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下移工作重心,借支部书记素质建设活动之机,继续抓好支部建设,通过支部书记理论、素质、业务水平的提高来带动支部建设,强化支部书记的教育、管理,使基层党组织的中坚力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激励党员主体作用发挥,在推进党的基层民主建设上有新突破。尊重党员的主人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党务、厂务公开,充分考虑党员实际,调动党员积极性,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表达重大事项民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绩效考核、费用报销、管理人员任用,严格、规范,接受基层党员群众监督,切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4、坚持党群联动,坚持了“五必访”制度。做到了婚丧有人问,病残有人看,困难有人帮,孤寡有人管。坚持慰问病号,送去慰问款表示关怀之情;发放困难职工生活补助费;职工家中有事、有病、有思想问题,党支部都上门走访关心,对有特殊困难职工和有病职工开展捐助活动。每年春节期间开展向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
2011年伊犁分公司党支部整体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上级党组织支持和鼓励,被评为五好党支部,支部书记杜国强被评为五好党员,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各项活动中全体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通过扎实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党建工作,让伊犁分公司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在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的的进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开创出创新工作的新局面。
伊犁分公司党支部
2011年11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