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下简称“两委”),无论从工作内容上,还是工作形式上都产生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农村基层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理顺农村“两委”关系,确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基层得到贯彻落实,使农村基层的工作不偏离正确轨道,近日本人通过听汇报、座谈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全区30个村“两委”关系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两委”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近几年全区上下把“创建”活动真正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了对村级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特别是通过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较好地理顺了“两委”关系,保证了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总体上看全区“两委”关系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原因复杂,涉及面大,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按照“两委”是否团结、群众是否满意的标准综合评价这部分村的“两委”班子,大致可以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
属“好”这一层次的“两委”班子,大致在6个左右,约占被调查村的20%。这部分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工作上既分工明确,又能够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班子成员在出现意见分歧时,能够顾全大局,积极沟通,并取得对方谅解,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相互信任,能够形成合力。
属“中”这一层次的“两委”班子较多,大致在19个左右,约占被调查村的63.3%。这部分村“两委”班子能够合作,没有大的矛盾冲突,也能够为群众办些实事,但总体上看群众满意程度比较一般。有的是村党支部能发挥一定作用,但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有的是村委会能够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但自身作用不明显,一方明显依附于另一方,“两委”基本上没有形成合力;有的是“两委”特别是两个“一把手”的私人关系较为融洽,但群众对村上的工作满意程度不高。
属“差”这一层次的“两委”班子,大致在5个左右,约占被调查村的16.7%。这部分村“两委”关系紧张,矛盾冲突深,抵触情绪严重,群众意见大。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争权夺利,各谋私利;有的是村班子成员素质低,拉帮结伙,互相拆台;有的是群众对村班子和村干部不满意。
从分析调查情况看,目前全区农村“两委”关系出现不协调的原因,有的是党支部书记过份强调党的领导而“以党代政”,使村委会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也有的是村委会主任片面地强调村民自治而忽视党的领导,使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受到削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村党支部“越权”包揽村委会工作,置村委会于从属地位,使其成为“摆设”。部分村班子和村干部唱市场经济的调,干计划经济的事,还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村党支部包揽具体村务的传统做法,限制了村委会作用的发挥。还有一部分村委会主任在工作中不敢碰硬,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和勇气,村党支部书记只好党务、村务一把抓,被动地“越权”包揽村务工作。
二是村委会不能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弱化。部分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经过全体村民选举出来的,能够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党支部书记只是几十名党员选出来的,代表面不如自己大,所以村委会主任应该说了算。个别村委会主任当选后,遇事不同党支部书记商量,自作主张;而有的村党支部书记素质低、能力差,对村委会不会领导,不知如何领导,村委会主任根本没把村党支部书记当回事,导致“两委”关系出现错位,党的领导相对弱化。
三是“两委”班子结构搭配不合本稿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理,不利于共同发挥作用。年龄结构上,“两委”一把手年龄差距过于悬殊,综合结构上,“两委”一把手能力水平、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差距明显,老的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小的从属或依附于老的。有的是老书记小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在群众中威信较高,村委会主任年纪轻,又是老书记一手栽培起来的,老的领着小的干,小的对老的言听计从,导致村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一部分原党政一肩挑的村班子,一把手年龄偏大,急于培养接班人,又怕定向培养的接班人“海选”选不上来,老主任只好让出党支部书记位置,“小书记”短期内还不具备领导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能力和素质,致使“两委”关系错位,影响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四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工作分工变为“分家”。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素质低,互相争权夺利,各立山头,工作上互不买帐,互相拆台,顶着干;有的是村党支部书记素质差、能力水平低,工作不负责任,方式方法欠妥当或人为地给村委会主任的工作设置障碍;有的是村委会主任不懂工作程序,原则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重大问题事先不与村党支部商量,自作主张,或者先斩后奏,最终两个“一把手”越闹越僵,矛盾逐渐激化,从而使“两委”班子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下降,在群众中威信扫地。
二、农村“两委”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部分村
“两委”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现实利益冲突的直接反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村“两委”成员自身素质较低,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方法存在一定偏差。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一些村干部对实行村民自治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不深,思想认识还停留在“到底谁说了算”的肤浅层次上,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分工合作机制理解不深。二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受文化程度和自身修养的制约和影响,一些村干部干工作、想问题直来直去,很少讲究工作的艺术性,特别是在发生矛盾争执时,狭隘的小农意识使双方很少能够主动化解矛盾,往往以“老死不相往来”的方式回避、搁置矛盾,基本放弃思想沟通和交流。三是个别村干部自身素质差。实行村委会主任直接选举后,个别地方受传统观念和家族势力影响,办事往往以自家利益为重,加之上台后急于回报过去的支持者,在一些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不与班子成员研究就决定,特别是一些以前没有担任过村干部的村委会主任,原则性、责任意识较差,缺乏主动接受党支部领导的自觉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委”矛盾逐步加深。四是部分村干部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消极的东西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个别村干部世界观及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侵蚀了个别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和干部,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助长了个别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腐化堕落,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
(二)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理顺农村“两委”关系上,精力投入不够,工作不到位。一是对新当选的村干部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从整体上讲,村级干部文化水平较低,能力素质不高,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缺乏民主管理经验。部分乡镇党委以村主任是民主选举上来的,不是政府干部为由,对其听之任之,换届选举后不对其进行培训,直到矛盾产生,才想到说服教育。二是平时对村干部管理不严格。有些乡镇党委平时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忽视了对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站在风口浪尖的村干部也不容易,工作过得去就行了;个别贫困乡镇党委怕管得太狠影响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一味将就、哄着干,很少研究如何管理教育村干部的问题。三是部分乡镇党委在“两委”关系处理上指导不到位。有的是对村党支部怎样发挥核心作用、村委会如何在党支部领导下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缺乏正面引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的平时不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或者下基层也是应付了事,对农村“两委”关系中一些潜在的问题重视不够,缺乏预见性,导致在处理“两委”关系突发问题上出现失误。四是村级自身管理不到位。一些村相应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有些村虽然有制度,但执行不严格,为“两委”各行其是提供了空间,从而引发矛盾冲突。
(三)农村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一是村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调控手段的相对弱化与领导责任进一步强化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是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党政分开,强调引导和服务,领导和调控的职能和手段不断弱化,权利和义务不一致,尤其是条块分割,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权威性下降,“无权即无势”,使一部分村党支部逐渐在权力弱化中软弱涣散,个别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二是农村民主化进程过热与农民民主意识淡漠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一方面广大农民群众或迫于生存压力,或受传统观念束缚,自身民主意识淡薄,在民主权利的运用上时有偏差,导致村委会“海选”产生一些弊端,加之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选举中组织引导不力,使应该上来的人上不来,不应该上来的人偏偏选上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两委”关系不协调。三是农村“两委”工作职责不清,政策规定过于笼统,造成“两委”矛盾冲突。“两法”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责权划分过于笼统,职责重叠,权力交叉,使村里事实上存在了两个决策中心。一部分村委会主任认为村委会有依法管理集体所有土地和财产的职责,因此,上任伊始先和书记争印章、要财权。而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认为财权是村务工作的核心,作为第一当家人,理应把握财权,否则领导核心作用也无从体现。在财产支配上的冲突,集中反映了政策规定不清的后果。四是“两委”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不同的权力和利益,在特定情况下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在目前农村的实际管理中,村党支部扮演着政府“代理人”的角色,执行的多是“政务”,代表的是国家利益、整体利益。而村委会是村民的“当家人”,反映的是村民的利益,代表着局部利益。尽管国家利益和农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能否认,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条件下,两者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这也是引发农村“两委”矛盾的重要原因。
三、正确处理农村“两委”关系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两委”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两委”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正确处理好“两委”关系,加强村党支部建设,逐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班子的战斗力,对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进一步确立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是不断加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要着重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特别是要选人品好、素质高的经济能人作村党支部书记。要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可以适时、适度、尝试性地开展公开招聘村党支部书记工作。对本地确无合适人选的村,可尝试能人跨村任职的办法或采取从区、乡镇机关选派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的办法,带动落后村改变面貌,脱贫致富。要定期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逐步掌握正确处理农村“两委”关系的方法,还要在适当时机组织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到相关先进地区进行专项考察或挂职锻炼,以丰富头脑、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地发展,真正成为素质比较全面的能人、强人。二是切实转变党支部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村党支部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积极支持和保障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村党支部要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工作制度,使党支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正确处理农村“两委”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两委”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要进一步明确“两委”的职责范围,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及其成员各自的工作职责,科学制定相应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任期目标责任制,并由乡镇党委和政府每半年考核一次,兑现奖惩;要进一步建立村民(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四次村民(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重大村务决策;要进一步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研究村务工作重大问题;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做到公开程序、公开内容、公开时间,提高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其次是建立健全“两委”工作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每年向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制度,提高村民参政意识;要进一步完善财务“三审”制度,村重大财务开支必须按照村委会审查、村民理财小组审核、村党支部审批,也可以实行村财乡审或村帐乡管;要进一步坚持乡镇人大主席团视察制度,坚持每半年对各村的村务管理,特别是村务公开情况进行一次视察,并将视察结果作为村班子及其成员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继续坚持定期评议村班子和村干部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评议大会,由乡镇涉农部门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致富大户、个体户等各层面代表对村干部进行评议,再由村干部进行互评,对测评中群众满意率不足60%的村干部,由乡镇党委、政府进行谈话诫免,对群众满意率不足50%的村干部,村党支部可建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罢免。
(三)加强领导,抓住农村“两委”工作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抓好村干部的选拔任用,严把入口关。乡(镇)党委在指导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引导,换届前乡(镇)党委要充分利用乡镇党校、农民文化学校、党员活动室、电化教育等阵地,通过座谈讨论、集中学习、广播、板报、闭路电视等有效形式,做好对选举内容、“两法”及有关政策规定的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做好组织引导,派工作组深入到村屯,必要时可以走村进户认真访查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的情况,及时掌握选举前的动向,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确保该选上来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其次要对村干部加强培训,严格把好素质提高关。一是对新当选的村“两委”委员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进行上岗前培训。乡(镇)党委和政府要组织新当选的村班子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系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农村工作必要的政策法规,并邀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就农村工作的特点、常用的工作方式方法及如何处理好农村“两委”关系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提高村委会成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对村党支部领导下村民自治工作机制的认识,为协调理顺“两委”关系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抓好日常培训。乡(镇)党委要根据平时农村工作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村班子和村干部自身暴露出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年度村级干部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三是进一步加强村干部学历教育。乡(镇)党委要把村干部学历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并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把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情况作为考察任用村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四是组织开展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活动。并把此项活动做为区委派遣优秀农村基层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和考察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乡(镇)党委要结合实际需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进行专项考察学习。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党委委员定期与村班子成员谈话制度。要通过谈话,发现问题,积极引导“两委”主要负责人沟通交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乡(镇)领导负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乡(镇)党委主要领导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的职责、任务和分工,明确在“两委”建设上出现问题承担什么责任。三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乡(镇)党委要针对农村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改进监督方式方法,拓宽监督渠道,更新监督手段,努力形成集教育、管理、监督、自律为一体的新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篇: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
农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3.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政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4.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5.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6.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
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2.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3.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尊重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5.举办和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6.组织实施本村的建设规划,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指导村民建设住宅;7.依法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本村的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8.向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执行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议定;
9.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职责。
第三篇: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南方日报)
云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慧敏
目前农村广泛开展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进一步扩大了村民的民主权利,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从改制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工作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良好,村党支部能发挥在农村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对村委会的工作起领导、指导和协调作用。村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既保证了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又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由于一些干部和群众对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认识模糊等原因,致使一些地方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紧张,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片面理解村民自治,忽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部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职责不清;三是村支部的领导方式陈旧,威信下降;四是部分村支书的素质和能力较低,与村民自治工作不相适应;五是部分交叉任职的村干部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村委会的事务上,忽视党支部的组织建设,致使党支部的作用有所削弱。当前,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委会在带领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作用。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既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又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
首先,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农村改制后,虽然体制发生了变化,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改制后,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导。就是在政治上保证村委会必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村民自治工作。二是思想领导。村党支部要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运用种种方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型农民。三是表率作用。村党支部及其成员要模范地遵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遵守村规民约,靠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工作顺利开展。
其次,村民委员会的“三自”作用不能削弱。村党支部在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时,应尊重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不能越俎代庖,在具体工作和具体事务中包办代替,甚至取而代之。村民的事放手让村民自己去办,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章立制,正确处理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村支部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应由一系列既重视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又能体现民主原则的规章和制度加以规范。要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准绳,制定一套合理的村支部和村委会议事制度,以正确处理“两委”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当前尤其要建立以下制度:
一是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对村里的重大决策,应由村支部形成决议,然后提交支委和村委召开的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最后交由村委组织实施。这样,在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既保证了村委会民主自治权利的落实,又实现了党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此外,要完善党支部的决策程序,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从根本上克服村支部“一言堂”现象。
二是村委会向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要建立村委会向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把财务开支、计生、征粮等各项工作的情况,及时向支部汇报,对一些把握不准或会对村内造成较大影响的工作,要向支部请示。镇党委、政府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帮助村委会主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认为“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权力最大”,办事绕开支部。对村委会没有向支部请示汇报,擅自决定重大事项而出现疏漏的,镇委、镇政府要出面协调好,敦促其改正,进而扎实地确定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是双向沟通制度。村支书要把上级的指示、工作任务和政策动态等及时传达给村委会,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按照上级的政策和指示发挥好村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可以更好地调动村委会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热情和为民办事的责任感。村委会干部尤其是村委会主任要经常向村支书报告村委会的工作情况,反映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这样,通过“双向沟通”,减少村委会同村支部之间的误会和磨擦,提高工作效能。
四是双向评议制度。村支部可以组织党员和村民在适当时候对村委会及其干部的工作进行评议,听取群众的意见,加强村支部对村委会工作的领导、监督,不断改善和促进村委会的工作。同时,村支部也可以委托村委会组织村民或村民代表,对村支部的工作进行评议,对支委成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村支部及其成员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正视不足,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这样,通过双向评议,既可大大地改善二者的关系,又可促进二者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三)改善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探索党对农村领导的新形式、新途径
1·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加强党支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积极推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委员分工负责制,推进支委成员和村委会干部的交叉任职。首先,要通过合法途径,促进支委成员和村委会干部的交叉任职。其次,对于非党员的村委会干部,村支部要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培养和发展他们入党。
2·贯彻群众公认原则,选好村支部班子。要提高村支部班子的群众公信度,选出村民满意、上级放心、能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支部书记。目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党员海选”制。即在党支部换届中,实行党员“一人一票” 制,选出支部书记。二是两票制。即在选举支部班子时,一票为群众推荐票,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全体村民参与在党员中推荐支委候选人;一票为党员选举票,由党员对群众推荐上来的支委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确定支委人选。三是“公推首选”制。即党员公开报名,群众公开推荐,支部公开选拔,党内直接选举产生村支委。
3·合理确立村党组织架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按行业设支部。改党支部为总支或者党委,下设若干个行业支部,这样既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又有利于对党员的分类管理;二是打破按行政区划建立党组织的界限,实行几个村共建党的组织,以富村带穷村,党支部按行业建立或直接建于企业经济实体上;三是保留原来按行政村建支部的组织形式。
4·提高素质,改进领导方式。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是相对宏观的政治领导,要发挥好这种领导,必须在选准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改进领导方式。改制后,村委会才是村务的具体管理者,农村党支部要从包揽村里事务向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的方向转变;从以前简单的依靠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的方向转变;从封闭、随意的办事方式向公开、民主的办事方式转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把握和决策上。
怎样正确认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首先,要澄清几种模糊错误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行使职权,村党支部无权过问,并以此为借口,排斥村党支部的领导。这种认识把基层民主极端化,是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表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自治活动,村委会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是我们在处理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有的同志认为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是体现在抓党建、管党务上,除此之外的权限都属于村委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虽然在原则上承认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而且与党支部争权。这种观点和做法也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和克服。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作用决不仅仅局限在抓党建、管党务上,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必须从各个方面体现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条原则在我们处理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还有的同志认为,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就是包揽村里的一切事务。这种观点忽视和否定了村委会的职能作用,看不到村委会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搞以党代政,把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理解成村里的事情不论大小都由党支部说了算,进而包办代替村委会的工作。这种观点和认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同样需要纠正和克服。
其次,要理清领导与被领导的职能关系。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在人民利益上是高度统一的,村民自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顺利开展。因此,党支部与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职能关系,主要体现在:首先,村党支部具有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落实上级组织的工作部署进行把关定向,对本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部署,对村里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以及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管理、教育和监督等重要职能,并具有对本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职责。但党支部核心领导职能的履行和领导权力的行使,离不开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以严格的民主决策程序支持保障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这一重要的基础。其次,村委会的职能,主要包括依法开展村民自治的工作内容,除了处理好职能范围内的日常村务外,对重要事项的处理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照有关法规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委会履行职能,一定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自觉维护和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为前提。也就是,通过村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把党的政策和党支部的部署,贯彻到村民自治活动之中,变成全体村民的意志和行动。
第四篇:2021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工作总结
2021年全年工作总结
2021年,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党委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秉承着“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执政为民、执政为公、廉洁奉公、任劳任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经过村两委、全体党员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扎实地推进了各
项工作,现就2021年全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支部建设
支部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我们本着以党支部建设带动村级配套组织建设。以村级配套组织建设促进支部建设的工作思路,狠抓支部建设。
1、抓两委班子建设。两委班子自身的工作运转如何直接影响全村工作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始终把两委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在班子成员中,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研究、民主决策。在工作中,实行两委班子的分工责任制,做到各施其职,各尽其责,推动全村工作的开展。
2、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加强相关配套组织的建设。完善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此,村支部认真抓好党员学党史、听党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党员参加党的组织活动,对流动党员经常沟通,积极调动流动党员回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积极性。
3、严格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改善干群关系,提高村级组织凝聚力和透明度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按时公开政务、村务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务和决策。通过村务公开,调动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村务积极性,推动了村级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为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明显好转,维护社会稳定,村党支部狠抓全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治安组织,明确工作责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本村社会治安秩序,使依法治村工作取得成效。
(三)文体活动方面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展现农村社会新风貌。支部按照既要农民富裕还有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思路,使我村广大人民群众养成:文明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邻里团结的社会风气。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不放松,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如今群众已经自发的参与进来,跳舞队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建党100周年,为创新文体活动形式,更好的丰富村级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积极发动群众加入到舞蹈队伍中,为100周年献礼,活跃了文化生活。
(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结合生态宜居,我村环境卫生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维护”为原则,发动群众大力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引导村民改变村容村貌,保持村容整洁,使村道巷道环境得到了较大的美化,既净化了道路,美化了村庄,还提升了村民的思想素质,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阶段性工作
自三委班子上任以后,我们经过多方努力,积极衔接、沟通。首先,对坑坑洼洼处进行了修补。其次,经过三委会的努力,最终,把我们村环村东路1360余米,进行水泥、硬化。相继,还硬化了南新巷道路140余米,果正巷道路88米,雷家巷西头50余米,共计硬化道路1600余米。改造村南、村中路积水问题和村南村东,继龙门口及拾家巷东头、邓学门口等排水问题。下半年对西关街道300米,进行沥青上油,对康宁巷160米进行硬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大大提升。
其次,我刚上任一年,工作经验不足,使我感到责任压
力很大,所以我要更新观念,团结带领三委干部,凝聚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遇事共商讨,困难面前不低头,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当中,为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心尽力。
总结,全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距离上级和全体党员村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所以,我决心在下一年工作中加倍努力克服和推进。
二、下一年工作设想
1、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项目修建生产道路和产业发展。
3、做好党建、党务村务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党组织活动,严格把关,积极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稳中有升。
4、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党员干部队伍管理,切实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在工作中的执政能力和业务水平。
5、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进我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五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提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我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
一、基本现状
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农村和农民逐步从封闭、守旧走向开放、开明,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多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些知晓,对支农惠农政策比较熟悉,对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增强,传统的生育养老观念正悄然变化,有病寻医的观念得到普及。
2、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普九”、扫肓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边缘化。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贫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任务还很重,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精神文明缺乏系统的考虑,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没有必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后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理解简单化。“文明村”在一些干部眼中就是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无重大信访案件等等部门、行业有硬杠杆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文明村,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软指标缺乏考虑。三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理解形式化。文明村是什么,在很多地方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村容村貌,路修得怎么样,新房子盖了多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如何,以硬件设施去衡量,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不加思索。
2、农民生活压力较大,主动性不够。尽管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很多,但破解“三农”难题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生产物资、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现有的补贴、免税等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日渐势微,许多农民在优厚的政策条件下依然感到致富的压力还很大,农民想得最大最多的问题
6、好道德传统丢弃,新旧恶习蔓延。由于农村精神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干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传统在丢弃,淳朴厚道的民风被逐利世俗的“市侩”之风取代,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同时,长期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扭曲错位。很多农村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怪味气息,既没有过去农村那种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古朴淳厚的韵味,也没有现代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
三、对策建议
1、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再提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把精神文明有机融到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坚持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乡村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农民教育投入和开展活动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规范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的评选工作,镇村干部要结合镇村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建立评价标准,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评选工作。
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做实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农民的生产发展结合起来。
4、积极控索打工农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农村的骨干力量和主导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工的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工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