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工作细则或工作条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职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决议履行职责,不能完全维护全部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相互缺少制衡和约束;三是少数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等。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思路来深化和完善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给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法人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为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党中央、xx才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按照区委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使全区企业进一步朝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学的基本环节。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的企业分配制度,以规范和保障国家利益、所有者利益,企业利益,劳动者利益,实现四者利益的均衡。要把强化激励与约束作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在分配形式上,一是改革工资管理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标准和分配方式,劳动及相关部门只负责对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借助高、中、低三条控制线,即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指导线,个人所得税等措施,以达到指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二是推广年薪制,实行年薪制的对象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其构成分为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类别、级别挂钩,效益工资与企业净资产增长率和实现利润增长率挂钩,实行年薪制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再享受企业内部工资,奖金和其他工资收入。三是试行企业员工持股制,企业在改制和增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内部员工资本,鼓励员工持股,并由工会设立员工持股会,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和运作,员工代表还可以依法进入董事会
和监事会。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完善强化企业财产监督约束机制。首先要强化监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中有关监事会的规定,明确监事的任职资格、义务、待遇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决策的建议复议权。二是设立财务总监。财务总监直接进入董事会,通过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参与拟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对企业大笔资金运作实行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并建立财务指标计算与确认上报过程的责任约束和资金签批的内部分级授权制度。三是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审议与监管制度,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投资项目审议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依额度大小分别由董事会或总经理最终决策。四是实行产权代表报告制度,由各产权人代表,负责将企业的重大产权和人事变动,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及贷款担保,分配方案等对产权人资产有重大影响的情况,及时报告产权管理部门。
五、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为使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以快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放开部分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减少审批项目,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统一办事标准,为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减少办理环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实施壮大战略,培育规模企业上市运作对全区一些相近行业如乌江几家船厂、各建筑公司及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资产授权等方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力求使这些集团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辟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必须从企业的基础工作做起,对具有一定资产规模,主营突出且经济效益较好或目前水平暂时较低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横联和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引导他们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重点培育引导江标集团、大吉集团、东源公司、东爵公司、泰华电子、深圳立业制药等一批优秀企业进行股份公司改造,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七、转变政府职能,发展行业协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要求,根据全区企业公有资产基本退出的现实,政府职能将切实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这样形式和机遇面前,我区必须以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社团,提高企业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目前,全区仅成立服装行业协会、砖瓦行业协会等几家企业社团,这几家协会的成立为相关企业在加强组织间联系、提供经贸信息服务、组织行业培训、维护行业利益、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自律机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区的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偏少,且运行还不够正常和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区有关行业,如房地产、建材、制药、苗木、造船等行业积极加以引导,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影响,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目标。以上是我们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粗浅认识,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调研,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把浦口区旱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先进的南京新市区而奋斗。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执政为民、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创新行政方式,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办对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我国基本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我区也随着全国改革的步伐,先后经过多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行政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1、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式的要求,我区在合并前的1997至2001年底,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分别进行了二轮机构改革,原浦口区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45个精简到38个,再由38个精简到32个,通过机构改革,区级党政机构比改革试点前共减少13个,精简幅度为28.8%。原江浦县由改革前的46个(其中:县委机构8个,县政府机构38个),通过机构改革,县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8个,县委、县政府机构分别为6个和32个,共减少8个,精减幅度为17.4%。2002年,根据xx和省政府批复,撤销浦口区、江浦县,成立新的浦口区。合并后,原浦口区委、区政府和原江浦县委、县政府共有党政机构81个,通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的浦口区区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4个(含部门管理机构),其中区委、区政府工作机构和部门分别为6个和25个,区委部门管理机构3个,共减少机构47个,精减幅度为58%。从而使全区的机构设置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的基本目标。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量变到质变。自2000年以来,全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区机构改革,在全区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三轮改革,一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全区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被取消;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调整为用市场机制运作,确需保留
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要加快行政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按照世贸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使政府各部门行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从而建立起高效、廉洁、公正和服务型的政府形象。
3、改革事业单位,发展中介组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建设精简高效党政运行体制的需要。因此,全区下一步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凡是能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的,都要充分放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必须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二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供给的单位,严禁以罚代养。三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加强对中介组织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加快对全区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创新,行业协会要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造与创新,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新的转变,从挂靠政府部门到彻底走向社会自主发展,从政府部门主导设立走向企业自主。要割断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依赖与支撑关系,让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长期不运行的行业协会进行撤销;二是对原浦口区和江浦县职能相近的行业协会进行同类合并;三是对挂靠政府各部门的行业协会进行清理、脱钩;四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相关行业成立新的行业协会。
4、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电子政务在全国各级政府中广泛兴起,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也是今后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我区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初步实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在网上进行,区政府各所属机构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最终建成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以达到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全区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的素质转变,没有机关公务员素质的转变,也就没有政府机关面貌的转变,新的行政体制也无法发挥预期的职能。当前,无论是全区经济发展,还是公共管理事项的丰富和扩展,均对全区各级公务员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对各级公务员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面临具大挑战。因此,全区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全区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和创三优活动,在各方面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正视差距找不足 做大规模求发展——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按照区委的要求,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区计经局、工商局、工商联、统计局等部门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分别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产、二产、三产等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并与部分民营企业家、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与镇街领导进行了交流。调研结束后,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与吴江、台州等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我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格局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民营经济已由过去的有益的补充转变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最亮点,对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数量明显增长。全区个体工商户2001年底为6500 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12748户,比2001年增长96.1%;民营企业2001年底为430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2491户,增长5.7倍,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68户,占总户数3%,同比增长12%;从事第二产业的597户,占总户数24%,同比增长183%;从事第三产业的1826户,占总户数73%,同比增长63%。二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2001年860万元提高到2003年2.2亿元,增长25倍;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由2001年13.9亿元提高到2003年34.7亿元,增长4.3倍,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01年86万元提高到2003年121万元,增长40.7%;目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33户,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24户,1000万元以上的65户。现有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民营企业18家。三是贡献份额明显增加。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6.5亿元,占全区GDp的40.4%。全区民营企业上交税金3.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3%,同比增长一倍多;民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4.9%、55.1%和55.4%。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实物投入量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8%。四是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全区民营企业注册商标24件,其中,获省著名商标的有6件,获区著名商标18件。五是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4215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28.6%,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二、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冷静分析和正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虽然这几年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规模、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从总体规模看:以2003年为例,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82.8亿元,仅占全区73.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6 亿元,仅占全区的78.2 %。全区超亿元民营企业仅18家,占全区注册民营企业0.7%,民营企业实现产值虽占全区产值比重较高,但规模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寥寥无几。
2、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保持20%以上,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爆发式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常熟市2002年新增私营企业3312家,新增注册资本34.6亿元,超过我区历年累积数。
3、从经营层次看,我区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机械制造、房地产、建材、装饰材料等几个行业。据调查,我区民营经济中,从事服务业的占60%,高于浙江34个百分点,从事生产制造仅占30%,从事农业的不到10%。而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从事以劳务性质为主的摊点零售和餐饮服务占45%,从事商业批发、房地产、科研开发的比例很低,远低于浙江发达地区,制造业比重更是偏小。
4、从科技含量看,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不到,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
5、从社会环境看,区县一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往往受到上级有关政策框架的限制,同时各有关部门也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条条框框较多,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也抓大放小,民企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位置也未摆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上述差距和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上努力不够的问题,也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因素,既有政府营造环境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归纳起来产生上述差距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够: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不能适应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省市加快民营经济的需要,不敢从本地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闯、大胆试,而一味要求上级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坐等上级指示。二是作风转变不够。有些部门,特别是个别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部门和行业垄断部门的基层单位和少数人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不是积极地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地方保护主义、谋取部门私利甚至争夺权力和利益中去。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广东顺德、南海等县(区)级政府每年都由财政拿出数十亿元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而我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我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先进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引导竞争、放手发展、营造氛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区要通过三个阶段,5年的大发展,努力把浦口民营经济打造成全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政策优惠最佳区,政府服务、投资环境俱佳的首善之区。第一阶段:实现数量的扩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0500户,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实现产值达到 160亿元,上交税金达到6.12亿元。第二阶段:实现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利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第三阶段:在竞争力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培育做强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全区民营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新的突破。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上求突破。要坚决破除与已无关、小进则喜等各种妨碍发展的思想障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只要有利于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就大胆想,敢于试,坚决做。要抓住机遇,使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者行列、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到民营经济中来,让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释放出民营经济内在的巨大活力和潜能。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领导精力的倾斜、部门服务的倾斜、政策措施的倾斜,吸取更多的外地民间资本来浦口投资创业,形成聚集效应,推动我区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
2、营造环境,增强活力,在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一是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的氛围,鼓励现有企业扩大规模,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全民创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多方联动、社会关注、协调发展的局面。只要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有关政策可以进一步在实践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该放的还要放。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做好生产经营、融资担保、社会信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民营企业发展有需求,政府各部门就要主动贴上去,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要全力保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帮助民营企业排除各种干扰,严格制止三乱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使其在土地使用、人才管理、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产业导向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业主创业的执法环境,只要未对社会形成危害和违法情节较轻的都应以教育引导为主,执法部门一般不予处罚。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强化诚信建设。
3、抓重点,在民营工业发展上求突破。要树立工业强区的新理念,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投资工业领域,特别是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工业企业,作为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参股、控股、租赁等多种型式实行私营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养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上市公司。
4、政府补位,加强引导,在培养民企人才上求突破。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体现的,政府往往通过培育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扶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面临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政府要及时补位,发挥作用,加强引导。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从浦口新区发展来看,我区还急需培养出一批能聚集资本并运作资本的实业家人才。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大批优秀人才闯市场、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以有力措施激发出有能力创业人员的创业欲望,更要培养这批人才的冒险精神,让大批民企发展人才在浦口脱颖而出。
5、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求突破。在历年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最近,我区又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浦口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这一实施意见可以说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最优惠的政策,政策的优惠程度已经见底。一个好的政策出台
后关键靠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强督促和检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之成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促进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我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强劲,完全可以进入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氛围,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来浦口投资创业、兴业、安居乐业。
第二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工作细则或工作条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职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决议履行职责,不能完全维护全部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相互缺少制衡和约束;三是少数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等。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思路来深化和完善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给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法人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为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才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按照区委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使全区企业进一步朝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学的基本环节。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的企业分配制度,以规范和保障国家利益、所有者利益,企业利益,劳动者利益,实现四者利益的均衡。要把强化激励与约束作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在分配形式上,一是改革工资管理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标准和分配方式,劳动及相关部门只负责对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借助高、中、低三条控制线,即
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指导线,个人所得税等措施,以达到指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二是推广年薪制,实行年薪制的对象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其构成分为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类别、级别挂钩,效益工资与企业净资产增长率和实现利润增长率挂钩,实行年薪制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再享受企业内部工资,奖金和其他工资收入。三是试行企业员工持股制,企业在改制和增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内部员工资本,鼓励员工持股,并由工会设立员工持股会,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和运作,员工代表还可以依法进入董事会和监事会。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完善强化企业财产监督约束机制。首先要强化监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中有关监事会的规定,明确监事的任职资格、义务、待遇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决策的建议复议权。二是设立财务总监。财务总监直接进入董事会,通过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参与拟定公司的财务预决算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对企业大笔资金运作实行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并建立财务指标计算与确认上报过程的责任约束和资金签批的内部分级授权制度。三是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审议与监管制度,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投资项目审议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依额度大小分别由董事会或总经理最终决策。四是实行产权代表报告制度,由各产权人代表,负责将企业的重大产权和人事变动,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及贷款担保,分配方案等对产权人资产有重大影响的情况,及时报告产权管理部门。
五、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为使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以快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放开部分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减少审批项目,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统一办事标准,为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减少办理环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实施壮大战略,培育规模企业上市运作对全区一些相近行业如乌江几家船厂、各建筑公司及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资产授权等方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力求使这些集团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辟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必须从企业的基础工作做起,对具有一定资产规模,主营突出且经济效益较好或目前水平暂时较低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横联和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引导他们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重点培育引导江标集团、大吉集团、东源公司、东爵公司、泰华电子、深圳立业制药等一批优秀企业进行股份公司改造,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七、转变政府职能,发展行业协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要求,根据全区企业公有资产基本退出的现实,政府职能将切实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这样形式和机遇面前,我区必须以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社团,提高企业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目前,全区仅成立服装行业协会、砖瓦行业协会等几家企业社团,这几家协会的成立为相关企业在加强组织间联系、提供经贸信息服务、组织行业培训、维护行业利益、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自律机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区的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偏少,且运行还不够正常和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区有关行业,如房地产、建材、制药、苗木、造船等行业积极加以引导,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影响,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目标。以上是我们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粗浅认识,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调研,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把浦口区旱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先进的南京新市区而奋斗。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执政为民、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创新行政方式,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办对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我国基本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我区也随着全国改革的步伐,先后经过多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行政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1、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式的要求,我区在合并前的1997至2001年底,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分别进行了二轮机构改革,原浦口区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45个精简到38个,再由38个精简到32个,通过机构改革,区级党政机构比改革试点前共减少13个,精简幅度为28.8%。原江浦县由改革前的46个(其中:县委机构8个,县政府机构38个),通过机构改革,县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8个,县委、县政府机构分别为6个和32个,共减少8个,精减幅度为17.4%。2002年,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复,撤销浦口区、江浦县,成立新的浦口区。合并后,原浦口
区委、区政府和原江浦县委、县政府共有党政机构81个,通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的浦口区区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4个(含部门管理机构),其中区委、区政府工作机构和部门分别为6个和25个,区委部门管理机构3个,共减少机构47个,精减幅度为58%。从而使全区的机构设置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的基本目标。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量变到质变。自2000年以来,全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区机构改革,在全区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三轮改革,一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全区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被取消;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调整为用市场机制运作,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逐步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到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程序严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审批责任追究得到了基本落实。目前,全区现执行的行政许可项目共275项,其中审批项目113项,审核项目18项,核准项目139项,备案项目5项,与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前相比,减幅达46%。
3、行政许可法得到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全区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根据市政府和宁府法(2003)42号文件的部署,全区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的审查清理。历经2个多月的认真反复清查,最终确定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规范性文件17部,涉及行政许可项目16项,这17部规范性文件均依据法律、法规、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所制定,与上位法有关条款规定无抵触,所涉及的16项行政许可项目均为市政府以上法规、规章所立条款设定。以上清理结果已经区政府初审,待与省、市清理结果核对后向社会公布。
4、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随着2003年1月1日起,《政府采购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我区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机构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监管的行政监督管理机制已初步形成。政府采购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提高区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全区政府采购共组织采购183次,采购总金额2998.47万元,节约资金427.18万元,平均节约率12.5%。
5、区投资服务中心正式运行。为探索方便基层、群众和招商引资,解决全区行政审批服务窗口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机制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一站服务、全程代理、并联审批、高效便捷的要求,在区经济开发区大厅设立区投资服务中心,区工商局、计经局、外经局、国土局、建设局五个部门现场办公。中心自去年6月底正式运行以来,坚持高起点建设,人性化服务,紧紧围绕规范项目审批运行程序、为投资者提供政策咨询、受理投资者投诉、帮助投资者协调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政策依据、公开收费标准、明确服务部门、明确办结时限,实行一站式和全程代理制服务。对涉及到多个行政职能审批的项目,中心在区十几个部门配置了电脑,设置了专门人员,通过网络进行并联审批,免除了投资者摸不着门,找不到人逐部门办事既费时又费力的现象。中心通过对外来投资的企业和投资者以及对区内镇街、部门热情、高效、便捷的服务,优化了区内投资软环境,提高了行政审批效能,极大地方便了投资企业和投资者,较好地展现了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进行。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中心通过网络并联审批项目12个,在委托代理方面共办理审批项目80个,其中三资项目48个,内资项目32个。
二、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断深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和全区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要求相比还略显滞后,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部门行政管理理念还较落后。在我区少数部门和一些同志思想观念中,还习惯于对经济活动中的公共权力进行设置限制和审批,对行政管理缺少公开、透明;习惯于数量管理、项目管理而不是规则的管理;习惯于直接的纵向控制而不是间接的横向协调。有的以自己的部门利益为重,在封闭的圈子里思考问题,缺乏创新意识。
2、政府职能定位不够科学、严密。全区各级党政机构经过多轮改革,虽撤并了一些机构,也精简了部分人员,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质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适应全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以及与WTO规则接轨的问题。职能定位的不够明确,导致一些镇街和部分政府部门在全区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的越位、错位和缺位。出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不平衡现象,造成某些方面转变了,某些方面没有转变;一些部门转变了,还有些部门没有转变。
3、政企关系、政事关系、政会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一是目前还有少数区属国有集体企业、部分区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农林场圃企业没完成彻底的改制,造成政企、政事还没分开。另外,对区属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及参股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机制还没真正形成,从而使政企关系还没理顺。二是由于事业单位改制迟缓,一部分属于政府的职能还在由事业单位行使。三是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发育与成长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一部分属于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职能还滞留在政府手中,延缓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4、一些旧的制度和习惯做法妨碍政府职能的归位。主要是不科学、不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不完善考核,致使一些部门为了获得好的政绩而超越自身的行政职能,片面追求目标和硬性指标的完成,而淡化政府最基本的职能。这些制度和考核办法的缺陷导致了一些行政行为有法不依、有禁不止,阻碍了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的归位。
三、对策与建议
1、坚持依法行政,转变管理理念。理念的转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必须以正在开展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破除全能政府的观念,摒弃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关于政府职能的理念和认识,树立有限政府理念、行政分开理
念、诚实信用理念、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共服务理念、便民、高效、责任理念等。政府职能从全能向主要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共安全、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转变。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具体要求全区行政机关人员要克服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的理念,把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格在为全区广大群众服务,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上,进一步增强行政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在行政过程中,摒弃人治观念,克服随意性的工作方法,确保自己行使的行政权力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规范运用。
2、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职能定位。推进体制创新的核心,应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进行行政管理创新。要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切实把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转变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各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要加快行政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按照世贸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使政府各部门行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从而建立起高效、廉洁、公正和服务型的政府形象。
3、改革事业单位,发展中介组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建设精简高效党政运行体制的需要。因此,全区下一步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凡是能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的,都要充分放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必须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二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供给的单位,严禁以罚代养。三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加强对中介组织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加快对全区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创新,行业协会要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造与创新,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新的转变,从挂靠政府部门到彻底走向社会自主发展,从政府部门主导设立走向企业自主。要割断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依赖与支撑关系,让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长期不运行的行业协会进行撤销;二是对原浦口区和江浦县职能相近的行业协会进行同类合并;三是对挂靠政府各部门的行业协会进行清理、脱钩;四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相关行业成立新的行业协会。
4、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电子政务在全国各级政府中广泛兴起,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也是今后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我区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初步实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在网上进行,区政府各所属机构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最终建成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以达到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全区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的素质转变,没有机关公务员素质的转变,也就没有政府机关面貌的转变,新的行政体制也无法发挥预期的职能。当前,无论是全区经济发展,还是公共管理事项的丰富和扩展,均对全区各级公务员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对各级公务员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面临具大挑战。因此,全区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全区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和创三优活动,在各方面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正视差距找不足 做大规模求发展——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按照区委的要求,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区计经局、工商局、工商联、统计局等部门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分别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产、二产、三产等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并与部分民营企业家、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与镇街领导进行了交流。调研结束后,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与吴江、台州等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我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格局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民营经济已由过去的有益的补充转变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最亮点,对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数量明显增长。全区个体工商户2001年底为6500 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12748户,比2001年增长96.1%;民营企业2001年底为430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2491户,增长5.7倍,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68户,占总户数3%,同比增长12%;从事第二产业的597户,占总户数24%,同比增长183%;从事第三产业的1826户,占总户数73%,同比增长63%。二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2001年860万元提高到2003年2.2亿元,增长25倍;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由2001年13.9亿元提高到2003年34.7亿元,增长4.3倍,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01年86万元提高到2003年121万元,增长40.7%;目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33户,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24户,1000万元以上的65户。现有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民营企业18家。三是贡献份额明显增加。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6.5亿元,占全区GDp的40.4%。全区民营企业上交税金3.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
额的23%,同比增长一倍多;民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4.9%、55.1%和55.4%。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实物投入量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8%。四是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全区民营企业注册商标24件,其中,获省著名商标的有6件,获区著名商标18件。五是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4215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28.6%,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冷静分析和正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虽然这几年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规模、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从总体规模看:以2003年为例,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82.8亿元,仅占全区73.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6 亿元,仅占全区的78.2 %。全区超亿元民营企业仅18家,占全区注册民营企业0.7%,民营企业实现产值虽占全区产值比重较高,但规模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寥寥无几。
2、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保持20%以上,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爆发式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常熟市2002年新增私营企业3312家,新增注册资本34.6亿元,超过我区历年累积数。
3、从经营层次看,我区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机械制造、房地产、建材、装饰材料等几个行业。据调查,我区民营经济中,从事服务业的占60%,高于浙江34个百分点,从事生产制造仅占30%,从事农业的不到10%。而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从事以劳务性质为主的摊点零售和餐饮服务占45%,从事商业批发、房地产、科研开发的比例很低,远低于浙江发达地区,制造业比重更是偏小。
4、从科技含量看,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不到,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
5、从社会环境看,区县一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往往受到上级有关政策框架的限制,同时各有关部门也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条条框框较多,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也抓大放小,民企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位置也未摆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上述差距和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上努力不够的问题,也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因素,既有政府营造环境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归纳起来产生上述差距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够: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不能适应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省市加快民营经济的需要,不敢从本地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闯、大胆试,而一味要求上级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坐等上级指示。二是作风转变不够。有些部门,特别是个别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部门和行业垄断部门的基层单位和少数人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不是积极地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地方保护主义、谋取部门私利甚至争夺权力和利益中去。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广东顺德、南海等县(区)级政府每年都由财政拿出数十亿元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而我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我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先进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引导竞争、放手发展、营造氛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区要通过三个阶段,5年的大发展,努力把浦口民营经济打造成全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政策优惠最佳区,政府服务、投资环境俱佳的首善之区。第一阶段:实现数量的扩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0500户,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实现产值达到 160亿元,上交税金达到6.12亿元。第二阶段:实现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利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第三阶段:在竞争力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培育做强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全区民营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新的突破。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上求突破。要坚决破除与已无关、小进则喜等各种妨碍发展的思想障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只要有利于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就大胆想,敢于试,坚决做。要抓住机遇,使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者行列、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到民营经济中来,让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释放出民营经济内在的巨大活力和潜能。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领导精力的倾斜、部门服务的倾斜、政策措施的倾斜,吸取更多的外地民间资本来浦口投资创业,形成聚集效应,推动我区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
2、营造环境,增强活力,在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一是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的氛围,鼓励现有企业扩大规模,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全民创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多方联动、社会关注、协调发展的局面。只要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有关政策可以进一步在实践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该放的还要放。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做好生产经营、融资担保、社会信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民营企业发展有需求,政府各部门就要主动贴上去,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要全力保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帮助民营企业排除各种干扰,严格制止三乱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使其在土地使用、人才管理、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产业导向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业主创业的执法环境,只要未对社会形成危害和违法情节较轻的都应以教育引导为主,执法部门一般不予处罚。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强化诚信建设。
3、抓重点,在民营工业发展上
求突破。要树立工业强区的新理念,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投资工业领域,特别是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工业企业,作为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参股、控股、租赁等多种型式实行私营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养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上市公司。
4、政府补位,加强引导,在培养民企人才上求突破。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体现的,政府往往通过培育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扶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面临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政府要及时补位,发挥作用,加强引导。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从浦口新区发展来看,我区还急需培养出一批能聚集资本并运作资本的实业家人才。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大批优秀人才闯市场、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以有力措施激发出有能力创业人员的创业欲望,更要培养这批人才的冒险精神,让大批民企发展人才在浦口脱颖而出。
5、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求突破。在历年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最近,我区又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浦口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这一实施意见可以说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最优惠的政策,政策的优惠程度已经见底。一个好的政策出台后关键靠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强督促和检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之成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促进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我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强劲,完全可以进入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氛围,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来浦口投资创业、兴业、安居乐业。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6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
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工作细则或工作条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职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决议履行职责,不能完全维护全部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相互缺少制衡和约束;三是少数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等。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思路来深化和完善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给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法人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为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才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按照区委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使全区企业进一步朝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 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
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
第四篇: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期盼中通过了《决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这是顺应大势民心的历史抉择。在任何一场社会改革过程的背后,均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面对当前改革挺进攻坚期的艰巨任务和深水区的复杂形势,需要精神文化发挥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智慧力作用。如全会所强调,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使中国改革转型再启新程的航船动力强劲。
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改革自觉的前提条件。任何一个政党、政府在执政和行政上都十分重视使社会各阶层在交流互动中构建最大限度的理想和价值认同,以形成社会的精神纽带。当前,历经35年的改革遭遇了瓶颈期,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阶层、错综复杂的利益板结、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凝聚起对改革的社会共识尤为重要和迫切。首先是改革的必然性共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得以缓解。其次是改革的方向性共识:改革的基本遵循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次是改革的关键性共识: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当改革的共识凝聚了最为广泛的民意时,人们对改革的信念、信心就会升华为改革的自觉,“心齐”“意同”地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改革大业之中。
弘扬创新文化——推动改革攻坚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改革的灵魂,创新文化是改革的核心动力资源。历史上任何真正的改革,都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的创新文化引领的。如果没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就不会有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如果没有以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就不可能有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改革发展新成就。可见,由社会需要孕育观念创新、催生理论创新、引导制度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创新文化引领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动力传递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新时代的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大变革,其本身也是一次改旧革弊的大创新。调整利益格局、平衡各方诉求、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深水区、险滩位、硬骨头,一连串的难题和羁绊比以往还要多,迫切需要大力发挥创新文化的引擎作用,消解长期积淀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可以预期,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引发助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培育道德理性——推进改革深化的有力支撑。道德理性为人们正确认知、判断和选择如正义、义务、权利、责任等道德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它为人及社会确立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是使个体成为有德性的人、社会成为有秩序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每一次社会大变革中,作为人的思想观念集中表现的道德理性,都承担着维系社会改革秩序的重要使命,彰显独有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改革范围越大,进入层面越深,对人的利益、观念和心理的挑战就越严重,人们精神世界的震撼和解构也越明显,内心的不适、困惑和焦虑也越加深。一些群体的心理失衡,使非理性思想滋长,浮躁和偏激情绪蔓延,甚至发生挑战社会心理底线的恶性事件。这向我们警示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培育全社会道德理性精神、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
提高协同智慧——确保改革成效的方法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出的中国改革“2.0时代”的总部署,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及党建制度等多领域的联动改革。对此,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拿出“走钢丝”、“弹钢琴”的智慧和方法,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改革。一是注意谋全局与突重点的协同。必须统筹谋划好全局的综合配套改革;但是也要不失时机地推进“一子落而满盘活”的重点领域的改革,处理好“点”与“面”的结合。二是注意谋宏观与“摸石头”的协同。既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确立好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又要注重“摸着石头过河”的基层探索,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好“上”与“下”的衔接。三是注意谋效率与讲公平的协同,四是注意谋变革与求稳定的协同,求“变”与“稳”的平衡。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在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研究和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工作简要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市
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教育战线全体同志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检查和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在绥化市教育工作评比中名列第一。其主要标志为:一是“控辍”工作成效显著。出台了《控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辍学的若干规定》和《做好“普九”巩固提高和“控辍”工作若干意见》,全年新建分流班58个,动员辍学生返校3863名。二是高中扩招顺利完成。第一中学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评估,第四中学恢复为完全中学,全市高中共招收新生3556人,比上年扩招640人,超额完成扩招任务。三是危房改造和校舍扩建按时完工。全年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扩建总投入3100万元,改造农村D级危房学校28所;新建扩建第六中学、新立小学和第七中学教学楼9000平方米。第一中学新建教学楼1.1万平方米,建设学生食堂和宿舍1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金130多万元。四是教师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5%和89%。组织14700多人次参加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英语等学科的应急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通过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培养国家和省、市骨干教师、科研能手485人。五是扶贫助学力度加大。成立全市扶贫助学基金会,全年共减免学杂费和筹集款物累计446万元,捐献衣物和学习用品24万件,争得上级资金233万元,救助贫困生2.3万人次。六是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有3199名考生参加高考,有3065人被录取,升学率达95.8。600分以上48人,重点率和本科率分别达到14.3和36.4,继续保持在绥化市的领先位置。七是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顺畅进行。在前期试点、深入调研和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改革工作方案,基本完成了农村管理体制转换,撤销22个教委办,新组建农村中学24所,中心小学22所。完成了城乡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干部聘任工作,193名同志走上正副校长岗位。八是民办教育管理日益规范。通过专项整顿,综合治理,民办教育呈现出依法办学、健康发展的局面。九是超额完成项目建设指标。以姜家镇为基地,成功引进哈市宏壮牧业公司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300头。客观总结过去一年的教育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教育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二是“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还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教师队伍素质与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四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城乡差距较大;五是办学体制比较单一,民办教育需加快发展,这些问题仍需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主要工作任务今年我市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转变行业作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双高”普九,努力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根据这一总体要求,要突出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突出“控辍”重点,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我市“两基”工作中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和薄弱环节,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采取强有力措施,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仍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1、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的“普九”进程。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把“控辍”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紧紧抓在手上,主动征得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目标责任制,实施“控辍”一把手工程。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继续实行“劝学月”活动。要坚持走村入户,做好家长和学生思想工作,使易辍生打消辍学念头,辍学生重新走回课堂。要继续完善小学升初中交接、班主任校长变动交接、教师家访、联系易辍生、学籍管理、流失生月报告等行之有效的各种制度,严格转入转出手续,防止以休代辍,以病代辍,确保“控辍”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分流教育。要妥善安置返校生,对于能随班就读的要做好文化补习,不能随班就读的要进入分流班学习。各农村中学要设置贴近地方实际的分流专业,要保证有师资、有教材、有基地、有成果,符合乡情、校情和学情,要增强学校的吸引力,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2、切实巩固扫盲和特殊教育成果。要积
极发展农民教育,紧紧依托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加强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校建设,积极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培训。要进一步突出扫盲工作的实效性,全市青壮年文盲率要控制在0.05%以下。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按照省教育厅的考试要求和选拔标准,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人才。同时,要积极争得各方面支持与赞助,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继续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在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向学前二年教育迈进,市直在普及学前二年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学前三年教育。
3、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学工作。扶贫助学是“控辍”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各学校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力,不让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要高度重视,深入调查,把所有贫困生查清摸准,在公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完善贫困生救助机制,严格按要求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拓宽救助范围,要积极争取和吸纳特困生助学基金,广泛动员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捐助,千方百计扩大助学基金规模,建立学校减免、社会捐献、企业赞助等长期稳定的救助体系。(二)加快扩招步伐,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协调发展按照国家加快优质高中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市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保证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的突破。
1、继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本着优先发展的原则,为高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契机,深挖潜能,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高中规范化建设层次和办学效益。第一中学要如期完成扩建任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办出品牌和特色,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的引带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其它三所高中学校要继续拓宽思路,激发潜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完成第二中学电教艺体综合楼和第四中学宿舍楼的新建任务。要提高教师素质,突出质量意识,形成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确保完成高中扩招300人的任务,争取高中阶段入学率提高至80以上。
2、努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开辟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之路。要认真贯彻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争取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扩大职教中心招生规模,针对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专业设置,围绕加快农区牧业化和城区工业化进程培养人才。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突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教育培训计划,积极培养产业化急需人才,为就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
3、积极发展各类民办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国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要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再就业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细则》,完善办学许可证制度,引导民办学校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和优化整合教育资源。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办学单位实验、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步伐,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要积极进行社区教育实验,探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突出学校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努力开创我市素质教育工作新局面。
1、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德育工作渗透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环节之中,科学规划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要继续深入开展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被学生所接受的各项活动,要通过班团(队)会、读书征文、书画展览、文艺汇演、重大节日纪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加强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抓好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作用,系统总结实验经验,做好非实验年级和高中走入新课程的准备工作。要搞好课改实验教师、教科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和全程提高工作,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教科研部门和课改办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功能,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定期组织专项交流研讨活动,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科研促课改,积极构建具有肇东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狠抓教学质量提高,继续保持高考升学率在绥化市的领先位置。
3、加强学校体卫艺工作。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按大纲要求开全课程,市直学校开课率要达到98,农村要达到95%以上。要坚持体育达标测试,继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每生每天1小时以上活动时间,坚持抓好运动员训练,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市体育运动会。要积极开展校园艺术节和各种文艺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重视学生健康教育,搞好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契机,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今年要坚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省和绥化市关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我市人改工作下一步的重点是教师聘用和落聘人员安置。在教师聘用中,一要通过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形成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坚持骨干相对稳定、面上有序流动、人力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偏远,强校支援弱校”的教师交流制度。市直超编学校的未聘人员可到缺编学校应聘,或到农村学校支教,超编乡镇教师可到缺编乡镇应聘或支教。三要实行合同管理,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相应待遇,严格工作业绩考核,从机制上创造条件,保证教师聘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此次改革不能签约的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兼顾社会稳定和教职工切身利益区别对待。不超编学校的未聘人员坚持内部消化,可在原单位待岗、培训,并给予新上岗的机会。要特别注意做好落聘人员的思想工作,不能一刀切和简单化处理,确保上半年顺利完成人改任务。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今年我们要充分利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有利契机,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在教师中开展“三爱”、“三让”系列活动,即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和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开展全员性师德评估,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师聘任、表彰奖励和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加大对乱补课、乱办班、乱收费的治理力度,严格贯彻执行“六条禁令”,杜绝教师体罚学生,向家长索要财物,找家长办私事等损害教师形象的现象发生。对师德问题严重的,要清除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3、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进一步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和支持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修学习,逐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和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开展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重点抓好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创造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重点培养一批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对有突出贡献和创新成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是促进教育优先和均衡发展的前提。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治理薄弱学校,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1、继续加快危改步伐。今年是省里提出三年消灭危房的最后一年,我市危房面积还很大,工作任务依然很艰巨。要继续多方筹措危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危改资金和省专项补助,加强校舍的维护和管理,确保2006年前完成国家危改项目工程。已经完成危改项目的乡镇和学校,要将建设重点向维护B级和C级危房转移,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的长效保障机制。同时,要注重学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厕所、围墙、天棚的管理和更新,确保校舍及学校设施安全。要继续装备实际实用的“老三室”,增加教学设备和体育器材,提高利用率。
2、大力加快薄弱学校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我市的教育在城乡、校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整体提升规范化学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入手,实施增优补差工作,缩小差距,促进均衡发展。要积极推进“城乡之间”、“乡乡之间”、“校校之间”的教师对口支教和帮扶制度,加强薄弱学校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要突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消除无围墙、无旗杆、无绿化、无体育设施的“破大家”现象。要继续实施强校优秀教师支教工程,重点扶持六中和师范附小两所学校整体上水平。
3、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进程。要全面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加快计算机进校园步伐,力争乡镇所在地中学和中心小学信息技术开课率达到100。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做到持证上岗。要利用好现有地面卫星接收站,构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体系。要加快基层学校网站建设,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使网站成为学生网上学习的绿色家园,从而全面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树立行业新风,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认真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抓好校园安全,改进学校管理,强化行风建设,树立全社会文明窗口的崭新形象。
1、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要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巩固治理教育乱收费成果,加强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标准和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要落实责任,增加收费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顶风违纪的乱收费案件严肃查处。要加强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监督,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格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学校经费。要以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定期进行专项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等违纪违法行为。要严格招生考试管理,全力做好试题安全保密和严肃考风考纪工作,加大考试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高考和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安全和公平公正。
2、确保学校安全和稳定。安全和稳定是发展的基础。要健全校舍、交通、饮食、卫生、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大型活动审批和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清理整顿不合格办学机构,加强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要加强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要进一步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坚决杜绝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主动服务市域经济发展。按照建设中等发达新肇东的奋斗目标,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服务项目建设,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人才的优势,把教育变成大项目、大企业培训产业工人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实用人才。要认真落实好市委下达的任务指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为到我市投资的外埠客商和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提高教育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贡献率。
三、有关要求为确保今年各项任务指标能全面完成,我们必须发扬团结协作、扎实进取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一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思想。权利意味着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在座的各位都是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主动转变思想观念,牢牢把握服务宗旨,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师提高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要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坚持深入实际,靠前指挥,认真调查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讲究工作方法,研究突破招数,敢于和善于解决矛盾,提高领导声望和威信。二要突出责任意识,逐级量化指标。要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工作的高速运转,必须切实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意识。要把全年工作任务层层分解,砸实落细,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真正实现目标、权利、责任“三位一体”。要做到上情下达,政令畅通,不能出现虎头蛇尾和中梗阻,确保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项项有回音。要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把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真正形成竞争向上的工作态势,确保各项工作完成到位。三要坚持加强学习,勇于开拓创新。加强学习、开拓进取是与时俱进,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大兴学习之风,特别是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精神实质,以饱满的热情和求实的态度投身工作中去。要树立敢为人先、敢创大业的雄心壮志,心中时刻想着奋斗目标,想着长远发展。要加强民主,集思广益,勤政廉洁,克己奉公,坚持团队作战,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同志们,新一年的工作已经开始,新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面对全市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乘势而上,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为全面建设中等发达的新肇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