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林城村调研报告
林城村村情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统一要求,统战部工作组于8月15日正式进驻榆林镇林城村。驻村任第一书记以后,按照县委要求,认真对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察看村情、听取群众意见、走访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林城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城村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我村位于榆林镇南端,与哈市松北区接壤,距哈市45公里,村委会距镇政府4公里,哈黑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总面积29平方公里,15个村民组,10个自然屯,全村人口6868人,耕地面积29800亩,林地6560亩,荒地450亩。
2.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林城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如香瓜、南瓜、韭菜、大葱、马铃薯、大头菜,养鸡养猪、麻编、劳务运输等。全村绿色香瓜蔬菜种植面积11000亩,养鸡户43户,年肉鸡出栏40万只,养猪户68户,年出栏1.3万头,百亩以上种植大户39余户,麻编经济人3人,亚麻编织女工400余人,年输出劳动力2400人,已形成运输、瓦工、木工等三个专业队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3、公共事业发展情况。村办公场所320㎡,文化广场4300㎡,配有健身器材一套,其中党建活动室170㎡,配备了120余人的桌椅,设臵了农民图书阅览室,综合学习室。更新了电脑、投影仪、影像设备等电教器材,安装了宽带,实现了电脑、电视 1
联网,可随时登录龙江先锋网,有社区服务站一处。全村硬化道路22公里,自来水入户460户,程控电话入户率达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3%。
二、林城村发展优势
1、民情优势
一是村民风淳朴,村民民主意识较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积极寻找门路,力求尽快脱贫致富,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现代化大农业工作的推进,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
2、区位交通优势
位于榆林镇南端,与哈市松北区接壤,距哈市45公里,村委会距镇政府4公里,哈黑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二、三产业流通基础。
3、资源优势
林城村有耕地面积29800亩,林地6560亩,荒地450亩。全村有绿色瓜菜种植面积11000亩,南瓜、香瓜、韭菜、大头菜、大葱等特色经济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有极大的提升潜力。
三、林城村发展劣势
1、主导产业不突出。尚未形成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农业生产力水平在低层次徘徊,主要依靠单纯的农业种植生产收入,种植品种质量一般,产业链短,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发展还停留于各家各户散养,形不成规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2、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无集体企业,没有集体收入,公共资金仅靠上级扶持,严重制约着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等事业的发展,也给村级开展环境整治等工作带来难度。
3、基础设施不完备。1)通屯公路建设。部分道路仍为土路,一到雨天,车辆无法行走,严重影响着村民生活与劳动生产,制约了我村的发展。2)水利设施建设。部分村屯尚未通自来水,存在吃水难的问题;全村抗旱能力有限,境内桥涵年久失修。
4、“路边经济”发展滞后。202国道穿村而过,有4公里的过境段。车流量大,加上林城村与哈尔滨松北区“零距离”,紧邻开发区,发展路边经济得天独厚,但目前202国道两侧土地没有得到利用,路边经济发展还处于空白状态。
5、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就业任务艰巨繁重。
四、下步工作计划
林城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1、大力发展南瓜生产。通过树立典型,组织农民参观,调动农民种植南瓜积极性,扩大南瓜种植基地面积,力争实现种植5万亩以上。以原料基地和劳动力优势吸引投资,建设南瓜深加工
厂。并通过开辟绿特色瓜菜园区,建设交易市场等措施带动瓜菜产业发展,形成我村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2、切实发挥协会、合作社作用。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整合资源,发挥南瓜合作社、养猪、玉米合作社、韭菜协会、养鸡协会、水协会等新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扶持政策,继续做大做强南瓜产业,培育壮大棚膜经济和韭菜、香瓜、生猪、肉鸡等产业,逐步形成特色,精心包装,打造品牌,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实现农业高效发展。
3、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全村范围内认真搜集兰西籍域外工作人员和有价值招商信息。积极走出去,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依托林城村优良的区域、交通、资源、政策、劳动力优势,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进行招商,力争在招商引资方面有较大突破。
4、发展“路边经济”。要以“路边经济”为切入点,把202国道穿村的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将村委会所在地土地臵换,将村委会搬迁至202国道路旁,重建一个包括社区、卫生所、五保家园、村委会、计生服务室、活动广场的综合性村委会,并以此为龙头招商引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公路两侧开发建设,加快林城村城镇化及开放型经济发展。
5、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培训工程,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专业就业培训。统一为外出务工人员上缴医疗险、工伤险、养老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对接开发区三联、雨润等大中型企业,逐步实现让外出农民工在本地打工。
(二)加快农村基础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环境。
1、开展新农村建设。该村八岔沟屯原有46户村民,距公路4公里,屯内没有卫生所,没有学校,至今没通自来水。通屯路还是沙土路,冬天大雪封道,夏天道路泥泞不堪,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做好撤屯工作。利用村委会所在地大李围子(目前400多户)住宅空地,科学规划建设新居。并通过集中供热、排水、修路、上自来水、统一设计栅栏、园子载果树、道旁种花、架设路灯等措施实现村容整洁,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群众生活的更干净、更舒心,实现“一年有起色,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目标。
2、开展道路硬化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抓住国家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省交通厅等省直部门帮扶兰西的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和优惠政策。修建大李围子至侯贵屯通屯路8公里,实现“屯屯通”。同时加强农村公路的管护和养护,确保道路的使用寿命和畅通。
3、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加大抗旱水井覆盖力度,提高水浇地面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争取省水利厅挂职我县的副县长王志勇帮助协调扶贫开发项目支持,为我村三年打抗旱水源井100眼,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00公顷;为四队、五队及侯贵屯通自来水;并重建境内年久失修的一桥一涵。
4、加大环境整治投入。积极对上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快农户的泥草房改造、改水、改厕,加快改善农户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村屯规划,在道路平整、给排水设施建设、绿化亮化和
垃圾堆整治上狠下功夫,安装100盏路灯,拆除202国道两侧破旧的板杖子,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建设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新农村。
5、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加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建设完善图书阅览室、篮球场、电影放映室等活动场所。二是积极进行“送文化下乡”活动,争取省市县文化宣传队伍下乡进行节目演出、宣传等。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近期将组建百人秧歌队,大鼓、铙、唢呐、服装等器材需争取。
(三)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全面筑牢党的基础。
1、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党员真正成为农村建设的先锋队,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致富带富本领。
2、加强党建工作,增加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培养一批年纪轻、能力强、观念新、有理想、善拼搏的积极分子加入到党组织中来。
3、做好大学生返村工作。对于同意返村工作的大学生,根据其素质能力、自身专业和特长安排职务,承担一些村级具体事务,如担任村务决策的参谋员、农村信访员、基层组织工作的信息员等,最大限度地为其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施展才能提供平台。
第二篇:林屋村调研报告
经济学前沿问题调研报告——林屋村的魅力与启示
班级:经济1093班 姓名:万权辉学号:20091151132
4我们经济学系的同学于11月13日、20日两天分别到湛江可口可乐公司跟吴川市林屋村这两个地方进行调研。两次调研活动都非常有意义,通过这两次调研活动,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流程、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企业管理的理念;而且还对林屋村的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两次调研的印象我都很深刻,以下根据自己的想法重点讨论一下吴川市林屋村。
一、林屋村的基本情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
林屋村位于吴川市黄坡镇西南部,与湛江市坡头区接壤。1965年左右,林屋村是吴川市最穷困的“三靠”村。穷则思变,1968年在村党支部书记林文芳的提议下,每位村民出一斤花生米筹资,折合成约720元的集体资金开了一家作坊式小农具厂。改革开放后,在党富民政策指引下,林屋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昔日的小农具厂发展为固定资产过亿的全国文明乡镇企业。近年来,林屋村获得吴川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1996年3月,林屋村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997年8月,被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评选为“全国文明乡镇企业”;1998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农业办公室和广东省乡镇企业管理局评选为“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9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评选为“文明示范村”;2003年7月,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选为“广东省卫生村”;2005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选为“全国文明村镇”;2006年4月,被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旅游局评选为“湛江最美丽的村庄”;2006年10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选为“广东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11月,被CCTV魅力乡村组委会授予“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荣誉称号。
二、林屋村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林屋村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肯定有原因,那么其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呢?根据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们终于得到了一点启发!
(一)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
林屋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为脱贫致富,在保持农耕为主前提下,靠村民集资约720元办起“林屋机械厂”;之后,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把小机械厂发展成为占地面积23万多平方米,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超亿元,具有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证、二类压力容器制造、设计许可资格的全国文明的机械制造企业——广东粤凯机械有
限公司。1990年以来完成工业总产值近12亿元,创造税收8000多万元,实现利润1.2亿元。厂兴则民富,超过四分之一的村民即500多人从事机械制造。厂职工95%以上都是本村人,基本每家每户都有人在机械厂工作,职工人均年收入2-3万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672元;如今,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现在的林屋村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房、并有程控电话、彩电、电脑和摩托车,还有10%家庭拥有小汽车。
(二)工业反哺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林屋村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提出“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实行四免费”指导方针,振兴农业。还对村民实行:“机耕免费,种子免费,排灌免费和收割免费”的四免费政策,尽可能提高村民务农的积极性。除改善农耕条件和落实指导方针外,林屋村还注重农业产业化,大胆引进高校经济作物种植。如今,林屋村已成为“广东省牛蒡种植基地”和“广东省玉米种植基地”;该村建起了水泥机耕路。除此以外,还投资建了一座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卫生所和剧场等公共设备;为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搞好环境建设,走农村城市化的之路
林屋村的环境建设是严格按照城市化规划和功能的要求实施。目前,全村已实现了村前标志化,道路硬底化,排污暗渠化,牲畜专栏化,通信、供电、电视线路地下化,村容村貌净化美化绿化,卫生清洁专职化;整治后的林屋村犹如城市小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意识到现代和谐新农村,不能仅满足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后,林屋村的治理重点开始转移到“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林屋村为村干部每人每月发放近1000元工资;为退休村干部发放补贴;赡养村中五保户,扶持困难户;村集体出资为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年还举行体育运动会和重阳节敬老活动,尽力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四)大力投入办教育、兴科技,走科教兴村之路
林屋村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办起设施一流的完全中、小学和幼儿园,而且她的中小学全都是湛江市一级学校。村里设立奖教奖学金,大兴尊师重教之风。村办企业始终坚持与国内有名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科研联系,大力开展厂内科技攻关。十多年来,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培训科技人才。现在,全村有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近百人,而且有好几百村民获得了各种专业证书。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走健康发展之路
林屋村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及教育,同样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该村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户及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遏制黄赌毒等系列创文明活动,该村不但制定了《林屋村文明公约》等村规民约,强化村政管理;还制定有力的保障措施,大办公益事业, 赡养五保户, 发放退休干部工资, 帮扶困难户。全村社会和谐, 乡风文明。
(六)传承领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林屋村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能荣获来自国家省市各级各种各样的荣誉称号,领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事业,并具有传承性地持续发展下去,是离不开一支能把握时代背景,分析社会发展方向和结合当地特色资源进行发展的领导骨干——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及其领导班子。林屋村的变化,靠的不仅仅是党的富民政策,更重要的是能为群众谋福利的当家人。1979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大搞经济热潮,鼓励让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于是,上级鼓励林屋机械厂以承包给个人的方式进行生产。作为当时的厂办常务
副厂长和业务经理的林树全是最有力竞争力的人选,但他并没有假公济私将村办企业囊为己有,而是选择与当时机械厂厂长林文芳一道做出“集体经营”的决定。在利益的诱惑下,依然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并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不是每个领导人都能做到的。则:重视发挥“五老”队伍的作用。所谓“五老”队伍是指一批像林文芳那样的老支书、老林屋村的发展及其发展成果以传承得益于这些领导人身先士卒的表率。此外,林屋村领导班子传承着一个潜在的领导规村长、老文书、老队长。他们生于林屋村,长于林屋村,情况熟悉,与群众有广泛的联系。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有深厚的感情,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流过汗出过力;对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寄予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并且经验说明,重视发挥“五老”人员的潜力和作用,是林屋村发展道路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三、林屋村的魅力
我想林屋村的魅力就在于她在大力发展村域经济过程中,一手抓村办企业,一手抓传统农业,引领村民走向共同富裕。在村办企业生产发展及其规模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持续性,村民的年收入高于周边地区时,把注意力转移向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购置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优化农田规划,配置相应灌溉技术,解决了因耕地紧缺,水资源匮乏等自然条件受限而影响农产品增收增产的各种问题;实行“四免费”提高村民劳作积极性;力促使本村成为各种种植作物的产业化基地。这种以“村办企业+农业基地=村民致富”为发展链条增强农民和农村自我发展的“林屋村模式”,做到了农户家庭经济、全村集体经济良好相结合,使企业和农户、集体和个体都得到了很好发展。其中的肯定有值得其他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推广和借鉴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要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林屋村自1968年以来奋斗近40年,直到最近10年,其影响力才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及好评。这与林屋村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有着紧密联系。前20年,林屋村的主要精力集中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强农业增收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民生存农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后20年在继续保持村办企业和基地农业的创收下,建设重心转移到教育、科技、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及对“抗震救灾”等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事业上;出巨资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级学校,大办教育事业;重视技术培训,培养技术型农民工程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引导建设文明社会新风气等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目标上。
(二)充分发挥农村先进党员的领头羊作用
从林屋村40年来发展历程中可知,村书记和村长及其领导班子的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极其关键的核心作用。1979年,若不是林文芳书记和林树全村长两位党员毅然坚持机械厂归全村集体所有制的决定,就不可能有如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林屋村。若不是林文芳书记和林树全村长及其领导班子以“为村谋发展,为民谋福利”的领导目标,就不可能有如今文明全国各省市,并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乡村”林屋村。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表率作用;农村党员,在政治上表现为先锋模范作用,在发展经济上表现为带领和带头作用。同时,又要坚决克服基层党员的迷失性、不适应性、自私性和家族性。
(三)跳出新农村建设看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试着“跳出新农村建设看新农村建设”;应该站在时代的背景,协调利用大社会背景下的各种有利与新农村建设的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资源,并站在历史的高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大局战略,改变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及管理模式。这就涉及到县乡村政府必须转型,走“多边互动”的变革路径,由“政府单独主治”走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林屋村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尝试,在依靠集体经济发展乡镇企业致富过程,不忘反哺农业,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技术人才;除此,在吴川市新农村建设“回归工程”政策的支持下,动员在各大发达城市经商创业取得成绩的村里人投资本村建设。林屋村在建设过程中,能综合利用多种有利因素,走“多边互动”、“多元合作”道路,解决新农村建设初期因村级经济薄弱,财政困难,资金不足等实际问题。
第三篇:林堡村群众工作站调研报告
林堡村群众工作站调研报告
建立农村群众工作站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密切党群、干群的血肉联系,加快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林堡村实际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成立以来取得的实效
林堡村工作站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自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不断的入户走访、走向田间街头面对面与老百姓直接交流等方式,努力深入群众,了解百姓们对当前政策的看法,了解百姓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百姓对今后国家政策理论导向的建议,百姓对我工作站工作开展的建议等。通过这些密切接解,不断拉近了工作站工作人员和群众之间的距离。随着工作站为村民化解矛盾纠纷;帮村民反映因公路重修带来的不便、各方面协调出资救助困难户等,使群众对工作站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及要建立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应做的工作。
要想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实实在在地把此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从每个工作人员内心做起,在真意义上把这项工作当做自己最切实的工作来抓,切忌搞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应始终
1保持“三心”:
一是要带着爱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如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时时、处处以老大自居,一副冷面孔,热度三分钟,不但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反而会越来越远离群众。只有亲自深入到田间地头,真正“下的去、蹲得住、摸实情、办实事”,才能博得广大群众的好感,只有把群众当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与群众“心贴心”,而不是“背靠背”,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要出于公心。“公生明、廉生威”,“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老百姓最讨厌优亲厚友、处事不公的干部,驻村干部如果不能坚持原则、公事公办,而是偏听偏信、独断专行,就会使复杂的局面更加复杂,使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变成“水火关系”。所以,一名好的驻村干部,要当“消防员”,不当“炊事员”,要善于“灭火”,不能“煽风点火”;要当“裁判员”,不当“和事佬”,要公平公正,不能“和稀泥”。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赢得群众的称赞,才能在群众中站稳脚跟;三是要有责任心。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尽责、无作为,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不怕事、不躲事、不推事、不让事是每一个工作队员应有的风度,躲着矛盾走,躲着问题走,不敢负责任,只能被多数人看不起,是一种耻
辱。
要始终把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承担起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千斤重担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如果广大工作队员真正做到了“爱心、公心、责任心”这“三心”,就一定能够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永远保持先进性。能做到这几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际上是一件极其不简单的事,这需要我们干部在业务上、政治理论上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要始终心系于民、情系于民。
三、结合工作实际,剖析工作站职能的落实。
群众工作站队员具体承担着“五员”的作用,即为民服务员,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科技、致富信息方面的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信访代理员,负责全程代理群众信访事项,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解决群众上访诉求;民情信息员,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了解、登记、上报,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稳控、早报告,协助处理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党建协助员,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查研究员,把群众工作站工作同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同时,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促进本部门工作水平有新提高。林堡村“两
委”班子较为健全,民风民情相当淳朴,相对于来说村风较正并很稳定。
结合这一点,做为群众工作站工作人员,要当好这个民情信息员和为民服务员。结合林堡村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情,在今后工作中应做好法律、科技信息、农业知识下乡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工具,不断为百姓送去可行的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用实际行动发挥好工作站的作用,创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同时也带动百姓们创新生产、生活的理念,鼓力全村人们走出去,引进来,拓宽发家致富的渠道。这样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党和政府的关注民生,体现建立群众工作站的基本意思。
第四篇:福星城调研报告
福星城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1-10-18
调研地点:长青路中段
调研目的:项目的体量、规模、售价及规划。
调研内容:
福星城目前对外推广的是二期小户型—悠果“毫”宅系列,此组团均为小户型,面积区间在56-85㎡之间,共3栋45层的超高层建筑(7号楼、8号楼、9号楼),一期为单栋写字楼。
二期还未对外销售,11月初开盘,目前已开始内部认购,凭借个人身份证就可认购一张VIP卡,凭借此卡享受1.8万-2万的优惠,整个营销中心对外口径一致,具体价格没有出台,只有起价房为7988元/㎡,此房源共有8套,均为噱头炒作,其实就是住宅建筑体4楼朝向最差的户型。
1-3层为临街商业街铺,4层以上为住宅楼,住宅楼4梯8户,没有南北通透的户型,整个住宅建筑为点式结构,皆为东南朝向、西南朝向、东北朝向、西北朝向,单面朝北、单面朝南等6种户型,户型结构不理想。
运用偷面积手法,利用飘窗、阳台等计算一半面积的部分,进行连通、分区,可实际1房变2房、2房变3房。
根据认购时填写的意向调查表分析,该项目11月初开盘,均价应该在11000-12000元/㎡,总计房源在560套。
怡景地产营销策划 韩贝
2011-10-19
第五篇:农水林调研报告
KK城乡园林绿化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我镇县城建设的规模逐步扩大,绿化建设工作的大力推进,建成后的市民休闲广场、河滨公园、城市面山、石漠化治理区域和县城内公共绿地如何保持常绿常新,更好地为市民群众服务,已经成为我镇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我支部针对我镇绿化管理工作,尤其是我镇本级负责的绿地管养维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主要情况与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镇城市绿化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党委、政府提出了全力“打造绿色仁德、创建园林县城”的目标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园林绿化工作,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共新增绿地679.46公顷,至2008年底,我镇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到 377.4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36公顷,绿地率达29 %,绿化覆盖率达33.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2.3平方米。预计今年再新增绿地150公顷。为今年我镇成功创建优美乡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绿化管理工作的权限来看,目前,全县县城区域内KK对绿化管理工作十分重视。镇政府在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把城市绿化管理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成立专职部门,切实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巩固绿化成果,并要求各级各部门全面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着重在法制建设、长效管理、监管能力、养护经费、绿色资源保护等方面,创新思路,落实措施,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让广大市民共享绿化成果。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镇政府以及相 1
关部门对城市绿化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视的,相关部门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努力加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绿化管养的责任得到细化落实。首先,工作实体实行重心下移、以社区为主、村委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改革县镇两级绿化管养体制,实行城市绿化镇、社区(村委)两级管理,强化社区(村委)管理职能,合理界定镇、社区(村委)两级绿化管养范围,强化以社区(村委)为主,属地管理。镇级绿化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养护管理的重要绿化景观路、重点广场、河滨公园等绿地,其余绿地不论权属均由所辖社区(村委)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养护管理,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主体、落实到人。增加管养巡查人员,落实了经费,管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同时,继续推广道路绿化保洁一体化改革,累计有30条街道由城管环卫部门统一监管、督促,社区统一清扫保洁。
(二)是规范管理养护,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应加强我镇城市绿化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该规范性文件对城乡绿化规划和绿线制度的执行、绿化补偿机制的建立、城市绿化管理职责的分工等问题都将作具体要求。特别是明确落实保护优先的政策规定,强化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绿化规划的管理和绿色资源的保护责任,进一步完善绿化补偿机制。同时,加快制订完善园林绿化管理配套性的规章制度,年内应出台《建设项目配套绿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城市行道树规划、建设、养护暂行规定》、《园林绿化工程管养交接的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绿化管养经费逐步提高。今年,政府的城市维护费增加了对绿化的投入,城市维护费各社区(村委)也加大了绿化管养经费的投入。
(四)是推进市场运作,绿化管养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镇管绿化实行招标管养的基础上,四个社区市场化运作的管养绿地达到70%以上,资金节约率达10%左右。同时,加大了管养考核力度,镇绿化站对社区监管绿地管理情况进行日巡查,周小结,月考核,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向党委每月上报考核结果;镇党委根据上报情况及时安排部署,查缺补漏,使管养工作正规化运作,正常管理,同时也培育一批素质高、管理优、实力强的专业养护队伍。
(五)是加强宣传发动,全社会爱绿护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发动市民认养树木绿地、同时,在公园、社区广泛发起“做文明游客、建文明家园”活动,大力倡导文明行为,市民的文明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我镇绿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突出矛盾:
虽然这几年我镇的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绿化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全面覆盖绿化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还未出台,这与绿化事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不尽适应;另一方面,“绿线管理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对绿色资源保护缺乏刚性措施,绿化补偿政策尚未形成共识。二是一些城市建设项目与实施绿化规划衔接不够,与绿色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造成了对现有绿化特别是道路绿化的损害。三是绿化管养尚未做到全覆盖,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部分老
住宅小区存在管理盲区或死角;县城区内面广量大的农村自然村的绿化管养仍处于原始状态;街道的绿化养护经费尤为不足,主城区外围道路、河道绿化的养护经费筹集机制没有建立。四是公共绿地监管能力仍显不足,绿化监管能力,如人员队伍、监管装备落后,致使占绿损绿毁绿现象和公共绿地设施偷盗、破坏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给绿化管养的长效管理造成较大压力,提升城市绿化管理的整体水平任重而道远。
三、对今后我镇加强和创新城市绿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县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我镇创建优美乡镇工作的推进,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仁德的要求日趋强烈,城市绿化管理必将面临更为艰巨复杂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创新思路,把加强城市绿化管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过近两年高强度的投入、高密度的建设,我镇绿化面积迅猛增加,绿化管养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显现且日趋突出。对此,在继续加快推进绿化建设的同时,要对绿化管养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要加快形成建管并重的工作思路,在绿化管理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和人力,确保绿色资源得到保护、绿色成果不被破坏、绿色环境更加优美。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研究制定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的有效方案,从体制、项目、资金、人员等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真正实现城市绿化的长效化管理。
(二)要适度标准,注重绿化建设与管理的节约。当前,我镇绿化管理中所暴露出来的高成本维护问题,主要体现在规模大、面积广等因素,导致
了管理成本的居高不下。为此建议,在规划建设新的11个绿地公园过程中,要确立节约化建设、节约型绿化的理念意识,切实根据绿地所处环境、市民需求和社会文明程度,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档次。要按照“适地适树,生态优先”的原则,多注重生态效益,多考虑乡土树种,多采用简单实惠、经久耐用的设施装备。要加强绿地的节能建设,推广各种节水技术,合理采用太阳能、调整改进绿地内的照明系统、灌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引水系统等措施,建设一批节水、节能型绿地。
(三)要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扩大财政绿化管养经费的覆盖面。近年来,我镇绿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和新建街道,还应加大外围道路、河道以及自然村的投入,但绿化建设对于社区、村组织来说,不仅要承担建设费用,还要负担管养成本。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合理各级政府和社区(村委)之间的负担,积极推进绿环管养经费的预算化、制度化,逐步提高绿化管养经费的比重和份额,镇财政对社区、村委会要完善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社区、村委和自然村的绿化管养积极性。二是大力推进绿化管养的市场化运作,减少自管自养,积极扩大市场化运作的管养比例,努力运用市场竞争机制,降低管养成本。三是按照“谁损害、谁恢复,谁影响、谁补偿”的原则,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和完善绿化补偿机制。
(四)是要强化法制,加快出台综合性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抓紧划定“城市绿线”,严格实施“绿线管理制度”;加大绿化管理执法力度,公正执法,严肃查处占绿损绿毁绿和偷窃、破坏公共绿地设施的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绿化管理的良好秩序。
(五)是要健全机构,进一步加强绿化管养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建议,适应重心下移的分级管理体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绿化监管能力建设,从队伍、装备、设施诸多方面进行必要提升,以满足全天候、开放式绿化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市民休闲广场、河滨公园绿地面广量大的现实状况,研究和制定加强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园林绿化的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推进城市绿化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六)是要加强宣传,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植绿护绿爱绿活动,营造“人人爱林、人人种树、人人护绿”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群众基础。积极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投身义务植树活动,完善城市绿地认养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种植纪念林,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为家园贡献一份力,增添一片绿,共同建设绿色家园,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位负责人;马贤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