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浅思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浅思
胡铺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充分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发展史形成的宝贵经验。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常抓不懈。我们党从“迸京赶考”、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洋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详建设党的认识,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标志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七大同全党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胜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明确提出,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充分体现了党适应新的社会变革、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长期坚持加 强目身建设经验的总结。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90年的发展历程 告诉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是求实、与时俱进,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记和坚决贯彻“两个务必。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积极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本领,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凝聚群众、激励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党内各项制度。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强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发挥党的各级全委会和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要
认真按照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办事。对重大决策失误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不经集体讨论决定、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要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贾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纪律检查机关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只有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才能从政治上、思想上、纪律上、作风上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证。要严肃纪律,坚决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组织、经济工作和群众工作等各项纪律。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重大决策落到实处。要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作者系吉林省松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第二篇:和谐社会党执政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治理国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建设。执政党建设是一个趋于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前人的、老生常谈的、普遍一般的道理,更加依赖于自身不断获得的对自身、对世界的新认识,最终达到自强、富足、智慧、博大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转型期;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和经济接轨阶段,我们的执政党处在意气风发、并不断自我否定、反省、日趋成熟的时期。本文力图对我国执政能力建设尝试初步探讨。
一、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在复杂环境中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问题,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为民水平。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正确应对挑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党应对经济上的挑战,而且必须具备抵抗政治、文化、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反侵略能力,真正起到典范、领袖作用。
其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妥善处理利益格局调整中宏观微观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执政为民、增强人民对党的向心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增强全党拒腐防变能力、坚持立党为公、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必须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高度严肃地对待权利运用和权利监督问题,认清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
二、当前形式下执政党须具备的能力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表明我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高我党驾驭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工作可融入到以下层面。
(一)遵循明治原则、时刻明确任务、采取明智方法,实现民治、法治、理治,树立开明仁德威严的“大家长”风范
依照明治原则。“明”是透明,“治”是治理。执政党的职责、工作做到党自身和群众都清楚,党的职能范围、工作程序、效率成果等等各个环节透明,做到党内监督、党外监督、民众监督都落到实处,不给形式主义留空子。
时刻明确任务,是要执政党头脑清晰,时刻清楚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该做到怎样为止,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采取明智方法,既要灵巧机动,又要实心实意、实打实干。“虚浮”这个物质文明的衍生品必须剔除,不可任其蒙蔽眼睛、恣意生长,须知任何虚的都不长久,任何浮的都站立不住,克服投机取巧,克服所谓浮夸捷径。
民治,即“民”的治理。要做到使人民群众树立其坚定的信仰、勤奋淳朴的民风、文明优秀的道德素质。
法治,即依法治国。“法”不是苛刻的严刑律条,而是以人为本、合情合理,符合公众、社会道德常情要求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修补完善的通过约束少数来为大众服务的有效的强制工具。
理治,即以理治国。“理”不是简单的道理,它要党对社会运行、历史发展的法理、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把握,能实事求是地制定、实施政策、方针、路线,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手段、得力的做法达到民信、民服、民主,实现全民积极参与、全民治国为国。
(二)富国、富民、强兵,对外树立开拓、强大、和平的“大智慧”风范
“富国”即使国家富裕。经济实力的稳定发展、科技创新的层出不穷、资源环境的合理优化、外交往来的独立平等等等。
“富民”即使人民富裕。“两个文明”一起抓,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
“强兵”即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不仅要拥有不断进步的现代武器和领先技术,而且要加大尖端人才投入。中国壮大军事力量,出发点是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勇于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使命,不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危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假和平”。
(三)海纳百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把我们党放在世界政党的参照系里加以比较和审视,借鉴国外其他政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党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在对比中看到优长,弥补不足,大大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党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党风党纪面临的挑战
当前,党内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上。制度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问题再度摆到面前,一些问题的消极后果不可低估,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会继续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动摇我党执政根基。
(二)全面改革中面临的困难
我党精确地把握住了社会转型这个大局,当前大刀阔斧的改革固然对党的能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全面实践和强化的机会,但机会多,挑战也多。
1、经济建设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国企现状不乐观,国企民企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贸易壁垒有待打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城市虚假繁荣等问题。看似简单老生常谈的问题,却是难以根除的顽疾,经济建设是强国之本,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首抓的问题。怎样搞好经济建设,怎样协调经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对当前执政党能力建设的最严峻考验。
2、农业改革中的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农村更是资源丰富,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强的革命力量、最朴实忠诚的信念,党的工作是否有成效首先得看农民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好转。当前党把农村建设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见证了我党的日趋成熟,体现出我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和实干魄力。首先,中央特别强调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农改中,农村现代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获得许多切实利益,但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娱乐设施缺乏、信息不畅等等大大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视野。其次,怎样完善农村监督机制也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民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仅对党的工作起到有效督促作用,而且能增多党群沟通、加快农改步伐。再次,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土地流失严重的局面必须扭转。我国人口多,国情复杂,农产品经济收益相对微薄。那些在家没有致富机会和技能的农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剩余,他们宁愿涌进城市打工挣钱。这样,土地流失随之而来,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另外,城市扩建、企业用地、住房建设、滥伐林木等也是造成土地流失的一个方面。最后,农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有待加深、科学种田意识的深入不容忽视。经济水平的限制、客观条件的缺乏等等致使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使部分农民满足于温饱或小康现状,科学种田意识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
3、政治体制改革中的负面效应。建国以来,通过经济改革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告别了温饱阶段大步迈向小康年代,成就卓著,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缓慢,而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种种努力都是步履维艰。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深入、攻坚阶段,作为领导者群体里新鲜血液、改革中革命因素的新任领导干部如何做好具体工作来树立领导在群众中的新形象、怎样将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会是一定时期内的严峻考验。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
我党应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党的性质的反映,规定着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党建中思想建设是基础,法制建设是保证,体制构建是关键。
不断提高党的思想认识水平。必须在思想建设上做好以下方面: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以防微杜渐;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质修养,自觉纯洁社交圈和生活圈;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保我党生命力和先进性。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国家机器正常、稳定运行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法制体系很多方面存在纰漏,时代迅速发展等客观条件的一系列变化都要求有法律的步伐及时跟进,而达到逐步的补充和完善。
精简干部队伍、强化检查监督体系。必须改革我国行政部门用人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突出解决当前行政效率偏低、成本过高等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使全社会进入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相处的良性运行阶段。
总之,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反腐倡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源头根治腐败,使我党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才大有希望,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宗洪.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4.2、陈士杰,陈策,严鸿华等.党建新探——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与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3、邵正平.基层党务实用手册——党务通[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4、吴养民.防线[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5、刘宗洪.按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加强执政党建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1).6、李宏民.当前职务犯罪呈现十大特点[N].检察日报,2007-03-28.
第三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浅思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浅思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充分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发展史形成的宝贵经验。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常抓不懈。我们党从“进京赶考”、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务必”、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到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以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标志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党的十七大向全党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明确提出,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充分体现了党适应新的社会变革、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长期坚持加强自身建设经验的总结。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是求实、与时俱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记和坚决贯彻“两个务必”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积极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本领,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多种方式,凝聚群众、激励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党内各项制度。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
主,以增强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发挥党的各级全委会和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作用,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要认真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办事。对重大决策失误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不经集体讨论决定、造成损失或不良影响的,要追究有关责任者的责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纪律检查机关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只有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才能从政治上、思想上、纪律上、作风上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证。要严肃纪律,坚决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组织、经济工作和群众工作等各项纪律。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重大决策落到实处。要集中力量查办大案要案,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四篇:政协与党执政能力建设情况思考建议
人民政协的建立承担了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政治结构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一致赞同下,于建国前夕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于1948年颁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
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i]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热烈响应了这一号召,并认真参与了相关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至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了。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承担起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会议“按照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采用了义勇军进行曲为现时的国歌,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公元,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ii]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会议,包含了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表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iii]。
毛泽东又强调新政治协商会议:“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是如此巩固,以至于没有一个认真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大家认为只有这一条道路,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正确的方向。”[iv]由此可见,人民政协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民主人士的认同,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光荣地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与阶级基础关系着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人民政协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协商讨论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稳定物价、对财政经济工作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关于调整工商业方案以及关于土地改革、惩治腐败、惩治反革命等发面的重大决策事项。在完成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历史使命之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实行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在整个架构之中,人民政协作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是作为党的一项执政能力提出来的。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报告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多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第五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浅思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浅思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将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新型城镇化怎么“化”、“化”什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本文以苍梧县为例,提出了加快苍梧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加快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378-0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已达52.6%左右。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大战略、大课题。在经历了前期发展后,未来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如何推进?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宣布,让“城镇化”这个主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号文件里关于农村户籍制度的改革等表述,也预示着新型城镇化已经开启。在今后的十年,新型城镇化将是苍梧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能否抢抓这轮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机遇,确保“三个苍梧”建设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是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在这十年当中应该理清的大思路之一。那么,新型城镇化怎么“化”、“化”什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传统意义的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规模扩大,经济总量增加,而且仅限于城镇规划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相对于传统意义的城镇化,强调了三个转变: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城镇规划区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抓手,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民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涉及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医疗保障,金融服务以及旅游业发展、土地政策、人才支持、规划、住房政策、公共财政政策、交通、水利、林业、农业产业化等。
二、苍梧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是城镇化进程有待加速。目前全县9个乡镇中镇区人口集中在县城所在龙圩镇、石桥镇、沙头镇,四个乡镇,各镇总人口在5万以上,其余乡镇的镇区人口均在3万人以下,人口规模小。到2012年城镇化率为43.53%,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略低。在城镇人口中,仍然存在这样的居民,他们大多数人在农村有承包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主要从事第一产业,从某种角度讲,这一部分人还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城镇人口,尤其是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现代城镇文明还有不小的差距。从现阶段发展实际看,城镇化水平滞后对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制约,直接表现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外县城市地区转移,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劳动力和财力难以集聚,也影响了县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因此,积极推进苍梧县城镇化进程势在必行。
二是城镇经济实力弱,产业发育缓慢。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脆弱,多数建制镇没有形成特色经济,缺乏产业支撑,尤其是二、三产业十分薄弱,致使小城镇有“形”无“魂”,缺乏生机和活力,城镇经济难以繁荣,制约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如县城所在的龙圩镇,主导产业没有形成,吸纳劳动力能力弱。没有形成主导产业,体现在工业基础差,产业工人少,无法吸纳流动人口到县城创业和就业。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机制启动困难。
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产业优势,大量的农产品仍然徘徊在“产业化”大门之外,独自承担生产和市场风险。龙头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
四是市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全县各乡镇镇区道路、排水、供水等公用设施不配套,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城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等问题突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仍少,房地产建筑面积未考虑入城农民实际情况,价格偏高,面积偏大,农民入城意愿强烈,而收入不高,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五是乡镇规划建设管理缺位,执法出现空档。乡镇规划缺位。有规划的乡镇,规划与建设形成两张皮,没有按规划执行。乡镇房地产开发处于无序状态,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配套难。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市容市貌管理无机构无人员。有的地方无固定的城建管理工作人员,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无城建日常维护经费,造成城镇管理不到位,卫生环境脏乱差。
三、对苍梧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要加快苍梧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做到“规划、建设、管理”齐给力。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化率高低直接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生活质量的好坏。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今年自治区安排12亿本级资金加大对城镇化投入,突出发展县城和中心镇,要整合县域资源,重点支持县城和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人口和资源向县城和中心镇聚集,这些都给苍梧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构筑跨越发展的良好平台 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5年要努力实现城镇化目标任务是城镇化建设扩容提质,城市新区初步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形成。县城平均人口超过1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53%。苍梧县要给力这一目标如期或提前实现。过去5年,广西坚持统筹城乡建设,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城镇化率由36.24%提高到43.53%。苍梧县和全区一样,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12城镇化率达到44.66%,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苍梧县与梧州市有着城郭相连、一江连通的特殊地理位置关系,再生园区、苍海新区等项目都位于苍梧县,给苍梧创造了对接龙头、加快融入城市发展的宝贵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开辟了一条园区和项目建设与城市拓展同步推进的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去年,苍梧县以“东优、南延、西拓、北联”为发展思路,拉开城市建设的步伐。坚持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重点镇、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强城乡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11.5平方公里增至21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县城建设“东优、南延、西拓、北联”,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东优”即以苍海湖为核心,优化城东片区发展。“南延”即以思乐堂工业园区、香江梦都美生态园和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为依托,促进县城不断向南延伸,实现园区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结合、互为依托。“西拓”即以南广高铁梧州站及周边开发、苍海项目环城水系、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向西拓展,加快城西片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中心城镇。江北片以石桥镇为重点,依托矿产资源建设工业集中区,依托洛湛铁路火车站建设商贸及物流园区,以带动周边乡镇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到2015年,形成以石桥镇为区域中心,石桥、沙头、梨埠、六堡、木双等镇互动协调发展的小城镇体系。岭脚、京南和狮寨等镇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型小城镇。六堡镇和梨埠镇依托六堡茶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成为以“茶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城镇。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推进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建设苍海湖、香江梦都美生态园、爽岛飞龙湖和盘龙坳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充分利用李济深故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李济深先生的精神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综合规划、深度开发,将其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进社学工业新城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集约性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生态最佳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不断完善市县共建机制,做好规划设计调整工作,加快道路、供水、供电、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入园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年内引进15家企业落户社学工业新城。做好苍梧工业园区服务。继续加快园区规划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部分企业“退城进园”,拓宽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完善园区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加强园区内部管理,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继续抓好六堡茶园区入园企业服务,确保进园企业全部实现投产。同时创造条件尽快启动宝石产业园区建设。
2.抓好县城建设 加快推进苍梧县与梧州中心城区同城化,不断拉开县城建设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要继续将苍海项目作为苍梧县城市建设“一号工程”,继续举全县之力突出抓好征地、搬迁安置以及打击非法建筑和施工维稳工作,全面启动和推进拆迁安置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用地和工程建设需求。全力配合加快环城水系、苍海公园、西北岸线绿化景观工程、跨湖桥等18项重点工程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8亿元以上。继续推进县城旧城改造、灯光改造、绿化美化工作,提升城市功能。
3.抓好小城镇建设 发挥大镇、名镇、中心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构筑起以县城为重点、特色镇为节点,新农村为补充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加大“六堡特色名镇”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石桥、大坡两个国家、自治区重点镇建设,打造六堡茶乡、诗词之乡、名人故里品牌。继续做好沙头、新地、岭脚、梨埠等公路沿线镇建设,稳步推进京南、广平、狮寨等镇镇区扩展工作,因地制宜发展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型、园区带动型、商贸物流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以此加快推进产业、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努力构筑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设计,全面推进农村路网、水网、电网、信息服务网、环境卫生网“五网”升级。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完成农村泥砖房改造,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彰显乡村特色。加强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环保政策体系,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强化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继续强化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减少和控制土地污染。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垃圾分类,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处理固体废弃物。
4.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指引,完善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居住。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等制度并轨运行。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待遇差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5.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宣传推介工作 各级部门应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编成戏剧、小品、快板,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容进课堂、进家庭、进商铺、进社区,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营销思维,注意整体的对外宣传、包装,创造一些宣传工作品牌,提升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苍梧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7日(01)
[2]《城镇化:怎样做到以人为核心》?[N]《人民日报》2013年6月13日(07)
[3]《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幸福美丽苍梧》?[N]《广西日报》2013年1月25日(08)
[4]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