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6届四中全会缘何将加强执政能力列为重要议程
16届四中全会缘何将加强执政能力列为重要议程
一年一度执政党的中央全会,素为国内外公众和舆论所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了将要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程,除依例由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外,将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异乎寻常地以政治局会议名义指出?这是一项战略决策,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显然,虽排列为第二项议程,但却是会议的主题所在。
由此说明,把四中全会视作“例行会议”或“通常举动”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理解以中央全会的方式作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策?这里包含着两个为什么:为什么是在中央全会的层次(规格)?为什么是以执政能力为主题?前者属于会议形式问题,后者属于会议内容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适应内容,二者不可分离。为了便于说明,不妨结合起来,试对四中全会第二项议程作初步的诠解。
为什么要开中央全会来讨论加强执政能力?
一是,同前几次中央全会,特别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贯通呼应,体现我们党的一以贯之把党的建设视为革命和建设的法宝的精神,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完善自己的新的努力。
前几次的中央全会,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六次中央全会,都是讨论党的建设全局或着重于某一个方面及突出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是十四届四中全会。那次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一个大动作,即是重提1939年毛泽东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把党建设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而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的现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提到了新的伟大的工程的高度,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就使十四届四中全会具有了划阶段的历史意义,党内外逐渐熟悉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用语,特别是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已经视作是纲领性的使命。
今年恰逢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诞生十周年,已是检阅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效,部署今后一段时间例如五年乃至十年党的建设重大任务的时刻了。邓小平生前曾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谈话,嘱托“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并且希望在2021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包括党的自身建设在内,我国各方面工作都能达到成熟定规。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有很大程度的历史承续、继往开来性质,既包括了对于迄今为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总结,又寓含了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在历史发展新阶段直面挑战、锐意改革、消除弊端的决定性的重大努力。
巧合的是,自毛泽东1939年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1949年全国革命胜利,这是十年;自党中央1994年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这一次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重中之重,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又是十年。两个十年,两项工程,互相联系,前后照应,给人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感。
权威的会议 战略性决策
二是,提高决策的权威程度、号召力和指令性,以中央全会名义把党内思想集中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
在我们党的会议集体决策制度中,中央全会有特殊的重要性,既同通常称谓工作会议或是干部大会这种主要是执行性质的会议有所不同(有些工作会议同时带有研究讨论性质,是为全会作准备的),又同主要是决策性质的会议不同。它是属于决策权力层位很高的一种会议,仅次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本届中央全会300余中委、候补中委参加,还有中纪委委员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工作人员列席。按照党章规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通常中央全会要听取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对中央委员出缺以及中委、候补中委给以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处分作出决定。它的特点和优越性是,有党章及相关法规所赋予的重要权力,而其众多成员来自中央及地方党政军民学各个方面,有广泛代表性和联系群众的优点,加之会期间隔较短,易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事实上担负着全党各级组织及广大党员知悉党内重要活动的主渠道的作用。经验证明,历次中央全会“集众思、广忠益”,在党内外影响很大,显示了很强的凝聚力和约束力。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富有新意和概括性、指导性。党执政即党领导政权,并不是党直接成为政权或包揽政权。执政能力,用最简单的话来说,也就是执政的本领。不过以前我们总是从一个领导干部或担任某种职责的人来讲本领。现在讲党的执政能力,当然也包含对干部、党员个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从党的整体综合能力而言,按照党章总纲所规定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七项原则(七个必须),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等。说到底,一句话,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这是核心实质所在。因而使我们平常说的党的执政能力这个命题,同党的执政的合法性、政治基础与组织基础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蕴含丰富、政治性强的科学命题。
鉴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而我们党担子重、责任大,在许多方面不完全适应,尤其是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一些必须抓紧并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比起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更加重要。我国古人有言:“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对我们共产党人也并非没有启迪意义。提出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布局中置于突出地位,这不单使工作能够提纲挈领,而且使我们的指导思想更加明晰起来,更加接近执政党建设的客观真理,因而也就更加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前发展。有人担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不是会放松对党内消极腐败现象的斗争,尤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愤怒的,诸如买官卖官、营私舞弊乃至卷走巨款外逃现象等等。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执政能力建设本身就包含着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包括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充实和完善。也有人担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同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发生矛盾。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不改变党的性质和人民民主专政性质,而是进一步使党和国家增强活力,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可以完全相信,中央鲜明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党内而言,必定引起全党严重注意,使大家的思想集中到与此相关的问题上;就党外而言,这也是在中央层次上实行党务公开,让人民来监督我们,这不但显现了党的信心和力量,也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政治承诺。
有信心、有办法、有希望
三是,在中央全会上形成的决议文件,既是一个政治文件,又是党内的“成文法”,融二者于一体,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央文件特别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文件的起草、制定和效用。中央领导直至最高领导人亲自过问文件的准备、草拟,甚至还亲自写提要、作导语。“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种传统自毛泽东起,至今没有改变。所以如此重视文件,就是因为会议的内容总是通过“成文”表现出来,不成文也就无所谓人们常说的会议精神等等。通常像中央全会决议这样的文件,都是有思想、有观点、有要求的。一篇决议的基本观点就像一面旗帜。毛泽东多次说,一个政治家要善于打起旗帜。旗帜就是纲领。旗帜很鲜明,就能够一下子把群众结合起来。其次,经过法定程序而形成的决议文书具有党内法规性质,党员有义务执行决议,而不能有任何的违反,否则,视作违反纪律。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又次,决议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要多数人知道的,知道的人多了,事情就办得起来,也办得好。因此,一份经过精雕细刻的达到高度成熟的文件举足轻重,关系很大。
必须指出,全会决议除了有组织约束力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容量相对较大,有较充分的阐述理论、分析形势、解释任务、规定纪律的文字空间。例如在历史上全会决议文件字数超过8千乃至1万余字的不在少数,最多的达3万字以上。因而极有利于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计划、办法,用恰当的方式完美表达出来,包括做到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使党内干部和党员达成高度共识,统一思想行动。人所共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都是遵循这种基本思路、模式,以显著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建功而彪炳史册的。我们深信,十六届四中全会成功举行并通过全会决定这种“权威文书”的形式,作出令人信服地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阐明,而且全面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文的盘子”,这无疑是我们党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历史上的可圈可点的大事、好事。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作报告、作决议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当然,决议不光要讲理论观点,也要讲实际问题,包括工作部署和要求等。相对而言,有时讲实际问题还要多一些。无需讳言,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处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认识过程之中。一次会议、一个决议也不可能都讲完全、周密。反观我们党的实际生活,事实上也并非在一切方面、一切问题上都是自觉的,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盲目性;在一些组织和干部中,在若干具体方面和具体事项上,有意或无意地干着无意义的甚或蠢事。有鉴于此,我们理所当然要在党的干部,主要是高级干部中,提倡对于执政能力的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和现状研究,并且使之相互结合起来,推动党的实际工作,犹如党自延安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习惯做法一样。但就广大基层干部及党员群众来说,我们必须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着眼于现实的需要又照顾到将来,以他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和习惯语言,深入浅出,生
动易懂,积极地正面地引导和提高人们对加强执政能力的理论认识,并努力身体力行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去。本来,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不需要绕很大的弯子来讲,更不要离题太远,增加组织学习宣讲负担,必须集中于基本的理论观点和主要的实际措施提出要求,特别是指明比较现实或近期要做的事。这是一次全会决议所需要回答的,也是广大干部(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基层干部)和党员同志所希望了解的,也是工人、农民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所至为关心的。一个文件的真正的力量就在于此。
向中央全会基准看齐
综上所述,以绝好的时机、绝好的命题、绝好的方式,积极、正面提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既是一种主动姿态,又必然使党进一步增加政治主动性。
主动权是极重要的。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它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对于人们头脑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历经艰难困苦而获得伟大成功、完全成熟的党来说,谈论执政能力并非自今日始,其实谈的时间很长,甚至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伊始、建国初期,乃至当年的延安及其他革命根据地时代,进行了包括整党整风和民主选举、法制建设等等尝试和预演。比较而言,谈得较多的当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首创党和国家制度改革理论。近几年中,结合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例如世界上有些执政的共产党和其他党惨然失败,我国遇到“非典”这种意外和其他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事实使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本领恐慌”(毛泽东1939年曾用此语)。江泽民在1989年12月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以后又分别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地提出执政本领或说执政能力方面问题。在党的十六大后,经过二中、三中全会,所以放到四中全会上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需要时间有所准备,需要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形成完全成熟或比较成熟的理性认识和有效运作办法。今年春季以来,在全党范围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以颁布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纪律,由此并带来了国家政治生活活跃、民主监督气氛增长,这实际是为成功召开四中全会所作的重要准备,也表明了党为加强自己执政能力,已然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完善领导体制、增强执政能力写进党章总纲即党的基本纲领之中,这是有党以来主要是指建国以来所未有的。十六大报告及嗣后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常委多次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阐明,揭开了我们党的治国安民决策的新的一页。在邓小平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把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全部问题归结为七大方面,即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构成了或可称为“执政七谋”的全新概念和科学结论。所有这些都为全会决议顺利诞生提供了党法根据和理论基础。尤其是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有关部门、地方对于党的执政能力调查,以及领导干部失职、渎职和违法乱纪案件反思,为加强执政能力研究提供了实际根据。
据悉,一项问卷调查证明,在被调查的县以上干部中,须增强科学判断形势能力者几占60%;须增强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能力者,分别占35.7%、43.4%、19.9%。而普遍缺少的是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比例数达66.9%。这项调查以及其他有关研究表明,为党和国家发展与安全计,增强党的整体乃至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带有多么迫切的性质!党中央高瞻远瞩,因势利导,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境界上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富有胆识、充满睿智的政治抉择。历史将会证明,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也必然影响到我国政治领导制度)的别开生面的一次重要会议。
中国共产党自党的七大以来,就形成了向中央基准看齐、向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基准看齐的传统。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有问题,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问题就喊看齐。人们常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其实这是文章词藻。对于我们的党来说,就是要团结得像和睦的家庭一样,在一个家庭里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就用民主来解决,就开一个团结胜利的大会。可以预期随着四中全会成功举行,随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重大举措的贯彻落实,有望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生活带来积极变化。首先是随着执政能力的增强,“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有望更进一步落实,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大实惠;其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望得到更加扎实推进和实现新的繁荣;最后,党的自身改革和完善也将取得新的更大成果。
第二篇: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李章军
执行力,简单说,就是做,就是落实,是连接目标和结果之间最关键的一环。再好蓝图,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干部执行力的强弱,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执行力弱,势必贻误时机,影响发展。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执政能力,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其执行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干部贯彻落实政策、计划的能力。执行力是检验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执行力弱,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
执行力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在邳州,人们看到了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带来的积极变化。正是依靠过硬的干部执行力,邳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革命老区、洪涝灾害频发地区,连年跨越,持续攀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这是强化干部执行力成效的生动诠释。
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在提升执行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解政策不全面,执行决策不坚决,把握政策不准确;习惯于机械照搬,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不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能力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创造性、预见性,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不高。强化干部执行力,需要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学”,应把干部的学习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干部有学习的压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好之余,还要抓好成果运用。“用”,是从用人导向入手,把学习能力强弱和执行力强弱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从用人机制上促进干部增强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靠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很多。比如,要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要界定决策失误、执行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细化责任认定;要研究出台奖勤罚懒、用能去庸的措施;要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制度完善,使执行有章可循,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从而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工作作风,强化干部的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督查机制也必不可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对不在状态干部的查处力度。邳州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与当地的“民评官”做法以及人民评议员的作用密不可分。有效的监督制约,对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各级干部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
强化干部执行力,还得坚持动真碰硬。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无实效就无实职、不进位就挪位子……要让广大干部意识到,不强化执行力,满足于“撞钟”者,不仅贻误事业,而且也会害了自己。
干部的执行力,体现在以高度责任心“干”出新成绩上,体现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出新成果上,体现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谋”出新思路上,体现在以身作则的态度“带”出新气象上。越是发展的困难时期,越是改革的关键节点,越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执行力。
第三篇: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党的重要执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闻媒体肩负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的重任。我们必须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展开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既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制度和体制,又靠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稳定。通过对媒体的有力领导,引导和规范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整合社会思想,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的媒体都不是所谓的“第四权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党管干部的原则不能变。提高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又要靠正确的舆论引导。党通过媒体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就能为亿万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提供坚实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合力。主要内容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既要坚持党对媒体的绝对领导,又要适应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当前,主要是加强对媒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宣传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基础工程。组织管理能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质量,即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是否真正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的手里;二是执行绩效,即媒体是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阵地意识,坚持守土有责,把党的意志变为媒体的自觉行动。前者要求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挑选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媒体领导干部;后者要求加强新闻纪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人,把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优秀人才凝聚到党组织周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保证新闻媒体在组织上听从党的指挥,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坚持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宣传口径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新闻宣传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主旋律的领唱能力。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各种思想和舆论相互交织是正常的,有时出现杂音、噪音也难以避免,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对错误的思想舆论听之任之。媒体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媒体的宣传创新能力。媒体必须遵循新闻宣传规律,自觉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用时代的眼光审视新闻宣传工作,用“三贴近”的原则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探索既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路子,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宣传能力就要提高舆论导向能力。必须在政治上把好关、把好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必须在政策上把好关、把好度,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宣传格调上把好关、把好度,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是提高党对媒体领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四个不变”的前提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探索建立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应从我国国情和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出发,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传媒集团。几个关系提高党对媒体的领导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关系,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时代前进需要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进步力量来推动。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对消极落后的东西必须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抵制。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职责之一。舆论监督搞好了,对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大有益处。问题是,必须着眼大局,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要搞,批评报道要做,但要端正目的,权衡利弊,摆正位置,选择好时机,运用好形式,尤其要注意把内参与公开报道区别开来,坚持内外有别。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单位必须搞好经营,但决不能因此把新闻作为一般商品来对待,绝不可以搞“唯市场论”。要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采写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不论是媒体的整体追求目标还是报道的内容结构,都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对我国新闻工作来说,讲政治是总开关,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果用制度、纪律巩固和坚持下来,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当然,做好新闻业务工作仅有政治热情是不够的,只有把旺盛的工作热情与尊重媒体运作规律、新闻采写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力度又有艺术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不论是强化政治素质还是提高业务素质,落脚点都是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惜人才。应通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培育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造就一批懂传媒、能驾驭市场的经营人才。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既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实现新闻事业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是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宣传能力的客观要求。主流媒体应该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研究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态度,研究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经验表明,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基本情绪了解得越多,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越强。媒体必须坚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符合”:符合党的总体部署、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符合客观实际;实现“三满意”:党和政府满意、实际工作者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第四篇:干部之“德”是重要的执政能力
干部之“德”是重要的执政能力
胡锦涛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为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开展组织工作,选好人用好人提出了根本原则。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进一步巩固党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地位的重要保证,是为人民服好务的根本条件。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的所有制形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代表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加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党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驾驭复杂局面,协调各方利益,领导我国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必须承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宏观经济调控;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动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完成这些改革发展任务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推动这些工作当然离不开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干事业、做工作,干部之“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唯才是举,大胆启用有才之人,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同时,我们切不可忽视了“德”的重要性,避免走入“只唯才,不管德”的误区。才是基础,德是保证;才是具体能力,德是资格前提。没有德的前提保
证,才就难以真正服务于甚至有害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既重才也重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确保才能真正用到有益于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业上,才的正面作用才能得到正确的和最大限度的发挥。
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是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我们的社会已经走出物质短缺时代,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让人眼花缭乱。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在物质诱惑和权力考验面前始终不忘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廉洁奉公的要求,保持高尚的操守和健康的情趣,才能把握住原则,拒腐防变,让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姓“公”。
当前改革发展已步入矛盾凸显期,各项工作的牵扯面都很广,专业性都很强,特别是一些难点问题,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和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解决的办法和思路一般也有多种选项。从表面上看各种选项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道理,似乎没有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就成为掌握决策权的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心中牢记党的宗旨,胸中怀有工作大局,本着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原则,心系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理出头绪抓住主线,在相互交织的利益矛盾中权衡轻重,最终做出符合科学发展根本要求的正确决策。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是新时期党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特殊要求,也是培养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根本标准。人民的权力只有授予那些既有德,又有才,既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又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干部队伍才能不断健康发展,党的执政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五篇:有效预防腐败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有效预防腐败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有效预防腐败是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重点。扎实做好预防腐败工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加强预防腐败工作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重在预防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预防腐败的思想,不断加强对预防腐败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重在预防的理念,把预防腐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使有效预防腐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有效预防腐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目标。有效预防腐败,能够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及时发现和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妨碍改革和建设的突出问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不断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制度,把防治腐败的要求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够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障。
有效预防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水平;不断发展党内民主、强化监督,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经受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把党建设成为始终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有效预防腐败是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不断被揭露和查处,表明了我们党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同时也要看到,开展反腐败工作,仅靠加大办案力度、严惩腐败分子还不够。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牢固树立重在预防的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力度。中央作出的更加注重预防的战略决策,既是我们党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把预防腐败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已成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拓展预防领域,抓住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有效预防腐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进一步深化反腐倡廉教育。预防腐败,必须继续在加强教育上下工夫,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营造崇尚廉洁的文化氛围,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基础,使领导干部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一是加强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二是强化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分类分层次开展教育。三是深化党纪政纪条规教育。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从政方面的党纪政纪条规培训。针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廉政勤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
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预防腐败,必须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继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改进项目预算编制,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实行审计部门对部门预算编制的先行审计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向重点预算部门派驻财政监察组制度。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投资项目审批行为,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许可项目的动态评估机制、新设定行政许可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强化对行政审批活动的规范和监管。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重点解决虚假招标、规避招标、围标串标和领导干部干预招标等问题。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清理和规范党政机关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积极探索公务消费管理方式改革。
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预防腐败,必须防止权力滥用,逐步完善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和配套措施,不断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紧紧抓住各级各部门的重要权力行使,利用传统和现代化手段,着力推进权力运行的动态公开。同时,大力推行各级各类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积极推进厂务公开。要不断深化巡视工作,探索开展省直部门交叉巡视工作,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交叉巡视力度,扩大交叉巡视范围。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年初责任分解、年中专项述职、年底责任考核制度。
三、不断增强预防腐败的整体效果
党的十七大对预防腐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有效预防腐败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预防腐败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要坚持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因为,惩治和预防是反腐倡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只有惩治有力,有效抑制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才能为治本创造前提条件。只有抓好治本,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威慑力和预防的推动力,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要不断创新预防腐败工作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深化对预防腐败工作机制、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逐步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机制和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深入推进预防腐败工作扎实开展。要注重形成预防腐败整体合力,把有效预防腐败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纪检监察机关要准确定位,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协助党委认真抓好任务部署和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保证预防腐败工作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